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硫磺岛的来信》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10篇

2018-01-03 20: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10篇

  《硫磺岛的来信》是一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渡边谦 / 二宫和也 / 加濑亮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一):做正确事情

  对于日本士兵的自杀依旧长时间地无法理解,也许这对他们来说是唯一的选择。如果说将领们自杀还有忠君爱国的慷慨赴死,士兵们用手雷自杀时则是充满了恐惧迷茫的,显然他们并不想死,只是似乎并没有生还的选项。

  令人费解的事,片中,受过美国教育思想开放头脑理智的两个将领最终也选择了跟那先愚忠愚昧的士兵一样自尽而亡。他们一个因为受伤不愿意拖累同伴自尽,另一个不愿被美军找到自己的尸体,让自杀后让部下将自己埋起来。

  在主帅军官的插叙回忆中,他的美国友人曾经问他国家的立场就是他自己的立场吗?他丝毫没有停顿回答是的。而显然在美国人的语境中,这个问题并不只有一个答案。在美国人眼中,一场战争,是否正确是由自己认定,而日本人的答案只有一个。做正确的事情,这一句话对于美国人和日本人意义真是天差地别。所以即便受过良好的教育,最终还是被文化拉扯着做了最正确嗯决定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二):家国,战争

  栗林中将坐在飞机上。旁白是他给家人的信,加上那背景音,让人很想哭。东木大爷果然没安好心,全片下来眼泪满满。当真是一发催泪弹。

  整片的基调很慢,不同于过去的战争片突出描述战争的残酷。这部片讲的是人。对于大多数上战场的士兵来说,自己可能会死,战争随时会走自己或战友的生命,这是他们的残酷。那么对于一群在硫磺岛的日军“生”看不到,他们几乎都注定了死去的结局。东亚国家的文化使然,士兵不能回来就战死吧。讲人就不能太快,人要细致。影片没有着重于战争场面,而是从人物的对白、信件、经历事情后的转变,慢慢刻画了一个残酷的世界。从士兵到将军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过去,都有着自己不能割舍的家人,却为了帝国的需求来到了必死的战场(太平洋战争进行到硫磺岛期间时,结局就已经出现了),甚至于连投降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死在硫磺岛上的士兵值得惋惜,栗林中将的家人在等他,山姆的母亲在等他。西竹一带着辉煌的过去自愿来到硫磺岛,清水因为一只狗来到硫磺岛。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死在硫磺岛。

  反战,是战争片永远核心。战争过于可怕,它会摧毁人们认知的一切。本片的着墨在于“家”。正常而言的战争都是国与国之间的,那些士兵不止有着国,还有着自己的家。与家人的羁绊,为国效忠的信念,为了保卫自己的家等等很多的理由。西乡说清水没有找到打这场仗的意义,但是时间有多少人知道战争的意义。大多数人知道的只是为国效力。

  硫磺岛的日军当时应当是保卫国土了。

  :东木大爷是因为没钱做特效,制成的黑白片吗?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三):“炮灰”们的家书

  美好学校时光,给了我更多看电影的时间,但我并没有漫无目的的把看电影作为一种kill time的方式,现在的我把看电影作为一扇窗户,通过这窗我看外面的世界,无论悲剧喜剧无论动作爱情,关上窗闲坐我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和感想,所以电影也是一个提升自我的渠道,当然不可否认电影的娱乐休闲功能,但我想好的电影并不只是娱乐休闲,它还能给你一些思考感悟。所以我写影评,所以我看豆瓣评分,不是一种任务,而是我在思考,努力从中看透些什么。

  看完《硫磺岛家书》,对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战争双方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这些社会人同样有亲人,有儿女情长,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活着是所有人的愿望,但是在政治面前在国家面前,这些个体又不过是实现某个政治团体利益工具,比如对于一个侵略国家而言,上层的利益是扩大疆域或是转移国内矛盾或是侵占利益等等,为了达成这样一种目的发动战争,而涉及到战争中的将士对他们来说又有什么伟大意义呢,但又不得不付出生命的代价

  而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这些武装力量在战争中并没有完全主动权和信息权。比如,电影中硫磺岛的日本守军并不知道他们的联合战队主力被歼,在接下来的美军登岛抢滩中日本人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海空支援的,这就已经意味着失败了,意味着硫磺岛的守军的结果必然是阵亡。也就是说是上级欺骗了这帮守军,封锁了没有海空兵力支援的消息,让他们误认为还有抗登陆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一开始,日本守军将防御阵线设在岸滩,而指挥官知道了没有任何海空支援后放弃前沿部署,防御阵线后撤挖坑道准备先期最大程度击伤美军登岛力量,后续守军必定抵挡不住美军成功登陆,阵地后撤准备进入山地肉搏战最大限度同上岛美军对抗,拖延时间就是胜利了,其实守军都清楚死亡是他们的结果。

