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饮湖上初晴后雨》经典影评集

2018-03-18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经典影评集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部由彭擎政执导,王梓 / 孟祥龙 / 苏鑫主演的一部动画 / 短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影评(一):相比前作《相思》不接地气失望……

  自从去年看了《相思》之后就满心欢喜关注中国唱诗班系列,《相思》的片尾就连出字幕都具有设计美感,我毫不犹豫地给了满分五星肯定,太有才啦!

  然这次《饮湖上初晴后雨》,我想把片中那个“木”字送给主创们。

  八分多钟的片子,前四分钟只为铺垫娄才子屡试不第失意、羞愧,简直不能再拖沓!最后铺垫了半天却让市集大妈唠嗑把包袱给抖了,这是要闹哪样?严重心疼动画师那么辛苦地画场景。前四分钟的戏要么果断删去,要么铺垫细节还应该更丰富一些,不然再多铺垫还不如市集大妈大爹的一句闲言碎语

  再者,上次《相思》的音乐炒鸡好听,配上王维词简直余音绕梁!这次的小姐姐南戏唱段什么鬼?戏曲唱功不懂不做评价,反正音色不好听,能不能请个嗓子好听点的戏曲演员唱一下,音色儿太掉粉了。片尾曲也无感!

  最后,片子所传达的价值观和当下社会环境对比,形成了一记响亮的大耳刮子。当然,嘉定官府定制片可以理解。唱高调嘛谁不会?落实到实际行动时,该嘲笑嘲笑,该看不起还看不起,落第者是loser就该承认!且不说当今的这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咱回到明清时期,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没开明到一大伙人摆酒设宴去去安慰一个loser的。太假太假!酒席上大家不含沙射影地嘲笑你,编段子揩你油,就算阿弥佗佛了!

  当然片子的立意是好的,宣扬国学智慧,宣扬别把名利看得太重,重修身养性。只是走错了片场,不合时宜,尤其讽刺地是,这还是个官府定制片,简直啪啪打脸!

  哪天出品方嘉定区的官员落马了,恳请法官当庭播放该片。以示讽刺!

  ~~好了,吐槽完毕!也验证了那句话: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我还是默默降低点期望值吧!

  最后,话说导演大大,《相思》(下) 到底何时上线播出?还是忍不住贱兮兮期待中……[比心]!

  别问我为什么这么贱?因为我对《相思》爱得深沉……[捂脸]…[自己吐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影评(二):虽然我很想支持国漫和你,但这次我不满意!

  态度归态度,客观讲,对这部片子我不算满意。还是要脱开那股小学生语文气儿,画风可以放开一些,留下更具特征风格,不要那么拘谨……

  至于故事

  相比前作《相思》,《饮湖上初晴后雨》故事上的张力太小了,基本看后即忘。片子不像是为了某种表达欲而做,而更像是一篇语文书上小故事匹配视频,像专门为了弘扬中华文化而做的一个小广告……

  《饮湖上》的教育意义浓厚,它在里面加了许多很中国的元素,比如诗词水墨我国历史文化……但其实它就是讲了一个考试没考好的糟心才子中秋被一个才女疏导的故事……

  才女讲的道理谁不懂呢?我们懂,才子肯定也懂。唐朝以来状元那么多,不见得个个名垂千古,所以你伤心什么呢?

  姑娘意思是:你别难过了,就算你考上了,可能也就算个屁!不见得比你现在好到哪里去!

  才子真的就这样被开导了?

  片子里提到一个词:“贤者”,也提到真正流芳百世的,也是贤者。

  我国古代不得志之才子不少!李白、苏轼、杜甫……他们还算是比较励志的,虽也有不得志的失意,却也用诗篇文章挥洒着自己的才华。尤其李白和苏轼,他们何尝不是贤者?他们的豁达乐观从何而来?他们没有得到那个虚名,却做着比那个名更大的事。

  消极者如范进、孔乙己……他们是悲剧的,他们执着于虚名,也毁于那个虚名……

  说到底,片子碰到了一个很有意思东西,却又浅尝辄止,绕开它,强行让一船人其乐融融笑笑,便结束了故事。

  我们的古人考取功名,我们现在拼了命地争取那个“985,211”、各种名校offer、职称……

  我们到底在意的是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能更好造福人民?能更好地提高自己?还是……仅仅最重要地是要获得那个光芒万丈的“名”?

