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情人》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美国情人》影评10篇

2018-01-12 21: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情人》影评10篇

  《美国情人》是一部由诺亚·鲍姆巴赫执导,格蕾塔·葛韦格 / 罗拉·科克 / 希瑟·林德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情人》影评(一):致那些不了了之人生

  Greta的电影里,这个总是扮演着风光大Loser的女生,以纽约为据点,开展着一段段不了了之的人生。每次看着她穿着碎花裙配夹克,背着鼓鼓的包在纽约街头奔跑时,就会想起城市里的人,可能不止是纽约,可以是北上广,也可以是香港或者深圳,那些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地方,聚集了大部分相信魔法的人,都在严肃地起舞。

  想要诚恳地面自己,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了。

  难得是,如何狡猾地骗过这个社会

  剧本里的两个主角,二十几岁刚来校园报道的“妹妹”Tracy,三十余岁在社会摸爬打滚的“姐姐”Brooke。这层关系来得突然,是因为彼此的爹妈通过网恋结识要结婚

  城市有多好玩,妹妹是不会懂的。大学里翻白眼的室友、被拒绝的文学社、还有搞暧昧却不成功的宅男,令人泄气。而充满生命力的姐姐,像一架战斗机,保持活力,保持忙碌,保持追赶这个城市。

  人与人的关系总是很抽象,大部分的时候,都建立在需索的环境里。被圈养在同一空间的人,会让我们拥有一些共同的标签。一起跳舞,一起喝酒,一起住在商用大厦的五楼,一起去体验了这个城市的日夜,会让关系变得危险迷人。有了羁绊,不等于没有离别。就像后来,崩坏了的“姐妹”重新变成“陌生人”时,是因为真的没有了名义上的标签,还是因为没有了本质上的需求

  在这个到处都是选择世界里,唯一不可选择的,兴许只有亲缘关系。带着一种霸道,凌驾于一切理由之上,不可拒绝,也无法抗拒。这种命定式的选择,会让我联想起那些可以选择的关系,到底是幸运还是无力。

  这是事实,就像窦唯的《高级动物》,伟大渺小,中庸与可怜。

  除此之外,Brooke所代表的城市女性,并不像那些踩着高跟鞋每天冲锋陷阵的精英代表。她靠着一己之力活得鲜亮美好,但又不知所措地迎接着无奈失败。业余室内设计师、兼职家教、健身单车教练,偶尔还能当个主唱,这是一种靠技能堆砌而成的生活,但却永远无法成为什么。

  至于Tracy, 接受高等精英教育,一心想进文学社,想要当作家聪明地从周围的人身上寻找素材,并成为小说的主角,悄无声息地推动着剧情。写字的人,一定都是患有梦游症。在这个城市里捡起灵感,又被现实所叫醒。

  她对自己的失败若无其事,她对自己的失败而无自知。

  可是

  世界仍然堆满了期待

  - Fin -

  纽约小记

  《美国情人》影评(二):文艺 Loser 又可爱的纽约青年画像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落寞大学生Tracy的生活,如何被即将成为她同父异母姐姐的Brooke,彻底改变故事

  导演在这条主线之外,又加入了跟Tracy关系暧昧的男生Tony,Tony的女朋友Nicolette,和Brooke决裂了的前闺蜜Memie-Claire,Brooke的前男友兼Memie-Claire的现任丈夫Dylan等笔墨不少又十分有趣角色。在Tracy看来,Brooke大概是她想象中New Yorker的样子,他们热情自信得有点浮夸、有品位、生活中充斥着新鲜的人和事。Brooke的出现既给Tracy的生活带来积极的信号;对于正在为写小说愁眉不展的Tracy来说,这无疑也是个极好的素材。于是Tracy陷入Brooke的生活,并把它搬到自己的小说中。故事的这一部分看起来像极了是前几年弗朗索瓦·欧容导演的《登堂入室》,在电影文本中演绎文学故事。甚至Tracy看着Brooke的笑容眼神,都和《登堂入室》里小男生看他老师有些神似,带有神秘超越友谊的意味。

