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观后感10篇
《年轻时候》是一部由诺亚·鲍姆巴赫执导,娜奥米·沃茨 / 本·斯蒂勒 / 玛丽亚·迪齐亚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年轻时候》观后感(一):年轻时候:年轻不是请客吃饭
能把本斯蒂勒拍的如此无趣的电影,我是头一回见到。
Don't get me wrong,I love Ben。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说到,我认为,在所有的喜剧演员当中,最有希望获得奥斯卡奖项的就是本斯蒂勒了。虽然史蒂夫卡瑞尔已然抢得先机,但是本斯蒂勒依然有机会发动总攻。
对于本斯蒂勒的作品来说,最有意思的电影,往往也都是他自己导演、编剧、制作的作品。其貌不扬但是内心文青(或许是文中?),在他的镜头下,他自己就是那个认识磕磕绊绊,但是始终有那么零星热情未泯的中年男人。《白日梦想家》也好,《热带惊雷》也好,甚至是《超级名模》也好,皆如此类。他在银幕上寻找的从来就不是成功,而只是自己而已。
然而在别人的镜头下,本斯蒂勒的这种由内而外的角色动力,并不是那么容易捕捉得到的。更多的时候,本斯蒂勒的角色是被事件所推动,而不是自身角色的主动演变。
所以《年轻时候》颇令我困惑。
《年轻时候》乍看上去,走的还是导演诺亚鲍姆巴赫的经典套路,有点像是《鱿鱼和鲸》再加上《格林伯格》:琐碎沉闷的婚姻生活,愤懑不平的蓝色人生,小人物的都市故事。作为独立电影导演,虽然片子看得很闷,但是鲍姆巴赫总能演绎出细腻平实的风格来。
然而本和诺亚自《格林伯格》以后的第二次合作,其结果却并没有那么令人愉悦。
本斯蒂勒的演出,就像是在本斯蒂勒自己电影里一样。而整部电影却并不想让自己看起来像是本斯蒂勒的电影。
起初可能是一点点的节奏不同步,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这种不协调感愈发让人难以忍受。这是一部喜剧吗?并不是,当然如果是伍迪艾伦拍起来就两说了。这个被演化了无数遍又无数遍的中年夫妇渴望年轻生活的母题,在鲍姆巴赫的镜头下没有任何突破,也没有任何惊喜。
Come On,就连资历最浅的大波妹子阿曼达塞弗里德都演过《克洛伊》,怎么就能拍成这个昏昏欲睡的样子呢?
恐怕,还是设定上的做作使然。
想写个都市提喻法,却弄得处处脱节。
这种雕琢的刻意感,是非常难堪的。因为你既不能否认鲍姆巴赫作为银幕工匠,他的手艺还是很不错的。几个主人公的形象寥寥几笔,就已经相当饱满和充分了;然而你又不能否认,主角们在表演上的灵光乍现被拍的十分俗套,更不用说剧情上的拧巴了。
一对混艺术圈的,有着一定社会地位,但陷入生活和职业双重困境的夫妇,会这么轻而易举地被一对波西米亚风格的小年轻迷得找不着北?
