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空难余波》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空难余波》影评10篇

2018-01-23 2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空难余波》影评10篇

  《空难余波》是一部由艾略特·莱斯特执导,阿诺·施瓦辛格 / 玛姬·格蕾斯 / 斯科特·麦克纳里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难余波》影评(一):电影《劫数》

  电影《劫数》竟然70岁的阿诺施瓦辛格又出来拍电影了,是70岁,怪我眼拙,竟然没认出来,现在的阿诺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健壮老人,当然看起来的年纪绝对不到70岁,当完加州州长再来拍电影,很敬佩!

  故事是由一起空难引起的,只不过不是飞机故障,而是两架飞机相撞。

  其实里面航空调度员jake,其实也很难过事故发生不是玩忽职守所奥城的,引起的原因很多,只能说是各种巧合的叠加,电话无法接听,错过航行请求等等,至少主观上没有是没有错误的,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对于事故发生后,对于jake的状态描述吧,听到两机相撞后不停询问死了多少人,是因为对于这样的责任过失,特别是有生命因此都消失,那种自责会侵蚀人的精神,直至崩溃,jake在问调查过程中,在调查后回到家里,在与家人相处中,其实都是自身情绪的波动期,人往往对于精神的控制很不确定,平时可能没事,就如同我们大多数人不会经历如此事故一样,一旦发生了,是非对错都不及内心的谴责或者说无法接受事实和控制情绪,或多或少会伤害到身边的人,很难避免,只能彼此理解。其实在方面描写,我想起的是电影《萨利机长》,同样是航空事故,萨利机长在问题处置方面没有问题,拯救了飞机旅客的生命,这点在结尾也再次证实,可是问题是在事故发生后,媒体大肆报道时候,各种声音接踵而来,有好就有坏,有对就有错,而这时的萨利机长,我自己看完觉得,他对于自己都是有一丝动摇的,就是当周围人在否定自己的时候,一个人重要,两个人不重要,但是人多了,问题就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会升级到其它细枝末节的问题,这点来说很不好,我觉得这就是“媒体暴力”,媒体有报道事实真相的责任,可怕的是不负责任的失实报道,那样的压力远比事故本身更可怕。

  而施瓦辛格扮演的romen,更多的是心里活动的描写,阿诺始于肌肉应终于肌肉,忽然换了风格,走内心戏路线,真心习惯,总觉得下一秒romen就是掏出枪轰轰轰。失去妻子女儿悲伤之大可想而知,拒绝治疗,拒绝关心,找寻尸体,甚至购买枪支,其实都应该是正常人的表现,当然购买枪支这点不对,从不能接受现实,悲伤难过,到回忆以往,再到愤愤不平一心想要报复,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从两条线来描述事故发生后,受难者家属以及事故当事人的不同情绪感受反应态度,发现最近的电影很注重对于事故发生后的状态描述,算不灾难片,我觉得更像是剧情片。没有人想要发生不好的事情,但是发生了,我们该怎那么做,这点很重要,不管如何,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很多,无法逃避时候,就要懂得对面对。

  善意的关心是好多额,但是不要拿着关心去伤害,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是旁观者永远不要用这句话一直去安慰受伤的人,因为你不能体会,时间会过的多漫长痛苦在时间中会变淡,可是变淡前的痛苦会无限发酵,如果不能帮忙解决问题,那么请闭嘴,这是我最近的最深感受。有时候执着坚持不是要挽回什么,只是想要一个交代一个结果,一个可以给自己结束的结束语,就像是被偷了的人,难道就要拍拍脑门告诉自己,我被偷了,所以我就应该接受现实任命吗?难道不是要去努力寻找真相,至少明白事情的缘由和经过,哪怕是丢的东西不可能再回来,也要知道是谁偷得,怎么偷的吗?就像电影里的romen,亲人已逝,无力回天,可是他想要的是一个道歉,一个对于自己对于家人的交代,虽然行为太偏激了,武力解决问题是不低的,正确价值观很重要,杀人更是不对的。在结尾血腥结尾,其实是没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果真是正确的报道了时间的起因经过,再加上及时有效的对遇难人员心理疏导,也许悲剧不会发生,romen只是在错误的方式宣泄内心的不满,想要诱人对自己的家人有一个补偿,当无法真正认清事情的真相时候,情绪的不受控,内心的理智会让人做出疯狂的事情,很疯狂。所以说,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人去解释清楚人类的进步与和谐相处,不就是源于沟通吗?没有沟通,没有理解,情绪的发酵就会将内心怒火点燃。