  但对于导演诺亚·鲍姆巴赫来说,剧本当然不会是这么写的。前30分钟的铺垫,除了展现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更是为了引出后面一小时关键事件——Brooke的开餐馆计划因为男朋友的撤资而面临困境。于是机缘巧合的,或者说又是必然的,Tracy, Brooke,Tony, 和Nicolette四人找到了Memie-Claire和Dylan,并在后者位于康涅狄格州富人区的豪宅里演绎了一段喧闹波折如同话剧似的演出。

  伍迪·艾伦拍了一辈子的纽约中产阶级,却也花了一辈子嘲讽或者自嘲中产阶级;同样成长于纽约的诺亚·鲍姆巴赫镜头下对准的也是纽约的文艺知识分子群体,但他的嘲讽更像是一种善意的自嘲和关怀,哪怕过程多么凄惨,最终还是会还以一个淡淡的happy ending. 看过导演前一部以纽约为背景的影片《弗兰西斯·哈》 的观众,对此一定深以为然并报以欣慰一笑。对大多数人来说,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或是成功学只是我们幻想的投射,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就像Frances心怀理想但又一事无成。在《美国情人》中,导演进一步展现了他对中产阶级小人物的观察和理解。我们甚至可以把Mistress American中的Brooke看做5年后的Frances,不仅因为同一个扮演者格蕾塔·葛韦格的关系,这两个角色本身的形象和性格也有无法忽视的相似处。她们同样话唠、热情、笑容灿烂,但却都被友人背叛灰头土脸。她们绝不是传统电影主角的形象,但就是“Loser”的那么理直气壮,充满生命力。有朋友跟我说《弗兰西斯·哈》看了半小时就不忍看下去了,因为觉得自己「窝囊如女主...」想来电影能让人有这等感同身受,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吧。

  说回《美国情人》。格蕾塔·葛韦格这次不只作为女主角出演,她还和鲍姆巴赫一起写了本片的剧本。所以本片呈现出的脱线戏剧(Screwball Comedy)的风格也是她的有意尝试,并且了受到了好莱坞早期以及黄金时代的导演们霍华德·霍克斯,乔治·库克,恩斯特·刘别谦作品影响。这些影响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影片最后Brooke旧友Memie-Claire和Dylan在康州的别墅内的这场精彩群戏。这场戏中主要人物都在前面有过铺垫,几组人物之间互有联系。Tracy, Tony 和Nicolette三人一组,Brooke, Memie-Clarie和Dylan是另一组三人关系。两组都是典型的「三角恋」,在这个封闭空间内爆发矛盾。而在这之外,Tracy和Brooke之间的若即若离的关系则是电影最核心的叙事动机。Tracy和Brooke的关系,经历陌生到熟悉,再到豪宅内的破裂,以及之后的修复,构成了电影最重要的叙事线索。脱线戏剧有时候为了笑点往往不顾逻辑,平庸的导演能讲好一条线就已经算完成任务了;鲍姆巴赫——或许还要加上葛韦格的帮助——则很好的把这三条线都讲的逻辑通顺、清爽自然。并且他还更加疯狂的,加入了孕妇Cindy和邻居Harold两个角色。看起来就像是印度歌舞片,人物源源不断的加入,发酵成超现实的狂欢派对。而这种奇妙气氛,让前一秒还在互相「撕逼」的两个人,下一秒变成坚定的盟友也毫不突兀,甚至有种冷幽默味道

