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边疆》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边疆》经典影评10篇

2018-06-21 20: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边疆》经典影评10篇

  《边疆》是一部由阿列克谢·乌奇捷利执导,Sergey Garmash / Vladimir Mashkov / Yulia Peresild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冒险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边疆》影评(一):那山一样肩膀,驴一样的倔强

  一个俄罗斯男人,一个德国女人,还有一个战火中被遗弃的德国小孩冰天雪地,亡命天涯。饿了吞野味,渴了饮积雪。再没有德军和宪兵队,却要面对比这二者更加残酷的斯大林。西伯利亚的天气像撒了欢的醉汉,任三人肆意东躲西藏。幸亏世间再无绝人之路,重生的希望蔑视着追杀者的枪口。

  啊,西伯利亚雪原,广袤抑郁的纵情的悲壮的西伯利亚雪原!

  那是怎样的一个男人?额,拥有刚毅眼神,粗砺的面庞,山一样的肩膀,驴一样的倔强。她的对手,一个孱弱的德国女人,求生欲望让她的生命得以延续,甚至从来不知道她的国度和这个男人的国度曾经进行了一场绞肉机一样的漫长屠戮战。她,有着古典的貌美,婀娜身段,也同样有着驴一样的倔强。俄罗斯的倔强,德国的倔强。

  一辆废弃的蒸汽机车,古斯塔夫号,德国的名字,俄罗斯的躯体,让男人遇到女人。语言不通误解厮杀,最终二人合作,让古斯塔夫重新呼啸起来。大桥坏了,修好便是。于是,当古斯塔夫号开足马力,在男人的高超技术和女人的通力协作下,仿佛具有了灵魂一般,瞬间爆发出磅礡的激情,冲过铁桥,奔向小镇。这是怒放的生命,这是倔强的呼喊。没有什么东西,是命中注定的。

  这是一部洋溢着无穷尽男性荷尔蒙的电影。一如纯爷们的男人,一如纯爷们的古斯塔夫。这是一部在2010年出产的电影,在这个中性化的愚昧年代里,人们审美变得扭曲而阴柔。男人们修剪着不伦不类发型,女人们看到细皮嫩肉的“男性人妖”就幻想着gay video。所以我庆幸有这样一部展现真正男性美好片子,让雄浑的男性激素尽情释放。蒸汽机车无以也是最好的道具载体,每当大车们圆睁双眼,咬紧牙关,为的是取得一次飙火车胜利,这种劲头就上来了!是西伯利亚人自酿的烈酒,在蒸汽机车撒腿猛跑的那一刻,一切都是那样的给力啊!我血脉喷张,我头脑短路,我甚至说不出话,每一幅这样的画面都让我震撼激动。看到了么?这个时代的领路人们,请把阳刚还给男人。

  与《我们天上见》的唐大车相比,俄罗斯大车们毫无疑问更直接迅猛。格拉莎(男猪脚),多么温柔的名字,和领养德国孩子的女人媾和起来,却如山崩地裂一般的排场。这万恶的战争,让他变成了如处男般的不晓男女之事。他痛恨德国人,德国人杀了他几乎所有的战友。他的领导科利瓦诺夫,右臂在战争中永久失去。下面的一群俄罗斯工人,都曾经是战俘,却依然要在西伯利亚寒冷的冬天,无休止的度过漫长的昼夜。与斯大林对待本国人的态度相比,希特勒至少没有如此对待过德国人。即便如此,这帮人还是要感谢伟大的斯大林,至少没有让他们去附近的德国劳动营(战俘集中营,劳动任务沉重,还有军队监视,很少有人活着离开)。女猪脚同样不幸家人死于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德国入侵苏联)前夕,她只能如野狗一般苟活在丛林中,甚至不知道之后发生惨绝人寰的战争。战争,让所有人的命运如蝼蚁一般卑贱破碎心灵更是无法解开的枷锁

  向死而生吧。死亡碾碎了一切,阴云之后,活着的人也要抬起头,面对生活馈赠。小镇的人们无疑是坚强的,逆来顺受同时,也拥有着一分俄罗斯人驴一样的倔强。面对着杀人凶手,他们可以全体登上蒸汽机车,誓死讨个说法。俄罗斯人的罪与罚,让他们能够历尽一切苦难,然后豪饮甘霖。这个国家是伟大的,即便重生的过程走了无数弯路。从斯大林到国际大忽悠,从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从叶利钦到普京到梅德韦杰夫,这个国家已经破茧。这几年层出不穷的影视作品,就是一个体现。索尔仁尼琴和托洛茨基,或许这样人再也不会被放逐了。