  战争无疑是残酷的,这部影片通过日本守军官兵的家书一个被俘美军大兵的家书来展现这些“炮灰”更加人性的一面,不同于《血战钢锯岭》对于战争场面直接描述那么惨烈,这些家书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战争的残酷,它使得寻常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使得家园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可以说没有人想经历战争,战争的双方皆如此,而战争的背后是政治利益的驱使。

  看过的好的战争片都是国外的,为什么国内拍不出来呢,虽然我们有很卖座的动作片爱情片,有很好的剧情片,但在战争片上鲜有佳作,值得思考。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四):这样的战争有没有存在的意义?

  《硫磺岛的来信》似乎并未像其他战争题材的作品一样着力表现战争的残酷或战士的英勇,而是更多的把中心放在了引导观众思考战争的意义上。

  不仅是硫磺岛战役,甚至是美日战争,是否有它存在的意义?

  初中语文老师常对我们说存在即合理

  然而,合理这一标准的存在不就已经否认了这句话的真实性吗

  也许如栗林中将所说的“日本最不应该和美国打仗”

  但是这样的战争还是开始了不是吗?

  从美军还未登陆硫磺岛开始,不说所有人,排除那些还抱着打完仗回家看老婆念头的天真家伙(当然,我绝非否认这种念头),至少指挥官们已经对着一切都了然于心了。这种战役只会失败,不可能成功。时间,物资,军事技术全部对日军不利。开玩笑,说什么日军!日本帝国已经顾不上要不得他们了,帝国已经舍弃硫磺岛和驻守之上的士兵了。

  在这种情况下,真的还有必要背水一战么?这种事情并非“有勇无谋”或者“叛国投敌”这么简单就能概括的,人应该有权利自然允许的前提下决定自我的命运,生死。就是这一点,这部电影并非描述那些被动的战士是如何被决定生死命运的,而是以栗林,西乡,清水,西,伊藤为代表的军人是如何在战争面前用自己的方式来抉择生死的

  被指挥官决定命运是队伍统一运作的前提,然而有时它显得不那么人道。特别是在集体自杀这一点上。暂不去讨论日本人狂热崇拜的武士道精神影响。我只想知道既然决定了要背水一战为什么不去和美军拼个你死我活?从电影中不难看出,战役结束比栗林想得来的快得多,也就是说,事实上,如果林没有带领士兵集体自杀,他们并非没有反击的余地。为什么有这么轻易的选择了放弃?人都死了还有什么意义?还记得《最后的武士》的最后渡边谦问汤姆克鲁斯“那位指挥官的结局是什么?”汤姆克鲁斯回答他说“全灭”那时震撼心情,我只觉得在这些军人面前谈什么狭隘民族主义太过苍白。我欣赏那场战役,同时也开始重新思索那场战役的意义与硫磺岛战役的异同,甚至许许多多没有悬念的战役它们存在的意义。

  作为《最后的武士》的反例,我不知道林带领的队伍是怎么搞得。好吧,其实我并不想探讨“有尊严的自杀”和“无谓的牺牲于敌人炮火之下”孰是孰非。再谈的话不免还是要扯到武士道精神,所以我还是不要说下去的好

  对于那些能在乱世决定自己命运的人,我觉得他们是非常幸运和值得敬畏的。栗林,西乡,清水,西,伊藤,虽然他们的选择不同,但是我想他们中没有懦夫,没有“不爱国”的人,当然,更没有不爱他们的家人,不爱平凡生活,不爱活着的人。

  至于题目中的“家书”二字,我并没什么特深的体会,很小的时候看《樱桃小丸子》记得里面有一集是讲花轮家的管家作为士兵参战时的故事,日美两方的士兵在垂死时都掏出了自己家人的照片,这个话面对只有五六岁的我来说是极大的冲击。只谈《硫磺岛》中印象最深的一点,西乡在被征召的时候对那些人说“非常感谢,能为祖国捐躯我感到很荣幸”,那种欲拒还迎的绝望表情让我想起了水野佑之进在大奥里说的“别说了,心情会变差的”和“请一定把这项使命交给我”这些话。二狗太适合这种角色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五):战争的遗骸

  《硫磺岛家书》以及另一个角度的《父辈的旗帜》这两部电影很早便看过,如今再次回味,感受大有不同。对于电影本身,我感到一种肃穆的悲壮,无论其是美军抑或是我们所憎恶的日军。这两部电影,经典的反战电影,它们所表达的并不是去美化或者神话日军或者美军,而是对战争的反省。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人性显得那样脆弱和廉价。在呼啸的子弹和隆隆的炮火中,人性也只能无力的嘶喊,而生命却源源不断地被死神收割。

