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劫余生》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天劫余生》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2-19 21: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劫余生》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天劫余生》是一部由弗兰克·马歇尔执导,伊桑·霍克 / 文森特·斯帕诺 / 约什·汉密尔顿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冒险 / 灾难 / 运动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劫余生》观后感(一):信念-毅力-生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撰写的电影,看的我惊心动魄。电影中人物心理变化表演层次描写的细腻清晰

  飞机刚刚坠毁在安第斯山时,劫后余生的庆幸,相互抚慰,齐心协力求助,他们坚信空难后一定会有救援;看见有飞机经过时认为马上能获救的激动;这时他们还在满怀希望有人来救援,高兴的吃完喝完了所有的食品

  直到第九天时在收音机里听到停止搜索救援时,所有人开始焦虑不安无助绝望的心理蔓延。总有人会站出来,人会悲观,有人会用幽默转移恐惧,有人会用智慧渡过难关,这些人只有毛衣外套,他们用座椅靠垫抵御严寒;期间还要经历雪崩第二次灾难。没有水,用金属残骸和阳光融化雪为水;没有食品这段最戳人,有人提出吃已逝同伴尸体,也大部分人拒绝非人类野蛮行为,在生与死、上帝现实间,他们选择了生,甚至他们其中有立誓身后同意伙伴食之,自愿为生者点燃生命之火。这段看的我说实话有点......恶心、悲壮、悲哀、心缩紧在一起的痛,那是怎样的经历才会做出梦中都不会出现决定?那是怎样的内心煎熬?怎样的绝望中的求生?这时由衷佩服每一个人,每一次行动

  绝望中人性仍有主导的善良,会为同伴庆生日,一根蜡烛香烟),一个蛋糕(一个雪球),一个个干裂的嘴唇,唱出生日快乐歌,没有眼泪只有干涩笑脸

  信念-毅力-勇敢的担当总是最感人的。队长决定寻找电源发报求救失败后,决定三人组出山寻找救援。安第斯山脉是南美洲最长最大的山脉,他们一次次登上峰顶,一次次绝望的只见四周茫茫山地雪原,看不到一丝绿色的希望。三人意见开始出现分歧,有人认为在走下去只有死亡,但队长坚持只有走出安第斯山脉才能找到救援。最终决定一人返回飞机失事地,二人继续前进寻找救援,二人历经12天终于看到绿草、树木森林、湖泊,终于走出安第斯山脉。胜利永远属于勇敢者。

  在空难后第72天,劫后余生的十四人看到了救援的直升飞机。

  电影是真实的,充满着人性与信念,没有高大全的完美人设,有信仰坚持信念的毅力就是完美的。

  《天劫余生》观后感(二):乌托邦能否成为现实?

  就象故事本身的讲述者所说的那样:生存下去?还是坐下来等死?这样的考验真正到来时,求生的本能可使个人或团队力量极限爆发。每一个真正到了那种境界下想生存下去的人都会意志变的无比坚强起来。

  先是飞机失事,机仓前部的大部分人辛免遇难,被困雪山之上。最初大家都抱有希望,等着搜寻者来救。 可九天过去了,大家听到的却是搜寻已停止的消息。好在极度失望后的集体很快又振作了起来,这期间,几位杰出的领导者功不可抹。

  磨难继续重重:雪崩、去搜寻电池的人险些遇难、搜寻到电池后却又无法发报、没有食物可吃,信仰上帝的人们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大部分同意吃遇难伙伴的肉。对比在磨难重重环境下人的反应对策,是否可解答很多现实集群社会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乌托邦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实现?只有万众一心求生存下来的集体才有一线可能组成乌托邦式的社会?信仰四分五裂情况下乌托邦是幻影,信仰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群体才有可能真正突出死亡的围包?乌托邦可解决危难时机的问题,危难解决以后群体社会不可能仍是乌托邦,也没必要再是乌托邦。

  环境的改变可决定人群生活方式的改变,感觉所有的社会科学理想都是此一时彼一时美好愿望一盘散沙的群体在危难时刻能够精诚团结一致对外,不管是对恶劣的环境还是恶劣的敌人,但这种恶劣的环境解除之后呢?对集群而言,做散沙还是一股绳应都是人性本色在危难和祥和其后真正起作用,做决定。

  《天劫余生》观后感(三):生命的美好

  最近在写一些以前看过的电影的影评,就想起了这一套电影,因为它带给我很大的震撼

  这是一套真人真事改编的灾难求生电影,就如果电影的名称Alive,剧情是描述一群落难的人求生的过程,从而去探讨人性和信念。还记得第一次看是在十多年前,当初是因为买灾难大片"明日之后"时顺手买的DVD,看完之后心情非常不好,好像有石头压住心头那样。

