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假小子》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假小子》影评10篇

2018-06-14 20: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假小子》影评10篇

  《假小子》是一部由瑟琳·席安玛执导,佐伊·赫兰 / 玛龙·莱瓦纳 / 马修·戴米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假小子》影评(一):别把我当个男孩一样喜欢

  或许电影是想讲跨性别者的故事,但在这,我看着满屏幕的白,想,总算有个地方,能收拾收拾我这从来不为人知独白了。

  从前自卑,总是刻意去模仿男孩子的着装、言行,当被误认为男孩时,我不会觉得尴尬,而是油然生出一种,隐秘自豪与暗喜。

  当那晚晴天霹雳一样的醒悟后,我终于承认自己对被周围的人戏称为我的的“女朋友”,真真正正动了心。两年半后,破釜沉舟地向喜欢的她告白

  情感纠缠缠近月,反反复复被迫直面、主动逃离,主动直面、被迫逃离。惶惶不可终日。勉强被动的归拢到了表面平静朋友关系

  我像个悼亡人,低着头垂着泪,在一不小心折了一半的,我们的故事坟前,收集着,珍藏着 ,有关于她的吉光片羽。

  在我的阵痛终于有所缓解,仍旧失魂落魄时,她却从直女陡然在les圈里游刃有余,结甜蜜女友。我又痛又恼,不知所措,夜夜蜷在床上像枝枯死的玫瑰干花,简直濒临崩溃……

  最后一次见面,鼓上酝酿好几个月的勇气,收拾头发挑选衣服,带上准备了一下午的饭菜去找她,本以为会是个惊喜,怎么就在她尴尬的眼神手足无措了呢,怎么就在漫长等待背影期待失望交替着翻涌呢,怎么就在终于可以再一次陪她吃饭的欢喜溢于言表,却被告知早已有约并看见那女生一头短发一身男孩装扮白白净净画着眼线时,放下东西道了简短的别就慌慌张张的推开门冲出去了呢。

  我坐在离她们不远的一个石墩上,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泡在冷水里的大白馒头,软烂的一丁点儿力气也没了。

  后来,做了一个梦。敌人迫近,我们匿在角落,我在她的注视下变身成强壮的,半人半兽的怪物沉默着,坚定守护在她身前。

  却双眼茫然忘了自己是谁。

  逐渐的,在黑夜里刀割一样痛苦的一遍遍自我肯定否定中,我终于开始接受自己并不强健,但柔软细腻身体,接受自己表面镇定,但也畏惧打针和恐怖片的事实,接受自己其实是个并不强大,且敏感脆弱胆怯女孩儿

  我仍然留着短发,因为我的确喜欢这清爽。中性打扮里倒是坦然接受了一些原先我无比厌恶女孩元素,比如腰侧的绸带蝴蝶结,和睡裙上的一个两个牛奶瓶,酷酷中也带着一些些的小俏皮

  绕了这么大一个圈, 才发现,我所追求的帅、酷,并不是男生的特有权 。

  我说,就算老了,也要余生从头帅到尾!

  也遇见了很多形色各异的可爱姑娘。又冷又傲的,却会在油条锅里给我炸几条酥软的小麻花,又精致谨慎的,却悄悄在我面前萌态百出。

  她们用冷暖各异的手抱着我,或懊恼,或惋惜的说“你怎么就不是个男生呢?”我微笑着回抱一个,轻轻拍两下她的脑袋,在心底回复她们,

  “生而为女,我很高兴。”

  或许有一天,我也会尝试涂个玛格丽特式的红唇,再穿条黑色长裙,在海上或原野邂逅一个可爱的姑娘,

  她笑着,同我走向各自的身体,各自的灵魂

  《假小子》影评(二):《假小子》:阳光女孩的成长日记

  一家人新入住一栋公寓爸爸忙于工作妈妈身怀六甲,两个孩子无所事事。等待新学期开学的十岁老大独自外出闲逛,很快融入到周围邻居小伙伴之中,一起光膀子踢球,下水游泳,疯狂的洒水游戏,还得到一位同龄女孩的青睐快乐日子可谓格外逍遥。一次为5岁妹妹与别人打架,却暴露出一个不为人知,令人尴尬的秘密,他,其实是个女孩!

