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刀记》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刀记》影评精选10篇

2018-04-29 20:3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刀记》影评精选10篇

  《大刀记》是一部由赵浚凯 / 吕德亮执导,谷智鑫 / 冯海煜 / 迟蓬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刀记》影评(一):你造吗,苗刀并非苗族人的刀

  着眼当下,但凡涉及“抗日”题材电视剧,都会被称为“神作”。“手撕鬼子”令人咂舌,“手榴弹打飞机”让人惊叹、性感的女八路和科幻型交通工具出现在30年代的抗日战场上更是成为了观众的槽点集中营。抗日题材电视剧一度成为网络狂欢的发源地。众多此类题材电视剧的粗制滥造过度消耗了观众期待,已成为了国内影视界的常态

  2015年山东卫视、黑龙江卫视的开年大戏《大刀记》作为一部抗日题材电视剧,却在武术场景的营造、武器的选取、武打场面设计拍摄上下足了功夫。较之各种“抗日神剧”的“假出翔”,《大刀记》中倒是有颇多令人长见识地方特别是那几把熠熠生辉、啸啸生风的大刀,令人过目不忘

  锔碗、苗刀: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谷智鑫扮演的男一号梁永生出场时挑一副扁担,身材高挑神采奕奕气质凛然,足以见得一种练武之人特有的精气神。但梁永生的日常工作却是“锔碗匠人”,说起锔碗,40岁以下的观众可能都不太了解,这是一门已有上千年历史手艺,就是将破裂或打碎的“瓷器活儿”锔合在一起。过关的“锔活儿”令碎碗滴水不露,精致的“锔活儿”能在裂缝上造出一枝斜逸的梅花。锔活儿首先需要艺人将打破的碗片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如钉书针大小)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一只碗就修好了。别看锔碗只有开钻孔、打钯锔、涂灰膏三步,但每一步都可谓是“针尖上跳芭蕾”。以此为生的梁永生其性格之缜密、遇事之平静可见一斑。就是这样一个做手工活儿的人将苗刀挥舞得虎虎生风也是其人物魅力所在

  苗刀,肯定有很多小伙伴和我一样认为是苗族人使用的刀,少数民族喜好佩刀,藏刀、保安腰刀都久负盛名。然而,看过《大刀记》才知道,苗刀不但和苗族没有关系,却是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抗倭过程中,师夷长技以制夷,从与倭寇的对战经验研发出来的武器。苗刀原名为“御林军刀”,称为“苗刀”是因为其刀身修长(总长五尺、刀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如禾苗一般。这种刀是模仿日本刀的形制所创造双手长刀,刀形与日本武士刀相仿,仅刀柄、刀锷与刀身厚度有所不同。其特色是刀柄较长,以两手握把,与其他较流行的单手握持的中国刀有很大差异。它集中了刀、枪两种冷兵器的特点,既能当枪、矛刺击,又能当刀劈砍,既可单手握把,又可双手执柄,杀伤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

  苗刀刀法相传出自戚家军,真实的苗刀刀法传人稀少,据悉《大刀记》中梁永生的招数很多都是武术指导请教过苗刀刀法传人后设计出的武打段落。苗刀刀法注重步伐,经常半蹲,貌似畏缩,但实际是寻找对方破绽,上下跳动表现了其灵活性,区别与武士刀,武士刀基本没有步法。因此在与武士刀的对战中,苗刀砍伤对方的足踝部位十分精准

  《大刀记》中梁永生与日本人的无论是比武还是实战的几场戏都是片中的看点,打法酣畅淋漓,十分出彩。

  户撒刀、朴刀:神奇的冷兵器

  《大刀记》中反派人物白眼狼的心爱之物便是一把户撒刀。这个奇怪名字终于和少数民族有了确定的关系。户撒刀又名阿昌刀,是生活在云南德宏州一带的阿昌族所特有的冷兵器。为众人所知的“削铁如泥,吹发即断”的刀具就是指户撒刀。这种刀因产于阿昌族聚居区的陇川县户撒乡而得名。其先民约在唐朝时期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技术,主要制作简单粗糙生产工具。明朝“三征麓川”以后,中缅边境战事频繁,整个德宏边关常常大军云集。为保证兵器供应,明朝随军工匠把兵器制作工艺传授给阿昌族,使户撒阿昌组乡成为在保卫滇西边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兵工厂”。此后,户撒阿昌族工匠因制作兵器而不断吸取汉族先进的技术,逐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户撒刀工艺,这种刀具被誉为“世界上最锋利的刀”。一度,这种刀成为南丝绸古道上的抢手货。06年,户撒刀锻制技艺就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户撒刀的刀法不像中原刀法套路繁多动作复杂,而以简单、实用、骠悍为其特点。顺手砍,反手劈,上挂下撩反挑为其常用动作。截腕、斩头、刺身、割脚等连贯动作都是其常见套路。户撒刀的用法常是刀借人力,人仗刀威。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打法与《大刀记》中心狠手辣诡计多端的白眼狼贴合在一起,不仅令戏剧矛盾升级,更是提高了正邪两方对战时打斗的精彩程度

