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遥远的街区》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遥远的街区》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7-19 02: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遥远的街区》经典观后感10篇

  《遥远的街区》是一部由山姆·贾巴尔斯基执导,利奥·勒格朗 / 乔纳森·扎凯 / 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遥远的街区》观后感(一):生活抉择

  爸爸离去肯定给了少年难以释怀的伤痛,都到了50岁,才真正开始原谅爸爸,才明白他所做的选择

  当以一个上了年纪的人穿越到15岁,才发现原来觉得无比重要的事没那么重要了,和朋友一起的鬼混,碍于男子汉面子而不愿牵妹妹的手,对于初恋情人喜欢荷尔蒙冲动,与父母相对立不听话表现自己的长大.....

  开始懂得珍惜生活,爱护妹妹,关心母亲,帮忙做家务,察觉到父亲不对劲,开始从以自我为中心中走出来,开始去理解关心身边的人,开始明白父亲的痛楚

  当少年以为父亲的离开是因为自己没来得及阻止,以为只要在生日那天,阻止父亲去买面包就能阻止父亲的离开,现在他终于有机会了,他提前买好了面包,甚至追到了火车站,但依然没有阻止父亲踏上火车,因为在那个时候,他所经历过的50年的生活,告诉他,即使父亲留下来又怎么样呢,当心已经不在这里,当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无望,又如何继续下去。

  当在回到现在,他虽然和父亲一样准备离开妻儿,但最终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因为在他心中,女儿更重要,他有一个温暖的家,又或是因为不想女儿经历和自己一样失去父亲的伤痛,即使明白了父亲的选择,他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遥远的街区》观后感(二):四十年前的远乡,让我终于理解了成长

  一个年过五十的男人,心里承载着失意的漫画家梦想,坐上了一列驶向巴黎的火车。然而,火车上的一场梦醒后,他却意外地踏上了阔别已久的返乡路,回到了,四十年前,那个遥远的故乡,一切的回忆事物记忆再一次涌现眼前。

  一个男人变回男孩,只有14岁的年纪。上帝给予他如此的馈赠,把这世界上最宝贵时间放回了他的手中,就这样,他得以再一次体会着儿时乡间最初的快乐,得以骑着自行车在山间自在穿梭,得以和自己曾经好兄弟们一起聊聊学校里的女孩儿们,得以鼓足勇气去面对自己儿时暗恋的那个女孩,得以温柔地在年幼的妹妹额头上留下一个轻吻,得以再见一面逝去的母亲,得以再一次感受到那份生命中早已消逝远去的家庭关爱

  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时光倒流就是一个奢望,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可是,命运引领着这个男人,让他可以触摸过去。听上去,这似乎就是一个再完美不过的童话,并且让他可以再一次书写自己的一生。可是,一个心结永远缠绕着他的思绪,父亲的离去是他长大成人后都无法解开的疑惑,这一次,他决定要死死挽留住父亲,改变之前发生过的一切。

  一个14岁翩翩少年的躯壳里,却住着一个年过五十的灵魂。“他努力了,但他也终于学会放手。原来,一切的一切都是既定要发生的,只是曾今的我们不懂得,执拗于过去,懊悔一生。”这个男人做了我们回到过去都想做的事,但到最后他明白了父亲的离去并不是平白无故,父亲为了情义支撑着这个家庭,为了责任和自己真正爱的人分开,为了儿女隐忍了大半辈子,父亲说“我活着,心却死了,一切都太晚了。”也许,正是父亲突然的释然,给予了父亲重新为自己活一次的梦想,父亲选择放下自己这些年所默默承受的种种,选择了一个新的生活,一个新的开始。“正如这个男人四十年后此刻应坐上的去巴黎的火车,父亲在过去的四十年前踏上同一条去往巴黎的路。”

  这个男人最终返回到了现在。过去的一切在这次远乡之旅中消散了,什么也没改变,但他的沉沉的心终于落下了,“命运让他回到过去并不是让他改变,而是让他以五十岁的灵魂去重新认识和理解父亲。一场穿越时空对话,让儿子和父亲,这两个男人都得到成长。也许这世上,即使存在着时间旅行,但当我们重新面对时,才能在选择的那一刻真正参透其中深刻意义,有时候,放下和理解也许是最美好结局。”

