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京家族》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东京家族》经典影评10篇

2018-06-14 21: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京家族》经典影评10篇

  《东京家族》是一部由山田洋次执导,桥爪功 / 吉行和子 / 妻夫木聪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家族》影评(一):城市并不让生活更美好

  东京家族,很不错的一部电影。虽然很长,虽然里面每天特别戏剧冲突。只是一对老夫妻来到大都市东京探望自己三个子女故事。但却有一份特别的寂寞温情交替的存在。故事不是来控诉都市的冷漠,但是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只是忙着过日子,渐渐的亲情也成了种负担。老夫妻有三个孩子,但是常常无处可去。不是在房间里呆呆的坐着,就是在酒店里、街边呆呆的望着。

  没有那种家人团聚的幸福感。只有那种寂寞的被忽视的感觉。其实他们的孩子并没有觉得他们是累赘。也想好好陪伴一下难得到来的父母。但是他们有太多自己的事情要做。所以,除了说句对不起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

  故事里让人开心的地方,是母亲小儿子那边住了一个晚上,就是闲话家常。就是告诉妈妈自己遇到喜欢女人,向她告白时的经过。两人关着灯继续聊着聊着。。。感觉很温暖。其实父母年纪大了,城市的景观是怎样的,他们根本不会关心。谁在景观房间里,不会像我们这样感到开心幸福。他们只是想知道,你最近过得好吗?说说话,相互关心。

  母亲意外去世,一直被疼爱女儿固然伤心,但是事情发生时的第一反应也是怎么偏偏在最忙的时候长子承担着自己的责任,也主动提出要照顾独自一人的父亲,而妻子也点头配合。可是父亲拒绝,他说他不会再去东京了。在这里,他会被很好的照顾着。而在那边,时间长了,他的处境也会像挚友那边,成了渐渐被嫌弃的对象

  故事的结尾,很温暖。父亲也接纳了小儿子结婚对象,说了一番温暖的话,也自责曾经小儿子太过严苛,没有发现他身上像母亲的那份温柔优点。拜托纪子照顾儿子时的画面,真的很感人,于是我居然眼中又有了点泪花

  最后的尾声:乡下的女孩热情的关心着老父亲,满脸的笑容,遛着小狗奔跑着。老父亲剪着脚指甲,舒舒服的,在自己的地方。

  我想看了此片,我一定不会觉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是城市生活,让我们只能想着自己过日子

  :真的不太看日本电影。因为我曾经很仇日。而且不喜欢动画片,对动物类的片子也没太大兴趣恐怖片不敢看。所以现在印象里只有东野圭吾作品拍成的电影两部以及一部告白。改编作品都不如原著,告白的故事极端变态。反正好感不多。曾经看过的情书,印象很淡了。这次看东京家族,感觉很好。其实我看了30分钟就想到了李安早年的作品喜宴、饮食男女。但是故事看着看着更相似的应该是天水围的日与夜。其实还有小时候看过的国产电影赵丽蓉主演的过年。

  这种文艺电影才是不讲故事。只是告诉你,你没有留意到的生活是这样的。想要珍惜的是怎样的。不是讲一个道理,而是让你慢慢感受

  《东京家族》影评(二):四刷之后

  纠结要不要写这篇,因为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个人感情更浓一些,也许写成日记合适,不过有些电影中的彩蛋和花絮还是很想分享,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

  作为主要演员之一妻夫木的影迷,在上海电影节排出三个场次以后就想好要看满全部场次,虽然购票过程非常惊险且放映状况层出不穷,但最后都如愿达成,加上之前在日本看过一场完成披露会的先行上映,所以目前已经四刷了。一开始只是作为对演员和电影的应援,但在一回回的观影中也渐渐滋生出强烈的个人感情,相对于大部分观众看第一遍就泪流满面,我直到第三第四遍才开始泪流不止,这眼泪也许不只有对平山家的感情,还有不愿告别的心情

  四场中非常喜欢上海电影节大光明那场的气氛,虽然放映很晚开始,虽然中途时不时有人离席,但总体气氛很好,笑点一起笑,哭点一起安静掌声也是三场电影节放映中最热烈的,片尾致敬小津的字幕出现时的掌声也很让人感动,在这种气氛中也久久不能出戏。虽然豆瓣评分还是掉了0.1。

  对于很多人因珠玉在前而无法接受山田的致敬,我想说也许他们只是想再感受一遍前作而无法当成一部新电影在看吧,虽然觉得遗憾但也大体理解。这部电影在日本受众就是中老年群体为主,翻看了一些影评提到观影中遇到的大叔大妈也大都表现出这部电影的感同身受,所以也不用着急年轻的影迷马上理解吧,山田爷爷也表示过年轻时根本不理解前辈,年纪越大反而越发理解。

  看完第四遍,因为哭太惨所以好饿,回程路上停下来吃了一两生煎。餐馆里那些老人一个人落寞身影和那些赶时间的年轻人突然发现这就是电影中展现的群像,也越发理解平山老父最后对纪子的话。生活从来都不顺遂,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长子长女那样因为生计自顾不暇其实不想不孝中年人,而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平山老父母那样儿女照顾不上或者为儿女生活操心的老年人,但如果身边有美好的人,或者引申为心存那些美好的东西,那么或许生活的烦恼并没有那么沉重达观的昌次和美好的纪子也许比他的兄姐更能体会生活的意义,最后老父与昌次通过纪子互相理解也让人动容。

