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观后感精选10篇
《80'后》是一部由李芳芳执导,刘冬 / 黄明 / 伊娜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80'后》观后感(一):世界是否真的没有永恒的爱一如没有纯粹的白
作为一个97年的妹子,却一直对一部《80’电影》念念不忘,从初中电视忽然的一瞥,“TOT苏打红茶,遇见就不再错过”,印象深刻,至今已看5遍,依然感动。我在想我究竟喜欢电影哪呢?
世界是否就根本没有永恒的爱一如没有纯粹的白?电影原名《天长地久》,也改编于同名书,说起来挺有缘分的,这么冷门的电影和书,我只去过图书馆借书过三次,却偏偏在我校那破旧的图书馆里遇见了JAS的原著。
如果说把他看做一部青春片,它没有像现在的烂大街的青春片子在那里贩卖情怀,爱得死去活来或者梦想激昂等着听现实把梦撞碎的玻璃声。更多的,在穿插着亲情的爱与恨,还有对天长地久的讨论,男女主人公长达十五六年的感情纠葛,不是什么堕胎流产,不是什么家长反对,不是什么现实与校园的落差,是家庭的变故,是进入爱情就带着伤疤的他们,绝望渴望着被爱却不懂如何去爱,而终究画了一个圆,最终遇见而不再错过。
我喜欢影片里的角色性格。沈星辰敏感而刚强,没有父母自小被寄养的她一直懂事而又优秀的自顾自往前走。年少时就拿着刀要为弟弟报仇,天不怕地不怕,长大了硬生生的抠着自己的喉咙把追求者送来的鸡汤吐了,说句“我有男朋友了”哪怕步入社会了,就因为上司老婆是闻嘉就能第二天上交辞职信放弃大好前途,她始终都是时光流去从未改变敏感而刚强的沈星辰。特别喜欢男主明远,演员从头到尾的眼神里都是故事,都是坚毅而深邃。两个人都因家庭变故,进入爱情着就带着伤疤,怕璀璨的烟花美好转瞬即逝,怕自己深爱的姑娘做出对自己什么可怕的事,怕一直优秀的保护壳被人撕破,两个人如此相似,也注定会在一起吧。闻嘉美满的小康家庭注定让她走不进明远的内心世界,体会不到他的伤疤,也注定感情的失败。当她不顾生命闯入非典禁区说出那段内心独白时,考同样的大学同一个系,想把生命所有美好都与他分享,告诉他无论怎样我都不会变时,备受感动。虽然最后确实放弃了,我也同样对她那份曾经的炽热和坚持敬佩不已。后妈真是一副江南温婉如水的气质,却看的最通透。面对前妻慰问还是星辰的质问,都是如此冷静和平淡,她冰冷冷的爱着珠宝和自己的女儿,每天起早贪黑照顾家庭起居,却从来没奢望着舅舅要爱她,永远的爱她。也许她最后就只剩下那冷冰冰的珠宝了吧,可是她本就从未奢求永恒而纯粹的爱,要的就是钱与女儿成才,简单而现实的立足点,她过得不会有多差。
喜欢影片的故事安排。所有的人,都像画了一个圆,从起点相遇,到各自经历各有路径,最终是宿命相连,救赎自我或是再次相遇。明远星辰因弟弟陈默惹祸而重逢相爱,又最终因陈默的死亡在墓前复合。司机的一个车祸意外开始了沈星辰的悲剧,又在她绝望想自杀时予以温暖让她平安回家。还有简单的镜头就清楚的人物关系,妈妈私奔时眼里充满对爱情的渴望和未来生活的向往,男女主跳交谊舞时闻嘉的一个眼神,闻嘉关心明远说换一瓶冰点的水,明远却在关心星辰嗓子别喊哑了喝口水。最爱的镜头是杭州美院的拐角俯视镜头,两个人奔跑着回头找对方,就在拐角要相遇时,再次因家庭的电话,转身,奔跑,错过。
喜欢电影的色调和城市。我一直有一个古典江南梦,最喜欢的城市就是杭州。片子把杭州拍的特别美,满足了我对杭州所有的美好想象。跨虹桥,西湖,古巷,象牙山,中国美院,西溪湿地,全都是一帧帧天青色的画。色调也多半是怀旧的泛黄和青灰色,又古典又民国,看起来就很有故事很舒服。我想再过十年,这个色调还是看起来那么美不会过时吧。