  影片结尾,这个男人回到了巴黎。他望着窗后自己美丽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女儿时,他笑了,眼里包满了泪水,他知道自己现在想要什么,应该做什么,此刻作为一个父亲,他选择好好去爱,活在当下。

  《遥远的街区》观后感(三):法国的浪漫与德国理性

  说实话这是一部不是很好懂的电影,看完了我也不是特别的明白。只能说是一部很有感觉的电影,这种感觉不是感动忧伤,抑或抑郁。对于不是在欧美文化背景下长大的我,不能理解的是既然他的父亲离开给他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为什么最后他自己也选择了离开!但是从心里上来说,认为他的离开是对的,或者说是可以原谅的。整个电影逻辑严谨,没有太突兀的情节,虽然这个逻辑都建立假设之上,低沉浑圆的法语配合哀而不伤的背景音乐,以及演员似有似无表情丰富潜台词都是本电影的亮点。电影里面的主人公力图改变过去的时,影片的节奏没有加快,没有大起大落的抗拒命运的悲伤。而是缓缓的缓缓的,甚至给人的感觉他父亲的离开都不会发生了,然而事情却又自然而然的发生了!从而跳出了这一类电影那个带有迷信色彩的命运不可改变的怪圈,而是通过感情铺垫完成了这一高潮基础。所以说这是一部结合了法国的浪漫以及德国的的理性的电影。

  《遥远的街区》观后感(四):.[远乡]——回不去的记忆

  quot;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选择活在过去,还是活在此刻,不同的人大概会选择不同的答案.但是,如果你有一次机会,在你年老的时候回到童年,你会做什么?

  一片空白...

  在事情真的发生前,什么想法都没有,一片空白...

  好像自己一直都是个怀旧的人,有点文艺青年感的小悲伤小黑暗(虽然不是很喜欢承认).比如此刻,纯粹的处于一种思绪万千不知所云状态,也许是因为语言贫乏.

  看伍迪艾伦的新电影[午夜巴黎]时,觉得在午夜时分穿越回1920的巴黎很浪漫,并非现代都市奢侈的浪漫,而是处于自己渴望已久的时代,充满作家,画家的时代,一个空气中透着艺术气息的Golden Age...但是在电影的结尾,主人公(第一次如此失败的忘记名字!)却选择回到现代...

  初看之时觉得惋惜,为什么一个人放弃他盼望已久的奇迹?后来觉得,或许这样的奇迹太不真实了,体验过觉得珍惜,身处其中便忘却了它的价值.对于属于此刻的人,过去只能是令人无法改变的轨迹.回忆令人沉醉令人入迷,但总有面对现实的一刹那,即使是我们无法面对的东西.生活在怀旧场景中,犹如一个令人想进入其中不再醒来的梦,因太过完美而变得如此虚幻,变得不真实不可信...

  但是,真正令人困惑和难以抉择的是,总有人愿意留在虚幻里... 现实怎么不可以逃避?只是等待梦里的人自己醒来罢了...

  不要问我在写些什么,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如果你看的很困惑,就困惑的看下去好了,我写东西很少是真的为了得出什么结论,我更喜欢创造一片迷雾,在让远处的城镇浓雾若隐若现...

  刚刚忙里偷闲(对,其实就是趁着月考成绩没有出来)看完了[远乡].无意中在墓园里穿越回到14岁童年的Thomas,在旧时城镇里再次和朋友们团聚,再次见到可爱的妹妹,美丽的母亲,还未离家的父亲,漂亮的初恋情人,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然而在Thomas父亲要出走的时候,他依然没有阻止.他想要这样做,却终究因为什么而放手了...

  也许是成长罢...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白发苍苍年岁回到已经模糊了记忆的14岁童年,一个令人无法辨认的碎片...静静的湖水,青色山峦起伏不平,幽静小镇,熟悉道路,对此时的自己而言太过年轻伙伴,还有已经消失在时间里的父亲无不令Thomas感到欣喜激动------一个不想醒来的美好的梦境...他记得亲吻妹妹,和妹妹拉着手去上学,记得帮母亲干活,和父亲交谈...他变成了一个周围的人不认识的人,一个不一样的Thomas...