  像《弗兰西斯·哈》一样,《美国情人》的双女主角的设置,除了可以引起一些关于女性主义的讨论之外,对观众更直接的影响就是塑造了两个形象丰满的女性角色。哪怕隔着太平洋,她们也平易近人的让屏幕前的你我容易代入其中。18岁的女生看得到Tracy的忧愁,26岁初入职场打拼的女生也会在Brooke身上看到自己曾经影子女孩与女孩见微妙细腻的感情,也只有身而为女人的编剧葛韦格才能那么准确的理解和表达。尤其是最后两人和解的画面,寥寥几段,就让我无比动容。归根到底,我就是喜欢这些文艺,loser,又可爱的人啊。

  《美国情人》影评(三):短程陪伴

  人生中总会遇到很多人,有的是白首相依,有的是匆匆过客,也有的在彼此的人生中相伴一程,到了该下车的时候就再见珍重了。

  所谓姐妹既不是血脉相连,也不是闺蜜昵称,而是可能会走进一个家庭的彼此完全陌生的异父异母人。最后,这个家庭没组成,所谓的姐妹也没的做,不只是因为父母无缘,更多的是彼此在相见恨晚之后又很现实得发现各有各的人生,在龃龉尴尬过后,能够再次微笑再见,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总会听说或遇见姐姐这样的人,你不了解她的人生,不理解她的想法,又羡慕她的洒脱个性,既担心她的生计无依,又窃喜自己不是这么不靠谱的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妹妹吧,在自己平凡无闻的人生里,默默生活,也努力,也沮丧,我们 有时候仰望姐姐这样天马行空的人,有时候又看不上这样一把年纪还不着调的人。但是,姐姐这样的人是注定有魅力的,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我行我素,最大的我行我素就在于,我根本不在乎你怎么看我。我也许吐槽几句,我也许说哦我要改变,但是最后,姐姐根本不会有任何变化,她永远都是她,不停追梦不停失败不停跌倒不停继续前行的她。姐姐在妹妹的人生中虽然离开了,但却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记;妹妹在姐姐的人生中离开了,可能对姐姐真的没有什么影响,她永远只活在自己的思想和世界里,继续灿烂她自己和新遇到的人。

  《美国情人》影评(四):献给世界各个角落的Brooke们

  *借电影中的Brooke,纪录一个友人,not necessarily related to the film itself.

  献给世界上各个角落的Brooke们*

  在寒冷的北京初见Brooke。那是回国后的第一个万圣节,显然比东海岸要暖;聚会上,Brooke冷坐角落,毫不着力的装扮,丹凤眼和厚眼线勾画出充满风情的五官。这种美马上吸引了在场来自伦敦的男生友人,那位年龄不到30年薪超过200万的才俊凑过去问一句“So Brooke, what do you do?"的时候,她吐了个烟圈,望穿他那诱人的异国眼睛回答说:

  ”Why the fuck you care?"

  绝少受拒绝的友人给了我一个大大的“WTF”眼神,几乎反社会的一幕却深深吸引了我。

  rooke生活在上海,毕业于当地最好的高中中国最好的大学,之后去美国深造,香港工作。她说的每个句子都充满了环游世界者的洒脱,又丝毫不具同背景的精英阶层的傲慢。她不羡慕任何人,不在乎社交尴尬,最喜欢trance音乐并遍寻每个城市的trance俱乐部。尽管对trance完全无感,但不得不承认,在Brooke的身边一切流转的空气都更加时髦了,每次和她出入电子乐俱乐部本身才是乐趣所在

  27?30?难说出她年纪,总藏在充满生机和自信之下,眼角刚溢出的一两处细纹也隐含魅力。拥抱自由的她早已离开金融圈,对于还在投行滚打的我,有着妓女看着另一个妓女自己赚钱赎身的光环感。彼时她在时尚圈里担任高职,游走于高档品牌杂志项目中,身边除了名模就是摄影师,约会的对象也是90后的小男模,偶尔上上电视节目,接受杂志采访,一脚跨在名人的门槛上。在世界的美好中沉浸。

