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禁忌的女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禁忌的女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27 20: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禁忌的女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禁忌的女人》是一部由Philippe Harel执导,伊莎贝尔·卡雷 / Philippe Harel / Nathalie Conio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禁忌的女人》观后感(一):感情世界深度

  这部片子男主角由始至终只露过两次脸,剩下的全都是他眼中的女主角和旁边的事物,没有华丽场景,只有摇摇晃晃的镜头和两个人对话。可是这片子就是抓人,让人从开头就想一口气看完。回望国内的大多数片子,投资巨大浮华的场景,人物众多,可是连一个故事也很难讲清楚。打动人心的片子最重要的是剧本,是情节的设置。我看过很多欧美的片子,甚至人物简单到只有两个主角,整部片子就是两个主角的对话,而这对话却能直击人心。

  本片里最开始男人的追逐,看了让人会心一笑,男人很大胆,句句试探,句句设套,女人欲拒不能,男人一步步击退女人内心的防线,终于女人缴械投降,沦陷。之后,女人开始心生嫉妒,想要了解是谁跟自己分享同一个男人,开始心生期待,想要男人留下来过夜,于是争吵、分开、冷战,男人继续追逐、挽留、和好,循环往复中,女人内心的失望与日俱增,虽然从开始她就知道对方是有家室的,可是期待还是随着感情的加深加剧。不能简单地批判男人是在游戏,由始自终他还是有许多感情的投入,可是他的现实世界也需要他的维系。纵使他不能给女人一份婚姻,但也不能否定他曾施与的感情。最终,女人用沉默结束了这段感情。在下着雪的窗前,男人给女人写下了一封信,他爱她,毋庸置疑

  这种片子探讨的是人感情世界的深度,没有设定好的价值评判,只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打开人的内心,你会看到那些人隐秘却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禁忌的女人》观后感(二):第一视角电影

  这部影片有别于我们平常所看到的电影.平常我们的电影通常都以第三人称视角展开,这样更有利于电影叙事和表达.但是<<禁忌的女人>>这部影片却是一部以第一视角拍摄的影片.透过片中的观察者既男主人公的主观视角去表现故事片中完全撕裂了男主人公的具体形象,我们只能从一些破碎的镜头中,如他暴露在视角之中的手势和他的声音体会到他的存在.全片只有两次出现了他的面部.而且都是用镜子这一特殊方式来呈现给观众.个人认为这种拍摄方式很有试验性,而且确实很有视觉上的表现力.影片中客观上的主角只有一个,就是那个女人.没有其他配角.基本上通篇都是女人一个人在对这镜头和男人说话.感觉好像是观影者在和女人对话.

  影片讲述了一个事业有成的有妇之夫和这个年轻女人之间的秘密爱恋.之中充满了法国式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最后还是因为彼此的差异不了了之.导演运用了很法国的方式来描述这段秘密的感情.情节和对白上很生活化,但是在电影语言上的运用确是很成功的.比如反复特写男人视角中的女人,和电影叙述上的省略运用.所传达的也是那种法国式的对待男女关系的方式.画面内容很简单,很生活化,但是手法却很新颖.个人很喜欢这种现实主义的,生活化的风格.再加上电影镜头中表现出来的些许唯美.这就是法国电影独特的人文魅力,好莱坞的商业片是根本做不到的.

  该片曾是1997坎城影展竞赛片,1997伦敦影展参展片、1998凯撒最佳新人奖提名影片.颇受好评.

  《禁忌的女人》观后感(三):小三宝典之“婚外情从入门到精通”

  电影最大的特点是用第一人称拍摄的,也就是说镜头就是男主角的眼睛,而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有一个人——米芮儿(女主角),而男主角的脸仅仅出现过两次,都发生在他照镜子的时候,其实男主角就是导演自己。

  片子里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男的叫方斯华,是个39岁的已婚男子,有妻子还有一个男孩,但这个孩子从头到尾都没出现过,而他妻子也仅仅只有几秒钟的镜头。他妻子是一家服装店的老板娘,他自己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高管。

  女的叫米芮儿,是个小公司的小职员,22岁,人非常漂亮,身边的追求者也很多。她是本片的第一主角。她游离在三个男人之间,任何时候都同时有至少两个性伴侣

  整个故事就是方斯华泡米芮儿的过程,但是真正的高手其实是米芮儿,米芮儿的三个情人分别是:

