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假小子》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假小子》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2-01 20:0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假小子》观后感精选10篇

  《假小子》是一部由瑟琳·席安玛执导,佐伊·赫兰 / 玛龙·莱瓦纳 / 马修·戴米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假小子》观后感(一):《假小子》--拍给谁看的?

  虽然这部在烂番茄和电影节受到诸多好评的电影确实是一部让人思考文艺范儿片,可是看完不免疑惑。这篇是拍给谁看的呢?

  我相信女孩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曾经幻想或者享受成为对面性别感觉,那种和异性暧昧、充满雄性激素的打斗、以及男性部位的凸出感都是女孩们很好奇东西,在《假小子》里也得到了一一的展示,但是中性主义不值得推崇,所以电影主要还是站在了家长立场,把小女孩的那份好奇摧毁殆尽,好在结尾是充满阳光的,没有假爱情,也可以有纯友谊,只是这么成熟孩子恐怕不多,家长的摧毁看起来不那么明智。

  于是乎,电影的总体论调就显得不那么前后一致,究竟是鼓励家长摧毁孩子的梦想还是鼓励孩子走中性路线?看起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想说,在孩子那个年龄,家长的教育基本可以完全改变孩子的一生,任何决定都要谨慎才好。

  《假小子》观后感(二):TOMBOY

  看完这部影片,多结局挺满意的,从结尾看萨莉已经原谅了洛儿,不知道她们会继续下去这份爱吗?

  整部影片没有丝毫的背景音乐,全是来自周围真实不加渲染的声音。洛儿对于自己的性别危机我也曾体会过,小学喜欢过一个女生。差点给她写情书,不过这不是一种同性心里,当时的我也希望自己是男生小时候经常被别人认为是男生,也有过想萨利那样的女生喜欢过我,不过我妈妈非常喜欢我扮男生,因为发育慢,小学五年级是还光着上身于我弟弟摔跤,我经常与男生玩跳马。以前有个男生和我玩了几个月甚至我是女生,初二时我们班的一个男生整天喊我假小子。

  洛儿的妹妹珍妮还真是鬼灵精怪,这份影片带给我们的是主人公不加渲染的内心世界,一份真实的爱与渴望

  。

  《假小子》观后感(三):搞么的噶何松

  洛儿才是真汉子因为我还是不敢直接光膀子。游泳那段戏我特比紧张,生怕他们打着架就掉出个橡皮泥的小鸡鸡。

  我曾特意写进周记“我的梦想是做一个男孩”,我还记得老师的评语是“男孩子气的女孩子其实还更洒脱呢!” 啊,真潇洒

  叫嚣我有爷们心的其实都是软妹,算是可爱度加分的一项,因此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也越来越不好意思说我真的内心很MAN啊,害怕稍显做作毕竟我看起来是如此的娘炮。

  可是曾经无知年幼的我是真的拼命想把自己变成和男孩子一样啊。

  爸爸喜欢短头发的我,那我就剪成小男孩头, 我不穿裙子,因为会妨碍我和爸爸爬山跳台阶。很危险高级雪道,摔成猪头的溜冰鞋,只要爸爸露出你真软弱的一点眼神,我立马表现我的勇敢给他看,即使我心里还是害怕,即使有时难堪的想哭,只为他能像赞扬表弟一样夸我真棒。

  他最讨厌别人哭哭啼啼,他也不喜欢女孩子撒娇,他更是不能忍受懦弱和不坚强

  很小的时候看很多全国优秀作文重男轻女打压下的苦情小作者那种文章真的很是触动好吗,当我怯生生的问妈妈你喜欢男孩女孩的时候当时的心脏都不知道放了多打音量的忐忑。

  一些无关紧要事情小孩子的心里为甚么那么清晰

  比如出生前爸爸其实无比期待的是个儿子,比如爷爷取了一张纸的名字全是给一个小男孩,比如奶奶一直会有点念叨的差点超生的弟弟。

  我知道这些小事情都是说说而已,也知道你们都很爱我,没有那么多我臆想的狗血剧情,可是-----

  初中时就养成穿男装的习惯,在家里漫不经心的说起今天在学校篮球打的好累的时候心里有很多莫名其妙得意,骑自行车骑的要飞起来,还喜欢一个急刹车在女生的旁边一扬下巴,虽然现在觉得傻得无法直视但是当时还真觉得自己特别吊。和好朋友去深夜教学楼大冒险她紧紧拉住我说在你旁边好有安全感噢的时候心里还偷偷笑了笑,不过当有一天我发现看着某个清秀的侧脸撩了下长发居然想亲下去,这才觉得我在长久以来的向往失落中真的走远了。