  看过太多的热血与悲壮,反而对士兵面对战争机器时本能的恐惧和哭喊感到一种不屑与可笑,我想我曾是一个看客,我热衷于火爆的战争场面,我会为军团排山倒海的集团冲锋而热血沸腾,会为勇士悲壮的牺牲而热泪盈眶。然,却未曾为躲在战壕里害怕子弹的年轻士兵所动容。而现在当我回过头再去看那些看过的战争电影,我发现我忽略了很多,就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我看来神话一般的德军,我所崇拜的德意志战车,亦然会在炮火前胆怯。而我也一直嘲笑美军的懦弱和贪生,只是我想如果我是其中一员,我又将是一种怎样的表现呢。我时常会幻想,自己身临战场,奔跑在前沿阵地,炮弹不断在身边爆炸,子弹追着努力向前的脚步,战友不断在身后倒下,似乎更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幻想。不是因为我看了太多的第一滴血,而是我总想着自己的运气没有这么差,只是每个人都是这样想的,包括那些中弹阵亡的,甚至被榴弹炮直接命中而死无全尸的人。而换句话说,他们也可以算走狗屎运了,被炮弹直接命中....。在看到父辈的旗帜中那名美军士兵瞬间化为血沫,我感到震惊。或许,这便是我们所认知又未曾认知的战争,银幕上的惨烈远不如真实的历史,我只能感叹。

  在说到《硫磺岛的家书》,我有个软肋被触到了,就是亲情。当看到栗林忠道中将望着岛上平民孩子,想念着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我对他的形象已经换了一种感受,那是一个慈祥父亲的摸样,而在战争的环境中,他的眼神里又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无奈忧伤。我似乎已经忘记那个在华犯下滔天罪行的日军刽子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牵挂着远方亲人的崇高军人。我想,这并不是说我内心对日军的仇恨已经淡去了,而是就人性,我被触动了。那个孩子如此天真的玩着手中的木头坦克,而他这个懵懂的年龄并不能理解他手中的玩具在真实生活中是怎样的杀人武器,也无法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已然已处于战争的阴霾里,他依然那么开心的自娱自乐,仿佛一切都和自己无关,而看着他,又看着平静而安详的海滩,山岭,谁又能想到,一场异常惨烈的大战即将来临。

  说到日军,在我们熟知的印象中,往往便是凶神恶煞,嗜血如命的亡命之徒,这或许是一种敌对观念的印象,我也深知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博者的眼界来评价历史,我仅仅从这部电影出发。影片里,前一刻还嗷嗷叫着冲上来拼刺刀的日军,被美军子弹击中后,软瘫在地上垂死的时候,我看到了那双充满恐惧和渴望的眼神,他们甚至对美军医疗兵说,救我...。只是任何人都无法对敌人怜悯,于是他们只能渐渐变成冰冷的尸体,眼神逐渐暗淡,为国捐躯

  而对于中间一段日军将军和美军俘虏的对话,让我感到这似乎并不是打仗,而是两个不同国家的友人在闲谈,仿佛摒弃了之前你死我活的气氛,而轻松自在的聊天。却又是和这场惨烈的战役形成了对比。

  对于勇者,自然是能赢得人们的尊敬,就如抗战时候无数的国军和共军的英勇壮举,令一向自诩作战勇猛的日军也感叹不已。同样的,我为在和美军作战的日军所表现出的悍不畏死的气慨所折服,在面对4万名拥有海空火力支援的强大美军,明知道这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他们依然为信念而战,依然重创了这支强大的军队。影片中栗林忠道中将最后一句遗言令我深深的感动,"把我埋葬在这里,别让任何人找到我。让我长眠在这故土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硫磺岛战役中,两万多名日军战死,而他们的誓死战斗也令美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近7000名美军阵亡,两万多名美军受伤。只能说一个字,惨。

  其实,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是感慨万千,我不想因为主角是日军而带有偏激的感情色彩。而当我看到一些影评的时候,我有些愤慨。虽然这部电影深刻的触动了观众,但并不能磨灭和美化日军在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而现在的许多中国人似乎总是想表现出一副清者的摸样,竟然会因一部外族的电影而堂而皇之的为其辩护,甚至说阻挡日本人敬拜靖国神社好像不准他们爱国一样,显得可笑而可悲。于是,在这样的一部电影后,一群以理智爱国为口号的精英便接踵而至,譬如五毛,粪青之类词皆被他们肆无忌惮的泼洒出来。我不想说什么,我想这样的人将是做汉奸的急先锋。

  作为一个平民,我对战争的认识尚为肤浅,只能通过自以为是的思维去评论和思考。就如《父辈的旗帜》中说的,每个蠢蛋都自认为懂得战争,特别是那些从未踏入战场的人,我们总喜欢单纯的事物,善良和邪恶,英雄和恶棍,两方面的例子都很多,但多数时候,我们的想法和事实相差甚远。

  是啊,相差甚远,除非,

  我们加入其中。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六):人鬼妖魔 曲直怨德

  九一八,觉得《硫磺岛家书》、《血色入侵》、《更好的世界》三部可以放一起。

  《硫磺岛家书》:日军?日本鬼子?日本人?

