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铁路劳工》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铁路劳工》影评10篇

2018-06-04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铁路劳工》影评10篇

  《铁路劳工》是一部由乔纳森·泰普兹执导,科林·费尔斯 / 妮可·基德曼 / 杰瑞米·艾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铁路劳工》影评(一):铁路劳工

  比受折磨痛苦事情是从折磨的记忆中走出来,男主人公顽强意志力使他支撑到了现在,同时也正好有这么一个机会,让他摆脱埋藏在他脑海深处得那些包袱时间可以磨平一切,包括人的情感,从复仇的边缘转化为不可思议的至交。但并不是每一个日本人都有这样的勇气觉悟,大和民族对于二战态度至今和德意志民族的态度还是无法相比,希望那些右翼势力能够多看看这些片子。向93岁洛马克斯和他的妻子凯丽致敬,也是爱情力量使洛马克斯最终没有像他的叔叔那样没能战争阴影而自挂东南枝,最后,我也希望这个世界再没有战争,最起码让我们在地球村过得太平一些,即便是会出现虐待,会出现暴力,也不要用肉体伤害方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珍重珍重。

  《铁路劳工》影评(二):Broaden Your Horizon

  最新一期《新周刊》封面标题是“烂片的狂欢”,这个话题其实很有意思,也很符合当前国内的观影环境。在这个命题之下,各位影评界大咖联手撰文,从“烂片之王”艾德·伍德的《外太空第九号计划》聊到胡金铨的《山中传奇》,各抒己见,可谓百家争鸣。看完确实涨了不少知识,也引发了很多思考。但我仍然觉得烂片的标准其实还是很难界定的,与其是费劲心思为烂片划定标准,不如聊聊什么是不烂的电影。

  据说好莱坞的编剧们有个不成文的编剧准则:让每部电影都能让观众学到一个知识。我不知道这是真是假,其实通俗点来讲,就是一部合格的作品,应该视为你打开了一扇门,拓宽了你的视野丰富你的人生。按我写雅思作文时最常用的一个短语来讲,就是“Broaden your horizon and enrich your knowledge”。 它可能是对于一项你不了解运动认识(如最近的《破风》、前几年的《极速风流》、《冰封168小时》等),可能是对于一段你不够熟悉历史补充(如《1942》、《逃离德黑兰》、《鸣梁海战》等),也可能是对于一个我们耳熟能详但是缺乏细节了解人物刻画(如《模仿游戏》、《国王演讲》、《万物理论》等),还有可能,是一部可以引发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思考并会换个角度来看一些问题,并会有所收获,《铁路劳工》就是这样的电影。

  这片子在去年1月在英国上映的,我记得当时在英国很多公交车的外侧,都能看到这部电影的海报按理说,奥斯卡影帝与奥斯卡影后的搭配,应该能让片子火一把的。但据我感觉,它并未在当时引起太多人的注意重视,也没有引发大范围报道讨论。后来我从网上找到了这片子的资源,下了下来,甚至还是720p的mkv文件,但也就一直放在了硬盘里从未打开过。甚至在今天到电影资料馆看片前,都不知道这片子到底是讲什么的。

  影片开始之后的英国元素让我无比怀念典型的英国火车站站台车厢座位布局、苏格兰高地美景、Inverness、Bristol、Manchester这些地名、甚至连火车站墙上的way out都让我倍感亲切。但这并不是一部只用看景的旅游风光片。

  按真实故事改编其实是把双刃剑,好的地方在于它可以作为故事合理性保证,而不会出现太多剧情上的硬伤。很多故事看着假就因为它是编的而不是真事,一些情节设置往往是为了刻意推动剧情,而没有让故事自己往前流动。与此同时,真事改编的限制也在于它是真事,而影片的时长容量是无法满足琐碎生活的全部内容的。再精妙地取舍其实都难以平衡。科林费斯和妮可基德曼的感情线确实太快太突然需要彼此走入内心的故事,从初遇开始讲,难免两人在感情线上虎头蛇尾

  影片节奏不是很快,摄影很赞。很多镜头的构图对于男主有着很强的压迫感,主角出现在景框中的那个位置你就会觉得不舒服,内心受煎熬。很多全景的使用更让人感受油然而生萧条凄凉