  看到洛妈妈说,“我不在意你假扮男孩,一点也不,可是你能一直假扮吗你告诉我你有更好的办法吗?我没有”,居然就莫名戳了泪点。可能只是想起某天晚上差点出柜的时候妈妈紧紧握住我的手用颤抖的声音说,你不会让妈妈难过的是吗?你很听话的,是吗?

  最后一幕我看到洛儿紧张的低下头,又抬起头,看看别处又瞄瞄丽萨的脸,然后她小小的笑了,我知道一定是丽萨先笑了。

  《假小子》观后感(四):当我们不容于社会环境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拉拉片里有一部我至今没敢看,没有胆子去面对——《男孩不哭》

  《男孩不哭》的剧情简介不看了不下N次,从一开始看拉拉片就看到过它的介绍。一个像男孩的女孩,以男孩的身份认识一个女孩,爱上了她,然后她的身份被揭穿,随之而来的只有悲惨才能形容的结局,“男孩”遭到了殴打辱骂甚至强奸,最后被枪杀。

  《假小子》前半段故事和《男孩不哭》莫名的相似,假小子和小姑娘相爱了,她隐瞒着自己的性别,小心翼翼的和男生玩在一起,小心翼翼的瞒着自己父母不同的是假小子还是个孩子,并没有《男孩不哭》里布兰顿危险的处境,她的妈妈发现以后直面了这件事,保护了她。

  这是个算是好结局的文艺片,缓慢节奏压抑氛围,让人心渐渐悬起来,她的父母放任她,她的父母也想要一个男孩,母亲怀孕,父亲忙碌根本无暇顾及她,到了一个陌生的城镇居住。而第一个和她讲话的姑凉就把她当做男生,而且在那个小镇,女孩和男孩总是不能真的玩到一起。一个封闭的小镇,让他不得不假扮男孩。

  整部电影没什么配乐,静的让人忐忑。平平静静的叙述,她是怎么面对男孩,怎么面对对她有好感的那个女孩,自己怎么面对自己的家人。她对所有人撒谎,这个谎从一开始就脆弱的一戳就破,以至于第一个发现真相的是她仅有几岁的妹妹。所以影片从她开始撒谎假扮男生开始就让人提心吊胆

  她说了一个弥天大谎,并且越圆越大,到处都是漏洞,直到最后谎言即将戳破,她恳求她母亲,能不能再次搬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不敢再往下看了。生怕真相公诸于众,她将不容于这个小镇任何一个和她同龄的团体。更担心那时候正是无知年纪的孩子会对她做什么。在国外电影里对于青春期孩子描述的可怕,不亚于恶魔,电影伊甸园就讲述了一帮青春期小孩残杀一对情侣的故事。

  还好电影的结尾美化了,小女孩原谅了她,虽然那些男孩还是出于自己幼稚的恶趣味对她做了些什么,但是电影中并没有详细讲述,点到而止。

  老天保佑,还好结局不残忍

  当我们不容于社会环境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电影的结局是面对。

  《假小子》观后感(五):问题少年没有问题

  光从《Tomboy》这个题目来看,在中国,女主角劳拉就得是个问题少年。无论她是不是真的喜欢同性,就只说她没个女孩子样,和男生玩耍,还赤身肉搏,这就已经很有问题了。

  我看片的时候,一直是带着问题看的。预告片明确地昭示了劳拉扮男孩、爱同性的剧情。于是正式看片时,一开始我看见劳拉和爸爸一起开车,我的脑海中立马浮现一个猜想——也许劳拉是单亲家庭,从小和爸爸生活。也许这就是劳拉成为Tomboy的原因吧,我猜。