  影片由法国女导演瑟琳·席安玛执导,仅用三周时间拍摄完成,并在2011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泰迪评审团奖,没有什么深奥哲理,也没有太过风光画面,只是演绎一名“假小子”混入人群前因后果,还有大段孩童不着边际对话,颇具修身养性文艺气质。如果说影片是在展示假小子的“趣味性”,还不如认为导演只是借假小子的名头来让大家更多的去关注身边孩童们的成长世界,观赏一帮可爱的5-10岁年龄段孩子们在一起的各种玩耍事。再加上超萌5岁小妹,为姐姐掩盖真相时,饭桌上不敢说话,看到姐姐委屈时,晚上偷偷溜进被窝拥着姐姐,完全一副明星气质和人见人爱的小可爱样儿。

  最后,不敢出家门的假小子躲在家中,在阳台看到守候树下的女孩,下楼走到女孩面前,从别扭自责的表情,到慢慢露出微笑嘴角。终于让人长长地松了口气,这不是阴郁的《男孩不哭》,只是阳光明媚的成长日记。有多少女经历过的那段“男孩时光”,不想安分矜持,只想整日如男孩般跑跑跳跳,随着年龄的渐增,及时得到不断修正修正再修正,直到出落成姿态柔美亭亭玉立,这本来就是女孩成长过程中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

  《假小子》影评(三):Beautiful and tender to melt your heart

  It feels like a time gone by of dreamy focused, eternally youthful, summer days: running around in woods, water fights, wrestling, sitting out of football matches, Play-Doh spaghetti, and feeling too scared to stand next to the other boys to pee.

  With an approach that is far more Boys Don't Cry than it is Mrs Doubtfire, and by hitting upon gender identity during pre-puberty, a lengthy and distancing make-up job can be avoided.

  And so without a rubber nose nor silicone jaw in sight, little Zoé Héran is left stripped bare, literally, to "play boy", with performance alone. And her performance as Laure / Mikael is nothing short of genius.

  Tomboy doesn't end with killings or sex or a pile of money. It's a movie about children where the children aren't effigies of the adult audience, with knowing wrinkles and smart-aleck sneers carved on ten-year-old faces. It is the opposite. It's a movie that can help the hardened and scratched-up adult carapace melt away for 80-odd minutes. Through layers of paperwork and grime, we watch and we imagine remembering what it was like to feel protected and loved by two tall and wonderful beings. What it was like to come home to dinner. What it was like not knowing who you were.

  《假小子》影评(四):TOMBOY

  看完这部影片,多结局挺满意的,从结尾看萨莉已经原谅了洛儿,不知道她们会继续下去这份爱吗?

  整部影片没有丝毫的背景音乐,全是来自周围真实不加渲染的声音。洛儿对于自己的性别危机我也曾体会过,小学时喜欢过一个女生。差点给她写情书,不过这不是一种同性心里,当时的我也希望自己是男生,小时候经常被别人认为是男生,也有过想萨利那样的女生喜欢过我,不过我妈妈非常喜欢我扮男生,因为发育慢,小学五年级是还光着上身于我弟弟摔跤,我经常与男生玩跳马。以前有个男生和我玩了几个月甚至我是女生,初二时我们班的一个男生整天喊我假小子。

  洛儿的妹妹珍妮还真是鬼灵精怪,这份影片带给我们的是主人公不加渲染的内心世界,一份真实的爱与渴望

  。

  《假小子》影评(五):《裝扮遊戲》:「性別」的展演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曾言:「一個人之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簡明地揭示出「性」(Sex)與「性別」(Gender)的差異:前者是天生的生物性別;後者是後天的社會性別。一個人要經由學習社會對「女人」定下的標準、規範後,才能成為真正的「女人」;同樣的道理,「男人」亦是如此。法國新銳導演瑟琳.席安瑪(Céline Sciamma)的第二部劇情長片《裝扮遊戲》便以尚未經歷青春期、社會化未深的兒童為主角,展演一齣性別的裝扮遊戲。