片子的配乐着实推荐,一首林海的纯音乐《天长地久》循环了六年。只要播放它,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了,听着久远却神秘的故事。就像走进了一个静谧古典的江南小巷,走过粉壁石阶,走过雕窗黛瓦,走过湘帘书栊,走过杏花烟雨,听昆曲呢喃,听痴爱鸳缠,看琉璃瓦沉淀着时光的故事。张靓颖的《这么近那么远》只要一打开就是杭州的味道,明远送的玻璃房子,就是因为只要一抬头,就可以看到星辰,这么近那么远,还有陈楚生安安静静的吟唱《天长地久》,这些音乐和影片的故事,在我这里,已经刻进了杭州这个烟雨朦胧适合伤感的城市,连同西湖晚辺的夜风气味,都在重叠牵连吧。
那些在影片里都留下最好年纪和颜值的演员,现在都成了小透明,可是无论如何,我都爱死了在影片里眼神坚毅性格倔强对爱炽热的你们。倔强好强要自尊的自己,也希望,可以像星辰一样继续拥有这时光流去未被改变的光芒,引人入胜。还有吵过,哭过,分开过,还是想因为你,学会如何去爱别人。
《80'后》观后感(二):这么近 那么远
片子出了很久了,只是最近我才看。。。
电影从开始到最后都被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压抑着,一直冷色调的进行每一个温馨的和冷酷的场景。
又是青梅竹马,又是爸爸有钱之后便有了后妈,又是有了后妈就不爱原来的儿子却只剩下姐姐相依为命。
每个人都渴望被爱,
每个人都希望坚持就能够得到,
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坚持到最后的。。。
这么近,那么远。。
这就是我们离爱的距离,
有的时候就是很近,很近,但是却够不到。
但是刹那间就很远很远,远的遥不可及。
歌声响起的时候,我的心莫名的疼。
我们看似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
现实和梦想确实有距离,梦想中的爱,同样也是
这么近,那么远。。。
《80'后》观后感(三):无关痛痒
青春的电影用胶片拍得很干净,但是故事情节上似乎太过贩卖80后的某些特质而失掉了最本质的深刻。所以整个电影看起来,所有的感情,不管是欣喜,抑或悲伤,都无关痛痒。
能得到日本的关注其实也并不惊奇,毕竟这样的风格在日本是存在已久的主流,而且上层之作也有一些。此外,像台湾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也是让人印象深刻。
但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除了矫情,还是比时下太多恶俗的偶像剧好太多。剧情之殇也不是它的过错,毕竟很多时候,鉴于我们的审查制度,太过“青春”也是违反“有关主题”......
《80'后》观后感(四):你到底是轻易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还是固执的坚守着不该坚守的?
我不知道
在我这个年龄段里,大多数孩子的选择和女主角都会不一样吧,她本该可以过幸福的生活,有优秀的男孩爱着她,有令人羡慕的工作,似乎,她什么都不缺了
可我们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她,可能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变得太过于妥协了
你问我为什么会流泪,我不知道
其实,陈默啊 我也有一个你这样的姐姐 ,可是我比你幸福的是我没有你那样的一个妹妹,我的姐姐也会想保护你一样保护我,所以我懂你
其实,星辰,我也有一个你这样的深情的恋人,可是我比你幸福的是我的恋人没有私藏枪支,可是为什么,我还是羡慕你呢,不是因为你考上了北大,不是因为你那么优秀,我想是因为比起我,你的敢爱敢恨,敢作敢当,在你的面前 我显得局促不安
其实导演 如果把陈默提明远死的那段删掉,我觉的更加的好,对于电影,不是越戏剧性就越好,不是越残酷就越好,看到这段时,就好像是现实里唐突的添加了不和谐的音符
还没写完
《80'后》观后感(五):是否记得
“我们在进入爱情之前
都是带着伤疤的
但是所有的方式都试过了
吵过
放弃过
分开过
都是那么令人难过
可不可以
不分开了...”