  一、《硫磺岛家书》2006年12月上映,《集结号》2007年12月上映,虽然只差一年,但我觉得简直如出一辙,不知道冯小刚有没有借鉴,还是现实生活、人情物理都是一样的,甭管美国、日本、中国。都是必死无疑的炮灰战;都有个经验丰富、爱惜将士性命的指挥官;都是写着家书、说着煽情话语时外面开始炮火震天;都有个没怎么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文化新兵,等等等等。

  二、二战时期,日本的军事实力与中国对比,如同大象和蚂蚁;与美国对比也有点类似,只不过,大象是美国。看到硫磺岛驻守日军上无空中支援,下无海军协战,靠着手雷、机枪、步枪、手枪、刺刀躲在坑道里打游击对抗美国的飞机、大炮、军舰、海陆两用坦克、火焰枪、照明弹时,突然觉得这很像中国的抗日战争。一方的武装几近土人的冷兵器,另一方则掌握着各种先进军火。不过,土人打游击也并非没有便宜可占。最近的《赛德克巴莱》再次印证了这点,只不土人最多占点小便宜,终归要失败。想胜利,还得靠军事实力。就像抗战,也不是中国自己打赢的一个道理。

  三、栗林忠道是位优秀的将领,至少在孤立无援、四面楚歌之时,在军事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竟然将美军占领硫磺岛的计划从五天拖延到了一个多月,而且成为唯一一次美军比日军伤亡多的战斗。但所谓“奇迹”说白了跟中国的抗战也是一样一样的;弱小的时候就搞地道战、游击战、持久战、深挖洞广积粮、拖字诀;二来反正知道结局是个死,就搞自杀性爆炸袭击,死一个,赚几个。即使丢了阵地,也让对方死的人更多。

  四、栗林忠道和西竹一应该都算悲剧人物。本来跟美国朋友关系很好,而且并不主张与美国作战,但当军人只能服从政治家的指挥,最终成了炮灰。

  五、日军也是人生父母养,不是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冷血机器。是人,便知道欺软怕硬:南京大屠杀、七三一的时候,耀武扬威,兽性大发,杀人比赛、生化试验、手段残忍得令人发指,也没见有多少日军成天发愁、哭诉自己是被迫来的,没见他们表现得多么热爱和平;战争局势发生变化了,快战败了,到硫磺岛的时候就开始哭哭啼啼写家书,自诉身世清白,求人理解、关怀、慰藉。他们到底是日本鬼子,还是日军?到底有没有区别?还是说每个地方都有好人坏人。这问题忒复杂,但不管怎样,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都是日本人,对于中国人也一样。

  六、伊斯特伍德是位伟大的电影人,这一点上天有眼,公论已定,私人钦佩。但我有足够的理由怀疑他嫉妒历史中真实的西竹一的英俊、潇洒,所以故意找了一位大小眼、相貌平平的演员来弱化西男爵的外型,让人觉得所谓日本帅哥也就跟个鞋拔子差不多。

  七、十多年前,第一次看《喜福会》,我觉得这不是中国片,十多年后,看王颖导演的另一部《雪花秘扇》,我同样觉得这不是中国片,都是外国人(或者说香蕉人)眼里的中国,而非实际的中国。哪怕事儿是那个事儿,但感觉不是那个感觉,当然更多的时候事儿也不是那个事儿。好比《大鱼》里美国兵想象的东方红世界:挂着不知道朝鲜还是哪个国家的五角星国旗,说广东话,练花架子武术,台上泳装美女唱着美国爵士,台下穿绿军装的人面无表情……虽然我对日本的了解不多,但看《硫磺岛家书》也偶有类似的感觉,尤其挂国旗、杀小狗一段,绝对的好莱坞烂狗血。纯粹的亚洲人应该不搞这玩意儿,起码也得来个杀人啥的,咱亚洲人多物丰,且没那么多动物保护主义者,光杀畜生很难博取同情。后面清水说美国人并非像他想象得那么弱、美国家书也跟自己家书一样,这桥段也很有好莱坞范儿。

