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庸才》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庸才》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2 21: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庸才》观后感精选10篇

  《庸才》是一部由园子温执导,染谷将太 / 二阶堂富美 / 渡边哲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庸才》观后感(一):一个花痴,两个疯子

  说实话这真的是我写得最纠结的一次影评,因为有些情感我真的很难把它写出来,姑且就写几点我印象深刻的点吧。

  1.人生能得几个知己

  片中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景子和住田之间的羁绊

  也许人们会想,景子为什么会对住田这样的人如此着迷,像住田这么一个永远都是一副提不起精神样子,而且胸无大志,只想平凡度过一生的人,怎么会有人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虽然我们旁人对于住田的看法是这样,但是在景子的眼中,住田虽然甘愿平凡,但却是一个有自己想法,而且敢于坚守信念的人,与其说景子对住田是一种爱慕关系,更不如说景子其实是把住田当成是自己的一个知音,住田对她来说是一面镜子,她在住田身上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2.两者相似的人生遭遇

  其实片中对于景子为何痴迷住田的原因也做了交代,住田和景子都有一个很残酷家庭环境

  住田的母亲对她不闻不问父亲则是一个醉鬼,动不动对他拳打脚踢;而景子的家庭环境则感觉交代地有一些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父母居然一心想着要用自己亲手做好的装置来吊死自己的女儿,由于前因后果没有交代清楚所以反而让人看了觉得有点胆战心惊

  对于两者的父母来说,子女对他们而言就是累赘

  相似的生活环境,景子也就理所当然的和住田走到了一起,生活已经让人充满了绝望,对于景子来说,住田就是她的曙光

  景子一直给住田加油鼓劲,他不希望住田自暴自弃,而是要他重新拾起自己的信念坚强地活下去,当住田燃起了生的希望,那景子的生命就有了新的色彩

  有了信念,那什么都有可能

  《庸才》观后感(二):平庸低下的没有用的人

  经历灾难失去一切不能振作的是平庸的低下的没有用的人

  只会到处借钱不还的抛下儿子逃掉的是平庸的低下的没有用的人

  想要成为立派的人间最后却不能忍受杀了父亲还没有勇气自杀的是平庸的低下的没有用的人

  为了追寻傻逼的自我想不开去街上当杀人狂的是平庸的低下的没有用的人

  即便想要为社会做出贡献上街杀坏人却杀不死任何一个的是平庸的低下的没有用的人

  发现这个社会并不需要自己心中所谓的正义而绝望了回去的是平庸的低下的没有用的人

  到了片子最后说起片头明明鄙视的老师的话的是平庸的低下的没有用的人

  所以这个片子讲的根本就不是加油和冷漠 只是平庸的人间而已

  世界安静地转动 平庸的人类感到残酷 冷漠 和温暖

  《庸才》观后感(三):哈刚刚【剧透严重!!!】

  电影看到一半,忽然觉得日本社会中存在好多变态——

  崇拜纳粹的毒贩家里用保鲜膜一样的东西藏着尸体;船屋的一个有杀人倾向客人将住田视为知己,然后下定决心跑到街上大开杀戒;总是接到骚扰电话不知为啥缺乏自我认同感的年轻人,仅仅因为看到一个小白脸街头主唱被一群女性围着不爽就跑到刀具店里拿了刀来乱刺;喜欢玩SM的情侣『?』,小M身上被写上母猪也无所谓穿着胸罩和白色小内内大喇喇地跑粗来习以为常地倒垃圾房间男人的咆哮不知为啥让我很不爽;还有公交车上的年轻男人,又是仅仅因为不肯给孕妇座位而被孕妇母亲斥责,就掏粗刀来随便往人身上刺,不过没有刺那个孕妇也算蛮好的了。

  还有男女主角的父母,住田父亲一心希望儿子与其活着不如死在当年溺水的河中,至少这样可以获得高额的保险金,住田母亲以爱的名义抛下儿子与不知名大叔私奔;荼泽的父亲经常把钱花在外面的女人身上,母亲一直把烧饭烧菜的责任推给女儿,还想把女儿储蓄罐里的钱抢去花在柏青哥店,最吓人的是还在房间里给女儿做了个绞刑架,在一天夜里夫妇俩竟然还一起一边把绞刑架涂成鲜红色一边互相安慰着说一切会好的。