  片尾,德国女人的独白中,三个人逃亡成功。他们很快又拥有了一对男女娃,并且在朋友的帮助下,安定了下来。苦难之后,是涅槃。三个命运残缺的人,终于永世不离。

  《边疆》影评(二):先抡拳、后说话

  西伯利亚的俄罗斯男人,都喜欢先抡一拳,再说话的么。

  这部电影给我的印象,极不好。所有的男人,遇到异议时,先猛击对手一拳,然后再说话。无所谓对错,更无所谓道理,击倒了的对手忍气吞声,站立着的出拳者,决定一切。这是一种野蛮逻辑。如果说这是新西伯利亚严寒陶冶出的粗犷,那与伊凡雷帝时的残酷,也并无太大的区别

  如果说一个民族特性,跟残酷的自然环境有关的话。那么人间的大规模残酷行径,萧反,炮打冬宫,也只能出现在严酷俄国。

  自由主义与挈约精神,丝毫不见踪影暴力至上与出耳反尔成了司空见惯。而俄罗斯民族,那些纤细的美则为之黯然失色

  我想我喜欢柴柯夫斯基的俄罗斯,而非斯大林的新边疆。

  《边疆》影评(三):铁胆火车侠 红色三倍速

  我第一遍看时还没字幕,靠二把刀的毛语听下来,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等有了飘雪的字幕,完全给雷到了,最后的飙车大战中惊现“别以为你是铁胆火车侠”“涂了红漆你的'古斯塔夫'也跑不到五十!”霎时间经典的日本动画高达、新干线飘过眼前,于是我便想出了这么个题目,同海报不一样,跟电影的主题还是很贴切的。

  影片使用了鲁迅小说惯用的“归-去”手法主人公来到的是一个模糊地名“边疆”,这里的居民过着“古拉格”的生活,女人强悍、男人野性作为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劳改犯,大家的身份都很边缘化,为主流意识形态排斥着,这也是另一个“边疆”。打破一成不变的生活的导火索是战前逃到无人岛的德国姑娘艾尔莎和废弃车头古斯塔夫的到来。战前苏德曾有过很亲密的合作,艾尔莎就在那时候和家人朋友一起来到西伯利亚,很不幸的是,希特勒从没想过跟斯大林和睦相处,致力于两国合作的人战争一爆发就成了牺牲品。影片主要表现的便是战后俄德两个民族共存的主题,以主人公飙车救美实现了大团圆的结局,Sergey Garmash缔造了一个老红军光辉形象,不计前嫌,抗命不尊,硬汉形象淋漓尽致

  联想到战后的中日民族矛盾,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我们没有流放营,却有很多日本遗孤;不曾踏平东京,也抹不去对南京大屠杀的制造刻骨铭心仇恨改革开放前后,两国又恢复了十分紧密的政治经济联系,如果再发生一次战争,会不会出来一个中国的“边疆”?也未可知。不过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上来说,铁胆火车侠倒是不可能出现的了。

  《边疆》影评(四):可以聊的地方很多

  首先想说,不要被海报迷惑,至少豆瓣页面上海报这个画面在影片中根本就没有出现,冲着海报来的可以退下了。

  其实这是一部典型的俄罗斯电影,甚至还带着那些学院派的苏联电影的影子,也正是因为这点,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它显得有些古怪,好多的情结似乎都连接不上,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又总能明白导演到底想说什么,再概括一点可能就是在一个苦逼的大环境下作为个体的挣扎与对幸福不断地重新定义。其实这部片子可以聊的地方还是很多的,说说

  先说自己没完全看懂的地方。

  地点应该是一个类似劳改集中营的地方,在西伯利亚,因为一上来独臂指挥官就说了:这些人都是叛徒,是从德国集中营中调过来的。按照苏联时期状况,尽管集中营或者劳改地都在偏远地方,逃跑根本不可能,但是整个营区毫无警卫情况似乎也不应该,更何况,这里还有一个最基本的交通工具——火车。因此在影片结尾所有人开着火车去追Fishman,如此说来这些人也本可以乘车离开,至于去哪里,最后男女主人公去了哪里就是哪里,一个未知的地方,但肯定要比这里好,但是谁也不走,也没有警卫,这点没懂。