  1,方斯华。他就是上面提到的男主人公,特点是比较有钱

  2,巴斯卡。一个用来取暖式的人物,属于老好人,米芮儿不爽的时候就会去找他上床,高兴的时候绝不会去找他。

  3,罗曼。一个玩音乐的帅哥,在片子的结尾才出现,正因为他的出现,米芮儿才下定决心离开方斯华。

  这三种人象征了女人可能会遇到的三类追求者:有钱的老男人、一味讨好的苦逼男,以及有趣刺激会玩音乐的帅哥。

  有钱的老男人要不是已经结婚的话,米芮儿肯定会优先嫁给他,只可惜老男人仅仅只是想玩玩,他不会考虑离婚。对此米芮儿非常的不满,但又很无奈。其中有一个经典情节是,俩人一起去方斯华的乡间别墅过周末,但方斯华把她安排到了客房睡,米芮儿极度不爽,她直接跑到主卧室,跳到床上就开始脱衣服,并扬言:一定要在你老婆的床上做爱。方斯华在她身上花了不少钱,但最终都是一场空。

  巴斯卡这个苦逼男扮演了用来取暖的小白兔的角色,每当米芮儿想要让情人不爽的时候,她就会跑去和巴斯卡上床。她并不喜欢巴斯卡,只是这个人足够听话随叫随到,是个好男人,虽说没什么钱,但是足够爱自己。一旦搞不定自己喜欢的人,至少手里还有一个巴斯卡这个“备胎”。

  罗曼长得最帅,又是玩音乐的,能够到处去演出,相信喜欢他的女孩子有不少,虽说他并不一定有很多钱,但过日子估计是足够了。米芮儿在对方斯华失望之后,最终选择了同罗曼在一起,并彻底断绝了和方斯华的关系。

  米芮儿是玩感情的高手,她第一次同方斯华相识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为了摆脱一个傻瓜男人的纠缠,她给了对方一个假的电话号码。她选择让方斯华送她回家,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开的车最高级。米芮儿很早就知道对方要泡自己,也知道对方是已婚男人,但是她想知道对方愿意出多高的价格与自己上床。最终方斯华的开价是去城里最豪华酒店过夜。方斯华知道自己肯定能够搞定她,就因为每次约她出来,她都会来。女人不会在自己不喜欢的人身上浪费时间,所以每次都出现这是个很重要的信号。

  米芮儿同方斯华在一起之前,早就有过多个男友,因此米芮儿一直在和方斯华装疯卖傻,其实这就是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女人不管心里多么的聪明表面上都会装出很傻很天真样子来,因为她们知道男人就吃这一套。有钱人通常都很忙,当方斯华很忙的时候,巴斯卡就来填补空间可怜的巴斯卡成了米芮儿手里的一个砝码,用来让方斯华拿出更多的资源来。

  米芮儿这个小三做的很成功,拿到了足够多的东西,最后又把方斯华家搞得鸡犬不宁,这甚至都不需要她自己出手,空闲的时候有巴斯卡来陪伴,最后还找到一个帅哥为伴。她最大的秘诀就是装单纯,每个女人都要学会这一招,不管你其实有多么的厉害,表面上一定要搞成“人畜无害小白兔”的样子来。

  别看米芮儿仅仅22岁,但是39岁的老男人也玩不过她。女人,特别是漂亮的女人,经历过的男人远远比男人经历过的女人来得多,比如米芮儿用点儿小计策就让方斯华把自己过往的情人都说了出来,而米芮儿如果不想说的话,任何人都不会知道她有过多少男朋友。很多男人在和女人的互动博弈之中往往处于下风,就是因为他们对女人的心理学了解太少太少。

  最终,绝望的方斯华写了一封情书,一封注定不会被人阅读到的情书,用来纪念他的这段消失了的感情。

  《禁忌的女人》观后感(四):残酷认真(陈卫)