  老父母的扮演者桥爪功和吉行和子都是七旬多的老人,虽然电影中他们看起来步履蹒跚,其实生活中的两位很有元气,尤其是桥爪爷爷,因为看过他的舞台剧,亲眼看到过他的舞台上又唱又跳还能做被人抛起的危险动作,所以对老人家健康身体印象深刻。这次几乎是老人家第一次在重要电影中担任主角,为桥爪爷爷高兴。二女婿的扮演者林家正蔵是一位落语家,跟电影中给人市井风趣形象相当吻合。大儿媳夏川结衣和纪子苍井优都是熟识度很高的演员,据本人表示,因为这部电影彼此的关系也变的非常好,而妻夫木更是在宣传期直呼两位老人家为老爸老妈,可见整个剧组的关系就像一家一样

  再分享一些电影中的花絮,也期待豆友补充

  昌次带父母坐观光游览车的时候,坐在昌次旁边的是知名监督犬童一心,电影中的设定孤独中国观光客。(来自电影官网的情报

  昌次带父母吃鳗鱼饭的料理店是位于东京柴又的川千家,柴又也是《寅次郎的故事》系列重要的取景地。

  昌次那台出镜率颇高的破意大利车的车牌是妻夫木的生日12-13。(来自影迷的分享)

  平山家族老家的取景地是位于广岛县的大崎上岛,外景组到访时曾在小岛上引起轰动,而据岛上居民描述,剧组成员们也在岛上渡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

  电影中出现的歌舞剧场是位于东京的新桥演舞场,对于昌次在剧场后台接听姐姐电话,曾有推特网友指出歌舞伎表演全程是不允许接听电话的。

  ------------------------------------------------------------------------------

  2013.07.16补记

  又完整看了一遍人人,真是不能多看啊,每看一遍,过去看得每一遍的情绪,在电影院里发生的一切,看到每个地方的心情,全部都会跑出来,太多情绪太难承受,以后每看一遍,就是添加更多的情绪,终究会变成一部太多感情的电影。

  小七总能给太多经历体验,太多情绪和回忆,这就是作为一个演员一直在拍好电影的意义吧,也许不一定每部都是他的代表作,也不一定每部都发挥优异,但因为他的参与带来对作品的关注,并且在观影中体会好电影带来的良好的观影体验,都是提升对其本人的好感度,这也是他本人的重要魅力啊。

  关于小七的表演,只在日本看完在第一遍的时候觉得表现一般,但在看过那么多遍以后,居然有种越看越好的感觉,虽然觉得不靠谱的小儿子也许应该更栩栩如生一些,但看下来反而觉得他完全溶入角色中,看不到表演的痕迹,也看不到本色自我的痕迹,其实这就算是好的表演吧。

  我爱的東京家族,求日奥全提名!

  《东京家族》影评(三):父亲的错位

  我之所以从这个角度评价,也许是因为我也有一个这样的父亲。

  我的父亲在我面前从未夸奖过我,他总是在数落我的不是。虽然我未必没让他骄傲过,但是秉承不能让我翘尾巴信念,或者是我真的不够优秀,他从来未鼓励过我,好像要把我的缺点如同拔刺一样一根根都拔掉,拔的我很疼。因此我对父亲从敬到畏到逃避,甚至和他在一起就浑身自在

  片中的父亲也是这样,相对子女们的不亲近,父亲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一下呢。我感觉儿女们并不是因为嫌弃而冷漠,而是因为害怕而逃避,在一个屋檐下会感到尴尬没什么交流的,所以纷纷离去。害怕总讲大道理的父亲,害怕总教训人的父亲,害怕总不领情的父亲,害怕总不理人的父亲。他可曾想过,整个家族变成这样也许就是他的性格所致。纪子之所以如此超脱其他人之外成为亮点,刨除她自身优点不谈,也许是因为她从未在父亲影响下生活过吧?

  父亲应该有家庭威信没错,父亲应该为子女指明方向也没错。但是缺少亲和的过分干涉与指责就会产生裂痕,即使是亲情也不例外。亲情离散了,家,自然不复存在了。

  我不知道片中的父亲有没有想过这个道理,如果想了,他会更加孤独、更加痛苦

  《东京家族》影评(四):还可以

  影片中两个地方耐人寻味,父母还没到的时候,媳妇来子说,晚饭牛肉火锅怎么样啊,还需要再做个XX吗?幸一却一副不置可否表情大概也是觉得会很麻烦吧,比起父母热情的为每个人准备礼物真是不禁感慨,父母只是孩子的过客,孩子却是父母一生牵挂。最后幸一说,要父亲跟他一起生活,妻子来子却道,我觉得这样也很好,不过你是要准备扩建房子么?表面的热络下面还是藏不住的冰冷。老家里,邻居都会帮父亲每天洗衣服,各种照顾,身为子女却连一容身之地都不愿意提供。   父亲还对子女们说,真是不好意思麻烦你们回老家,你们妈妈会高兴的,女儿分分钟就开始惦记母亲的遗物,只有昌次一脸不高兴说姐姐太过分了。最后姐姐临走还说昌次你留下陪父亲多呆几天,就是这样只说不做贪婪有加,让人生厌。   影片结尾,父亲发誓再也不东京了,因为东京不是他的家,有老伴的地方才是家。

