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朗福勋爵》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朗福勋爵》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28 20: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朗福勋爵》经典观后感10篇

  《朗福勋爵》是一部由汤姆·霍珀执导,李·博德曼 / 吉姆·布劳德本特 / 琳赛·邓肯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犯罪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朗福勋爵》观后感(一):【人性

  【人性】

  出现了难以理解的让人反感事物 因为难以理解 所以我们的做法是用归类的方法给它们定义 所以有难以理解的残忍、难以理解的疯狂 以及难以理解的非人 但它们有没有可能是可以理解的残忍、可以理解的疯狂(虽然不能接受或者不能认同,如朗福勋爵所说:我恨他们的罪)如果我们愿意放弃预先的定义 进入这些事物 寻找它们的来源?或者在寻找来源的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有关?每个人都具有人性 而这或许是人性的意义所在 而现在的现实往往是:当我们要进入这些事物 由于这种进入的难以被理解 我们被与这些事物归为一类 至少是主犯的从犯 而这即是坚持人性的意义需要承担的代价

  《朗福勋爵》观后感(二):朗福:一颗博爱而纯洁灵魂

  朗福:一颗博爱而纯洁的灵魂

  ——电影《朗福镇》

  口 王来扶

  我没明白把片名译成“朗福镇”的含义,(又:据笔者了解,爱尔兰有支“朗福镇”足球队;又据片中出现“朗福镇第八勋爵”台词,可能是一个小镇。但也无从考证)。也许叫“朗福勋爵”或者干脆叫“弗兰克·朗福”应该更为贴切些——因为影片的主人公便是弗兰克·朗福——一个戴着深度老花眼镜笃信天主教的老头。基督的博爱精神在他的血液里流淌。一切溢美之词加诸于其身皆不为过。

  笔者并不信仰以及熟悉西方基督教,凭有限知识了解到,西方诸多人士认为:人不能剥夺他人的生命,只有上帝才有这个权利;任何罪恶都有机会获得上帝的拯救

  本片女主人公Myra Hindley是个臭名昭著儿童谋杀案主犯,因为她的十恶不赦,更因为她是一名女性——常人眼里,女性是“温柔”“母性”的代表,所以她受到了比她男性同党更多的世人的唾弃,即使十多年以后,依旧如此。作为当时有很高社会地位的弗兰克·朗福并没有和常人一样,他不顾家庭和社会的反对,频繁地去监狱探望Myra Hindley,并通过各种途径为她争取“假释”的机会,由此俩人建立了一种看似脆弱难能可贵友情

  “宽恕是我信仰的基石。”当电台主持人问朗福为何这样做时,朗福如此回答

  影片从朗福在电台为他的书《圣徒》做节目接受听众提问开始,因为朗福为Myra Hindley争取“假释”机会奔走呼号而遭到听众质问,所以接下来片子闪回,或者说是朗福的回忆,关于他和Myra的交往,以及他所受到阻挠,还有他的痛苦。直至当他得知Myra欺骗了他以后,他的精神世界仿佛在那一瞬间崩溃。然后镜头又回到影片开始的部分——他在电台接受主持人和听众的提问。他和听众以及主持人的那段对话——也正因为这段对话,才使得影片主题得以深化,也不得不使我对这位具有可爱特质的老者致敬,并坚定地深信他就是“圣徒”,——一位真正的圣徒。

  听众:“从我们所了解的各方面情况来说,你对始终支持她(指Myra)不感到后悔吗?”

  朗福:“再说一遍,我拒绝回答关于她的所有问题?”

  听众紧追不舍:“就是个简单的问题,朗福议员,回答是还是不是?你后悔吗?”

  朗福短暂犹豫后,回答说:“一点儿也不后悔事实上,我认为去探视Myra Hindley以及其他的犯人——我做这个工作50多年了,是我一生中最大福芷。”

  回答完这段话后,主持人也没有放过他,并就Myra的问题继续纠缠。

  主持人:“她没有出卖你吗?她毁了你的名誉,她抹杀了你为她所做的一切。”

  朗福依旧是短暂的犹豫后,回答说:“是的,也许是这样,原谅她很难,非常难,不是说她对我做的那些就能忽略不提,而是对罪案本身来说。宽恕是我信仰的基石。那些为加深我信仰所做的努力,是我毕生的奋斗目标。从这个角度说,她无限地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为此,我将永远感激她。如果有人因此而觉得我愚蠢疯狂,那就随他们去吧,这是我选择道路!”

