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铁幕阴影下》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铁幕阴影下》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5-23 21: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铁幕阴影下》经典观后感10篇

  《铁幕阴影下》是一部由大卫·昂德利克执导,Ivan Trojan / 塞巴斯蒂安·科赫 / Sona Norisová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 / 犯罪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铁幕阴影下》观后感(一):《铁幕下的阴影》:阴冷政治的东欧

  导演: 大卫·昂德利克

  主演:赛巴斯汀‧柯赫 马瑞克·塔西里克 马丁·马斯卡

  社会主义春天阳光始终没有普照在东欧这片土地上,布拉格之春是拨开云雾青天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这个故事就发生于处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捷克斯洛伐,影片中布拉格的天空一直阴沉仿佛从来不见阳光,都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幸福的,可最终换来的却是人人叫骂着“布尔什维克骗子”。

  这是一部电影,千万别将其上升到意识形态之争或者政治制度论文高度,这是一段历史的重现,真真假假之中透着的是人性共通的道理,人性的两面才是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如今游人趋之若鹜的布拉格同影片中已经不一样了,甚至米兰·昆德拉笔下的布拉格给读者印象也并非影片中那般阴冷,但在那段历史时期布拉格没有春天只有铁幕下的阴影。

  对于历史不好的观众提前补补课是有必要的,看过本片激发了我对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兴趣虚假繁荣根本都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玩笑,人民生活自有人民自己能衡量,那怕是一段时期的敢怒不敢言也只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人性无法泯灭,谎言良心的审视下经不住再三的考验,捷克国家博物馆馆长米哈尔·鲁凯甚(Michal Lukes):“这是关于5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统治时期)的重要回忆完全真实展现当时发生的恐怖。”

  我们也经过一段黑暗的时期,看这样一部电影对中国观众有历史意义同时也具有反思作用作为曾经社会主义兄弟的我们可以感同身受这段恐怖的故事透露出来的压抑感,几乎令人窒息的政治氛围改变的不仅是高层意识形态,最可怕的是如此的压迫将人变得面目狰狞。只有阳光才能温暖人性,那怕是阳光下的罪恶或许也比铁幕下的阴影令人欣慰

  《铁幕阴影下》观后感(二):补充剧情

  荷兰著名记者黑特·马柯在他的《在欧洲》一书中提到了发生于1951年捷克斯洛伐克的一起案件。时任捷克共产党的秘书长鲁道夫·斯兰斯基因所谓的“谋反”罪被起诉被捕,“在其审判结束之际,全体被告都被处以绞刑,审判有着特殊的转折:十四名嫌犯中有十一个犹太人。它是东方集团开始新一轮清洗的标志,是一场有着明显反犹太人特点的恐怖浪潮。”

  而真正有步骤计划地迫害犹太人是从1950年正式开始的,那时的古拉格集中营比任何时候都要人满为患,有近14万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被关进了集中营。书中同时写道“1953年1月,发起了一场运动,带有熟悉宣传鼓动风格,激起对即将到来的审判的兴趣。《真理报》和《消息报》刊登长篇大论,称一场‘资产阶级—复国主义—美国阴谋’渗入国内,报纸腔调日日变得更加反犹。犹太人,不单单犹太人,生活在对大规模驱逐出境的恐惧中。”

  电影的背景就发生在195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影片以一个警官对两起普通案件的侦破为基本架构,真实反应了195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面貌二战后的世界经历了长期的冷战,但对于捷斯洛伐克来说,1953年又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节点。这年年初东欧在斯大林政策控制下正式开始了反犹太人浪潮,虽然他们没有像纳粹那样搞大规模的屠杀,但却有无以计数的犹太人以各种莫须有罪名被判刑或被驱逐。整个东方阵营以斯大林特有的方式“屠杀”犹太人,纳粹屠杀了600万犹太人,而斯大林至少也屠杀了500万。

  也是在这一年的年初,捷克(以下将捷克斯洛伐克简写为捷克)社会风传政府欲将币制改革。这也是当时东方阵营特有的剥夺国民财富的方式。在影片中可以看到,政府在极力隐瞒此事,而捷克社会的每个人人心惶惶。一个反犹一个币制改革,在整个冷战历史的大背景看来是无足轻重小事,而影片就如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一样,通过这一年发生的普通“小事”为观众构勒出铁幕阴影下的捷克特有的社会生态

