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镇三秋》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三镇三秋》的观后感10篇

2018-06-07 20: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镇三秋》的观后感10篇

  《三镇三秋》是一部由武帅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镇三秋》观后感(一):杂谈

  武帅在赴法求学之前,给自己,给故乡留下的记忆变迁中的口述历史,我如是称之。

  “有诚意,无创意”的点评恰到好处。本以为这么诗意名字搭配着的会是一部很温情片子,却给人一种凌乱的访谈录的感觉。说的太多。提及此处就想到雅克·贝汉先生的《鸟的迁徙》这部传世名作。如果让CCTV来拍,估计又是另一个版本的赵忠祥动物世界,从头说到尾,生怕文案不够长。

  码头文化和路边摊代表着的开埠港口城市文化,而江浙沪的精致腔调体现了一种“文明”或者称之为“(普遍)小资”的状态。这两种文化社群的历史背景差异极大是电影不曾体现的。开埠港口城市的历史普遍在1840年之后,而江浙沪的历史则大都要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前。纵使与武汉相近的长沙,南宋岳麓书院的文化地标也反应出两座城市内蕴的不同

  而让人惊奇的另一点则是,路边摊较多的城市,经济发展大都相对滞后。而江浙沪一带哪怕是早点铺都有着不错门面环境。也许得益于相对富庶的地方政府有钱城管

  很多事情都有大小两个方面可以观察大方面或者说宏观很多时候会让人从整体上去感觉到必要性必须性以及重要性,而小方面或者说微观角度的观察则让人体人们认可以及渴求。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固然可以有诸多宏观的理由意义,但武帅只选择了“名字”这一个小细节就足以体现人们无与伦比喜悦。众多店铺工厂企业以“大桥”为名,众多的父母孩子取名“大桥”。

  城区改造是个不可避免话题,尤其在中国这个动荡了一百多年的国度。经济发展带来的后发动力,使得我们不断的期望更新更大更好的环境与社会。我们不断的朝前走,只顾着追求更美好的前方而忘了捡拾过去的美好。当然要求那种状态(贫困落后战乱、动荡)下的国人在不断发展追赶并且内斗的情况下再去关注这些古旧中的美好似乎也确实太为难了。

  另外,总不能在自己住在高楼大厦科技社区的时候,为了让能有地方散步休闲就让别人住在大杂院那样水电煤气都很落后的社区吧。公安消防等诸多市政部门头疼问题也确实没那么容易解决联系到荀子“君子治治不知乱”的态度,推倒重来这种简单粗暴处理方式似乎变的那么切实有效有理有据

  晕的写不下去了,工作太忙思路全没了...9.20

  ================================================

  《三镇三秋》观后感(二):被片子感动,被导演逗乐

  有一瞬间,有种牵动我灵魂的感动

  这就是我决定喜欢还是不喜欢一个片子的理由

  在这个嘈杂的,四处都是工地的城市

  我看到有人在关心那些被人忽视的过往故事

  那些被叫做武汉精神东西,也许他们是一个万花筒里的一角

  风光也好,落寞也罢

  他穷其一生,他的青春,他最好的时光,他的梦想

  都留在了这个城市

  我看到了这样的情怀

  这个我曾经离开

  却最后留下的城市

  因为这里给我梦想和感动

  导演很可爱

  拍出这么“沧桑”的片子

  却是个有些小恶趣味清新的小顽童

  很有想法年轻人

  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他的执着

  我知道,拍个片子出来,是多么多么多么的不容易

  比生2个孩子还难

  期望十年后在国外的领奖台上,会看到他的电影

  我会卖弄的告诉我身边喜欢电影的朋友

  看吧,我十年前就看好这个小子

  看出他会拍出获奖的电影!

  《三镇三秋》观后感(三):贵在真实

  武汉的照片宣传片看了很多,美是美,但总觉得哪里不对——是不真实啊

  我们并不是每天都生活霓虹灯下的,这个城市也并不是每天都晴空万里

  有更多地方是没有装霓虹灯的,在很多时候武汉的天总是雾蒙蒙的

  我们眼睛看到的与滤镜之下成片的是不太一样的东西

  在高速发展道路上的某一个节点回头再看,有的时候是欣喜、有的时候可能遗憾

  整部纪录片的色调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如同暮秋,厚重且带着一股肃杀之意

  回首看辛亥革命自豪骄傲热血沸腾

  回首看长江大桥,万人空巷上下一心

  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回首看汉正街、回首看吉庆街……渐渐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以前的水泥马路是武汉、以前的市井喧嚣是武汉、以前的矮楼窄道也是武汉