  几年后,从金融圈上岸后的我也来到上海,于是Brooke从偶尔聚会的普通朋友,成了可以经常见面的友人。和她的每次聚会地点都充满惊喜:一点也不和时尚沾边儿的火锅店、满场外交官的休闲酒会、名摄影师的家庭餐会........每次见面如同迷宫,让你甘愿迷失其中。

  直到有次在某密友的生日会上,发现她也是密友的朋友。那是个集聚各界有趣人物的场合,人人和谐地乐在其中。原本Brooke玩得喝得尽兴,却毫无预警拉着我突然哭了,怨妇般控诉密友和她的短暂约会及始乱终弃,将最不堪的言语堆砌在他身上。以对密友的了解,他从不对任何人认真,也不屑隐瞒这份不恭。只是个诚实的渣男,略有理智之人都会敬而远之。看似活得如此明白的Brooke却对这种人认真起来,也不掩饰这份不堪,着实让在场的人尴尬起来。

  事后了解,密友甚至没有和她交往过,点到即止的几次约会,仅以接吻结束。如此创伤实在始料未及

  不久后她从时尚圈离职,理由是圈里人实在无趣,配不上她的智商和经历。继而转战出版界。谜之不懂她要步入的夕阳产业,作为朋友只能无限支持,只是这步跨地缓慢,她几乎休整了一年时间等待时机成熟。每每见面,从一开始踌躇满志到后来的默契不提,几乎在所有人都忘却她对出版界的野心时,她终于进入了某杂志社担任管理层。

  rooke的新工作伙伴们业内口碑十分不堪,可谓臭名昭著,担心却又说不出口,只能在一个个坏消息中慢慢得知她在杂志社的难过处境。最后一次听说她的职场际遇,是在管理会议上的一次情绪崩溃大哭。依然难以想象那幕。被提拔的一批人,曾对她高山仰止,也因她的状态而纷纷离开。最后她自己也在入职半年的原应为甜蜜期的工作期内,黯然被辞退。

  最近一次深谈,在时光中已渐远。Brooke计划申请欧洲的顶尖学府MBA,因为北美和亚洲已经呆腻了。她的猫重病已愈,小男友提出分手,父母正以最大努力试图理解她的未来。她计划着回国开设慈善机构,却不知从何着手。一如既往地充满着手舞足蹈的自信,以及千头万绪的计划着无数计划。

  “But what she couldn't see most of all,

  was that those people were nothing compared to her.

  They were matches to her bonfire,

  he was the last cowboy,

  all romance and failure.

  The world was changing,

  and her kind didn't have anywhere to go.

  eing a beacon of hope for lesser people is a lonely business."

  这世界太多all romance and success的人,

  但Brooke这种all romance and failure的人,

  才让一切变得有趣。

  和有趣相比起来,成功又算什么呢?

  《美国情人》影评(五):关于优秀、傲慢、浪漫和失败

  前些天看了《美国女主人》这个电影,没看明白,即使看了影评仍然感觉不理解,今天突然想明白了。

  有些人阅读,锻炼,交际,漂亮又有品位,倍受欢迎。有些文艺小青年,虽然不够漂亮,不被重视,甚至受到排挤,但是能够聪明敏锐的洞悉身边的人和事,并将之变为自己笔下的人物。二者虽然迥然不同,但却同样聪明优秀,同样遭人嫉妒,追逐着同样浪漫的理想,有着同样的傲慢清高。

  结果呢,结果是同样的浪漫和失败。现实的境况敌不过偷人创意抢人男朋友的,敌不过平庸自卑被人欺负取笑的,敌不过个矮丑陋尖酸的醋坛子,敌不过缺乏自制力看起来可笑又笨笨的胖子。虽然这些人曾是那么的羡慕、嫉妒、追捧或者效仿、攀比着她们。

  也许你很优秀,但获得现实的成功之前,不要傲慢,不要自作聪明,否则便会无法脚踏实地,否则便会迷失在道路正确却无法到达终点的旅程上。记得之前有人讲,但凡看到极美的女子坐公交地铁,就会想,你年轻时做错了什么?我想,应该不外乎任性和傲慢。