  因为整部片的感觉很逼真,观众的情绪思想就好像跟随戏中角色不断变化,不断会问如果是自己,在面临这样的环境情况又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在受困的七十多天,要面对寒冷,雪崩,饥饿,是否以死难者的尸体为食,再加上对被搜救的绝望,生存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对他们的考验,想击溃他们,使他们崩溃。影片的结尾大部分的幸存者都选择留在原地等不知会不会来的救援,坐以待毙。只有意志最坚定,求生本能最强烈人才选择离开找出路和希望,因为与其在等待中死亡,不如在挑战中死亡,而最终也为自己和其他人创造了奇迹

  而这影片为什么会让我有这么大感触,是因为觉得在生命的面前,一切世俗道德指责都是不敬的。而且看了些幸存者的访问和回忆录,都提到想要再见到亲人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动力,所以他们才会坚持得住。我觉得为在生的人努力生存是最动人

  《天劫余生》观后感(四):山脉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1972年,一只南美橄榄球队在飞往智利的途中,飞机坠毁于安第斯山脉。在冬季的雪山上,由于缺乏食物,他们不得不以死去亲友的尸体为食,生存下去,直到72天以后,其中两位成员跨越山脉,找到救援为止。

  Alive中的真实感和绝望感跟之前德国的一部登山片《北壁》颇为类似。唯一的差别,是结局终有16人获救,让人觉得只要足够坚强就有希望。

  剧中的南度,千辛万苦登上峰顶,以为可以看到智利的青翠山谷想不到,看到的是连绵不绝的雪山山脉……我和恩泽当年爬米堆,每每以为下一个山坡过去便是冰川,结果爬到吐血终于到达。十分得意。大概是觉得并无别人爬到如此深入地方事实差不多),我们终于领略到冰川真实面貌。结果,等回北京,用google earth搜索,发现根本连冰川的千分之一都没爬到……更不要说它只是喜马拉雅山脉中微不足道一角

  山脉——真是人类脚力难以征服的东西

  《天劫余生》观后感(五):人肉可以吃吗?

  记得早些时候钢琴老师Joyce推荐过一部电影《天劫余生》,今日专业课上永章老师在阐述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时,也偶然间提到它。

  片中讲述了,一支美国橄榄球队前赴阿根廷参加比赛时,飞机途径安第斯山脉,不幸失事。机上幸存的乘客,在冰天雪地中,经历了挨饿,雪崩等一系列复杂恶劣的环境后,不少人相继死去。大家为了活命,靠分食同伴尸体,才免于被饿死。背负了所有人的希望,罗拔和兰度历经千难万险,走出雪山,最终营救出了被困在机骸里的难友的故事。故事高潮迭起画面险象环生,令人心旌动荡,欲罢不能,尤其是看到大家站在一起,分食遇难同伴尸体的镜头时,更使自己内心充满了难以言状的复杂感受,这也是影片上映以来,备受观众争议的场景。在生命危亡的关头,人们自觉选择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做法,是否违背了人性与道德的底线功利主义者认为,这是合理的,因为它确实解救了那些饥寒交迫奄奄一息的幸存者。但是自由主义人士,则强烈反对这种只顾个人利益而损害死者权益的做法。

  在早课上,永章老师用模拟的有轨电车遇险的故事,向我们阐述了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在案例讨论时,我记得自己是一个积极的自由主义支持者,旁证博引,道古论今,头头是道,但是在观影之后,这种心态却截然改变,反而更加支持前者。

  这是为什么呢?我尝试说服自己:第一,在那样一个冰天雪地,杳无人烟的绝境之地,人类似乎已经脱离了现代社会,处于原始的无政府自然状态,使得法律的效力无法溯及于此。第二,在决议分食遇难同伴的时候,他们都进行了表决,并尊重了大家的意见,程序民主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吃掉尸体活命是他们的不二选择。也许,以上三点拙劣的理由恰可勉强搪塞自己内心对逝者的愧疚吧。

  死者已矣,也许生者对同伴灵魂最大的安慰,就是继续活下去。影片最后兰度和罗拔历尽千难万险寻找生路的过程中,有个镜头如锥刺股般,唤醒了我沉睡在安逸之中的英雄主义情怀。兰度指着远方50英里以外的地方,告诉罗拔,前方就是阿根廷。可是罗拔一脸退却的表情,说我们会丧命的。兰度回过头微笑着回应他:“要丧命,也要丧在征途上”。心里一酸,我想到海明威先生作品老人与海》中,一句经典台词:“男人尽可以被毁灭,但是不可以被打倒”。然后一幅自带背景音乐,大圣归来的形象如潮涌般闪现于脑海。没错,时代呼唤英雄。向身处绝境之地,却毅然担负起领导,克服万险,艰难探索生路的两位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历经了70天与死神的鏖战,机骸中苦苦等待的人们,终于还是没有白等。直升机轰鸣声越来越响,当他们冲出残骸,向外观望之时,兰和罗正向他们招手,迎风飘浮着那只小红鞋。接着一场胜利的欢呼声震彻山谷。

