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秦帝国之纵横》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秦帝国之纵横》观后感10篇

2018-06-24 21: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秦帝国之纵横》观后感10篇

  《大秦帝国之纵横》是一部由丁黑执导,宁静 / 富大龙 / 傅淼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古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秦帝国之纵横》观后感(一):导演功力太差!

  看完《裂变》后满怀期待看《纵横》,还特地将台湾的51集全版本的下来,看到中段越看越无聊。导演的能力太差,根本掌控不了这么庞大故事体系,最失败地方还在于对故事节奏的把控和对角色塑造

  首先是故事,故事是本,需要精细地打磨,可从张仪的出场来看,导演完全是照着剧本生搬硬套,一个张仪被吊打的镜头一闪就算是出场了,再是芈八子河边相救,这还不是主要,关键在于所有人物(除了嬴驷)的出场都是很突然,本剧的故事体系本来就很庞大,前段的人物出场决不能草率了事,必须引入剧情,还有就是剧情的完整性,混乱剪辑是导演最为失败的地方,将七国的事都讲是应该的,但也要有主次,义渠攻秦,结果把义渠的内斗也详详细细地拍出来,芈八子和义渠王的恋情也拖拖拉拉了半集,最可气的就是第35,36集,赢姜让嬴驷放了韩朋:求情一场戏,殿堂一场戏,韩朋回韩劝和亲秦一场戏,最后韩朋自尽又是一场戏,就这一件事说来说去,罗里吧嗦!这四场戏完全可以归到劝韩王亲秦一场戏中,剧情用来塑造角色,可为了韩朋和赢姜这两个配角花这么多戏干嘛?

  后来再是将捉住韩太子的秦卒冯高入韩抵罪,嬴驷和众人决策一场戏,决策后嬴疾让冯高提前回家一场戏,回家后成亲一场戏,魏冉白起带走冯高一场戏,夫妻诀别一场戏,走前殿堂嬴驷不舍一场戏,赴韩驾车和秦使一场戏,韩国宗庙又是一场戏,整一集快结束了,导演终于把冯高给杀了!!! 我就不明白了,韩朋,赢姜,冯高这类撑死就半集戏的角色演了这么多到底是为了什么?就连冯高的妻子都有台词!导演拍得细致是好,但拍得事无巨细就是拖拖拉拉,主次不分,嬴驷和张仪作为绝对主角戏份被这些配角分得越来越散,配角一大堆,鸡毛蒜皮小事都拍出来,极大地拖慢节奏!

  剧情不畅,角色塑造也就自然而然了,嬴驷前面演得多好,可疯了以后我就不懂了,嬴华之死是主因不假,但从头至尾没有交代是什么病,这也没什么,因为确实历史上也没有记载嬴驷的死因,疯了就疯了,可嬴驷这一疯,这个角色的性格就大变,阴阳怪气,玩弄权术,原本之前心中已有的嬴驷的形象这里全部崩塌,前后反差简直判若两人,无论是说的话还是做的事都大变,大变可以,但你得交代这种大变的缘由,导演只是交代嬴驷做的事,对其角色的内心变化没有半点深入探讨,全靠富大龙自己理解来硬撑结果演得不明不白,这种事不但是在嬴驷一角,每个角色都这样,因为全剧剧情全部都是流于表面,根本不给演员深入演绎机会,我们只看到角色的行为,却无半点理解到个中缘由,导演通篇只是将谁做了什么,从来不讲他为什么这么做。

  剧情的不通在最后几集左右尤为明显:既然嬴驷已经立嬴荡为太子,嬴驷也为其铺路撵走芈八子,那为什么还要让嬴荡在蓝田大营?明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为什么不让嬴荡在身边以防万一?还有,既然嬴壮想夺位,嬴驷死后他还拥立嬴荡做什么?当时他就是嬴驷的护卫,嬴驷死时就他和魏纾两人,他要是想夺位只需秘不发丧,暗杀嬴荡便是。导演说嬴壮得势意欲谋逆是大秦宗室看不惯芈八子,可既然矛盾的主因在芈八子和宗室之间,那为什么没有一场戏清楚讲述这两方的立场?宗室看不惯芈八子是怕外亲乱政,可没有一场戏讲外亲如何乱政啊,但但只是因为担忧其以后乱政就谋逆?这个说法太立不住脚了!

