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豹》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豹》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2-06 21: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豹》观后感精选10篇

  《豹》是一部由卢基诺·维斯康蒂执导,伯特·兰卡斯特 / 克劳迪娅·卡汀娜 / 阿兰·德龙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爱情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豹》观后感(一):心路历程

  影片以1860年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为背景,通过萨里纳亲王这个中心人物的心路历程,反映出面对风起云涌崭新时代的到来,身处翻天覆地社会变革的浩荡潮流当中,原有权贵和贵族因此而没落这一无奈而必然的命运。 萨利纳亲王一家原本过着平静的生活。但随着局势的急剧变化,亲王的外甥唐克雷迪投奔正在西西里登陆的青年意大利党人加里波军队。返回故里,唐克雷迪对市长塞达拉的女儿安杰莉卡一见钟情,两人情投意合,不久便订婚了。塞达拉答应给女儿一份丰富的嫁妆,这样便挽救了萨利纳即将衰败的家族,而塞达拉也因能跟大贵族攀亲而沾沾自喜。此后,西西里岛进行了全民投票,结果一致赞成归并意大利。都灵派来了使者,邀请萨利纳作为名门贵族的代表,参加议会工作,但被萨利纳拒绝了。新政府没有给这个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岛屿带来任何变化,特别是加里波在战败后,巴勒莫上流社会的生活又恢复了旧貌,贵族们频频举行舞会,庆幸劫后余生

  《豹》观后感(二):并非史诗般波澜壮阔,一曲失意挽歌更恰当吧……

  并非波澜壮阔的史诗,一曲克制而又略感伤的贵族时代的挽歌更恰当吧。

  站在一个曾经辉煌伟大的时代的终结口,从历史舞台上的绝对主角到风起云涌间无能为力的旁观者,萨利纳亲王可能是同类里少数直面现实清醒者,这种清醒让他孤独,新时代的巨流滚滚而来,变革面前的无力、无奈与无人理解让他郁闷

  看似淡定从容,他坚守并引以为傲的贵族精神,随着权力旁落朝代更替,空余下为豺狼土狗们所觊觎的华丽名号,然而骄傲自尊不允许年迈的豹向一群豺狼土狗低下高贵的头颅。

  也许安吉莉卡让他回忆起了那段与优雅共舞的旧时光,都灵使者面前神色自若、固执倔强的萨利纳亲王,一曲终了,却偷偷留下眼泪

  结尾一个优雅的单膝跪地,似乎是对旧时代依依不舍的告别,一向神色冷峻的亲王此刻才流露出无尽失意与眷恋。他起身,拄着手杖,踽踽独行,落寞背影消失在历史暮色中。

  电影本身太过冗长,尤其是前一个小时。其他角色以及时代背景的刻画也略显暗淡无神,并不具有那种史诗般荡气回肠的气魄,淡淡的失意与感伤吧......三星都给萨利纳亲王和他的金句。

  :不太喜欢演安吉莉卡的演员,出场很惊艳,尤其是入门时局促不安的神色,一开口说话眼神一回转,优雅气质尽毁。尤其是后来的表演,美然而气质过妖,眼神勾人,一点也不符亲王所赞美的高贵淑女,让最后一段华尔兹大打折扣…阿兰德龙则是风流倜傥花花公子,过于精明圆滑,没有气节…总之很不喜欢电影里这对,不知是角色设定如此,还是没演到位==

  《豹》观后感(三):尘封的瑰宝

  如果脱离剧情,仅仅从视觉来点评,看着主角萨利那亲王的颜值就够舔屏,岁月沉淀下的气质真不是一句粗陋庸俗的“帅”能形容的。女主角安吉丽卡出境那一刻像女神一样美貌。再看看各种背景,宏伟的城堡建筑物的富丽堂皇,以及舞会中女士们身上的丝绸蓬蓬裙。如果只想让眼睛来场盛大宴会,那两个多小时完全值了。

  但《豹》首先是一部小说,然后才是一部影片。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说是意大利文学瑰宝也不抬举了它。名著改编的电影其实很难满足人的口味:选的演员与读者心中的人物是否匹配,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能不能反应名著内容深度的十分之一?...用食物来比喻,名著本身是工序繁复的一道大餐,电影则是要把大餐做成压缩食品让人两口咽下去填饱肚子。其中味道差了多少不言而喻。 对《豹》,我是先看的电影,中途被惊艳得一塌糊涂就百度了下,发现是小说改编的。于是在看完电影后就去了买了书。爱看名著作品的可千万不能错过了这本好书。意大利版的缩小版红楼梦。

  电影内容简略如下:背景是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而主角萨利那亲王是西西里的封建大贵族。影片的主题就是将萨利那亲王如何面对这股历史洪流。简言之,是历史大背景下人的选择与命运。这个主题,没有丰厚的文学修养是极难领悟的。看到很多评价说影片内容空洞,冗长。这真不是影片的问题,文学修养不够体会不了人物的感情,就像在看天书。不客气说,某些观众只适合看快餐电影。