  撇开这些超乎常理的存在,导演其实也拍了很多温情画面,比如前公司社长『估计也是一帮朋友哈刚刚额』现任街友『IWGP里是这么称呼的~(≧▽≦)/~』夜野大叔,在看到住田被强制背上六百万元的债务时,放下恐惧之心打定主意去偷窃;还清债务后,放高利贷的黑社会小头头深夜里在街头看到了男主角,很献殷勤主动开车载他回家,还送了男主角一把枪一刚,好基友不带这么套近乎的;而堪称最温情的镜头应该是住田家周围的街友和女主角荼则一起重新粉刷了住田船屋,然后看到住田回来了大家一起吃吃喝喝跳跳的那个场景,这儿是住田决定自首的那个晚上,而且这场戏真的拍得很漂亮光线色调什么的都让人感觉很舒服温馨

  感觉因为是电影吧,而且是一部以福岛事件背景的电影,所以导演把国民恐慌愤怒人性中本来就具有的温情、善良都放得极大,然后从演员们接近于夸张的表演台词突出了后者,否则这部电影到女主角往湖里扔完四块石头跪倒在湖边就该结束了。

  当住田走到湖里连开三枪,然后导演把镜头切换到荼泽听到又一声枪响而惊醒的时候,我忽然觉得电影的名字可以改成『一千种作死的方式』,不过这只是导演开的一个玩笑罢了。其实男女主人公一起躺在点满蜡烛的房间里的时候,我有那么个时刻还以为最后的结局会是两个人被烧死在一起了= =

  很喜欢男主角说的一句台词,大致的意思是『我的脑袋很笨,总是做不出正确判断,直到有人帮我做出决断』。住田杀了自己的父亲后的一系列表现都像是在堕落,各种操刀子捅刀子,其实堕落什么的是有惯性的,头脑不清楚什么的都是借口,只是想顺着惯性彻底自我放逐,沉沦到底罢了。『没有自首也没有自杀,什么都是借口,其实都只是想活着而已』。

  ****************************我是欢乐的吐槽分割线****************************

  觉得这部电影亮点还是挺多的,最大的亮点是终于看到了洼冢洋介【俺不会告诉乃棉俺就是冲着洼冢的酱油来的】,演的是一个技术放在现实里其实很烂可是电影里看看觉得还是蛮牛逼小偷。后来入室偷窃被毒贩发现的时候,打斗过程中的那个飞踢很有当年《GO大暴走》里面的赶脚的,而且卷卷的马尾辫造型好有型o(≧v≦)o~~,甩着钥匙圈一蹦一蹦上楼梯的感觉好可爱O(∩_∩)O,还问街友大叔最近有没有做一边比出动作的时候,光芒把我闪瞎了一万遍啊一万遍。至于小偷这个角色,我倒觉得他没有死啊,捂着流血的头,一个人默默地把毒贩希特勒的尸体埋了啊有没有,很心酸啊!不过街友大叔好像没有拿走说好的一千万,应该只是拿走了住田还债需要的600万的样子,小偷先森虽然被打了几下还是赚到的嘛,不过主动把不知道女朋友还是女炮友的姑娘那粗来让街友大叔NTR的情节好奇怪啊= =

  亮点之二是电影里从头到尾响起来的那首配乐,感觉就是Tarja女神《I Walk Alone》里的前奏来着,什么嘛一定不会听错的!

  亮点之三也是贯穿始终想吐槽一点就是,“住田”这个名字的日文发音尼玛是思密达啊思密达,一开始就是街友大叔们喊着“思密达桑思密达桑”的时候就吓尿了,然后女主角又喊着“思密达君思密达君”,最后两个人一路跑去警察局自首的路上都在喊着“思密达干巴爹思密达干巴爹”啊有木有,彻底地憋不住笑了啊,本来蛮有气氛的时候,全都给“思密达”毁了,我不是故意的,本来也想装作不在意的,可是真心忍不住了亚啊哈哈= =