  谁知,妈妈出现了,妹妹也出现了,一切迹象显示她的家庭美满和谐。上个念头刚消去,我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我看见了妈妈的大肚子——是不是劳拉的妈妈想要个男孩,所以才在已有两个女儿情况下再怀胎,所以劳拉才变成了Tomboy?由于劳拉父母出场率并不高,我的这个问题是到看到片尾才确定了答案,劳拉父母都是很疼她们姐妹的,我的猜想不成立

  接着,第三个问题。珍妮说自己父亲是ordinateur(我实在搞不清他的职业了...因为我看的只有中字,是计算机程序员?),母亲怀孕在家——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样,导致了劳拉父母感情疏远,我们才很少在镜头里看见劳拉父母同时出现,劳拉是因为感受到了父母间的变化心中苦闷,才会受刺激变成Tomboy。看到结尾,我又一次肯定了自己的龌龊,人家家庭关系好得很,根本没那回事好吗!

  随后又是一个问题。珍妮说米盖尔在原来的家那边“男孩都怕他,女孩都爱她”,而妈妈在前面说过,劳拉一直都是和男孩玩在一起。这是不是她成为Tomboy的外因?剧情证明,我想多了。编剧压根就没打算在这点上发展些什么深沉的东西出来。如果我硬要去分析的话,估计这个问题的答案是No。因为劳拉和男孩玩时没有和男孩彻底凑一块勾肩搭背,看得出,她还是抗拒和男生接触,比较享受和丽萨独处。这和那种怀着“哥们心态的T是有明显分别的。

  真相被拆穿后,我为劳拉捏了把汗——剧情走向已经与《男孩别哭》重叠了,再考虑到《裂缝》中那个一样的森林追逐镜头,我想,这堆孩子会不会虐待、逼死劳拉?结果这种问题没有发生,男孩们只是很淡定把她围了起来,而且很贴心地选择了让丽萨去检查劳拉的真实性别。人之初性本恶不是普遍的,问题少年也不是遍地开花的,看来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小人之心”了。

  在我发现我自己一直是以看中国家庭剧的眼光来展开那些狗血的“合理想象”后,我终于如醍醐灌顶一般,顿悟了。于是我产生了最后一个问题,一个深刻而又富有内涵的问题——劳拉究竟喜不喜欢丽萨?

  我事先瞄过简介和其他的影评标题说实话,我不觉得劳拉缺乏性别认知。为了假扮男孩,她每个细节都做得很好,如先观察男孩子们的表现再与男孩子混在一起玩;丽萨问她名字时马上想到了一个男性假名;又如把泳衣改为男式后还不忘在里面塞橡皮泥。她很成熟,也很了解男女有别。那么她到底喜不喜欢丽萨呢?她究竟是因为认为和丽萨相恋能让她的“男性身份”更真实,还是因为已经在心理上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真真正正的男生所以爱上了丽萨呢?看完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我没问题了。我的解读是,丽萨肯问这个问题就证明她并不厌恶劳拉,而劳拉回答了自己的真名,那个真实的女性名字后,由忐忑变成了微笑,是因为在镜头的另一边,我们看不见的劳拉的对面,丽萨笑了(我个人想法)。只有这个原因,才能让劳拉笑。劳拉是喜欢丽萨,出于真心而非出于性别,也许劳拉之前不知道,但最后她懂了,虽然这可能和成人间爱恋有一定区别。敢于面对自己的女性身份,她已经走过了人生的一道坎,丽萨接受了这样的她,这就预示她的新生

  其实问题少年并没有问题,她的家庭没有问题,这部片子也不是让大家来讨论儿童问题心态的。导演从头到尾就没有追究过她成为tomboy的原因,而是试图通过细节展现一个小女孩tomboy化的心态与行为,这一切行为都展现在阳光下,明明白白,不具有半点病态。我相信没有人会在看片时产生想冲上前纠正劳拉的行为。如果我们认为影片有问题,劳拉有问题,她的父母对待这些事情的处理方法有问题,只能证明我们的眼光有问题,我们成长的充满了各种问题的环境扭曲了我们。我们才是真真正正的问题少年。

  附我自己觉得在片中显得特别有爱的问题(及回答):

  珍妮:你有兄弟姐妹吗?

  夏安:一个姐姐

  珍妮:我有个哥哥,我认为有个哥哥更好

  夏安:为什么更好?