  这部电影呢,本来看到名字演员阿诺施瓦辛格,以为是打斗戏,结果是一部剧情片,更多的是情感的波动与呈现,不过为了施瓦辛格也应该看看,毕竟是一个70岁的前加州州长。

  《空难余波》影评(二):为什么我爱慕施瓦辛格

  我是一个几乎没有崇拜对象的人,每当有人期望我说出一个体文艺青年趣味答案时,他们都会失望而归。没错,我能说出的名字,大概只有动作巨星阿诺·施瓦辛格了。这种情结从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滋生了出来,它起源于周末晚九点三十分的明珠电影和大人租回来的类型碟片,逐渐发展为对施瓦辛格剪报的收集。笔记本的最后一页贴着,“加州州长施瓦辛格来访中国”,带红领巾的小女孩为他献上一束红花。

  在许多观众的心目里,施瓦辛格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男性形象,一个永远从熊熊烈火和舞台追光中走出的刚毅身影,强壮、憨直、深情又粗线条,有十足的力量

  这个狮子座的肌肉硬汉已经迎来了他的七十岁生日。七十岁对于施瓦辛格来说意味着什么?伴随一身肌肉,他似乎始终有着旺盛的精力。从底层移民打拼成主流明星,从动作演员转型为加州州长,从20岁带着20块移民美国算起,施瓦辛格呼啸于影坛、政坛已经有半个世纪了。

  他卸任州长之后的回归之作是2013年韩国类型片大导演金知云进军好莱坞的《背水一战》,其中,施瓦辛格饰演了一个不太新鲜的边境警长角色,简单地复健了自己的英武形象。四年后,七十岁的他还在拍电影。最新作品《空难余波》改编自2002年的真实事件——于伯林根空难,即将于十月在内地上映。乌伯林根空难轰动一时,主要事件发生在灾难之后:一位俄裔受难者家属、一位丈夫、一位父亲,远赴异乡将涉及此事故的空管员刺杀。这位“复仇者”,就是阿诺·施瓦辛格最新饰演的角色。

  根据外媒的报道与评价,这部影片文戏吃重,而且大部分是施瓦辛格的独角戏,对这位老将的考验颇大。不过《空难余波》即使缺少了他标签式的动作戏码,其角色的性格特质也与施瓦辛格十分匹配。

  今天已经不是孤胆英雄的世代了,人们或许都要忘了,活跃于越战后、911前电影的施瓦辛格和史泰龙与现在的动作片常客,巨石强森、查宁塔图姆、自恋而酷爱社交的超级英雄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史泰龙形象的核心是《第一滴血》里PTSD到只剩“半边人”的越战老兵。威声响亮到能当上州长的施瓦辛格则拥有更为复杂多面的男性形象——这显然不是《终结者1》中冷酷强硬的反派机器人,至少要接近于《终结者2》里“弃暗从明”作为未来人类领袖精神上的父亲。

  施瓦辛格作为一代美国人的男性ICON,是电影研究文化研究中一个常见的话题。一方面他以结实的肌肉和僵硬的表情来代表冷酷,另一方面他的角色又总是混合了失败无奈、自嘲、对幼儿的喜爱、对女人的依顺、逼到极致时对权力和阴谋的反抗。他的表演里包含了对美国传统硬汉如约翰韦恩的模仿,但他把硬汉演绎成了一种天赋,就像不炫耀肌肉一样不故作姿态