  得了那个“名”,父母长脸,自己头上有光,走到哪里了别人不是说“哟!他又没考上!”而是“哇!他好优秀,好厉害!”的虚荣……

  要我说,才子的心结,终究没能完全解开!他还是那个嚷嚷着“这有何难?”的清高书生,却依旧不会放下那个“名”,做一个“贤者”!

  弘扬中华文化是大事,国漫崛起也是大事,但为了这个而疏忽了片子本身就适得其反了……

  :其实我很看好你们团队的,这次说得苛刻了一点,但是希望你们加油!!!

  《饮湖上初晴后雨》影评(三):编剧有话说,在下认错,求高抬贵手

  《饮湖上初晴后雨》上线第三天了,B站从9.7分上升到9.9分,比在下喜欢的《夏目友人帐》(9.2)和《狼的孩子》(9.5)还高,真是出乎意料。不过在下心里明白,这应该是导演、监制、美术和配乐的功劳,在下是无足与焉的。要想让自己清醒清醒,回到现实,最好是来豆瓣上看看,果然目前只有7.9。短评里有一位说“很适合在cctv1播放”只打了两星,唯一的一条影评还是指责这部片子不接地气的(当然,责任还是在编剧)。因此估计可能还会有下降趋势微博上的数千条评论上,尽管点赞的居多,但也有不少人提出了问题,尤其是一些“错误”。在下向他们许诺,一定会在豆瓣上一一解答,这篇小文章,便是践约来了

  娄坚像

  苏轼像,这两个人长得还真有些像

  首先,是有很多人觉得为何用苏轼的诗配一个嘉定的故事,而且看不出来这个故事跟苏轼的诗之间有何关系。前一个很好回答。《中国唱诗班》不是先有动画再有诗,恰恰相反,是先有诗才有动画。而且这是一个嘉定区政府项目,所以当监制大大拿着这些诗找到在下时,在下忖思再三,与监制大大商量,决定用与这些诗意境、内容和主旨贴切的嘉定本地历史故事改编剧本

  如此,就出现第二个问题了。哪儿这么巧嘉定的史事就和古诗中的意境、内容和主旨相合?所以在下写起来其实非常费劲,不仅束手束脚,而且还要考虑到“正能量”的文宣效果问题。不过幸好,仔细找的话,还是能找到一些的。目前来看,《相思》《元日》《游子吟》都比较贴合诗境和诗意,而这部《饮湖上初晴后雨》,除了雨后天晴(原诗是初晴后雨,为了剧情特意颠倒了一下儿)泛舟水上和饮酒这一点还有点关系之外,好像和诗本身就没啥关系。但玄机隐藏在细节里,关于这一点,应该说是中学语文老师照本宣科结果

  按照教科书上的解释,《饮湖》的“中心思想”是“诗人抓住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的风采神韵,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赞美”。不过现在,在下要告诉诸位的是另外一个故事:关于这首诗背后真实的历史。

  语文老师也许会告诉你,这首诗写于熙宁六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但不会告诉苏轼为何会到杭州任通判,在写这首诗之前又发生了什么事。在这里,在下恐怕又要得罪一下儿诸位的历史老师。那就是诸位中学时被捧到天的王安石变法,不仅不是一桩好事,更是一场灾难