  是因为年龄缘故罢?为什么每个人,都在事情过去了才知道悔恨,在经历第二次的时候才懂得珍惜...也许我们每天口口声声的说着的珍惜,并非真的被我们珍惜了...因为记忆永远是一个美好又痛苦礼物,让人觉得欲罢不能又承受不起...

  Thomas真的理解父亲的离去了么?也许理解了,也许永远都不理解,但我想他原谅了父亲...

  Thomas也回到了现代,放弃了第二次成长的旅程,放弃了再次活在他梦寐以求的童年的机会...

  时光可以塑造人,可以打磨人,可以改变人,可以毁灭人...如此美丽又如此残酷,使人在不由自主相信记忆这个谎言的时候突然觉醒.毕竟现代才是我们完整生命,记忆不过承载了我们再也无法回去的虚幻的梦想...

  我知道,即便是我,也会选择现在,选择此刻...虚幻的梦太多了,但这些梦真的突然来临时,会使人由狂喜转为恐惧,因为无论过去还是未来,无论已经形成的记忆还是即将拥有的记忆,都是人类承受不住的礼物,太易碎了...

  quot;Before the years take me,I wish to see the lost in me."

  没有预见未来 也没有回到过去 人生或许本来就是个没有答案的答案

  时间流逝 我不求完整的重历过去 但不要夺走我藏在角落的瞬间

  《遥远的街区》观后感(五):做个男人的味道

  循着漫画步履开始视觉,中年男子的归家途,意外搭错车来到了故乡。母亲坟前,蝴蝶错乱了时空,摇身妙龄14少年,带着年过半百却对当年的迷惑企图揭露真实改变结局。发小在同一个战场上死亡,亲眼目睹的父亲难以承受心灵压力,带着和发小女同病相怜慰藉,开始了他们的夫妻生活,母亲惦念着亡男友,父亲担着责任与情义的双重压力只对自己心爱的女人望穿秋水,一开始便貌合神离婚姻关系双方都无法全情投入,生活趋于平淡再平淡不过要把人逼疯,心爱女人的去世彻底刺激了父亲的灵魂,“我幸存下来,但我早就死了,这一切都为时已晚” 丢下背了一辈子的责任……接着家庭店铺倒闭,日子举步维艰,母亲正当年却去世了。这一切在一个14的少年眼中埋下阴影,是反复奇怪的父亲离奇的抛妻弃子,而在一个居在14岁躯壳的中年男子而言,偷偷探明真相发现自己依然无力改变,结局什么的都没有变!然而给了50岁男主又一次成长蜕变,男人的味道,对于男性本身的成熟与认识,男人对男人的理解,父亲本身不善于交谈,没有重返,男主也许永远不知道儿时的父亲为何出走,行多久,方为执着; 思多久,方为远见爱情与责任与人生,何去何从经历了,也许不明白,老了,才了然 “也许等以后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这滋味,叫人唏嘘落泪

  《遥远的街区》观后感(六):穿越有多远

  人生到了某一个阶段,就很容易感到后悔。后悔这个东西,好像是随着年龄以费波那切数列递增的,对每一件最近所做的事的后悔都可以源远流长寻丝觅迹地追寻到我们还穿开档裤那会儿失去的一个玩具。所以小时候都爱小叮当的时光机器,长大了都爱穿越题材,没人在乎平行宇宙什么,反正穿越回去,一定能改变什么,即使不能改变最后的结果,至少也能改变期间的过程,或者至少至少可以让自己爽一把(此条参见各种爱情穿越)

  我最早看的一部穿越电影是《重返十八岁》,老美后来的穿越片多数都是关于“重拾青春梦想”神马的,这大概也是文化相关的吧,中国人穿越回去一般都是前段提到的爱情穿越,主要目的是为了搭上皇帝或者名人之类的。这部法国穿越片,其穿越的手法及穿越的过程都不算有新意(有新意的穿越比如《罗拉快跑》或者《蝴蝶效应》),不过还是有一点很惹人注意的——关于家庭。