变老是一件奇怪的事。我们每时每刻都知道,它就是确实地在那里发生着。然而,它总是能找到机会,偷偷地吓我们一跳。许多时候我们不是害怕衰老,也不是不承认衰老,而只是对年轻的时光有所眷恋罢了。霎那之间,我们就成了房间里最老的人,用着过时的词汇,眯着眼睛看着世界。时间流逝,而我们对生活的热情,也迅速地被消耗殆尽。《年轻时候》有个相当不错的起点:一对处于人生瓶颈期的中产夫妇,心中仍然年轻,还保留着冒险和探索的勇气。但电影在各种层面上的不统一,是非常遗憾的。
本斯蒂勒的角色的纪录片“新作”一直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里,在这近10年里,他的朋友早已安顿下来也有了孩子,过着普通而又幸福生活。这对非常典型的中年夫妇难以接受自己的身份转变,恰逢此时,一对儿自由奔放的年轻人闯入了他们的生活,却似乎另有所图。
《年轻时候》对于年龄增长的刻画是非常精准和尖锐的。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本斯蒂勒和娜奥米沃茨的生活迷失了方向,于是就和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做起了不合时宜和不合身份的事情。而此时,他们也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好友们渐行渐远。鲍姆巴赫在这一重关系的描写上,是非常令人愉悦的。
然而到了后半部分,鲍姆巴赫试图将这种情绪移植到职业性和人生的话题上来。本斯蒂勒的角色花了多年止步不前,将自己的青春时光用在了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之上。然而在此之外,他却并不想为了成就而去妥协。因为这些从纪录片中删减掉的部分,实际上,代表着他这些年所“浪费”掉的时光。而与之相反地,他的岳父和年轻人所持有的更“职业化”的观点,却并不在乎他对这些事情的看法。
你的坚持固然可贵,但是是不可能成功的。
然而,两代人之间价值观的交锋,不知道出于何种目的,过于关注一字一句的对垒上面。的确,本斯蒂勒的角色,所展现出的执拗态度对其本身形象的塑造是很有帮助的,但最终却大大地混淆了整部电影的视点,而不是深化故事的叙事核心。当两代纪录片制作人在幕后玩high了一样地大摊牌时,相信演员很过瘾,导演也很过瘾,但是似乎大家都忘记了,这部电影并不是关于纪录片的真实性的问题,也不是关于一个人的精神洁癖的问题,而是关于一个人所度过的时光,究竟是否允许他人否定践踏的问题。
这才是这对中年夫妇所面对的困境吧:并不想和同龄人一样投降于生活,也不愿和傻子一样,对逝去的时光做出全盘否认,没心没肺地一夜回到毕业前。
《年轻时候》从里到外带有如此浓重的文艺气息,是和鲍姆巴赫本人离不开的。然而和许多文艺导演一样,处理不好小圈子和大圈子,小角色和大生活的问题的话,是很容易陷入孤芳自赏的地步的。
《年轻时候》中,样貌非常难以吐槽的亚当德利弗的角色,最早是给“付兰兰”詹姆斯弗朗科留下的。如果真的是“付兰兰”演的话,说不定这部电影的观感可以往上提一整个台阶。
倒不是说亚当德利弗的表演不行,对于这样一个,和整部电影的故事一样道德败坏的角色来说,他只是缺乏那种不羁的气质罢了。
另外,关于广被诟病的后半段,鲍姆巴赫在纽约电影节上曾被问到,这部电影究竟是想表达什么?
他的回答是,整部电影最重要的就只有最后一点点而已(指的应该是中年夫妇在台阶上吹风那一段),甚至全片的铺陈就是为了这个。同时他还补充说,大家不应该过于关注制作纪录片的那些内容,那些内容并不是电影的核心,不过是为了让本斯蒂勒的角色有点事做而已。
真的是这样吗?
因为,似乎拿掉这一块了以后,这部电影连最后的引擎都没有了。
http://i.mtime.com/cydenylau/
看的时候真怕突发心肌梗塞 看得太难受 我又没老 我难受什么呢 大概觉得无论做什么都逃不过和剧中人物一样的命运循环 如果只是年轻-年老的拍摄顺序 大概会觉得这完全是一部无聊且又浪费资金只是说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的电影(好多定语,是因为英语学多了吗)但这样的对比 这样的 从某一程度来说的倒叙 这样的 把平凡中的黑色幽默和可笑滑稽直愣愣展现在眼前 真的让人又愤怒又无奈 只得拍拍自己胸脯安慰自己 乖 这只是电影而已 而这样的拍摄手法 如果按照年轻-年老来拍 不就是Josh对于纪录片的执念吗 所以 别说什么亵渎 如果你足够年轻 你接受得了一切 也不会去提出这些疑问 不行 自圆其说我还是心肌梗塞 难道婚姻没有孩子这个媒介就无法平稳跨越中年危机吗 难道看到过再多年少轻狂和中年失意也逃不过生而为人宿命的安排吗
“Face the reality, we're boring. Life is boring, but it's real.”