  本剧前半段还算不错,张仪和嬴驷的戏拍得很好,将秦国的“连横”和“合纵”拍出来了,但后段的剧情和角色塑造太失败,导演对于剧本的参透严重不足,对戏剧冲突刻画简直就是外行,对人物塑造完全流于故事表面,没有半点深入探讨,全靠演员演技在硬撑。还有不要以为《芈月传》来拉高此剧,二者本就不是一个题材,相较之根本没有意义!8.8分太虚高了,7分差不多

  《大秦帝国之纵横》观后感(二):不比裂变,宽怀以观

  从小喜欢电视剧,然而近年来,各种看日神剧,各种家庭伦理狗血剧,各种穿越,已让我目不忍视。两年前偶然看到大秦帝国裂变,甚感欢欣,一帧不差的看完了,荡气回肠啊。于是乎,翘首以盼,终于盼来了纵横。

  先说演技。张仪,前面几集觉得,喻恩泰的演技还停留在《武林外传》的层面上,竟然连“A型B型AB型O型都有”都出来了(说的是动作,他想向苏萱表白那一段),后来才姗姗来迟真正进入角色,不得不为他捏一把汗。秦惠文王,富大龙的演的这个秦王可谓是忒有个性,不说是不是符合小说塑造的形象,就整部剧来讲,无论跟哪一个角色都配合得很好。芈八子,宁静的演技就不用讲了,游刃有余,只是她演的芈八子,可能有人会喜欢,有人会讨厌,私以为,尊重劳动者就好了,可以批评,但不要恶言。其他的就不说了,都是实力派演员,不靠美艳,不靠场面

  再说剧情。没办法,总要拿裂变来比较。情戏多了许多,当然,有些情戏是为了主线剧情发展需要,但尚觉拖沓。比如后宫之争,虽是为了结尾赢稷即位的情节铺垫,但是贯穿整部剧未免太多,新王即位之乱常有的事,但原因不止于私人恩怨,更多的是权力的更迭,势力的消长引发的冲突,但为了给演员加重戏份,这样做,着实给整部剧给减分了。第二个是对话,没有了裂变那种古风韵味,就是说白了。整部剧就前面那一部分,还有《裂变》的节奏,可后来,尤其是结尾,太拖拉了,都快成了宫廷争斗戏了。

  总的来说,还是可以看一看的。如果看过《裂变》就不要抱太大希望,看这部剧。期待第三部可以回归原始

  注:本人看的是台视版,尚未看过原著

  《大秦帝国之纵横》观后感(三):这部有点故意的,刻意的不正经

  看完裂变,紧接着看这个,第一集看了5分钟,吓得1星期没接着看,风格截然不同,跟演小品似的。

  最近总算接着看完了,整体来说没有了第一部正统剧的严肃感,咱来谈谈吧。

  1,首先,咱也并不要求讲话必须文邹邹,第一部秦王和那个墨家女子单处时,商鞅的感情戏,包括小令狐,秦孝公妹妹女人戏,讲话也并没有那么古,但毕竟没那么大白话,而这部,惠文王有时候讲话就跟混混一样,动不动故意傻笑,朝堂之上还弄几个男舞者太监一样尖声尖气的羞辱魏使,是来搞笑的么?楚王就更像综艺节目里演着玩的感觉,从扮相,神情声音,都像综艺或话剧。跟公孙衍一样正正经经的演,很难么?

  魏王则可以作为代表了,张仪出使魏国,他干脆来个“打他一顿”这种搞笑的话,见了张仪,本想说“来此有何贵干”之类的话(不记得了,类似),结果说了一半,干脆自己改口“就说你是来干什么的吧”,就好像综艺节目里扮古装不入戏,演不下去,干脆搞笑一下逗逗大家一样。这种简单常用语,又不是多么文邹邹的绕口话,李立群一个老演员还能不会?

  所以从这段来看,导演这像是在刻意告诉大家,这部我就是不严肃了,我就是干脆故意大白话,我能古风的都假装不会,就逗大家嘻嘻哈哈。

  2,退一步说,这部的风格,倒也本就并不一定要继承上部,咱也明白,历史剧要加点诙谐,加点感情戏,加点血肉,也无不可,比如张仪不同于正统历史剧,不同于第一部的商鞅,他一脸嬉笑市侩,但说着还挺有古风的话斗嘴时,我就丝毫不反感,这种有血有肉的塑造,这种合理的中和,我等喜好古风者其实并不反对。而反过来,说的是白话,但神情严肃,比如张仪几乎没有古话,但义正辞严铿锵有力地和惠施谈判时。这样的中和同样很不错。

  但装疯卖傻时的秦王(严肃时还好),楚王,魏王(有时候还好),芈月(也许是为了铺垫她以后上位后的形象变化,但年轻时即使少女心态活泼些,也不该跟个疯婆子一样,何况剧中年轻时就很有头脑见识。40岁的宁静故作风骚的捏着嗓子娇滴滴卖萌,不如中年再换她演,何况看到40集,还是这疯疯癫癫的鸟样,做事讲话跟偶像剧一样),客栈老板娘这类,就是完全的表情既不严肃,语言又是大白话,两头都不靠。难以忍受

