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四世同堂》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四世同堂》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1-14 20: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四世同堂》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四世同堂》是一部由汪俊执导,黄磊 / 蒋勤勤 / 元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世同堂》影评(一):更喜欢新版《四世同堂》

  老版新版我都看过,老版的瑞宣接近于平和+阴郁,新版的是平和+沉郁,两种区别还是挺大的。

  《四世同堂》原著我也看过,瑞宣这个人内心矛盾非常大,但表面给的感觉却是很平稳,有一种知识积淀而来的淡然处世风度,原著里写,整个胡同的人都尊重他,信任他,演成老版那个阴郁的样子,很难让人有接近的欲望

  瑞宣唯一一次在旁人跟前失态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一见父亲尸体就吐了血。老版是这么拍的,新版不知道为什么改成痛哭了。不过黄磊也演得很好,二弟靠着他的肩头哭,他自己即使悲痛欲绝坚持站立着。

  老舍这个书,写瑞宣的父亲天佑并不多,只有他哄着老父亲的戏份以及最后被逼得自沉的戏份比较详细,瑞宣和他的感情深厚,都出现在瑞宣得知他的死讯,在巨大的悲恸中回忆儿时的情景里,

  不知道为什么老版新版,这部分回忆都没有拍,我挺遗憾的。

  这样让天佑的形象单薄了些,也让演瑞宣的演员不好把握哭父亲那场戏的尺度。

  黄磊演的并不懦弱,原版书里,瑞宣骂瑞丰,出口最重的话是一个滚字,其余只在心里而且无奈与自责多于愤怒,新版里,钱太太撞棺材去世,瑞丰惦记着她家的书画,想趁机卖了,瑞宣直接骂他畜 生,

  我很喜欢看这段,非常解恨,如果完全按书里拍,瑞宣只是一味的敷衍,表面没有什么激烈情感爆发。在现在的时代才会显得瑞宣这个哥哥懦弱。

  瑞宣在老三回来的时候,书里写他把老三当成希望,当成带来光明人物,老三见了他的面,没有提瑞宣照顾家的辛苦,瑞宣心里还稍微委屈着,但很快释然,(惨然一笑貌似),想老三心里的“大家”当然比“小家”重得多。

  黄磊演这版没有把瑞宣见过弟弟之后,有点委屈的样子演出来,而是单纯的欢喜,甚至有点仰视弟弟的意思,我想这就是楼主说黄磊没有哥哥样子的地方

  抗战8年,末尾的时候,瑞全回家,简直是久旱甘霖一样存在,这种仰视的态度,完全能够理解的。

  原著里,没有写瑞宣和富善先生正面的语言碰撞,(通常大家得知中国吃了败仗,都是“瑞宣不敢看富善先生的眼睛。。。。”)

  黄磊这版,多出了瑞宣和富善先生讨论战争和侵略的情节,一方面,瑞宣的气节体现出来一些,另一方面,富善先生只是一个亲中的英国人而不是真正中国国民这个立场也体现出来。

  黄磊这版,瑞宣抚摸中国地图一组镜头,真是太到位了,就切在新版电视剧的片头里,此时无声胜有声。

  蒋勤勤的表演,黄磊的表演,几位老演员的表演,让观众感觉到一个家是多么重要

  老舍原著里写,日本人只为6岁以上60岁以下的中国人提供杂合面,是让中国人“绝户”,“没有了老年人儿童,中年人又活着做什么呢?”

  看了新版《四世同堂》,有了几位非常棒的演员营造出的家的氛围,演绎出的传统中国式扶老携幼,原著这段话才有体现。

  看完原著,觉得瑞宣是坚强而有理想的,但被家绊住了,看了这版电视剧,会明白家不仅仅是责任,更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瑞宣也是很值得敬佩的。

  老版我看的时候很小,印象深刻的只有祈家老太爷和大赤包,最近回头看老版,还是觉得祈家老太爷和打赤包比较有“戏”,原著里写过祈家人特别是瑞宣有让一些人“敬而远之”的能力。我看老板的瑞宣,觉得他那个阴郁的样子,会让所有人怕而远之。