  《东京家族》影评(五):从纪实美学角度赏析《东京家族》

  《东京家族》是2013年 1 月 19 日上映的一部极具日本文化风格的影片,是一部贴近生活、平淡朴实的纪实电影。影片以21世纪的一个日本家庭为背景讲述的是生活在日本乡村的一对老夫妇来到东京探望子女们的故事。这部影片是山田洋次导演经典电影《东京物语》的重新演绎,凸显了在日本当前社会背景下,城市与乡村、父母与子女、亲情与事业矛盾。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也是一部纪实风格的影片。影片以时间线索展开,从老夫妇的视角切入,运用纯碎的电影镜头,展现了子女对父母的态度由热情、敷衍、到冷漠、再到温暖照顾的变化过程,反映了日本家庭内部关系、子女和父母相处模式的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平铺直叙的故事讲述、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令人深思的社会意义三方面决定了这部影片是一部纪实电影。

  一、平铺直叙的故事讲述 《东京家族》故事发生地点设定在了日本东京,大儿子幸一在东京开了门诊,成为一名医生,女儿兹子和丈夫开了一家美发店,小儿子昌次还未成家、在东京打工为生、勉强糊口;而父母长期生活在日本的乡村。影片以生活在日本乡村的父母来到东京看望自己的子女为由展开叙述,子女对父母的态度也在相处过程中发生了由热情→敷衍→冷漠→温暖的变化。

  热情 起初,老人在子女家轮流住,均受到了子女的热烈欢迎,子女们也想着带父母去逛逛东京,然而,由于工作繁忙,大儿子和女儿最后都不了了之,只有小儿子昌次陪父母游览东京。

  敷衍 老人的到来打乱了子女的家庭已有的生活模式,子女们为了工作和自己的生活,没有时间陪伴两个年迈的老人,就决定花钱让父母去住豪华宾馆。女婿说“就当花钱尽孝心了”,表面是花钱尽孝,但实际上他们是为了省去照顾父母的麻烦。

  冷漠 老人在豪华宾馆里从白天坐到黑夜、呆望着玻璃窗繁华的东京都市景象,晚上睡在豪华的床上却睡不踏实,第二天老人退掉了宾馆,想要回“家”。回到女儿家又因为女儿家有研讨会,而被赶出家门。“无家可归”的老人坐在街头商量对策,今晚去哪里住呢?父亲周吉去了老战友那里,发现他也处在这样尴尬的境地中,儿媳妇不让他带外人回家过夜。父亲大醉后回到了女儿家。

  温暖 母亲富子去了小儿子昌次那里,却意外的见到了小儿子的女朋友纪子。温暖细心的她对老人态度温暖、给昌次的母亲送早餐,得到了母亲的喜欢。母亲去世后,父亲回到了乡下,子女们商讨日后如何照顾独身父亲,而父亲却说“不用你们担心,我自己解决”“我不会再去东京了,我不会再麻烦你们了”。当其他人参加完母亲的葬礼就急匆匆地回东京后,昌次和女友纪子选择了留下来多陪父亲几天。在他们要出发回东京前,昌次拜托女友纪子对父亲说:“希望您连同昌次母亲的那份一起永远长寿下去。” 她的温暖深深打动了昌次的父亲,“真的很感谢你”“昌次是个温暖的孩子”“我就把他交给你了” 最让老人担心的昌次,让父母感受到了那种久违的亲情。昌次和纪子离开后,乡下的小姑娘小雪和她的妈妈也用自己的温暖对待着老人,她们帮老人遛狗、做饭、洗衣服,故事以温暖结局,让观众对亲情关系产生了期待。

  《东京家族》以时间为线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铺直叙的讲述方式符合纪实电影的对于影片叙事结构真实的理论要求,其平凡真实的故事贴近生活,真实细腻,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二、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 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体现了《东京家族》的纪实风格。影片运用低机位、纯碎的固定长镜头以及朴素的剪辑方式表现日本家庭内部关系、子女和父母相处模式、以及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引导观众跟着电影的内容一起思考当代社会日本的家庭关系以及自己对待父母的态度。 在电影中,观众很难看到华丽的镜头剪辑,低机位和固定机位拍摄的长镜头是影片叙事的主要特点。 影片运用了很多角度较低的摄影机位。从老人蹲在车站柱子旁边、在豪华宾馆呆望着窗外璀璨夺目的摩天轮、望着大海说着想“回家”了、到影片后面部分乡下房子里父亲弯腰剪脚趾甲等很多地方都运用了低角度的摄影机位,让观众体会到了电影对于现实世界的再现与还原。 影片还运用了很多固定长镜头拍摄。在老人住在大儿子家的时候,富子接到小雪打来的电话……,而父亲站在前面弯着腰换衣服的场景运用了固定长镜头的拍摄方法而让观众得以专注,富子因为一家团圆而产生的幸福感在当下触及了观众的内心,但周吉颤颤巍巍的样子又透露出苍老的无力感。在影片结尾,小雪帮周吉带小狗去散步,小雪牵着小狗从镜头右边出现,奔跑着从镜头前面经过的场景的长镜头的运用也是电影纪实风格的体现。 整部影片没有过多的采用夸张的剪接技巧,运用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演绎日本家庭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体现了整个叙事故事的真实性,符合纪实电影的特色。