悲剧隽永,一点都不假
至少让今晚变得不平凡
《年轻时候》观后感(三):生活就是如此
看了很多电影讲期望,讲被英雄改变的生活,被别人丰富的人生。但是这部电影讲自己的生活。
冷暖自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而主角夫妇已到中年,更是在很多苦恼之中。男主的事业毫无起色,还在成功的丈人的阴影下;和妻子的婚姻开始就没那么浪漫,现在更是已无激情;同龄人都有了孩子,但两人无法要孩子。生活很惨淡,却还得撑下去。
我们总是期望有别人来做生命的贵人,改变自己的生活。导演给他们安排了贵人——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相处的自然,他们年轻的生活方式,他们新鲜的婚姻,他们对自我的坚持,都吸引着这对已经深陷中年危机的夫妇,一切好像都有了活力。他们渐渐疏远了同龄的朋友,开始学年轻夫妇的生活方式,一切变得好似相当不错了。
但是梦总会醒。终于,男主发现自己的人脉开始变成男二的人脉,而这小子原来一开始就是在利用自己。其他的事情也很糟糕,他们之前的朋友开趴没有叫他们,和年轻夫妇的关系也有点扯不清了。由于他自己的固执加上年轻人精明能干有竞争力,很快他失去了所有人的支持,而男二拍成了自己的电影,代替了他的梦想。想挽回的男主终于找到男二不厚道的证据,但是,只是在道德上胜了一筹,好吧,他确实用了手段,所以呢?但他确实拍出了你几年都拍不出的电影。
这种失意的感觉一点不会错,年轻的时候以为活力永驻爱情长存,但当辉煌成为过去,自己终被超越的时候,那份不甘和无力似乎是在嘲笑着自己。于是不得已想着,人生就是这么无奈的,消极,悲观下去。
但谁不是经历着渐渐独立,渐渐被替代的过程呢。与其期待别人的扶持,期待自己不可替代,不如做自己的选择,享受自己的成长。这是生活最终给予的礼物。
《年轻时候》观后感(四):成功的过程
剧情发展的很缓慢,尤其去喝药水那段,没看明白,迷迷糊糊的,不知想表达什么。
围绕人到中年了纠结于是否要孩子,在光环下如何更好成长以及纪录片到底什么是真实几个话题穿插着讲述。刚开始没影片多少吸引人的地方,年轻人希望通过别人感兴趣的话题和自己拿得出手的东西来讨好别人,从而建立关系,不知觉中拿到了bet,踩在别人头上成功了。
而为什么已经人到中年还会羡慕能狠狠享受当下年轻人的生活,也许一直没能很好的在那个年纪体会吧,所以趁着还没老,在疯狂一次?
杰米,为了实现自己所谓的设想,无底线的结交,更应该是一种利用别人,编出让当事人觉得被骗了的剧,可是这样却成功了,可是过程到底有多重要呢,可是人生这么长,过程不精彩,就算成功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男主,为什么会有被骗的感觉和决定让jay出丑,可能是因为他没能拿到赞助和完成自己的纪录片,想着能培养自己的门生,只是还是too young,too naive,这也许就是人生吧,只有经历了,才知道原来这样也行。
杰米拿着微型摄像机一直在拍,你说这看着还不像是一个纪录片人?