  最后一幕其实挺让我感动的。感动前提对于我来说,是在情感上被说服,觉得这里是人物的真情流露,而非为了流泪而流泪。对于一个曾经玩命折磨你,想弄死你的人,最终可以在那一刻相拥泯恩仇并在之后成为一辈子的至交,这确实太不可思议了,但这个结果是否可信,就要看导演本领。影片在这里情绪的一步步堆砌,其实还是可以感受到的,那段同样场景不同年代角色互换,其实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也为很多冲突找到了理由。真田广之的表演很到位,赎罪者的设定在这里是可以说服观众的。而科林费斯态度的变化也是逐步累积的。当结尾出现那些历史照片时,给予我的感动与震撼不亚于《逃离德黑兰》片尾那些真实存在的照片,这也为影片的主题升华以及情绪的合理性再一次增添了砝码。

  一个角色由两个人必然要承担风险,戏份分配不均与时间的纵横交错必然会影响到观众的接受力。我能想到的,两部影片这方面做的比较好,一个是《无间道》,另一个是《美国往事》。但是《无间道》第二部是为两个主角单独立传的,所以也不会觉得第一部中的陈冠希与余文乐短暂的出现有尴尬。而《美国往事》将近四个小时的片长,角色时长五五分,其实问题也不大,并且小演员们都很出彩。但是本片在不到120分钟的时长下采用两个演员饰演主角,未免就会不流畅,毕竟当科林费斯出现时,谁还想看别的男人

  回到影片的主题,它其实不是一开始就谈宽恕的。以至于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我都以为这片子讲得是“战争后遗症”,在战争中的某个点让他无法释怀,而主角的人设弧线在于他如何最终克服了它,类似于《集结号》。但当最后宽恕的主题出现后,反而有种新鲜好感

  比内涵比思考比场面比演员,也许有更多更好的战争片排在在它之前。但以这样一种角度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你就会觉得broaden your horizon,在这点上,《硫磺岛的家书》与《父辈旗帜》的成功也在于此,当真田广之流泪下跪,抱着科林·费斯心怀愧疚时候,你既觉得他很可怜却也觉得他很可敬,从而会思考他是不是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所带给他的创伤是不是也需要用一生来弥补?否则他也就不会留在那片土地了。战争中那些魔鬼嘴脸为什么在今天你可以把他当作一个普通人来看待来同情?即使他们犯下的罪行十恶不赦你都愿意尝试去换位思考?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这部电来引发思考的。

  这个时代,可以带来思辨的电影都该是合格的作品。

  《铁路劳工》影评(三):No war

  评分有点偏低,还好因为脸叔没有错过这部让我看完之后思考良久的电影。影片一开始还沉浸在男主撩得一手好妹拼命get撩妹技能点,大呼:哇,这对夫妇进展神速啊!看似美如画的幸福生活的建立也突然的扩张了那段伤痛的阴影,笼罩着男主神经兮兮。有人在问,为什么以前不这样,一结婚就这样了,老婆好可怜。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种体验,在你获得巨大快乐之时,会不会质疑此刻你在经历的是否真实,或许我有时是悲观主义者,肆意的大笑之后,反而更会让我快速的意识到躲藏在阴暗面的自己。正如同有阴影的地方必有光,有光的地方必有阴影。

  二战结束好多年,男主洛马克思依然被困在离家五千多公里的铁道上,灵魂依然被关在那个小黑屋里饱受折磨。他从不对任何人说起自己在被拖走的两个礼拜里遭受了什么。日本兵说,你的战友全部都指证是你私设电台,你还不赶快招供。不知此刻男主心理是怎么想的,被自己挺身而出保护的战友的背叛,以至于后来即使参加了二战老兵俱乐部面对自己的战友也不愿与之诉说原因之一吧。我十分十分的不赞同有人说小黑屋里的刑罚不过就是水刑,比想象中的差距较大。可是我一看到这里就痛苦的哭了,那种窒息感,绝望感,濒死感夹杂着尖叫穿过屏幕放佛搅乱了周围的气流。我也曾想象过小黑屋里的是多么变态的折磨,毕竟我们可是从小就开始接收日军残忍讯息。可是洛马克斯是洛马克斯,我们带有自己的天平去测量他当时的处境是不公平的。