  从这个角度,就能理解片尾总结性的独白:“她让有钱的胖女人不那么胖了,让有钱的笨孩子不那么笨了,让有钱的挫男不那么挫了。但她其实特别想变成那些人,又胖又笨又挫又有钱。不过她确实比那些人都好多了,她是篝火,他们只是火柴。她是世界上最后的牛仔,整个人充满了浪漫和失败。”

  《美国情人》影评(六):她是世上最后的牛仔

  她是世上最后的牛仔,整个人都是浪漫与失败。

  这个赞誉对于Brooke总觉得过高了,她具备纽约都市森林女人的性感与干练,瞳孔迷离眼线清晰,金色短发,随随便便套件衬衫都是威风凛凛的自信,但与所有经不起推敲与细验的美丽一样,太过靠近的距离就会发现红唇女王也只是一个逼逼起来语速极快宏图满志而不切实际的虚荣碧池。

  你当然不会因此厌恶她,因为这部电影恰好十分巧妙的吸收了她那点浮夸,荒诞喜剧的高潮里她居然十分合理又正常的引出了一场抓马。

  但真正让我喜欢的是前半部分,Tracy打完那通电话,听见这位三十岁的姐姐问“Do you want to hang out?”正片开始。

  大学里循规蹈矩讨好世界但同时又保持些内心一点儿叛逆与敏感的土鳖菜鸟Tracy,她见到时代广场阶梯上走来的Brooke如美国女主人一般,虽然镜头并没有刻意渲染这一幕是多么精致而浪漫,但傲慢的土鳖无疑被惊艳了——Tracy对Brooke产生了一种爱意,崇拜而迷恋。她看着这位即将成为她(继)姐姐的女人游刃有余的穿梭在被她称为“就像开着一个大party你却一个人都不认识的感觉”的纽约,她四通八达莫斯科交通网状回环的社交网络,糜烂又克制的生活,网路上都是她色彩斑斓的信息,十分迷人。

  这是一种追溯与本能,Tracy渴望跟着Brooke,探听她的生活,模仿她讲话的方式,附和她的观点,维护她的自尊,到她家里过夜,收集她的东西,拿到她家钥匙时是拥有被接纳的满足的——但同时在心里滋生着对她的不屑,这仿佛是与崇拜不可分割的整体,爱的反面有轻蔑,拥护的内里装着背叛,心底怀揣着复杂的情绪,爱而不甘,诚挚又嫉妒,她在自己的小说里毫不客气的撕碎Brooke营造的面具,“她的青春已经过去了,她就像拖着一具腐烂的尸体来回奔波,身上发出腐败的味道,可她自己并不知道。”并且她把这股鄙薄隐藏的十分完好,且毫无负罪感。

  这部分很棒,小女孩的视角崇拜而清醒,迷恋而蔑视。

  而我最爱的这部分在高潮开始后就乍然熄灭了,后边两姐妹泼洒的温暖鸡汤喝得我食不知味。

  但是配角的戏都诡异的挺好,听闻男朋友发个短信就能得出“你为啥给她看你的老二”这样结果的神经质女朋友,戴上眼镜抓马感蹭蹭蹭溢出屏幕的前闺密,扯着蛋进来参观房子的邻居,都挺好。

  :觉得前闺密穿着蓝底白花纺纱裙整个人挺好看。

  《美国情人》影评(七):这个电影歌颂的当然是那种敢想的人和每个平凡人的伟大梦想和自我才情, 就算他们不一定成功你不一定看得到他们成功, 就算有无数的别人让他们相形见拙