  珍妮:因为哥哥能保护你

  妈妈:“你为什么这么做?(Pourquoi t’ai fais ça? )”

  劳拉:“我也不知道(Je sais pas)”

  劳拉:”我们不回家吗?“

  妈妈:”不,我们去你朋友丽萨家,我不在乎你假装成男孩子,但是就要开学了。你难道能装一学年吗?必需要告诉他们事实。不然你还有别的办法吗?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请告诉我。”

  丽萨:“你叫什么名字?”

  劳拉:”Mikaël“

  丽萨:“你究竟叫什么名字?”

  劳拉:”Laure“。

  《假小子》观后感(六):迷人的少年时光-N7/2017

  这部片子我看的是国内的阉割版,少了二十分钟的游泳情节,不过也不影响整部片的感觉。女主角很帅,对于独生子女身份的我来说真羡慕她跟妹妹的小默契,好暖啊!影片只有短短一个暑假的时光,里面的几个女孩子都特别棒,那个年纪的女孩子总是比男孩子懂得更多,最后Laure恢复女孩儿身份重新向Lisa介绍自己之后,两个人相视一笑重归于好,真是甜,最美好的时光即将开始,影片就在这里结束挺好的。

  不禁又让我想起了《蓝色大门》,懵懵懂懂的少年时代真的是最迷人的时光,那个时候的爱纯粹热烈不计回报,最好的青春片就该定格在最美的时光,一长大就没意思了。

  我上初中就开始住校,剪了个假小子头,慢慢的性格也开始像男生,不爱穿女孩子的衣服,总是去美邦淘最小码的男装,会唱周杰伦所有的快歌,每天下午一下课就去打篮球,晚自习呢就躲在教室最后一排吃泡面。幸运的是我那时候身边有一群特别要好的“哥们”,所以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体育课的时候我们这群假小子组队跟真小子们斗篮球,凭借着个子比同龄男生长得快的优势,一边得分还能一边耍个帅。所以片子里面Laure跟男生踢球跟男生打架都丝毫不弱我是深有同感的,抛掉性别的偏见,其实女生跟男生在很多领域都能具备同样的能力。

  这部片子拍的很真实,像片子里的Laure那样,我觉得年少时候想当男生的女孩子应该不在少数吧。这种心态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性别的不认同,而是渴望突破在传统二元论的两性社会中性别身份对个人所带来的种种限制。女孩子想要去做一些传统所认为的男孩子才喜欢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妥,只是往往想要达到目的,只能依靠伪装成男孩子的外表才能做到,不然让Laure穿着裙子去跟小男生打一架吗,简直难以想象。

  以前看过的大多青春片题材都是英俊帅气的男主在打篮球,然后温柔娴静的女主上前递水,可是这根本不是我的青春,在我的故事里那个英姿飒爽上篮得分博得全场尖叫的是个女生啊!所以偶然发现了这一部片子,还真是让我很感动。

  回想那一段假小子的少年时光,是多么迷人的美好。

  《假小子》观后感(七):非常非常合口味,只是结尾的爱还不够浓(x

  1

  小妹妹美爆了。。我的萝莉控之魂

  2

  过几分钟就有一个剧情关键点出现,节奏划分得不错,比如第一次给全裸镜头,第一次赤裸上身,塞橡皮泥,等等。每个节点都能让人直呼精彩

  3

  最后的话就是莉莎没有将错就错、真正进入女同的领域,让人感觉十分可惜(你在乱期待些什么);黑人小男孩跟主角之间居然也只有眼神交流,连句话都没说。可能导演觉得再说话都会画蛇添足,然而窝这种ACG出身的,针对这种纠结的剧情,口味可能还是被养得稍微有点重了吧。。总想要一些浓浓的剧情发生。。。(啥

  4

  还有一个日本动画《放浪息子》跟本片主题有些类似,都是少年的自我性别认知。这个主题做成文艺片简直是浑然天成啊,总是看得人欲罢不能。。

  《假小子》观后感(八):自在还是存在,这也许……可能,是个问题吧

  原本是决心在前往戛纳的阳光海滩之前调整一下作息时间,把自己养得略微能见人些的,挣扎良久还是熬不住奔去了首映(嗯,居然有送海报,导演给你好评哦,亲!)。早前在电影院里看到预告片虽然煞费苦心地始终捂着本片的中心plot,但对于我这种陈腐极深的人来讲,片名已经是最大的剧透(于是不知道Tomboy是什么意思的童鞋请回避下文)