  后来,战友芬利拜托洛马克斯去泰国找那个日本宪兵长濑报仇,他却拒绝了,因为自己已经有爱的人,有家了。芬利离去,用自杀来传递自己的信息。有人又说了,为什么大叔你自己不去呢?嗯,我也这么想过,但是这也是真实的人性不是吗,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去直面那段伤痛屈辱的历史,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爱人和家,摆脱那段阴影或许只有死亡了。洛马克斯还是去了,面对长濑纵使有满腔仇恨,纵使把自己曾经所受的酷刑都做一遍那真的会好过一点吗?洛打开了那扇小黑屋,里面一切都没变,水管依然在滴水,他也再次看到了那个躺在上面的自己,岁月被囚禁在这里一点没有流逝,但是现实中的自己却面目全非。“我依然觉得自己还在战场上”。

  “Sorry”在某些时刻真的是最无助语言,有什么用呢?能改变什么呢?能把那些枉死的岁月都还给我吗?可是除了这句sorry又还能在说些什么呢。结尾长濑收到洛亲自送来的信没有打开看就已经泣不成声,我也是。洛搂着他的肩膀满是温柔安慰。“在此献上我最诚挚原谅”。我喜欢这样充满喜剧但是又很温暖结局,不可思议但却是真实的故事。如果全世界都是他们,和平会不会离我们近一点。

  希望大家不要总是纠结在伤痛的过去,历史需要铭记,战争中没有谁是幸存者,走出阴影,才能开始美好的生活。Making love,no war。

  《铁路劳工》影评(四):可惜了演员真容

  所下载资源标注“高分剧情”。观毕,有被骗感觉。所幸,还有妮可——我极为喜爱的一位女演员。有些时日没看其作品,似乎两三个月前又把《时时刻刻》挑出来重温。似乎是继《时时刻刻》后,妮可再次把金发染黑,还是齐耳短发,别有一番风情在。

  本片,惟一的兴趣点是男女主火车上相遇引发的那份爱情,很容易让人想起《爱在黎明前》。

  我不解:何以男主婚后,战争后遗症发作。前面既没有镜头做铺垫,后面也没有通过知情人之口讲出。所以,这样的剧情很莫名。

  我就不信:日军中找不来工程师看懂囚犯所做的简单接收电台装置,还费时费力进行审讯。

  如果是反映日军暴行,以筑路为例,远没有其它影片中工人动作稍慢就招致监工一顿皮鞭或棍棒等镜头。原以为小黑屋发生了诸如被性侵以致男主不愿讲出,实则只是被灌水(现实中,还有人选择投水而死)。如果比较南京大屠杀或731病毒实验等日军暴行,再想想美军虐囚,只觉影片中的日军行为实在没什么

  菲利之死是否必须?这家伙自个也可以去报仇啊。难道非要拿自己的命做一个未知赌局,假如其自杀没凑效,岂非白搭一条命?

  如果是体现对战争的反思,也远没有其它影片来的深刻。本片中,加害方一句“抱歉”似乎够了。实则,远远不够。

  《铁路劳工》影评(五):基于二战时期真实的故事:再看日本人

  虽然网上评分只有6+,我还是选择看了,但我想至少能给8分。

  故事源于二战期间真人真事主人公如果按照心理学可以被诊断为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战争中饱受羞辱和虐待,虽然能幸存,但是时不时闪回过去的场景一直折磨着他当下的生活。开始他选择回避,将往事压抑,选择忘记不愉快的经历来,以为自己就会快乐些,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即便在得知当时的当事的日本兵还在世,他选择继续逃避,拒绝面对。

  有些事发生了,它就已经产生作用,所以意识层面否定和回避,在潜意识深深烙下。心理问题不是我们常规意义的病,但是不治一样会折磨着你,甚至那种影响更广泛,更深入。心理疾病也是病,得治。

  主人公的人格成熟的,他勇敢的面对历史,面对事实,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同时他清楚宣泄自己的情感,终于将所有的压抑卸下,那种如释重负的原谅,让他的人生再次升华。

  所以,真诚于内心最真的感受,原谅和接纳尚有自省的他人,毕竟要相信,没有生下来就是要与人为敌的。宽容的心最后留给自己的是平和的人生。

  最后,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一直生活到93岁,2013年离开人世,我相信这是必然的。

  《铁路劳工》影评(六):无法被这样轻而易举地说服,更无法就这样去原谅!