  此时,身在监狱的Myra也在听这个电台节目。此时的她,安静地聆听电波里朗福宽恕的声音;此时的她,又岂能用“思绪万千”来形容!

  若干以后,朗福接到了监狱中Myra的来信。朗福前往探监。当Myra忏悔的心面对眼前这颗伟大的灵魂时——她才真正完成了自我救恕的里程。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在2007年度BAFTA TV Awards上,获得最佳电视单本剧、最佳男演员2项大奖以及最佳女演员提名。片子结束时,字幕出现:

  弗兰克·朗福在2001年去世,享年95岁

  在此之前他从未停止与服刑人员的来往

  迈拉·欣得利(Myra Hindley)也一直未被释放

  她于2002年去世,至此她共服刑36年

  《朗福勋爵》观后感(三):不错不错

  如果我们总是坐着谴责别人,那我们成了什么?

  电影的英文原名是《Longford》,不清楚为什么中文名都被译成了“朗福镇”,也许是因为爱尔兰有个小镇叫朗福,所以被借来用了。

  影片与小镇无关,主角是英国上议院领袖弗兰克·朗福勋爵。白发苍苍的老先生一直致力于探访监狱里的囚犯,帮助他们改过自新,救赎他们的灵魂。这一次他面对的,是因惨杀无辜幼童而臭名昭著的迈拉·辛德利,和男友伊恩·布莱迪。当一向支持自己妻子也对此不解,表示有些人就是不可饶恕时,朗福勋爵一脸严肃地用开头的那句话反问妻子。

  朗福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在他的信仰里,生命只有上帝才能决定是否去剥夺,哪怕是迈拉这样坏到让人发指的女人。影片里,当狱警在来探监的公众面前念出迈拉的名字原本喧闹的房间立刻一片寂静,每个人都想知道,是谁会去看这么一个杀人犯。但朗福先生没有迟疑,他静静地在众人目光里,走向迈拉,这个为人所不耻的杀人犯。

  老先生不断和迈拉通信,去看望她,给她送书,帮她重新从上帝那里获取信仰,更不断奔走为她争取假释。甚至当布莱迪告诉他,迈拉在背后对朗福毫不留情地嘲笑时,朗福依然不改初衷,期望改变这个被污染了的灵魂。

  因为正如朗福对电台主持人所说的:宽恕是我信仰的基石。怀着一颗宽容之心的老先生,决不会主动放弃。

  朗福先生的身上,散发出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人格力量。他花了18个月时间写下一份关于青少年报告,当媒体和首相对此一带而过,他的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他努力宣传遏制色情淫秽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却被媒体笑为“扫黄打非”勋爵。包括为迈拉·辛德利所做的一切,在为影片拉开序幕的电台采访里,观众狠狠地置疑:你怎么能每天平静地面镜子里的自己?

  对嘲笑,朗福先生能淡然处之。对置疑,老先生终于显出一丝犹豫,因为正如电台主持人所说,迈拉欺骗了他,毁了他一生的名誉。可这短短的犹豫之后,朗福说出了这么一段话:

  是的,也许是这样,原谅她很难,非常难,不是说她对我做的那些,而是对她犯下的那些罪行。宽恕是我信仰的基石,那些为加深我的信仰所做的努力,是我毕生的奋斗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她无限地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为此,我将永远感激她。如果有人因此而觉得我愚蠢疯狂,那就随他们去吧,这是我选择的道路!

  他的话平实,坦诚,却透着让人惊讶的博爱。这一份博爱,让收听了节目的迈拉,在十年后终于鼓足勇气真诚地向朗福勋爵道歉,而有着伟大灵魂的老先生,只是报之以一个宽容的微笑,因为他看到了又一颗得到救赎的灵魂。

  《朗福勋爵》观后感(四):不断宽恕,有无可能?