  男主角到底是干嘛的?开始时候说是来当首席技工的,并且把破旧的火车修好了,后来又从德国小姑娘哪里搞来了一辆新车,但是平时也不见他拉货,但是还整天开着车出去,也不知道干啥。刚搞来新车的时候说是要卖给那个老头,老头嫌弃车脏让他洗,他洗完了也不卖了就自己开着不知道干啥,指挥官也不管,也没人管。似乎就是谁爱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样子

  最后大Boss来的时候,一下车就对管音乐的说:把勋章还回去。问你怎么知道的?答:我什么都知道。这个确实没懂,铁皮换勋章的事情只有男主角和管音乐的知道,Boss究竟怎么知道的?为啥来这么一句?

  男主角和索菲亚的感情戏,是最有意思的。男主角一到营地,索菲亚就把他引到自己的房屋里,不顾他人叽叽喳喳,两人关系也随即确定。因此索菲亚会让小男孩管男一号叫“爸爸”,但是随即又会问男一号:你家在哪里?结婚了吗?那个时期的苏联人,颠簸流离,妻离子家破人亡,流放到一个地方,认识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可能一过就是一辈子,是不是爱情呢?或许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生活,而不是爱情,因此男一号回到:不会让婚姻把自己束缚起来。

  但同时片子里出现了两次,女人骂到:我怎么和这么个废物睡在一起?一个是指挥官的屋顶被偷走了,女人骂到:你算什么男人?我回营地去。另一个是浴室着火,一男一女提着裤子跑出来,女的骂男的:你他妈给我整的什么破事儿!很多人可能奇怪这些女人既然和男人搞在一起怎么又会这么破口大骂然后跑掉,就还是前面说的,那时候俄罗斯的女人本是想要一种生活,如果男人给不了,自然生气,但是也没什么大地大的感情,骂完,提裤子走人。因此索菲亚在解释为什么和男一号在一起时候说:因为他更有男人味儿——其实就是这么简单一个事儿。

  那个年代,或许本就是一个谁都可以杀谁,谁都可以爱上谁的年代,生杀或者爱情,都比以往更加随意。最后索菲亚完全可以不用死,Boss也完全可以不杀她,但是杀完之后,却还不能耍酷,必须要说:这个蠢女人。其实潜台词就是,我不想杀你,但是你逼我。可实际呢?谁也没有逼谁,一切本就是无所谓的事情。有时候,你要相信这就是俄罗斯人的逻辑,这样其实更加贴切。

  就好比面对德国小女孩,明知道她不懂俄语,却不想办法手势或者画图说明,就在那里一股脑地说俄语,不管你听不听得懂,现在的俄罗斯人也这样,明知道人家听不懂,男主角在女主角去换裙子的时候还要说:傻东西。这种情绪跟Boss杀索菲亚时候是一样的,内心都很无奈的样子,这是民族性格问题。

  最后,俄罗斯人经常用不经心地形式讲述很多很惨的苦事,片中至少有两处:索菲亚对追求者说,我生不了孩子,少时候让我去建猪圈,我被冻坏了,做了手术结果那个猪圈根本都没用上……第二是结尾,Boss脑震荡后起来,说我要去看女儿,就骑车走了,人们都笑话他,只有司令默默说:她女儿早死了。甚至结尾也可以归结为这一类俄罗斯人的情绪:孩子们在外面唱歌,我则在家里面唱,因为在外人看来我是个哑巴,而他们不会难为一个哑巴……

  这些才是这个片子的精髓,是难懂的,却又是值得去回味的地方。至于前面没看懂的,求解答

  《边疆》影评(五):我们的头脑是多么容易被冲昏

  什么是经典影片?就是它不是简单的感官刺激,而是从心灵层面震撼你,《边疆》无疑就是这样的电影。当然,捎带手的在感官上刺激你一下也不吝惜,比如电影中的飙火车和女澡堂子大战。

  影片的色彩非常的迷人白色的西伯利亚和黑色的火车构成了基本的色调,衬托一张张男人沧桑的脸,冷硬;而锅炉中熊熊的烈火和女人温暖柔软肉体溶化了这一切,热烈。这对比强烈的让我以为是张艺谋的作品。