  人们常说,某种美是美而不自知。健美冠军施瓦辛格的表演方式,或许是遗忘、否认、掩饰自己的肌肉和力量。在罗杰·斯波蒂伍德的《第六日》里,他是一名普通的飞行员;在保罗·范霍文的《全面回忆》里,他因遗失了记忆误信自己的工人身份,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真实谎言》里,他始终在隐瞒自己的特工职业追求日常而平静的生活。施瓦辛格后来拍摄了不少喜剧,也在更多的动作电影里加入了幽默成分。1990年并不热门的《幼儿园警探》被广泛地认为对其演艺形象有代表性作用,在这部电影里,死板的警探不得不接受了一个打入幼儿园取得信任任务

  一个成熟的施瓦辛格式人物,通常包含了木讷呆板的原生形象学习情感这样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和其家庭角色、家庭故事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前文中说《空难余波》中的罗曼看起来很适合施瓦辛格的原因——这又是一个思路简单死板、对家庭深情不表、不受金钱诱惑、最终选择了以暴力复仇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特质虽然是施氏人物得以丰满的重要原因,却并不仅仅作用于情感线索和女性观众,同时,也指示着某种强硬的、封闭的理想化逻辑。是这种逻辑(或许还有施瓦辛格杀戮时紧绷的脸部线条)使得他们尽管大开杀戒,不仅伤害敌人也误伤群众,却仍然是受到电影院中所有观众认可的英雄。

  大块头施瓦辛格显然不是一个充分的演技派,能够成为一个政客可见也不是一位本色演员(本人要比他的银幕角色所看起来的那样聪明得多)。他的形象与方式匹配着观众的期盼,而且,这样的结果是经过精密设计实现的。正如美国影评教父罗杰·伊伯特对他的评价:施瓦辛格从不选择他所不能扮演的角色,他对于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有非常敏锐的感知。“他不会跳出自己的区域,贸然争取一个大卫·林奇或者马丁·斯科塞斯电影里的角色。”这是他“为什么是美国电影顶级巨星”的答案之一。

  在反类型、反英雄也“反施瓦辛格”的自反电影《幻影英雄》里,主角小男孩对他说,“你教我勇敢,我教你软弱”。那时他的肌肉仍然坚硬,他不吝让我们看到硬汉显得软弱、变得软弱、对自己的力量无法控制。而到了七十岁软弱变成现实时,他又敢于彰显自己的强硬,张扬自己的杀气,抛下日常生机只为复仇而活。前后的反差具有相近的功能:施氏人物的杀戮不是被欲望驱使的,而是由逻辑引导的。

  为了完成作为警探的职责、为了探索自己身份的秘密、为了保护孩子爱人,为了保护背叛自己的爱人,或者是为了复仇,他不得不完成杀戮。杀戮可能是错的,但施瓦辛格的逻辑总是比以武犯禁的侠客还要更对。

  将电影世界与现实世界打通的《幻影英雄》是理解施瓦辛格的最佳通道之一,他用这部片子解构了动作片,也解构了自己。影片开头,男孩回到学校老师正在课堂上讲哈姆雷特的故事,“他看起来手无缚鸡之力,实际上却是最早的动作英雄之一”。反过来看,施瓦辛格是在对我们说,他心目中的动作英雄其实如同哈姆雷特,肌肉并不重要,武功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决心和责任。杰克·斯莱特失去电影世界虚幻庇佑之后仍然敢于“对冲”冒险,哈姆雷特在人们都以为他孱弱无力时奋起反击,而《空难余波》里的俄国“老炮儿”,在人人都以为他选择接受时,刺出了自己的一刀。