《年轻时候》观后感(五):他不是魔鬼,只是年轻
似乎再没有一个时代比当下更偏爱年轻人。对于年轻的歌颂,几近一种迷信。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拜互联网所赐,它颠覆了关于时间、积累、阅历等等这些与沉淀相关的一切概念,更加强调活力与颠覆性的可能。年轻成为了天然的政治正确,年长近乎一种残缺。这部《年轻时候》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用两对不同年龄的夫妇的故事,探讨了年轻、野心,以及面对时光逝去的恐慌时,到底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乔什是一位纪录片导演,曾拍出过著名的作品。他与自己的太太已入中年,没有子女,生活平静但也无聊。他偶然认识了一位年轻的纪录片导演杰米和他的妻子。两对夫妇很谈得来,尤其这对年轻人的活力感染了乔什夫妇。
杰米开始试着制作自己的一部纪录片,在这个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个有关美军在阿富汗战场上的故事,大家都很兴奋。一直处于事业瓶颈期的乔什从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某种光彩,决定尽力帮助他,他自己协助他拍摄,又把自己的人脉资源介绍给他。但直到最终,却发现自己似乎一直被利用。
《年轻时候》之所以好看,是因为从一开始,导演就用两对夫妻的个案故事,写出了他们背后两个群体的特质。乔什所代言的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群像,稳定、成功、无聊、对新事物和年轻人有酸葡萄心理式的轻蔑;而杰米则代表着活在当下的年轻人群体,贫穷但充满希望,生活阳光而有乐趣,对一切世俗成见从不在意。杰米的出现,正好切中了乔什中年危机的当口,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年轻人成为了这个中年人的精神导师。乔什有意地改变生活方式,开始追随年轻人的步伐,从穿着打扮到行事方式。
更有趣的一层意义就此显现出来。当所有同龄人都为人父母,开始了更加确定而琐碎的生活,由于乔什夫妇没有孩子,再加之他们与那群年轻人为伍的生活,他们在同伴中被看做了“有问题”的怪人。好友的聚会开始不再邀请他们。而且他们还被告知“我们很担心你们的状态。”朋友们劝乔什,“我们已经老了。”言外之意是告诫他们应该成熟一点,不要再有什么奇思怪想。但乔什对此无法认同。这是《年轻时候》表达的第一层观点,当人们处于“中年”这个尴尬的转折时刻,到底应该按照既定轨迹认命地跟随惯性,还是应该不去考虑年龄,只是跟随内心。
如果说,对于乔什夫妇的描述,探讨的是中年危机的故事,那么杰米那条线索,探讨的就是年轻人的野心与手段的问题。到了最后,乔什发现,杰米其实一直在骗自己。他早就发现了那个阿富汗的好故事,但用了一个近乎圈套的手段,让自己自愿贡献了人脉资源。他有些分不清,对方邀请自己参加年轻人的聚会,和自己一起骑行,把自己当朋友,这一切到底是设计好的手段还是真心为之。
到此为止,乔什陷入了一种孤立的境地,同龄人把自己当做“不成熟”的孩子,而看似把自己当做朋友的年轻人,却只是把自己看作一个筹码,一个有资源、有经验可以榨取的中年人。他的困惑就又加深了一层。
《年轻时候》的导演和编剧是诺亚•鲍姆巴赫,曾经写出过著名的《鱿鱼和鲸》《弗兰西斯-哈》,也和《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导演合作创作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作品。这一次,他把这个处于危机中的中年人的困窘展现得非常透彻,但又不缺乏幽默感。