  这是一部让我感觉很失望的电影。

  不可否认每个演员的演技都还不错,但我只能说这剧本很有问题。

  抛开那些情欲之间的片段,用来描写日据时期的日军对待英军俘虏的片段,或许我有小人之心,但我觉得这些片段在或多或少地美化日军,我对日军仅仅对英军俘虏作出此程度的虐待感到怀疑。

  但反观英军囚犯们的表现,包括主角和主要的配角,他们的表现有点Over react。 难道英国军人就是这样的心理素质? 特别是主角,简直就像是一个玻璃心。

  剧中利用好几次情节去加深观众对于那个小黑屋的好奇,以及宣示这个小黑屋的虐囚程度是你不能想象的。但最终揭晓的时候,我感觉这简直就是一个玩笑! --- 一个小黑屋,被绑在床上,灌了两三次水,这就能让一个人三观崩溃甚至创伤长达数十年?只有一个解释比较合理 --- 就是这个英国人真的太玻璃心了!

  而对于那个日本军官,我感觉这个角色十分苍白,片中几次有意无意地去刻画这个日本军官其实是还有人性的,有不忍的,有良知的。但我并不相信这个论调,片中那个日本军官狡猾地利用自己的英文优势,摆脱受到惩罚的机会,他出卖了他的同伴而苟延下来。而且他违背了他的誓言 --- 宁可怀着荣誉而死,不作苟活。 这样的人,你相信他是有良知的,有人性的吗?而在片中差不多结束的时候,编剧找了一个解释(说日本军官自己也被军国主义所蒙骗)洗白了他,让他在某程度上也成了受害者,看到这里我十分气愤!我觉得这又是在美化日本了。难道日本军官是三岁小孩吗?难道天皇说会赢就一定会赢吗? 难道这场战争赢了,虐囚就变得合理了吗? 人性可以为战争让道?

  日本军官这个角色本来是应该有很重要的发挥的,如何将一个从染满鲜血的军国主义分子到为了寻求救赎而在纪念馆里给人陈述这段血腥历史的人那种复杂情感(人性,荣誉,挫败感,羞耻感)表达出来,应该是本片的一个重要部分,可惜这一点我在这片中一点儿也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了一个不太愿意接受自己错了的人最后洒了几滴眼泪就被轻而易举地原谅

  而片中的最后,那个日本军官的表白和道歉,我觉得十分儿戏。而英国军官就这样的原谅,我也觉得十分儿戏。最后更提出了放下仇恨,拥抱彼此的论调。 我觉得我自己完全无法被这样的论据所说服,战争的创伤不是如此肤浅,而且这份救赎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被获得,罪人更不可能被如此简单地原谅!

  《铁路劳工》影评(七):期望过高火候真的不够

  一看剧情简介和影评,马上就觉得柯林大叔又要冲击小金人了。但看了以后比较失望,倒不是柯林大叔不行,主要还是队友不够给力,导演功力也不够吧。

  队友主要就是妮可和真田二人。妮可就不多说了,我觉得这个角色毫无压力,基本可以随便她发挥。但我就是想不通,英国没女人了啊?为毛非要找美国女星来演呢为毛?我一个老外是听不出来口音哪里不对啦,但是感觉怪怪啊。。。

  真田可是一个关键角色,我本来对他也抱有期望的,但是在柯林大叔的收放自如的演技旁边,真田的表现显得太过欠缺了。虽然看得出来他的努力,但是基本没有找着北的感觉。相比之下,柯林大叔的演技,那是同角色浑然一体,不分你我,完全无痕迹,更不要说什么努力表演之类了好吗?另外两名年轻演员表现也不错,尤其柯林年轻版那个小伙子跟原型气质特别像。

  说实话本片不算煽情。拍摄和叙述都还细腻。节奏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最关键最败笔就是之前造势太多,一大悬念导致观众脑洞大开,各种灭绝人性,极度重口,毫无节操的情节纷纷脑补出来,最后答案揭晓,顿时就是毛毛雨的感觉,落差很大,直接影响对结尾升华的体验。

  也许这就是真实故事的通病,现实永远没有想像的夸张。

  《铁路劳工》影评(八):情绪调动 + 画面(短评写不下

  这是近期对情绪影响最大的电影,看完后一小时还在其中出不来。压抑,悲痛,无奈,愤怒,后脑勺沉重,胸口沉闷,甚至有几秒耳膜发涨,其他感觉消失,仿佛脱离时空。

  ( 奇怪,这种感觉并不陌生。我大概要好好检视生活,警惕下次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 )