  影片以两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作为面子,勾联出了当时捷克社会反犹的里子。而观众又当以点带面地想到,这样的冤案在当时的捷克层出不穷。而影片又更进一步地通过细节展示了铁幕阴影下的捷克。虽没有满墙的大字报和漫天的口号,从表面上看起来影片中的布拉格并没有鲜明时代特色,不过,墙上挂着的斯大林标准像,商店橱窗里的反犹标语孩子背诵的一首叫《富农》的诗……通过种种细节展示,观众依然可以嗅到当时捷克特殊的政治空气

  同样反映了东欧冷战环境的影片,去年还有一部《芭芭拉》,不过在笔者看来此片相比《芭芭拉》要精彩得多。在悬疑布置和氛围的营造上影片有着媲美好莱坞的剧本佳构,无处不在的国安局,迷雾渐开的破案过程配合剧情的紧张音乐增加了影片的娱乐效果和可看性。不过影片中的侦探亚达尔这样的人物却让我产生深深怀疑

  《铁幕阴影下》观后感(三):铁幕阴影下

  et in Prague in 1953, this suspenseful crime drama follows honest police captain Hakl (Trojan) and his investigation of a seemingly mundane robbery at a goldsmith’s shop. In a fraught political climate, this incident is seized on by the Communist authorities, who require a smokescreen for their own, far grander, deception.

  On the orders of State Security, Hakl’s investigation is taken over by Major Zenke (Sebastian Koch, The Lives of Others), an East German specialist, who has been told to “prove” that the gold was stolen by the Jewish community to finance Zionist terrorism. But the experienced Hakl’s instincts puts him on the path of an altogether different story. Can one just man stand up to the forces of an increasingly oppressive state? The shadow of the past looms over all involved, and this can make a culprit of a victim and a hero of a culprit. Somber and atmospheric, this is a moving and compelling study of the Stalinist era.

  《铁幕阴影下》观后感(四):难以清算的罪恶

  捷克此次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影片《铁幕阴影下》,原名就是阴影下,影片的风格与此片名颇为搭调。整部影片气氛阴沉,暗淡光线下的的古老建筑,在讲究镜头里显得特别质感。中文名加上了铁铁幕两字,因为此剧与我所看过的大多数捷克电影一样,揭露的是铁幕之后的罪恶。只不过此片将谴责包装在一个罪案故事之中。

  故事发生在1953年,铁幕刚刚在东欧落下不久,新旧体制正在转换过程中。就在这一年,建立起铁幕的斯大林去世,而在去世前,他在苏联及东欧开始了两项比较大的政策,一是货币改革,二是重启对犹太人的迫害。这是《铁幕阴影下》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观众能够把握住电影主旨地方

  电影以一起金库盗窃案作为故事的开始,其实,这是一起并不复杂的案件,对于久经沙场的影片主角哈克上尉来说,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恐怕也遇到过不少类似案件。不过,随着调查深入,各方人物次第登场,哈克才发现,案件相当的古怪,远非想像中的那么简单。国安局出场接手了案件,还有德国的专家也介入,且涉案者基本上都是犹太人。一切显得那么扑朔迷离。哈克还在用着传统手法调查着此案,不过时代已经完全改变了,在那个时代里,政治主宰着一切。哈克未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才酿成了他本人的悲剧

  影片的悬疑气氛营造得很不错,让观众也一度把其当成了警匪片,其实案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案件所发生的时间,以及所涉及到的人群。影片从一开始,就不断强调着当时的大背景,即已经当政的共产党政权准备进行货币改革。对于那些刚从战争阴影中走出、正在适应所不熟悉体制的市民们,这恰恰是他们所强烈关注问题。因为有着前车之鉴,作为东欧各国的老大哥苏联,刚刚在1947年进行了币改,之后也在东欧其他国家推行此项政策。货币改革的苦果,最后当然是由普通老百姓来承担的,这种改革实际上是政府对于民间的一种掠夺。斯大林说得很清楚:“恢复国家经济的艰难状况要求苏联国民进一步作出牺牲,但要使他们相信,这是最后一次牺牲。”