  3,再退一步说,张仪,惠文王,包括魏王这样,偶尔既不严肃又大白话一下,毕竟偶尔,时间短,倒也还可忍耐,但放到年轻芈月时,可是整段整段的不严肃加大白话,这就真无法接受了,好像突然换了个风格,跟换了个片子一样。这毕竟是正统历史剧,不是一般娱乐性的古装电视剧,而且不是宋朝明朝清朝,这可是2300年前。

  所以我想说,不是我等追求古风者死板,不肯接受白话,毕竟战国时的语言比我们平时谈论的古风还要古,我们也没那么装逼。但我的观点总结上面3条来说:

  1,正统历史剧,讲话能偏古风一点,还是更显得厚重些。

  2,如若不能,那可以古今中和些,讲话可以半文半野,或者要么语言古风,要么表情严肃,起码靠一头。

  3,再退一步,有些两头都不靠的,只能做偶尔用,若一个正统历史剧,中间突然来个整段整段的表情不严肃,讲话大白话的,如此风格突变,时间又长。实在难以接受。

  魏王的那句改口,似乎就是想告诉我们,这部片子,它爱怎么演就怎么演,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就没有一个风格。

  《大秦帝国之纵横》观后感(四):秦的大国崛起之路

  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但能被称得上“帝国”的,也就秦、唐、元而已,秦之所以能执“帝国”之先,也并非一蹴而就作家孙皓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就是一本以秦国为主要视点来展现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史实,改编为电视剧之后,首部曲备受考评,近日《大秦帝国2:纵横》也已与公众见面,同样备受关注

  当然,相对于第一部严格恪守小说精神,仅有部分对小说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之外,《大秦帝国2:纵横》则较小说原貌有了很大的改变,此举会令小说的忠实读者感觉不爽,但据战台烽所知,基于近年考古学的研究发现,本剧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小说中对史实描述偏差,也算与时俱进,以追求最真实的历史,值得称赞。作家孙皓晖创作的《大秦帝国》分为六部,依次是:《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讲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统一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目前在播的《大秦帝国2:纵横》,则是讲述了秦惠文王上台,带领秦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让原本籍籍无名的西部“矮矬穷”,通过内政、外交等等途径迅速成长为国力强盛的“高富帅”的过程。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处于改革初期的秦惠文王,一定会面支持与反对的生死交织,所以,无论秦惠文王,还是本剧,都是一直在矛盾中前行。《大秦帝国2:纵横》相对于首部曲,在舞美风格上,无疑更粗犷和奔放,而“秦”这一日后被披上极其神秘面纱的帝国,也在剧中充满了黑色的神秘氛围,剧中有这样一段场景,宁静所扮演的芈八子首次入秦,在穿越险山峻岭之后,于怪石林立的峭壁中,发现了秦国的大门,不禁面露欣喜之色:“这就是秦国”,她的进入,给了观众更多的第三方客观视觉,也带给了秦惠文王更多野性审美情趣,让这一抹黑色,浮现了浓重的艳红。但浮华之外,列国群臣则是更显得阴沉和厚重,喻恩泰的张仪,姚橹的公孙衍等等,权臣谋士们,以我们所难理解的方式,在大开大合的历史中,遵循着适者生存规律

  当然,《大秦帝国2:纵横》并非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正剧,剧中也有不少轻松趣味情节,比如入宫等婚却数月不见秦惠文王的芈八子,无意中误闯房间,被秦惠文王关在房内,第一句话竟然是“把衣服脱掉”,当今之世难知古人形式,但如此不遮不拦,应是极其可爱的先朝风格了,足够当今世人学习

  当然,剧中还有另外一位女性,那就是傅淼所出演的惠文后,相对于芈八子的野性张扬,惠文后则可称得上端庄深沉,当然,她也是一个深陷矛盾中人,既为人女,又是人妻,如果两方有了矛盾,当真是无所适从,所以,当她刺向惠文王的那一刀,让这种矛盾的冲突达到了顶点,也瞬间让变法中的惠文王与守旧大臣关系,达到了不得不紧急处置的阶段,还好,新君毕竟是新君,处事理念思维态度完全与众不同,面对可以诛九族的惠文后,竟然轻言放过,也算让人看到了新大秦的光明未来

  《大秦帝国2:纵横》因秦历史阶段所定,可以视为弱秦长成记,其实对于这样一个帝国,我们看多了它如何恣意妄为践踏六国统一天下的霸气,但最珍贵最有现实意义的,还是当年的“大国崛起”,无疑对当世的国人,有着可借鉴、可反思的非凡意义。

  《大秦帝国之纵横》观后感(五):无需尊重原著,《纵横》尊重的是那大争之世

  作为小说铁粉看了前几集本不想看下去,和原著出入大得不是一点半点。

  但决定看下去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这才是一直以来自己心目中的先秦争霸之世,阴谋阳谋并存,邦交斡旋征伐同在,列国庙堂各有千秋,并非第一部那般任凭秦国痛揍,而列国邦交中也点出山东六国最终为何沦亡于秦国铁骑下之因。