  据说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曾经在某个电影节参赛过,但是最终没有公映,我也只是在天主教的网站上下载到的。主人公朗福勋爵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坚信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获得上帝拯救,经常去探访监狱囚犯,在这过程中,他和臭名昭著的儿童谋杀案主犯麦拉之间建立了多年的联系友谊,并且他也为此几乎丧失了一世英名。

  朗福曾经是上议院议员,退休后一直从事着为监狱里犯人们传播福音的工作;女主角麦拉是一个被指控犯有儿童谋杀案的主犯。朗福不遗余力地帮助她,鼓励她认罪悔改,并为她争取“假释”机会奔走呼号……这时候,朗福还是那个德高望重、满有荣誉的勋爵和退休议员,可是一旦他为一个被认为是十恶不赦的罪犯做那么多事情时候,这些荣誉和地位也开始摇摇欲坠了——他不断受到阻挠、误解、讥笑还有打击,可是朗福勋爵仍然不为所动,一直坚定地帮助麦拉。

  麦拉终于获得假释,正当朗福勋爵以为自己是为一个已经悔改、洗心革面了的罪人争取到一些的时候,麦拉的真实情况几乎是让他崩溃——麦拉骗了他,她并没有悔改,并且她实际上还犯了那些她一直没有承认的罪行。像晴天霹雳一样,朗福赌上自己的一世英名,结果却是被一个骗子玩弄于股掌之中,没有悔改,没有重新生活的人,没有无辜,甚至连他和麦拉之间那所谓的友谊恐怕也脆弱得不行,什么都没有,除了欺骗。可想而知,朗福接下来又要面临更多的指责和讥笑,还有许多恶毒的攻击(因为麦拉是女性,朗福行动的动机更受到怀疑)。

  如果朗福在这里崩溃,然后放弃,感叹,甚至咒诅,都似乎会显得自然而然,那样我们就看到了欺骗和虚假怎样毁灭一个德高望重的、无比善良老人——因为如果朗福把宽恕和帮助的目的放在他的一世英名上、还是放在麦拉的悔改之上,他的宽宏与饶恕都不能继续下去,然而,如果这些是从信仰出发呢?会不会就不一样?朗福就是从信仰出发进行一切宽恕和帮扶的。

  所以接下来他仍然宽恕麦拉,而且继续着去监狱探望、帮助犯人的工作:他已经坚持50年了。又过了许多年,朗福接到了麦拉的信,他毫不犹豫再次前往探监,这时他看到了一颗真正忏悔的心,也是一个真正得到救赎的灵魂,而这时,朗福还是一样的平静。

  还好电影里的一段对话可以让我们窥探到朗福的内心世界,不然,电影里朗福勋爵可能也会被处理成一个单纯高山仰止、厚德载物的道德形象

  听众:“从我们所了解的各方面的情况来说,你对始终支持她(指麦拉)不感到后悔吗?”

  朗福:“再说一遍,我拒绝回答关于她的所有问题?”

  听众:“就是个简单的问题,朗福议员,回答是还是不是?你后悔吗?”

  朗福犹豫一下后:“一点儿也不后悔。事实上,我认为去探视麦拉·辛得利以及其他的犯人——我做这个工作50多年了,是我一生中最大福祉。”

  主持人:“她没有出卖你吗?她毁了你的名誉,她抹杀了你为她所做的一切。”

  朗福再次短暂的犹豫后:“是的,也许是这样,原谅她很难,非常难,不是说她对我做的那些就能忽略不提,而是对罪案本身来说,宽恕是我信仰的基石。那些为加深我信仰所做的努力,是我毕生的奋斗目标。从这个角度说,她无限地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为此,我将永远感激她。如果有人因此而觉得我愚蠢疯狂,那就随他们去吧,这是我选择的道路!”

  此时,身在监狱的麦拉也在静静地听这个电台节目。而在屏幕前,我想肯定也有许多静静听着、并且泪流满面的观众。

  不过电影里似乎还是不经意地开了个玩笑:麦拉的共犯对朗福说道自己的犯罪动机时,振振有词地来了一大段的心理分析,这个时候应该有些人又不免要亢奋起来,心里要紧张兴奋地念叨着一个人名:“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但这毕竟只是个玩笑,纵然有人在心中千呼万唤,弗洛伊德也没能爬上屏幕,而是朗福的伟大的灵魂、高大的形象一直屹立着。

  对,电影就是在说这样一个圣徒,不管你是被深深感动还是要固执地念叨弗洛伊德,在上帝的爱里,就是真的有这样善良的灵魂。而且,这是不止是作品,还是真实发生的,电影最后的字幕告诉了我们一些真实情况:

  “弗兰克?朗福在2001年去世,享年95岁

  在此之前他从未停止与服刑人员的来往

  迈拉?辛得利(Myra Hindley)也一直未被释放!