  八、虽然,对美女的热爱成为我看影视作品的一大动力,但事实证明好片子没有美女也可以引人入胜,当然有美女更好。战争片是我最不喜欢的类型之一,但看《硫磺岛家书》却有一口气看完的动力。归根结底,我觉得它的好看之处不在于战略战术的说明,不在于飞机坦克的展示,不在于敌我阵仗的厮杀,而在于人的故事的叙述。想来想去,觉得自己看这片子最大的兴趣点就在于每个人命运的走向。栗林究竟能够做成什么样?西竹一的马和人会怎样?愚蠢的伊藤又会上演什么滑稽剧目?清水有什么内幕故事?当然,最关心的还是西乡能否活着回家见老婆孩子。几乎从开头我就预感西乡是为数不多甚至绝无仅有的幸存者。虽然他的形象不是什么堵抢眼、背炸药包的英雄,或者更像一个胆小油滑的逃兵,可他作为人的存在,却那么鲜明。想起李敖在书中说年轻时属下一名阿兵哥讲自己为什么伤疤都在背后。因为只要双方开战,他就逃跑。背后留下很多伤痕,却保全了性命。所以,看到栗林在伊藤刀口救下西乡、看到清水在西乡之前投降被杀救了西乡、看到西乡再一次成功撤退、看到西乡被留下焚烧栗林文件而非上前线送死时,心里多少会松了一口气。生命,因为生,才有命。

  《Let The Right One In》:做人要厚道

  与其说《Let The Right One In》是一部吸血鬼恐怖爱情片,不如说是一部青少年教育片,告诉那些喜欢称王称霸的家伙,不要无端挑衅、欺凌弱小,否则就会被吸血鬼咬断脖子。

  这部瑞典电影跟另一部丹麦、瑞典合拍《更好的世界》很像,都涉及了一些相似的问题:离异的家庭、问题儿童、校园暴力与反抗等等。大概北欧都这样,冰天雪地的,人烟稀少,难免自闭、孤僻;又都身强力壮的,没事儿闲着干嘛呢,找事儿打架呗。但看《更好的世界》一直不太明白影片最后的结论是什么?显然,克里斯蒂安以暴抗暴的做法在电影里是被否定的,难道更好的办法就是像伊利亚斯的父亲安东那样,充分实践耶夫子的教诲,别人打你左脸,伸出右脸也让他打。阿弥陀佛,万幸咱中国人多尊孔夫子。二先生虽然行二,但在这方面却没那么“二”。 《论语》记载有人问孔老师:“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惜,什么叫“直”今天的人一直也搞不清,有人说是坦诚直面、不陪笑脸也不捅刀子,有人说是直截了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但不管哪种解释,孔老师好歹没教咱把双颊全贡献给抽咱嘴巴的人。即便在《更好的世界》里,在丹麦本土安东给人抽脸不还手的做法在另一种环境中同样被否定。非洲某地,对孕妇剖腹验证婴儿性别的土匪老大,重伤后得到了安东的医治。但当看到安东最终没能救活被他残害的孕妇时,他非但没有反省悔过,反而肆无忌惮地、洋洋得意地嘲讽。最终致使以德报怨或者说恪守医生职责的安东看不下去,将这名刽子手推出了医疗营地,交到了受害者家属手中。于是,看完《更好的世界》还是没找到任何结论性的方案。或许,面对恃强凌弱的行为,最理想的结果还是像《Let The Right One In》里那样,静等妖魔神鬼来主持公道。发现妖魔鬼怪神仙至少有两个地方比人强:一、能力高,弱则飞檐走壁、打杀随心,强则上天入地、呼风唤雨;二、更多正义感、道德感,常常做些锄强扶弱的侠义举动。也难怪,神仙鬼怪都是人幻想的,人幻想的东西要么集中了罪恶的理念,要么寄予了美好的向往,总归都比现实多那么一些些。

  人鬼德怨

  国耻日,又值岛争激烈之际,光写上面那些似乎太没心没肺了。准备把这三部拉到一起,继续讨论如何“报怨”的问题。既然影片中没给出什么好方法,只能回顾下历史。

  打左脸给右脸的例子。二战开头,希特勒占了捷克不够又占波兰,占了荷兰、比利时不够又占法国,最后几乎大半个欧洲都被德国控制。更早的中日战争更牛。日本占了东三省不够,咱给华北,华北不够给华中,华中不够给华南。党在大西北山沟发展壮大,民国政府则跟慈禧太后没两样,一路西逃到重庆,要不是整个世界战局扭转,估计下一步就是昆明、大理、丽江滇北一线游了。事实证明,信耶夫子话的结果,就是令打人的人变本加厉、愈发猖狂。你给了他左右脸不够,他还要打左右肩,肩膀不够还要打大腿……另外一些人,则绝不善罢甘休。法国被占,戴高乐将军跑到英国领导自由法国运动坚持抵抗直到光复:英国本土遭到德军轰炸,英国空军也飞到德统区轰炸,最后还和美国成功登陆诺曼底,打得德军稀里哗啦。美国更牛,小小珍珠港被炸,立马宣战。中途岛揍了日本不说,还占了日本部分领土,在广岛、长崎扔了两颗原子弹。电影里讲的硫磺岛原属日本,1945年被美军攻占,直到1968年才归还。这绝对是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两脚的做法。