  这个电影歌颂的当然是那种敢想的人和每个平凡人的伟大梦想和自我才情, 就算他们不一定成功你不一定看得到他们成功, 就算有无数的别人让他们相形见拙这个电影歌颂的当然是那种敢想的人和每个平凡人的伟大梦想和自我才情, 就算他们不一定成功你不一定看得到他们成功, 就算有无数的别人让他们相形见拙这个电影歌颂的当然是那种敢想的人和每个平凡人的伟大梦想和自我才情, 就算他们不一定成功你不一定看得到他们成功, 就算有无数的别人让他们相形见拙这个电影歌颂的当然是那种敢想的人和每个平凡人的伟大梦想和自我才情, 就算他们不一定成功你不一定看得到他们成功, 就算有无数的别人让他们相形见拙

  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因为我相信这个世界最需要这种人而且向来就是依靠这种人才真正推动发展的而不是那些hoarding money的人抑或守财奴(比如美国)

  I think I'm sick.

  And I don't know if my ailment has a name.

  It's just me sitting and staring at the Internet or the television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intersperesd by trying to not do that. And then lying about what I've been doing.

  Then I'll get so excited about something that the excitement overwhelms men. And I can't sleep or do anything.

  And I just am in love with everything but can't figure out how to make myself work in the world.

  I wish we lived in feudal times where your position in the world couldn't change, If you were a king or a peasant, you had to just be happt with who you were.

  最后一句并不完全同意, 这个社会是太细分的过分了, 资本主义的确给人很多美梦但是并不那么容易实现, 女主活了30岁还是很天真

  但是这这片子缺乏对社会的大批判, 毕竟女2弄的片子, 和她演的人一样很浪漫很积极, 问题是她本人已经出名了, 所以说实话对普通观众来说稍微动动脑子就缺乏说服力, 反正就是那个意思, 结尾的确是有点妥协, 不过整个片子就是在对现实美化和妥协。

  只是最近的片子都不咋地所以相比之下不错

  片尾曲和片尾言都太upbeat了, 感觉又转回到女2梦幻出场的地方, 有点雷, 至于女主自立门户这个吗, 你高兴就好!不要也被人骂的时候感觉自己很可笑哦

  女2演员说话喜欢平淡的口吻歇斯底里,后句开始就干发声 感觉气不足, 不知道是个人喜好还是故意的还是什么习惯

  《美国情人》影评(八):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对话

  刚到纽约的Tracy期待大都市的灯火流连能够给她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一抹惊喜,而现实不如Tracy想象中的美好,作为初来乍到的纽约客,她急切盼望与这个城市产生联结,书写人生的新篇章。她是现实的,她小心翼翼地对待周围的人,渴望被某个群体接纳,向往社交顶层的生活,渴望脱颖而出,于是她投稿给了学校一流的文学社——莫比乌斯文学社。可这种谨小慎微掩盖了她的真实个性,反而让她愈显平凡,由于缺乏美国社交中所看重的“个性”,她在人际上也频频受挫。同时,她也是理想的,她敏锐的洞察能直视人内心深处,她深知人性虚伪、丑陋的一面,却依然愿意拥抱这样的人性。她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纽约无疑承载了她的野心与梦想,刚到大都市的迷失让她的理想暂且被压抑,在与即将成为她sister-in-law的Brook相遇之后,她理想的一面才慢慢被激发出来 。

  如果说Tracy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那么Brook就是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不谙世事的少女Tracy所梦想成为的纽约客。她光鲜亮丽,聪明风趣,对任何事都很有见地,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并且,她还住在一间面对着繁华商业区的公寓(尽管她不是所有者),窗外纽约城的霓虹灯火、璀璨群星仿佛触手可及。起初,Tracy被看似完美的Brook吸引,主动请求跟随Brook去见识纽约的生活,感受纽约的一切。她积极地参与Brook的生活,同时也推动着Brook人生故事的发展。在Brook男友因发现她和其他男人亲吻而一气之下撤走了投资于即将开业的餐馆的全部资金,其他投资人也纷纷撤资的时候,Brook向不靠谱的灵媒寻求指引, Tracy顺着灵媒给的模糊线索,一步步引导Brook的思维至曾背叛了她的未婚夫和闺蜜身上。也正因如此,Brook才决定去见背叛过她的人们,前未婚夫Dylan 和前闺蜜mamie claire,向他们以财政支持的方式来补偿自己。