  新版,黄磊会笑,八一三,他笑得非常温暖,像看见雨后彩虹一样的笑容,他对妻子儿女的爱也不仅仅体现在给生活费上,(也托编剧的福,加了很多表现情感的细节戏)。他会和妻子一起为了节省开支吃最差的粮食,会在儿女吃五毒饼的时候,把笑容含在眉眼间,会在好不容易从监狱里逃出来,被小小的女儿搂住脖子的时候,要求女儿亲她一下。

  瑞宣是沉郁的,因为战争,因为他的责任,可瑞宣也有他活着的快乐,他为之付出一切的家,

  新版黄磊能够支撑得起这部戏,不像老版让配角夺了主角的光辉。

  另外,一点跑题的话

  这个电视剧,联想到韩寒砸老舍文笔不好。(不是砸巴金么,还是老舍?)

  有的小说看文笔,华丽的视觉,精雕细琢

  有的小说看情节,老舍很多小说都有纪实文学味道,比如《四世同堂》比如《骆驼祥子》比如《茶馆》

  写小说是需要文笔的,可是这类小说,强调文笔反倒显得多余

  瑞宣:“老二,你别以为天永远黑的,人越wuchi越有饭吃,不是这样的。”

  老舍的小说,老舍的结局

  嘘唏。

  《四世同堂》影评(二):你很努力不错,但是不要吹牛

  在看到新浪网最新剧组访谈之前,我一直还算支持新版的。我只看了三集,漏洞很多,但至少比较规矩吧,没有乱改。我是很能知足的那种人,现在能不乱改的剧不多了,这一点我觉得很难得。

  但是剧组的人,从编剧到演员,放出狂言来了。他们可能商量过了,异口同声地说老版是娱乐匮乏年代出来的东西,大意是大家一天到晚没电视剧看,捡到垃圾就当个宝供着。这话就说得太无耻了。他们是不是想说梅兰芳唱京戏那会儿,于魁智还没出生呢,所以大家只能看梅兰芳。当然这里没于魁智什么事,他只是个符号,他现在也只能被当成个符号了,看他把“重整河山”唱得……

  这部新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受老版拘泥太多了,这里有很多复杂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老版过分经典,导演放不开手脚去弄。所以吧,既然你自己已经把老版当经典供着了,还说老版不是经典,我拍出来的才好,这算不算自己打自己嘴巴呢?这群人也算是搞艺术的,应该知道有些艺术品是不能重来的。于是之80年代反复地说,希望人艺的新演员重演《茶馆》的时候,能够忘记他塑造的王利发,创造一个新版。这个新版始终没有创造出来。后来的新版,几乎所有的演员都跟着老版《茶馆》亦步亦趋,只有演松二爷的冯远征一个人做到了,一枝独秀的感觉。

  还有这个新版《四世》的编剧,一上来就说自己翻烂了五六十本《老舍全集》,真不怕闪了自己的舌头啊。

  《四世同堂》影评(三):《四世同堂》:质疑的几处恰恰是亮点

  《四世同堂》在如今的电视剧市场有着先天的优势,不用搞太多的噱头,也不用写过多的策划文案,拉开招牌往场地当中一放,人群就会“哗”的一下围了上来。这是制片方最期望看到的情况,即便被围观的人骂得狗血喷头

  为什么骂它?答案显而易见。八五版的《四世同堂》好得有点过分,虽然我当时年纪过小,没有赶上黄磊口中“万人空巷”的局面,但当我如今再将它翻出来看时,发现其光辉依然熠熠。所以,在央视热播新版的同时,一些地方台很直接地在同一时段把老版拿出来播放。为什么?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我要原谅和尊重那些对老版过分执拗的朋友,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标准,爱说爱骂谁也管不着,但我依然想说,新版的《四》拍得不赖。这样的一个题材,一个故事,表面上看,洋洋洒洒,波澜起伏,爱憎准确,人物鲜明,从一个点带出一个面,从小胡同众生相引到国破家亡,时代巨变,完全是一部丰满异常的大戏。但实际越是这样越难拍。这跟编剧和演员的好坏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导演的把控力才是重中之重。有人说,只要照着老舍原著老老实实地拍,就行啦,一定能拍出好的效果来。那是老版的做法,虽说确实拍得极是,但后人翻拍,终究要有所突破,否则毫无意义。比如在我看来,新版在节奏明显加快,就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这样的一个快四时代,谁还有耐心坐在电视机前被那种老派的慢节奏电视剧拖住?节奏的加快体现在剪切和音效上,很明显,新版是符合新时代观众收视习惯的。导演是拍过《浮华背后》的汪俊,这点对他来说手到擒来。还有就是淡化京味,淡化所谓的历史厚重感。这明显也是导演的意图,地道的京片子在剧中并不多见,反而是元秋这位港式“包租婆”光芒四射轻松的调调与老舍的幽默气质契合,却又有了自己的味道。以上两点深受广大观众朋友质疑,但我觉得恰恰是本剧的亮点所在。演员方面倒是平淡无奇,黄磊可能表演系老师当习惯了,演戏也像在给学生上课似的,一板一眼,就差没弄个动作分解图了;蒋勤勤是本剧最大败笔,演得极差,角色跟自身形象气质也完全不符,完全搞不懂导演组为什么要找她来演韵梅;赵宝刚饰演最能出彩的冠晓荷,这个角色本身就是被当作跳跃点存在,赵导的演出只能算中规中矩。