  她于2002年去世,至此她共服刑36年。”

  也许,电影是要通过这些告诉我们:“有上帝,这些都是可以真实发生的”?

  《朗福勋爵》观后感(五):好!

  又一部编演卓越的电影,加上富有争议的故事素材,奉献的是一部发人深思,催人思考“人性”这一宏大命题的优秀电影。

  eter Morgan在“女王”之后,又一次做到了还原被大众异类化的人物血肉丰满的真实面。片中的两个真实人物在这部电影前只是存在于社会新闻中的一个杀幼童的恶魔和一个帮恶魔说话的老傻子,看过这部电影后他们在观众的眼中真实了起来,是实在地活过的,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有其情绪思维的考量,有他们现实的动机,而不仅是一个“恶”与“傻”能够概括的。

  被片中的两名演员的表演实在深深的打动到,Smantha Morton和Jim Broadbent这两代戏精又一次让人击掌叫好!

  《朗福勋爵》观后感(六):Longford

  Longford 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主角 Lord Longford 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坚信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获得上帝拯救,经常去探访监狱囚犯,他和臭名昭著的谋杀儿童案主犯 Myra Hindley 之间的多年联系和友谊是本片的重点。这部电视剧长达90分钟,其实可以当作一部电影,Channel 4 还曾把它送到圣丹士(Sundance)电影节参赛,但最终没有推出公映,否则也许可以象 The Queen 那样,获得更大成功。Longford 的编剧 Peter Morgan 也是 The Queen 的编剧。

  在2007年度 BAFTA TV Awards 上,获得最佳电视单本剧、最佳男演员(2项 Jim Broadbent, Andy Berkis)、最佳女演员(Samantha Morton)提名。

  这部电影是一部很沉重,但不沉闷的电影。

  2007 年度 BAFTA TV Awards 提名名单:

  http://taohuawu.net/2007/04/12/bafta-tv-awards-2007-nominees/

  《朗福勋爵》观后感(七):侧视|涤荡一切尘垢

  看片头: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震撼的旅程随之开始。

  片子探讨的,是信仰,爱,宽恕和心灵的力量。

  当电台接线电话里,听众不断打来电话问Lord Longford关于Myra Hindley对他的背叛,他怎么看待的时候,他微微低头,说了下面这段话:

  是的,也许是这样,原谅她很难,非常难,不是说她对我做的那些,而是对她犯下的那些罪行。然而,宽恕是我信仰的基石,那些为加深我的信仰所做的努力,是我毕生的奋斗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她无限地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为此,我将永远感激她。如果有人因此而觉得我愚蠢疯狂,那就随他们去吧,这是我选择的道路。

  世界的另一个角落里,Myra叼着烟靠在沙发上,微微闭上了眼睛。

  一闭十年。

  十年之后,命不久于人世的Myra坚持要见Longford,她的眼神不再深邃也不再忧郁,而道歉的表情却多了些坦然。然而Longford的宽恕并非为己,我们可以相信,他甚至从来没有因为Myra的背叛而憎恨过她,哪怕在但丁看来,叛徒才是最不可饶恕的。他不能接受的,只是一个灵魂,离上帝如此之远。

  Myra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试图去了解你的上帝。

  但是,你不明白,罪恶也同样是一种心灵体验。

  Longford表情变了一下,随即笑了。他说,他想到Myra的脑袋里看一看,那里面一定风景不错。

  如果我们不了解罪恶,那么宽恕对于我们而言,永远只是无稽之谈。Longford对于令整个世界人发指的Myra,选择的是帮助她以及体会她的心灵。这样是怎样博大的包容心。片中有很多关于,Longford从事公益事业的片断:他花了18个月时间写下一份关于青少年的报告;他努力宣传遏制色情淫秽在青少年中的传播,他致力于帮助Myra及其他监狱里的人们……尽管这一切不被世人理解,但他依旧坚持。直到死亡。