  三、令人深思的社会意义 随着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很多年轻人为了实现人生价值选择投身于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就不得不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传统的日本家庭结构遭受冲击。这就造成了子女忙于奔波、无暇顾及父母亲情;空巢老人渴望关心、孤老空虚的家庭现状。影片正是通过对子女对突然到来的父母的态度的刻画,揭示了当代日本家庭现状,深刻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父母与子女的矛盾,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传统家庭的冲击,体现了空巢老人、亲情关系的社会问题。 而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彻底解决城市与乡村、父母与子女、亲情和事业的矛盾,如何让空巢老人不再孤独,不只是日本社会关注的话题,而是全世界都应该予以重视的问题。 影片使用平铺直叙的故事讲述方法、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传达出对空巢老人、亲情关系的关注,反映了日本家庭关系现状、子女和父母相处模式的社会问题,唤起了人们对渐行渐远的亲情、家族关系、空巢老人的关注,体现了电影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令人深思的社会意义。 四、影片最精彩部分 电影是集体艺术的结晶,它包括文学、戏剧、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成分,需要编剧、导演、演员、美术、摄影、录音多个创作部门艺术创造的有机配合。我认为在这部电影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对昌次的人物形象的刻画。 没有稳定工作的昌次是父亲眼里的最没出息最不靠谱的孩子,可他却是对初次来到东京的父母最体贴的孩子。他不仅陪父母游览东京,还在母亲去世后,陪着父亲把母亲的骨灰送回乡下老家。当其他人参加完母亲的葬礼就急匆匆地回东京后,只有昌次和女友纪子留下来多陪父亲几天。一方面,昌次让观众看到了“他真的是一个温柔的孩子”。另一方面昌次也代表了日本社会部分年轻人的生活现状,他们没有固定工作,在城市里努力拼搏着,可能也得不到父母和兄弟节目的认同,但是他们善良体贴,没有被物质所奴役。昌次的形象让观众在物质社会中,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给了观众对亲情的希望。

  《东京家族》影评(六):人为什么而活着

  最近在自言自语时总是重复着这句:“人为什么而活着?”我想一万个人就会有一万零一个答案,谁也不能真正解释清楚。

  从小时候到走入社会都一直信奉着在中国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各种高大上的理想,各种响彻寰宇的信念。其实普通人所要的生活从来都不是这些。直到今天看了《东京家族》我才明白,所谓生活归于平淡,不是要忘却努力,接受无奈也不是要抛弃追求。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就是这么简单,生活本没有意义,只在于你赋予了生活什么,反之生活就会回馈给你什么,大多数时候只是为了传承一种责任,为了生命的延续,为了社会的和谐。

  也许在你眼中的懦弱没出息,才真正能过好小人物的平淡生活。一个像母亲般温柔的儿子,正是他最宝贵的优点。其实每个人只要积极的过好自己的生活,无论做什么,父母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相信你的选择和能力,寻得属于他们的那份安详。

  第一次跟未来儿媳见面就说出了儿子最大的缺点,一大把年纪还在为儿子操心,妈妈心中所担忧的缺点只因一句“但是我就喜欢他的那种地方”而落下了心中的石头。善良的母亲终于遇到了善良的儿媳,彼此心照不宣的信任守住了只属于两个女人之间的秘密。

  这两段老人分别与纪子的对话让我不禁潸然泪下,日本剧情片中大量描述都是平凡普通的生活,这跟大多数人的生活更贴近,也就是所谓的更接地气吧。但却每一次都能打动到我的触觉神经,想到生活中自己的无奈,父母的叹息。

  其实大多数人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也没有那么多爱恨情仇,更不会有那么多生离死别。无论各行各业,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最终过的都是自己的生活,不能中断,不能加速,更不能倒退,一切都只是心中坚强活下去的执念,活着也不过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而已。两位老人明白社会的现实,子女的无奈,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的享受着当下,敢于接受现实,却又不对现实妥协,这也是影片中对生活意义最好的诠释吧。

  给生活附属那么多不同的意义,也只属于每个人心中贴上的标签,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去追逐那些所谓成功人士的步伐而弄得自己壮士断腕,亲人忧心忡忡。真诚待人,认真处事,守住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做好该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遇到事情理智,对待感情克制,不能改变的事物与其抱怨还不如坦然接受。(片中中国人在酒店大声的喧哗和抱怨是不是暗示了两个国家对生活理解的千差万别呢?)就像片中的日本人一样坦诚接受心中所想,尊重生命中的每一个过客,泰然的面对生活。

  人为什么而活着?我的答案就是为了理智而活着,我不会抛弃生活,生活也不会抛弃我!