  老舍厉害的地方在于他的轻而非重,以轻带重,笑看湮灭,是真正的大家。这或许跟他北京人的身份背景有关。我所认识的北京本地人都是爱开玩笑的,乐观的,同时又是虚无的。我觉得所有国内的所谓文艺工作者们都学学老舍(当然小学课本上就学过),要轻松,要细微,要积极向上,不要整天苦大仇深,不要老是强调苦难历程,用那些看似冠冕堂皇实质恶心吧啦的理由强迫观众去看他制造出来的垃圾产品,我们不需要这些,所以,请陆川们自重。

  《四世同堂》影评(四):四世同堂

  两周前看完,已经错过了表达读后感的最佳时期,但还是要记一下。小时候学语文课的时候有一个灰常伟大梦想,就是把老舍巴金这些人的小说都看一遍,而不是只能局限在书本上的选段。可是等到有权限有自由有时间的时候,却从来没有正眼瞄过。

  这不是一部我一直想当然的恶俗的宅斗剧,而是抗战背景下一群平民百姓的生活写照,却依然让我久久回味,挥之不去。这里没有慷慨激昂抛头颅洒热血,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潜伏战无间道,更没有大快人心的反恶锄奸,有的只是一群小人为了生活所表现出的迥异的行为举止。虽然有的令人厌恶不堪,有的令人为之动容,但其实存在即合理

  只是看着看着,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四世同堂之首的老太爷活了一辈子都有好多事情没有想明白,所以我现在想不明白也是正常的,不要想太多啊不要想太多。

  2012.3

  《四世同堂》影评(五):时过境迁,人散茶凉。

  刚刚还和妈妈说,现在一年到头,只有圣诞节、情人节有些意思,过年的时候,我只是和爸爸妈亲戚朋友凑凑热闹,年味,没有了。

  没有一大家子人了,也没有邻里街坊,原来过年,是因为平常都吃不饱穿不暖,过年杀猪喝酒,自然很高兴;现在的人都养富了,天天吃好吃的,穿好穿的,玩好玩的,过年,真没什么意思。

  看了这部剧,最大的感受就是,时代不同了。现在平民百姓很少讲什么家族,很少讲什么孝道,家里的孩子都是祖宗一般供起来,媳妇哪有那么听话贤惠的。现在的毛孩子动不动就哭,就闹,就生气,就自杀,真是给惯得。那时候,人都很要脸,就连大吃包和冠小河也怕丢人,但现在的社会风气,这个已经不重要了。价值观变了。

  有一点没变,就是齐瑞轩说,日本把中国欺负成这样的愿意就是——中国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用分清黑与白——这点,一直都是这样。反正今天倒霉事没落到我头上,我管那么多干嘛。哈哈~

  另外就是,吃不饱饭,别说爱情,连母女之间都是“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你说,属于人而非动物感情是不是必须得在不饿肚子时才能显露出来?人啊人,再怎么教化本性也是动物。

  《四世同堂》影评(六):四世同堂

  我看的几天的努力之后,《四世同堂》终于进入了30大观,这部剧让我看的一发不可收拾,昨夜又是一个不眠夜,可能这就是所谓“经典”的力量。看这部剧的时候还穿插看了《南京!南京!》同样是表现国恨家仇的,侧面描写对我的冲击力似乎更大一些!这几天的国恨家仇被升华到一个境界,心中充满了愤怒,对日本人的感情也不知道如何安置。