  随后,在Dylan与Mamie claire家中发生的一切,让Brook的过去在Tracy面前慢慢展开,她光鲜、无所不能的形象逐渐幻灭。她年近30,对生活的一切都抱有热情,却一事无成。她很有创造力,能想出数不尽的好点子,却很少付诸实施。就像Tracy 在自己的小说中写道的那样,”She did everything and nothing, and spend time like I always mean to : purposefully. She sang with the band and knew everyone and didn’t owe anyone anything. And couldn’t pay up, even if she did. Her beauty was that rare kind that made you want to look more like yourself and not like her…being around her is like being around new York city, that made you want to find life, not hide from it.” 尽管Brook光鲜亮丽的形象破灭,但Tracy也得以看到最真实的Brook,看到她的焦虑与逃避,她的理想与浪漫。她靠直觉来认知世界,靠情感来作出判断,乐于看到别人的成长与进步,可一直充当着别人生命中的灯塔,自己却沦为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

  真实的Brook尽管没有初见时的完美,但已触动了正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挣扎的Tracy的心。在Brook试图说服前男友和闺蜜为自己开餐馆的梦想提供援助时,Tracy不仅给予了精神支持,还积极拥护她的想法,尽管这想法再一次地被证明不切实际。其实,为Brook的想法发言,暗示了现实主义者Tracy内心理想的苏醒,她在捍卫Brook理想的同时,也是在守卫自己看似遥不可及的理想。正如电影里面的Tracy的画外音说道“she could see the whole world with painful accuracy, but couldn’t see herself or her fate. And because I was in love with her, I decided I couldn’t see it either.”Tracy深知那间饱含着美好理想的餐馆显然不可能成功,也惊讶于Brook能看清世界真实面貌的同时,却看不清自己的命运。而由于她爱Brook,所以也决定不去看清。

  影片的最后,每个人都从彼此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现实的人,开始探寻理想,理想的人,开始学着变得实际。Brook启发了Tracy,Tracy在Brook身上看到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于是选择坚守内心,退出了象征着精英阶层的莫比乌斯文学社,转而自己创立文学社。而Brook也从Tracy以她为原型的小说中看到了自己的懦弱、逃避,而选择搬去洛杉矶,寻求新的可能性,为自己的理想买单。现实主义者变得理想了一点,而理想主义者也开始稍稍实际,最终,她们都鼓起勇气,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为自己的生活负责。生活不易,我们既需要从理想中汲取勇气,也需要在现实中敢于担当。Tracy与Brook启发了彼此,愿她们的故事也能给予我们观众面对生活的无尽勇气。

  《美国情人》影评(九):人生一定需要目的地吗?

  看完这部电影,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有太多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以前每次看完电影,想要说些什么,不知从何说起,脑袋里所有的想法想要转化成文字的时候都变得很空洞,一句话概括就是词穷了。现在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问题,所以开始练习写一些什么,认真地,尽量。

  周末在家一天三部电影地看,的确是舒服到爆。和大学时代里的每一天一样,让人找不到抱怨的理由。但是当看到这种类型的片子,都会问自己What The Hell Are You Doing Here?

  我不是个理想主义者,或者说,其实我是个想象力匮乏、执行力缺失的人,一个糟糕到压根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

  我想起身边的一个同事,一个浑身散发着光芒的人,像Brooke一样,充满活力和梦想,简直就是“理想主义”四个字的代言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说,知道自己未来一段时间内想要什么,于是全身心投入进去追求,这很酷。所有认真的人都很酷。

  但是B也失败。她脑袋里有很多想法,她想做很多事,但是没有付诸实践,至少在T恤创意这件事上。于是曾经的闺蜜Claire成功了,一跃进入了另一个令人艳羡的阶级,即使她看上去很世俗,一点儿也没有B那么有魅力。

  要离开NY的时候我竟然在担心,“那以后怎么办呢?”