  还有以前江汉路的天桥、六渡桥的天桥,包括马路上坑坑洼洼的工地、乱闯马路熙熙攘攘行人、江边抱着小伙子大腿变相逼着人家买花给女朋友小女孩,都是武汉

  能容乃大,没有内外之分,没有好坏之分,阴阳共存

  不管我认不认识你,你就是我生活过的环境组成之一,反之亦然,因为,如果没有熙熙攘攘的你或我或他,这就不是我们熟悉的武汉了,嘈杂是因为有过大家的声音拥挤时因为有过共同的存在脏乱是因为大家裹挟着一同匆匆向前,甚至在你追我赶的时候要推平历史的丰碑再建一座繁华虚无之筑

  很多时候,事物两面性同时发挥作用,短时间内无法说清道明,这一切都只是载着我们存在过的痕迹罢了

  只希望,当人们再次放慢脚步的时候,能够真正懂得那些曾经被遗失在心底真谛

  《三镇三秋》观后感(四):关于个体的武汉记忆

  在景田小津书店站着看完了《三镇三秋》,现场的武汉人不多,非武汉的观众不太理解武汉这座城市的故事和味道,武汉的观众则在抱怨没有拍到自己家所在的地方……其实这些琐碎缺憾都无伤大雅,作为一个武汉人,我很感动,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一种真诚记录,尤其是当听到导演并不是武汉人,只是在武汉读了四年大学今年刚毕业,作为同龄人,我很佩服武帅的才华努力

  我在武汉出生,在武汉东北部的青山区长大,武汉钢铁集团是覆盖这个工业方方面面的大型国企,那里的街区以数字命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有武钢的子弟学校街坊邻居多半是父母的同事,一群孩子从光屁股起就是好朋友,一起长大;集体主义氛围很浓,小时候去过工厂参观炼钢工人们是怎样在工作,工业区虽然污染严重但是居住区绿化很好,美树浓荫,梧桐树房子还要高,还有横跨几个街区的公园,初中的时候我喜欢父亲单位后院踢球,骑着车沿着江边吹风,去看长江水潮起潮落,向前流淌……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于武汉的记忆和理解局限在青山区温馨熟悉的街坊里,在红钢城,夜市,青山公园,南干渠,武钢六中,武钢十小 这些场景里;直到高中考到了武昌的省重点……

  在高中的第一天新同学问我我家住哪,我说青山,她说青山在哪里?那一刻才发现青山区原来这么不起眼。其实也不是这样,武汉之大足以让地道的武汉人迷路,所以当我看到三镇三秋里讲到了武钢的劳模我很欣慰,因为这一片地域终于被记录,没有被忽略……同理,很多我并不太熟悉的码头文化,辛亥往事也一一清晰真实的呈现,一部2小时的纪录片能如此全面讲述,实属不易

  读高中的那几年,由于父亲工作变迁,家也搬到了光谷,在由房地产商人造的小区里,在高新企业林立的开发区里完全割裂了以前的温情社区感觉。很长一段时间,我非常怀念在青山生活的时光,有时间也会回去与老友聚聚,去江边走走,在熟悉的书店里看看书……

  但也就是在那段时间,对武汉的认知不再局限于青山区,开始读方方的书,主动学习汉口、武昌的历史地理,渐渐的挖掘这座城市的深度广度,她是如此多元和复杂,但一切又融合贯通的那么美妙

  2008年高考,再一次离开,不只是离开青山,而是离开了武汉。在广东海滨城市的炽热阳光下走进大学校园,没有地理常识的广东人还经常把武昌当作一个城市,以为武汉在湖南省……从那时开始,把武汉作为一个整体来思念;在同乡会中秋节放假回家总能体会游子思乡的情愫,国文作业甚至仿照古文写江城赋……

  假期回家的时候也会四处走走去重新发现这座城市的魅力,昙华林的巷弄;古德寺的幽静;台北路的唱片店;新天地情调;龟北路的创意;世界城的繁华……

  这座城市也在变化,在跟我们一起成长,小时候六一节经常去看电影的武钢剧院改成了武钢博物馆,汉口租界的老房子有的拆掉了,地铁修了几年依旧没有通车,东湖边的鸟语林不见了,旁边修了门票更贵的欢乐谷……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沉寂多年之后,武汉像一个孩子到了青春期,焦躁等待着长大,只是渐渐长大的我,却不希望这一切消失与重构来得太快

