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卖花女》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卖花女》观后感10篇

2018-02-14 21: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卖花女》观后感10篇

  《卖花女》是一部由安东尼·阿斯奎斯 / 莱斯利·霍华德执导,莱斯利·霍华德 / 温蒂·希勒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卖花女》观后感(一):self-presentation, true identiy?

  大一时prof Davis推荐了这部电影,想不到大四做psy的reading时,阴差阳错地发现了。就如同我呆在小乡村里,被怀疑被否定,自己困惑4年在美国的时间是不是一场空。这部电影的出现,证明了时间还是会留下痕迹。只是痕迹的深浅和当时的努力投入程度有关

  有些对话还是特别有趣。我同意一个姑娘态度重要,最重要的是她如何被对待。好奇最后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服装形象真是重要,可是有没有人会接受一个真实的我呢。可是什么又是真实的我,懦弱懒惰的邋遢的?你就这么定义自己了?你想要的是无条件的爱? 考虑到人的天性,你又凭什么要求无条件的爱呢?你能无条件得爱爱自己不错了.

  《卖花女》观后感(二):萧伯纳钦定版本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相传,他性情非常孤僻,喜欢一人独居,擅长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美女像。他天天与雕像依伴,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少女雕像被他的爱和痴情感动,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皮格马利翁娶了少女为妻。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以上面这段传说为原型创作了同名社会讽刺剧,通过描写教授如何训练一名贫苦卖花女并最终成功被上流社会所认可故事,抨击当时英国的腐朽保守的等级意识。而后来的好莱坞据此翻拍的《窈窕淑女》,则被普别认为没有很好的表现出原著中的讽刺元素。但是不是因此就足以作为否定库克和赫本版本的理由呢?似乎还有讨论的空间

  伦敦的某音乐厅外,众人因避雨而暂时聚拢在一起。期间,因卖花女的一句貌似不礼貌的称呼产生小小的争执,并由此引出了本片的另外一位主人公语音学教授希金斯。一番喜剧式唇枪舌剑之后,教授做出了一个在他的刚刚结识好友上校匹克文看来不可能完成的决定:要在三个月内,训练这位发音丑陋语言低俗的卖花女,并使其最终进入上流社会的公众场合而被接受。

  在表现教授训练卖花女的过程时,导演巧妙的借助演员表情、肢体动作以及相互之间镜头位置的反差对比,辅助以一盏大号聚光灯,制造出了类似警察在刑讯逼供的效果。非常有趣。同时,它也是本片中唯一没有用语言来制造笑料的场景

  卖花女的学期初考是要在教授母亲家中会见几位体面客人。由于怕这位学生不慎露出马脚,教授要求她在众人面前只谈两件事情天气健康。而也卖花女也的确信守了诺言,没有谈及其他。但这却不妨碍本次会面成为她的滔滔不绝个人秀。其中因自造俚语而导致听众的理解障碍,以及对因流感问题而引发的夫妻相处和酗酒之间的独特而“辨证”关系等对白,都极具喜剧效果。它应该是女主角的扮演者温迪希勒在本片中表演最出彩的段落。她凭借此片获得了1938年OSCAR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而对于后面的宴会大考段落,个人却不是很满意。坦白的说,我没看过后来根据同一题材改编的好莱坞经典歌舞剧《窈窕淑女》。但是却看过在内容上有几分近似的,同样是奥黛丽赫本主演,同样表现小鸭变天鹅的《龙凤配》。在那部影片中,霍顿扮演的富家花花公子哥一开始对于赫本扮演的,马尾辫连衣裙的邻家女孩打扮的司机女儿并没有太多留意和好感。可当后来赫本从巴黎学成归来并换了一套时尚装束后,他偶见之下便惊为天人。其实以赫本当时的年纪、清纯及可爱,是无需用衣着来修饰的。她本身的气质魅力也是衣着难以掩盖的。所以赫顿的这种态度突变,可以认为是编导刻意安排的。它在某种程度上,缺乏观众的认同感。而相似的问题也发生在本片当中。女主人公,伦敦街头的穷苦卖花女的精彩段落反而是在变化之前。蹩脚的发言、粗俗的举止,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英国式的喜剧效果,被温迪希勒表演的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相反,到了教授调教成功,卖花女亮相舞会并迷倒众人的桥段,故事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也就是说温迪塔勒遇到了与赫本在《龙凤配》中的性质相同,但过程却是完全相反的问题。这显然是由于,希勒虽是个很有特点也很会表演的女演员,但却绝对不够漂亮、清纯、可爱。于是使得豪门贵族对其惊艳不已的情节设计缺乏说服力。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些结论:演员当然可以尝试不同角色。但是其个人的气质、魅力是很难被通过所谓的表演而被刻意压制的。特别是女演员。因此,类似丑小鸭便天鹅的故事模式一旦被电影具象化,一旦需要由同一个女演员分别饰演几乎截然不同的两个角色的时候,便比较容易造成观众认同感的缺失。

  关于影片的结尾,据说萧伯纳本人并没有让这对奇异师生陷入爱河的初衷。在他的附录中,女主人公是嫁了出去,并开了一家花店。但是她对教授的敌意没有丝毫的减低。不过,对于这段情节的描述,萧大师没有加入任何人物对白。而从实际效果上看,包括本片在内的所有改编版本所采用这个相对轻松和谐结局,似乎与这部作品整体基调更为统一。而考虑到萧伯纳本人也是本片的编剧,所以是不是可以看作是大师对于故事结构的自我修正?无论如何,追求大团圆结局的做法,都不能笼统的归咎于向商业世俗低头。具体案例还要具体分析,才是客观正确的态度。