  「男人」與「女人」的性別符號

  在文化宗教、風俗等社會規範的影響之下,我們對「男人」與「女人」應展現的樣貌總會有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演變,性別涵義也會有所調整、改變。瑟琳.席安瑪在片中以洛兒(Zoé Héran飾)和珍妮(Malonn Lévana飾)這對姊妹做對比,從外表和衣著為兩性的二元劃分做出粗略的定義:衣著上,10歲的洛兒多以短褲、T恤、背心、運動外套造型示人,選的顏色則是白、灰、藏青等的素色為主,妹妹珍妮的身上不但看得見粉紅色的蓬裙,衣服的花色也顯活潑、亮麗許多;髮型上,洛兒留著中分短直髮,珍妮則是燙著小捲的長髮。顯而易見,導演刻意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性別符號加諸於兩人身上,分別標誌著「男人」與「女人」的普遍形象

  「性別」的浮動性:洛兒與米克

  一旦一個人表現出的社會性別與自身的生物性別相左,在成長的過程經常會遭到排擠或歧視,也會被形容成上帝將靈魂置於錯誤的軀體中,不過,倘若從家庭或成長背景來分析,社會性別的養成其實是有跡可循。在洛兒的例子中,從她與父親(Mathieu Demy飾)的互動來看,顯而易見洛兒的社會性別養成深受父親的影響。

  父母通常是孩童第一個開始模仿、學習的對象,對洛兒而言,比起母親(Sophie Cattani飾),父親顯然更具吸引力,在電影的開場有兩場戲足以證明:其一是父親教她開車;其二是她和父親同樣會用嘴玩吸麵條的遊戲。藉由這兩個段落,可以看出洛兒和父親之間的緊密連結,也能發現父親對洛兒有著特別的期待。父親並非將洛兒看作「女人」養育,沒有讓她玩填充玩具或洋娃娃──西蒙.波娃所說的「被動之物」──而是將她抱在腿上,教她轉方向盤、打方向燈,教她駕駛汽車──被認為是男性所屬,陽剛味十足的表徵──顯見父親希望洛兒能處於主動、掌控的位置。此外,父親的一句「接下來換妳開」可視為是父親對洛兒的肯定與讚許,經由賦與洛兒掌握方向盤的權力,讓她有了「存在」。至於吸麵條的行為則讓洛兒秉承到別人──例如:不會吸麵條的妹妹──得不到的獨特位置和優點。

  感受到父親特許的權力,洛兒知道自己的不一樣,因此她不能表現出讓父親失望的行為。當洛兒以「米克」的身分和鄰居小孩玩耍時,看到男孩們集體站在草地上解尿,而她只能偷偷躲進樹林中,脫下褲子,蹲著上廁所,這使她了解兩性之間的差異,清楚認識到不管如何努力在外顯行為上(諸如:踢足球、打赤膊、吐口水)學習當「男人」,也無法改變自己的生物性別。西蒙.波娃在《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1949)裡提及女孩在感受到解尿程序的可恥且不便後,會不自覺地加劇遺尿的現象。因此,驚覺到此一事實的洛兒,在匆忙穿上褲子時便不小心將尿滴到褲子上。為了不辜負父親特許的權力,也害怕父親知道自己跟一般女孩沒兩樣,洛兒不敢讓父親發現尿褲子的事實,只得偷偷躲到浴室清洗。

  不過,「性別」其實是浮動的、不穩定的概念,洛兒在表現出「米克」的同時,也不時會顯露出「洛兒」的身分。在洛兒與父親玩牌時,父親讓她嘗試喝酒,此時的洛兒是以「米克」的身分存在;下個畫面,洛兒躺在沙發上吸吮手指頭,父親將她靠在自己身上,並親吻她的頭,此時的洛兒明顯是「洛兒」,享受著女孩撒嬌、倚賴大人的權力。