  《东京家族》影评(七):谨以此片,温暖你心

  看电影的时候心里一直想着的是月底爸妈来看我的事。现在还在求学期间,空闲时间多能陪他们,可是等到再过十年有了小孩工作上了正轨,正是事业上坡压力最大的时候,而父母也越来越老迈,在感情和生活上会不会都对我有更多的依赖和要求,到时候我能不能应付得过来,会不会也有片中儿女两难的尴尬呢?看到老人对儿女的迁就体贴,可是难掩孤独,对有人陪伴的强烈渴求还是在许多看上去笨拙的细节行为中流露出来,难免会想起家里的老人,却想到自己从19岁开始就没能好好守在他们身边陪着他们,眼泪还是忍不住下来了。 电影借鉴小津原作的载体,但关注和表达的内容都很不一样,把两者作比较是不公平的,小津的《东京物语》没有看过,只是根据豆瓣一些影评对这部《东京家族》的批评,感觉小津的电影更多的是关注日本人和东京这座城市,向度是本土的,所以也能挖掘得深刻入木,自然能达到更高的层面;而《东京家族》要讨论的是更普世性的问题,其中日本和东京只是一个场景和道具,帮助导演带出他要表达的关怀,我想无论是哪个国家还是文化中的人,只要是离家在外漂泊的游子,或多或少都能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熟悉的影子,找到共鸣,这种普适性很有可能会使得影片深度降低,因为要顾及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难免会让讨论流于泛泛而谈。 那些平淡的生活纪事,自然的人物对话,还有颇为突出的几个笑点,都是想要把观众带入到的是一个很琐碎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去,让人进而观照自己的生活。虽然导演总有点故作平淡的感觉,比如苍井优的角色实在是个有点刻意煽情的角色,但总体感受是这部影片在平淡之中,润物细无声地,就把情煽了起来。导演要的不是观众在那些故事情节层面找到共鸣,而是在更深的感情上,比如与家庭的羁绊,父母无言的体贴,对父母的愧疚,与长辈之间的僵持与尴尬,人与人之间的体谅,还有希望得到理解与难以言说的爱……虽然我们生活背景各不相同,这些美好的情感其实都在我们心底是呼之欲出的,而这部影片帮我们从日常点滴中发掘了出来,让我们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而我们可能平时不够敏感并没有意识到,又或者长久以来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缺失了这些而忘记了它们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与必要。 其实影片中不少的点还是看得出它除了普遍感情之外,对现实社会是有明确的关照的。比如在父子对话,和居酒屋那一场中,都表达了对世道不满,对现实的失落情绪,认为这个世界在变得越来越坏,老一辈信仰努力的工作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可却发现他们换来的美好生活渐渐变了质,而小一辈已经连理想都已经不谈了,似乎这个社会根本没得救了,这种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日子越来越难捱的情绪,在如今不少大城市中都存在,在香港要是聊起生活,几乎人人都在抱怨一片哀鸿遍野,“狮子山下”精神早成了不切实际的都市传奇,说明这种心情有其普遍性,也同样具有现实性。另一方面,在日本语境之下,311大地震被不断高亮也在意料之中,虽然难免会让人觉得俗气多余,跟风一般,但有意思的是,同是这一场地震,爸爸朋友的太太因为地震失去了母亲,而小儿子却因为地震做志愿者认识了未婚妻,一个给他的生活和家庭都带来了希望的新鲜空气。年老者与年轻人之间的差别不知是否导演刻意为之,但影片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典型的对现代城市人群的划分标签,被忽略的老年人,冷漠灰暗的中年人,和失去理想的年轻人,不过加了个注脚,这些年轻人充满着朝气终究是未来的希望。 当然,讨论社会问题拍的深刻的影片肯定也大有人在,但《东京家族》要关注的并不是这一点,影片中存在的种种张力跟问题,比如大儿子对长辈无暇顾及,二女儿自私的心理,小儿子未来的生计似乎都没有改变,而老一辈拼搏奋斗的生活理想与小一辈放任自流的精神世界的冲突,导演也没有说哪一个说服了哪一个,最后孩子们还是要回到忙碌的都市为生计奔波,留下爸爸一个人孤孤单单在家乡守着妻子的骨灰。诚然,虽然学者与艺术家在社会议题上可作许多有意义的分析,但是生活总要继续,而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些问题总是存在在那里,而你永远无法解决,大多的人只能习惯接受,甚至忍受,就好像社会大背景一样,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经济下滑,都是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的。而导演认为,面对如今大都市普遍存在的这些生活压力,理想的破灭,生命的毫无目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都是有办法去解决的,要解决的不是这些问题,而是人的情感,回到家庭,回到至亲的人身边,用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真实的感情与依赖,互相照顾体贴,来扶持彼此在艰难的世道捱下去,生活的希望与力量正在于此。 所以影片最后还是充满希望的,爸爸虽然一人在乡下,可是有邻居一家,特别是那个小女儿来照顾他,亲友邻舍之间守望相助的精神还是有人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守望延续着;而至于他的三个儿女怎样,都包含在爸爸最后对苍井优说的那句话里面,这个社会会越来越艰难,请你好好地照顾他吧。(大约是这个意思,当时已经感动得哭瞎了) 所以这部影片对我们还是有一些重要的意义的,活在这个艰难的世界中,每天媒体和网络上都充斥着各样叫人充满戾气的消息,一些很炫很牛逼的观念只能打一时鸡血,我们终究需要一些真实的,细微的,日常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来温暖我们,给我们希望。 谨以此片,温暖你心。便是这部影片于当下存在的意义。 ========================================= 题外话:一边看的时候,忽然冒出来这样一个想法,其实这个题材在中国也一样有足够丰富的现实土壤拍出一部好片子。前两年在上海的时候,住的小区大多都是在上海工作的外地年轻人,刚刚成家,有些小孩才两三岁,有些自然把一方母亲接过来,挤在小小的一房一厅里帮忙带小孩,但是另外一方的老人呢?等到孩子大了呢?我想《东京家族》所讲的人物背景完全也有可能在任何这样一户小家庭身上发生,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下,整个故事的走向,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肯定就会完全不一样了,似乎很有意思,而这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城市文化变迁中一个正在不断涌现的重要现象。不过中国的另一个社会现实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市场基础的题材是不会有人拍,也许拍出来也不会有太多人欣赏,而我更期待的是,在中国有没有人能把这个题材拍出像《东京家族》一样细腻真实,而不是流于俗气的婆媳大战的电影呢?