  苏联新旧货币的兑换率,斯大林亲自定为十比一,并规定必须在一周内兑换完毕。从十月革命以来,经过近三十年苏联政治及经济大清洗,并且又经历了二次大战的苏联公民们,手中本已没有什么闲钱,又遭遇一次极大的洗劫,很多人的存款变成了废纸。这一作法,基本上每个共产主义国家都实行过,而且都打着极为崇高的旗号。中国在1955年也进行了过类似的政策,只是汲取了苏联及东欧的教训,未叫货币改革,而称其为发行新币,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由国家以建设名义,对于国民进行彻底掠夺。

  在电影中,哈克上尉的妻子对于即将到来的货币改革,一直提心吊胆,并嘱咐丈夫将家里的存款买成画,能够给孩子留下一点上学钱。而政府方面也是小心翼翼,严控着消息,民间只是不断地揣测。政府甚至一度公开地否认,认为即将进行货币改革完全是造谣。在电影的结尾,货币改革终于开始,愤怒的市民发疯式地从楼上扔下自己的血汗钱,这些钱已经变成了一张张废纸。哈克上尉在死前总算委托人将家里的存款,换成了一幅画,但从后面的历史来看,他的妻儿又能从这幅画中得到什么呢?

  那么,货币改革与电影中的案件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不得不说电影中的第二个背景,即对于犹太人的迫害。提起屠杀犹太人,我们总想起纳粹,他们在二战期间总共屠杀了六百万犹太人,他们的罪行确实够得上滔天了。然而,苏联对于犹太人的迫害,相对于纳粹来说,也是不遑多让的。1930年,斯大林在与托洛斯基的权力斗争中,一大批犹太知识分子被迫害致死。希特勒入侵苏联,让斯大林的反犹政策暂缓。犹太人在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其实是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很多人在战争中牺牲,也有很多人成为苏联英雄。然而,当战争快结束之时,斯大林却开始卸磨杀驴,从谋杀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领导人,到将大量的犹太人送入集中营,其所做所为相当令人发指。据统计,被苏联迫害致死的犹太人,也有近五百万左右。

  捷克在二战中被德国吞并,其境内的犹太人饱受苦难。二战后,社会主义的捷克政府紧跟苏联,也开始了对犹太人的迫害。《铁幕阴影下》中的两起案件,皆是由布拉格国家安全自导自演的案件。他们故意盗窃金库,抢劫邮局,其目的就是将人们视线引向犹太人。两起案件中,多名犹太人被捕,他们被指控盗窃国家财产,以及企图实行锡安主义。这实在是一箭双雕的计谋。一方面将货币改革这潭水搞混,让犹太人去承受罪名;另一方面,则可以借此清洗迫害犹太人。电影中,这起案件只是发生在布拉格的两桩小案件,其实体现的却是捷克的国家意志。因此,这桩刑事案件中,因为政治的介入而显得黑幕重重。

  电影中的主角只是个有着正义感的老警察可惜他不明白现实中的政治,最后他只能作为孤胆英雄,而与整个国家机器战斗,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在此之前,那个来自德国的专家已经警告过他,事情并非想像中的那么简单。劝告他保护好自己与家人。哈克企图揭露整个事件中的黑幕,而在铁幕缓缓落下之后,那个嗜血的机器正张开着血盆大口,等待着一试牙口的锋利,哈克成为了这架机器的一个牺牲者。但他远不是最后一个,对于任何敢于反抗甚至怀疑者,这架机器一向毫不留情,它残酷地运行了数十年。

  电影最后留下了一点光明的尾巴。那个德国专家原是被苏联关押的纳粹,他与捷克达成交换回西德的条件,就是在法庭上指控犹太人是两起案件的罪犯。他回到了西德,也就是当时的自由世界。但他明了一切,也很同情主角哈克上尉。他带走了哈克上尉用生命换来的证据,能够让世界了解到发生在铁幕后的罪恶。但这丝光明对于死去的哈克来说,对于仍处于黑暗之中捷克人民来说,又有多大的用处呢?类似的罪恶,在捷克以及其他同样体制的国家中屡见不鲜,还会不断地反复地变换着方式发生,这种罪恶比起后面的更多罪恶来说,还真只是小事一桩。这些罪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揭露出来,但造成这种罪恶的制度及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并未被清算,还有一些国家仍然在继续着这种罪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