  最后想说的就是,演职员表里明明存在的吉高由里子和铃木杏,电影里木有看到啊,还有电影最后的CAST表里面竟然有新井浩文也没有看到啊,急切地求大神们指明T T

  . 日本人很喜欢玩什么『世界上唯一的花』那一套的,完全搞不懂啊

  amp; PS. 男女主角一起互扇耳光什么的有种神经兮兮的可爱o(≧v≦)o~~

  《庸才》观后感(四):庸才

  原著精髓真是一点儿没捞到。

  古谷实的住田,没赶上大地震和海啸,出走的母亲也并没有那么不堪,住田的脸上一脸麻木,生活平凡,也渴望平凡,可到最后却自然而然地自杀了,这点儿才最带劲。你要说探讨人性也好,议论日本当下少年群像心理问题也好,都说得过去,如果改编的话,这些也都可以成为切入点。

  可是

  这个傻逼园子温。

  加进去泥马勒戈壁的大地震和海啸啊。

  我讨厌灾难片,灾难片里的一切拍到最后都是顺理成章的,所谓的鸡巴人性关怀也都是自己跟自己玩儿呢。

  可这鸡巴东西连灾难片都算不上,甚至说不上是灾后片。

  住田的那种本来最深沉的无根的痛苦之源,被大海啸这个万金油的由头理所当然地覆盖。

  本该深邃张力故事变成了难民营里的集体呻吟

  还有原著里那个戏眼似的屌丝财迷仗义人物,夜野,也被改成难民老鸡巴头子,真是看起来就***的玩意儿

  好吧

  这些都不必再说

  你起码也得让住田操一下茶泽吧?!就像原著里那样,他们稀里糊涂地干了几次,住田看着刚操完的茶泽,就像看着刚吃完的餐桌上七七八八的脏兮兮的盘子,有点儿无聊有点儿作呕的样子,小眼睛里的最后一点儿亮光都没了。

  现在的电影就是婊子,谁想上就能上,电影里的灾难时婊子中的婊子,再傻逼的鸡巴也都可以冠冕堂皇地捅一把。

  可这样,被恶心的只有观众。

  《庸才》观后感(五):他们并非被判了死刑,而是被判了要生活下去。

  ————一个不道德秘密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

  同年的五月下旬,鬼才诗人导演园子温执导的《庸才》于宫城县石卷市附近受灾地区正式开机。

  维庸的诗歌少女朗诵合着音乐,由此,故事展开了脉络,伴随着废墟瓦砾、塌石,默片式的长镜头黑白分明,由远至近。我相信,这些都是日本真正的疮痍。

  不容置疑,这是园子温血液浓度最低的一部影片。电影的主要情节,讲述了一个渴望普通平凡却又身处不幸初中生的故事。父亲酗酒家暴,常年在外亏欠赌债,靠着伸手向家中要钱过活;母亲经营一家惨淡的租船屋,交往不入流情人,对儿子的生活不管不顾。他最大的愿望,便是日后安安稳稳地继承下母亲的船屋,然后过上平凡的一生。然而,在经历了母亲“为爱出走”,父亲欠下巨额高利贷以后,隐忍在父亲拳头下的善良少年,终于歇斯底里地爆发,曾经犹豫过的高举的石头,终于落在父亲的身上。失手杀掉父亲以后,少年住田内心全线崩溃,走上了自毁的道路

  影片中每个人物形象,都可圈可点作为主角的住田,向往“像一只鼹鼠一样活着”,在老师一边播报着最新的核辐射数据,一边又极力地煽动着感情,一遍又一遍鼓舞大家“我们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朵花” 时,他可以高喊着“平凡万岁”去反驳老师;冷漠少言,终日处于毫无斗志的无所谓状态,他的最高目标便是经营小船屋,只用维持生计就好。而女主景子,作为唯一欣赏住田的人,她自顾自强行介入住田的生活,记录下住田说的每一句语录,帮助他经营租船的营生。在得知他过失杀人的意外后,也是劝他自首、“帮助他做出正确决定”的关键性人物。同样生活在不正常家庭阴影下的少女和少年,在现实的冰冷无情中紧紧依偎,互相依靠彼此来获取世间最后一点温暖和救赎。以及一位令人心酸的老人,他在地震中失去了一切,是寄居在住田家里灾民,视住田为最重要的朋友,吞忍下黑社会放债者的拳打脚踢,默默在背后替他还下了父亲的高利贷,不惜一切代价,乃至偷窃、杀人。