  相比《南京!南京!》一个个悲壮的大场面,老舍先生这部剧的细水流长倒把我的心刮的更痛!日本人,疯狂的侵略者让我觉得已经谈不上人,更可恨的是那些欺负同胞的中国人。在这部剧中有太多这样无耻的人。

  大赤包是一个,这个女人狠毒辣到一定境界,看他发飙的时候总觉得这个人是疯了。为了到达目的不择手段,看她的眼神只能说是凶残。但无论如何如,在某些时刻,她还能说的上是个女人,到家里男人是个窝囊废,还是个要脸的窝囊废,她的家里人怎能不累?

  冠晓荷,就是那个要脸的窝囊废。越看到最后越是来气,赵宝刚演的也是进入一个境界,让我看到冠晓荷这个人的时候都想直接跳过,倒是看到他被活埋的时候心里才解恨了一些,这样的人活着只能祸害别人,死了到更干净!他为了做官,宁愿自己的女人去做军妓;为了活着,她让自己的女儿去卖;为了巴结,他出卖了自己的邻居,甚至自己所谓的兄弟。在他那里,真理永远掌握在权位之人手中,日本人是他的一切,他的忠日指数达到98,连日本人都不感相信,这样一个人能干出点邪恶的事情,干出点狠点的事情也还能说的过去。但是他偏偏什么都不是,他的能耐就是百个七八桌,来点情调,吹吹牛,仗着自己的亲人当处吹嘘。真到老婆有危险的时候,他倒像个大屁虫,什么都不冒一下!越说越来气,像大赤包那样的人是恶,但起码还是有自己,在某些时刻是不低头的,最可恶的就是这样的墙头草!完全没有自己的立场!不说这个人了,真的超级生气!

  祁瑞丰,你能在窝囊点吗?死了干净!又是一个可怜可恨的人!

  胖菊子,……………………

  《四世同堂》影评(七):书影杂谈:原著翻拍电视剧为何总不尽人意?

  2016-12-13 | 发布: 左岸 | 分类:思维乐趣 | 标签:心理+思考+故事+评论 |

  http://www.zreading.cn/archives/5672.html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挑剔的眼睛藏在心里头,遇人便会掏出,见事便会睁开。正因为电视是有声的,观众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绝大多数观众只能通过演员的外在形象和演技去思考去感受,所以原本感人的情节往往在这双眼睛下失去了该有的魅力。小羊圈胡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家的精神堡垒

  《四世同堂》影评(八):我想为他们说几句

  刚看到中央一播放四世同堂 我就去书店买了书 书并没有被摆在很显眼的地方 可能就是因为这样 找到之后才觉得更加珍贵

  据说是写得比较出色的抗战作品 我其实很少看这种激发民族气节的书

  怕看了太气愤 而看不下去

  本来是想一边看电视一边看书的 但是看着电视觉得太气愤了 一直没敢翻书

  所以我是没有看过原著 也没有看过老版的电视剧 也没看过关于这个新版电视剧的任何褒贬评论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 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因为里面很多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都想为他们说几句 这是很难得的

  我最想说的是妞子 甜美的小丫头 有着与年龄截然不符的懂事 在那个所有北平人都吃不饱肚子的年代 她说着妞子不饿 妞子不饿 要把曲奇留给爷爷吃 可是最后却饿死了 转眼日本就投降了 中国胜利了 北平城的人们都欢呼着胜利的喜悦 可是妞子没有了 满天璀璨的烟花又怎能补偿这幼小的生命

  还有小文夫妇 人家都说戏子无情 可是这对唱戏的夫妇却让我们刮目了 他们是那样的恩爱 如果那只是小爱 那么他们宁愿饿死也不给日本人唱戏 最后的最后 双双射死在日本人的枪口下 死得美丽又壮烈 那就是他们的大爱

  还有高第 开始的时候 只觉得她是个清秀的女子 温良醇厚 怎么都不像冠家的女儿 好在结局是她得到了幸福 我一直觉得冠家人之间根本没有亲情 女儿被父母利用 当作他们攀升的工具 恶毒得如此苍凉 只能说他们演技太好 后来才知道扮演冠晓荷的居然就是传说中的赵宝刚

