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光芒渐逝的年代》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光芒渐逝的年代》的观后感10篇

2018-03-25 21: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光芒渐逝的年代》的观后感10篇

  《光芒渐逝的年代》是一部由马蒂·格肖内克执导,安吉拉·温科勒 / 布鲁诺·甘茨 / 亚历山大·费林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一):一切结束,一切开始

  (文/杨时旸)

  隐喻铺面而来。各种细碎的、隐蔽的、随处出现又旋即略过的象征和指涉成为了《光芒渐逝的年代》最明显特征,它们遍布整部电影,到了后来,你几乎觉得这像是导演和观众合谋的游戏——前者像埋藏宝藏一样埋下了各种隐秘符号,由观众一个一个把一切挑拣挖掘出来。这个1980年代末的东欧故事,用一个家庭内部的聚散映射了一个宏大国度危机,它的叙述被极度压缩,几乎被一个房间和一天时间框定,充斥着各种莫名角色无聊的奉承话语,但谁都能看得出,那个坐落在安宁街道上被金色落叶和扶疏树木包围的宅邸隐喻着什么,谁都能知道,那些貌合神离家人邻里意味着什么,同样,谁都能知道,那场形式主义的欢聚和最终落寞散场意味着什么。

  1980年代末的东德,高墙还在,人心尽失,所有人惶惶无助,这个故事以一场逃逸开始,却旨在描述一场团聚,而最终不可避免的迎来了散场。经历流浪和流亡的威廉被东德视作国家英雄,他迎来了90岁生日,一场聚会正在筹备,人们都来道贺,虚伪的各部门官员,貌合神离的家人,还有前来恭维的各种相关人士。这场程式化的虚妄聚会成为了目击一个时代谢幕的特殊隐喻。

  威廉最爱的孙子萨沙在聚会之前离开了这个国家。一个元老功臣挚爱的孙辈——从情感上最为亲昵,在政治上被看做未来和接班人,却在最被盼望的时刻,毫无声息地决绝离开,即便前一刻,那位执拗老人还鄙视着前来道贺的邻居,不过是因为他们的孩子离开了这个国家,他念叨着,离开这个国家的都是叛徒。但他没有想到,这句诅咒和宣判成为了对自己的反讽的谶语。在这样微妙情绪之下,所有丰富的指涉和象征次第展开。那些从清晨就排布在桌上准备好的空花瓶,一直在被强调,让人迷惑,之后不久,一切就都有了答案,所有道贺的人们都手持鲜花,那些心意就这样被彻底形式化了,老人几乎对每个人嘟囔着,“把这些蔬菜拿到墓地去。”这听起来像是玩笑,但似乎也愈发认真。这其中有一种复杂的情绪,得意和厌倦的纠葛。之后的一切都成为了这个国家各个领域的微妙展现,到家门口给老人献上小和唱的小学生老师煞有介事的指挥,孩子们不过是盼望着最后能得到老人笑着给出的购买冰激凌的零钱,还有那些勋章,每年一度在报纸固定位置上给出的祝寿新闻,一样的标题配合着年复一年日渐苍老照片,同样的鲜花,同样的人群,同样的献词,一切都标准、形式化、空洞,犹如这个国度本身。

  这场聚会的在场者和缺席者成为了绝妙的对比,在场的人都出于各种目的,自愿的,工作需要的,迫于交际压力的,人们表演开怀大笑,隐藏着别样心思,而两个缺席的人才真的有血有肉,一个是始终不曾出现的萨沙,他只出现于人们的谈论中,而另一个是萨沙的妈妈,一个终日酗酒,表情倦怠,一脸颓废女人,一件件试着鲜艳衣服牛仔裤高跟鞋在晚宴濒临结束的当口,一身酒气地出现,一身酒气地离开,那些谨慎的人群中,这个女人像是一个真正的人,她宣泄感情,从自我出发,而不像他人,维系着一种国家赋予的冷漠人设。