像所有这类主流电影一样,最终,他呈现了一种舒缓的解决方案。在与年轻而富于野心的杰米闹翻之后,乔什反而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不再屈从、臣服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不再去模仿他们,也没有认同同龄人沉闷的状态,而是开始按照自己相信的轨迹继续生活。其实,年轻和年长并不必然指向对与错,它们都只是一种年龄状态和心理状态。没有确定的方案可供遵循,更没有必要故意表演年轻和扮演成熟,在年轻时刻意放浪形骸,在中年里故意墨守成规。
电影的最后,乔什夫妇翻着杂志,发现杰米已经凭借纪录片成名,在杂志上洋洋自得。妻子说,“魔鬼被释放了。”乔什却已经变得通透,“其实他不是魔鬼,只是年轻。”这种态度才是真正的成熟,豁达而不是世故。
(文/杨时旸)
《年轻时候》观后感(六):HE'S JUST YOUNG
en Stiller最近貌似老演这种人生哲理片。Adam Driver最近老看到,高的竹竿儿似得又总是吊儿郎当演一hipster,爱不起来。俩人对峙和岳父演讲交叉那段音乐太赞。STILLER和NAOMI夫妇过着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那段参加啥CULT组织的经历真心让人觉得纽约生活丰富多彩。
在北京呆了仨礼拜终于回到香港,下飞机的一分钟刷出一封邮件一项目死了。呵呵呵,也好终于下周不用回北京了。
其实年轻时我们总是装着不care,小清新,文艺复古,其实内心比谁都渴望成功又不择手段。直到中年时看似拥有一切的中产生活,apple TV, kindle和每天准时去健身房,11点睡觉,其实内心却总感觉郁郁不得志,打心眼儿里嫉妒年轻人的活力和live in the moment,惆怅又患得患失。岳父作为一人生赢家则轻松一笑,年纪大了也终于看开了,该装傻时装傻,该不CARE时才能真的不CARE.
这类电影最后总是主角找到了自我。STILLER终于放下纪录片和妻子休假。等飞机时看到DRIVER终于也是成功了,STILLER也终于释怀了。”HE'S NOT AN ASSHOLE. HE'S JUST YOUNG.“
也许这是我们全都必将经过的过程,谁都无法逃出这个魔咒。在想自己现在处于哪里,貌似也是在两者间挣扎呢。
《年轻时候》观后感(七):关于“年轻”
“No, you were right, he’s not evil. He’s just young.”
这估计是影片看到结尾让人最释怀的话。
年长的人还是会气急败坏,多数人不会像我们所期待的心如止水,因为生活里跳出了更多难题,让人们持续不解与困惑。
相较而言,年轻人身上道德感比较轻,但正是这种像棉花糖一般的漂浮感让步入中年后的人趋之若鹜。
我很高兴看到导演非常诚恳的表达,他关注“人”本身高于抽象的关系,爱情关系,姻亲关系,朋友关系,这种后天建立起来的紧密纽带,归根到底,好与不好落脚点都在个人感受上,所以还是“人”比较重要。
年轻的小伙子做了让人嗤之以鼻的事,触犯了事实上不可冒犯的业界规则,但受益者广泛,就无伤大雅吗?也不是,影片也没说原谅他,就是极其诚恳的刻画了那个自我意识爆棚的年轻人形象,然后说了句he’s just young,言下之意,他也会走到回头看的年纪,他的时间也会流失,他会走到重视规则,尊重规则的那个阶段去,他只是还在吐着毒舌,蜿蜒着,成长。
谁人不是呢。
《年轻时候》观后感(八):诺亚·鲍姆巴赫:纽约新势力
纽约的白人导演,一旦拍出不错的电影,就会有人齐声呐喊把他捧为“伍迪·艾伦的接班人”。他们不管老伍迪还活着并一直有作品,也不管当事人愿意不愿意,只要他拍出了不错的纽约故事,便会理所当然地被视为纽约的代言人。最近,这个名号落在了诺亚·鲍姆巴赫的头上。
人们惊叹:纽约电影崛起了一股新势力。
【地道纽约客】