  天堂之路因晴空而无阻,死者的灵魂也终于得以安息。一场灾难尽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身体,可人类挑战困难决心信心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打倒的。

  十字架屹立在山峰之顶,影片也逐渐谢幕。

  《天劫余生》观后感(六):真实的恐怖

  看了这部片子我学到了很多户外求生的生存技巧,每每遇到这种处境的时候,人性也一览无余

  一,发生意外野外需要求生的时候首先先要在可视的范围内搜寻出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所有行李箱里找出一切可食的,巧克力重要性,可以使人得到热量以及心情的暂时愉悦;红酒的好处,可以让人体温暖平复心情,这两样也是遇难初期的必备品和主食。烟在这个时候可不是坏东西了,如果我当时能抽上一根,不知能平复我多少情绪了。

  二,利用可视范围内的所有资源作为生存物品,比如可以拆下座位的皮套可作为睡觉的被子,纸币可以拿来取火,在脚处多捆些厚重的东西预防脚部冻硬;如果找到收音机,一定要利用各种办法收听到广播,听到当前处境有无营救的迹象。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心,活下去的决心,一定要告诉自己,一定能走出困境,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作战,你并不是少年派,只有一个人面对一切,同伴的重要性很大,大家一起取暖,一起祈祷。

  四,不能坐以待毙。在清楚的知道不会有人来营救的时候一定要行动起来,什么都不做你只有等死,你往前行动了,你说不定能发现可口的巧克力,能让你清洗身体头发和喝水的小溪,还能发现别人行李内干净的内衣给你跟换。

  五,遇到绝望的关键时候。一定不能放弃,你要告诉自己,你都已经挺了这么久了,又有什么过不去的!要死也要死在征途上!无数个声音告诉自己,你会看到青山绿水的!只要你还活着。

  六,关于吃人肉。如果真的已经到了这一步,没有任何食物,冷的你已经受不了了,如果不走这一步,你将看不到未来的阳光,我向,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会选择吃的,主一定会原谅我的。

  整部片子我对两个镜头印象深刻,第一个是大家集体围在一起等着割人肉吃的时候,那种表情,神态,步伐,五味剧杂;还有一个就是大家在机身里等了这么久,终于直升机来营救的时候,全部的人一股脑的爬了出来,欢呼,拥抱喜极而泣惊喜泪流满面。我想说,人生中有很多个灾难,困境,他们这些幸存者,一定比我们常人珍惜生命,更懂得活着,存在价值意义,这部电影值得观看。

  《天劫余生》观后感(七):信念

  上帝,是一种信念

  但是坚强的人,更相信自己:是一种更强大的信念。

  但是这个凭着对上帝的救赎使得大部分人都生存了下来,但是倘若没有兰度的一度坚持活着仅仅是死前的一个梦!

  影片中兰度所表现出来的求生欲望仿佛是上帝派来的求生者,因为从头至尾他表现的是一度的平淡,是不是在他从死亡中苏醒过来前上帝已经告诉他求生的途径,否则他怎么在绝望面前如此的从容,并且心中已经很清楚自己的使命。对母亲死的崩溃,以及获知妹妹还生还的快速复苏,再到对妹妹死亡后的镇静,他开始实行他的计划,他公布了一个好消息,很民主的获取大家的认可,其实在伙伴的心里他们早就做好准备了。影片的重头戏也正是这里。对死尸肉块的“吞咽”,仅仅是自然界的法则

  好平淡的一部灾难片

  返璞归真

  《天劫余生》观后感(八):坠机!吃尸体!这部电影真实还原了那场空难

  首发于[流量君]