  某种程度上说,这场宴会、这个家庭和那个国家是同构的。那些表情颐指气使实则也虚弱无助的官员念诵着虚妄的颂词,一次次对老人说,希望您一直保持这样健康。他们指涉的其实不只是眼前的老人,而是身后的国家。但年迈的老人终将逝去,而他们企图维系的一切也终将逝去。那张摆放着食物桌子,被修修补补地支撑起来,最后被家族里最小的孩子彻底压垮,一切隐喻在那一刻几乎成为了响亮的叫喊,外界的修修补补终将无用,该坍塌的终将坍塌。有时,摧毁一切的不是外界的攻击,而是内里的溃烂。

  扮演威廉的男主角布鲁诺·甘茨曾在《帝国的毁灭》中出演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希特勒形象,这一次,他扮演着一位希特勒的敌人,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故事内部的那些隐喻之外,这意外成为了一层有趣的对照。

  “白昼变短,夜晚变凉”,这句出现在电影开头的念白,是一切巨变的预言。一切结束,然后,一切开始。

  《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二):大树将倾前的猢狲众生

  【第五届德国电影节·光芒渐逝的年代·2016】山雨欲来的东柏林,老革命威廉一家风云际会,正在举办他90岁的生日庆典,党组织也派人给为他颁发终身成就奖。然而柏林之乱已经安不下一张餐桌——一直肩负着摆餐台使命的孙子选择在这一天叛逃西德,噩耗打碎了威廉一直引以为荣的革命世家黄金外壳,也打破了四世同堂一家人表面上的宁静。最终,威廉四世成为压垮餐桌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场家宴四个月后,柏林墙轰然倒塌。

  还是“家宴不成席”的戏剧模式。这张餐桌到底要承载多少平时上不了台面的爱恨情愁,同一屋檐下又郁结了多少矛盾冲突。电影将绝不许好好吃饭的传统进行到底,各路英雄为了同一个藉口来到饭局,酒不过三菜不到五味,隐藏在华大氅的就开始蠢蠢欲动,从龃龉到摩擦,到擦枪走火,直至唇枪舌剑,直到达成将一台好端端的饭局搅成一堆狼藉的目标风格谐谑的政治轻喜剧

  大树将倾前的各色猢狲心态生态,打嘴仗为主的群戏。老戏骨当仁不让,小角色舍我其谁。不熟两德背景的人光看他们明争暗斗的抢戏也值回票价了。

  《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三):娜塔莎回到了斯拉瓦

  昨天在南艺德国电影节上看了《光芒消逝的年代》 大概整理一下剧情 1989年的东德,一位功勋老党员威廉即将迎来自己的九十岁大寿。他似乎不满于周围的一切现状:会给机关写投诉信;抱怨自己经常看到西德的电视频道,在家里也不吃妻子给的药,认为迟早自己会被她毒死。他倔强的想改变自己身边的一切。而他同样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孙子萨沙已经不堪忍受东德压抑生活,逃到了西德。 (他的儿子在集中营待过十年,弟弟因为尝试逃跑而被杀死,他的妻子是俄国人则处于祖孙中间的夹缝地位。) 在威廉90岁的祝寿会上(这个会场本身也比喻着东德)家里的祖孙四代人得以齐聚,社会上的各种头面人物,包括党政干部,农林工人代表等都悉数抵达(一直上厕所而不得的监狱长),当然,也有象征着社会主义未来的少先队员(老人听他们唱歌很高兴)。他穿着笔挺崭新的西装,胸前别着党徽,与大多数人都格格不入,一切的冲突都也从这里展开。 在这里老人对不同的人态度不同。 对献花的官员:请把花放到坟墓医生“我记得你”:“我是你的医生”“医生可以治病,不过还是要保持自我,对医生也要警惕,斯大林就是被医生治死的。” 对儿子逃到了西德的一对夫妇:我不认识你们 对于曾孙马库斯:(你可以继承我的蜥蜴) 片中有个很明显的意象:在祝寿会上用于摆放自助餐的长桌(威廉从纳粹那里夺来的,他用锤子狠敲钉子使它稳固,一边念叨着现在国家对待反对派的方式太无力了,老人能对桌子缝缝补补,使其勉强站立,但所有人都说只有萨沙能修好,而老人一直在问萨沙为何还没来,桌子似乎在隐喻这个国家,只有青年才能拯救它) 而最年轻一代人,威廉的曾孙马库斯不小心弄塌了桌子,聚会乱作一团,只有老人的亲家,那位老太太娜塔莎在唱着俄国民歌,最终稳定局面天色渐晚,萨沙仍然还没到,他出逃的消息最终也传到了聚会上,此时,老人心中秩序彻底崩塌了。官员们听闻此,也悉数离开。偌大的房间里顿时空空如也。 晚上,老人睡着了,DDR共和国也睡着了,于1989年,它的生日。 老人的儿媳妇,来自俄罗斯伊琳娜最后酗酒而死,在片尾她的母亲娜塔莎在聚会后也不见了。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妈妈回家了。回到了他的故乡,在俄罗斯的斯拉瓦。