  这两天刚好看完小说,非常难得,影片基本完全参照原著没有更改。只除掉了神父回乡,亲王之死与尾声三个章节。亲王之死在影片后20年,尾声时间在影片后接近50年。砍掉神父回乡的小章节也丝毫不影响。更改的一点内容则出人意料——亲王侄子唐克劳迪与市长女儿安吉丽卡的爱情。

  从影片上看,会认为这两人是真心相爱。他们也很匹配,郎才女貌。只能微微从一些蛛丝马迹上看出他们的美好爱情可能有一些阴影——一是亲王对爱情会消散的普遍判断。二是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市长家的财富,以及市长女儿出身的卑微与粗鄙。但这段婚姻背后经济利益作用在影片上确实不容易显露出来。我当时判断如果有影响,也要排在这两个年轻人的爱情之后。而小说中可不是如此,作者笔下一点也不保留偏好。郎才女貌的两人爱情一点也不单纯,一个想要新兴阶级的钱来作为投身政治资本,一个想要借助贵族的爵位跻身上流社会。而亲王的女儿贡切达,她的爱情则在这洪流下牺牲掉了。亲王没有顾及女儿的爱情,而选择帮助心爱的侄子与市长的女儿结婚来达成侄子的心愿。亲王自己却置身洪流之外,冷眼看着一切变革。他知道没有所谓的变革,一切都会保持原样。只不过统治的人由旧贵族(豹),变成了新兴资产阶级(豺,鬣狗)。

  萨利那亲王是个不折不扣的精神贵族。为什么影片下半部分的舞会竟然长达一个多小时——舞会中人的醉生梦死与亲王的清醒与痛苦就是绝好的对比。借用中国一句诗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亲王有哲学家式的孤独,他早就超越世间的庸俗。再借用叔本华的话: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舞会最后他渴望死亡,因为高贵的豹早就厌恶肮脏的人世

  《豹》观后感(四):大时代的心灵震颤(《豹》1963)

  虽然搞不懂本次“影像中的意大利”怎么选出了《眼泪不再》(很奇怪的译名,我不识意大利文,但照英文译名的意思是啥也干不了只能哭泣)和《消失的星星》这样的烂片,但想到他们放了卢奇诺·维斯康蒂的《豹》,我觉得完全可以宽恕他们浪费我时间的罪行,甚至还可以给他们一个热烈的拥抱。

  虽然据专家称维斯康蒂在礼节上搞混了,《豹》里常常出现的吻手里在19世纪末才开始流行,但瑕不掩瑜,维斯康蒂成功改编了约瑟夫·托马齐·迪·兰佩杜萨(Giuseppe Tomasi di Lampedusa)的同名小说。《豹》是一部完美的电影,故事、表演、音乐、布景乃至服装都是一流。

  维斯康蒂以丰富饱满的电影语言,从贵族的角度细致地描述了1860年代意大利统一与革命带给西西里的震颤。《豹》可以说是由贵族打造的电影,小说作者兰佩杜萨就是一位亲王,而维斯康蒂的父亲也是一位公爵,此外为了逼真,导演还邀请了真正的巴勒莫贵族参加舞会的演出。

  1860年5月,加里波第登陆西西里岛,挥师进军西西里王国的首府巴勒莫,巴勒莫市民爆发起义反对国王。《豹》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电影有一个迷人的开头:作为笃信宗教的贵族阶级,萨利纳全家正在诵读《玫瑰经》,微风下轻轻拂动的帘子暗示着风云巨变的到来。

  这是一个革命的年代。贵族阶级日薄西山表面安逸、清高、风雅,其实正处在危险的火山口上。政治上,民智渐开,平等呼声越来越高;经济上,贵族衰微,新兴的资产阶级正在悄悄蚕食他们的土地。当然,贵族也不全是脑满肠肥之徒,萨利纳亲王(伯特·兰卡斯特,虽然他只是一个美国邮局工人儿子,但他在片中完全演出了贵族风范)和他的侄子唐克来迪(阿兰·德龙)就非庸碌之辈。

  萨利纳亲王爱好科学书房里摆满书籍,有两个天文望远镜。他是个自由派,有点愤世嫉俗,时不时地嘲笑一下虚伪保守的天主教道德观。萨利纳亲王很清醒,他明白变革不可避免,但又倔强地不愿受邀担任参议员。市长卡洛杰罗是个暴发户,亲王鄙视和厌恶他,但为了自己喜爱的侄子唐克来迪的前途支持其与卡洛杰罗联姻。

  如果说萨利纳亲王有宁折不弯的高贵,那么唐克来迪就有投机取巧的圆滑。由于父亲挥霍尽家财,破落贵族唐克来迪生活全靠萨利纳亲王。年青的唐克来迪是个精明的投机者,加里波第登陆的时候他加入“红衫军”成为军官,负伤后以英雄身份回到家乡。等到时事之摆荡回,他立刻脱下红衫加入政府军,掉头斥责加里波第的军队是乌合之众