  传统、习惯、普通、常规,人到了25、26岁就该结婚生小孩。即使在大城市,也最好在30岁之前结婚生小孩。因为这是生小孩的最佳年龄,再晚的话,健康就不保险了。几千年历史下来,人们得出了很多类似的结论,也划分了人群:按常规路线生活的,是“正常人”,没有按常规路线生活的,是“不正常”的那一类。

  我想起爸爸的朋友W叔叔,妈妈的朋友C阿姨。两个过了40岁还没结婚的人。前者精神出现问题,后者开始信宗教。没有按照“正常”的人生路线来走,真的会出现问题吗?

  到底想做什么啊?她一定不是真的想开餐馆,或者说她对开餐馆这件事一定没有做好准备,否则为什么会说不出来,为什么一会儿餐馆一会儿理发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她只是知道“我要开一家很好的餐馆”,但是并没有做足功课。

  她到底想要什么?跑来跑去,目的地是哪里。

  人生一定需要目的地吗?

  这部电影的类型被划分为了“喜剧”,刚想说“这算哪门子喜剧”的时候,想起豪宅那段真的很好笑,结局看上去似乎也还算圆满,那就算喜剧好了。

  可是B收拾东西要搬去LA的时候,的确看哭了啊。

  哦,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说“所有喜剧其实都是悲剧”了。

  《美国情人》影评(十):中二病到老终寻特效药

  不是les剧 不长的电影感觉读了一部小说 ...

  女主是妹妹和即将成为一家的姐姐

  姐妹俩身上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姐姐 每次都有一篮子的想法却不付诸实践 鼓吹给别人听 别人借鉴付诸行动结果成功....

  姐姐想开店遇到困难听别人劝就打退堂鼓...

  姐姐给爸爸打电话那段真的是哭了 hang in there!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Don't just bail.That's what the Cardinases always do,

  move onto something else,hanging on there!』

  果然梦想是需要很深的执念 hang in there!

  然而 妹妹在大学交的第一个朋友(男生)和自己室友成为情侣

  觉得被NTR 内心五味杂陈 终于在电影的末尾和好朋友爆发自己的感情

  问为什么不和她交往而是她室友 朋友对她说『I needed someone I can love.Not keep up with.』

  妹妹却说...『Sometimes I really just think I'm smarter and better than everyone else.Not necessarily with math or science or whether something is east or west ,but pretty much with everything else.And if I could figure out my look I'd be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the world too』

  后面朋友的神回复不打了 总之 嗯 震惊到我了 (我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

  每个角色感觉都好真实 真实的就像我身边的人

  突然想到很多很多年前

  我还是个无知的少女(误)

  一郁闷就想找好电影 排解自己的中二病

  总希望有一天 电影可以教会我什么 可以真的释放我的坏能量

  可惜一直误解就像感冒却没有特效药只能一直输液...

  看到这部 我真的想说 我真的找到了...

  这只是一部普通的电影 却对症下药

  GM真的超级好听 赶上『我恨你的十件事』了

  想不到美帝也可以文艺的顺手捏来 毫无矫揉造作 无病呻吟

  OMG 我喜欢这样的美帝 比法国鬼精灵的电影还喜欢

  突然想起以前看的一部美剧? 都忘记名字 女主自编自导自演 (恩 不小心又脑洞了

  总之 编剧 hang on there!

  在中国上映一定买电影票自己去看 w

  最近觉得果然人活得长了什么事情都可以遇到

  原来世界上竟然存在对症下药的电影

  留起来藏豆瓣里 等很多年后给中二的孩儿看

  滚去睡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