  第一次回桂河下火车那段强烈感到荒谬。配乐仿佛如时间对历史的嘲讽:都过去了,这里是景点,佛祖菩萨用以朝圣赎罪,有休假的人们,有怀有希望的村民;当年的肢体和尸骨,送水被打死的村民,颤抖的俘虏奴隶都消失不见。只有简单的雕像,简陋的博物馆,提醒着过去。( 我曾经也去过类似的战事纪念馆,但当时给我的触动只有这部电影的1/10,真的只能是提醒。 )

  湿布浇水那里几乎同时感到要窒息。之前那道门出现多次,甚至开始怀疑是性侵羞辱。最后用刑的方式非常简洁,一块布,一根水管。多么简单的东西,却无法摆脱,动弹不得。

  我只懂一点 构图,色调,然而这部电影的画面给我的感觉却美的像艺术品。

  06:48

  12:22

  18:30

  第一遍看时,我真的不懂为何最后要原谅日军。活在谎言中的日军,却说英军应该坚守荣耀去死,到最后真战败自己却苟且偷生。多年后第一次见面依然是掩饰自己当年罪行的辩解:我没有亲自拷打你,我不是军人只是翻译官。( 这大概也是我现在对日本战犯的印象 )生气的去讨伐一个人,他却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仿佛一拳打到棉花上。

  直到接着第二遍时,开头可爱的火车爱好者,创造的巧合相遇,美丽的爱情,真的太暖了,确实太值得留恋了。

  前半截结婚到第一次房间变空那段节奏有点快,第一次看跟不上。

  《铁路劳工》影评(九):看了影评再去看电影,我觉得还是一部好片

  看了影评才去看的电影,影评一面倒的认为此篇不佳,主要是对鬼子刻画得不够坏,鬼子行刑下手太轻,不过就是个水刑把主角这么的心理阴影面积这么大,最后主角居然没有手撕鬼子还跟鬼子握手言和。幸亏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不然大家一定认为导演只不过是粉饰太平,掩饰日本人的罪行,我们没有就真正经历过战争,所有对于战争的认识是靠这些年的影视剧得来的,所以我们对日本人充满刻骨仇恨,所以抗日剧中各种手撕鬼子的桥段才让我们有痛快淋漓的感觉,而这种似乎有一些温情的片子我们无法接受,我始终认为战争受害者绝不只是被侵略者,看《钢琴师》最让我感动的是德国军官救助钢琴家的情节,那么当我们再去反思二战的时候,一定要用杀,狗这样的字眼才能解恨么,我们不是应该反思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怎样才能让这样的事情不发生么?最后主角和日本翻译的和解不真实体现了这一点么?这难道不是对战争更理智的认识么?

  《铁路劳工》影评(十):铁路劳工:战争总会结束,仇恨终要过去

  本打算去中国科技馆的IMAX厅去看《变形金刚4》,没曾想一票难求。于是先看了《摩纳哥王妃》,再看了《沉睡魔咒》。趁等着变4的间隙,又看了几部与这 两部电影相关的几部片子。先接续《摩纳哥王妃》,目前,在宝岛台湾,借妮可·基德曼的亮相,趁机上映由她出演的《铁路劳工》,居然票房还不错。我心下一 动,也找来这片来看一看。今天,就先来说道说道。

  这是一部以现代眼光去回顾与反思二战的片子,有一点类似《朗诵者》。二战早就结束,但当年深陷其中的受害者,却始终没有走出来。无论是施害者,还是受害者,或者是相关家属,都在战争后遗症中饱受折磨。而纾缓之道,唯在宽恕,唯有爱之心。

  作 为改编于社会现实的电影,在影像故事与历史现实之间的平衡上,向来存在难度,《铁路劳工》的表现就算不上太好。这与故事原型洛马克斯的回忆录原著有关系, 改编上存在着难度,以至于电影在人物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跳跃,次要角色的性格也不够圆满。只能靠科林·费斯强大的演技去hold全场,但内心戏展开的又不充 分,所以,多少也挥霍了一下这位奥斯卡影帝的技艺。

