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10篇

2018-01-04 20:0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10篇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是一部由里奇·斯坦恩 / 安妮·桑德博格执导,Celeste Corcoran / Sydney Corcoran / Patrick Downe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一):其实是希望能深挖一点……

  想到昆明火车站暴恐案,不知道那些受伤或者去世的家庭都怎么样了。

  这部纪录片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较完美的美国社会,对遭受袭击的幸存者事后关怀很到位,受采访的几个家庭也都比较积极乐观。了觉得美国人民生活水平很高。

  片子整体能量很足,但是我真的也在等待着对罪犯的剖析(忽然想到可能是因为导演和那些骂记者的人一样,并不想看到关于罪犯的文章感觉说多了都是在给他做辩护?无恶意讨论……)。

  关于传播现场较血腥隐私图片这一具有伦理争议的事情,片中摄影师的行为也挺好(道歉并记录了他们的康复过程)。

  啊忽然就不想看电影 爱国者日 了……毕竟纪录片更真实存在……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二):《爱国者日》:美国人教会我们如何面对仇恨

  2013年4月15日,美国波士顿为了庆祝爱国者日,举行了当地的传统节日活动马拉松,正当活动达到高潮,现场一片兴奋欢呼时,先后有两枚炸弹在人群中爆炸,场面顿时陷入混乱之中......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

  2016年12月21日,改编自这一真实事件的影片《爱国者日》,在美国上映,此时距离代表右翼思想的特朗普,获得美国总统大选胜利,仅一个多月,这一勾起人们对此恐怖主义事件惨痛回忆作品,是如此容易调动起人们对穆斯林的仇恨,而看起来颇像是在为特朗普的理念助威。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三):回忆过去是为了放下仇恨

  eople came here for cheer, for their family and strangers.The finish line means happiness but they took it. But now we get it back.自小到大,学历史政治,也许是我个人理解力太差,一直感觉中国孩子好累,打小背负血海深仇。我们不断的教育自己的子孙回看历史,重温回忆,不是为了要每个人做个国骂爱国者,更不是但凡有点不平都能上升到爱国主义角度,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再落后,落后要挨打,要防微杜渐,不要在相同地方摔倒好几次,是要知道仇恨永远无法用仇恨偿还……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四):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在自己跑完半程马拉松后看这部电影,这个时间结点是不是有点意义

  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过度渲染的英雄主义,感谢导演尽最大努力还原了爆炸事件的真相,还原每一个受害人不幸经历。真实的人生起伏比一部好莱坞大片更能打动观者,而不是把目光仅仅停留在那场惨绝人寰伤痛上。

  只有在天灾人祸时,才会觉得人类如此渺小,渺小到无能无力,但是又是如此坚强,坚强到可以重新面对不完整的自己,重新面对人生的路。

  影片对动容的莫过于最后对于受害者的采访,还有3年后波士顿马拉松的比赛现场。三年后,重新来到赛道的马拉松选手,装着假肢跑完全程,和妻子相拥而泣,这三年,他和同样失去一条腿的妻子一定承受了太多,祝福他们……

  人生从来没有完美,坚强不是喊口号,而是如何在痛苦中一步一步真正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承认那就是自己的人生,并且把它过的精彩

  愿生者坚强,逝者安息!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五):更好的世界

  “陈述”和“反思”,是我认为作为一部纪录片应该要去做的事情,但也不是必须兼备。只要能把前者做好:【公正客观的把事件本身呈现到荧幕上】,仅仅是针对“提升了观众的认知”这点来说,就已经算得上是一部合格的纪录片了。如果能在这个基础上再做出一些有理据的思考,那么在可以提升片子质量同时,也会另观众受益匪浅

  这部纪录片里是没有反思的,它只是陈述了事件的发生和抓捕疑犯的过程,之后是部分受害者从彼到此的日常。从这些亲历者身上,我感受到了很多正能量,他们都很伟大。如果范围仅限于此,即便是没有对事件之外的思考,我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然而让我感到失望的是,作为纪录片,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有点过度消费受害者的遭遇来宣扬主旋律了。