  伊伯特错了,施瓦辛格不仅主动“出演”了莎士比亚的悲剧,他对于哈姆雷特,还有着自己的理解。我想,他在古稀之年,选择出演重在心灵刻画的《空难余波》,或许也是在这个日日徘徊于墓园与妻女灵魂阴阳共处的男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希冀一生的角色,一个“作为动作英雄的哈姆雷特”。

  《空难余波》影评(三):为施大爷写一影评

  本来以为是一部类似于《飓风营救》类的故事,没想到是一部剧情片。施大爷真的辛苦了。

  正如另一位网友说的,电影改编自“乌柏林根空难”。电影里,那个空管员其实没有玩忽职守,他同事离岗,他有被安排同事工作,最后阴错阳差的出了事故。被害人家属,本来也并不是想去复仇,但事情不顺利,怒火冲冠下了杀手。电影最后,死去空管员的孩子找到施大爷,像给爸爸报仇,但是还是控制住了自己,没有继续犯错。可能这部电影就是想说“冲动是魔鬼”。

  所以希望看到各种打斗场面或者爆炸场面的同志,就放下这份期望吧,这片慢的很。

  影评?我硬着头皮写一个,算是为施大爷的工作精神喝彩。他这个情况,拍电影应该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名气。要不为了点自己对电影的追求,要不就是可能帮朋友忙吧。

  当然,精神可嘉,电影不算好片的。

  《空难余波》影评(四):不道歉会死人吗?

  最近看了一部未上映的美国电影,名字叫做《Aftermath》,翻译成中文叫做《劫数》或者《劫后余波》。

  电影讲的是一次空难给死者家属造成的PTSD,由于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个PTSD,导致了另外一场杀人事件。

  TSD又叫创伤后应激障碍,学心理或者懂心理的人都知道,这里不讨论PTSD,我想讨论的是在空难死者家属遭受PTSD之后,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应对措施

  男主人公在妻儿空难之后悲痛欲绝,内心的愤怒无法宣泄,他想要找到相关部门和相关负责人要一个“对不起”。

  航空公司的律师团们把赔偿协议丢给男主,告诉他这是一笔很大的赔偿款,签了,可以让他后半辈子高枕无忧,如果不签,那半毛钱都拿不到。男主在听律师团滔滔不绝地分析利弊的时候,几次三番想要表达意见,但是都被律师团打断,最后,男主忍无可忍,拍案而起,他抓着妻儿的照片逼凑到律师们的面前,要求他们看着自己的妻儿,要求有人可以说一声“对不起”。

  律师们面面相觑,目无表情。

  没有任何一个人道歉。

  男主甩门而去。

  同时,与这次空难有直接责任的机场操作塔工作人员也饱受痛苦煎熬,由于他一时的疏忽大意,导致了撞机事件的发生,他自己也无法承受那么多人的死亡,他也在为空难自责,愧疚,恐惧,痛苦。同时,外界的舆论也在指责他,连他家的房子都涂满“killer”“murder”等字眼。

  他也是PTSD的受害者,即使定期看心理医生也没有用。

  航空公司建议他换一个名字,城市,工作,家庭,重新开始。

  他换了名字,城市和工作,重新开始,但是并没有感觉好转,当妻子和儿子周末来看他的时候,他说:“每天睡觉之前都会想第二天会更好的,但是第二天醒来之后感觉似乎更糟了!”

  一年后,男主通过记者找到了当年操作塔的工作人员。开门的那一瞬间,男主紧紧地盯着工作人员的眼睛,要求他看着照片里的妻儿说“对不起”。工作人员认为自己不是坏人,没有做错什么事情,拒绝道歉,愤怒的男主将藏着的刀拔了出来,往工作人员身上捅去。这一幕被工作人员的妻子和孩子亲眼目睹,又造成了另外一个PTSD。

  十年后,男主从监狱服刑出来,被工作人员的儿子尾随,当儿子愤怒地将枪对准男主,要为父亲报仇的时候,男主说了一句:“对不起,我知道我做错了!”那一刻,儿子泪流满面,瘫软在地上。

  那么多年的愤怒,要的就是一句“对不起”,这个“对不起”阻止了悲剧更进一步的发展。

  再反观现实生活,有多少人愿意道歉,愿意为自己伤害别人而说“对不起”的?