  笔者听闻“朴刀”一词,多是从《水浒传》而来,这个多音字“朴”,在此处念为pō。朴刀是在木柄上安有长而宽的钢刀的兵器,属于大刀的一种。使用时,需武者两手握着刀柄,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来劈杀敌人。《水浒传》中有关各路英雄使用朴刀的描写随处可见。朴刀的另一个名字是“着裤刀”, 可以挂在裤腰上。它极其简陋,既可以安上短把成为“刀耕火种”的“畲刀”,是为农具,安上长把成为威力大增的“朴刀”;又可以把刀头取下, 作杆棒用。尽管宋代朝廷对兵器管制比较严格,但兵农并用朴刀却成为了民间耕种、防身必备的武器。就其起源而论,与其说是把大刀的柄缩短,以适应近战的需要,莫如说是为了应付民间不许保存长兵器,而把大刀改为短把的朴刀更符合历史实际。宋代政府认定的武器谱系中,这种多性能易携带的器具并不在其中,而在各种宋元话本中它的身影不断出现,可见练习朴刀已是很多民间高手的首选。

  电视剧《大刀记》中由陆树铭(曾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饰演关羽)饰演的王生河所使用的正是朴刀,这位威震武馆的民间高手耍得一手好刀,将朴刀的几番变化尽显其中,令人叫绝。

  在中国人江湖中,刀、剑分属两种派系,以刀为武器的江湖勇士,在刀法上有所成就并多用此行侠仗义的武人方能当得起“刀客”中的“客”字,称为“刀客”。剑是礼器,代表正直仁义。刀不同,刀为凶器,称之为百兵之胆。剑来自庙堂,刀来自民间。都说,侠义江湖是对主流社会的补充,那么,刀文化则是对主流江湖的补充。它代表的是原始生命力与爱恨情仇,没有了鞘的装饰自然也去除了繁文缛节;不存在巧用的柔劲,自然就是力量的直接比拼。用刀者舞刀,刀风呼呼,寒光逼人,勇猛威武,雄健有力。一部《大刀记》不仅将鲁北抗日的民间史诗搬上荧幕,更是展现了被人忽视已久的“刀具、刀法、刀客”等文化,值得关注

  《大刀记》影评(二):山东卫视《大刀记》 红色经典值得点赞!

  文/芳菲小猪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年头,很多红色经典都被搬上了荧屏和银幕,像脱身于革命样板戏的《智取威虎山》,便成为了今年贺岁档最受关注的电影大片,至今已斩获8亿票房成了名副其实的贺岁档之王。而在电视荧屏上,也有一部红色经典即将上映,这就是山东卫视的《大刀记》。而这部1975年发表的红色小说,当年就因其展现农民抗战的独特视角和对鲁北地区生活状况的全景呈现以及气势磅礴纵横捭阖的史诗手笔赢得了一致赞誉。不仅小说发行上百万套,以小说印刷的连环画更是发行了3000万套之巨,可以说,70、80后们小时候如果没看过《大刀记》的连环画,那才是奇迹

  如今,一贯主旋律飘扬的山东卫视将这部红色经典改编成电视剧搬上荧屏,即将在1月17日正式上星,对于那些读过这部小说的50、60后,看过这部连环画的70、80后们来说,无疑又多了一重对曾经看到小说连环画时的那种血脉贲张的缅怀之情。带我们再度回到那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之中。

  对于经典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与原著的相符程度。而这也是《智取威虎山》成功原因——在保留了原著的基本故事架构的前提下,对原作高大全的人物塑造方式全盘否定,让每个人物都更鲜活立体,展现了更人性化的一面。而山东卫视《大刀记》的导演赵浚凯,同样做到了一如徐克对《智取威虎山》这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巧妙改编。呈现出了与原作风格不变但更真实更人性化的一面。

  因为《大刀记》的原作分上下两部整体太过恢宏,不像“红高粱”般的短小精悍,因此为了电视剧集不至于过长,将原著中的梁永生少年时代的《德州内外》、《苦上加苦》等章节越过,直接从《大闹黄家镇》和《古庙许亲》作为整部电视剧的开端,这就让故事情节更紧凑,并且也保持了原著最原汁原味的戏核部分,直接展现于白眼狼一伙的尖锐矛盾,突出了梁永生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性格特点和自发斗争的“愣葱”精神

  另外,整部电视剧除了展现波澜壮阔的鲁北人民抗战场景之外,还融合了武打、剑术、枪战等多种元素,将亲情友情爱情溶于一炉。以主人公梁永生从嫉恶如仇到成长为抗日英雄的历程主线,将他与白眼狼的斗争,与贾辅仁友情和与杨翠花、门玉茹纠缠的爱情完美的呈现出来。剧情情真意切,不带一丝的矫揉造作,没有半点不符合逻辑情节,堪称典型的抗战正剧的典范

  当然,山东卫视《大刀记》和以往粗枝大叶的抗战题材最大的不同,便是更加注重细节的展现,制作也确实更为精良。像电视剧开始白眼狼和梁永生之间几乎长达半集的武打场景,着实做到了拳脚精准到位,每一个动作细节都能够完美展现。还有梁永生为杨翠花的母亲拘碗的细节,战斗子弹飞舞的场景,剧组都精准的找到了观众最关注的那点滴片段。另外,和那些抗日雷剧诸如二炮手那般动辄“塑神”不同,这部电视剧中日军战斗力的描述更为客观,即便是突出梁永生的刀法也点到为止,不带分毫夸张,相比原著就更具现实感。