我哭了
陈墨救明远 弥留之际 对明远说:“星辰是我姐.”
我哭了 泪水一直在脸上纵横...
《80'后》观后感(六):不值得看
这片子我觉得挺不值得看的。真的。
这是少有的我一边看一边瞅着进度条想着“我擦怎么还有1个小时”“我擦居然还有四十分钟坑爹啊”“Gosh终于只有10分钟了”的片子。
片名叫80后。导演显然是想讲一个关于80后的故事,关于成长、爱情、家庭等等这些很时兴也给力的话题。只是她的野心很大,但是短短1小时40分钟并不能展现这些大方面。就如同写论文的时候,老师老是批评学生论题太大,写的套话空话满篇。大家写论文拍片子当然都是有激情的,想把一个问题一个想法阐述清楚,结果一上手就是一大玩意儿。这根本连个着手点都没有你咋整啊?
这片子就是这样,导演她(看名字应该是位女士)野心勃勃地想讲八零后。那么好,要家庭问题,于是父母离异妈妈私奔爸爸挂掉爸妈走私神马的都有了。要集体记忆,香港回归咱就让男女主跳个集体舞,眉来眼去一番还加深了感情;申奥成功就让女主给男主打电话,算是稍微提了一下;非典就让女二突破防疫点重围杀入封锁线给男主表衷情……要爱情,那么就男一女一女二纠缠一番。要亲情,那么就让男三莫名挂掉好让女主扑着尸体哭一场,顺便继续表白心迹。
导演她啥都想要,所以这就是一盘杂烩。整部电影,你说感情吧,我觉得发展的听莫名其妙的。你说剧情吧,七零八碎的看得人脑残。再说人物吧,再好的演技在这种剧情中都显得单薄无比。
而且,这电影啊文章啊不都是要表达思想。这思想你别说得那么明白,也别说得那么含糊,你要恰到好处的透露一些,然后让我们观者读者自动补完啊。这片子估计也是导演意识到挺不给力,人物形象神马的都树立不起来,着急了,就安排了男主女主后面的独白。其实也是于事无补的。
缺点是以上。我真觉得不值得一看
配乐我不清楚,我把电影音量调到最小听歌去了。
《80'后》观后感(七):o(︶︿︶)o 唉
本片是故事小说改编 原名《天长地久》
用这个片名也无非是商业的噱头
非典 奥运 也只是穿插在这个时期的事 这样与影名嫁接得很牵强
不说片名了
里面女主角一号 妈妈跟别人跑了 爸爸被车撞死 在叔叔家寄人篱下 叔叔又改嫁 经历还真坎坷阿 现实真有这样也算 戏剧般的人生吧
个人感觉男女主角的恋情塑造得不真实 影片也被剪辑得很段 可能剧情很赶吧 我觉得好适合拍连续剧
我最喜欢里面的 闻嘉
乖乖的 成绩不会太差 长相不会太差 家里经济情况不会太好也不会太差
站在人群里是那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女生 在她青春年少的时候 悄然的爱着一个男孩 她不吵不闹 就安静的陪着他 她心里明白自己并不是王子的公主 但是依旧心甘情愿的陪在王子身边 她唯一能为明远做的也只有这么多 她唯一能为自己做的也就这么多 远远的看着自己喜欢的人她可以为明远付出很多
可以在高考的时候跟着明远 可以在SARS的时候那么勇敢的出现在明远面前……
却真的没有办法忍受明远那么明确的一次选择
没有选择前 闻嘉或许还可以幻想 她再努力一点 明远就会看到她的好 明远的那次选择 让闻嘉迅速的觉醒 不再沉溺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梦境中
我喜欢她最后给沈星辰的一句话
“少年的我们 都是热烈而坚持的 那是一种光芒 引人入胜 我羡慕那些时光流逝 却没能改变他们的人”
生活的历程会改变我们很多很多 而那些遗留下来的什么 是我们最初的情愫 不管时光匆匆 去掉灰尘 还是最原本的样子
现在与过去 我们到底离了曾经多少距离 从一而终又是多少人能做到的难题 我们在生活里游走 会累会疲惫会失忆会枉然 而沈星辰的爱情 算不算是一种理想中的恋情? 无论离下定决心要去爱的那个自己多远多远 无论往后遇见谁 都一直爱着明远