  这样一个题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Boys don’t cry的萝太版,但或许是文化习惯的差异,同样是女性导演,Céline Sciamma的主角是一个尚未发育的孩子(他们到哪里找到这么瘦的小女生!),于是自然或者说是刻意地避开了此类型影片中时常——应该说是一贯——因性、爱与婚姻等在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网中或是在沉默中内伤更甚者在暴发中伤中的成人的烦恼。

  而跨到“青春期”这条境线的另一边,导演想提到观众面前,想四顾环问的,并非是一些人“顺理成章”所想到的为什么——为什么一个女生会变成男生。在这部电影里,没有这个“为什么”,这是“自然而然”的,是一种“选择”。

  影片的一开始,首先进入观众视野的就是主角(我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因此不会称其为“她”)的短发在夏天的绿荫中飞驰,自由而欢快。自此之后,镜头始终停留在主角这一边,看伊和妹妹玩耍,跟伊一起打量镜子里那个小瘦身板是否能冒充成男孩。温馨的家庭氛围,真实的居家生活,再加上一个可爱的妹妹时不时带出的小幽默,不知不觉中观众已经进入这个设定中成为伊的共犯。不仅接受了这种“自然而然”,而且随着与这一群孩子关系的深入,也越来越害怕伊被揭穿。从踢足球时的些微担忧“就这身材应该能混过去吧”,到游泳时的步步心惊,明明只有家长里短平凡琐事的生活片段简直堪比惊悚片——姐姐看恐怖片都没这么捂着小心肝又咧嘴又捂眼的说。

  我们都知道,被揭穿只是迟早的问题,于是影片越近尾声那一份本该童真趣致的欢乐就越让人看得牙涩。

  所幸揭穿时并没有暴力。因为这还是孩子,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不过一起踢球打架游水,顶多就是和隔壁的小女生牵牵小手亲亲小嘴,全都可以被原谅的。大人究竟说了些什么,怎么解释如何道歉根本不重要。在这个可能会被某些导演极用来煽情催泪的过程中,我们仍然只同主角待在一起,对那种大难临头的滋味感同身受,多想伊能逃过这一劫。

  不幸,也正是因为没有暴力,在许多同题材影片中集中在“外因”上的焦点变成自我拷问。正如妈妈说的“我不在乎你假装成男孩子,但是就要开学了。你难道能装一学年吗?必需要告诉他们事实。不然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还有别的办法吗?你能跟男孩子一起踢球,能跟男孩子玩角力,甚至真的跟妹妹所幻想的“哥哥”一样为了保护她而跟人打架且打赢了,又怎么样?你能站着尿尿吗?再过几年,你还能把T恤脱掉光着上身去踢球吗?你还能用一根橡皮泥混过去吗?(嗯,至少要塞袜子了)。你生理上是女生,这是事实。你觉得自己是男生,这也是事实。即使亲人呵护包容,即使朋友不计前嫌,我们的自我认定,总无法抵抗这个社会既定的规则。而到长成时,我们的自我认定里面到底有几分是天生带来的,有多少是社会附加的,已然浑然不清。譬如男生穿裤子女生穿裙子,譬如男生是蓝色女生是粉色,譬如男生有男生的名字,女生有女生的名字……可是我真的非得在晚会上穿裙子吗?我真的非要买粉色的hello kitty吗?我真的非被人叫这个名字吗?

  我不自在。即使对自己的天生性别并无抵触,然而这个世界对女生使用的某些规则,仍然叫我不自在。而我忍受了这些样的不自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被人当成正常的礼貌的有规矩的存在。是因为绝计没有别的办法了,还是因为对自己究竟是谁,自己天然的选择不够清晰与坚定所以才自投罗网?