  在演员选择上,导演赵浚凯一方面选择了谷智鑫、王珂这样的演技派担纲男女一号的重任同时注意不让明星喧宾夺主让观众被演员形成角色带入感,做到了电视剧完全靠故事情节取胜,用故事塑造人物,而不是急功近利的靠演员撑起故事,这一点就更为难能可贵了。所以,在这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日子,山东卫视《大刀记》着实是部值得让人一看的电视剧,就如同脍炙人口的《大刀记》这部红色经典小说一样,值得让你、我、我们大家一起为它点一个赞!

  《大刀记》影评(三):和手撕鬼子不同,这一部很有江湖气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多元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年轻人不但少看国产剧,甚至连电视机都很少开了,大家打开电视机都是看电影、看美剧,要么就是玩游戏。我们家电视的开几率还算高,主要因为我妈天天看,通常晚饭后,我玩手机、iPad,她看电视剧,互不干涉,十分和谐突然有一天,她跟我说,儿子,别玩手机了,过来看看电视,重拍的《大刀记》开播了。

  时光被拉回到20多年前,虽然其时已解放多年,在和平年代,老百姓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我的上一代和上上一代经历了八年抗战及解放后的艰苦生活,一代人回忆、一代人憧憬我的父母很喜欢从抗日的影视作品中去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我还很小,镇上的文化宫重映《大刀记》,爸妈排了半天的队买票,领着我去看,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和爸妈一块儿看电影。

  从《红色娘子军》、《开国大典》到前几年的《建国大业》,我的成长随着抗日电影的变迁和升级,一直走到今天。而在荧幕上则相对要少一些,确实粗制滥造占据多数,精品少之又少,直至近年频出的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更是让人哭笑不得。这让人不由对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产生抵触心理。但老妈邀我看《大刀记》还是欣然允诺,首先是童年记忆,对《大刀记》的故事很亲切,想重温一下,但最主要原因,赵浚凯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导演,他的《亮剑》是新世纪以来首屈一指的精品,前年的《武工队传奇》也保持了校稿的水准,因此我对《大刀记》的质量不怎么担心

  果然,《大刀记》一看上就停不下来,一直追到目前的40多集。这部剧首先在故事上很抓人,这是吸引观众追着看下去的重要因素。《大刀记》不是传统抗日剧的定调,在前30集都没有太多抗日元素的体现重点一直落在侠义和拳脚功夫的展现,就此突出故事的传奇色彩。当然,抗日剧中舞刀弄枪会武术的不少,但多数都已经夸张到离谱的地步飞檐走壁、以一当十,甚至还有能躲子弹的,抗日题材要尊重基本事实,你可以会武,但不能打到天上,你可以舞刀,但毕竟敌不过子弹。《大刀记》在这一点上很好的把握住了尺度,第一集开篇的长镜头展现出来的小镇,就充满了江湖气息,梁永生教训疤癞四和白眼狼,打了足足有20分钟,打的都是传统功夫,硬桥硬马,招式分明,比当下功夫电影全是由碎镜头拼凑在一起的打戏还要过瘾,能看出来有底子,拍的很认真。而剧情更是十分抓人,一方面和白眼狼斗智斗勇,另一方面又要和日本人打擂,随着剧情的推进,又慢慢升格至和日本鬼子的火拼,数条线索并进,节奏紧凑,一改国产剧节奏缓慢、剧情拖沓的通病。

  另外让我喜欢的,是在人物上的把握,有电影版珠玉在前,想必对新剧的创作是不小的挑战,一方面要满足老一辈观众对熟悉角色的心理预期,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固有形象,要有突破,有创新。这一点上《大刀记》把握的很好,对于核心人物梁永生,是一种渐进式的塑造,从头逐集看到现在,能感觉到这个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从一开始宁安寨出来的莽撞青年,经过斗智斗勇,亲人的阴阳相隔,变得逐渐成熟起来。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很多剧从头到尾,人物都一点变化没有,显得太苍白了。

  另外,在角色性格上,也都做了很巧妙的安排,比如梁永生和白眼狼,一正一邪,玉茹和翠花一动一静,这种对比能更加突出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导演也特别设定了脸谱化的形象,疤癞四是那种很传统的泼皮,放在这里主要负责搞笑,明显就是猴子派来的逗比啊!剧情和人物形象立住了,一部剧就差不了,更何况《大刀记》在台词的设计和念白的口音也让人很舒服,平时的对白让人觉得很亲切,一群很接地气、和蔼可亲的乡里乡亲跃然于荧幕,播到今天,他们已经开始铸就属于自己的抗日传奇,接下来就等着看他们怎么杀鬼子了。

  《大刀记》影评(四):从侠义开始的《大刀记》

  前几年曾经有过一个国剧崛起的讨论,多有老生常谈,但也有不少新的追求。电视剧求创新,说难不难,说易不易,把电影那一套照搬进来,大约是现在全世界电视剧编剧们都在干的一件事。因此电影中常用的长镜头,就被《大刀记》拿了去开场。