  仅仅从情节的表面来看,《不伦之恋》似乎又是一个很老套的“沟女”故事。现代人、尤其是现代男人,仿佛热中于表现自己如何擅长“沟女”,尤其是如何憋着一肚子的坏水却征服了美女,似乎在这美丑、善恶的冲突之间更能体现现代道德的沦丧和“丑恶”本身的张力。这种“从坏做起”的套路,甚至成了文艺界获取成功屡试不爽手段,由于作者作品中首先处处张扬自己的“丑恶”,也就事先堵截了观众的喝骂和责难,正所谓“我是流氓我怕谁”。绝妙的是:一俟“从坏做起”获取成功之后,其作者更能“迷途知返”,重新走上“正途”,不仅重新唤回当初责骂者的崇敬,而且以其亲身的经验“求证”了“恶是偶然、善是必然”的“宇宙之道”。

  如果果真是这样,《不伦之恋》似乎就成了一个当代中国作家小说。然而好在情况并非如此。很难否认,“他”一开始对“她”的貌似玩世不恭的追求不是认真的,这一点在最初也许连“他”自己都没发现。三十九岁、已婚并且生活安详富裕的“他”,对二十二岁、纯洁美丽的“她”的追求,并非仅仅是“丑恶的欲望在作祟”,而是一个青春刚刚失去、正走向中年的男人的正常心理,他渴慕占有一具青春的肉体,以及附在这具青春肉体之上的青春灵魂。他需要阳光明艳的温暖,尽管这温暖始终伴随着隐约的感伤。正因为这隐约的感伤始终存在,因此即便真正的占有也无法解决根本的问题,因为他可以占有青春,但他不可能因此而拥有青春。他只能躲在一个阴暗的角落,欣赏青春,嫉恨青春,乃至设计霸占青春,但是,他走不进阳光,他害怕阳光不仅不能带给他活力,反而会更加衬托出他的萎靡和阴暗。

  于是——此片最棒的元素出现了:男主角在整个影片从不露脸,可是全片都由“他”的眼睛说故事,都由“他”的眼睛在看“她”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这也许是自有电影以来,主观镜头用得最为贴切、最为大胆、也最为经典的范例,让人本能地想起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罗伯•格利耶的名作《嫉妒》,确实,这两部领域不同的作品,使它们标新立异的正是同一个原因:它们的观察角度。故事的主角从不露脸,可是他无所不在,甚至比那些出场的角色更强有力地抓住观众的眼睛,因为他在画面上的缺席正是为了使他的眼睛落进你的眼眶

  主观镜头并不意味着“唯心”,从“他”眼里流泻出的叙述,朴素而深重,冷静而木然。这本质区别于“伪恶倾向”的作品。也就是说,当男主角混沌短促、带点木然的声音一经出现,他的认真已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无法怀疑,更无法抹杀。青春并不因为被私人占有就从此失却,这必然地导致那份“占有”也是虚幻,也是徒劳。当“他”最终无法掩饰自己的认真,对“她”寻遍街头巷尾仍旧没有结果之后,在一个大雪纷飞、天色黯淡的黄昏,裹紧棉衣的“他”终于向“她”、向所有世人倾诉他的衷肠。此时“他”的认真已经决不仅仅局限于情感,而是他整体生命的感伤。一个对自己的感伤认真的中年人,是执著的。然而就像“他”最初残酷地引诱“她”时并没有打声招呼,拥有青春的人也自有他的一份残酷:并非你付出了认真,他就要对你的认真报以认可。这份无奈也许也是一条再正常不过的“宇宙之道”。

  2001/7/16。

  《禁忌的女人》观后感(五):不被社会认同的爱

  爱是人类伟大的情感,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这是一种让人愉悦产生幸福的感觉。但是社会长期发展产生的道德观念让爱情限于两个人之间,或者说爱情本身带有自私性、排他性。当一个有老婆有孩子的男人爱上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从头到尾都感到沉闷、压抑,最后方思华的独白以及片尾音乐响起的时候把这种压抑宣泄到了极点。

  很多人把此片当成泡妞教学片来看,可是在我看来却是对另类爱的一种反思。为什么当一个男人拥有了老婆、孩子、幸福的家庭房子车子后还会对其他女人想入非非?漂亮、单纯、不设防、知性、对生活的热情……我感觉是他对曾经理想回忆。哪个男人年轻的时候不曾幻想和一个漂亮、知性的女孩一起美好的生活?但是当时的他可能穷困或者努力为了未来工作,根本无暇顾及纯真的爱情。之后的婚姻也是在各种条件下妥协的产物。那种和美好的人一起生活的向往渐渐远去。