  本片的男主角意外穿越之后,其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抓住曾经错过的初恋,或者重新开启自己的事业,而是为了截住那个在他四十岁生日当天不知道为什么果断抛妻弃子离家出走从此沓无音信导致妻子郁郁而终儿子耿耿于怀的男人。如果说这个基点还算符合法国电影一向的人文内省的话,男主父亲的人生故事和当男主在得到初恋的青睐时却想到“我差点就要为这个萝莉背叛妻子”之类的就让人觉得很不对劲了,回来查了一下,原著果然就是日本漫画家的作品,难怪……

  除了关于父亲在二战的那段经历很搭不上,电影本身对于父辈在生活选择中的无奈的叹息和谅解,还有男主关于家庭伦理的观念完全不法国之外(导演是德国人),在其他部分两种文化表现方式倒是结合很自然。画面中旧日的情怀,宁静的小镇,温馨的家庭,不着痕迹似乎没有重点般的叙事,完全可以是日本也可以是法国也可以是德国。

  在明净的风景上固定的镜头和清爽的颜色真有日本片的格调,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Sam Garbarski的镜头贴得更近一点,于是生活气息更活泼些而非仿佛停止般的静谧遥远,加上复古的街道车辆服装用具,倒是很容易让人融入那个本来我们并不熟悉的时空(PS:话说l’homme qui voulait vivre sa vie也是美国小说改编来的,欧洲真是适合拍各种电影)。

  当然我对此片的关注起始于主演——也即是男主穿越回去之后的正太Léo Legrand。正太今年十五岁,自从N年前他在Jacquou le croquant里出演男主的童年时代,风头劲压后来饰演成年时代的大帅哥Gaspard Ulliel,我就盯上这正太了。Legrand同学人如其姓,少年老成(本人据说就是普通的正太),出演的全都是早熟的角色,即使混在一众跟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小演员当中也总是担当最老练沉稳的那个角色。

  这次正太的任务是要模仿父亲和男主成年后的样子,包括走路的样子,还有拿杯子的姿势——这是个很好玩的细节,男主的爸爸拿杯子的方式很特别,这也算是某种“拟态”了,不过不是出现在同一镜头中。如果在Les enfants de Timpelbach里我是担心正太的身材的话,现在这种担忧已然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担心他太过于的模仿,浪费了这眼看着是不至于会长歪的美貌和极有希望抽高的身材还有那双金瞳碧眸。

  总之, Legrand同学,阿姨会一直关注你的,请加油。

  《遥远的街区》观后感(七):给了看客温柔一刀

  站上译名是熟悉的陌生人,然而在豆瓣搜到的是另一个电影。搜quartier lointain才找到这儿,本来看完电影还勉强给自己解释片名熟悉的陌生人含义,现在想一想遥远的街区确实比熟悉的陌生人要好一点。

  全片基本上都是男主视角。片头男主注意到是妻子没耐心听他讲话、女儿对他敷衍的说再见。看到这已经感觉很压抑了,又是冷色调又是一张哭脸的男主,麻辣香锅都吃不下了。故事继续平静的推进,坐错车的男主在老家小镇下车等着转到巴黎的火车。等车的时候呢,遇见了小时候的朋友,两人分别的时候说,遇见你真好,下个二十年再见。有些感受确实要长大了才懂,如果我是在十一二岁看到这儿,大概只会觉得要过好久才能见面啊,今天看的时候心里面有种闷闷的难受,这种难受没法说出来,好像一开口这股怅惘就蒸发了。其实到这儿我觉得有点没意思了,想看的奇幻没有反而被电影带的一身疲惫。不过导演节奏把握的很好,铺垫了背景、填充了人物之后适时的进入下一个阶段。

  男主回到了十四岁,影片服装配置的也好,显得男孩很精神。童年的男主比成年的他幸福,画面终于变成暖色调了,我也稍微舒了一口气。但是导演怎么可能放过观众呢,男主放松了几天以后知道爸爸还是可能要抛弃他们。和男主一样,我也以为他爸爸是出轨要抛家弃子,没想到爸爸一直看望的是和他没有男女关系的朋友。其实她可能和他爸爸从小就有感情,后来他觉得好朋友Robert的死和他有关,为了补偿Robert才娶了Robert的未婚妻。然而真爱不是现任妻子啊,所以替Robert活下去的他也不开心,最后逃离的时候又对男主说他要按照自己的选择生活一次。很容易判断出男主爸爸是个不负责任的人,但是让他继续那样过下去对他也是一种残忍。男主父母故事的结局让人找不到问题,好像每一个细节都会导致最终的这个结果,没办法怪谁,谁都有责任,又没有人做错了。