  “我们是狮与豹,而将要取代我们的是豺狼和土狗。”按照萨利纳亲王这句点题的话,卡洛杰罗无疑是后者,而唐克来迪呢?狮与豹威严凶悍,豺狼和土狗则猥琐凶残。在动荡的年代里,猥琐方能求生,不管他先前是什么,现在能活下去的只有豺狼和土狗。弄潮儿唐克来迪和操纵公民投票的卡洛杰罗其实一样,都是有野心识时务,会钻营的人。这个精力充沛的年青人和卡洛杰罗的女儿安杰丽娜(克劳迪娅·卡汀娜)一见钟情,但很难说他对这桩婚姻没有金钱上的考虑。唐克来迪需要的是金钱的支持,而卡洛杰罗需要的是身份的提升,二人一拍即合

  影片的高潮部分是长达近50分钟的舞会场面,这恐怕是电影史上最精彩的舞会。在舞会上,萨利纳亲王感到虚弱衰老。他注视着法国画家让-巴蒂斯特·格勒兹(Jean-Baptiste Greuze)的名作《惩罚忘恩负义子女》(The Wicked Son Punished, 1778),死亡气息扑面而来。他无疑是西西里贵族阶级中的精英,但就像他的身体一样,这个阶级已经加速衰老行将就木。

  舞会属于年青人,安杰丽娜希望舞会永不结束,而亲王只觉得无聊和孤独,直到安杰丽娜邀请他和自己跳一曲华尔兹。在当时,华尔兹被视为过于轻佻的舞蹈。衰老的亲王搂着年青的安杰丽娜,迈出优美的舞步,华尔兹令人赞叹,但这一舞是死亡之舞,豹的最后一餐。

  安杰丽娜美丽动人,一出场不仅吸引了唐克来迪也吸引了萨利纳亲王。萨利纳亲王早就没了感情生活,因为亲王夫人是一个古板的天主教徒,每次和丈夫亲吻之后都要赶紧画十字,以致亲王抱怨说“我们有七个孩子,但我甚至从没见过她的肚脐!”。安杰丽娜的美貌和野性拨动了萨利纳亲王的心弦,他有些贪婪地亲吻安杰丽娜的手掌暴露了自己。但他们是不可能的,高贵的和美丽的之间无缘,他们之间只有一支最后的华尔兹。

  舞会散场,各色人等离开,军人们赶着去枪毙加入加里波第军队的昔日战友,萨利纳亲王单膝跪地祈祷,在黎明前,在枪声中,他走进历史的阴影。在大时代的洪流中,好的坏的,美的丑的,高贵的卑贱的,因缘际会,身世浮沉,后人只有扼腕叹息

  影子王国 http://buckzhao.blogspot.com

  《豹》观后感(五):“我们曾经是狮与豹,而取代我们的是豺狼与土狗”——《豹》

  维斯康蒂 Luchino Visconti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15615/

  《豹》在国内有一个更具气魄的译名《浩气盖山河》,大概是因为它的历史背景是意大利革命时代,但对该片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跟影片本身的气质与格调相去甚远

  《豹》是一曲时代的伟大哀歌,它讲述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始:在1860年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西西里岛的巴勒摩城,萨利纳家族已处处显露出种种哀败的迹象,在社会变革的大潮面前,萨利纳亲王试图通过与那些庸俗、贪婪的新兴资产阶级进行政治联姻,来挽回家族的没落。但那个高贵的历史时代,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

  影片的叙事悠长而大气,完美地展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远方的山峦大道、华丽的宫殿教堂、精致而古典的内景装饰常在摄影机前徐徐而过,结合那些宿命般的历史角色,犹如一场庄重的历史祭典。维斯康蒂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的留恋,甚至在后半部分不惜冒着破坏影片结构风险,用一段长达50分钟的舞会哀悼一个时代的远去。

  “我们曾经是狮与豹,而取代我们的是豺狼与土狗”(萨利纳亲王),时代的发展并不必然地意味着高贵精神的延续,当镜头定格于萨利纳亲王单薄而立的背影之时,维斯康蒂的历史悲情也被渲染到了极点。

  《豹》观后感(六):《豹》:维斯康蒂的完美意淫

  经历过疯狂看电影的那段时光,电影从生活中慢慢退出了重要位置,整整一年里所看的影片屈指可数。同样当写影评也不再成为一种负累,反而更有耐心从碟藏中翻找一些没有看过的碟片,《卡比利亚之夜》和《豹》是最近沉下心来看过的两部意大利影片。有趣的是这两部影片的导演费利尼与维斯康蒂在当年是相互敌视的冤家对头,而如今都成为影迷敬仰的意大利电影的大师。