  年过九十的他笑着对Myra说:或者上帝想让我多几年时间,去帮助这些人。

  我们都是罪人,因而博大的宽容,才会像夏日正午的阳光,涤荡一切尘垢。

  写于二零零八年

  《朗福勋爵》观后感(八):活着的意义

  有人说,寂寞的人才会选择一个人看一部电影。我想也许是这样的吧。当看着美女们按着手机不停短信,接着电话不停唠嗑,还有和女友们网上网下卿卿我我的恋爱男……每个人都在有滋有味儿地忙碌着。而我,总恍惚一个看电影的观众,身在戏外,永远隐入黑暗,却又偶尔被戏里的光环覆盖,仿佛彩色。

  我不知道,能去哪里把那个和注定要我演戏的对手揪出来开战。

  每当记起这个问题,便会追问自己,你,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没有人知道我们活在这个地球上的真正意义。

  电影的最后,九十高龄的朗福勋爵,又一次进入狱中,聆听五起残害幼童的杀人犯迈拉·欣德利的道歉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知道,在他的心里,活着的真正意义就是为善为人。

  英国贵族,上议员大臣,一个退位时被媒体评为“仅存的一位有原则的政治家”,退位的原因正是因为他的原则,他从不推诿敷衍,认真为善的原则。

  政治家的舞台上,无法允许这样的原则存活,朗福的认真给他的政治生涯画了句号,却让他一直坚持的“关怀服刑人员”的慈善事业变成了事业的主角——无论何地,任何服刑人员请求探视的信函,他都会前往探视,因为关爱是他的义务,因为他相信每个灵魂都该得到宽恕和救赎。

  当朗福为一个杀人犯开了出狱庆祝的派对;

  当他因此受到首相关于政治立场的批评;

  当朗福见到全国人民唾弃的迈拉,并对其灌输了重见天日的信心;

  当朗福退职,正式从教基督;

  当他面对迈拉男友的“真相说明”,却仍然相信性本善,对迈拉不改态度地全力帮助时;

  当朗福顶住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准备为迈拉请求保释时……

  真相大白,迈拉的确利用了朗福,因为他给她希望,出狱的希望。

  一直以来,朗福鼎立宣传的,关视边缘、弱势群体,相信他们的忏悔和原谅的事业,被一个杀童案的女犯人完全推翻。他和始终支持他的妻子曾以为,迈拉的改变,终于能唤醒整个社会对边缘群体的关注和信任……

  真相的残酷,让善良的勋爵朗福一夜之间再次衰老。如同被首相通知退职的那一晚。他去教堂里忏悔自己的“罪过”。最后一句是,请求原谅她。

  原谅一个毁了你的事业、信念、地位的人。为之祈祷,祈祷她,被相信和原谅。

  有多少人做到,原谅错误,原谅过去的不幸和艰难。

  总听人说,永远不会原谅某某人,因为他曾看不起我,因为他曾压制和暴力……因为他曾对你犯过你以为的错。错误在你的心里生根发芽,变成更大的错,带着这个更大的错,你走在过去的阴影里,为了不要走出去,来来往往,压辙。

  我曾问过一个朋友,你说你永远不会原谅她的爸爸,可他终于还是将女儿嫁给你了。难道你还要带着恨,和他的女儿过一辈子么?

  他想了一会儿,问我,什么是原谅?要我去讨好他,去跟他亲亲热热?我做不到!

  笑。

  原谅一个人,是原谅你的心,是为了放下一段过去。不是讨好那样刻意。

  你问我,为什么我要被宽恕,错的是他。

  因为你的恨。

  当你无法宽恕一个过去,你会发现,恨会波及到很多无辜。无辜的人和事,无辜的日子和细节,无辜的关系,无辜的自己。活在恨的情节里。

  没有人知道我们活在这个地球上的真正意义。你可以选择为善始终,也可以选择不爱不恨,也可以恨一辈子对所有“负了”你的。

  当你老去,当生命回归,当你明白,所有的事,都会变成历史,所有的人,都可以被原谅,所有的心,都有存在善良……你会为了曾经的恨意笑出声来。笑自己的可爱的执拗。

  如同朗福勋爵在神的面前忏悔,我对不起我的家人,对不起受害孩子的家庭,我请求神的宽恕,原谅她。你会祈祷,请原谅我的罪过。

  《朗福勋爵》观后感(九):到底是不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不知道整部片子从头到尾是不是全部按照真实事件改编,有没有篡改的地方。

  倒是中间极力说明,着重刻画Longford在内阁里多么不受重视,被首相排挤的过程有点让人郁闷。

  是想强调什么?强调Longford干这些事绝对不是出于一些可鄙的政治目的,让观看本片者对他同情心泛滥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再顺便宣扬一下天主教教义的有容奶大?

