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神户日报的7天》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神户日报的7天》的影评10篇

2018-07-01 03: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神户日报的7天》的影评10篇

  《神户日报的7天》是一部由茂原雄二 / 七髙剛执导,樱井翔 / 吹石一恵 / 内藤剛志主演的一部剧情 / 灾难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神户日报的7天》影评(一):一些事情,或早或晚,总要明白

  本来是奔着sho酱花痴去的,结果却想了很多。霓虹拍出来的东西总有意想不到效果

  【关于灾难】

  “明天会怎样?”

  很多人根本不会想,或者不会想到这个问题

  每天的日复一日,我们麻木,我们抱怨,我们失落,我们彷徨

  然而,当有一天,即使是这样充满浮躁气息日子也不会到来,我们会怎样?

  就像灾难发生前,大多数人都在熟睡,谁能料到,这一夜,竟然阴阳相隔。

  一成不变生活过于安逸,生活总需要死亡、离别失去刺激

  然后我们意识,能够健康的活着,有亲人朋友陪伴,有着稳定工作和不多的自由时间一如既往按部就班,已经足够幸福了。

  毕竟,那么多人没有机会看到明天的日出。

  有些事情,早一点经历,未尝不是好事

  【关于新闻理想

  并不同意电影中树立的那种新闻价值观

  或许是时代不同,或许是从未体会过读报时代的乐趣,当生命和维系一份报纸二者之中需要作出一个选择,我大概不会选择后者。即使是选择,也只是出于逃避恐惧初衷

  当然,日本人一向推崇的这种集体主意,并没有什么不好

  最近越来越明确亮点价值观:

  1 没有一个人必不可少的,地球少了谁都是依旧转动;

  2 不要轻言改变他人的想法,毕竟价值观这东西,承载了一个人的全部背景,太过复杂

  【关于镜头

  想起LJQ的那句话:电影只是导演一个人的表演

  照片何尝不是。

  角度、景深、光线、明暗、色彩。按下快门,是摄影师在讲一个故事

  不按下快门,是摄影勇气不够

  【关于新闻题材

  是报道灾难,还是传播能量

  毕竟现在新闻已经成熟太多了,似乎每一场灾难的报道都是早已设计好的,连稿件模板都写好,只等填写上时间地点数字,就可以应付所有。正面负面报道比例早已算计好,能刚刚让人流眼泪,又不至于太过伤心

  无论怎样,总是不能接受那些煽情的“特写”报道,用情景再现加上大量细节心理描述企图赚取廉价的眼泪。

  总之,题材很喜欢观点探讨

  放在中国,20年后,灾难的纪念片,依旧只是找几个当事人讲讲过程聊聊惨状,报个数字,弘扬下主流意识形态

  有些事,人生中总要经历。过早遇到,不失为幸运

  《神户日报的7天》影评(二):成为受灾者后才明白的事

  记者的灾难报道中的角色,也许经历了几场惨烈大地震,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媒体人都会这样质问,拍下那些悲伤面孔意义究竟在哪里?是像影片中的神户新闻总编所说的那样,“将这些情感记录下来,传达出去,这就是新闻记者的使命,不要逃避”?还是为了5年10年以后不会被人轻易遗忘?面对惨烈的现场,无论是大地震,还是一场小火灾和小车祸内心挣扎却没有本质差别。这也就是为何15年以后的2010年,要用神户新闻在阪神大地震7天后行动作为一个剪影,缅怀这场灾难,更是追寻记录者在控制好自身角色和报道界限中的徘徊和痛苦

  如同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一般,穿插当年的人物原型回顾叙述,又请当红组合岚的成员樱井翔参和吹石一惠与出演当年的摄影记者。题材的缘故,大地震的纪念片无法像二十四城记那样注重讲述、镜头、转承、甚至是演员的表演。影片的制作编剧都是相当的日本式,对于工作的义不容辞陌生人间的温情体贴,不忘在任何时候追问“意义”,当然也会穿插小小个人情插曲,这便是纯粹纪录片和回顾性电影的本质差别。同样是真实,可以用来煽情的力度完全不同。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被抛弃的,人类美好的”,帮忙制作震后神户新闻版面的京都新闻的社长如此说道。

  震后四日,得知父亲噩耗,为了不让别人知道,三木委员沉默不语的写着社论。1995年1月20日,社论占据了头版,这是在平时不可能发生的事,标题是“被害者になって分かったこと”(成为受灾者后才明白的事)。看完那篇社论之后,仍在京都新闻社作战的首藤马上打电话给总编改变报道方针,“灰暗的报道不要做了,市民们才不会看那些呢,要放那些拼命活着的市民的照片,放那些拼命想要重新站起来的市民的报道,我们要用报道让所有人充满希望!”