  話雖如此,洛兒仍舊著迷於「男人」在社會/團體中的優越位置,特別是在她以「米克」的身分獲得麗莎(Jeanne Disson飾)──眾男孩所仰慕的女孩──的愛之後,更不能放棄「米克」這個角色。當麗莎邀請洛兒和大家一起去玩水時,洛兒突發奇想將黏土捏成長條狀,塞進女性泳衣剪成的泳褲中,為自己加上屬於「男人」的象徵,填補「女人」天生的缺乏(也許是出於「陰莖欽羨」的呈現?)。擁有「陽具」的洛兒,即擁有優越性和力量的象徵,這使她在玩摔角時打敗其他男孩,也讓她得到麗莎的吻。嘗到了「陽具」的甜頭,洛兒回家後很慎重地將黏土捏成的「陽具」放進裝有乳牙的鐵盒中,一同珍藏。乳牙標誌著成長,「陽具」則是「男人」的另一自我,代表主動、獨立、驕傲感和萬能,兩者的同時擁有讓洛兒更為堅定地扮演「米克」。洛兒叫妹妹幫她修剪頭髮,也替妹妹打抱不平,藉以印證妹妹對「哥哥會保護我」的期待。

  我叫洛兒:洛兒的自我認同

  始終以「米克」的身分裝扮自己的洛兒其實是在否定自己的生物性別,也是在否定自我,因此當母親察覺之後,對洛兒說:「我不介意妳扮男生,可是不能繼續這樣下去。」也就是說洛兒必須先認定自己的生物性別,然後去認識自己,同時也讓別人認識真正的洛兒,之後想以「男人」或「女人」的身分示人那是另一回事。導演藉著洛兒一角將刻板的「性別」二分法打亂,讓游移於「洛兒」與「米克」之間的洛兒經由摸索,找到自我的認同。如此一來,她才能自信且開心地自我介紹:「我叫洛兒。」

  《假小子》影评(六):“性”和“天性”

  有幸搞到片源,虽没翻译过来,不打紧,没文化也能猜的故事情节让咱安心。

  片子太干净,我也就舍不得用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评论,也不敢。

  这片子基调“小清新”,演员大都“小朋友”,性别认同“小障碍”,成长过程“小烦恼”,与人相处“小摩擦”,看着小,以后就大。天性使然,随他去吧。天性让咱如此,个性让咱继续,那还说什么,就祝福自己吧。

  天性,一个人出生就具有的秉性,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或称本性。(无耻的摆渡下,手贱,天性嘛)

  性,人类器官成熟后生理的需求。(咱不组词,只说“性”那个“性”。这发手没贱 = =)

  片儿里Laure(迈克尔)“天性使然”把影片的发展和故事氛围都变得顺理成章。整个片子的发展就是:搬家、Laure外表“变性”、交朋友、伪装拆穿、道歉、和好(这虽然没说,但谁不知道,是吧)整个故事比较平缓(孩童的时候、永远激烈在丰富的内心。虽小孩尚未发育的大脑不能告诉自己自己在想些什么。但是可以告诉自己我想怎么做,不想怎么做。)故事的波折出现在两个地方:一是他伪装为迈克尔的事儿被妹妹发现,二是丽莎知道事实她是女孩儿。虽然这些问题抛了出去,但是她都可以化解,因为“天性使然”,她得秉性善良无害、甚至比同龄男孩儿更有男子汉的魅力,能在妹妹被欺负的时候为她打架,能桑格闺蜜跟丽莎一起在屋内跳舞玩耍,也能在男孩儿都擅长的项目上比他们更优秀。她无可厚非是个“上得场面,下得闺房"的“真小子”。妹妹因为她是个能保护自己的“哥哥”,所以她爱迈克尔。丽莎因为她身上比男孩儿还要重的“男子汉”而被吸引,她即使接受不了马克尔的欺骗,也没办法放弃一个既贴心又有魅力的朋友。

  Laure不是“性别认同障碍”,因为他只是向往自己是男儿身,能够体验男孩儿世界的痛快。这些愿望并没成为她精神、心理、认知及成长的障碍。记得很早看过一部漫画叫《is上帝的恶作剧》,说起性别倒置,更像是自然科学的恶作剧,说啥不符合一般道德认知,都是扯淡,我相信等到人类更多去探索、认知、包容新事物的时代,这些被定性的现存价值观大都成了狗屁。你敢说这是对的?在不能有力证明它是对的前,起码这不是错的。对于自身的肯定更能完善人格、健全身心,家长和社会过多的阻碍只会让正常变得“不正常”。