有些琼瑶的意思了
无论是家庭的残缺还是非典时期以及生活道路上的曲折艰辛 多少的苦难都过来了 就像谁说的“所有的盛世琐事都过去了,平淡之中再见的人儿,愿有你共鸣,伴我天长地久。”
《80'后》观后感(八):80后的烂电影 80后的伪命题
• 80后的烂电影 80后的伪命题
看完电影《80后》失望的无以复加,简直颠覆了我生命它不长,不能用来看烂片的原则。上一次这么失望,大致要追溯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了。我的喜好可能有点奇怪,越是纪实风格越难倾注好感,加上文艺加工,反感就要更上一层楼。矫情到不行的台词,让80尾的我都鸡皮疙瘩层出不穷,何况是电影中80头主人翁?
之所以看这部,还是因为三联上的对导演李芳芳的采访。可能文字更单纯,更容易博得共鸣,这大致也是为何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很难出彩的原因之一。记得几句台词:我绝望的渴望被爱,却不懂如何去爱人。少年的我们都是热烈而坚持的,那是一种光芒,引人入胜。我羡慕那些时光流逝,却没能改变他们的人。
时代感作为其买点,在片中出现的时候,却让人觉得违和和抽离,有没有都行,甚至还不如没有,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这部电影的立足之本,连同剧本台词一样的矫情,空洞,别别扭扭,畏畏缩缩。
我在想问题到底出在哪儿。阿甘正传中的作为背景的野史使影片羽翼丰满,而为何到本该引起我们无限共鸣的这个时代感在影片中的作用却如此悲剧?又想到贾樟柯。时代感也是双刃剑,和影片本身质量息息相关。不能指望这么假这么没有生命力以及生活气息的故事放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就重获新生,活力无限。
一直觉得80后是伪命题,也没有谁能被代表。本该是注解着一代人宏大事件在真实生活中也早已抽象成过眼云烟。热血变鸡血,激动成唏嘘,我们变得更加实际,自动和污浊靠近,和时代抽离。谁还指望着回过头的感动撼动早已冰封的麻木? (太监算了 不想写了 为烂片总结也是浪费生命 于是就到这)
最后贴几句看过的采访 三联VS李芳芳:
• • 我很骄傲,保护着自己的世界,从不泄露丝毫孤寂,不完整。但生活毕竟有他的办法叫你投降,遍体鳞伤才检讨爱的能力低下。那么绝望的渴望被爱,却不懂得如何爱人,就是我对自己人生的全部总结。
• • 随着岁月流逝,恰恰是这些大事和自己的生活分的最快,离得最远。当我们经历那一切的时候,每个人都炽热的燃烧着自己百分百真诚,但时过境迁,我们这一代人可能会更快的回头去追问自己的生活。我想那才是更鲜明的自我范畴。
• • 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东西是脆弱的,因为觉得这就是我们80后一代所忽视的。我们都忙着抱怨自己没有得到什么,而很多我们拥有的东西并没有被好好珍惜。
《80'后》观后感(九):这是一部很糟糕而且令人极度不适的片子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在这里赞扬
首先:在80后的主题下展开的故事不具典型性,让观众看到的只是一群为了个人感情而奔波忙碌甚至于有些矫情的男男女女,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处理的简直一团糟。观众不禁反问:难道80后就这样沉湎于儿女情长之中了 吗?80后与这个社会的关系就如此肤浅单薄了吗?这是本片的一大顽疾所在。