  《永不瞑目》《奋斗》及《我的青春谁作主》的导演 见识了

  这部电视里还有许多生动的小人物 四爷爷和四奶奶 钱伯伯的亲家 那个巡抚 那个经常打媳妇的车夫 那个日本老奶奶

  已经做好心里准备了 决定回去看老舍先生的原著

  《四世同堂》影评(九):连爱都是朴素的

  lt;四世同堂>的导演说,他们翻拍这部剧不是为了怀旧的。但总归是有点一厢情愿的想法,安安稳稳座在沙发上看这部剧的,多数是怀旧。于是,难免拿来新旧对照一下,于是,板砖和口水也就开始比翼齐飞了。——也不是没有好处的,只不过,观众总是喜欢把批评先放大,那一点好处,就搁在心里独自欢喜吧。

  当年课本中的〈四世同堂〉的印象,到现在已经渐渐稀薄。只余下那些灰白的片断晃晃荡荡。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背景。可是偏偏新版《四世同堂》的初衷便不是留下这些灰暗,而是尽可能地让调子明亮起来。但有了小说与旧版电视剧的先入为主,新版的《四世同堂》被很多人认为缺少沧桑,缺少味道。而作为北平为地标的代表小说,这部电视剧里面的京味又少了一些。也是,在范围涉及言情、偶像、军旅等众多题材领域的一口京瓷,在最该出现的地方反而来得不浓烈,也难怪被批。

  但绕过这些“欲加之罪”,(人家导演说本来与旧版就是完全不同的两部剧嘛。那些罪状也可称为创新。)新版的〈四世同堂〉并不难看。之前担忧这是一版偶像剧,不过在蒋勤勤有点脏兮兮的装扮上就看出了这些靓男俊女们不想用脸蛋来演戏的诚意。说起蒋勤勤,总是给人美艳刁蛮的感觉,可这里的韵梅荆钗布衣,贤良淑德,一生都是为了家庭、为了丈夫而活着的。蒋勤勤经历了结婚生子,这部剧里把妖治的光芒收拾得干干净净。而黄磊,演这种戏倒是最驾轻就熟的,他本人就有一种文人的气质,而瑞宣是典型的知识份子的代表,即使力量微弱,也做着在那个背景之下该做的反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不为日寇做事,而与妻子韵梅一起艰难地维持生计。他也有他的弱点——彷徨、软弱、犹豫不决。《四世同堂》中描写的祁家人,浓缩着那个时代下的中国人。或抗争、或苟且偷生,或被逼得无路可走,发疯……

  韵梅在丈夫瑞宣被抓后,一心想要求救却无奈家门被特务走狗把守,情急之下的她,开始用凿子去凿那面爷爷亲手垒起来的结实的墙。天寒地冻,她穿着单薄的棉布旗袍,先是用凿子,最后赤手挖墙。头发散乱,脸上泪水和泥土混和着……心开始痛了,那是一个女人的情深似海。从不曾说——在那个难以安身立命的年代,岂敢奢言爱。韵梅和瑞宣的情份是朴素的、温柔的、沉默的。可那一刻终于崩发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面写,“春天好似不管人间有什么悲痛,又带着它的温暖与香色来到北平。”日子也一样,爱总是能带来一些暖色和希望。

  《四世同堂》影评(十):大团圆就真团圆了?

  老舍先生在自沉于北京太平湖时,是否想过自己在新社会中尽了力,从未欺负、侮辱过别人,竟被一帮毛孩子侮辱,究竟是为什么?不知道什么原因,老舍先生走了一条和祁天佑一样的路,历经风雨的他,是否也意识到,在无奈和必然中,他心目中的那个老北京已经被摧毁,那些曾经“懂礼”的老北京人已经一个个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群群高喊造反有理的狂热分子?或许老舍先生的死,并非因为受辱的愤懑,而是因为无奈的绝望吧?

  沦陷时的北京和大跃进后的北京又是何其相似?购物凭票,没有粮食,人们甚至要用树叶树皮充饥。

  电视剧最后一集,小羊圈胡同幸存的街坊们齐聚一堂,庆祝胜利,我倒是在想,这些人里,能有几个活过1949?活过反右?活过大跃进?活过196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