  熙宁二年,王安石以富国强兵口号,怂恿神宗皇帝开始变法。不过他的变法主旨,就像他的政敌司马光所一语道破的那样,不过是聚敛之法。司马光认为天下财富是有数的,不在朝廷,就在百姓。因此,司马光一派的主要政见按照现在的理解来说,就是藏富于民,与民休息。如果老百姓偷税漏税,那肯定是朝廷苛捐杂税太多,民不堪负。但王安石的想法,却是以国家力量民间聚敛更多的钱财,这样朝廷就有钱可以办大事。这两种政见自然完全相左。而当时神宗一心想要富强,所以王安石大权在握,不听话的人当然是纷纷排挤出朝廷。苏轼就是其中之一。熙宁四年,他本来已经是殿中丞、权开封府推官,只要他攀附王安石一党,做到参知政事都没有问题,但苏轼却上疏奏称王安石变法所用非人,疲力劳民。这样的话,王安石一党肯定要群起攻之。当时反对变法的人已经被纷纷弹劾出京,苏轼为了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也自请外放,于是在这一年四月,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十一月上任。

  苏轼是个心有抱负,想要济世救民的人。但王安石的变法在他看来却是误国害民,他的心里自然非常愤懑。而他在杭州任通判的时间里,更是看遍新法如何搞得民不聊生。比如科举考试,以前考试以明经诗赋为主要内容,着重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诗词歌赋的才华,但新法改革后的科举,主考时务策。名义上是让考生对国家大事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所有考生都心知肚明,如果不按照王安石一派的思路答题,答得再好也会落选。

  再如食盐专卖,也就是政府对食盐统购统销。大家可以想到,生活必需品一垄断,肯定是抬高价格牟取暴利,官盐从盐民手里强行以低价收购食盐,再高价卖出,但老百姓日常用盐又不得不买。因此民间出现了很多贩私盐的,私盐价格便宜质量不比官盐差,甚至还好很多。稍微有良知地方官员因为深知官盐对百姓的弊害,允许盐户亏欠上缴官盐数额,对地下私盐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新法之后,朝廷为了敛财,严厉打击私盐。不仅如此,熙宁五年,朝廷派来掌管两浙盐事的官员卢秉是新法积极分子。他一到浙江,就派兵剿灭私盐贩子,又强制盐户执行新的盐法。更让下属将浙江盐户历年亏额统计出来,逼迫这些盐户按期清偿,不然就打入大牢,逼得各家盐户走投无路家破人亡

  而这一年雪上加霜,以往国家收税,百姓可以选择纳粮或是纳钱。百姓当然会选择粮贵时纳钱,钱贵时纳粮。但新法的目的是充盈国库,所以这一年粮贱钱贵,执行新法的收税官员只要钱不要粮,百姓无奈,只好将手里粮食半价出售,等于整整多交了一倍赋税。

  国家有钱了,百姓却遭殃了。苏轼自然忧虑万分,但身为一个被排挤的地方官,他又无能为力。《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尽管看起来诗人心舒畅,写美景赏心悦目。但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宽慰。既然无能为力,只能寄情山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丧”中给自己找一个不那么“丧”的理由

  明了了这一点,也就会明白为何在下会选择娄坚科举落第、心情颓丧的故事来配合这个诗意了。明代科举乡试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初八,初十、十四日三天,刚好考完就是中秋节。一个前一年落第的人,自然一到中秋节,心里就是说不出的苦楚辛酸。娄坚这一天也会很“丧”,但就像苏轼一样,总有好友能为他解开“丧”的心结——虽然他来年还是没考生,并且一辈子也没考上

  其次,豆瓣友人“海德文”君提到这部片子不接地气,因为它里面传达的人情与当下正相反,在下承认,如今人情凉薄,所在皆有。回想半个世纪前那场浩劫,一个人落了难,不仅要“打倒在地”,还要“踏上一万只脚”。以至于流传有所谓“笑贫不笑娼”之类的俗语。不过说起来,这句很多人以为“自古以来”的俗语,在下查考,也就不过三四十年的光景罢了。如果我们回首传统时代的中国,就会发现,那个时代中的人情况味,确实不乏暖心的温情,而且不是现在的那种“鸡汤文学。科举下第,是人生一大悲事,其他同年,往往都会设宴宽慰,赠诗鼓励。这在传统时代是人之常情,更况且那个时代录取率很低,百中三四,数年不中很自然。诸君可千万别把“范进中举”那样趋炎附势的极端例子当成是当时的常态。(顺便说一句,我们的语文课本选择这类文章也是有目的性的,如果不把旧社会说得惨绝人寰,怎么能教导学生死心塌地的热爱新生活?)在下在给“海德文”君的回复中引用了自唐至清宽慰落第者的诗句数句,虽然不过是沧海一粟,但也可以窥见大概。如果想宽慰四级没过的,或是考研考公务员失利的朋友,下面这几句诗可以拿来用啊:

  “文战偶未胜,无令移壮心”,

  “莫便五湖为隐沦,年年三十升仙人”,

  “汉诏年年有,何愁掩上才”,

  “莫羡长安占春者,二月东风便到家”,

  “匣中宝剑光长在,梦里朱衣兆欲临。拟看雁行相续起,庭阶玉树喜森森”,

  “归帆风正饱,祖席酒微醺。十二汾河策,重来献圣君”

  最后,有微博上的朋友指出了片子中出现的一些错误。第一个错误是片中“小曼”自称“小女”和“小女子”。抓住这个错误的微博网友“傲娇图家的小陶子”可谓慧眼如炬。不过,这其实是个万般思虑下故意犯的错误。古代女性自称有很多。我们所熟悉的“妾”“臣妾”“贱妾”和“妾身”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成为女性自称。有时也用“我”,但极少见,譬如敦煌变文中的《叶净能诗》(斯.6836)不过自唐以降,女性还有一个自称,就是“奴”。清代考据学家钱大昕(哈哈,又是个嘉定人)在《十驾斋养新录》里有“妇人称奴”一条,言“妇人自称奴,盖始于宋时”,但这个自称大抵起于晚唐,譬如唐肃代间《王昭君变文》(伯.2553)里“听奴一曲别乡关”。这个自称衍生出来的称谓有“奴家”“奴奴”“阿奴”,读明清话本小说,这个自称很常见。那么放在这部以晚明为背景的动画里,小曼也应该自称“奴”或者“奴家”比较合适啊。

  可是有个小小的问题,虽然我们的创作团队基本都是男性(唯一的女性是监制大大林旭坚的太太大人吴丹女士,她可是后期宣发的主干力量,让我们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我们也都是女权拥护者。前天,在下在跟导演大大讨论一个新动画剧情时,说想设计一个高傲、冷漠,令人生厌、不食人间烟火的女性的角色,马上就被导演大大给否决了。也是,这世界上怎么会存在这种女性啊?肯定都是被男人逼得带坏的。比如武则天(剧透一下儿,明年推出的一部新动画《龙女》里会有她出场,不过时间上也说不定)

  在下在写台词时,总觉得这个“奴”字很别扭。弄不好被女权者打上门来就不妙了,之前被仇辫子帮围攻,就够让人心悸的。鄙团队都是不大会应对猛烈攻击的人,所以宁少一事,勿多一事。思前想后,考虑到船上还有她的义父徐学谟,还是把“奴家”全改成了“小女”,这个错误以为一般人不会太注意,不过还是被逮出来了,在下先钻到地缝里惭愧一下儿

  另一个是豆瓣朋友青鸟指出来的,说“一船人举止太不符合身份,小曼尤其,她的设定最好改为歌姬而不是养女”。她算是发现了第二个问题,没错,小曼在原剧本里的设定就是歌姬,历史上也是歌姬,但出于同样的原因,改为养女了。至于一船人的举止,大概青鸟君认为古人在夜饮时都是君子样正襟危坐的,有这种感觉却也正常。不过,事实上,在有佳人侍酒时,往往会有很多浮浪举止。冯梦龙《谈槪》里曾讲过一个故事,正可以引用一下儿:

  三杨当国时,有一妓名齐雅秀,性极巧慧。一日,命佐酒,众谓曰:“汝能使三阁老笑乎?”对曰:“我一入便令笑也。”及进见,问何来迟,对曰:“看书。”问:“何书?”对曰:“《烈女传》。”三阁老大笑曰:“母狗无礼。”即答曰:“我是母狗,各位是公猴。”一时京中大传其妙。

  而娄坚这个故事的原版是小曼在船上唱弋阳腔,不知如何惹恼娄坚了,娄坚趁着酒性,侮辱了小曼(怎么侮辱的,史料没提),酒醒后又向小曼道歉——这个史实是不是很让羡慕古代文人雅集的人大跌眼镜?