  尼采在其著作《道德的谱系》中强烈崇尚贵族道德反对基督教信仰,认为贵族道德的核心所具备的活力正是现在所缺失的。尼采对贵族道德的推崇曾被称作“贵族激进主义”,这样的倾向性也缘于尼采一直以波兰贵族的后裔自居。影片《豹》的导演维斯康蒂也是意大利贵族的后代,而影片改编的同名小说的作者朱塞佩同样来自于显赫的没落贵族家庭。基于同样的缘故,因此对影片《豹》的解读始终无法脱离那种倾向性。

  影片展开的历史画卷宏大而华丽,当红衫军冲入西西里岛的巴勒莫城,远景下的战争场景仿似一幅油画。意大利的统一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影片的主人公萨利纳亲王站在历史潮流前无奈地说:“我们曾经是狮与豹,而取代我们的是犲狼与土狗。”这样的嗟叹是对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无奈同样也是对曾经辉煌的缅怀。我们不妨以小人之心度大师之腹,朱塞佩和维斯康蒂又何偿没有酸葡萄的心理,曾经的贵族们是狮与豹,取而代之的资产阶级则是犲狼与土狗,在影片之中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卡罗杰洛贪婪地敛财,而与之对应的是萨利纳亲王的不凡风骨。

  如果说尼采一直推崇的贵族道德切实存在的话,那么影片中的萨利纳亲王或者就是秉承这一优良传统的最后贵族。萨利纳亲王这一人物被影片塑造得有够完美,作为一名显赫家族的掌控者他并没有固步自封,当加利波底的红衫军带着枪炮声滚滚而来时他也并不恐惧,他明白时代的变革不可阻挡,所以也并不抗拒革命的到来,因为他明白意大利的统一乃是大势所趋。聪明如他,更是帮助他的侄子唐克雷迪,这个破落贵族子弟去投机革命,并且促成卡罗杰洛的女儿与唐克雷迪的婚姻,一场金钱与门底交换的政治联姻。尽管他是如此讨厌卡罗杰洛这样的人物,但面对时势他仍然会采取妥协,因为保护自己的家族更是他所负的责任。

  萨利纳亲王尽管对时势有着无奈而又聪明的妥协,但却在关键处仍有坚持,当都灵遣使请他参加议会,他却婉拒了这一邀请,仍旧推荐那个暴发户人物卡罗杰洛。他虽然明白他拒绝的是新潮流新势力,但他更愿意坚守住最后的立场而不愿附炎趋势,我们孤且称之为贵族的节气。当他在舞会上斥责那位得意忘形的意大利皇家军官,在这位老迈的贵族身上真的可以读到那份自始至终的清醒与尊严。

  影片中另一位年轻贵族唐克雷迪却是与萨利纳亲王截然相反的立场,他虽然挂有伯爵的头衔但由于家族的衰败,使他最终只能沦为无产者。他的身上有着与资产阶级暴发户卡罗杰洛一样趋利主义本质,所以他投机革命,加入到加利波底的红衫军,因为这让他看到了让自己上升的途径。而当加利波底最终将胜利果实转交给撒丁王国时,唐克雷迪又投奔到了皇家军队,转而讥讽起自己曾参与的红衫军。或许是家庭衰败背景令唐克雷迪更迫切地希望出人头地,功利主义驱动下的他最终只能是犲狼或土狗,他与高贵无缘。

  实际上尼采所奉行的贵族道德一直以来都只是原古式的图腾,可望而不可及,在封建制度的延续地漫长岁月中这种最优良的东西实际上正缓缓流失,在大部分贵族的身上早已找不到了。在资本主义制度日渐替代了封建制度的变革中,那些失落的贵族后裔们免不了又惦念曾经的美好与高贵的生活,而在意大利这样的变革从来都不曾彻底过,旧的没有被全部击碎,新的登台又仿佛左右逢源,剪不断理还乱。萨利纳亲王的形象是维斯康蒂与朱塞佩对过去美好的一次意淫,他们无法再回到过去,更无从推倒重来,只能让萨利纳亲王在意大利变革的浪潮前保持着最完美的尊严与高贵。

  文:眉间尺

  《豹》观后感(七):孤独得的醒着

  这是一部老电影,1963年卢奇诺·维斯康蒂的作品,荣获第1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故事的背景是拿破仑之后的意大利南部,或者说是加里波第的那个年代,或者说就是《牛氓》的那个年代。

  历史是不熟悉的,但是并不影响自己的情绪,以开头就被富有西西里风情的画面吸引了,想起似乎教父里面也有这样的场面,明亮洁白的门帘,灰土的果园,灿烂的笑容,深沉的嗓音。接着主人公就出场了,萨里纳亲王殿下以及他的周围。这是老牌贵族,有高贵的血统和悠久的历史,但是面对复杂变化的西西里,也束手无策,他的侄子毅然奔赴加里波第的队伍,参加了革命,为此亲王还暗中支持,然而结果如何呢?褪下红色衬衫,换上天蓝绶带,转身革命的经历成为了晋级的台阶。