  这部电影与《再见列宁》的诙谐幽默与《窃听风暴》压抑的取向明显不同,它本身的信息量非常非常大,剧情通过一个冲突框架下涉及多对人物关系的矛盾来展现,而这些人物关系之间则隐喻着一种文化社会关系,导演自己是东德人,他说理解这部影片需要观众自身对二十世纪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它包含着东德人对自身历史以及与对苏联(俄罗斯)的复杂情感,它并不是在反思,或是在拷问某种政治话语,政治体系,而仅仅在展示一个家庭内部的历史缩影,通过描写一个家庭内部的分崩离析,来展现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分崩离析。

  《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四):《光芒渐逝的年代》:直面历史的复杂与纠结

  本届德国电影节中,我最想看的一部电影,就是马蒂导演的《光芒渐逝的年代》,恰好这部影片,昨晚被选为南京站放映的开幕影片。100分钟看下来,感受颇深,寥寥数语,言说其中一二。

  影片的剧情设定非常奇妙,时间和地点放在了1989年初秋的东柏林。熟悉德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正是柏林墙被推倒、东德这个国家从地球上消失的前夜。导演借助于一个大家族的家长威廉·普维莱的90日生日聚会,来展现大厦将倾之前东德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和曾经创造出不朽功勋的革命英雄,威廉的生日聚会可谓非常盛大而热闹,国家行政学院院长、当地监狱长、秘密警察负责人等悉数到场,然而聚会中的种种景象征兆,仿佛都指向了当时东德身处风雨飘摇之中、难以维系的状态。威廉跟自己的太太夏洛特之间彼此嫌弃与敌视,他的儿子乌米泽与夫人伊琳娜之间也是貌合神离,父子两人各自都有心仪的情人,跟自己的妻子可谓是同床异梦。威廉尽管仍然为自己的革命功绩而骄傲,可他非常疼爱的孙子萨沙偏偏在这个时候,叛逃去了德国。整个大家族仿佛就跟东德这个国家一样,看似和谐,实则随时可能瓦解。

  导演特意安排各种各样的象征性隐喻,来加大对于大厦将倾征兆的指向,比如在聚会高潮阶段年久失修的餐桌轰然倒塌;而威廉房屋阳台上,则是处处渗水,阴森潮湿;威廉在回顾自己的辉煌革命历史的时候,孙媳妇梅丽塔在玩弄自己的红指甲年幼的曾孙则在玩弄着威廉送给他的蜥蜴,根本无人在认真聆听……这些隐喻由于指向过于明显,甚至可以称之为明喻,导演的表达或许不够克制,但是对于这种故国斜阳式的氛围渲染还是非常到位的。整个聚会的状态,用一句中国古诗——“无可奈何花落去”来形容,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无论是威廉还是乌米泽,都跟苏联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这就好比提到东德这个国家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到苏联一样。对于威廉来说,他一方面痛恨戈尔巴乔夫的修正主义,一方面又对革命领袖斯大林怀念不已;而对于以学术为业的乌米泽来说,一方面他也深受苏联革命氛围的感染,另一方面他又难以忘记在斯拉瓦集中营十年的非人待遇和目睹弟弟惨死的伤痛记忆。这种对于苏联的错综复杂的态度,被导演用各种各样的苏联和俄国元素来加以综合展现。