  《东京家族》影评(八):活学活用

  先介绍山田洋次拍此片的背景:首先是作为导演自1963年的《下町の太陽》至今山田洋次已为导演50载,再来影片出品方松竹映画为纪念小津安二郎诞辰110周年和50周年的死忌,有意翻拍小津安二郎经典《东京物语》而恰逢今年是山田洋次进入松竹映画逾59年近60甲子纪念。所以各方促成了这部崭新的“东京故事”。故事是有改动的,不仅老三不见了原作点睛人物原节子的角色也消失了,戏份全换在了妻夫木聪饰演的小儿子和苍井优饰演的未婚妻身上。新人物新戏份也很好更符合山田洋次,但二女儿和大媳妇我个人认为相较原作塑造失败。原作里小津是安然精致的,二女儿的吝啬大媳妇的城府都止于镜头和简短对白显得优雅高明。而此片二女儿性格突兀,大媳妇完全没个性不失为失败啊。其实看了第二遍才明白那位看起来怪怪的大儿子,那种冷漠的冠冕堂皇其实是种有限的自卑啊。很多人都说影片过半苍井优一出来整个电影都亮了,也难怪,配合着久石让的配乐在日本精致的街巷骑着脚踏车的女神确实营养啊......

  两部片都不失人文关怀,小津低声控诉着二战山田有心缅怀着震难,相识相爱于地震的妻夫苍井一对也算震后象征性的希望吧。翻拍后可以看出山田没有刻意回避最出彩的小津镜头语言,空间与人物布局经典的就该沿用自己的特色也该突出,真是大家风范。昨天看片看到老平山看着摩天轮回忆自己和妻子年轻恋爱时一起看的英国老电影《黑狱亡魂》,我就想被老匠山田洋次借人物之口道出的自己所爱的电影,我居然看过真是对自己近来疯狂累积看片量感到欣慰。

  《东京家族》影评(九):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誤打誤撞的買了《東京家族》戲票,其實自己一方面喜歡東京這個地方,另一方面也喜歡日本電影的細膩情感,是一種情意結。電影是根據1953年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作藍本,然後改編,作為向小津電影的致敬。在311地震及海嘯發生後,導演山田洋次特地修改劇本,將這個天災劇變加進電影裡。雖然從未看過《東京物語》,但兩者都是描寫當代人-父母子女溝通的問題。劇中的三個兒子和女兒都住在東京,各人都有自己忙碌的工作,父母來東京見久違的子女。父親跟亞洲大部分的父親一樣,都是不知道如何表達內心情感,以及為了維持一家之主的形象。對於子女經常都是一臉嚴肅,造成孩子與父親有著溝通的洪溝。而子女雖然不是不孝順,卻因為生活和工作的忙碌,往往無法陪伴父母,令人感到唏嘘。母親的突然離世,更令人哭紅了眼,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孝順父母卻是兒女每日都要應盡的本分,逾時不候。

  《东京家族》影评(十):简析《东京家族》的改编

  开篇部分,山田版将父母收拾行李和老家的一组表现镜头省略,直接进入东京儿女们生活的一带,交代出故事的主要场景之一——长子家——平山诊所周遭环境。在小津版中,01~03段落需要引入一种恰当的情境,并交代父母的出行动因与期盼,赋予主人公东京之行一种很高的期望值。同时,一群上学的孩子、火车穿行乡镇以及东京的工厂烟囱等镜头,均含有一定的象征含义。而在山田版中,直接地切入更符合当今的叙事节奏。不过,山田也在取景和剪辑上向小津做出了致敬。

  在开篇过后,便进入正题。

  大儿媳打扫着屋舍,准备迎接二老到来。这一部分,两版如出一撤。

  此段重要的改编之集中在了父母到来之前。小津版父母很顺利到达,故事直接开始于家中。而在山田版中,则设置了一个小波折,通过03~06段落极大扩充了这个时间段里所要表现的内容。将主要出场人物的特征依次做出了更早、更直接的呈现。更重要的是,这一段的改编,实为强化次子昌次这一原创角色的性格表现。以一个迷糊的小儿子接错站的情节,透露出父子之间存在隔阂的隐藏含义。因为由昌次所引出的这一情感线,是全片的一个口气所在,后文会再次提及。

  两版在一通大同小异的问候情节之后,再次出现一些不同。小津版中纪子作为儿媳晚到些许,赶紧问候父母。山田版中则是昌次因为错过了,不得以晚到,但也随即向父母问候。原版中纪子到来后,与父母间的交流很简短,更多的情节引而不发,留待后续。山田版则较明确的表达出父母对昌次的担忧,情节着墨上也比哥哥和姐姐更突出。给观众留下一个昌次到底会怎样的悬念。

  而在晚饭后到就寝的一段情节中。小津版更为简练、朴素、含而不露,人物始终很平实的去想去说,慢条斯理,不急不躁。山田版则更为紧凑,情绪稍有强化,并交代了更为丰富的信息。不过两版均为后文做了一些铺垫,只是山田版更为直白。

  二女美容院的情节更多的起到交代信息,丰满人物。前一大段落是在长子家,作为后续情节的场景,二女家再次做了必要的呈现,不过两版均是点到即止。重点仍然放在人物交谈中提出的情节悬念——怎样安排来东京的父母行程?