  亲王眼睁睁的看着旧有秩序的崩溃,和全家逃出家园,讽刺的还是依靠自己侄儿的经历才逃出生天。平静的小镇因为亲王的到来而骤然热腾起来,列队的乐队,热情的市长,可爱的投票员,这是让人难忘的,人们对亲王的尊重依然,这只能让他感到痛苦,因为他知道时代变化了,以前是狮子的时代,现在马上要变成豺狗了吧。

  商人的女儿,美丽而多情,似乎能看到一些活泼的元素,亲王目睹着暴发户的成就,为自己的侄儿提琴,然而在提亲的最后,商人巴结的提到了自己果园的历史:你侄儿娶的说不定是男爵的女儿呢,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原来大家都想着如何钻入贵族的圈子哦……亲王非常颓唐的挥推了。

  开始选举了,亲王郑重得投了自己的一票,支持西西里和意大利的合并,这并不能为所有人理解,包括他很亲近的人。最后的一场舞会,隆重而华丽,国王的卫兵也来参加,在餐桌上若无其事的谈起了对暴动的镇压,商人受宠若惊的亲吻公主的手背,他的女儿陶醉在这交际场中,亲王疲惫不堪的沉坐在一旁,勉为其难的和侄儿的未婚妻跳舞,在他看来这是多么的不协调啊。

  《豹》观后感(八):維斯康堤寫給貴族與歷史的悲歌

  改編自朱塞佩·托馬西·迪·蘭佩杜薩同名小說的《氣蓋山河》,由意大利導演盧切諾·維斯康堤來執導再合適不過。大貴族出生的維斯康堤與主角Salina親王(畢蘭․卡士打/Burt Lancaster飾演),都面臨著時代的巨變、舊統治階級的衰落,同理心致使兩人有著相貼近的視野,連很多鏡頭都是從Salina親王的第一視覺而拍下。煙花式的華麗盛放,跟著是徐徐散落與消失,這電影像一場盛宴舞會,當在金碧輝煌的大殿裡舞過之後,Salina親王也最終疲憊地看著這一切走入歷史或回憶。

  1860年的春夏交際,意大利正值風雨飄搖,西西里島農民起義的爆發,遭到波旁王朝政府軍的鎮壓,青年意大利黨人加里波第率千人團前往援助;5月,加里波第在西西里島西部的馬爾薩拉登陸消滅政府軍,之後波旁王朝覆滅,西西里全境獲得解放,而此時曾受波旁庇蔭的Salina家族,理應對加里波第的勢力到來感到恐懼,但Salina卻活得十分逍遙:一方面,他早就跟解放者們達成交易,確保私宅私產不受侵犯;另一方面,他認為(小說中有交代)「紅衫軍」及其領袖在軍事上取得的偉大勝利,其實沒能動搖這個國家的根基,而在政治上加里波第只是一枚棋子,西西里的末代貴族還未到時候走向真正死亡,統一運動仍然有太多的不徹底性在內。

  至於影片的直譯名稱《豹》,既是Salina家族的一個代表符號,亦暗喻了主角的一些重要特點。他的強壯健魄身型,同時又擁有像豹一樣清醒的目光與敏銳觀察力,即使新政府官員Chevalley前來說服他擔任參議員,以改變西西里現狀之時,Salina親王也如道破了時局般,說到:「我們是豹(Leopard),是獅子,我們的位置會給豺狼或狼所取代,而不管是豹是獅,是豺是狼,我們所有人都會繼續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戲中的親王與神父兩個角色,象徵舊統治階級中貴族和教會的同盟關係,兩者雖然有重疊的互惠利益,但於新浪潮的衝擊下,也漸漸出現了分歧。影片的一開始朗誦的《玫瑰經》場景,代表了貴族們仍對天主教保持的虔誠與尊敬,然隨著故事發展,Salina親王去找妓女尋歡作樂(暗示著背叛),到他回答神父「教會是不朽的,但我們作為一個社會階層並不是,如果今天教會必須犧牲我們才能生存下去,教會亦會如此行」的公然不滿,便可知這關係已有瓦解跡象。而舊貴族與新興資產階級的距離、差別,亦在影片中得到表現,最令人印象深刻是舞會那一場戲,當Salina親王望著如自己年輕時代的侄子Tancredi(阿倫·狄龍/Alain Delon飾演)與未婚妻共舞後,仍和貓一樣(豹是貓科動物)展示出優雅的氣度,但緊接下來未斷的鏡頭,即記下了市長(代表新興資產階級)鼠頭鼠腦的姿態作為對比。導演維斯康堤注重細節的拍攝,讓電影充滿魅力,他無意要贊美舊貴族,可潛意識中,維斯康堤仍對新資產階級有著不屑、諷刺的態度。