  又扯远了,说好不把成人世界的标准强加这个片子,好,咱不说。

  我苦于找一些理由说服自己来畅快谈论它,但是发现一说多,就变味。

  若是从家庭背景来分析Laure的性格成因。没那必要,因为在这部片子里,显然环境影响不大。并且这个孩子之所以那么的有魅力就在于此,就跟《IS上帝的恶作剧》里主角“假小子”花一样,有着还算幸福的家庭,一切并不显得那么压抑和糟糕,而是自然而然。她得存在打破了性别界限,也打破了很多常规,让人不得被她散发出的“自由”所欣赏和羡慕。

  看着片子,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男孩不哭》,虽然主角一样是tomboy,故事里也一样会出现爱他们的女孩,一样是魅力不输男人的“帅哥脸”,一样是有“男子的心”,但是不一样的不是外表的结局,而是一个告诉你什么叫“天性”和“单纯的孩子世界”,一个是让你看到“天性”与现实社会冲突的一面,让你知道有种现实叫“无奈”,有些现象叫“fuck”。

  一个加入了“性”,因为器官成熟后总有需求,一个加入了“美好的天真”,在内裤里放橡皮泥当JJ。不管是“性”还是“天性”,他们并不冲突。天性告诉我应该这么做,所以性对象我可以自己选择,天性告诉我做自己想做的,不违法、不消极、不卑不亢、不会因为喜欢对方但因为对方性别就止步,不会故意伤害任何人,我想这些才是做个健康人的一些要素。

  要是男孩不哭的主角不生在英国暴力分子那么多的时代,而是活在瑞士,即使她得生存方式难被承认也至少不会让大家看到这么惨的结局。不过不管怎样,每个人都要死,只是死法稍有不同。何必悲于别人的悲剧,是吧。

  对于“性”,我想不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都是耍流氓,***那是赤裸裸的强奸、犯罪,没有前提条件的“性”,没法作评论。至少本片尚未“成熟”,概不牵扯。拿它做题目也只是找不来词,我不是百度,我不负责哦。

  :对于百度百科,我有点儿意见,这片子的信息娘的搜不到,是我太蠢了吗?是我太蠢了吗?是你太监了。

  其实这个片子没啥好评的,我废话半天,反正你也看了,我只是想说:“天性使然,随他去吧”。

  《假小子》影评(七):TT们童年时对性别的认同

  法国的一部很有爱的片子。当时看预告以为是会像《怦然心动》那样男女生青春萌动,节奏流畅,只是法国的文艺片稍显沉闷,生活流比较重,不像怦然心动那样剧情好看。但是作为一个小时假小子装扮的我,对这部片子的主角洛儿是感同身受的,不管是天生的T或是对性别的摸索阶段,童年时的我们是很需要去认识自己的性别,了解自己的性别构造,这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就跟婴儿第一次照镜子认识自己是一样的,这是人的本能。只是很多时候,童年时的模糊认知意识都是被父母或身边的大人给灌输的,我们只是在接受大人灌输的意识,只知道女生就该穿裙子,男生就要玩变形金刚等玩具,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其实童年的我们是很天真烂漫的,不像成人那样思想局限,甚至思想龌蹉,我们只是不分男女去了解自己的天性,去跟男孩女孩玩,游泳都是脱光光的,不知羞耻为何物。只是因为大人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要求女孩要矜持,要求女孩有女孩的样,女孩就应该玩洋娃娃,穿裙子。在这样成人设置的男女有别的社会结构中,小孩子也无形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小孩对性别是没有太多认知的,他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认识了自己的性别。

  可惜的是,在大脑意识结构中,有些人虽是女儿身,但有颗男孩心,不能因为是女儿身就要求女孩样,父母从小让我留头发,穿裙子,穿公主鞋,可能是天生男孩心的原因,对女孩这些装扮就是不喜欢,一直坚持留短发,励志当警察,那只是当年三岁的我呀,有一次我妈让我穿公主鞋,我死活不穿,哭着闹着最后父母也拗不过我,那个拗劲估计也是遗传父母的。天生的TOMBOY,只是农村那时的封闭,一直对自己的性别及跟周围女生的异样让自己觉得恐怖,不了解为什么自己会这么怪,为什么自己不喜欢穿裙子,不愿做女孩会做的事,对感情的情窦初开也是针对那些漂亮女生的。可能也是每个TT都会经历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吧。