  本片的故事情节,除了被好莱坞翻拍为《窈窕淑女》之外,还受到了其他另类电影导演的青睐。70年代,情色片(也许头两个字倒过来更合适)导演Radley Metzger将其改编为《贝多芬小姐的启蒙》。片中,女主角所面临的艰巨挑战不再是纯正的英语发音,而是各种性技巧。而最终他与“教授”的关系发展也不再是单纯停留于情感纠葛,而是上升到了…可想而知会是什么情节。导演在次过程中的各种喜剧手法运用由于有了“性”的参与而显得怪诞有趣。此片被很多人认为是史上最好的A片之一。不过可惜随着之后不久家庭录像带的大量普及,和由此引发的对A片电影市场的蚕食,这一领域原本就不多的奇思妙想被彻底扼杀。经典喜剧A片令人遗憾地就此绝迹。

  《卖花女》观后感(三):我在想皮格马利翁是个自恋狂还是爱无能

  今晚在抒情歌剧院看了音乐剧My fair lady. 在program上看到推荐了这部1938年的黑白电影Pigmalion(当然还有赫本的《窈窕淑女》)。刚看完舞台剧再看黑白电影感觉就...很寡淡...电影和音乐剧情节出入不大,结局都未遵循原著,让Eliza回到了Higgins身边。电影里Eliza饰演者Wendy Hiller长得好像Dharma&Greg里的Dharma。还令我想起另外一部美剧Selfie,也是男主角试图改造女主角Eliza的故事。

  萧伯纳这部戏剧原名是Pigmalion皮格马利翁,中学历史课本里的名字吧。而历史课本没有告诉我们,皮格马利翁本是罗马神话中一位雕刻家,一生不近女色,却爱上自己雕刻的雕像。总听一些自以为是男人抱怨女人总是想要改变男人,可男人又何尝不想改变女人(只是往往因没有手段又缺乏耐心而以失败告终),男人也期待用自己的博学多识去征服女人,去调教女人。而当同等阅历学识的女人无法满足他这种欲望时,他会去找更年轻、涉世未深的女人,hence老夫少妻,hence师生恋,hence洛丽塔(?存疑 不了解)。而当一个女人完全被其征服之后,男人又会觉得理所当然 索然无味 甚至开始下一次狩猎。

  至于女人呢?除非女人蠢到永远不会觉醒,否则她总有一天会想要寻求内心独立和爱的平等,就像Eliza。这样来看,萧伯纳的结局还是更合理的。当然啦,单纯从感情男女主角之间的dynamics来讲,不要跟我说什么社会阶层历史背景之类的我不懂。毕竟我只是个女人么。

  《卖花女》观后感(四):萧氏增修的剧本奠定此片权威

  获影评人宝莲姬尔(Pauline Kael)誉为「一流浪漫喜剧,亦肯定是史上最佳的萧伯纳电影」("First-rate romantic comedy, and certainly the best G.B.S. picture ever done")。事实上,萧氏亲自增修的剧本,已奠定此片的权威地位,他点选扮演 Eliza 的 Wendy Hiller 亦表现出众,虽然后者外表不如另一改编版《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1964)中的柯德莉夏萍般光彩四射,但表情细致,舞会一场的演出更是贵气逼人。 http://mcyiwenzhi.blogspot.com/2009/01/pygmalion-1938.html

  《卖花女》观后感(五):成为你自己想成为的人

  卖花女是指被创造的人,即资本主义当时对低层阶级的一种帮助,在他们看来形象语言粗俗的卖花女,也可以经过被教育语言学教授改造,进入上流社会。卖花女的不受尊重和教授希斯金对她用巧克力作奖励激励的学语言发音,而让她最后明白他不是因为真心想教自己,但她却已经懂淑女该怎么做,进入花店成为一名合格的花店卖花女。她最后离开教授,因为她懂得了他不是真爱她,卖花女是个被改造进贵族社会的真正的淑女,在当时是种讽刺,这只是个造物而卖花女不是他想改造成什么人格就是什么。现代有改编皮个玛丽翁效应电影,其实人是可以改造成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需要教育语言学家给予爱和尊重她的个人,而不是被改造成雕塑家皮革马利翁心中深爱的女子的那个标准美的

  《卖花女》观后感(六):原汁原味(卖花女)

  因为被某位植物MM,每天潜移默化,特意到当当买了(卖花女)的片片。一看不知道,看了才知道

  相比赫本的(窈窕淑女),英国在1939年由萧伯纳钦定的此片,个人认为更胜一筹幽默讽刺,尽显了岛国的本色。英式唇枪舌战的冷幽默真是过足了戏瘾。尤其是男主角兼导演Leslie Howard。本人以前对他的印象一直都是(乱世佳人)里那个文弱呆板的书生(不太喜欢),没想到竟然在这里如此地灵气逼人。眉头一蹙,眼睛一眯,都是好戏。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某花痴植物把他当作梦情~~~~~~

  当然确实有时候,英国演员离开英伦的土壤,是开不出好花来的,这其中也包括我的那个梦情。

  女主角Wendy Hiller,虽然长的没有赫本美,但演技绝对不输赫本,特别是前段和中间“考试部分,灵绝对的灵。凭该片她获得了当年奥斯卡女主角的提名。

  还有那个叫弗雷迪的小哥和RG长得真的好像的说。

  放心植物MM,我不和你抢LH,但瞻仰爱慕一下总是可以的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