  最近和一个朋友闹矛盾,我本来没打算删他微信,可是他最后发给我的话太让我生气,除了“好自为之”,还有“希望你能放下我对你的伤害”。拜托,你伤害了我,不道歉也就算了,还站在高高的位置来希望我,请问,你凭什么呢?有一句歌词唱到“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说的就是这类人。

  这类人不懂得道歉,因为他们太要面子,太注重和维护自己的美好形象。一旦道歉,好像就证明自己不好,软弱,无能,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好和软弱无能,所以他们不会道歉。

  这类人其实又是脆弱的人,因为内心太脆弱,所以他们要假装强大,要假装强大就要努力地做好面子工夫,努力维持美好形象,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

  所以这类人也很累,就像电影中的操作塔工作人员,死都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死都不道歉,于是,他真的死了。

  不道歉真的会死人吗?会,真的。

  《空难余波》影评(五):70岁挑战惊悚片,施瓦辛格为爱复仇

  首发于[流量君]微信公众号dotammm

  Copyright ? 流量君 转载请注明出处

  阿诺·施瓦辛格在我们心中一直是个肌肉硬汉

  《空难余波》影评(六):Roman

  1.Jacob:I'll do anything for Ishmael. 2.Book writer:He did not know that the new life would not be given to him for nothing,that he would have to pay dearly for it,that it cost him great strife and great suffering.But that,that is the beginning of a new story.The story of the renewal of a man,the story of his gradual regeneration of his passing from one world into another.一个男人重生的故事,他的渐进重生的过故事,他从一个世界过渡到另一个世界的故事. 3.Attoney:And to be honest,Roman,ah,I didn't expect them to reduce the sentence so drastically.It's been ten years and you could get parole in four months.You'll have to visit a psychiatrist three months a week,who will write up monthly reports on your progress.If you go to every session and those reports are positive,you might not have to go back to prison,Roman.如果你每次开庭都出现而且报告都是正面的话.

  《空难余波》影评(七):影评,劫数 Aftermath

  继2013年“金蝉脱壳”后,个人再一次在大荧幕上看见年老色衰的阿诺·施瓦辛格,有些唏嘘,几多凄凉。曾经风靡一时、号称钢铁之躯的“终结者”,现在年逾古稀。往日动作片的旗帜,今日只能依仗自己不擅长的”演技“回归影视圈,转型的困难,众所周知。

  Aftermath(劫数),阿诺主演的最新剧情类影片,讲述了一起由空难事件发酵出来的人性、道德、爱与宽恕的故事(特别提一下,影片原型是“乌柏林根空难”,曾不止一次被改编成影视剧)。作品时长一个半小时,没有动作戏,没有阴谋论,只有最纯粹的讲述人与人之间各种爱恨情仇。

  《空难余波》影评(八):总有很多微妙的巧合(1)

  ipad里面有10部片子,当我在飞机上用十分之一的几率挑中了它。

  老样子,看到狮门,看到老诺,有点兴奋,可是看着看着,就沉闷了。

  两飞机相撞的情况是用调度雷达呈现的,当飞机在雷达上消失的时候,我坐的飞机刚好穿过气流,急剧颠簸,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后面老诺的悲伤,不平,无奈,我都能感同身受!

  这是一种很无奈的悲痛,你根本不知道找谁去理论,也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老诺,根本不是一句对不起就能结束的,而对于那个儿子,他知道自己的悲痛源于老诺,所以他可以接受对不起。

  “原谅”这个话题,我在当天晚上又看了一部,所以这是巧合1。

  不建议经历过失去亲人的人去看这部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