  微信公众号dotammm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天劫余生》I 1993

  ALIVE

  《天劫余生》观后感(九):Alive

  1972年,南美的一架飞机在飞往智利的途中,坠毁于天寒地冻的安第斯山脉,空难、严寒、伤冻、雪崩,饥饿夺去了29条生命。幸存的16人,在雪山上依靠吃已逝者的肉,坚强地生活了72天,最终获救。1993年,美国导演弗兰克·马歇尔执导的灾难求生影片《Alive》,中文名叫天劫余生,就是根据英国作家皮尔斯·保罗·里德的报告文学《活着:安第斯幸存者的故事》这一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影片没有炫目的特技,没有铺垫的伏笔,就那么单刀直入,平铺直述的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Alive》对于人性生存渴望的写实描绘,曾一度激发文明社会对于生命与道德的激烈探讨与辩论。如果没有涉及吃人肉,那么安第斯空难幸存者的遭遇又会是一个人类在恶劣环境下互助自救、正能量爆表的典型案例。由于飞机坠毁在半山腰上,幸存者们处于与世隔绝的孤岛状态,他们在经历了撞机、酷寒、缺氧、食物匮乏、雪崩等一系列灾难之后,有人受伤、有人生病、有人精神失常,困守孤城的幸存者们恐惧、孤独、惶惶不可终日,死亡如影随形,精神压力好似大山置顶,尤其是在救援飞机数次掠过却又无功而返之后。一次次破灭的希望,几乎将他们逼至绝境。灾难片的特点,就是把人们置身于极端逆境之中,看人性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如何逐步剥离伪装,遁形出最为真实的面目,在这样的极限境遇里,人们很容易抛开一切道德规范的束缚,散发出黑暗的一面,非常态下的人性,有的扭曲变形,有的坍塌崩溃,还有的依旧阳光灿烂。安第斯山上的幸存者就属于积极乐观的强者,面对逆境,他们团结互助、顽强坚忍,从不放弃任何获救的可能,努力尝试所有能做到以及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强大的团队合作精神把他们牢牢地凝聚在一起,才得以在希望破灭后不崩溃、不扭曲、不自毁,最终逃出生天,重返家园。

  然而这么好的一个励志故事,却因为幸存者的某些行为罩上了沉重的阴影,公众最为关注的不是幸存者的顽强自救,而是他们赖以存活的方式:吃人肉。多数受过文明熏陶的人们都在谴责幸存者的残忍无情,认为人吃人是野蛮残暴血腥的兽性,他们以那样的方式活了下来,不值得称赞。也有人觉得在条件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幸存下来的人的生命更为重要,同类相残固然有错,但也能理解。影片并没有盖棺定论的阐明观点,只是用最简单的手法还原事实。在冰天雪地,食物匮乏的环境下,幸存者们吃光了所有的食物之后,终于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冰冷的尸体。这是一个很艰难的抉择,虽然是迫不得已,还是难逃丧尽天良的范畴,幸存者们在做出最后的决定前,也痛苦挣扎了很久,要么高尚的饿死,要么带着一辈子都摆脱不掉的道德谴责活下去。也许人们只有在必须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贪生怕死”,活着才是人类最本质最原始的需求,也只有活着,才有机会得到什么,改变什么, 希望什么。于是安第斯山上的幸存者选择了唯一能让他们活下去的方式,从第一次的囫囵吞咽到最后嚼零食般的细嚼慢咽,在他们的脸上已经看不到任何表情,幸存者们甚至还自愿达成协议,同意死后自己的尸体可供活着的人食用,这样决绝的做法最终创造了奇迹,可是在公众看来,这却是道德沦丧,文明退步,没有人真正关注幸存者们经历了怎样的苦难艰辛,怎样的纠结挣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回顾这段往事,一直饱受来自心灵与公众谴责的双重折磨。实现了“我们要活着回去”这一目标的幸存者们,在重返文明社会之后,注定一世孤独。

  安第斯山空难的幸存者,是英雄还是野兽,没有答案,他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一个单纯的理由:活着!

  《天劫余生》观后感(十):令人恐惧的真实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是如此的贪生以及怕死,到了让自己都不理解的程度。

  其实,活着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只是单纯的,要活着。

  Alive,又一部讲述灾难的电影。和大多数类似的片,情节还真是类似。

  但是它那令人恐惧的真实……

  没有拍摄特技,没有特殊技巧,平铺直叙的说了一件真实的事。

  在我有限的经历中,可以感受得到的寒冷和饥饿。被它这样的,直接的放到我眼前,没有任何含蓄和预知。

  伤口,血,寒冷,饥饿。

  都没有预告,直接出现。不是其他灾难片那样,会提前有伏笔提示,告诉看片的人,注意,要出现什么事情了。也不是如同恐怖片那样,故意要制造气氛,突然给人惊吓。它只是极其单纯的叙述。仿佛每一件事都是一直在那里的,它们只是准时时候出现而已。没有所谓的恐怖,惊吓,只是生活在走过。

  很容易让人想起注定的,一切都是不可逃。

  印象深刻的应该是,有关饥饿的部分。

  在饿死和吃人肉中,艰难选择。

  以及,最后用一种吃零食的态度,吃同伴的肉。

  人真的坚强得可怕,什么都可以忍受,活下来。

  最后,这个片最真实的地方在于,它是根据真实事件拍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