  影片要表达观念很简单,就是不要仇恨,尤其是不要把仇恨施加到无辜人身上。不过作为俄国电影,这样的反思还是少见的,也说不定是我看的俄国电影太少的缘故。影片中的两个德国人,一个少女一个孩子,他们对于那场战争一无所知,但他们却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他们为这场一无所知的战争家破人亡,而在战争过后还要承担胜利者意犹未尽怒火

  就像《神圣的战争》中唱到的,俄国人管这叫“高贵愤怒”,高贵的意思就是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因此我们可以为所欲为,谁让你们发动了战争?你们就应该为此付出代价,而且是世世代代,这是何其熟悉的一种思维方式

  而这其中也有曾经饱受战乱之苦,甚至是战斗英雄的人,在爱情、亲情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的感召下,试图放弃心中的仇恨时,却又得到了叛徒、卖国贼的指责,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又是何其熟悉的场面

  影片反映的就是这样的主题,这是人类的终极问题,年复一年、世纪复世纪、千年复千年地上演,艺术作品充其量也就反映反映情况,解决不了。被仇恨冲昏了头脑,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被金钱冲昏了头脑,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信仰冲昏了头脑……我们的头脑是多么容易被冲昏,而那点儿可怜的理性总是被我们抛弃,尽管那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

  《边疆》影评(六):粗犷、勇敢、乐观的俄国人!

  这个电影就像《艺伎回忆录》、《大开眼戒》似的,让我不想删掉它,《末代武士》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因为这个电影插了一个美国人在里面,显得太突兀了,好多地方都比较“假”。《边疆》也是非常有特点啊!首先,成功的描绘了一个俄罗斯西伯利亚广袤森林中的粗犷的一个俄罗斯二战士兵。然后,成功的描写了三个爱情:斯泰潘对索菲、索菲对伊格纳特、伊格纳特和艾尔莎。影片的最终,伊格纳特和艾尔莎修成正果,一个让人欣慰的结局呢。再然后,影片刻画了战争对国家的影响,这场战争的影子无时无刻不贯穿在整个影片当中。

  另外,我读出的俄罗斯元素:①俄罗斯人更看得开,对性没有我们那么样的禁忌,更加奔放勇敢。人们之间的礼节、忌讳的东西也不多。想想啊,那是四十年代的苏联啊。看看我们四十年代的时候,一个女人会对对男人说“你想和我约会”吗,会将其带到自己的住所做爱吗,会能那么干脆的甩掉一个人并立刻和别人拍拖吗,一个青年小伙试图强奸一个女的不被问咎吗?所以说俄罗斯国和我们太不一样,他们的价值观偏向于西方。要不是曾经都是共产主义过,也没有太多共同语言,而现在俄罗斯已不再是共产主义国了。②俄罗斯人很粗犷,一种狂野的感觉。这恐怕是生长在西伯利亚那个寒冷原始的大地上所磨砺出来的一种性情吧。也许正是靠着这种性情,让俄国人在如今的世界上让每一个国家都不敢小觑!③俄罗斯人能够反抗,有一定的反抗基础!像最后那个军官命令火车司机开车,但是那个司机因为他开枪打死了索菲,拒绝开车。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对上级命令的违背与反抗,我们会予以惩罚的。但是那个俄罗斯军官,却相当坦然的面对这个事,他不开就不开吧,我自己来也行。这反映了,在俄国,合理的反抗是被相当程度容忍的,上级也是有相当大的理性的,应该说是理性与理解大于对威权的欲望!还有就是,那群人最终坐上火车去追那个军官的车,这都是一种反抗精神。④看俄罗斯人的感情。索菲爱上了伊格纳特,爱的很深切,斯泰潘对索菲的爱也是很深切的。当然,同时,他们对性也是较为开放的。俄罗斯人的爱情很深!另外,对人的爱:在索菲被打死后,人们的愤怒被激起了。他们不是一群冷漠的人,他们对同胞的爱,对人性的爱是有的。你看,那个德国小孩子按照上面的说法是小法西斯,应该被带走,但是人们在看到索菲死后不同意了!他们能够抛开上面的调调而去坚信自己内心的爱!这也是他们在90年代可以摆脱虚伪的社会主义的内在原因吧。再如,当伊格纳特没有人和他喝酒时,他很伤心,这种伤心是一种来自同胞的孤立感。俄罗斯人对同胞的认同感是比较强烈的,与之对比,我们国家的这种感情就显得较为冷漠。