  《氣蓋山河》作為獻給舊貴族的一首送別曲,也有關於衰老、死亡的副線在旁盤纏。Salina親王在尋歡後的早晨顯得是神采飛揚,但到神父望到他洗完澡時一絲不掛的一段,Salina親王已表達出對年邁的一些感慨。片中的舞會進行期間,親王獨自一人來到書房,看著以前不曾留意的墻上畫作,此情此景,有種年老被世界遺棄的感覺在充斥。古式的書房外是熱鬧笙歌的輝煌榮華,而書房內,孤獨的親王卻思考起死亡的問題。他像一頭垂暮的老豹,流連不捨地望著年輕的新一代,與Tancredi未婚妻Angelica跳的那支舞,Salina親王仿佛看到舊時的情人,卻更添無比的傷感。晚會即將結束,又一輪的快步舞曲再次響起,好比這漫漫長夜難望見盡頭,到真的所有奔放狂野都停止了,現場只剩下清冷與蕭索,疲憊的親王,在回家路上突然單膝跪下,向晨星默禱,表達了只有從西去中才會得永生的迫切渴望,這嚮往死亡的淒美,在後來維斯康提的《魂斷威尼斯》內,也得到了類似的延續。

  電影版的《氣蓋山河》,不但吸收、傳承了原著的主旨和悲情色彩,亦用一場場豪華壯麗的背景設置促使觀眾延伸到其它名著巨作的聯想之中(如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的第一卷《在斯萬家那邊》)。導演維斯康提的筆法豪邁與纖細並存,片中對「鏡子」的設置更是一絕,當Salina親王第一次看見鏡中的自己是如他侄子影像般帶著朝氣,到第二次在洗浴後站於兩面鏡子之前,他已看到自己的衰老;而臨近舞會結束,親王再在鏡中凝望自己快將步入死亡,一滴眼淚即從他臉頰流下,三個「鏡子」場景,看到的親王形象都是有所不同,它像時間的座標,見證著舊貴族勢力的衰退與漸亡。同樣,親王的宮殿佈置也是營造出殘舊的感覺,他的侄子Tancredi帶領著未婚妻Angelica進入這寬敞的空間,寓意要讓Angelica瞭解她將會加入的世界,那迷宮般的場景象徵了Tancredi家族的龐大和複雜的關係,而安放在破落場景內的歷史感油畫,正好代表曾經輝煌的貴族已經是一蹶不振。

  為《氣蓋山河》配樂的意大利作曲家尼諾·羅塔,對這段所譜寫的旋律,也是帶給人有種美好泡影的幻覺,並暗指著貴族生活如春夢一樣的快將消逝。他在電影中的顯著成就,不只因為寫了那些令觀眾有美好回憶的優美旋律,而是能把握影片的感情色彩,起到推動情節的作用。尼諾·羅塔的傳統創作風格,亦和影片的氣質達成了一種微妙的相配,其用音樂勾勒出西西里的風土,成為大家對當地的一個最直接的印象,他之後更以《教父》、《教父續集》的電影配樂,享譽全球,且憑藉《教父續集》的原創音樂,獲得了意大利作曲家中的第一個奧斯卡榮耀。

  現再看蘭佩杜薩的原著小說,不僅是19世紀60年代的寫照,亦是整個意大利歷史的縮影。在二戰末期,反法西斯與納粹運動興起,被稱為第二次復興運動,左派主張政治權力應該分散,而西西里則重蹈本故事的背景歷史,發生過強烈的分離運動。但隨二戰結束,這些渴望都被人鎮壓,由基督民主黨執政的新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通過扶植當地政客,打碎了西西里的自治夢。這一系列事件,反映上層建築的本質依然不變,原有的經濟集團仍占主導,而現實中的蘭佩杜薩曾因參加過一次世界大戰,致使他對所參與戰爭的猜疑,和會用循環的角度一直在思考意大利及歐洲的問題。書中的歷史觀同電影強化的一種無為、無能的消極感巧妙地搭建聯繫,它暗示了人在如大海一樣的時代面前,無法阻擋海水的潮漲或潮退,你若是浪漫主義者,即便擁有像豹一樣勇猛的改革勇氣,亦容易被大浪吞去。優雅的貴族們精神如何地高貴,都不及勢利的小人懂得怎樣生存,在豺狼總是當道的歷史中,只有那些所謂「務實」的人,那些識得用手段討好各方面的人,才有機會留下。

  「假如我們要保持現狀,現狀就必須改變」,《氣蓋山河》的借古諷今意味不言而喻,放在幾十年過去的今天之中,仍有強烈的啟示性。最近馬來西亞大選,執政集團國民陣線雖通過舞弊行為,打壓了獲大多民眾支持的反對黨聯盟人民聯盟,取得暫時性的勝利,可是新勢力的襲來不可逆轉,舊政權走向衰亡成為歷史的必然。只不過,這場革命是否如很多國家的「變天」一樣,只是統治者的改朝換代,成未知之數,而無論原著或電影,《氣蓋山河》都懷疑了歷史進步的可能性,一位位新執政者口中的美好愿景,就像戲內盛大舞會般的一場夢,當夢醒了,你也會在鏡子裡面看到最清醒的自己,最殘酷的現實。

  《豹》观后感(九):《豹》中的精美台词

  萨利纳亲王不愧是贵族中的佼佼者,《豹》这个译名就是他最好的象征。在任何时候,他都像是一只优雅高贵的豹子,他深明事理,几乎洞悉一切,他具有一名贵族所有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贵族,在19世纪就已经是稀有动物了。现在的我们,似乎只能通过小说以及电影才能一窥贵族的真面貌了。

  简单的整理了一下电影中的精彩台词,算是做个记录。

  萨利纳对宗教的态度让神父很是恼怒,他告诫萨利纳亲王“眼睛失明上帝能治愈,可心灵失明要靠什么拯救?”