  可圈可点的开场

  这个的开场非常漂亮,作为电视剧来说,算是近年看到的最有追求的一个开场。镜头从车夫推着板车开始移动,然后跟随着打闹的小孩一路进到市集当中,拿大顶的,唱大戏的,耍火棍的,耍猴戏的,热闹非凡,也有小偷小摸趁着热闹窃取钱财的,也有孩子被拎着教训的,也有穷苦老妇沿街乞讨的,也有各种小商小贩热热闹闹的卖东西,镜头一路流畅的指引着观众来到主角现身的地方,金枪锁喉。到此为止,一分多钟的长镜头把宁津市集的热闹带给了观众,也展示出了了这方土地上人物的群像。省时省工,又集中突出背景特点,确实也是不错的。

  可以看出《大刀记》的主创们还是尽了心,希望能给这个剧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气象的。但华丽的部分也就到此为止了,电视剧还是有电视剧的创作方法,接下来走的是人物。这个长镜头虽然尝试不错,但始终还是看得出在调度上有短板,人物的行动过于刻意,甚至可以看得到导演是怎么安排演员进行走位的,甚至中间还差点穿帮,演员们自己给拽回来了。但能让群众演员做这么多有意思的尝试,还并非是主演,真该说声辛苦了,希望下次会更好。

  从人物开始,再回到事件

  在看到《大刀记》这个剧名的时候,脑海里一直回想着一句歌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后来查了下资料,还真有一点关联。虽然梁永生的大刀和大刀队并没什么直接关系,但最终目标都是抗击日军,都是民族气节的体现。但从这一版电视剧来说,并没有像小说原著中那样,一层层的给男主角梁永生铺垫背景,而是先从人物出发,展示性格,展示武艺,引起纠纷开始。从剧本创作来说,这也是一种悬念的铺垫方式。从格局来说,又给剧集增添了一些江湖的意味。从梁永生在市集和白眼狼的对打开始,就颇有几分豪气,脑海里也盘旋着“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之类的名场面。但冷兵器始终是干不过火器的,大刀再强始终都是武艺上的较量,有高低,但把枪拿出来就明显是耍流氓。这种耍流氓的行径也就直接说明了剧中的大反派白眼狼为啥是个反派,和之前在刀铺里品鉴刀的时候完全不是一回事。他爱刀,爱的是邪气,梁永生的刀,劈的就是邪气。

  不过在背景不熟悉的基础上,看剧情还是有点着急的。明明可以说得清的事情,非不说清楚,明明可以避免的事情还是无法避免,用误会去制造矛盾,手法上并不高明,但好在剧情紧凑,而且一直给宁安寨铺垫令人敬畏的气氛做的也还不错。这时候梁永生身上的背景才一点点的揭露出来,当年贾永贵逼死他爹,他终归是要报仇的,这一仗无法避免,不论是前仇还是今恨,恶人始终是要有报应的。

  再说到梁永生和日本人比武一段,前两年电影里到处都是这种桥段的身影,看着有点腻味,但作为最终要以抗日杀敌为宗旨的剧,前面铺垫民族仇恨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衔接的强度不够,变成了主人公这边还要和仇敌贾永贵斗争,那边就不管不顾的先跑去比武,回来之后蜡烛两头烧,着实也是个辛苦的男主角。再加上任性的妹妹和受气包女主翠花,梁永生的人生可以预见是一场漫长的,做斗争的人生。

  武林正宗还是江湖传说

  回过头来讲讲市集的那一战,虽然动作招式不够好看和华丽,但打斗逻辑倒是非常漂亮的,首先是梁永生和恶霸四爷的对打,然后是小喽喽的群战,再到贾永贵大boss的登场,节奏清晰明朗,层层递进,尤其喜欢伞下的那场,含而不露,乱象中大刀突刺,险象环生,伞一揭开贾永贵连滚带爬,梁永生占尽上风,效果颇好。说是武侠片还真是有那么点派头的。

  在之后与日本人比武的过程中,门书海老爷子开始科普克制日本刀的苗刀的时候,熟悉徐浩峰《倭寇的踪迹》的观众们就可以会心一笑了,《大刀记》还是做了些功夫的。但电视剧始终还是受限于资金,徐浩峰那套被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玩花了之后,《绣春刀》赶上来也学了个八成,《大刀记》作为电视剧也学得有模有样。在看比武的过程的时候,差点脱口而出朴刀,结果日本人也说这是朴刀的刀法,顿时还是有些成就感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侠义精神再上升自然也就是民族家国,郭靖也是从侠者变成了民族英雄式的人物,所以说《大刀记》是纯粹的抗日剧倒不尽然,倒不如说是从武侠开始的,以侠义之心逐渐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较为妥当。

  当然,剧中也有不少槽点,比如那个一身粉红色任性的妹妹,还有怕什么来什么就坡下驴的剧情,门书海对梁永生的评价“具备练武的黄金身型,颇高的文字素养,他是内敛的自身性格”,也都透露出《大刀记》还是没能逃脱槽点剧的命运。但是从武侠江湖这个角度切入到传统的抗日剧当中,大刀还是比手撕来得更有民族性。