纽约西村有家名为“Bar Pitti”的餐馆,老纽约客们爱去。初到纽约的有钱人喜欢住华尔道夫,拿着米其林指南找三星饭馆,像“Bar Pitti”这样的地道纽约馆子,一般人万万找不到。而诺亚·鲍姆巴赫是“Bar Pitti”的常客。
西村是著名的艺术街区,住着很多作家、画家、电影人,多数是纽约的外来客,比如陈丹青、艾未未在纽约生活的落脚点都是在西村。纽约以高昂的物价和宽松的文化氛围包容了这些艺术家。鲍姆巴赫不一样,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纽约客。
1969年,诺亚·鲍姆巴赫出生于布鲁克林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犹太人、小说家,母亲是《村声》杂志的著名评论家,诺亚他们的孩子中排第三。1991年从瓦萨学院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他进入《纽约客》杂志当一名通讯员。在他面前,人生坦途已经铺好,当记者或者编辑,写作、成名……典型的纽约知识分子的成长轨迹,但诺亚轻轻一振摆脱了既定轨道,他要成为一名电影人。
1995年,26岁的鲍姆巴赫拍摄出处女作《疯狂二十年华》,这是一部以无所事事的大学毕业生为主角的生活喜剧。该电影由约什·汉密尔顿主演,入选了纽约电影节。凭借该片,年轻的鲍姆巴赫成功晋升纽约电影界。而后几年他又紧锣密鼓推出了《嫉妒先生》、《高球》、《三十》,均为自编自导,并因此结识了导演彼得·博丹诺维奇和好友韦斯·安德森,与他们结成了终身友谊。
在2005年和女演员詹妮弗·杰森·李结婚后,诺亚搬到了西海岸。2005年,他凭借大获成功的《鱿鱼和鲸》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还为他赢得了一次和大明星合作的机会——妮可·基德曼和杰克·布莱克、约翰·特托罗主演的《婚礼上的玛戈》,该片口碑毁誉参半,票房表现不佳。2010年,他邀请好友本·斯蒂勒拍摄了《格林伯格》。电影拍摄完,他和妻子分居,重回纽约。先后拍摄了《弗朗西斯·哈》和《年轻时候》,新片《美国情人》正在筹备之中。
由于他的纽约生活背景,诺亚常常被问到“是否是一位纽约电影人?”对此,他回答道:“我并不会给自己贴上纽约的标签。当我从洛杉矶回到纽约拍摄《弗朗西斯·哈》时,我对拍摄一部纽约的电影没那么自信了。也许是年龄的原因,但我感到拍摄关于纽约的电影是我的归宿。我又开始拍摄纽约了,并且是黑白片。黑白片的质地改变了我观察事物的方式,让我回忆起童年时纽约的种种光景。”
【鲍姆巴赫三部必看】
诺亚·鲍姆巴赫拥有多种职业身份,编剧或言作家是先于导演。首先所有他导演的电影都由他执笔编剧,其次在导演的同时,他还为其他电影撰写剧本,包括好友韦斯·安德森的《水中生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好莱坞商业片《马达加斯加3》等,他出色的文本架构能力与他的家庭熏陶不无关系。
一直以来,鲍姆巴赫被人广泛诟病的是:他的电影或多或少都会有本人的影子。尤其是早期的几部电影,基本可视为个人自传。当你从更广阔的维度去看待鲍姆巴赫作品,你会发现将他简单贴上“伍迪·艾伦传人”之类的标签是轻率的,也不负责任。他和韦斯安德森也不尽相同。作为纽约著名的一对好友导演,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有饱满的少年心性,繁华浮夸的作风,人物无论成人小孩都显现出十四岁左右的奇思妙想性格和四十岁左右的思想做派;鲍姆巴赫则是贴地飞行的导弹,紧紧掐住了现实,专注于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虽然在推出处女作后的第二年,鲍姆巴赫就已经被《新闻周刊》(Newsweek)评为“1996年度十张新面孔”之一。但2005年的《鱿鱼和鲸》才是他第一部真正引起影评人广泛关注的作品。该片获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为他打开了通往好莱坞的大门。但它诞生的过程却堪称命途多舛。剧本初稿2000年就已完成,却一直找不到资金投拍。据韦斯·安德森回忆,那段时间鲍姆巴赫颇为失意。于是一次在聚会回家的路上,安德森主动邀请鲍姆巴赫来和他共同写一部法国博物学家的剧本,就是后来的《水中生活》。