  【“So,we were trying to put together a picture of what had gone wrong.Who are these people? Where'd this messed up family come from? ”我们试图搞清楚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些人是谁?这个混乱的家庭究竟从何而来?】这种言论如果出现在这部纪录片里,我想接下来它应该告诉观众的绝不只是这些人姓甚名谁来自哪里。至少通过字里行间我会想到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次恐怖袭击行为;这些人都是哪些群体,他们为什么会成为恐怖分子(因为没有成为拳击手就加入了极端组织说法未免太敷衍);混乱的家庭是怎么形成的;极端组织是怎么形成的;和战争有没有关系;等等。可惜的是我说的这些里面统统没有提到。这种言论如果从普通大众嘴里说出来没什么问题,毕竟人们看到的世界未必是它本身的样子,而是媒体想让我们看到的样子。但作为一个媒体人,抛出问题却不去解读它,不管你是真无知还是装无辜,这都让我感到很不舒服

  《华氏911》通过9.11事件,做出了对恐怖袭击、美国政策、伊拉克战争的思考。《科伦拜校园事件》探讨了平民持枪。《看不见的战争》揭露了美国侵略军在伊拉克对平民百姓进行屠杀,并谴责世界主流媒体进行虚假报道。一幕幕受害者的惨状让我触目惊心,施暴者的行为完全就是对生命的亵渎。在本片中,我没有看到类似的东西,【Why did we do whis story? ‘Cause we had to figure out what's next and how do we prevent this from happening.And the only way to do that is figure out who these people are. 我们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因为我们必须知道接下来会怎样,怎么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弄清这些人的真面目】,我的槽点在【唯一】上。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六):向死而生,HBO不仅有黄爆美剧也有纪录片

  感谢 Rachel 和 卡啡 纠错,已更正。

  之前在《晓松奇谈》上有看过一个介绍HBO(全名:Home Box Office)的广告,男主主角分别打电话父母闺蜜,说自己的试镜过程,说者一脸眉飞色舞,听者越听面色越凝重,问:“你不会上当了,要拍三级片吧?”

  主角答到:“不是,你想多了,我要拍HBO了!”

  然后两边再一起尖叫起来”哦,真的吗?HBO?你确定吗?太棒了,那我们要庆祝一下。“

  虽然广告有点恶搞,但也说明HBO影片一个风格,那就是影片无下限,只有你没想的,没有他不敢拍的。但做为一个收费频道,如果只有简单的黄暴,想吸引选择广口味刁的美国客户也是不可能的。

  1972年开播,几十年的运作,大量优质美剧成就了“HBO出品,必属精品”的口碑,代表作有《血战太平洋》、《兄弟连》、《黑道家族》、《欲望都市》、《冰与火之歌》(马丁老爷子钦点由且只能由HBO拍摄),以及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西部世界》。

  这部纪录片与HBO连续剧风格完全不同,是用以纪念2013年4月15日发生在美国波士顿的一桩爆炸案。

  每年波士顿马拉松会于四月的第三个星期一美国的爱国者日在波士顿举行。这项由1897年开始的世界上最古老运动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做为世界六大马拉松赛事之一的波士顿每年在这个时候全城都进入沸腾状态。42.195公里的路上有体能极限的痛苦也有陌生人带来的感动,这也正是体育魅力所在

  爆炸发生在下午2013年4月15日14:10分,普林斯顿大街终点线附近,两个由高压锅改制成的简易炸弹在人群中爆炸,相距不到百米,间隔仅12秒。造成3人死亡其中1名为中国人吕令子,一名8岁男孩,超过260人受伤,场面一片狼籍,鲜血染红了人行道。

  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爆照发生后波士顿警方的迅速反映,立即拉起隔离栏杆开始救护和维持秩序,观看比赛的人群有条不紊地疏散,参加救助的群众专业度非常高,知道如何利用身边一切可用的东西如衣服和手包带子等进行止血包扎。

  很多人都是每年举家前往观看,为陌生人加油,结果一家几个人受伤。一个受害者说他送到医院的时候体内只有一品脱的血。事发30分钟内有90人被送到医院,如果不是在现场被包扎过,估计死亡数量会更惊人。

  波士顿环球报一个摄影记者说,当他刚到栏杆边上拍照的时候,一个警察对他说“请不要拿惨状来做报道。”他说他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他代表了那些不能到达现场的民众,他说自己将受伤群众无助的样子暴露在世界面前是贬低了他们,感到非常内疚。后来他特意重新拍摄了他们康复的过程,坚强而勇敢

  这也让我非常感动相比之下,某些国家一有事件发生的时候,拿出来大做文章的都是这类“感人事件”,越煽情越好,越催人泪下越好。而看这部纪录片,你能看到人们那种坚强不屈,那种被迫重新学会乐观生活的态度