  《大刀记》影评(五):《大刀记》:一部剧以及一个人的童年散记

  作为山东卫视的开年大戏,接力《老农民》播出的《大刀记》是山东卫视制作的长篇剧作,相信1970年代出生的伙伴们和我一样对这剧名并不陌生,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可能都看过《大刀记》的连环画或是电影。山东卫视选择《大刀记》作为开年大戏应绝不是随机的,该剧同名原著为山东文坛抗战小说作家代表人物之一的郭澄清成名作,这部小说在1975年出版以后即改编为电影、连环画、评书、话剧等多种形式作品,并在全国得以广泛传播,今年时值《大刀记》原著出版40周年。

  在我的出生地——滇东北高原腹地有一个叫坪上的村庄,那时小学操场隔上一段时间就会给村民放放电影,大概是我五、六岁还在懵懵懂懂的时候也加入了露天观影的人群,《大刀记》就是那时露天放映的影片之一。清晰记得,那时听到村里的大喇叭喊着“今晚在小学放电影”的时候,大家那一天都会提早一些吃完晚饭板着凳子就去小学操场占位置去了,还有的人不吃晚饭就早早地占据了最佳观影位置,用粉笔画上标记人站在那里等家人带来吃的和凳子。那是的乡村,电是很奢侈和少见的,大多数人家用的是煤油灯,放电影的时候则多是使用便携式发电机,每每听到发电机开始轰鸣,大伙便停止了打闹嬉戏,操场是那一瞬间突然寂静起来,待电影放映开始后,交谈和兴奋逐渐喧嚣起来。

  放映结束后,已近深夜,有星星和月亮的夜晚会明亮一些,更多夜晚的这个时候已是漆黑一片,观影回家的人们三五成群打着手电筒各自散去,有的人一路交谈着电影里的故事情节,有的还在操心地里的庄稼。而像我这样年纪的小孩子,看的只是热闹,那时最喜欢看的电影我们叫做枪战片和功夫片,看完枪战片后的几天,少不了要拿着木枪躲猫猫彼此射杀一番,看完动作片后,小朋友们也常会模仿其中动作一招一式比武交手,又或者是想如何做一把大刀宝剑之类的行走天涯……每每想起那时的情景,感慨的是时间飞一般逝去,长大后的我们各自散落在四面八方,即便是再见面也很难认出彼此姓甚名谁。

  幼年看的电影,脸谱化是当时最为明显的影像特征,一个英俊的家伙一露头,不用说准是好人,坏人的坏字仿佛大大地写在脑门上,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开始学会了以貌取人,多年后才知道自己曾经是何等的稚嫩和无知,而今再看到山东卫视播出电视剧《大刀记》,竟然诸多往事浮现出来,或许我只是借机重拾童年的记忆以及心境,其实一切早已大不相同。

  2014年,有关广电总局对于影视作品最新的审查规定出台后,印发业界内外热议,这对于各个地方台而言无疑又将加强自我审查程度,也使得相关从业者更加小心谨慎地摸着石头过河,《大刀记》这样的剧作一来是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是安全的,再则该剧既可以展现山东的人情风貌借此向电视观众营销山东,那么,剩下需要做好的就是在故事和人物性格等具体内容上来做文章了。

  电视剧《大刀记》导演赵浚凯曾在山东求学多年更在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过数年教职,直到读研究生时选择影视专业后一脚踏入影视圈便未再离开,从编剧到制作人再转型导演,他参与的剧作中,以山东为背景的并不少,这情结源自是他对自己熟悉的那块土地的深厚情感,这和我写作中会不时写到云南其实是相同的缘由,无非是我们彼此呈现的方式和表达结果不同罢了。

  《大刀记》影评(六):《大刀记》民国刀客的抗战传奇

  最早看《大刀记》记得还是在家乡老宅里,从堆放着许多杂物的洋灰柜里翻着一套泛黄的连环画,就地坐下翻起来。当时看得入迷,只记得傍晚的夕阳照进来,几个武功高明的刀客联合起来打小日本,从来都是有惊无险,荡气回肠。我喜欢《大刀记》,不仅是因为它的故事打得过瘾,还因为故事里有别的游击队没有的刀光剑影、快意恩仇。这一次,又在电视机里与《大刀记》不期而遇,依然十分惊喜。故事一开始便是繁华市井中一场过瘾的打斗,无良恶霸欺负良家女子,身穿白褂的壮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身好功夫直打得恶霸屁滚尿流……

  事隔经年,《大刀记》搬上荧屏触及心中最初的中华儿女英雄梦,感慨万千。如今再看这段故事,已不似年少般肤浅稚气了。那时候只以为严惩恶霸、打倒小日本都是英雄的天性。细品现在的大刀英雄,多了许多世俗的风土人情。梁永生就好比《水浒》里被逼上梁山泊的好汉,主动寻仇也好,被迫挑战也罢,英雄的成长却是一个时代的悲歌。时局动荡、恶霸横行、穷苦老百姓抱成团想要自保都不成,就在最紧要关头却还遭受了至信之人的背叛。所以,谁都不是天生的英雄,谁也不是生下来就想当英雄,英雄的成长是一个激发心中那团怒火的故事。在刀客的江湖中游走而生的这么一个人,当他真正去面对国破家亡和民族大义的时候,才能发现仇恨的力量有多大。这便是《大刀记》与时下被诟病的抗战神剧最大的不同。它始终在以一个世俗平民的视角讲故事,人都有七情六欲,所以梁永生会在两个女子之间不知所措,也有面对个人恩怨时的义气用事、倔脾气和犯浑犯拧巴。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故事,却并不刻意的铺排讲述,顺应着情节的推进能让人感受到“时势造英雄”的那种深刻张力和内涵。是的,他们都不是神,所以才更能将观众带入,感受这些沉浸在“江湖信义”中的刀客们,如何以侠骨柔肠演绎一曲抗战离歌。