  好吧,就当前面是废话,我们再本着Longford没有任何目的全然以自己宗教信仰的指引而做这件事的想法来看看。

  老Longford致力于探访监狱囚犯(抢部分神父和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工作)直到寿终正寝的行为让我想到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大夫。

  实际上这种行为是一种心理学的防御机制,叫利他。

  弗洛伊德对利他有好几处说明:“和利己主义相反,利他主义和它的区别是缺乏性满足的需求。然而,当某人沉醉爱河中时,利他和力比多客体贯注合而为一。通常性欲客体会吸引到一部分自我的自恋,这会导致我们所值得对客体的‘性高估’”。

  在《一例女同性恋者的心理起因》,弗洛伊德描述了“因为其他人的利益而引退”的过程,这意味着一个人为了别人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冲动或利益,这些自己的冲动或利益对他来说是可恶的,接着他通过认同的方式获得一种替代性的快感。

  他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甚至有句话说:“利他源于我们心里的邪恶(Altruism comes from the badness in our hearts)”。

  当然老弗已经因为性被人诟病很久了,可是我还是觉得这些理论有一定的道理。Longford兴冲冲去见Myra,可被Myra冷冰冰的告之欺骗了他并不再与之相见时,Longford说:“我的上帝,为你我押上了我的声誉。。。” 那是不是可以认为他这些利他行为也算是在为声誉而服务?如果再深入分析是否不是为了声誉而是为了Myra,为了性...

  而Myra,她男友说她有癔症。准确的说是癔症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从她被捕时夸张的染发,以及他男友对她夸张的性需求的描述等等。她这种特质是不是对longford有很大的吸引力呢?

  这么看来两人貌似挺契合。一切也说得通了。

  影片的最后

  Myra:“那地方一定更加美好."

  Longford:"哪里?”

  Myra:“你脑海里。”

  Longford:"那可不一定。”

  Myra:“那我们就是完美的一对了。”

  Longford:"是啊。”

  《朗福勋爵》观后感(十):事实的两个面

  关于Myra Hindley与伊恩·布莱迪谁是罪案主角的问题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被法律所追究,因为这只是事实的两个面而已,而所有人包括审判法官,朗福勋爵与勋爵夫人根据社会常识与传统价值即女性作为罪案主角的几率历来不大为前提事先预设了立场,于是‘人们只看到他们相信的事物’这一人类课题就往往成为阴谋论者借题的把柄——对于混迹英国政治圈许久的高端人物朗福勋爵对“赞成大众业已讨厌的事物无疑会恶化结果”这一政治常识视而不见的态度下执意‘帮助’Myra Hindley的动机不纯,与勋爵夫人急求一个轰动素材促已完成自己写作生涯的另一高峰一样,勋爵也似乎是在自己事业低谷力求一个大力反弹和扭转,最好是那种一旦成功则功盖千秋,历史扭转,人民汗颜的伟大事件,不幸的是人民的眼睛这次竟闪亮了一回,给了朗福老头一记重击,正所谓出来混哪有不还的道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探了半辈子监,哪能各个都是“迷途羔羊”,所幸清教徒的血性使他把这次耻辱坚持到了最后,终于把Myra Hindley的那点仅存的良心给磨了出来,再次为心中的上帝证明了人类可救赎之心的正确性,乳沟只要肯挤总是有的这一物理定律,然而不知朗福勋爵有没有想过为理想的坚持正确正如Myra Hindley为欲望以及生存的坚持错误一样都是无可选择的,前者不听那虐童现场的录音带,后者不说自己主谋的另五起案件,都是本能的自保,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信仰庇佑,后者在失去伊恩·布莱迪之后一无所有,她本能地想占有前者的信仰为自己的坚持做后盾,但谁也知道上帝不属于她,所以双方对垒以后者失败告终,btw,对于小伙伊恩·布莱迪颇有些欣赏,不仅洞察力非凡,且在不愿出狱的前提下以65岁高龄绝食抗议体制,他的坚持似乎不同于前两位,是仅作为一位天然灵长类动物在反抗些什么,也许这才是人类的宣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