  带着这个疑问,引出了整个开端段落的最后一场戏,也就是情节点Ⅰ。两版在这一关键情节地处理上是殊途同归的。作为关键情节,标志着它将推动情节进入下一个阶段——父母具体行程是怎样的。此段情节以身为医生的长子临时需要出诊为突发事件,向父母乃至观众抛出第一个难题,即“子女很忙,无暇照顾父母”。这个突发事件打破了原定的计划,也初次影响了二老来东京探望子女的美好愿景,使得后续情节开始在这个问题上处于平衡的两端,最后渐渐向违背愿景的境况倾斜。

  此阶段的主旨在父母游历时的关键情节呈现。小津版为纪子在自己公寓招待二老时,那种待如至亲的孝顺和平实亲切性格,让老人颇有感触,也继而了解纪子的难处,为后文埋下伏笔。山田版则是由昌次带着二老吃午餐时,讨论儿子的生活和长远打算。进一步强调了父子间的误解,带却又明确地加强了母亲角色的推动作用,促使她在这次东京之行更多的为二子昌次担忧。

  小津版中,在高塔上纪子向二老指出各家的位置,言外之意则表明在诺大的城市里,一家人却相隔甚远,这种感觉其实是在将“家“这个千年来聚集而居的概念彻底撕裂开来。

  小津安二郎所处的年代是日本战后百废待兴的一个混乱期,美国对日本的态度是继续打压还是转为扶持仍因朝鲜、中苏的局势变化举棋不定中。这个时期的日本社会为了摆脱战败对国人从物质到精神上的颓废打击,几乎人人都在卖力拼搏,也因此而变得功利起来。家庭在战争人口流失和社会变革双重冲击下,变得脆弱飘摇。因此小津版的题眼着落在亲情纽带地失去对家庭关系式微的无可奈何之中。因此,纪子这样一个贤良淑惠、待人如亲的女性角色便成了难人可贵的一股温泉,虽然仍带有半个世纪前日本对女性的传统观念的典型塑造,但在全片中仍是一个重要的积极因素,在亲情的天平中尽可能的维持着平衡。

  山田版的时代则着眼于当下。日本经济萎靡不正,国内外政治一团乱麻,整个国家都在维持和争先的两难间徘徊。他的社会不存在变革的转型影响,但却面领着缺少希望的消沉无力。在这种情况下,人变得自私保守起来,只顾自家三分田,休管他人半亩地。家庭的关系因而在经济引导的人口流动之中变得相隔万里。而在这里,儿子昌次对未来打算的含糊其辞,确实另两位老人不免牵挂。

  由于昌次角色的改编,他的问题始终是一个伴与主线旁时隐时现的副线。这个副线在现阶段并不对情节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也不如小津版中的纪子这条线地娓娓道来,比对儿女的作为。但它却在慢慢铺陈中积蓄力量,等待情节发展到一定的契机,释放出其存在的目的。在这一点地改编上,山田版使得故事中的人物不再只有父母这一个核心,而多出了一个昌次的人生。

  在随后的情节中,父母被安排出去度假。两版的情节在这里也是大同小异。只是在小津版中,人物情感地表达很含蓄,但仍强烈感受到老人的无奈与包容。而在山田版中,借由父亲想起《第三个人》中奥逊威尔斯的情节,很明确地表达出老人对父权消失,人心冷暖的脆弱有些微词。

  这里有个情节设置颇为有趣,即老人因吵闹无法入眠。其实基本上是在告诉观众,两位老人被家里的儿女们敬而远之,这不是家的地方又怎么可能安睡呢?至于吵闹的原因,一个是年轻人沉湎于玩乐,一个是中国的低素质游客,这样的设置其实更多的是在表现各自所处时代的某些特征。不过山田版中,中国元素确实挺多的,比如车站里的中文播报、小实要吃中国包子的情节。

  最后,两位老人决定回家,不麻烦儿女。此处两版处理相似,只是小津版诺大的海边只有二老,更显孤寂。最后母亲头晕不能站起的情节,预示着故事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通常在剧作中,人物的生病,哪怕只是个咳嗽,都有着其必然的情节理由。而母亲在两版中均为一个缓冲乃至桥梁的作用,沟通子女与父亲之间的情感,这个节骨眼上无法站起来,观众不免开始担心。这个时候,天平已经开始倾斜了。

  在递进阶段,矛盾进一步激化。没错,即使是如此安静的片子,它仍然有着一种强大的矛盾冲突隐于其中。而在发展阶段将这个矛盾抽丝剥茧般的触及到后,这里便完完全全的暴露了出来。

  整个这一阶段的情节推进是极其凝练、恰如其分。两版在这一段都保持了很好的节奏和分量,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平衡。不得不佩服两位导演的掌控能力,也佩服剪辑师的实力。试想换成国内的导演们,恐怕更多的会变成用力过猛或者又臭又长。并非国内没人可拍,还是有那么几位有实力处理的。但问题的根源其实在于,国产片每当涉及到家庭伦理题材时,总是自觉地去夸大某些概念,将矛盾表面化、戏剧化、特殊化,含蓄恰当地表达似乎被弃之不闻、避而不及。

  言归正传,此阶段两版仍有一些不同之处。小津版重点仍在父母这端,进而引发出纪子这条线的重点。这里可以说是母亲角色和纪子的角色莫种意义上达成了共识,在维系家庭关系的努力上,母亲全片示以微笑和亲和的行动,与纪子的热心贤良是共同起到积极作用的。而反观父亲那边,作为这矛盾中的最大的承受者,却仍在醉酒中给自己强调老来不顺、儿女欠孝的想法。彻底将全片的冲突点明。在这里,导演淡化了时代背景的成分,让它不那么明显。目的应该在于更多的着落与家与人的层面上,更具普遍性的传达这种忧思。