  说回这部片子,觉得导演是抓住细节去拍这部片子的,细节处把握的很好,对假小子的自小认知过程是拿捏的很到位。假小子一家搬到了新社区,认识了同年龄女孩Lisa,这过程中假小子洛儿也在融入这帮男孩圈中,我想洛儿是了解自己的性别的,只是她更愿意当男孩,这可能跟她天生的TT基因有关吧,也就是男孩心,但自己的性别构造是女生,她也在男孩圈中极力把自己塑造成男孩形象。第一次是在踢足球那场,她事先预备了自己的小身板可以充当男孩,于是在踢球时脱下了上衣,当时楼主真为她捏一把汗,担心被戳穿呀,那个心一直悬的老高,仿佛自己童年时也想象去做过类似的事情,此时把自己当成洛儿了,幸好导演没那么安排,一切都很顺利,洛儿掩饰很成功,还得到lisa的芳心暗许,在树林边亲了她。楼主看到这觉得好有爱,这只是两个孩子之间的情窦初开,一种懵懂的爱情,只是单纯的喜欢对方,不管对方是男是女。第二次是在游泳的时候,洛儿还造了个假阴茎,楼主也是悬着心呀,这万一被戳穿了,没法见人了,也许是楼主想多了,也跟前一段一样很顺利。但是假扮男孩的事迟早是要被揭穿的,随着剧情的发展,最后母亲知道了女儿扮假小子的事,让她挨家挨户道歉,LISA面对她,只觉得羞愧和生气。一帮男孩也都知道了她的身份,想当众羞辱她。最后只是LISA拉了她的拉链来证实她的性别,导演处理的也蛮平静,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暴力血腥,一切都是充满了孩子的天真,以及整部片的宁静气息,这就是法国的文艺范。导演对洛儿的性别认知过程是很细腻,很客观,没有站在成人道德层面去批判,只是单纯在拍摄TT们或是童年时曾对自己性别模糊不清的孩子的心路历程。虽然剧情很生活流,很多无必要的家庭镜头,可能是为了表现洛儿一家四口的正常生活气息,而显得剧情散漫,文艺。但确实有别于好莱坞那种刻意的剧情安排,显得很真实。

  很不错的一部法国片,充满了文艺情调,洛儿的蓝眼睛带有点忧郁情绪,但跟妹妹的感情拍的很有爱。最后洛儿跟LISA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女生名时,自然的笑了,我想这也是她在外人面前认知了自己的性别,她也不用担心之前的伪装了,也是一种自我认识的过程,她可以大大方方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女孩,但之前她曾把裙衣留在树林里,也表示她真正做回自己,一个女儿身但仍然男孩心的她。她至少在LISA面前放下自己的伪装面具,可以好好跟LISA做朋友,只不过以后她两会怎样,楼主还是抱有很美好的想象的,导演在结尾留下了想象空间,我想以后LISA也会喜欢上这个假小子,不是因为性别,而是单纯的对对方的好感,对方的气质所吸引,当然这也是后话了。楼主只想说感情不分性别,希望成年人不要老以卫道士的面具去指责谩骂这种感情方式。

  提到洛儿的妹妹,楼主表示这个小萝莉虽然只有六岁,实在太有爱了,太会演戏了,只要有她的戏份,那绝对不闷,这小孩天生的戏子,浑身都是戏,看得出这小萝莉本身性格方面就很有爱的,小孩演戏是完全真实的,不会假装,所以这小萝莉也是在完全展示自己的萌爱一面,还一起跟姐姐去撒谎,去关心姐姐,这部片我完全被这小萝莉给吸引着,童年时就这么可爱,希望不要长残。