  第三个是片中的字幕“端的是儒官多误身”,很多人指出来“儒官”应作”儒冠“在,这一点挑的很对,因为它是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原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但是我们使用的《破窑记》戏本,是明代刊本,上面写的就是“儒官”。这可能是刻印错误,但也可能是明代俗字,因此考虑到尽量贴合史实,就照用了这个版本上的“儒官”,为此,监制的老婆大人吴丹女士还特意打了两个电话确认此事。在下坚持还是用“儒官”,而不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儒冠”

  明刊本《破窑记》内页,请注意里面写的是“儒官”

  第四点是片中人物用的酒盏,制作时,我们参考的原物是明代乌金釉盏的文物制作的。但片子播出后,上海博物馆的一位研究员发来信息,说这种酒盏在明代其实是“短衣帮”才用的酒盏,里面露出的黄色泥圈是因为烧釉不透的缘故。按照船上人的身份,应该用细瓷碗盏才是,而且倒酒也不该用小坛子直接倒,而应该用木勺来提。这两点确实是我们没有考虑到。按理来说,还应该有个竹制的酒筛子专门用来筛酒才对。这两大错误,确实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理应认错的。

  明代乌金釉盏

  最后再问诸位一个小小问题,虽然《相思》下的剧本即将写好,但如果《相思》没有下集了,诸位可以接受吗?

  《饮湖上初晴后雨》影评(四):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这集让我想起了儒林外史,开篇吴敬梓就巧妙的用了一首词概括整本书,世间科考万象,怎的也离不开功名利禄四字,人人皆知身外物不可执,却难以看破,便是今天的我们,早早也学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如今也是唯财与名论人。

  倘若一句话,一首词,一篇文章,一本书就能叫人看淡名利,那古今也不会有这么多人为此置大义不顾了,可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些至少能给俗世中苦苦挣扎的人一些微不足道的慰藉和心灵的满足,其存在的价值足矣。

  可如娄坚和吴敬梓,失意便寄情山水与美酒,我也觉得不妥当,但要我设身处地去想如何妥当的生活,我也是没有答案的。

  就像那句话说的,我读过再多的书,看过再多的风景,知晓再多的人生道理,也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按照既定的轨迹行走半生,回头发现自己也不过一届平凡人,若不去追名逐利,都不知路在何方,终点在何处,梦想很大,而自己很渺小,失意也难坚持,纵情山水显懦弱,这个故事永远没有结局,这个问题也不会有标准答案。

  只盼你费尽心情,不误流光,不负韶华。

  附:特意注册了豆瓣写这个,因为实在有共鸣,自己最近状态也不佳,看完这集虽未释怀,但是也觉得心情好了很多。我不是专业人士,要是让我写正儿八经的影评,我也就会说什么,音乐很好画面很美构图很有意境故事讲的也挺清晰之类的废话,至于一些涉及到需要考据历史的地方,我一个学工科的也是云里雾里,但我觉得,一个好的影视作品,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有讨论的价值,那它就有存在的意义。感觉中国唱诗班剧组的编剧似乎很在意大家的评价啊,其实不管是批评和赞扬,都不要太看重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好。大家也是因为对你们的期待大,要求就提高了。至于这个片子的价值观,我觉得是没问题的,现代人的价值观并没有扭曲到笑贫不笑娼,不要管中窥豹,看重名利不等于因名利失其本心,若因小利而忘大义,在什么时代都是令人所不齿的,反之,贤士即便无名,也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虽然我也觉得还有进步的空间,可是我就是要打十分。任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