  4月18日警方公布了两个犯罪嫌疑人照片,5小时后,两人在麻省理工大学枪杀了一个巡警后劫持了一个中国留学生的车。4月19日零点过后,在一加油站该留学生得以逃脱并跑到马路对面另一加油站报警。随后警察发现了两人并展开枪战。混乱中一人逃到车上,开车碾过另一人身体继续逃跑。从重伤身亡的肇事者身上提取指纹后发现两人是兄弟,塔梅兰·察尔纳耶夫与焦哈尔· 察尔纳耶夫,来自于塔吉克斯坦,属于极端圣战组织,弟弟焦哈尔随后在沃特顿将其擒获,他说:“我想改变这个世界,以伊斯兰的名义,炸死这些人,我将为自己的目标,伟大的使命而献身。”

  观看该记录片并不轻松,绝对不会像看《地球脉动》那样带给你愉悦的观影体验,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但它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动,生命并不总是完美的,谁也无法预料到何时会有意外到来,但保持一颗顽强面对生活的心,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坎。

  TED有一个叫向死而生的演讲,讲师BJ Miller大学时候被11000伏高压电流击穿手臂和脚,从此失去双腿和一只胳膊。毕业后成为一名临终关怀医师一名处方医师,帮助那些终将走向死亡的人。19分钟的演讲,讲师始终眼眶湿,语速缓慢,可见自揭伤疤仍会带来悲痛,但给人的感觉始终是被尊重的而不是被可怜的。

  他以不完整躯体重新设计生活,重新认识死亡,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获得了别人的尊重。有过死亡体验,知道人在那个状态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成为负担累赘,不称为废物,并且活得舒适有尊严。他说:“对大多数人而言,死亡带来的最大恐惧不是在死亡本身,而是慢慢死去,充满痛苦的过程。”

  我们在《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这部纪录片里面也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人,有海军陆战队退役人员,双侧截肢但重新活了下来,重新开始走,跑,开车。他们以自己的经历,感同身受的给予那些截肢的受害者以精神上的救治,让他们重建生活,重建信心

  一个长辈,前几年中风后半身不遂,每次回老家的时候我都会去看望他。这两年精神状态比之前刚出院那两年好很多,虽然行动还是不方便,但头脑却越来越清醒家人说他每天还是要抽烟,要喝点小酒。他说他不是想死,只是想在还能感觉到时候感觉,烟酒是他的嗜好,如果什么都要戒了,活活等死,还不如该干什么干什么。反正再坏的情况也经历过,我想这也许就是看穿生死,平静的就像吃饭睡觉一样。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但我想大多数人最后的死亡状态都不会是这两种之一。《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或者说是意义也是如此,面对既定现实,让不完整的部分成为自己生活的必须组成。即使你拒绝接受,但它依然存在,人生没有倒带,生活总要继续,与其自怜自艾成为一个负担,不如放开一切,只有真的面对不完美不完整的自己才能重新设计生活,重新开始,我们总能找到剩余生命中那个让你发光的点。向死而生,当最后死亡真的来临的时候,我们可以跟自己说这一生没有荒废,没有虚度。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七):“This is our live”

  有时与其去看一些胡编滥造的电影,不如看上一部纪录片来得更有意义。HBO出品的《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纪录了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全部过程,以及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这场爆炸案中的幸存者是如何坚强生存下去的。

  不知为何,记忆中对于2013年波士顿爆炸案的印象几乎没有。不知是当时新闻报道不多,还是确实没有关注。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才发现,这次爆炸案给波士顿和美国人带来了怎样的伤害,其实想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边,绝对会给人生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随着国外纪录片体系的成熟,在很早之前就已基本告别了“沉迷煽情“或”强烈渲染某种情绪”的阶段。但正是这种成熟,也让纪录片产生了很多真正摄入人心的元素。往往是平叙近乎于水平面的镜头,却让人感到了很多难于言状的力量。

  影片有很多镜头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一对兄弟在这次爆炸案中均受到了伤害,平时朝夕相处的两兄弟,因为各自治疗导致长时间没有了交流。所以在治疗期间,两人一直十分惦记对方。终于在一段时间俩人情况相对稳定后,两人坐着轮椅见到了对方,此时也有了全片非常让人感动的一幕——“在狭窄的走廊内,两兄弟的轮椅基本占满整个空间。这也是爆炸案后两位兄弟的首次见面,见面后俩人并没有太多语言,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凝重。随后其中一人拍了拍对方,然后两人默契地抱在一起,接下来便是俩人埋在对方的肩头哭成一团”。此时,画面里没有配乐、没有特效、没有旁白,观众就如同在场的旁人一样,只是静静地观看着这一切。但很快的,观众就会与镜头中的二人一样,瞬间泪如泉涌。这并不是来自于任何煽情的手段,而是一种压抑终于得到了释放。