  萨利纳亲王回答“ 我们的心灵并没有失明,我们只是乱世中的凡人,我们能做什么?宗教可以永垂不朽,我们作为一个社会阶级,不会永垂不朽。说我们会长命百岁只不过是种慰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外,我们不需承担责任。但宗教有责任,因为宗教是不朽的。

  神父在酒馆被问及他对萨利纳亲王所代表的贵族阶级的看法。神父说“贵族很难捉摸。他们所生活的那个世界,是他们用经历了数个世纪的烦恼和喜悦创造出来的那些你我觉得微不足道的事情对他们却至关重要。我并非说他们是坏人,完全不是,他们与众不同。我们认为重要的事他们不会在意,我们觉得无所谓的事他们反而担心。比如说在萨利纳王子看来,若赶不去杜纳福卡特度假 那简直是个悲剧,但要是问他如何看待革命,他会说并没有革命一切依然如故。”

  萨利纳亲王对爱情的态度:“一年的热情,随后就是三十年的平淡。爱情就是这么回事。”

  新政府希望萨利纳成为参议院,但是亲王回答道:“如果参议员仅仅只是名片上的一个头衔,我会很乐意接受。但它并非如此,所以我不能接受。我是旧统治阶级的一员,无奈的与旧政权联系在一起,但那只是形式上的联系而不是感情上的。我跨越两个世界,在两个世界中都觉得不安。我不能插手政治,那样便不能全身而退。"

  第二天,萨利纳在新政府官员临走前说道“我们是豹子是狮子,但今后取代我们的将会是豺狼和土狗。所有的豹子狮子、所有的豺狼土狗,都会觉得自己很高尚。”

  在最后的舞会上,萨利纳看到一群贵族女子在嬉闹时,他说道:“贵族间频繁的近亲结婚并没有改善他们的血统,看看她们,活像一群猴子,准备爬上烛台摇尾巴并露出屁股。”

  影片结尾,萨利纳单膝跪地,仰望苍穹。“虔诚的星星,何时我才能远离尘世间的一切,在永恒不变的世界中得到永生?”

  《豹》观后感(十):追忆似水流年

  前言

  《豹》是意大利著名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的代表作之一,因同时具有自传性的追忆与客观性的批判,而成为导演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于1963年荣获戛纳金棕榈。其原作出于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Giuseppe Tomasi di Lampedusa)的长篇小说,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描写一个源远流长的西西里贵族家庭,在动乱的革命时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最终为新兴阶级所取代。小说于1958年——作者往生后的第二年——发表,是他此生唯一的长篇作品。

  关于为何选择《豹》进行改编,维斯康蒂解释道:“登场角色、风景、新旧势力的纠葛、神秘的岛屿、宗教权力与封建世界的微妙联结、公爵的伟岸形象、与新兴资产阶级勾结的贪欲、安洁莉卡的美、唐克雷迪的投机主义,都勾起了我的创作欲望(笔者拙译)。 ”不仅如此,主人公与维斯康蒂之间的相似性也是原因之一。在本片中,我们可以察觉在维斯康蒂以往作品中几乎从未有过的自传性,诚如日本电影评论家柳泽一博所言:“维斯康蒂终于在《豹》中找到可以投射自我的角色。 ”

  为了探讨维斯康蒂如何利用电影的视听语言再现小说中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对处于故事中心的萨利纳公爵——旧时代的象征——的精心刻画,本文将主要分析占据本片约三分之一篇幅的舞会场景。选择舞会与萨利纳公爵作为重点分析对象的原因是:舞会作为没落贵族彻底衰败前的最后辉煌,既是对主人公们未来的预言,也是全片基调的缩影;而萨利纳公爵则是联结所有角色、事件、纠葛的中心人物,堪称撑起全片的主心骨。因此,下文将围绕这两个中心,以「暗涌」、「镜像」为关键词,剖析维斯康蒂的细致观察、客观批判、与末世预言。