  小说中为了增强戏剧性让四公子和苏秦穿越了几十年来到惠文王年间,游走东方六国和张仪正面争斗,虽让看官大呼过瘾但的确不符合史实。剧中张仪的对手成了犀首,而他和张仪背后的秦惠文王都得到了剧中的极力着墨,不同于史书和小说里的一带而过,秦惠王的亮点不必多言,真正的君王该当如此,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秀才张仪”虽然有些让人跳戏,但此等凭两片嘴将天下搅得覆雨翻云之名士,大概也只有吕秀才能撑起来了吧。

  后宫这条线走的是前期伏笔最后集中爆发的形式,并未占据主线剧情,最后的季君之乱给人以震撼的感官冲击,亦体现出芈八子的狠辣政治手腕,这个阴柔和权谋并存的宣太后似是从史书中走出一般,政治本应如此,没有流血便没有权力。

  实际上,相比于完全尊重原著的《裂变》,这部《纵横》抛开了原著,却更尊重历史,《裂变》所描绘的更像是一个平行世界中的理想国,《纵横》才是真正的诠释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大争之世,少了小说里为了戏剧化剧情的文学虚构,多了对真实历史的还原。《裂变》是高举理想主义大旗的主旋律正剧,《纵横》是阴谋阳谋战国大争之世的再现,是不输给《冰火》的权谋大戏,两部皆是经典,无需比对出孰高孰低。

  最后提醒一下,《纵横》一定要看51集的完整版,央视版被剪到很多剧情难以衔接,果然《大秦》的最大对手非一干宫廷洛丽塔剧,而是我们的广电总局。

  《大秦帝国之纵横》观后感(六):系列点评:《大秦帝国》重要人物之嬴疾(二)

  二、善于藏拙和锋芒毕露 按理说这是一组极为矛盾的词语,用这组词语来形容严君,就跟形容稷儿是“流放百世”的“老流氓”一样搞笑。然而当大家仔细看完全剧的时候,这组反义词放在严君身上还就是合情合理。 严君是一个善于藏拙的人。大多数时间,他在剧中散发出的气质,就如一碗温吞水,又像一缕温暖和煦的阳光,找不到一丝棱角。驷儿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驷儿需要他充当什么样的角色他就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在官场上游刃有余、进退有度、圆滑练达,妥妥的一枚老好人、一位和事佬。 体现的非常明显的,就是驷儿、严君、公孙衍和张仪第一次后堂议朝政,公孙衍和张仪主张明显不同,驷儿便问严君意见,严君连连摆手,说什么未见效果不便多言,还是将决定权抛回给了驷儿。这样的表现结合之前严君先行呈现给人的“足智多谋”印象,非但不会给观众以“此人确实愚蠢没有筹算”的印象,反而会给人以“圆滑世故善于明哲保身”的感觉。就算我心里有定论有计较,我也不说,因为我不是君王,我只是为臣子,评判好坏判断结论这种事情不是我该做的。“吃瓜群众”,就是此刻严君的最好标签。 严君的吃瓜属性不仅表现在公事上,在一些涉及到同朝臣子私事的地方也有很好体现。是的,就是那段非常爆笑的张仪被老婆抓伤的事件。当驷儿掀开帘子问相国脸上是怎么了,张仪说是被树枝划伤了,然后严君就说“我看不像吧,相国这伤好像别有缘故吧”,说完这句后,话头却戛然而止了。他并不明说别有缘故在哪里,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了驷儿,自己却不去做这个得罪人的事情。因为他很清楚,驷儿为王怎么说自己的臣子都可以,但他和张仪同殿为臣,一为文臣之首,一为武官之首,有些话能少说便少说,将相和才是朝廷安稳之道,虽然这只是小事,但难保不会因为某些话说的不好而质变成大事。 严君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有不少时候,他在剧中也会散发出这样的气质,就像一把秦国宝剑,寒光四射,敢说敢做,像一块棱角分明的顽石。他会在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上保持分寸,又会在看似至关重要的大事上积极表达意见,实在是有趣至极。 不知大家还记得驷儿称王的时候,蜀王来扫兴的事件吗?蜀王给驷儿送上了一块蜀土,驷儿问蜀王是不是来戏耍他的,然后就有士兵上来想要把蜀王架走,结果被严君一把拦住了。严君说,秦国有这么个习俗,献土便是让地,蜀王如此大礼,秦国一定笑纳。当时我听到这话真是大吃一惊的,没想到严君这么敢说!这番话是赤裸裸的挑衅啊!严君作为一个臣子,怎么敢擅自为驷儿做决定呢?后来听到驷儿的补充,才松了一口气,原来严君早就知道驷儿也有这个心思,但又不好说出来,所以从驷儿身后走上前来,挡在驷儿身前,帮他说了这番话。但是不管如何,如此挑衅敌国的说辞,没有一份勇敢无畏的胆魄是绝对说不出来的,严君的谋国胆识和锋锐气度,还有心甘情愿成为驷儿挡箭牌的胸襟,令人肃然起敬。 后来到了驷儿要立储的时候,两人对坐,驷儿问严君意见,到底是立荡儿还是稷儿,严君斩钉截铁地说“立荡儿”。我听到这话也是大吃一惊的,严君太敢说了!他是什么身份?是王弟,是有继承权的王弟!按照正常历史剧的套路来讲,有这种身份的大臣一般都是装聋作哑的,而严君却是脱口而出,并将他所思所想全方位地分析给驷儿听,还不管不顾地“残张仪”。我说,能给出这番说辞的人要么是傻大胆,要么就已经把说话对象的性格喜好全方位地了解透彻了,而严君显然就是后者。他此刻的锋锐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基于对驷儿个性的全方位把控——驷儿是明白人,驷儿毫无保留地信任他,驷儿明白他不会做对秦国不利的任何事,驷儿明白他是最看重骨肉亲情的。 善于藏拙和锋芒毕露这两个属性在严君身上还有一种很好的融合,就是在严君对待他的亲哥哥驷儿这件事上。这两种性格让严君不敢批评驷儿,又敢于批评驷儿,分寸之间,拿捏地恰到好处。 不敢批评,是体现在严君的一次“掉书袋”事件上,也就是那只狗。严君和驷儿谈起了秦孝公带回来的狗,自然而然说到了发生在这只狗身上的典故。本是开玩笑,结果驷儿不知怎么地说起了典故主人召公玩物丧志的这么个不太好的事情,严君立马摆手说我可不敢说君上玩物丧志,两人嘻嘻哈哈就这么过了,相当有分寸。 然后到了第一次合纵,函谷关大战,驷儿心里害怕,哆哆嗦嗦地。结果严君立刻给了驷儿当头一棒——王上你此刻太颓废了,你该为秦国想想。然后驷儿就愣住了,嘿你个小子居然敢这么批评我!然后我们周波老师演的严君立马低头一抿嘴,一咬牙,然后斩钉截铁地说王上你就是这样的!真是细节处见真章,此刻的严君和之前开玩笑时的情态完全不同,玩笑时我让让哥你没有任何问题,但这种大事上我一定要用冷水泼醒你。 该是怎样的大智大勇,才会让这样“人畜无害”,却又“胆大妄为”的严君,如此闪闪惹人爱啊!