  如此看来,似乎读《圣经》的人更愿意选择孔圣人不可以德报怨的说法,而孔先生的徒子徒孙则更愿意遵照耶夫子给脸让人打的教诲。这是什么情况?完全的悖论。好像可以得出个结论:人都是虚伪的,说一套、做一套。其实,如何表现跟选择儒教耶教根本没关系,重要的还在于实力。老美有实力,自然能够以牙还牙,甚至以脚还拳。所以,在《Let The Right One In》里,奥斯卡要去健身房练肌肉;《更好的世界》里,克里斯蒂安要制造炸药。指望吸血鬼、宇宙警察帮忙主持公道,估计别说左脸右脸,左胳膊右胳膊、左腿右腿,就是左屁股右屁股都会被打开花。当然,实力不仅仅是军事武力,更是综合国力。

  《硫磺岛家书》那段,很多内容写的是关注生命的故事,但还是用了人和鬼的标题。因为虽然我认为获得奥运金牌的西竹一和刘翔一样,都应被视作亚洲骄傲,栗林忠道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家,日本国民在某些方面的素质确实挺高的,但一码归一码。如同《纽伦堡大审判》昭示的:不要装出不知就里的无辜表情,也许你不知道细节,但你却知道结果。你不是不能知道,而是不想或不去知道。所以,对于人和鬼的问题,我仍然觉得不仅人与鬼有区别,人与人也有区别。如果自称是人的人干了人不应该干的事儿,也就和鬼没什么两样了。对于这种鬼人,不管耶夫子、孔圣人怎么教导,都应该像《更好的世界》中里克里斯蒂安那样,抡起打气筒给他的糊涂脑瓜开个花,让他清醒清醒,知道便宜不是好占的。但是,如果在给鬼人脑瓜开花的同时,抢了他的金表,那性质似乎就从自卫反击,变成了行凶抢劫,有理也变没理。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七):“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面包师”

  继前日重温《拯救大兵瑞恩》,这是近日所观第二部有关二战影片。《硫磺岛家书》是首观。TLF.IMDB.Top200。没达到预期。

  粟林要的援军没来,来的是家乡儿童唱的一首鼓励尽忠的歌。

  美国母亲给孩子的信中写道:坚持正义。奥运马术冠军对部下也引用这句话。拜托,从来不思考战争为何发起?

  粟林在美国的送别会上说:日本最不应该和美国打仗。“你会射杀他么?”“我会遵守我的信念。”“你的信念,还是国家的信念?”“难道有所不同么?”

  没有从史料上看到的像冲绳军民身上藏有手榴弹在美国士兵中拉响的情节。

  一个面包师为典型的投降派。其一出场就口吐不爱国言论,我就知道了他会活下来。当粟林赞扬他“你是一名好士兵。”“不,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面包师。”

  美、日双方对待战俘的态度。

  粟林该把林少将给撤职。马术冠军该把挂地雷欲炸美国战车那位就地枪毙。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八):只是回应些许青涩网名在某程度上无脑承认日本军队,军人,甚至靖国神社的笑谈

  中国的网民的行为可以说是代表中国现代平民化想法,和国民素质的一种体现。所以看看他们发言,就能看到,越是关于大一点的话题,就越显幼稚和幼稚中的妄自尊大。日本地震后是这样,南海问题,米国国债问题,欧债危机,利比亚叙利亚问题都是这样,对于这个就电影本身层面还算不错的《硫磺岛的来信》也是这样。

  看不清局势却忍不住出来卖萌的人们,你们都已经现象化了,做喵星人比较适合。

  那么接下来就简单的对关于这影片来说一说道理

  对于绝望的没有选择余地妄抗和狂热的侵略屠戮快感,你们把这两种状态的倭寇当成一种人吗?

  攻守之势易也。

  即使对于个体的日本军人,在后者的状态下,在侵略中国的状态下,他们有更多的选择。然而他们却选择了释放他们扭曲人性中最深层的恶,这虽然是有目共睹,但对某些人还是需要强调的。顺便说下,那个粟林将军,在中国战区时可是大加赞赏血腥镇压平民和北平学生的。(好像只有他才有无辜的需要呵护的家人么?笑话)

  即使这样勉强可以理解,但绝不可以接受!