  总而言之,看完这个电影,我对俄罗斯人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粗犷、勇敢、乐观,率真、不算懦弱、真性情、不冷漠”!这是一个与东方人完全不同的国家,不同于日本人,也不同于中国人,是偏西方的。

  《边疆》影评(七):随写一点——爱森斯坦的回归和象征主义的拥抱

  我们俄语专门有一节课是来看电影的,可是遗憾的是,往往一个学期下来,只能看个一两部,而且都是让人无语的苏联时期的电影。在没有相同文化共鸣的情况下,看这些电影简直就是一种折磨。老式的拍摄技法,莫名其妙的频频使用的镜头缩进,糟糕的打光造成的大片的暗区,以及受限于拍摄技术水平的胶片质量,诸如此类,不一而论。

  不过最近俄罗斯电影明显逐渐摆脱几十年来一直加诸于自己身上的现实主义的桎梏,并且逐渐在实践中寻找自己国家特色的电影。今年报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kray算是一次不错的尝试。

  最令人直观的感受是,电影延续了近几年来以景动人的态度,充分利用了地大物博的俄罗斯地理环境,拍摄出了一幕又一幕令人赞叹的风景画。尤其是西伯利亚给人带来的无边无际和原始的震撼。《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已经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算是可爱带着伤感的西伯利亚,而这个电影,尤其是最后48秒的森林移动航拍所带来的西伯利亚,已经不能是震撼所能表达。而之前的一系列的

  而另外眼前一亮的,则是蒙太奇的重新复兴。最爱的是回忆时候的一段段的片段 的闪回。而另外一点则是频繁出现的象征主义。作为后苏联时期进步艺术家隐晦反抗统治而重新复兴起来的一股力量,象征主义到现在还是不容忽视的力量。频繁使用的象征主义,在通篇言语不多的电影之中,帮助我们理解主人公内心之挣扎和痛苦。其实,火车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化身,就是内心潜伏起来的那种躁动不安和亢奋。而诸如熊,古斯塔夫等等细节更是数不胜数。

  俄罗斯的电影总是普遍在基本上给人奇怪的感觉,很多地方逻辑性较弱,可能导演更加注重变现力而多多少少省略了一些对于理解电影进程颇为重要的细节。但是想到我们中国现在不断邯郸学步,推出的一部有一部的“大片”,就足够让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邻居在电影上的转型喝彩了。

  《边疆》影评(八):俄式伤痛、人性及其他

  首先,这是一部俄罗斯电影。在欧美、日韩风格在电影界大行其道的时候,从西伯利亚吹来一阵寒风,为今年的年关大片带来一丝肃杀的气息。

  说实话,笔者对俄罗斯电影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桥》的阶段。觉得俄罗斯电影永远讲述的是祖国和英雄和一味的歌颂。可是,这部影片更多述说的是民族的伤痛与人性。

  在Ignat脑震荡后遗症发作的时候,他的思绪开始飘浮。他驾驶着火车超过德国法西斯的列车,最后撞向了德国坦克。坚定的眼神,喷薄而出的怒火,德国入侵苏联的阴影将一直伴随着他,痛苦一生。在与外界隔绝4年之久的Elsa被带进边疆哨所时,苏联化的犹太人近乎本能地对她投来敌意。当她哭泣的询问大家为什么这么讨厌她的时候,她不知道法西斯对苏联造成的莫大灾难。

  所以,Elsa是无辜的,也会有人去解救她。说过“我决不会爱上德国人”Ignat成为了她的守卫者。为了她,他可以将火车漆上"Gustav"(剧中一名德国男青年的名字),也可以只身一人和一群犹太人斗争。在最后,Fishman抓走Elsa和德国小孩Pashka时,民众们毫无反顾地坐上火车向前追赶,而Ignat用强悍的方式直接赶超Fishman的Fishman号并将其拦截,最后营救出了她们。此时民族与国界再也不是障碍,爱、亲情与友谊占了上风。神马理想、主义都成了浮云,留下的只剩人文关怀。

  鲁莽而含蓄的俄罗斯式温情,就这样绽放如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