  在影片的尾声处,林间的风声似乎给了一个答案,主角将连衣裙挂在树上,回到伊自己喜欢的打扮。而在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因自我性别认定而导致的羞辱后,Lisa如伊拉在影片开头初见时一般重新问了一遍“你叫什么名字”,回答”Laure”这个并不由自己选择的名字后仍然是Mikaël的笑容,配合意味着“新生”的小宝宝的诞生和片尾曲Always,导演还是比我乐观。

  :小妹妹太可爱了。不仅在Lisa找上门的时候随机应变,而且还在跟同龄人的奶声奶气中一语道破兄控的天机,还会跟父母玩“瞒天过海”……萌屎人了~~~把姐姐的母性都萌出来了。

  《假小子》观后感(九):像斯蒂芬·茨威格那样忧伤

  这部片子的叙事风格很像斯蒂芬·茨威格,克制、典雅、敏锐而深刻,所不同的是,后者赶上了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作家已无暇对内心进行更深开掘,而前者则在和平的氛围中,人们开始为生活缺乏激情而烦恼。

  这是一部带有女性气质的、富有洞察力的作品。

  片中的主角是一名新搬入社区的小女孩,她冒充男孩出现在小伙伴中,她光着上身和他们一起踢球、打架,甚至还赢得了别的女孩的爱慕,片中最让人震撼的一个细节是,为了和男孩们一起游泳,而又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她用橡皮泥做了一个假阴茎,放入游泳短裤中。

  这个女孩是所谓的问题少年吗?她为什么要冒充男孩呢?

  片中有一点点暗示,即她的父母因工作原因,经常要搬家,她不得不经常改变自己的生活背景,强迫自己融入到陌生人的环境中。冒充男孩可能仅仅是她的一次游戏,当然,也可能是对男孩社会身份的一种向往——那样可以保护自己的妹妹,并赢得别人的尊敬,从而彻底摆脱孤独。

  然而,她没想到后果是什么,当女孩对她垂青时,她不知该怎样应对,只有照单全收,甚至感到兴奋。随着谎言被拆穿,她彻底被孤立了,不得不回到寂寞无援的状态中。

  本片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性不仅仅是生理,而是一种社会身份。在我们的文化中,男孩与女孩的性别角色犹如一道鸿沟,谁想跨越这道鸿沟,就一定会受到伤害。

  当小女孩的母亲带着她挨家挨户去澄清,她是洛儿,不是米克,她的外部世界彻底坍塌了,她好不容易挣来的名誉、自信、爱情、尊严,一瞬间统统被踩得粉碎。

  毫无疑问,她的母亲是爱她的,她找不到解决方案,只知道这个愚蠢的把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然而,这就与人类的偏见构成了共谋关系,洛儿被强制按入了女性的身份限制中,她只能按别人提供的女孩模板去生活。

  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而是被创造出来的。影片表达了这样一个悲凉的主题。

  其实,人拥有社会性别后,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有逾矩的想法,只是绝大多数人的自我没有洛儿那么清醒,或者没有那么强大,所以我们懵里懵懂地成了它的俘虏。

  应该说,洛儿的反抗是人类几千年来两性悲剧的一个缩影,一代代人在其中挣扎、迷茫、困惑与屈服,最终,洛儿会和她的母亲一样,长大,嫁人,生孩子,然后再去压迫她的孩子吧?片尾新生儿的微笑,展现了创作者的忧伤:这样的纯真终将失去,生而为人,被扭曲,被涂抹,被伤害,是我们不变的命运。

  影片的每个细节都很完美,叙事节奏虽然舒缓,却有高贵的气质。米克(洛儿)第一次融入小伙伴团队中,她和别的女孩抢衣服,她欺骗了对方,并取得了胜利,她做得是那样的坦然。

  成为男孩,就意味着为胜利而骗人不是不道德,而是智慧,甚至会因此得到女孩的爱慕,说实话,太钦佩这样有才华的细节了,只有斯蒂芬·茨威格才能做得这样好。

  《假小子》观后感(十):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疼痛

  誰的成長不流淚?磕磕絆絆的長大過程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必修課。只不過人大概都是健忘的,所謂好了傷疤忘了痛,非到情景再現是很難想起曾經的那些個費解、委屈和試探的。

  前天夜裡看了達內兄弟11年的嘎納評委會大獎作品《單車男孩》,影片的色彩明亮溫暖,讓我想到大半年前看過的同期另一部法國影片《假小子》。影片的拍攝手 法都是手持跟拍,用自然明亮光,背景基本環境聲、無音樂(男孩用了幾次明顯的貝多芬協奏曲)。兩位小主角有著相似的年齒、生活的社區、街道、晴天綠樹和醉 人微風。就連演員,也都相同的鋒芒畢露,酷似Tilda Swinnton的犟正太和神若River Phoenix的萌蘿莉。