  国人们的素质尽可以在通过这影片的观后对日本行为的某些认同来看出。人云亦云,毫无辨认是非的主见。以为通过说漂亮话,承认什么被灌输的自由,人道来美化自己虚伪的嘴脸,你们还是太年轻了!就这点水准还怪天朝把你们当P民看而灌输给你们脸谱化人物吗?

  国家虽还没成长到可以真正称之为大国的地位,但人民的度量更是落后太多。急着接班,急着拥有所谓大国国民素质的人们,好好认清自己,你们摆出的只不过是弱国的器量,只能成为明眼人和被你们看低的人的笑谈。

  低素质不可怕,少说多听多思考吧。可怕的是还要去装着另一回事,那就是亲者觉可悲,仇者感可笑了。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九):《硫磺岛的来信(Letters from Iwo Jima)》:无路可退(IMDB250 TOP 239)

  http://qfmeng.blog.com/10191.html/

  Letters from Iwo Jima (2006)

  这是IMDB250系列,我重看的最后一部电影,终于完成了。

  电影讲述硫磺岛战役中日本军人的生活。男主角是在家乡是一个面包师傅,有一个老婆和未出世的孩子,他被征召入伍后来到硫磺岛。男主角很不喜欢打仗,就在挖工事时说了些厌战的话,被军官发现后要毒打他和他的战友。刚刚上任的新任指挥官粟林中奖恰巧看到此种境况,阻止了军官的行为,这是粟林第一次救他。几天后,与男主角经常在一起的战友因为痢疾死了,他很伤心,同时新来了一个从宪兵队出来的战士,被分到男主角的部队。此时,指挥官开始布置各种工事和计划来应对美军,即使有一些军官不认同他的战法。战斗开始了,男主角和战友们在山洞中与美军作战,可是他们终究还是失败了。指挥男主角军队的指挥官不顾粟林的命令,要全队士兵自杀,众人纷纷开始自杀。男主角见指挥官自杀后准备逃走,被从宪兵队出来的战士质问,在男主角的劝导下,两人一起逃命。经过敌人的炮火,两人终于与大部队回合。可是两人碰到一个以为他们是逃兵的军官,要杀死两人,粟林碰巧在此,第二次救了男主角。随后,男主角在曾是奥运冠军的军官下战斗。第二天,部队抓来了一个美军俘虏,军官用英语与他聊了起来,并在俘虏死后念出了母亲写给他的信。信刚刚念完,美军就攻了进来,军官眼睛被炸伤,他命令部队撤退后就自杀了。于是,男主角与战友又一次开始逃命,而且两人还计划去美军那里投降。晚上,曾是宪兵的战士侥幸逃过了看守,向美军投降了,但他随后就被两个美军看守当成累赘杀死。男主角经过他的尸体时很伤心。男主角与战友们来到最后的阵地,粟林认出了他,并说还会救他第三次。几天后,粟林带领所有士兵做最后的攻击,留下男主角烧毁文件,这是粟林第三次救他。男主角在烧文件时,发现了很多封战士们写给家里的信,他没有烧掉而是埋了起来。士兵都战死后,粟林也要自杀,但是第一次没有成功。恰好男主角看到了粟林,他亲眼看着粟林自杀后,将他埋了起来,而男主角则成为了美军的俘虏。几十年后,日本人在硫磺岛上发现了男主角埋在土中的信。

  这是一部战争片,但也是一部反战片。电影真实细致的描绘了日军士兵在战争时的心态,并通过整个战争中日军的败退过程,表现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此外,电影的画面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本片的重点在于将日军还原成为人,而不是妖魔化,让我们看到他们的真实一面。总之,本片是一部以当代视角描绘战争的电影,与五六十年代时期的电影有很大不同。

  本片的真实主要是通过人物塑造来表现的。第一个日军的画面就是男主角的反战言论,此后男主角就一直在逃避者战争,第一次逃跑、第二次逃跑、想做逃兵,等等。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代表了日军士兵中的典型——他们只是被抓来当兵,并不是真的喜欢打仗。通过这个人物,可以看到普通日本人的真实状况,他们在家有稳定的事业、和睦的家庭,或许还有孩子,而这个幸福的一切都因为战争的出现而破灭了。因此,男主角代表的这一类人非常的厌恶战争,有着极强的厌战情绪。与男主角相反的,则是那些自杀、坚决战斗的军官和士兵,他们其实与男主角一样都有幸福的家庭,他们都是因为政府的蛊惑才变成如此,而这一方面,在那位被宪兵队开除的战士身上体现的最明显。这个战士在整个战役中有着明显的转变,当他刚到硫磺岛时他是一个有着宪兵思维的好战分子,认为美国人是懦夫、日本人强大等等,可是在经历过战场上的厮杀、士兵们的自杀且听过那封母亲写给美国战士的信后,他知道这一切都不是真的,而且他也意识到自己生命的重要。因此,这位战士从一个好战分子,变成了逃兵。此外,通过这个战士的经历,可见日本政府为了战争,在国内的专制与残酷。总之,通过以上人物的塑造,有力的反映了电影的主题——反战。