  《大刀记》很有诚意。这和那些玄乎其玄的抗战神剧比起来,同样是讲奇人奇事,同样是说些传奇人物和事迹供人惊叹,不同的是《大刀记》尽量把这些传奇人物世俗化,繁华的街市、宁津杂技、平实的山东方言以及原汁原味的民国时代的建筑环境都真实反映作品中描绘的风土人情,充满情感的环境营造才给刀客赋予如此富有感染力的形式感和氛围,叹服不形于色的高明!

  曾记读李白的《侠客行》,对诗中描绘“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洒脱的侠客精神十分敬佩。这些游侠儿畅游山水间,惩恶扬善,不愁吃喝,淡泊名利。那时候一直以为侠客只生活在古代,看完《大刀记》却是别有一番侠客滋味在心头。无论什么时代什么世道,都会有那么一群人,他们自成一体,有着自己所奉行的侠义精神,或进或退张弛有度,国难当头便揭竿而起。就如同《史记》中的陈胜吴广、《射雕》中的郭靖、《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大刀记》中的梁永生。《大刀记》是那个时代的江湖义士的精神信仰,它所体现的是个人英雄情怀和民族大义——这就是大刀精神,重新演绎为团结统一、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大刀记》影评(七):《大刀记》:山东爷们抗战的匆匆那年

  《大刀记》接档《老农民》,今晚,山东卫视将又一力作震撼观众。作为2015年的开年大戏,山东卫视这次根据宁津作家郭澄清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改编,讲述了鲁北地区热血男儿血刃敌人、浴血奋战的故事。为了体现乡土抗战的真实性,还将宁津特色加以展示,如哈哈腔、踩高跷、三大名吃等都以最真实的状态还原。而山东爷们抗战的匆匆那年,也尽现观众面前,整部剧更像是真实的还原,没有“雷”点,尽是朴实无华的真诚叙事,让人看过之后又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那个时候,《大刀记》小人书早已占据了我们的青葱岁月,也是相当火。

  虽然适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让抗战剧出现了井喷,但是不可否认抗战剧一直是国产剧最偏爱的题材。《大刀记》故事发生在1937~1945年间,梁永生出身于穷苦农民,跟随师傅门书海学得一身大刀功夫。日军入侵山东境内,在鲁北各县制造了一系列惨案后,梁永生带领民众组建大刀队奋起反抗,在当时敌我装备悬殊的条件下,靠着大刀作为杀敌武器,经历了大闹黄家镇,血染龙潭、虎口拔牙、重返宁安寨、夜战水泊洼等一次次战斗的洗礼,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指战员,谱写了鲁北人民在日寇汉奸的残暴统治下不屈不挠的抗战史诗。

  这部剧对于山东农村集市的描述,村寨的面貌,以及当地风俗的展现,满满的都是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这也和山东卫视一贯的重情重义一脉相承,对于这样根深地厚的大剧,山东卫视一直都下大功夫做到制作精良。从《红高粱》写实的山东农村的高粱地,再到《老农民》讲述的建国后到现如今老农民生活翻天地覆的变化,这些,都是些有情有义的味道,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人文情怀,而这也和齐鲁大地本身的文化底蕴一样,厚积而薄发。

  和很多的剧不同,《大刀记》并不再现“脸谱式”的旧有观念,当然也不再将英雄写的高大全,而是更尊重历史,讲述一场真实的抗战,这种抗战是反压迫山东农村时代的缩影,而里面的群英谱更是写的有血有肉,这种原本就带着山东人特有的豪爽与耿直,都在剧中更加真实的表现出来,让我们重新认识历史,重新读懂英雄,改变一往的观剧心态,也更加真实的去认识奋勇反抗的艰辛,残酷战争的悲壮,以及不屈不挠的品质。

  导演赵浚凯每一次都给人带来惊喜,相信这一次也不例外。而饰演梁永生的谷智鑫,为了展现真刀真枪真功夫,更是下了一番苦心去学习和研究各种大刀。而戏里的很多打戏,基本上都看不到吊威亚,很多打斗的设计,更符合生理定律和物理定律。看了几个打斗的片段,有些像戏曲里的武生,很真实,仿佛就在眼前打斗一样,没有过多的炫技,当然也没有空中飞人般的武侠式抗战英雄的“雷”。而有一场戏,28位群众演员里面有22位是全国各类武术比赛的冠军得主。可见,这样的戏更多的是采用最真实的手段达到最震撼的目的。其实无非就是真实的展现当年的抗战场景,而这样的真实,则让英雄显得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这么制作精良而又直面历史,这样拍摄真实而又真诚十足的戏,值得让人点赞。

  《大刀记》影评(八):《大刀记》:扮猪吃老虎热血神剧,新型抗日真的“亮”了!