可能是导演本人是个从中学时代开始的小清新姑娘,对于自己人生的解读就是爱来爱去,推而广之,80后就是爱来爱去,至多加那么一点点的职场小料,真是令人心生厌倦。
我想对李导说句:请改善你的世界观。人生不该如此狭隘。天涯何处无芳草,过完这村还有店。儿女情长英雄少,爱来恨去无大导。
其次:抛开80后的主题不讲,仅仅看情节设置也让人觉得有点匪夷所思。把时间单一分开的来看,都是小家碧玉的事情,但是导演讲的故事时间跨度之长,空间深度之广,让人在看完之后还以为是一部大型史诗片。如此的设置让整部影片的各个环节上戏剧冲突并不强烈,大家只是在看完一个小故事看另一个小故事,让人发指的是这些家庭琐事,情感纠纷,职场烦恼简直妈了个逼的就是扯淡,叠加在一起牵强附会,漏洞百出。不知道为什么也没有人来追究为什么片中的这个大胖子为什么这么蠢蛋,片中的爹妈为什么如此无脑,非典时期的监管为什么如此差劲?也许这是导演对中国社会含蓄的批评,只能这么解释。不然你能解释说天朝难道就是这样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的国度?你不敢这么说。
导演如果深度展开拍成电视连续剧,片名叫《爱我和我爱的人们》可能会比较好。
最后的一点:导演矫揉造作故作清新,从选景到配乐,从服装到化妆,简直***矫揉造作的反面典型。可以想见导演是想拍摄一部现实主义色彩强烈的批判电影,是这样吗导演,是这样吗 是这样吗?结果最后***变成了现代都市浪漫主义典型,这个黑锅80后背不起。导演似乎没弄明白现实主义题材和现实主义的区别在哪儿,当然我相信她其实是再明白不过的,她就是想这么拍摄而已。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就希望拍摄这么一部小清新的电影,这就是她的80后。
不过,80后怕您这样的大导这么概括我们,我们伤不起。
《80'后》观后感(十):活得伤痕累累,活得体无完肤
这部影片的观赏是慢热型的。放了一部分,到SARS的2003年出来时,几乎开始让人怀疑是让角色将各时段国内大事件全部体验一遍的流水账时,真正的精彩才开始出现,让人逐渐投入。到电影结束时,我已经将其档次提升了几个点。没有体验过种种人生变故的观众,可能无法真正领会影片讲述的要点所在,所以虽然豆瓣上差评不少,电影确实不错。
当沈星辰陷入当年阻止母亲私奔的幻觉,无力地在虚拟世界中尝试改变自己与家人的既往人生轨迹时,我理解为编导想告诉我们若干家庭及其个体命运的“蝴蝶效应”,几个家庭父母辈的一次选择,引发了其后二十多年的所有生死爱恨。电影中充当“关键蝴蝶”者多为母亲,不知是否有意设置。对此我深以为然。人生的荒诞,就在祖辈、父辈、子辈、孙辈之间不仅仅是血缘,更是情缘、人缘、命缘的影响传承里得到展示。片名虽曰“80后”,实则任何一代“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类似蝴蝶环境。从20后的争帝环境,到40后的政治环境,到60后的经济环境,到80后的立身环境……谁说不是环环相因,孽造相继。对此过来人只有欲哭无泪,欲罢不能。影片中每个人、影片外每颗心无不如此,不说也罢。
影片的节奏把握不错,主要演员的表演、摄影等都比较到位,林海的作曲是影片又一亮点。虽然看得压抑,却也看得有味,是部有想法、有手法的电影。
经历过若干后,你是否已经活得伤痕累累,甚至体无完肤,却还要坚强地活下去,并且还要活出荒诞人生的真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