  电影一开场,就是苏联革命时期风格的手风琴音乐画面上随即出现的是红星,是苏联红军的卫兵雕塑;到了聚会高潮阶段,来自苏联的乌米泽的岳母唱起了苏联民谣《沃特卡》(意为“怎么回事”),众人也齐声应和高唱;随即,威廉也唱起了据说是斯大林最喜欢的一首歌。

  然而无论是苏联还是东德,都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浪潮面前即将成为过去。当乌米泽的岳母第二次唱起《沃特卡》时,便已经无人应和。而聚会散场后,夏洛特给威廉下毒,试图毒死丈夫。威廉却在没有喝下毒药情况下安然去世。这样的情况设定,或许正是暗示造成苏东剧变的,主要还是这些国家的内部原因,而非来自外部影响。有趣的是,下毒之后,夏洛特在床上卧读的书,则是托尔斯泰在帝俄时代完成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将这本书作为道具,或许有两个层面意思:一是暗示俄国即将放弃社会主义,重归帝俄时代传统;二则是跟片中这个大家族里,各代人普遍发生的偷情与婚姻危机,产生一种互文效应

  尽管深知苏联和东德的荣光即将成为过去,但导演对于苏联和东德那段时期的历史,还是抱着一种爱恨交织的状态。即便到了片末,出现的音乐仍然完全来自苏联,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爵士组曲》。这一音乐的使用,同样蕴含着导演对于苏东社会主义历史的纠结——一方面,这种历史传统中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仍然很能打动和振奋人心,而在东德被西德吞并,原东德人多少有沦为二等公民现实语境中,对于历史的怀旧,更能起到一种集体认同作用;另一方面,尽管片尾曲来自苏联,但其内容恰恰是跟资本主义享乐主义联系在一起的爵士乐,这或许是为了说明,那种牺牲自由与人权的过往时代,或许将永远成为历史,自由主义与消费主义将一统天下。

  在映后交流环节,我的这些观影感受,一一得到马蒂导演自己的映证。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部承载东德历史、记忆与情感的电影佳作,非常值得观看,因为从这部电影里,你不只能够看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也能管窥中国的未来。

  就此搁笔。

  2017.11.17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即将刊发于《江海晚报》的“文化视点”专栏。)

  (附)《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影笔记:

  苏联风格的手风琴,红星、列兵雕像,柏林,1989,不想活在谎言里,乌米泽,萨沙去了西德,西德是美国,西装上的列宁勋章,《献给工人阶级的漫长一生》,乌米泽的岳父普维莱,在斯拉瓦的集中营十年,准备着,时刻准备着,少先队宣言,戈尔巴乔夫,纳粹高层住过的房子,把花送去坟墓,斯大林就被治死了,契卡的代表,不见子女离开东德的人,在墨西哥八年,阳台铺上混凝土而受潮,纳粹上台后,普维莱去子女送去莫斯科,生产像西方奶酪口味的东方奶酪,别提各种外界政治新闻,继承来自墨西哥的蜥蜴,摇滚乐响起,回顾普维莱革命史时,现出梅丽塔的红指甲,曾孙在玩蜥蜴,乌米泽是法学家,始与终的关系,盖世太保在纳粹时期的袭击,毫无准备,今天照样毫无准备,《沃特卡》合唱——怎么回事,桌子崩塌,乌米泽老婆西化装扮来宴会,我们在失去未来,外孙叛逃,乌米泽在集中营,一半人都死了,乌米泽母亲唱《沃特卡》,再无人合唱,只关心牛仔裤和冲锋枪,监狱长总算上完厕所,乌米泽弟弟被锤子砸死,普维莱唱起斯大林最爱的歌,乌米泽找情人薇拉,家在俄罗斯,萨沙政治品质败坏,普维莱夫人在读《安娜.卡列尼娜》,妈妈不见了,斯拉瓦1991,到处是墓碑,萨沙来了,放弃学习历史,伊琳娜死在那里。