  这样的镜头在片子里比比皆是,比如摄影师对其照片中人物的致歉等等。不过,这部纪录片并没有做到面面俱到,可能像片中所说,很多在爆炸案中的幸存者,并不希望去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干出了这种惨绝人寰的事情。所以,影片对于凶手的篇幅很少很少,几乎算是一笔带过。对于想知道更多凶手方面的事情,这部影片是不能够满足的。

  不过,如果看过类似恐怖袭击的纪录片,如迈克尔摩尔的《科伦拜恩的保龄》、BBC拍摄的《挪威大屠杀》等。其实对于这些凶手来说,类似“信仰扭曲”、“不满社会”这样的通病似乎也是共同的存在。所以,对于这部纪录片的创作团队来说,更核心的诉求,其实是想展示出面对着如此可怕的人生遭遇,人性对于活下去的信念是多么的珍贵与强大。

  这部片子真正能给内心带来多少震撼,还是要看完片子才能感受到。最后还想唠叨一句,看了不少美国、日本的纪录片后,总感觉在意识形态上,国外的创作理念与意识形态已超出国内太远。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内心有时总闪出一个念头,这片子如果交给国人拍,估计就真的毁了。

  比如上述兄弟见面的镜头,总感觉如果当下放在国内展现,一定会不合时宜的派一个人冲上去问兄弟俩,“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然后这部片子的风格,一定会重头到尾用更多篇幅出现领导人如何关注此事,或是某位政府官员、医院从业者对于这件事情如何上心、没日没夜不停地为此事操劳。总之,就是各种煽情的套路一股脑没完没了的往上整。

  不知道对于国内来说,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告别“煽情”元素。至少行业的权利者,一定要懂得作品不是靠煽情才能显得有深度。十几年前,我们讽刺的那些夸张元素,感觉这两年又突然大范围重现市场。相比来说,中国更有很多值得纪录的人和事,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拍出一种客观冷静,但真正震慑人心的纪录片?

  《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观后感(八):《马拉松:爱国日爆炸案》影评

  最近真的是懒到爆炸了 周四周五看的 周一才开始码字 不过真的是部好片。

  *先说槽点 片中设问了为何这两兄弟一步步走向恐怖的深渊 但其实片中根本没有讲清楚。

  *再说泪点 1.其实从拍摄手法或画面构图来讲 相对于BBC的大制作 这部片简直是很随意的“非专业”制作 但却是那份真实感更震慑内心;2.每每看到夫妻或父母与儿女之间 都由健全人变成残疾人 一路相互扶持的画面 真的很感动 感动于不离不弃 在那样的境地都不放弃彼此的那份儿心。一向最深的是一个爸爸在面对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的痛苦无能为力时的那份悲痛;一对情侣在男生变成了残疾人之后女生的那份扶持理解于不离不弃 都让人动容。想起这段话:一个人仿佛是包得紧紧的蓓蕾。一个人所读的书或做的事,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具有一种特殊意义,这些事情使得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后便开成一朵鲜花——毛姆《人生的枷锁》。也许随着风雨的洗礼掉落了一两片花瓣 但那朵花开得更用力了!

  感叹于以下几个方面:

  1.警察们的献身精神。虽然每个国家的警察和医务工作者们都会这样的奋不顾身 但当看着这样的纪录片 身临其境的感觉危险就在我身边时 我的第一反应是逃离 所以看到他们却向爆炸点跑过去营救时 心中不免充满无限崇敬之情 更真实的记录给人内心的激荡更大。

  2.国民的急救知识。很多受伤的人是被周围的人救助的 几乎所有人都幸存了下来 国民整体的急救知识非常完备。

  美国的医保制度真的亟待解决。在这样的恐袭中受伤的人的假肢装配都需要自己花钱去医治 也是让大家惊讶的一点。

  3.三年过去 有多少人缅怀?首先 与911事件尽人皆知不同 这个事件的新闻量真的不大 不知是国内没有报道还是自己没有关注。其次 不管是国内国外的恐袭或自然灾害 大家总是在当下沉浸悲痛 过后除了受害者与经历者这件事儿大多就无人问津了 而通过此片和片中的每个人有活动其他人都来参加 包括三年后的再次起跑 我看到的是美国人没有忘记这段历史 当然我们也有南京大屠杀等事件的缅怀 但非战争类的缅怀总是有点流于政治的层面。

  一部真的适合于大荧幕看的片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