  在住田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以后,导演巧妙运用涂抹油彩来标志少年自毁道路的开端。伴随着回环往复的旋律响起,脸上,衣服上,甚至是舌头都被住田面无表情涂抹上油彩 ,如同一具丧尸。在录下“从今以后每一天都是我额外获赠的生命,我要用这白得的时间,为社会做些有用的事”后,拎着装有菜刀的纸袋,他游走在街头,打算以杀掉他认为的社会败类来作为自己生命终结意义

  片中有很多意味深长的镜头,丧失家园的灾民时常望向河中淹没一半的屋宅而痛哭,因地震而沦落流浪;为女儿制作绞刑架的母亲,以节日彩灯红色油漆来装点刑具;公交车上拒绝让座挥刀刺向孕妇的青年,近乎狂热偏执神情令人战栗;故作煽情夸张的老师,被施虐的女人,晃荡于街头的狂暴分子。而令我影响最深的,是影片最后的一个场面。黎明即将到来,住田站在水中,举枪向天数发,执行了对过去的自杀,也可以说是对过去自我的告别,少年完成了生活的灾难以后对自我废墟的重建。他和景子跑向警察局的路上,大声地一遍又一遍喊出“住田加油!”,音乐渐响,隐忍的情感伴随上升的音阶逐渐聚集而喷涌,辗转肆意地绝望以后,结局在弥漫着无限黑暗的压抑里终于透出些许未来的微光。满目疮痍的废墟,终于迎来黎明。

  在观看《庸才》时,我总忍不住将染谷将太饰演的主角住田和《人间失格》里的男孩形象重叠在一起,他们同样都是对生活失去了信念和热情,以自我放逐和毁灭作为生存的最终价值,他们同样沉默,同样面无表情,他们过早地理解了人生的衰退,徘徊迷失。然而,他们的最终的选择却截然不同,一个是向生而死(大庭叶藏),一次次自杀自我否定自我放逐,在现实的逃避中沉沦最终丧失为人的资格;一个是向死而生(住田祐一),重生之后他选择以面对去完成对自我的赎罪和拯救。就像叔本华说的:“他们并非被判了死刑,而是被判了要生活下去。”活着,永远是个比死亡更加艰难的抉择。

  除此以外,配乐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莫扎特的安魂曲—痛苦之日章(如果我没听错的话)贯穿整部电影,低沉地交响共鸣,回环往复的旋律,酝酿着每一次高潮的迭起和情感的喷发,不得不说,相得益彰。安魂曲,是对主角所经历所有不幸的告慰,想必也是怀有寄托了对现实灾难的默哀。

  只是想平凡的活下去。

  只有卑微渺小的愿望才能深深激起每个人的怜悯,人性的恶才能得到最根本的瓦解与救赎。我们虚构了太多美好飘渺的幻象,空洞温情的爱的面纱,现实的残酷却将它们戳成了一个个刺目的洞,连着沸腾的热泪和荒唐,一锅端入了所谓的天堂。

  我从来不相信所谓的心灵鸡汤能够带给人多大的鼓励和告慰。只有不幸,只有不幸才能治愈不幸。所谓的大道理是顺着的人们讲给逆境中的人们听的。那么到底有多少成分,是为了告慰痛苦中挣扎的人们,亦或是抒发作为顺境中的人表达体贴与关心所必须要抒发的情怀?任何人都不能对他人的痛苦做到感同身受,哪怕是我们爱的人或是爱我们的人 ,我们只能体谅,渴望卸下彼此肩上的重担,却无法做到设身处地的理解。因此,痛苦只能靠比较去化解。诚然我们应当去宣扬爱与美好,我们应当执着于去了解生命中的向阳面。但生活又不是终日无雨的阳光灿烂。只是以为被美好事物灌食大的内心是无法强大到去面对生活的一切非难。所有的漂亮话在真正的痛苦面前大抵是毫无作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在痛苦中寻找共鸣,在恶意中寻找到生命的支点,去酝酿、去平衡、去消化隐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点不甘、那点怨愤、那点阴影。

  日本的电影总是将这种含蓄的情感与痛苦表达得特别压抑,无论结局是否光明,每次看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解脱感,我们总是在领教现实的温情与残忍的双面性中得到成长,在他人的不幸中得到启发与告慰。终归是电影,我们看得压抑难过,合上屏幕,我们所处的生活也会陡然觉得好过得多,再怎么也是没有电影里的不幸那么难熬的,不是么?