2004年《鱿鱼和鲸》终于投拍。这部电影可能是根据诺亚和他哥哥的亲身经历改变而成,年轻的杰西·杰森伯格在电影中扮演了诺亚哥哥的角色。他们的家庭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小说家父亲事业日薄西山,母亲是一颗正在崛起的文学新星,兄弟俩各站在父母一边互相角斗,看似平静的生活下隐藏了巨大的矛盾。鱿鱼和鲸是两个水中生活的巨型动物,它们互相打架纠结在一起,象征着婚姻和矛盾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年轻的鲍姆巴赫以此为婚姻生活提供了一个绝妙的隐喻。
2010年上映的《格林伯格》鲍姆巴赫在洛杉矶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本·斯蒂勒饰演富有的格林伯格家族一名成员,生活无忧,玩过摇滚,现在是愤世嫉俗、遭遇了中年危机的木匠。他接受弟弟的邀请前往洛杉矶度假,唯有他弟弟的私人女助理(由格蕾塔·葛韦格饰演)陪伴着他。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性格迥然各异,相处中竟然也擦出了火花。
投诉航空公司、投诉星巴克、投诉宠物医院,本·斯蒂勒饰演了一个对周遭充满不满的愤怒的孩子,一个被世界宠坏了的巨婴;而格蕾塔·葛韦格则是一位对任何生活的痛击都来者不拒的女孩,可亲可爱得仿佛拥有自行痊愈的能力。故事有点伍迪·艾伦的怪诞,又有雷蒙·卡佛对生活沉重的洞察,严肃活泼团结紧张,不失为一部可看之作。该片入选了当年的柏林金熊奖。
拍摄《格林伯格》,鲍姆巴赫最大的收获无疑是格蕾塔·葛韦格,美国独立电影界的美女加才女,“Mumblecore”运动的女神。电影一杀青,鲍姆巴赫便与妻子分居,回到纽约,与格蕾塔·葛韦格组成了情侣和写作搭档。两年后,两人合作编剧的电影《弗朗西斯·哈》上映了。这是一部受到全世界文艺女青年追捧的黑白电影,其中混杂了鲍姆巴赫对纽约的复杂情感,他的镜头语言愈发自如地向新浪潮致敬,充满深情地抚摸着纽约和女主角;而格蕾塔·葛韦格不仅贡献出杰出的表演,还有纽约当代青年生活和心理的深刻洞察,有点小尴尬,但又有点幽默。两人的首次编剧合作就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弗朗西斯·哈》是鲍姆巴赫第一次以女性为电影第一主角,绝无导演本人生活的痕迹。自从伍迪·艾伦远遁欧洲拍片后,它是十年来描绘纽约最生动的一部电影。所有人都会对格蕾塔·葛韦格在纽约街头边跑边跳的那个镜头深有印象,她跑得如此欢快、无忧无虑,充满青春与希望,无人不会为之动容。《弗朗西斯·哈》是鲍姆巴赫首次入选《电影手册》年度十佳的电影。
【Q&A 鲍姆巴赫】
诺亚·鲍姆巴赫最新上映的《年轻时候》又重新关注知识分子焦虑的心灵世界。依然与本·斯蒂勒合作,又有亚当·德赖弗、阿曼达·塞弗里德等新鲜血液加入。《年轻时候》讲述了一对中年电影人夫妻的生活,本·斯蒂勒饰演一位有追求、焦虑的纪录片导演,在拍九年尚未完工的纪录片。中年到来,身边朋友渐渐走入家庭生活,于是夫妻俩和另一对年轻的情侣越走越近,谁知故事远没有表面那么简单……在电影里,鲍姆巴赫不仅描绘了知识分子的中年危机和年龄焦虑,还着重探讨了艺术和真实之间的关系。
关于《年轻时候》鲍姆巴赫接受的简单采访:
问:你是一个怀旧的人吗?