  影片看上去很溫暖,清新,明亮,但是都不乏叫人不安或是心疼的殘酷存在。

  《單車男孩》裡的男孩西里爾被父親拋棄在福利院,他費盡心思衝破各種阻撓(騎車尋父的一段拍得真是漂亮,年輕倔犟的生命力怎麼能不美?),終於找到了父 親,但是卻被告知自己被遺棄了,父親永遠不想再見到他(誰都沒有錯,身為父親也可以是長不大的孩子,父親並沒有準備好負擔起西里爾,自己的生活都是應接不 暇,他 的成長亦是不容易。),男孩不知道是為什麼,自己不夠好?流水無解,誰也不能告訴他這是為什麼。於是變得狂躁,怒氣沖衝的他在車裡自殘,在街上游盪,被壞 掉的大男孩誘惑,去搶劫。艱難的一段經歷。終於他好像認清並接受了這一切,安心的在西西迪扮演的善良養母薩曼莎的庇護下快樂生活。他們一起騎車,邀請朋友 燒烤。但是,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新的傷害會再次來臨。但是這一次,男孩顯然已經稍微長大一點。當從樹上摔下昏迷的西里爾醒來後,他拒絕了報亭父子的幫 助,趔趔趄趄的抱起地上的木炭,跨上自行車,帶著身上的泥土和血跡迎着陽光和微風消失在街角的時候,我知道這個孩子會健康安然的成長,並且逐漸學會包容和 愛。

  《假男孩》裡的女孩勞拉,留短髮、穿短褲、球鞋、T恤。搬家後對新朋友稱自己叫做米蓋爾(男生名字) 。勞拉家境不錯,父母恩愛對TA疼愛有加,有一個機靈又體貼的妹妹。但是勞拉從未開心過,蹙着的眉頭道出了煩惱。 是 的,勞拉認為自己應該是個男孩。勞拉需要能夠像男孩子們一樣奔跑、在陽光下利索的脫掉上衣、吐一口唾沫在地上才能舒暢的呼吸。於是TA觀察男孩子們,把頭 髮剪得更短,把連體泳衣改成男孩子們通常穿的小泳褲用橡皮泥給自己做了個“小陰莖”,甚至還有了一個小女朋友Lisa。這一切都讓勞拉覺得自己是個小小男 子漢,那些短暫的自在。但是TA畢竟不是!努力的偽裝最終會被戳穿。Lisa的不屑,朋友的譏笑。雖然孩子們沒有太多的惡意,但是勞拉分明受到了傷害,平 生的第一次被羞辱。 僅僅在人生第一個十年。 影片的最後,藍色的裙子掛在樹上,勞拉依然穿回自己喜歡的裝扮。接下來的歲月,勞拉還會遇到什麼樣的遭遇?

  就是這些簡簡單單絮絮叨叨煩煩惱惱的小事情。真實的人生也就是如此。我們周遭的一切比影片的呈現要更纏綿更瑣碎。《四百擊》《我是》《霧中風景》……生活簡單又復雜。你看著這些疼痛,除了為之焦心,根本無能為力。因為世界不是二元的,沒有誰對誰錯,就像《假男孩》裡 媽 媽問:你為什麼這樣做?勞拉:我也不知道。家長、老師、醫生,每一個成長過來的大人面對新鮮的人兒都只能搓手唏噓。我們誰也不能代替誰。每個人的成長都需 要自己去承擔,就如一顆種子,除了陽光、雨露、微風,還要承受被鳥吃掉,被踩碎,被霉壞的危險。而人的情況更複雜,音樂、電影、閱讀、行走、愛,滑板、自 行車、畫筆、或者更多別的東西,所有的這些滲透,最後變成了大人的模樣。

  :兩部影片的篇幅都不長,均短於90分鐘,但是內容卻豐富過各種動不動三四個小時的眼高手低的所謂史詩巨片。因為最好的就是簡單的,如詩如歌,呈現最本真樸實的生活。 致敬導演!

  相關鏈接:單車男孩: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5972040/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