  地震过后,日本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而影片中,是在生活的苦难以后,完成对自我的重建。园子温这一手残酷青春物语的牌,打得不错。恰恰是在地震过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恰恰是所有日本灾民,经历最为痛苦历程的时刻。

  最后,附上影片开头颇令我觉得惊艳的一首短诗,来自法国吟游诗人弗朗索瓦.维庸

  我都知晓,苍蝇掉进牛奶,黑白一目了然;  我也知晓,我都知晓。

  凭借装束便知身份,这点我也知晓;

  天气好坏,我也知晓,我都知晓;

  看到苹果树就能识别苹果,这点我知晓;

  勤者与懒者一看便知,任何事情都了然于胸,除了自身以外。

  总而言之,我都知晓。

  健康的脸色和苍白的脸色大有不同,我也知晓;

  死亡会给万物带来终结,任何事情都了然于心,除了自身以外。

  《庸才》观后感(六):庸才

  有时候我就是一个特喜欢哥特式的人,喜欢一切黑色系衣服,喜欢不美满的结局,喜欢沉郁到底的无力感,享受刀刀入心的疼痛。但所有悲剧我只喜欢它停留纸面,当它被拍成电影后,感到它与现实接轨的一部分时,我发现沉郁会萦绕心中好久。

  看完后我在思考一个很古老的问题,究竟我们会被环境影响多少,我们的内心有多强大?如果是十三岁时回答 我肯定会很相信自己的力量。

  住田像是一个在泥沼边上挣扎的孩子,不停告诉自己可以,不管命运怎样,自己不会被打乱。可是一夜之中却被一句都听到耳茧的话刺激地杀了自己的父亲,原本不相信痛苦永无止境,只要长大就可以摆脱,可现在希望戛然而止。

  住田想要发挥自己最后的价值,做有意义的事情,可是当他阻止一个行凶的人时他是好人,当他翻身压倒行凶者,举起匕首时他也是行凶者,他压倒的是另一个自己!那么只能***了,与其在监狱里听那些早已了然于心的陈词滥调等待被教化,不如***好了。似乎思考到这里无论怎样说服,死都是最直接的答案,但茶泽说,我们结婚吧,将来有一个孩子,好好爱他,他有一天会感谢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住田的世界开始有一个出口。

  思考了太久的人生没有新的出口的平静时期,不如照着别人的办法走走看,其实就如电影的开头说的那样,一切我都了然于心,除了自身以外。

  人生怎么可能会就此终结了呢,只要硬着头皮没有什么会是让别人来结束的。

  所以我喜欢结局,劫后重生的脸,喊着加油奔跑,加油!加油住田!真实,可爱。

  《庸才》观后感(七):看了很多短评,可是总是有所缺,我觉得我更注重的是这个。。

  茶泽景子和老师有这样一段对白:“花就那么优秀么?虽说世上唯一的一朵花,也有长在深山野林里,不被任何人看见,独自盛开凋零的,并不都是种在花坛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花。花是怀着梦想才努力盛开的么?怀着梦想而努力就那么好吗?”

  这段话让我想起我初中的时候,那个跟本不知道未来是什么东西的年纪。

  在这样的年纪里,不该用更多的话语来评论。

  他们只是孩子,其实做什么,都没有不合情理。

  我觉得这段话很触动我的内心。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道理都相互矛盾,却又相互存在,让人的内心总是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平静,可是在某方面来讲,得到了真的平静又能怎样?