  有时候还是会回红钢城看看,户口身份证上的地址依旧留在我住了十年的社区。今年毕业留在深圳工作,日后会办理转户口的手续,也许会走得更远,但无论如何总是会有一些关于江城的情感,在舌尖,在耳边,在心头荡漾……

  很反感一些来到深圳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的武汉人当着别人的面批评武汉的诸多不是,虽然错过了改革开放武汉的经济政治有发展滞后的地方,但一座爆发了辛亥革命的城市,一座曾经的也会是未来的商贸中心,一座坚强的城市有足够多的底蕴让每个武汉人为之骄傲

  三镇三秋里的画面和配乐,对白光线都有那么一种惆怅而落寞,感谢武帅,在这个夜晚把我们带回到魂牵梦绕的江城,就像《南方》和《大武汉》里唱到的:

  “奔腾不息长江水在你身旁流淌;汉口汉阳在江北,江南是武昌……'

  “那里总是很潮湿,那里总是很松软,那里总是很多琐碎事,那里总是红和蓝”

  感谢养育我的故乡,我永远爱着的江城,温暖而有力量丰富热烈想念你,大武汉!

  《三镇三秋》观后感(五):吐槽

  这是一个讲述武汉的片子,我还没去过武汉,不过对武汉有所耳闻,比如,武汉的公交车开得像飞机;武汉人脾气火爆;大早上就能端着热干面边挤公交边吸溜,还有我特别喜欢的武汉话那特殊的尾音。于是我怀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想要看到一些有趣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可是当蹦出来个人开始讲述码头的故事,非常口语化拖沓的谈话让人有不详的预感告诉自己放松。于是我又指望着能看到武汉的变迁,和为什么武汉人现在是这样。可惜失望一次,没有,每个人讲述每个人的经历,或许是导演认为的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吧,可是当将军的能有几个,只问这些人的日子过得怎么样能代表得了什么。还好有个人也指出了这点,然后讲述巷子平凡人生,大武汉的长街里回荡着各种口音的吆喝声,精明的商人用上海话卖袜子,哟~上海麻子好。那些逝去的旧时光显得格外有趣,因为惊奇因为没见过。

  正当年的中生代的讲述就已经不再带任何口音,所推荐精美的老建筑也只能是欧式的还有那些恐怕他自己都没吃过却不离口的老字号。

  当讲到小吃的时候,我指望着能看到武汉的街头都有什么摊儿人们都在吃什么,说时迟那时快,镜头定格在小吃街头,经过的寥寥几个人有一个举着塑料杯子里装着的果汁,一个拎着几串烤肉,我心里催促着镜头的移动,可是没有动,然后就结束了!!!看武汉人吃什么,还有武汉人的吃相如何是个奢侈愿望么,不过也好,我其实特别害怕再拍下去也不过是烤面筋烤鱿鱼。。。就当留个悬念有个念想吧。

  时间再往前推,到现代的文化,整个外国人以示国际化,外国人一定是说喜欢中国的文化。更年轻的本地人也很没劲了,连小时候睡竹床熏蚊子的经历都能拿出来炫耀,说什么可能现代的人都再也没办法想象和理解了。。。日子过得无差到极致,所以那么微小的事情都能拿出来说道说道。小青年普通话说得那叫个地道,连嘲笑南方口音的机会都不给。

  好吧,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了中国这几代人思想的变迁,不单是武汉的。城市越来越相似也越来越无聊,再也没有什么新奇的东西好讲,举国上下都只会那相同的几句贯口,说相声都没劲。

  城市因为里面的人才变得有灵性,为什么不去拍人,走在武汉肯定跟走在石家庄的大街上不一样,气氛不一样。不过,难道这些也是种不正确的猜想,难道就算身处其中也不能分辨?!

  我说,立意不一样,人家想来宏观的,而我只想整点猎奇的看看。

  翔爷说,这里的人几乎都不具备不可替代性

  游说,@#¥%*&……*……(游从技术角度说的我听不懂,总之很多手法借鉴别人的,不过这也无可厚非么,一心求新求异不利于深度的表达,如果合适那就用一下呗)有些配乐还是挺用心

  其它人,@#&Y^%&%*&%&$(抱歉,没记住TT)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