  近些年来,将经典文学名著改编为影视作品的现象比比皆是。从四大名著系列轮番上映到《红高粱》中九儿与余占鳌野合的天然发酵,中国文学名著在荧屏内外持续升温。一方面,把文学名著搬上荧幕,是公共传播与大众文化的迫切需要;而另一方面,面对改编后的影视作品,观众与读者的评价褒贬不一。很多朋友纷纷响应,不少作品缺乏张力,很少有成功的典型。

  而相比其他影视剧作品而言,改编自郭澄清同名小说,由赵浚凯执导的《大刀记》生动而传神地还原了佃户梁永生“武侠式”的抗战故事,堪称众多影视剧中不可多得的一部恢弘巨制。这恢弘,来自原著几十年的积淀;来自导演对艺术的追求;来自编剧对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故事节奏及情节铺设的尚佳把握;来自谷智鑫、王珂、黑子等众多优质影视明星的鼎力加盟。这一切使得观众在看到该剧之时瞬间沸腾,好评如潮——不看则已,看则惊赞。

  谈起《大刀记》,或许更多观众的记忆,停留在1975年的那个夏季。自《大刀记》小说出版上市以来,人物形象在塑造上就颇具民族特色。作品以梁永生等人物的性格刻画为中心,醒目地呈现在每一位读者面前。后来,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青睐下,于1978年拍摄成电影,影片深入50、60后的青春记忆,成为当时劳动人民心中的不朽丰碑。而此次,导演赵浚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更有力度地刻画出梁永生等抗战人物的情感与性格,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入创作之中,如徐克导演的电影《智取威虎山3D》一般,此剧亦是红色经典在新时期下的全新演绎。

  正所谓“四十年磨一剑”,从1975到2015,无论从演绎手法,还是剧情设计,导演赵浚凯在电视剧中的每个细节都严格把控,使得冀鲁边区人民那一段浴血奋战的往事细腻而独到地映入观众眼帘。幽默逗趣的台词是冀鲁边区劳动人民质朴生活的真实流露,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激烈考究的武打场面,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是原著中最令人期盼的酣畅淋漓。如果说,早前的《亮剑》已经在你的心目中烙下硬汉的印记,那么如今的《大刀记》不仅会告诉你什么是铮铮铁骨,更有深沉内敛的铁血柔情。

  此次将原著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搬上荧屏,不仅弥补了当年电影版本留下的空白与遗憾,而且恰到好处,紧接地气。冀鲁边区人民抗日的真实生活,相对于120分钟的剧情来说,太紧张,也太短暂。假如说人物塑造仅仅保留在抗日杀敌的层面上,人物形象也只能止步于英雄的层面。而之所以“梁永生”能够被称之为“大英雄”,就在于他的格局与视野,远远超脱于世俗,不仅能够凭借一身好刀法征战沙场,更可以用一片热血丹心,有情有义地面对自己的爱情与友情。

  在剧情的设定中,赵浚凯融入了电影中少有的情感大戏,那些纠葛不纠结与彷徨不迷茫的情感桥段,丰富了战乱年代的七情六欲。黑白分明的江湖道义,民俗文化的全景展示,导演赵浚凯将冀鲁边区人民内心深处的勤劳朴实与刚强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不时迸发的山东口音,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喜感,也进一步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可以说,这样一部真枪实干的《大刀记》,真实反映了冀鲁边区特有的地域特征与时代特点。96天的拍摄,高度还原了当年团结一致,浴血杀敌的艰辛历程,完整地再现了深刻的革命友情与革命爱情,可谓鲜明独到,拳拳到头。

  《大刀记》影评(九):《大刀记》:刀刀传奇的抗战经典

  (文/小义大道)

  大刀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冷兵器之一,一直为中华民族所独有,即使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军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条件下,大刀仍作为一种主战武器保留了下来,一是因为对敌人有着不可替代的震慑力,让敌人遇到大刀仿佛就预见到了自己枭首示众的下场。二是因为当时步枪主要靠进口,肉搏战中只能以大刀对敌。所以,在日本侵华战争打响之初,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最原始的大刀与当时最先进的坦克同时出现在战场上,堪称一道奇观。我们中华儿女就是在前现代化的落后装备下,奋起杀敌,为了保家卫国,不沦为亡国奴,在抗战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由山东卫视出品已于1月17日在山东卫视晚间热播的抗战史诗大剧《大刀记》,讲述的就是这段永垂史册的历史故事。

  这部《大刀记》改编自郭澄清同名小说,由内地著名导演赵浚凯执导,谷智鑫、王珂、黑子领衔主演,何政军、王茜、陆树铭、赵子惠友情出演,可谓名导坐镇,偶像实力派演员云集。原著小说《大刀记》以及改编的电影作品都曾取得过辉煌的成绩,成为一代人所熟知的红色故事。这次电视剧版《大刀记》也毫不逊色,无论是剧本创作,还是团队制作都是冲着再次留下经典去的,非常精彩好看。