  还是先整理一下电影的故事吧。

  单身中年女子帕特里夏(妮可·基德曼) 在火车上偶遇男子艾里克·洛马克斯,然后相爱。等帕特里夏嫁给了艾里克,跟他在澳大利亚定居,进入他的生活,才发生他内心上存在一片阴影。原来,艾里克在 二战时原本是澳大利亚军方的话务人员,因为日军对澳大利亚的占领,因战败沦为了日军的战俘。但日军对待战俘显然没有遵守日内瓦公约,而是将战俘们统统拉到 了东南亚,并成为了日军修建的缅泰铁路的劳工。每日承受着超强度的劳作,缺衣少食,面临各种打骂更成为常事。以至于劳工们的死亡率奇高。艾里克·洛马克斯 因为通晓话务,被日军当作了维修工,待遇算是好上了一点点。因为参与铁路修筑,洛马克斯此后爱上了铁路,到处乘坐铁路闲散地逛来逛去,并因此而结识了帕特 里夏,也算一种小圆满。这是后话。

  在当时,洛马克斯们在绝望的劳作之外,其实整个二战战场已经发生了巨变。尤其是欧洲战场上盟军已经对轴 心国集团全面反击,纳粹集团已经陷入了最后的危机之中。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也步步紧逼,已经对日本本土进行了轰炸。此时的日本,唯有在中国战场上,发到 了大型的攻势,并打通了南北交通,同时在东南亚的丛林里大兴土木,以巩固有限的胜利。洛马克斯就承担着这种劳作。在日军的严密看管之下,加上超出极限之外 的劳作,让战俘们苦不言堪。但战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洛马克斯与他们的战友们在劳作之间,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组建了一个小小的电台,尽管不能对外沟通,却 能接受到外界的消息。NBC等新闻消息就此传来,盟军节节胜利的消息足以给陷入绝境中的战俘们带来莫大的希望。让他们感到战争就要结束了,他们马上就可以 获救,这种希望给了更多的战俘们以坚持下去的信心。

  但是黎明前总有黑暗,电台终于还是被日本人发现了。为了让小伙伴能够平安,洛马克斯主 动站了出来,承认是自己策划了电台的组建,并由自己组装起来的。洛马克斯的勇敢与勇气,拯救了他的战友,但他自己却陷入了日本人疯狂的折磨之中,各种酷刑 让洛马克斯痛不欲生。日本人想要知道电台背后的秘密,对洛马克斯采用了各种手段进行折磨。不过,洛马克斯都坚持了下来,没让日本人如愿。最终,盟军如约而 至,来到了这片工地,并解救了被关押的澳大利亚士兵们,但不堪的折磨还是给洛马克斯的心理留下了浓重的阴影,让他在后半生中都陷入噩梦之中,并经常惊醒, 身体会抽搐在一起,痛苦异常。

  帕特里夏照料着洛马克斯,看着他的痛苦,却无能为力。终于有一天,帕特里夏发现当年曾经折磨过洛马克斯的日 本军人,其中的一个依然生活在当初的工地附近。这促使了洛马克斯去寻仇之心,终于,当年施暴的双方面对面地坐在了一起。当年的日军宪兵长濑,在美军到来的 时候,冒充翻译官,因此躲过了一劫,没有被当成战犯扭送到军事法庭上。但长濑在随后跟随盟军发掘死亡战俘的墓地时,心灵终于受到震颤。随后信了佛教,开始 了他的赎罪生涯。留在这里,在当地组建的战争博物馆中,充当向导,向人介绍那些不堪的岁月。

  直到洛马克斯的到来,长濑才终于真正有机会面对他的暴行,才有机会进行一场真正的赎罪。洛马克斯本打算一来到就杀死长濑的,但当他面对眼前的长濑。终于,还是没有下手。他也终于醒悟到,要想真正放下,唯有宽恕才能化解双方内心的淤积。唯有爱,才能让世界获得真正的和平。

  这是一个痛苦的放下的过程,对于洛马克斯来说,真的放下,很难,但他终于做到了。长濑的赎罪,在多年之后也终于得到了当事人的谅解与宽恕。洛马克斯与长濑最终成为了朋友,并一直保持着联系,直至生命走到尽头的前夕。

  时间的跨度过长,对电影的改编带来了难度,让整部片子看起来不是那么的玩转自如,也不是那么流畅。起码,差《朗诵者》很多,演技上,也没能像《朗诵者》那样 充分将凯特·温丝莱特的演技发掘起来。但故事背后要传达的主题是明确的,为爱永生,唯宽恕才能换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唯宽恕才能让自己心安,唯宽恕才能让 敌人得到解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