  暗涌

  舞会中的暗涌有两层意味,第一层是情欲,萨利纳公爵与安洁莉卡之间的幽暗情欲。安洁莉卡说着“顺便问您一些事情,希望您不要推辞时”明显侧了侧头与肩(她的礼服恰是露肩的式样),同时闪过一丝妖媚的笑容,微微低头蹙眉,抬眼望向萨利纳公爵,这一连串的细节举动无疑透着勾引与诱惑。果然,公爵毫不迟疑地坐到她身旁(公爵处于正面,安洁莉卡背对观众),安洁莉卡趁胜追击提出与公爵共舞的要求,公爵并没有立刻应允,于是安洁莉卡将右手置于公爵右肩(其中隐含抚摸的动作),并撒娇道:“求您了。”公爵垂眼望了望安洁莉卡搭在自己肩上的手,犹豫片刻便一把将其握住,顺势凑到嘴边亲吻。这时维斯康蒂立刻切入一个唐克雷迪的bust shot,他望了望二人的举动,不自然地垂下头,随即移开视线,并从光线充足处走向昏暗之中(这一移动镜头的寓意昭然若揭)。如果方才还无法确定这二人之间的异常,那么唐克雷迪的尴尬与避嫌即是确凿的明证。镜头切回公爵与安洁莉卡(此时安洁莉卡位于正面,公爵背对我们),我们看不到公爵的表情,但能清楚看到他缓缓抬头时,用自己的唇轻轻摩擦安洁莉卡的掌心(这显然超出了礼节性吻手的边界,掺杂着暧昧的情愫),安洁莉卡则脸带轻佻的微笑接受这一略微过线的举动。镜头又切回唐克雷迪,微微蹙眉又满头大汗的他努力试图转移视线,却最终还是忍不住瞥向二人。也许是感觉到了唐克雷迪的视线,公爵回头看向他(似在恳请许可一般),又回望安洁莉卡,答应与她共舞华尔兹,安洁莉卡欣然亲吻公爵的唇,之后又咬了咬自己的唇,情欲的暗示已然浮出表面。

  之后二人的那场共舞,没有直接的情欲描写,却通过周围人的异样目光,唐克雷迪、公爵夫人、及女儿孔查拉三人的表情特写,侧面描写二人之间非同寻常的磁场。然而,在这一场景中暗涌的并非仅有情欲,更暗含第二层意味,即政治的隐喻。诚如Emilio Cecchi(意大利著名小说家、评论家)所言:“萨利纳公爵代表着旧体制,安洁莉卡则代表新体制,二人的华尔兹是新旧体制间权力转移的仪式。 ”这段华尔兹是公爵最后的谢幕,作为一名贵族,他即将淡出历史舞台,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安洁莉卡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才是新世界的主导者,享有青春与生命的希望。

  镜像

  公爵在舞会上共有两次直视镜子,第一次是目睹一群小姐如猴子般在床边上蹿下跳、嬉笑怒骂时,他忽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将身子靠向镜台。猛一抬头,不经意地看到自己的镜像,他用难以置信的表情端详自己片刻,又转头望了望年轻的小姐们。年轻的贵族小姐(象征着青春)与公爵之间无疑形成刺眼的对比,而影片开篇时意气风发的公爵,在这一瞬间,从镜像中看到了自己的衰老。

  在影片仅余10分钟时,公爵第二次直视自己的镜像。首先,维斯康蒂通过一个中景描绘公爵站在镜子前,孤身一人,他微微向前倾身,随后镜头切换到公爵的特写,即他眼中自己的镜像(对于看着公爵凝视自己镜像的观众而言,这个镜头有着双重镜像的意味,换言之,我们看到的不是直接的镜像,而是通过镜头所看到的,镜像的镜像)。公爵漂亮的蓝眼睛中流下两行泪,方才喧嚣的乐声忽然消失,在这几秒钟的寂静中,他由镜像看到了自己的死亡。几秒后音乐再度响起,公爵拭泪离开,路过放置尿壶的隔间,走到门边,年轻人们正伴着音乐共舞。这一刻他明白,这里已无他的容身之地,自己已然被时代抛弃。作为一个不合时宜的存在,除了离开,他别无选择。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原著小说共有八章,维斯康蒂仅改编了前六章的内容。而在原著第七章中,萨利纳公爵罹患癌症,命不久矣。这也是为何这两个镜像中暗藏着显而易见的死亡意象。

  结语

  舞会以萨利纳公爵为中心,通过充斥着隐喻的暗涌与镜像,完成了时代与阶级的过渡与交接。贯穿全片的感伤追忆,在舞会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爆发。我们不难看到维斯康蒂对萨利纳公爵投射的自怜,以及他对旧时代的恋恋不舍。

  虽说影片结尾时,维斯康蒂确实有着陷入悲观主义,打破追忆与批判之间平衡的嫌疑,然而绝不能说《豹》缺失客观性的批判。以漫长的舞会为例,这既是一种留恋,希望舞会(旧时代)就这样继续,永远不要结束;又是一种辛辣的讽刺,在这场仿佛无穷无尽的喧嚣中,我们看尽了奢华、腐败、堕落、道貌岸然的荒唐景象。维斯康蒂通过一场舞会,向观众道尽了贵族阶级的众生相,在他那暧昧难解的视线中,半分留恋,半分批判;半分追忆,半分道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