  抱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从首播就开始追,刚开篇一个长镜头就把我震惊了,宁津繁华的街道上,人声鼎沸,民间各种商贩,杂耍卖艺的好不热闹,一个长镜头穿过大街小巷,各个摊贩,最终停留在主人公的故事上,众多群众演员精准的走位不差毫分,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的历史和地点。让观众仿佛跟着镜头一起穿越了,顿时入戏。细节决定成败,电视剧《大刀记》从细节就让人叹为观止,简直是电影一样的制作水准。

  再说表演,首播第一集就有好多真刀真枪的动作戏,一板一眼都是实打实的真功夫,这对演员的动作要求极高,可见谷智鑫和黑子在动作戏上下了很大功夫,据说谷智鑫带着坠马腰伤进剧组,黑子在拍摄时钉子扎进身体都没能耽误拍戏,这真是一个拼命的剧组。看惯了各种所谓的古装武打戏,用后期特效做出来的光波气旋打来打去,《大刀记》这样真刀真枪,拳拳到肉式的动作表演真是让人大呼过瘾!

  相比其他抗战剧,《大刀记》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浓浓的宁津味儿,人物的宁津方言、剧中的杂技、哈哈腔、长官包子、大柳面、保店驴肉等处处充满宁津味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原了真实的地域历史,让人感觉特别真实,而且妙趣横生。反派黑子的方言表演简直是神来之笔,在紧张的剧情中,穿插了轻喜剧式的方言对白,轻松幽默,看得全家都很开心。

  近年来,国产抗战剧众多,精品却屈指可数,抗战历史剧最难的就是还原真实的历史故事,不狗血,不雷人,不节外生技胡编乱造,更不能板起脸来空谈战争,视角太过宏观和高大,难以吸引普通观众,也就谈不上什么历史了。《大刀记》却是难得的好剧,从小人物的命运起伏切入,既真实地再现了抗战史,又丝毫没有手撕鬼子式的雷人,制作水平远超其他国产电视剧,值得继续锁定山东卫视阖家观赏!

  《大刀记》影评(十):《大刀记》:横刀立马铸就热血传奇

  《大刀记》小说诞生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所以当年究竟有多火热并未能亲眼见证,但从长辈们口中有所耳闻。尽管当时还不流行签售,可是网上看到当年不断加印的报道,想想估计跟当年周杰伦卖唱片的场景不相上下。而《大刀记》作为山东卫视自制剧,其讲述的正是冀鲁边境一个普通刀客梁永生从一个穷苦农民成长为优秀解放军指战员,一路奋勇杀敌抗击日寇的传奇故事。

  从1975年到2015年,时间过去四十年。《大刀记》能够重返荧屏是一件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事情。最近几年讲述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并不在少数,但是稍留意的观众应该有发现,其中多数故事发生在山西、陕西甚至湖南等地,而真正表现山东人民抗战的剧集寥寥无几。要知道,说起山东大汉,多数形象是热血满满孔武有力,难道是因为历史上缺乏经典战役么?当然不是,要知道著名的甲午中日大海战、孟良崮战役等等,都是发生在山东。可这块本应充满传奇故事的热土却习惯性被人忽视,但一个人除外,他就是曾经打造《亮剑》跟《重案六组》等经典剧集的山东籍导演赵浚凯。他被郭澄清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跟热血澎湃的故事所打动,进而决定将自己家乡的故事搬上荧屏。

  所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之前,都会是相对平静的铺垫,而《大刀记》的铺垫却丝毫不显冗长。第一集谷智鑫饰演的梁永生就充分展现了自己不俗刀功以及嫉恶如仇、打抱不平的个性。虽然有幸提前看了几集,本着不剧透的原则又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跟大家分享一点个人观感。从第一集来讲,梁永生可算的上人生赢家,用功夫,有兄弟,甚至最后还有两个女人为他争风吃醋,尤其是最后一点,可谓羡煞了宁安寨的兄弟们们。

  徐克的《智取威虎山》票房过8亿,至今依旧一路飘红坚挺在票房榜,为什么?因为观众看腻了手撕鬼子的抗战神剧,而老爷另辟蹊径以武侠的套路翻拍了这部经典红色样板戏。《大刀记》这一点跟《智取威虎山》很像,同样改编自经典著作,而导演赵浚凯竟也将宁安寨打造成一个卧虎藏龙的英雄好汉聚集之地。不再是简单的喊口号、杀鬼子,而是通过巧妙的剧情设计,亲情跟爱情的交错融合,成功激发男性荷尔蒙,用有血有肉的江湖道义取代假大空的爱国情操。说简单些,就是让观众有代入感,而且观众也愿意置身其中享受热血。

  没有人像徐克以武侠电影的手法拍红色电影,也没有人像赵浚凯以江湖剧的形式拍抗战戏。《大刀记》不仅填补了市场上没有冀鲁人民抗战题材影视剧的空白,更会让人们像记住黄飞鸿、楚留香一样记住梁永生。有血有肉是一个角色的灵魂,真情流露是一部剧生存之道,所幸梁永生跟《大刀记》都做到了。

  即使横刀不立马,照样铸就热血传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