  三、慧眼识人和不近人情(一) 人实在是个巨大的矛盾体,作为秦孝公儿子的严君更是如此。他虽然没有成为王,但是身上极有情却又极无情的标准“王室属性”显露无疑。这一点,后面的秦昭王与没有称王的严君一样,都是非常敢于“过河拆桥”的标准人物。 先说说慧眼识人。这点必须首先提到两个外国大才——公孙衍和张仪。对于公孙衍的入秦,严君并未参与,但是后来公孙衍被委派领兵夺河西,他却是第一助推力。为何?这又要回到那次夺河西前的驷儿和严君的私聊时间。严君之所以第一时间接过驷儿递给他的眼色,自荐为副,绝不仅仅只是为了向驷儿表忠心,而是他内心洞若观火,很明白公孙衍是大才,又非常了解秦魏军力所以此次领兵非他莫属,而他自己还年轻领兵还嫩着,且这是秦变法后第一次开关夺地,自己窝在关内太久根本就两眼一抹黑,就算真接了驷儿给他的兵符,也未必能打好这场硬仗,因此他不能上也不敢上,这个机会必须给公孙衍。所以,这个情节是严君心明眼亮、慧眼识人属性的第一次重要体现。 到了张仪,严君慧眼识人的属性就体现得非常明显了,明明白白就是张仪事秦的第一助推力。为什么这么说?先看看张仪第一次面君。张仪说“若秦国以国士待我,我比以国士之策报之”,然后驷儿没说话,严君却开始相面了。他说张仪未曾建言便先谈条件,很会做买卖,张仪于是接着又巴拉巴拉说自己本来就是为了名利而来。在严君“为名”还是“为利”的一步步诱导之下,张仪把自己主张和盘托出。所以与其说是张仪在打量秦廷秦君,不如说严君已经把张仪里里外外剥开来看了一遍,不过看秦王哥哥还没有用人的意向,更何况公孙衍在侧太尴尬,所以什么都没说。 不过,正是有了这次解剖张仪的机会,才会有后面的晋咸居跟张仪论卦。三人在晋咸居一落座,严君张口就问张仪“入秦多日,居然未曾饮过秦酒”,实际就是说既然你张仪想在我秦国干活我也很希望你来我秦国干活但是为啥你不先吃吃我家的特产呢,不诚心啊。啊,如果这边还不明显,后面论卦就非常明显了,严君直接对张仪说“张子未解下卦,晋卦,坤下,离上,坤为地,离为日,意为附明君可展翅”。各位看官注意啊,到此时为止,驷儿未曾发表一言来表达自己想用张仪的意向,只是因为公孙衍极力推荐他自己又要引退,驷儿无人可用所以来看看而已。但是严君如此积极却是为何?你哥都没说用呢,你这么急干什么?唯一的解释就是,严君已经看出了张仪不输公孙衍的大才,是离了公孙衍也能够让秦国更好运转的不世出大才。这点,他从当日朝堂相面就已经分析出来了,他这是在帮哥哥留人了。最后驷儿决定用人一出手就给高位,结果把张仪给吓着了。这时候,严君再次重拳出击,狠狠给张仪吃了一颗定心丸,说我哥向来娶人大手笔不在乎花多少聘礼,嫂子你就放心吧。 这两处我之所以花这么大篇幅,是因为都是旁敲侧击地表现严君知人善任,不层层剥开讲不清。后面几处直接体现他这一属性的地方,我就简单说说了。 1.把司马错调到函谷关战场(历史上到底如何我不管)。他是这样评价司马错的:司马错本是武关守将,今日我将其调到函谷关。此人用兵谨慎但也常有奇思妙想。 2.把白起和魏冉调到函谷关(历史上到底如何我也不管)。他是这样评价魏冉和白起的:是我把他们调到函谷关来的。一个是陷阵营中的佼佼者,一个是大秦明日的将才,经不起这点考验,也与废材无二。 3.他是怎么发现白起的?铸剑坊里“眼睛只有杀气没有生气”——王宫铸剑坊食堂“就凭这点你小子就该投军”——蓝田大营食堂“公子疾将军有令速派训成士卒奔赴函谷关”。从相面,到调查身世,到放权让白起试点练兵,再到最后个人的终极考核,步步都在严君掌控之中。 这知人的点点滴滴,这用人的桩桩件件,我不得不跪服严君:眼睛真毒!段位真高! 接下来再来说说“不近人情”的方面。说到这点,我真得称严君一声“老流氓”了。相比偶尔算计一下陈轸,大部分时间都能和张仪公孙衍肝胆相照的“厚道”驷儿,严君真是彻头彻尾地遗传了他老爹渠梁“老流氓”属性,和孝公、昭王是一脉相承的腹黑主儿,在他们面前所有人都只是工具,只有被利用的份儿,而没有被百分百信任的那一天。