  当拥有社会所要求他达到的目标的同时,以前那些可见而不可及的人或事物现在垂手可得,一种久违心动、心跳的感觉又在血液中流淌,这种诱惑可谓钻心。在一起不被社会认可,需要谎话连篇,而且背叛家庭这种名声谁都不想安到自己头上;放弃这种让人心动的感觉又会觉得对不起自己,这辈子都没有投入深入的爱一次。深陷其中的人恐怕都深有同感。

  和爱的人可以当朋友吗?谁知道呢?或许全身心的投入家庭、工作多找些朋友在一起可以分担这种无处宣泄的情感吧。

  国产片《一声叹息》、《手机》感觉都没有此片纯粹,对这种彷徨、痛苦刻画的如此深刻。难得一见的佳片!

  《禁忌的女人》观后感(六):爱无禁忌

  法国电影《禁忌的女人》。1997年公映。

  法国是电影的故乡,法国电影,我以为,也是目前可以对抗好莱坞电影的少数力量之一。好莱坞电影是一个专业的团队针对观众的味口特意量身定做的大餐,色香味俱全,观众明明知道那是个圈套,却不由自主地钻了进去。而法国电影呢,就我近年看过的一些,感觉更具独立的个性和魅力,它清新,独特,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品味,芥茉?薰衣草?留兰?也许你不太适应它的风味,因为它不是为了取悦于你而专门设计的,但它总是让你难以忘怀。像一个爱过的女子,自由不羁却魅力独存,不可以占有却适合暗夜独处时相思。

  更何况还可能遇到正中你下怀的片子呢?我相信,每一个为生活所压迫的人,都应该能找到一部电影、一本书、一段音乐或者一个人,与之相对,可以尽情地欢笑、流泪,自由地呼吸……仅就电影而言,这样的一部电影显然不会是程式化设计、流水线上的产品,而只能是另一个相同的灵魂独立的、执拗的探索的结果,是个另类。如果幸运,你将会遇到它。

  《禁忌的女人》就是这样一部法国电影。它独特,细腻,真实,不动声色地钻到你的内心,俘虏你。

  它似乎更像一部私人的、主观的情欲纪录片。一次聚会之后,初次相识的男人开车送女孩回家。我们看不到男人,只能看到男人眼中的女孩,同时听到男人和女孩的对话。她就坐在他身边的副驾驶座上,不时地侧头回答男人看似无心的问话,一颦一笑,清纯可爱,不经意间还流露出几分她自己都不曾察觉的女人的柔媚和性感。男人叫方斯华,39岁,有妻子和孩子,有不错的工作,有“拉风”的私车。整部影片,他的形象只在开始不久后和快要结束时从镜子的映像中一晃而过,给人留下深深印象的是那双掩藏着焦虑和迷茫的黑黑的眼睛。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手,宽大、柔软,指甲整洁光亮,皮肤光滑,手背上有浓浓的黑色的体毛,显示他生活优裕并且富有旺盛的激情。当然还戴着戒指和名表。这只手有时在无聊地玩弄手中的随便什么东西,似乎在掩饰男人内心的渴望和焦虑;有几次在给女孩拨电话号码,但它并不是像人们通常那样习惯于用固定的一两根手指拨号,而是灵活优雅地运用了五根手指,难道花心的男人都是如此?更多的时候,是男人用手抚摸女孩的面庞和身体。从头到尾,镜头的焦点就是方斯华的目光热烈追逐着的这个叫米芮尔的女孩,而镜头的变化和晃动则是表明他体位的变化,或者是以他积年私会女人养成的观察环境的习惯。观众如同钻进了他的身体,视他所视,感他所感。如此主观而灵性的镜头设计,非追求浪漫独特感受的法国人莫属。但这也同时也要求:女主角漂亮倒在其次,一定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再者,对白一定要精彩。这两点无疑都做到了。

  女主角的美,是百分之七十五的少女清纯之美和百分之二十五的少妇柔媚之美的混合体,这样的尤物,估计一般的男人都会为之拜伏。妙就妙在女孩对自己身上散发出时浓时淡的少妇的成熟风韵完全不自知。她清澈如水的目光没有杂质,惊讶、怀疑、喜悦、伤心一一表露无疑,如浮云掠过清潭,这些情绪过后,她还是她,依然那么纯洁动人。可是她的一抹鲜艳红唇,白皙颈后的一绺卷发,以及有意无意的一个眼风,无疑泄露了她草色青浅的春意。正因如此,当她在真诚地说:“不!”而男人感受到的却是:“好,我喜欢!”由此步步为营,一层层攻破女孩的堡垒。如果说男人好色,大概如斯吧!

