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安康?还是快乐?
每年到这个时候,朋友圈总会跳出一些关于端午节的说法,没错,就是那种“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朋友圈......大概的意思是: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一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
于是“端午安康”这么句文绉绉的词儿近两年很有市场。好吧,乍一听起来还有些道理,我都差点信了。但转而想想,又或者是大家怕没文化闹笑话才到处宣传安康的吧。
端午节问候,到底该说啥呢?
按照“安康”的说法,端午节来源于纪念几个比较悲壮的人,所以不宜快乐。但民俗专家普遍认为,虽然现在认可度最高的就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但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端午节的起源是一个节令,端午是天气由冷转热的节令,在这段时间人们由于天气原因容易生病,所以端午节最初诞生是源于人们用很多活动来祛除邪祟,来避免生病。
只不过后来,屈原老爷子的楚国刚好被秦国灭了,老爷子心里苦闷,凑巧在这天投江了;而伍子胥老先生也恰好是在端午这天殉国;大孝女曹娥哭了十七天之后也在这天掉江里了。于是端午节这天也就承载了一定的纪念意义。
当然,端午节更多的内涵可能还不是纪念他们,平民百姓们要祈祷身体健康驱邪除恶,另外再开发下风味小吃,搞个热闹的体育活动等小游戏。
所以,宝舅觉得啊,不管是哪种内涵,端午节现在都是一个快乐的日子,大家随便走走,洗洗澡,祛祛病,吃点粽子,再喝点雄黄酒,最后来一场热闹的龙舟比赛,这是多惬意的假期啊。
这会儿你绷着脸说,啊,端午呢,不能说快乐。没意思了不是。如果非得把端午节赋予那么多沉重的气氛,也不利于以后的传承,肃穆的日子咱们有清明等就够了,一年到头全是这种的,岂不是太灰暗了。
一个板着脸的端午节,哪有大家买买买、逛逛逛、吃吃吃、约约约来的有吸引力啊。当然,咱们也不是要把节日庸俗化,但这种高高在上不接地气儿的样子,实在不好。
韩国要“抢”端午节?
韩国人怎么过端午节?
现在,一提到端午,就会想到邻国韩国。见不得人别人有好的,总想着捞一把。而实际上,韩国有端午节是不错,并且很早就有了。这是因为,在古代中国周边的几个国家,如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经常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和文化等等,而当时热热闹闹的节日也就被学了去。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记得,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赛龙舟
说起端午节当天的习俗,大家首先的印象就是“划龙舟”。然而划龙舟之前几乎是南方的专属,没办法,谁让人家水多。现在,大家一般也都认可,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兴起的。从一开始屈原故里渐渐传开。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也算是历经千年长久不衰了(似乎与吃的有关的东西都不容易忘记),现在虽然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粽子,但有的人家还是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北方吃甜的,南方有豆沙、鲜肉火腿等。我一度无法理解居然会有人吃咸的粽子......
挂艾草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这个也算是全国上下都有的保留环节。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艾,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沐兰汤
在湖南、广东等地比较常见,用各种草药等煮成药水洗浴,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戴香包
北方地区应该也叫五彩线,算是香包的简化版吧。小孩子最喜欢这些,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