  严君的不近人情,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张仪身上,他是张仪最终离开秦国的间接助推者。是的,说的就是那件公子壮谋杀张仪的事情。当杀手把张仪老婆杀了之后,严君立马冲进去把杀手灭了口。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张仪,就算是杀你张仪这种丑事也只是我秦国内部的丑事,谁杀你你不需要知道,你知道了到处去宣扬对秦国没好处,对你自己也没好处,所以估计张仪也是懵逼的,没见过这么心狠手辣的严君。还有就是严君是掐着时间点进去的,堪堪就在张仪老婆被杀的那一刻。我个人的意见是,严君一直都在观望事态发展,他不准备真的杀了张仪,因为杀了他秦国脸面上过不去,毕竟公孙衍得罪了六国都没有被杀,但又要想个法子让张仪自己心灰意冷离开秦国,于是张仪老婆就成了牺牲品,公子壮的杀手就成了借的那把刀。 按理说,当年“怂恿”张仪事秦,严君有一半功劳,但是为何到最后电视剧最后几集严君都没有真正与张仪交心呢?就成了这个结局呢?到底是因为严君不懂张仪,还是因为太懂张仪? 我更倾向于后者。如果说最初朝堂相面严君只是看出了他的大才的话,那么到后面慢慢共事了一段时间后,严君就明白张仪要“名利”都不过是幌子,他张仪真正要的是“君王之心”。于是,张仪越是跟驷儿交心,严君就越是不敢与张仪交心。为何?翻翻战国策。史有明文《张仪残樗里疾》,惠文王因为张仪两三句坏话,把严君给骂跑了。所以严君害怕啊,要是你张仪真的到电视剧里给我也来这么一出,我怎么办?还好,编剧给洗白了,但是好像又没有洗白,只是换了个角度,从严君冷酷无情兔死狗烹的做法上表达了出来。 所以有朋友这样评价严君:他从第一次朝堂对话就看出张仪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甚至最后秦国能给他什么,不能给什么,在晋咸居就已经把条件说得了清清楚楚。到最后送别张仪,进行结账,一分不少,但也一分不多。绝对是做买卖的好材料。 是的,秦国能给张仪扬名立万的机会,也可以给他最后几大箱金银作为利,但就是不能给他帝王之心,或者说得到了帝王之心的那一刻,就是张仪跟秦国说再见的时候。在严君的字典里,对张仪这种外臣,只有名利可许,要心免谈。他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和作为政治家的残酷属性,让他对待张仪只有两种手段:榨干和扔掉。 还有一件事就是冯高被送去韩国杀头事件,这件事更将严君的冷酷无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得知韩王要冯高人头的时候,严君没有任何犹疑,直接对驷儿说,既然韩王要就让他拿去吧,两国之间的盟约比一个小兵的生死要重要得多。对比一下之前他看到韩太子尸体并许以冯高头功时候的欣喜,这样毫不犹豫送人去死的想法更加令人心寒。驷儿不管是真心诚意不想让冯高死还是政治作秀为了让冯高真心诚意去死,但好歹还能感动下人不是?严君却是忒直接了,在他看来任何人不管是小兵还是张仪,都是秦国发展道路上的一枚棋子,有用便用,没用了就扔,根本不在乎别人的生死。虽然他后来也向魏冉表达了自己的无可奈何,也让冯高回去成了一次亲,但也不过是了却人家一个心愿,不过是不让自己显得太不近人情罢了,该死还得死,他严君并不会因此感到太多愧疚。这样对敌人狠对本国人更狠的人,实在是太可怕了。 严君冷酷吗?当然冷酷。政治冷酷吗?当然冷酷。所以,只有长叹一声,这就是玩政治的人。后来到了崛起里,他临终时对昭王说了那么一大通为王者的“帝王心术”,其实就是对他一生性格的写照。他跟昭王都是不世出的狠人,所以昭王听得很是受用。可以说,严君虽然一生都没有做过秦王,但他的人生之路就是按照秦王的套路在走。