  山田版中,这一段父母的重点分开了,父亲是独自一线。母亲则合入了昌次一线,或者说将昌次的线提升为了主线的一部分。因为纪子的角色在这里正式登场了。她的登场解决了全片前段所提到的一个悬念,让母亲的牵挂安顿下来。纪子在这里所代表的积极融洽的一面与小津版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小津版中的纪子是在维持,严重点说是在硬撑。而山田版中的纪子是在弥合,她的加入使得这个家庭各成员的走向变得明朗起来。虽然这种积极的因素更多的作用于昌次身上,而对全片的矛盾无法拨正,但已然传达出山田版自己所要呈现的一个观点。父母与子女终归是两代人,在当今社会变成各自的家庭已是不争的事实。父母能做的只是希望儿女过得更好。正如昌次快有了自己的家庭,也就意味着在家庭关系中,他正式脱离了父母的双手,由儿子的身份开始向父亲转变。老人这个时候能做的,只有给一点生活费,只能是感叹儿女们终有一天也能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了。

  而在这时,山田版中的父亲,如同小津版中一样,酩酊大醉中伤感、愤慨,无可奈何。仍无法承认作为父亲这一家庭角色彻底的与子女割裂开来,变得孤立无助。作为在东方家长制文化中存在的民族,父权的强势是家庭关系维系的一个根本保障,然而现代社会家庭关系的分居,使得父权无用武之地,也就渐渐变得微弱不堪。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到老了却承受着这种失落,确实感慨万千。另外,导演在这里借人物之口提起了311东日本大地震,而且在父亲线和母亲线都以各自方式重点提及,人为的强化了时代背景的影响。只不过在父亲这里,地震意味着“分离”;而在母亲那里,地震意味着“重聚”。

  两版在情节进行到这里时,基本上母亲角色的使命已经完成,因而编剧狠心的以“死亡”结束了这一角色在剧中的存在。这一段的情节,也正好可以定义为情节点Ⅱ。从这里开始,全片的矛盾正式摆上台面,进入高潮阶段。

  此阶段两版地处理仍是小津版简练不失力度,山田版充实情感饱满。

  高潮部分的处理是小津安二郎和山田洋次两位导演最不同的地方,当然这是因为各自要表达的中心有所差异。小津版借人物之口表达出了“及时行孝”和“生活所迫”之间的鸿沟,对人生在世的无力感到忧思。他并没有去批判谁对谁错,只是坦诚了老人已成为弱势的一方。山田版延续了两大难题之间的鸿沟,只是没有把它作为讨论的命题,而是作为问题的起因,实则在探讨两代人对家庭的认知差异上。

  山田版中,得知母亲病危消息时,视角是从纪子这里入手的,而不是以昌次打电话给纪子的视角来表现,足以说明纪子在此刻已经正式延续了母亲的存在。到后面昌次始终处于她的帮助和引导中,正如母亲对昌次地牵挂一样。

  小津版中京子和敬三两个角色有着各自的作用,但他们共同的目的皆在于揭示出“如何孝顺”这个问题的难处。这两个角色的困惑,也正是所有人心里挥之不去的。山田版将这两个角色删除,仅保留了部分元素转移给昌次、纪子和小雪。只是将这个问题按下不表,留给观众自己去反思。因为此版有更重要的内容要在最后作出表述。

  其实严格来说,父亲与纪子对话的这一场景,也可划分为全片的高潮。它具备了高潮顶点时揭示最终命题的本质,不过在此放在结尾,意在说明全片要阐明的问题最终两位导演给出了各自怎样的解答,他们是如何来收尾的。

  小津版最后由父亲说出了“自己的子女反不及一个外人来得孝顺”、“放下顾虑”这样的台词。说明父亲此刻已经认识到了在当时的社会现状下,“生活”是首要的,已经无力去改变这个事实。亲情并不能成为一个人生活下去的坚实保障,虽然这种观点有些消沉,但父亲最终还是承受了这一切,“孤独终老”或许是唯一能自己掌握的命运。不过小津版并不冷酷,它留下了京子和纪子两位角色的思虑。纪子继承了母亲的手表,无论将来是否开始自己的生活,她都将继续保留这份努力。而京子作为老师,也意味着她的努力会影响到年轻的一代。而我们已经知道,京子也在心中保护着亲情的价值。

  山田版最后由父亲说出“那孩子就交给你了”、“死而瞑目了”这样的台词。说明父亲此刻认识到了当今社会家庭单元的松散,“家族”这一概念正在淡去,他也无力去改变这一趋势。因而他选择了放手,放弃了父权维系家庭的最后努力。因为昌次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和纪子的独立,已经宣告了父亲角色的尴尬地位。只是父亲不愿去被动地接受这一切,他要行驶父权的最后一丝积极作用。因而将母亲的手表交给了纪子,也将儿子彻底寄托出去。至此,他不再具有“父亲”这一家庭角色,只是一个孤独的老人了。那么,山田版是否就更残酷一些呢?其实不然,小雪角色的设置,以及她所代表的的乡里,其实更多的隐含着这么一个概念。有时候,人与人的情感纽带,或许存在于更广阔的范围中,而不一定局限于“家族”。

  当然,一部影片的解读是多样的。能力有限,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去靠近创作者,而无法真实地理解他的心境和思考。但好的作品并不是以故事有多么一波三折、荡气回肠为标准的,而是它能提供多大的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多少这个世界的面貌。以此来看,无论是小津版,还是山田版,给我们的这个窗口,都足够宽敞,足够通透!

  改编,并不意味着非要和原版分出个子丑寅卯来。更多的时候,它表达着多一种思考。正如小津版是他的世界,山田则是另一个世界一样,每个观众也有自己眼中的世界。

  更直观配图文表格的请移步:http://i.mtime.com/M1986/blog/7653094/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