  《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五):再见,苏联;再见,斯大林的时代

  以小见大,把一个家庭内部成员和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人放大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代表,把祝寿时的貌合神离放大为苏共解体前的貌合神离。历史碎片化的散落在这部片子的各个角落,孙子萨沙的出走与逃离在某种意义上超过了易卜生所述娜拉的出走。电影还有点像根据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改编的《在我弥留之际》,将时间线集中某一个固定段落,人物集中与某一固定场所,事件起因集中某一事件点。比如弥留之际是死亡和出殡,《光》一片是曾祖父90岁生日大寿。所不同的是,《在我弥留之际》体现的是意识流手法的解构,《光》一片体现的是个人视角的自我反思。对德国重新统一,对苏共解体感兴趣的可以在这部片子的家庭聚会里找到对应和立足点。四星标记,不做推荐。

  《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六):光芒渐逝

  1 充满象征和铺垫 没有历史背景也看得轻松

  2 音乐选材是一大亮点 全部来自原汁原味的歌曲 微妙的展示了前苏联和东德之间的关系 片尾曲是肖斯塔科维奇Jazz suite No.2 VI waltz 2慷慨激昂值得听完

  3败笔在于拍摄手法过于单一 显得冗长沉闷 就表现回忆而言 对话的效果远低于影像 之前看的塞尔维亚片“战线的另一边”也有同样的问题

  4映后与导演交流环节的发现:

  导演自称本片的主题并不是怀恋或批判某个政权或时代 他想表现的是那样一群人内心的矛盾和分裂 不强行将电影服务于政治好评

  提问环节来看 这种小众影片观众观影素质普遍较高 不乏对调度 隐喻 历史背景的观察与思考

  《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七):《光芒渐逝的年代》:早秋已来,寒冬自然不远

  谈论《光芒渐逝的年代》之前必然需要简单回顾下电影发生的时代背景:

  1989年的欧洲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原来由前苏联领导的华沙组织成员国陆续发生了政权更迭,这种风潮随之也影响到了当时的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5月份开始,大批公民开始逃离进入了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从政府内部到普通百姓,整个社会都充溢着暗潮汹涌的复杂情感。

  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初秋的一个日子,为了革命事业奉献一辈子的90岁高龄的忠诚党员威廉·鲍威列特迎来了他的九十岁寿辰。除了生日庆典之外,按照惯例,党组织也会给他颁发一个荣誉勋章以表彰他的革命功勋。

  德国导演马蒂·根肖内克的最新影片《光芒渐逝的年代》就是发生在威廉·鲍威列特生日庆典那一天的故事。不过,他很巧妙得将故事的开篇(类似于戏剧的序幕)设定为威廉·鲍威列特的女婿、东德著名历史学家库特去看望此时颇为潦倒的儿子萨沙(也是威廉一直引以为傲的孙子)。很显然,序幕就已经交代了隐含着冲突矛盾的一家三代:一位老革命英雄(代表着历史),一位历史学家(经历了历史的苦难,有着撰写历史的话语权)和一个红三代(曾被家庭寄予厚望但是自暴自弃)。

  通过一次家宴将积聚多年的家庭矛盾集中爆发,在欧美电影中已经是一个颇为经典的情节设计。简单举例,比如1998年丹麦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的《家宴》;2013年美国导演约翰·威尔斯的《八月:奥色治郡》;2015年美国年轻导演特里·爱德华·沙尔茨的处女作《克里夏》;以及2016年加拿大年轻导演泽维尔·多兰的《只是世界尽头》 。正是因为家庭聚会在时间和空间上做了一些限制设定,同时又多是由人物对话撑起整个故事情节的推动和矛盾冲突的诱因,所以,“家宴”题材电影和戏剧舞台本身有着天然的契合点。前面提及的几部电影,《家宴》曾经被多次改编自话剧,而《八月:奥色治郡》则是改编自崔斯·勒特斯的同名话剧,《只是世界尽头》也是改编自让-吕克·拉戛尔斯的戏剧。作为出生在戏剧世家并曾经在导演戏剧方面颇有建树的马蒂·根肖内克,很显然处理这样的题材很是驾轻就熟。事实也正是如此。