  《大秦帝国之纵横》观后感(七):大秦

  大秦之巍巍然 上善伐交,器贤用重 文臣死谏,武将死战 士血沙场,民系国运 行之忠义,君臣天下 顺势者可得天下 而天下皆被逆势者所破 秦之二者皆此 此后千秋万世每家每户之窗台 皆会为大秦之明月朗照 天下熙攘皆为利往 庙堂营蝇皆为利来 战国裂天下 诸国纷争 操戈矛相争 争世 各怀其梦 指点江山慷慨激昂 东出南伐一统天下 一代枭雄 诸流名士 君臣天下 执手相心 便自如追名逐利之人 亦三番献身于国 亦自断后路 英雄相惜 沙场陌路 英雄迟暮 身后名漠 飞萤明灭 世道如此,悲夫张仪 世道如此,幸其张仪 身名俱烟,悲夫赢驷 枭雄不孤,幸其赢驷 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魏纾之悲幸 陈轸犀首芈原疾华公子 幸或不幸 诸流 敬那大争之世 敬这小酌之时 斜阳浊酒 也便天下哉

  《大秦帝国之纵横》观后感(八):强过第一部

  批大秦帝国第二部的人太没有眼光,第一部才是一部烂片,第一部严重缺乏历史厚重感,叙事拖缓,很多情节象言情剧,语言思想简直就是现代都市励志剧, 单说秦孝公而言,在奴隶制后期的君主,其行为思想表现拿到今天来,都是一个完美的领导者,剥去角色的表面看内心,其思想意识都不是古人,而是一个现代人,简直体现不出古时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更不用说历史厚重感,说白了就是一部分现代励志剧,只不过披上了古装的外衣,我看到一半就实在看不下去了

  第二部纵横,我看了前10集,只依这10集说,故事情节紧凑,主次分明,至少体现了战国纷争的国家和谋士智慧,纵横家的智慧让人折服,众演员的表演也胜过第一部。

  《大秦帝国之纵横》观后感(九):致秦粉

  若不是某些原著粉,秦一粉,恶意低分,我纵横评分肯定9.0+。如果说秦一描写的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之国风,展现的是一腔热血,变法图强,虽死无悔的英雄气概。那么秦二描写的则是商鞅变法后秦国渐强,改变法强内为交伐蚕外,合纵连横,东出争天下。为什么要继承秦一的坚定变法之心,舍身取义之气?取而代之的当是决意东出,纵横斡旋,取地强国而不落口实。大哉商君固然可敬,悲夫张仪亦使人相惜。法立国强,为法捐躯当是豪迈;名利过后,山野煮酒亦为豁达。断指书国耻决心足现,铁腕平乱霸气尽显。一篇求贤令广纳贤才,客栈诚拜卿不拘一格。秦一荡气回肠,秦二耐人寻味,都是绝佳好剧。万望各位秦一粉,原著粉,跳出圈子,用心看完,不失公允,方能品味。