  我们活着,不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只是因为活着而活着。

  《庸才》观后感(八):那些我以为已经忘却了的绝望

  选择了看《庸才》来跨年,初衷是因为染谷将太,结果却让自己整整难过了一天。

  因为事先有看到过一些影评和梗概,所以在看的时候时时刻刻记得提醒自己这可能是一部cult片,结果却无法错过一个镜头直到剧终。

  洗衣机里的枪就像宿命一样,我本来是想要看少年如何作恶的,结果男主角绝对是好人呐,就像那个老头子说的,日本未来的希望。弑父了之后还打算回馈社会消灭坏人的,连觉悟都带着浓浓的少年感。

  我以为我会哭的,但是没有,只是在电影后半场摸下床提了小半瓶红酒喝到晕乎乎的难受。

  我曾也有过这样隐秘而宏伟的愿望,无数个时刻我想要杀掉他,如我厌恶自己一样笃定。

  尽管没有人明确的告诉过我,你***吧。但所有人都让我觉得我死了会更好。特别是在那么小的时候,那个年龄的所有孩子都以为自己应该被爱。

  幼儿园时的我就看着他挥拳打向自己的家人,血从口鼻满出来,滴在地上,而我太小了连电话机都摸不到,我想要打电话给警察叔叔把这个人抓走,声嘶力竭到声带永久性损伤,一辈子都没办法唱歌。

  每个深更半夜里听他们争吵,被妈妈从被窝里拖起来用菜刀架在脖子上威胁他,菜刀很冷,我没有哭闹,面无表情。

  他打青了妈妈的眼眶,把挡在前面的我按在冰箱上扇十几个巴掌,给两三岁的我放三级片,喝多了刁难小学一年级的我做四位数的乘法,做不出来自然就打死我。

  我看到那个被抛弃被殴打被亲生父亲说希望你***的时候回答我会考虑的住田,我好像看到了很多年前的那个自己,我们眼睛里有一样的绝望。

  不止一次的想要杀掉他,想着等到再大一点,再有力气一点,杀掉他,就安全了。

  我是我自己选择的结果吗,如果痛苦不是快乐的,为什么给我那样多。

  我不知道怎么去爱自己 ,没人教过我。

  然后是被寄养在别人家十多年,不管不顾导致被各种明里暗里的欺负过,住校五六年轻松了些,终于熬到了成年,去了外地念大学。

  住田杀死了他的父亲,我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在我的心里死去了,从此以后我也再没叫过爸爸,也从来不知道这个名词原来是守护的意思。

  稍微了解我过往的人,都惊讶我为什么没有变坏什么的。

  我只想说,凭什么我的人生要被这些混蛋改变。我那么努力的想要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我特别清楚绝望和濒死的滋味,我不想变成那样的大人。

  当住田说,等到毕业,就去经营租船场的时候,我们都不过是想要平静活下去的人,哪怕是在别人眼里不求上进的活下去。

  在尝试了无数次不为人知的自杀未遂后,我开始找自己活着的意义,到现在也不知道怎么为自己而活,为我自己的话怎么都觉得要***,可惜洗衣机里没有枪。

  刚开始觉得茶泽很莫名很烦,看到后来想想自己连茶泽那样关心的都没有,瞬间对茶泽释然。

  已经成年很久了,染谷让我想起了一些过去,虽然是迄今为止还算很长的过去,还好过去终究会过去。

  《庸才》观后感(九):疲惫至极,让座不?