  《假小子》影评(八):就好像片中爸爸和劳拉玩的游戏:我想要男孩

  影片刚开始爸爸独自带着劳拉开车去新家时,我本以为她是个帅气的法国小男孩,看她在爸爸的指导下开车,一切都那么自然地体现了她是个勇敢有个性的男孩。

  妹妹的出现让我更加确定了劳拉是个男孩,还有妹妹稚嫩的声音说出的法语让我感觉是如此的美妙。劳拉去楼下独自玩耍,碰到丽萨和其他男孩,丽萨对新来的劳拉表示好感,劳拉也感觉到。我想劳拉当时对莉萨的好感主要因为她对她的照顾。

  可是后来妹妹和劳拉一起在澡盆里洗澡我出现了疑惑,还有妈妈给劳拉粉色的钥匙绳,她自己又换成了球鞋的白色鞋带,可以看出劳拉对于男孩女孩的打扮还是心里很清楚的。一次踢球劳拉由于不能和男孩子们一样简单的行事才会尿裤,他于是产生了恐慌,拒绝外出。

  丽萨来家里找她,邀请她去自己的家里跳舞,牵手,接吻,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的发生了,没有拒绝,没有争取。

  丽萨邀请她一起去游泳,她内心的犹豫,把小泳衣剪成短裤,甚至那条绿色的橡皮泥,那么可爱的小心思。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在表情上的细节处理,不需要太多的修饰,只是把镜头瞄准在孩子的脸上就可以呈现太多令人瞎想的空间。

  最后事情的真相出现,谜底揭开,虽然捏了一把冷汗,可是内心却释然了好多,丽萨再次问劳拉的名字,劳拉最后的微笑,都是点滴的细节处理,如此细腻的电影,真的很推荐。

  《假小子》影评(九):自己

  很多人,从小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女主也不例外。从小对自己的认定就是男孩,对外也称自己是男孩。当他作为一个男生出现在伙伴面前的时候,起初是小心翼翼的,因为她自己也有不自信的地方,但是,同伴也带来了其他的东西。比如她会尝试着脱去上衣游泳,穿三角内裤装男孩......当然这一切最终是瞒不住的,她的妈妈认为她的这种做法并不是不对的,而是她要对她负责,她害怕自己的孩子以后受到伤害,所以她不得不逼迫她去承认。电影的最后,女孩脱去裙子,穿着背心舒心站在树林中,这才是自己。假小子 (2011)7.82011 / 法国 / 剧情 / 瑟琳·席安玛 / 佐伊·赫兰 玛龙·莱瓦纳

  《假小子》影评(十):这跟同志没关系吧

  对这种题材很不感兴趣,全部都是小孩子当主角,很看不下去……讲假小子的心理,听上去挺有意思,但是实在看不下去,总是提不起兴趣来,这种类型的真是不适合我。

  我倒是不觉得和同志有什么关系,或许就是一个喜欢男孩子打扮行为的女孩子,这种女孩子从小大家身边都有吧,根本分不出男女来,我认识的这些女孩子,有所谓“喜欢女生”倾向,但是都是闹着玩,后来都很正常了,甚至于出落的很漂亮的也有。并且真是同志的话,是会从各方面散发出来我是女同这个气质的说实话……

  我觉得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家长应该多上心才对啊,我觉得家长之所以任由女孩子像男孩子一般打扮完全是懒得管,这种事情多教育立即就可以纠正过来,并且越早越容易啊。我同学的姐姐有个小女孩,一直放任她各种男孩子行为,最起码需要扎辫子留头发啊,但是这些都没有。所以假小子或许只是一时的想法,但是深层次是家长的不重视。

  那些假小子内心是怎么想的呢,当真没办法接受女孩子穿着么?这部电影是想表达“同性恋最起码是女同性恋是天生的”这个问题么?我倒不这么觉得。劳拉有关于自己身体的疑惑,但是也没人跟她说明,看到自己化妆她也很高兴,说明她有一些女性的意识,她母亲给了劳拉一巴掌后还强迫她穿上的裙子,没有和孩子的任何交流和说明。二女儿打扮的那么可爱,怎么忘了给大女儿扎辫子留头发呢?!

  劳拉那迷蒙的眼神把一个性向混乱的女孩子演的很好,感觉她女装打扮也会很好看,看见她总是会想起娜塔莉波特曼不知为什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假小子》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