答:我觉得我不是。看到季节更替,我确实会有一点感伤,就像闻到汽车尾气,你会觉得味道有点冲一样。某种意义上说,我导演的所有电影都是在讲述我童年的经历,无论我拍摄的故事是不是我的童年。
问:说真的,***妈就是前电影批评家,但你真的不读任何关于你的评论吗?
答:在网上,你很难去聚精会神只读一篇东西。读来读去,你总会看到像《每日邮报》这样的网站上去,这样还不如将评论关了算了。
问:你是如何平衡你与格蕾塔·葛韦格的关系?相对于一对情侣,你觉得是否有必要保护你作为电影人的自我感知?
答:我认为我们的关系不是你说的那样。我喜爱和她一起拍电影,我们也会合作拍更多电影。这些电影是属于我的,也同样是她的作品。我不觉得两者有什么区别。
问:是不是已经听烦了是她让你的电影重焕新生?
答:你不说,我根本没听到过(笑声)。随便人们怎么臆测去吧……
刊登于《世界电影画刊》
《年轻时候》观后感(九):电影最后十分钟让我惊艳了一下
首先我认为导演很成功,从头到尾掌握了我的情绪。其实开开头的时候我就已经觉得年轻男子并不是他们所说的很“慷慨”或者什么,也就运用结尾本说的最后一句话来概括吧---“其实他没有错,他就是因为年轻。”
看的中间一度想关掉,感觉好憋屈,感觉好不顺畅,感觉很不好,可是我就在快接近高潮的最后十分钟之前我打开窗抽了根烟,我想,我之所以这么不爽,也之所以导演是成功的。
一直不太喜欢纪录片,可能是还太年轻,也像女主父亲说的纪录片也就是还原真实并且运用合法的电影手段,我希望将来可以接受,不知道力克胡哲的《我和世界不一样》是不是纪录片,像这种励志的真的是每低潮必看。
每次看本·斯蒂勒的电影真的都是在考验我的耐心,也可能不是耐心但是就是很奇怪,比如《格林伯格》,好在我看的时候是夜深人静,所以我耐着性子看完了,感觉还行,因为有一句台词很不错“hurt people,hurt people,just like me. ”
我觉得值得看,一定要耐着性子,也不要期待太多。
《年轻时候》观后感(十):年轻人,该浮躁吗?
浮躁,百度百科上说它的意思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又没有地方可以让他们落脚,因此到处飘荡不得安心。此之称为浮躁。当代年轻人是浮躁的一代吗?是的,可又不是,我们想得到:money、house、car、love、respected,这些也只能自己争取,只能力争在同类中脱颖而出。这是我们想要的,我们错了吗?我们错了吗?我们错了吗........
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年轻时跟我们一样想要成功的人,在获得所谓的成功后(娶了性感火辣的才女,自己的纪录片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功),这时,他觉得生活无趣,而且因为一个年轻人喜欢他年轻时喜欢的一切,有他年轻时的眼光、气质,而喜欢这个年轻人;在接触中他又发现自己自私、狭隘,从而慢慢改变自己;但改变之后他发现他受骗啦,年轻人没有那么无私,他只是为了自己的成功,一如当年的他自己,他为此气急败坏,而且当众揭发这个骗子。但众人的反应,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小丑,自己自作聪明啦。最后,他想通啦,回归了以前的生活,并且跟妻子一起去领养孩子。
我们年轻人该浮躁吗?我也不知道,毕竟我也正处于这个时候。并且在1年内达到了自己十几年前想要的目标,意外的达到了!兴奋的同时失落,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吗?是不是哪里不对?好像一切太容易啦!那我下一个目标是不是应该更高些,更远些,但那样是不是也意味着我要开始浮躁啦?答案似乎未知,但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那就去吧,皮卡丘,追求你想要的
未尽事宜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