  凄惨黑暗的年少回忆是烂梗没错,但片子对社会道德绑架的思考,真有戳穿的功效,犀利感放中国是会禁或引起争议的。这个场景就是公交车上捅人事件。 和和气气、平平庸庸过日子,这很常见。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被洗脑后的桎梏思维也是视若平常,理所应当。座位是老弱病残呢!滴的一声爱心卡呢!广播呢!电视循环的公益广告呢!众人有意无意的扫视呢!能承受得起吗?还能坐得住?被逼无奈干起了违背内心意愿的事也多了。但是啊,里面有什么被忽视被抹掉了吧。那就来看看。 圆子温拍的这个小片段我太喜欢了,叛逆,反权威,是个人意志与集体意识、小妖女与白莲花的战争啊!你感受到了吗?那一刀真***痛快!但是高大全的声音自动响起:关掉你那邪恶念头!但是快感产生了,一定有诞生的理由啊。 记得五六年前,刚学剑道,护具十几斤用背的,大夏天勒得疼。但我还是让座了,护具包放走道上让人踩了几脚灰,但还背着竹刀呢,总有一股挺直感,一种自我克制,修行感,让我表现得更好一点,更正直一些。平时也会想一下,也干过视而不见的事。 但是年轻人一定让座?如果这个人今天发生了什么极度打击的事,掏空了身心;或仅仅只是被重复的日常折磨得精神干枯,瘫在椅子上,黏在椅子上,那么这个时候那些冠冕堂皇宣扬道德美德的人还能干脆让座吗? 这里面有个度,行善的度,好心肠的度,容易陷入诡辩论啊。让座是小善,再深点,比如对罪人的善,对仇人的善。这里伪君子们纷纷现行了。就像「麦田的守望者」的霍尔顿骂的那些phony people。伪君子们,能行小善,那大善呢?死刑,为什么药家鑫必死?林森浩被受害家人说“一定要以死偿命,一命换一命。”这里头善还存在吗?美德呢?这些冠冕堂皇的光明的存在都是相对性有条件的。 无关痛痒,乐善好施那么简单。遇到仇恨罪恶,偿命吧死吧。真是伪君子的品德,有瑕疵的道德观啊。说到公平,也是有条件的,稍微一究底就不存在了。 我不想让座,因为很累,或者别的原因。之前新闻里有不让座的妹子被妇女还是什么人扇耳光。让座里,自由就不存在吗?道德锁链就这么来了。 其实我社会学知识不够,道德感也不强,也不想去考虑我老了又如何如何。不论怎样,让座里,自由是应该存在的。捅了那些伪君子们的情节也引起许多共鸣。 这些算阴暗思想吗?如果它出现了存在着,那么不把每一角落都扫净也是可以的。 看其他影评说漫画结局住田自杀了,好样的,就应该这么结束啊,圆子温这样的人,居然也强行扭甜结局的话,就不堪了。就像「黑暗骑士」里两船都没如小丑预料的那样爆炸,导演究竟是被逼无奈扭曲真实呢?还是想在大家都知道不可能的事实面前歌颂理想主义? 一直厌恶透了「罪与罚」的柯妮亚,在被生活玩烂后只能祈祷上帝,如果不是拉斯科尼科夫出面,柯妮亚的上帝就是狗屎。我真想揉碎她的上帝扔给她看,逼问她就这样还能信?明明软弱无力还寄托于虚幻,真气人。 不解的是,圆子温变态戏还少吗?为什么要改结局呢?为什么不黑到底?虚伪光明正义有什么用。

  《庸才》观后感(十):重建内心的秩序

  首先是秩序。灾难摧毁的不但是社会秩序,还有人内心的秩序。影片背景建立于废墟之上,也建立在这种无秩序之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身份的迷失:到处晃荡于街头的神经质狂暴分子,被施虐的女人,公交车上极端的青年等等。

  废墟重建,可人内心的废墟却非朝夕可抹去。在别无选择的境况下,住田只能选择自我摧毁的方式去清除内心的废墟。而他唯一想到让自己的牺牲有点价值的是,爆炸的时候抱上几个早就该***的混蛋。

  至于结尾出现的希望这种说法,有点绝对。住田在毁坏一切之后,并没有杀死自己,茶泽拯救了他,让他有了重新建立秩序的机会。可是,谁来拯救茶泽?被刷上红漆,装饰彩色灯泡的绞刑架意味着什么?如果不抗争,就必死去?反正导演绝不会告诉你。就算是热衷黑暗与暴力的园子温,也不忍在满目疮痍的尸体上再捅几刀。

  不得不说,园子温把残酷流于荒诞,夸张的表现手法让影片少了矫情。从整体看,影片的基调依旧是黑色的,灾后废墟之外是对核辐射的莫大恐惧,一面纳粹旗帜预示了一切。我们知晓一切,却不知自身——灾后重建,即是自我重建,这个过程的真相是充满阻难,而且建立在重大的牺牲之上。

  (p.s相比某国灾后大打温情牌,遮盖一切真相,蒙蔽群众双眼好多了,我们需要的是自身确认并对此理性思考,绝非“拥护XXX的正确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