  《大秦帝国之纵横》观后感(十):《大秦帝国贰之纵横》剧评

  继黄健中导演《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播出并引起热烈反响之后。历时三年,丁黑导演为我们带来了《大秦帝国》第二部《纵横》。这对在收看第一部之后迅速成为大秦迷的大量观众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好消息。作为大秦迷的一员,我对《大秦帝国》电视剧系列也有很长时间的关注,在大秦帝国播出后更是几经周转终于有幸饱览了这部恢宏巨制。下面就以我个人的观点来议一下这部《大秦》剧。

  《大秦帝国》系列历史小说是由著名学者孙皓辉老先生编撰的,其历史探究严谨性与写作力度自然不言而喻。不过,就我而言,对《大秦帝国》小说却并没有作太多的关注,私以为其影响力不如制作成电视剧之后来得更加直接。我是在看完电视剧之后才萌生了去看原著的意愿,并最终将整部小说都看完。因此对许多读者而言改编后的电视剧存在不符合原著的偏见,对我的影响是比较少的。所以,我认为《大秦帝国》第二部还是能够再续第一部的辉煌的。

  决定一部电视剧的优劣,最为重要的是其情节。电视剧不比时长只有2个小时的电影,即使演员是自己十分喜欢的,不能只用大牌演员的面孔来提高收视率。特别是对追一部连续剧而言,连续数十日对着同一个演员,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情节是一部电视剧的灵魂。对由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更是如此,一部好的小说不一定能改编成一个好的剧本,照搬照抄更是要不得的,这会让电视剧失去他的独特的表现手法。相反,一部小说虽然写得并不出彩,如果碰上了一个有经验的编剧也有可能成为荧屏上的经典。从这方面来看,《大秦帝国》第二部不拘于小说里面的内容,甚至作出较大的修改,许多人看来是有悖于原著,但其实却使得情节整体比较完整,更富有感染力,何乐而不为呢。另一方面,小说取得的成就是其作家的功劳,但电视剧的成绩高低除原著之外,更在于其编剧、导演、演员的功力深浅。若是只为了将文字语音影视化,那电视剧独特的文化意义便难以实现了。

  再之,一部好的电视剧,演员的演技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体现在演员能否根据自己对所扮演角色深入了解,后用自己的理解去将这个角色重现。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来说,其具有多重的面貌或性格特征,只要抓住一端并生动的将其演绎出来,都应该是成功的。这在《大秦帝国》第二部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富大龙扮演的秦惠文王赢驷是继秦孝公之后的一位君王。从历史记载与小说描述来看,小时候,在公伯的严厉带领下学习骑士风度,将成年后又因为触犯商鞅变法时提出的严格法律而被流放。在流浪途中更是住在与他有父仇的家庭里,和他情投意合的初恋也为他殉情。直到即位之后,不仅在老氏族的压力下处死商鞅,更在他们气焰最嚣张的时候蛰伏了数年之久。如此的身世,他不可能成为他父亲“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英雄豪杰式的君王。他的性格已经在他前半生的经历中定格了,有疑心、有志气、趋向大的利市而不计较小的损失,对于有仇之人必定睚眦必报。这样的性格是最难刻画的,他既是一个正面的为国尽忠的好王,但同时也是一个为国家利益不择手段的魔王。这样的形象,在以往的历史君王剧中是少见的,与那些声如洪钟、春风化雨般的皇帝更是不同。从君王形象塑造中应该不愧为一部经典。而另一个重要角色“张仪”是由当年的“吕秀才”扮演的,也是出色非常,既有名家的幽默又有大气磅礴的说辞,不愧为一代纵横大家。

  不过,就事论事。大秦帝国之纵横一经推出,时隔一年才现于荧屏之上,实在不易。而且,在推出之后也并没有激起多大的影响。一方面,可能是央视首播,导致各大网站都不敢推出相应的高清资源。另一方面,可能也是观众不大待见。一个十分显著的问题就是故事情节的拖沓。愚以为大秦帝国之纵横在艺术表现方面,颇如以前较老的影视古装剧,节奏舒缓,咬文嚼字,讲究一颦一笑皆有意思,可眉目传神。因而,整部剧的节奏是偏缓的,与而今快节奏的影视剧也大不相同。先不论孰佳,就文化的本质来看,合适的文化产品应该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标准,观众的评判也会影响文化创作。所以,不得不说作为当下影视作品的另类,若吾呼应者,并将为世所沉。便是被奉为经典的旧版红楼梦首播,恐也不能免俗。旧的套路经过岁月有时会出人意表,但是创新的手法会充满活力,而与世同俦的剧目更会备受追捧,其言不虚。

  最后,作为本剧的铁杆粉丝当然要祝我大秦万年,再续经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