  影片中对于粟林的塑造,也是异常真实。粟林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他即了解美国的强大、喜欢美国,但他又是军人要服从命令,这一切让他左右为难。因此,粟林一面坚决的对抗着美军的进攻,一方面又对战争没有信心、认为战争会必败。而这一切,都促使粟林制订了一个反常规的战术——用山体的洞穴最大化的消灭敌人。也就是因为于此,硫磺岛战役成为了唯一一场美军死伤比日军多的战斗。此外,那位曾是奥运冠军的军官与粟林有着同样的想法,从他与美军战俘的交谈就可以看出这一点。通过以上两个人物的塑造,可以发现日本人也有着不少的理智人士,他们认识到日本是打不赢美国的,这些则凸显了二战中日本政府的疯狂——明明打不赢,还偏要打!

  通过以上可以知道,电影通过几个主要人物的经历,表现了战争下普通人的真实,让我们非常全面的了解到日军在硫磺岛战役前前后后发生的故事。而且,通过电影的名字和情节可以知道,本片的故事并不是完全虚构,是真实发生过的。这一点,又增加了本片的真实性。简单来说,本片的优点在于以人为本、以情动人,而不是通过血腥的场景和火爆的场面吸引人。

  除了上面所说的优点之外,电影的其余亮点不多。剧情平淡,很少有些起伏,画面也中规中矩没有特别出彩之处,视角、剪辑、节奏等方面也都很普通,只有音乐还算好听。电影主题曲低沉悲伤,配合硫磺岛优美的风光和血肉模糊的战场,反映出电影悲哀的气氛。尤其是在片头、片尾两处,听起来会更很让人感伤。当然,作为一部战争片,本片的战斗场景还是很震撼的,比如密密麻麻的美军舰队、双方炮战的场景,或者是士兵冲锋时的残酷画面,这些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战争的本质。不过,虽然本片的战争场面看起来很震撼,但是我知道这些是可以用电脑做出来的,这也让我对本片的印象打了折扣。

  最后来说演员。本片的主演全部都是日本人,看着他们出现在一部美国电影中,感觉很别扭。因为对日本演员不熟悉,就不一一细说了,他们给我的整体感觉只是尽职演出而已,没有太出彩的表现,渡边谦也是如此。此外,本片又是一部没有主要女演员的干巴巴战争电影,看起来很乏味。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反战电影,以日本人的视角讲述硫磺岛战争,比较新颖。不过,电影的剧情太温吞,缺少强烈的戏剧冲突,看起来有些沉闷。

  序列:0674

  [硫磺岛家书].Letters.From.Iwo.Jima.2006.Blu-ray.720p.X264.DTS-CHD.Disc1

  [硫磺岛家书].Letters.From.Iwo.Jima.2006.Blu-ray.720p.X264.DTS-CHD.Disc2

  2011-12-25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十):远离战争

  我比较喜欢看战争片,包括和外星人打仗的科幻电影。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战火纷飞、生灵涂碳多少英烈早早的失去了生命。

  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曹操就描写过战争过后的惨相,“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看《硫磺岛家书》这部电影,叫我感慨万千。这些日本兵本来是就是日本人民。他以前是个开店的,后来被抓去当兵。还有个宪兵,也是个好人。因为不忍心杀一条狗被宪兵队开除了。然后被派到前线。

  他们是在保卫自己国家的领土,1万2千人最后幸存的只有2000人。确实是一场屠杀,他们只有躲在地洞里面负隅顽抗。他们没有飞机也没有军舰基本上是被人家包围了。守卫这座岛基本上是必死无疑。最后指挥官也自尽了,士兵们也拿手雷炸死自己了。有2个投降的日本兵,也被美国人干掉了。这就是投降者的下场。

  片中有个美国人被日本兵抓到,被他们拿刺刀刺了N刀,那个美国大兵哀求“Please!”可是日本兵可不客气。真血腥!

  这场战争是由日本先挑起来的,他们知道迟早要和美国开战。所以袭击了珍珠港,后来他们的报应来了。被美国人拿原子弹炸了广岛与长崎。2战对各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真希望世界能永久和平。不要再有战争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