  震后一周, 24日的晚报,一直用头版大标题报道的死亡人数消失,其他版面也跳跃着明快词句,在死亡人数超过5000的报道旁,另一个报道特辑也开始了,标题叫“活着”。神户新闻震后七日的报道,就是一部实践大于先验的新闻灾难报道教科书

  电影不免需要一些凌驾于真实之上的夸张表演,悲伤的配乐,恰到好处的眼泪,电影本来就有别于真实,电影只是辅助展示曾经存在过的真实。相比《唐山大地震》的华丽赤裸裸的剧情故事性煽情,从报社震后7日这个侧面展示,却显得如此深沉有力个人的生活线条的确会刺痛人,然而由新闻摄影记者的眼光出发,围观整场地震中镜头前的灾民,却是融合了各种生活线条的人生

  对着男孩在火灾废墟中挖出的妈妈遗骨,再三道歉致敬而拍下珍贵照片的金居记者原型,在影片的采访中简直无法正视镜头,他回忆的那段话很简单,不知道为什么却如此震撼地呈现了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斗争和不甘

  “听他说这就是我妈的时候,虽说那时候用镜头对着拍了下来,泪水自然地从这里涌了出来,停都停不住,真的很不甘心,比起悲伤来说,觉得为什么一定要是这样的死法,也许是有点无情,但那时候也只能转换心情,去做只有自己才能做的事情。一边流泪一边去做。”

  比起悲伤,更多的是不甘心,可是没有办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角色,每个人也有每个人对同一件事不同的认同,正如同于每个人对于悲伤的转换能力都是不同的,灾难同痛苦一样,会让人思考,让人清醒,神户新闻在阪神大地震中的成长和以及神户的重生,对照不久后的仙台大地震,或许准备以及足够充分了,也许永远不够,因为生存和人性的本质永远在变,又也许恒古不变。

  原文地址:http://anjingymm.blogbus.com/logs/115111782.html

  《神户日报的7天》影评(三):细微之处见真章

  神户日报的七天

  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视角的灾难片,整部电影就是一个报社七天的地震新闻报道,没有那种惨烈的地震惨景也没有那种浩大救援场面,却依托一帧帧真实的地震经历者口述和老照片缓缓流入人心

  刚开始看电影时总觉得局限于一个报社来折射一场这么大的灾难未免牵强,却在不知不觉中被那种心情感染。为了继续刊发报纸而做出的努力,被迫离开日报社时的不舍,在写社论时接到父亲去世时无法言语默默喝汽水时咕噜咕噜的声音。当时看到这里是那种咕噜咕噜的声音充斥着耳膜,与其说是吞咽声却比哭泣声更加无法忘怀。第一次不受控制落泪是在废墟中挖掘母亲遗骸的男孩处,原本还对那个记者平静询问而愤然不平时,却在下一刻面对“我妈妈在这里”时同记者一样泪奔。我看着电影里无论如何也按不下快门的摄影记者;看着指责消防员不救火时却只得到一句”已经没有水了”;看着那个女记者说原以为下一秒能够拍到珍贵的获救场景只看到被挖出的一具已经冰冷的尸体。这里面有太多细小的场景,没有一个宏大细致的故事支持,甚至没有完整的灾难片应该有的嚎啕大哭的哀嚎遍地的声音却将那种真实确确实实的传达到观众的心里。

  整部电影我都为着日本人的人文关怀重视而动容,却在电影最后因为神户地震的纪念馆而猛然记起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的场景。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最让我动容落泪的不是外面的浮雕,也不是里面的模拟场景或当时的老照片,而是在那个祭奠大堂空旷的大堂黑色墙面上嵌刻着当年大屠杀的遇难者,娟小的名字巨大墙壁,我看着那些甚至只写了那种类似王二狗的父亲,李三家三口这样的记录,数也数不清,看也看不过来。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直觉性的排斥起这部电影,我不懂能拍出这样电影的民族为什么能够制造出这种泯灭人性惨绝人寰的灾难甚至拒绝承认。

  我依旧很喜欢日本的民族文化精神,但同时也迫切的要求,必须向我们致于应有的道歉。给在战争中遭受磨难的遇难者和幸存者应有的尊重忏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