  精彩的对白是不能不提的。其实这是一个烂俗老套的故事。有妇之夫爱上了年轻女孩,但男人不愿抛弃家庭,女孩不能忍受男人时时不在身边的寂寞,最终女孩跟随一个吉他手远走高飞,留下男人在无尽的思念和煎熬中。然而观众之所以不会感到沉闷无趣,除了演员的精湛表演和导演对镜头的巧妙运用,生动精彩的对白功不可没。古今中外的戏剧电影,其台词设计,或字字珠玑、句句风骚,可以流芳百世,如《牡丹亭》、《西厢记》;有的名言警句俯拾皆是,可以当作座右铭或刻在纪念碑上的,如莎翁戏剧。而这部电影的对白好就好在说“小话儿”上。“小话儿”,较之男女情话更为亲切随意,不特意表白,没有争论、辩解等强烈的情绪色彩,一件小事,一个小物件,或者就是日常生活琐事都可以成为话题,有时外人听上去就是废话,可是当事人一问一答之间,情趣盎然,感情就在这看似寻常的对白中逐步升温淬火。观众越品越有味,是所谓“品味”者也。能够拿捏好这种对白的火候,非生就浪漫的法国人不能够。比如两个人吵架了,男人开车离去,路上女人打来电话——

  女:你不说话?

  男:我听你说。

  女:我没什么话要说。

  男:那我挂断了。

  女:不要,拜托……

  男:好,我不挂。

  (片刻之后)

  男:这样可以吗?

  女:我听得到你呼吸。

  男:怎么样?

  女:很好笑。

  男:你也呼气看看……

  没有一句话涉及实际问题,比如“我们的未来”、“你和你妻子”之类;也没有炽热的情感的表白,哪怕只是“我原谅你了”之类很明确的情话。单独看任何一段对白似乎没有意义,但两个人分也分不开的亲昵、女人的温柔与撒娇、男人的有节制的赌气和对女人的宠爱与忍让,尽在一段无意义的对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爱情,哪怕它是不伦的、是短命的,又有谁不能理解与宽容呢?

  都说法国人浪漫,我想法国人之所以浪漫,是因为他们把爱与现实分开了,不会站在现实功利的立场去批评爱情的道德与否,不会因为计较“谁占有了谁的肉体”、谁“吃了亏占了便宜”而污蔑爱情。他们懂得爱就是爱,爱是自由的,它从来不按照既定的社会秩序行走,用现实的眼光来看爱往往就是荒唐。爱是神奇的,有爱隐藏不住,无爱也掩饰不了。在这部电影里,男人与妻子尽管都不愿离婚,无爱的婚姻依然是他们赖以取暖的窠臼,但早已名存实亡的爱使男人一次次背叛,也使妻子一次次从伤心到失望到绝望。男人对女主角的爱,开头只是猎艳,像以往他干过的那几次一样,想为乏味的婚姻生活找一些刺激,却没想到自己越陷越深。他嫉妒,猜疑,他想垄断女人的全部生活。当他因为不想摆脱婚姻而最终失去了女主人公后,则陷入了无尽的思念和痛苦之中。一切爱情的症状在他这里一一应验。年轻的女主人公开始时脑子里有着鲜明的是非观,“他结婚了,我不应该和他在一起”。但富于经验的男人从一开始就清醒地知道,这不会成为阻碍他们在一起的鸿沟。他爱她,他相信只要她也爱他,一切都不是障碍,因为爱降生时能够跨越一切不可能。他们的爱,是荒唐的,也是隐藏不住的。

  爱的诞生能够跨越一切不可能,但现实的一切不可能却能够最后终结爱的成长。这就是无数爱情悲剧的实质。他们最终还是分手了,不是因为没有了爱,而是因为爱走到了尽头。就像女主人公说的:“这次我们终于有了合适的理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