  威廉·鲍威列特虽然已经90岁高龄且年迈体弱,但是他沉浸缅怀自己的光荣历史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依旧关心时事政治并不时写信投诉他不满意的施政路线。尽管他有着对信念的坚持,但是他却又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同时也怀疑当年抛夫弃子跟随自己走向革命道路的妻子正尝试着毒害自己。从他的言语和家庭成员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似乎对自己的孙子萨沙很是期待。但是,他的孙子在他生日当天选择逃往东德。高潮和电影的转折点就这样在库特宣布萨沙逃离的消息中开始。

  除了家庭四代成员,前来祝贺的各路人马也构成了当时整个东德社会的缩影,虽然人物众多,但是短短的家庭聚会场景却让每个角色颇为生动得展现彼此的个性。这些角色化的群像表演以及其中一位憋尿不止求厕不得的监狱长也为这本为严肃的政治题材电影增加了些许喜剧色彩,其中自然不乏还有对统治阶级道貌岸然的一些讽刺。

  家宴现场最为重要的餐桌成了电影中极具代表性的暗喻,“只有萨沙才能完整得搭好餐桌”,这是一直被强调的,但是威廉不信邪,何况已经逃亡西德的萨沙也确实无法前来装好餐桌。于是威廉在邻居的帮助下装好了桌子,尽管摇摇欲坠,可是他用钉子狠狠得做了加固处理。电影几乎拍摄了整个装桌子的过程,并对威廉捶打钉子的画面做了特写。但是,当家庭的第四代、萨沙的儿子企图伸手去拿食物的时候,就像压在本已摇摇欲坠的餐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餐桌不可避免得迎来塌陷的命运。

  萧瑟的秋景,迷茫的民众,信念的陨落,老朽的革命者和逃离并摧毁过去的子孙,《光芒渐逝的年代》是导演马蒂留给那个时代的印记,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们不想用一个带有教育口吻的关于体系崩塌的报告来揭开大家的伤口,我们想讲述一个依旧有着活力、真实的、不同寻常家庭的故事——一个德国的故事。”所以,他不需要《再见,列宁》里苦心掩盖政权更迭事实试图保护自己母亲的孩子们,他勇敢得让一位老革命英雄的孙子选择逃亡西德,而留下来的人终归要学会思考和面对,包括威廉自己。

  当然,《光芒渐逝的年代》的电影尾声,不可避免地迎来了一个葬礼。

  《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八):光芒渐逝的年代

  起初被题材吸引。柏林墙倒塌前后发生在东德一个家庭的故事。小切口展现时代变迁的故事一向爱看,个体的复杂性可见微知著,窥见一个时代的真实。

  情节亦充满吸引力。从深秋清晨薄雾中的东德田园风光进入,将所有冲突浓缩在一次生日宴上,每个人物都饱满鲜活,细节充满隐喻,生活虽依然维持着体面,暧昧而不乏真挚的多元人物情感,却是那个暮气沉沉的年代里难得跃动的力量。

  有形的柏林墙倒掉,无形的隔阂在27年后依然没能彻底消弭。来自东德的导演,将视角重新聚焦回那段历史,但他坦言,“并不打算跟历史做清算”。带有很强自传色彩的小说原著,同样映射了导演的经历。他带着复杂情绪,用温情但并未美化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分崩离析,也隐喻了一个国家、一个体制的终结。

  “每次出现都意味着危险”(语出罗拉拉)的性格强烈的女主,是这个故事中最敏锐的人,她远离故乡俄罗斯,历史学家的丈夫对她说“我爱你”,又同时与闺蜜和儿媳关系暧昧,被寄予厚望的儿子逃到了另一边,以为永不能相见……她挑开所有的真实,不愿用日常麻痹、救赎自己,然后日日饮痛,最终酗酒而死。

  落叶铺满街道,并不清扫,人们缓缓踩过。激烈、平和、妥协、超然……无论哪一种人都逃不过时代变迁的影响。最敏感、最激情恣意的人,最先在疼痛中陨落,于是光芒渐逝。

  德国电影节的好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