  最后男主回到现实,在窗外看到自己的家人给他准备过生日的时候,露出迷之微笑,一看这表情我就知道完了,他也要跑了。男主爸爸上车前对他说,等他长大了就会明白他的选择。我觉得他没有明白,他的逃跑也许是因为报复,也许是继承了他家的一贯传统。说啥都没用了,导演就是要给观众一刀,让各位硬生生接受这个无可奈何。

  《遥远的街区》观后感(八):那啥故事

  每年过年回家,总能听到不少刷新三观的事。家乡在我眼里,逐渐变成了一个长知识的地方,真是始料未及。而那啥地区,用blacker的话说,就是法制小报最爱的灵感来源。

  还记得之前看《遥远的街区》,不能理解那父亲,为什么人到中年选择离开。这次竟又听说了各式各样寻找新生活的中老年女人。有人刚过50,有了退休金,没一个月就和丈夫离婚,那男人喝醉了酒从5楼跳下;有人在一个平静的日子离家出走,收拾干净屋子,留下封信说我不再回来;有人跟丈夫说要假离婚,好办低保,然后就假戏真做。都是身边有名有姓认识的人。

  我想起《遥远的街区》,说也许她们担心如果现在不走,这辈子再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毕竟一个人只有一个一辈子,这辈子无法实现的愿望,就是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愿望。blacker却说,她们只是因为过了50岁,终于有了退休金,终于能够经济独立,离开原来贫穷的家,就能过上稍微好一点的生活。

  保暖才能思淫欲呢。在家的日子,时时感觉到生活艰辛。blacker家楼下的市场,一个卖花生的小贩,老太太来买花生,不让挑,就被老太太的疯孙子一刀捅死。年三十儿的夜晚,舍不得十几块的打车钱,站在寒风中等待一块钱的公交车。而那公交车司机坐在车里,没到发车时间,就不肯开门让人们上车。

  人生就是这么狗血,你在其中拼命挣扎,都没力气发声感叹。

  《遥远的街区》观后感(九):1967年的巴黎发生了什么

  看电影的时候,如果是单纯的看一个故事,比如这一部,是有点浪费的。我随手百度了一下,在一篇博客上我发现了这个:

  (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3713e801014bq5.html)

  品牌名称:切瑞蒂(cerruti)

  品牌档案:

  (1)创始人:nino cerruti尼诺.切瑞蒂

  (2)注册地:法国巴黎(1967年)

  (3)设计师:

  ino cerruti尼诺.切瑞蒂

  1967年在巴黎开设时装店

  (4)品牌线:①cerruti 1881(切瑞蒂1881):男装 ②cerruti(切瑞蒂):时装、香水

  (5)品类:高级男装成衣、高级女装成衣、系列香水、另有电影服装设计等

  ……

  背景之一:上述只是巴黎当时的时装行业兴起的范例一则。

  背景之二:男主的爸爸是一名裁缝,年轻时候是一名冒险的国际主义战士。

  顺着男主的释怀,我却有点不能释怀了。

  1967年的巴黎和2015年的北京。

  那些人,他们年少的时候探究父辈的选择(无论起因是愤怒的悲伤的悔恨的期盼的好奇的)最后回归到自身,自己到了那个年纪就能释怀了吗?

  大约也不是释怀了,只是到了那个时候,悲伤只发生在梦里,醒来面对的是宝贵的家人和自己选择的生活,一个过去的故事已经不需要回头去探究了。

  《遥远的街区》观后感(十):如果回到过去的是爸爸……

  电影很美,如画的风景,如画般的正太少年。雪白的皮肤和浅色的眼珠,特写的脸部镜头美到让人惊艳。但是,在看电影的过程直到结束,我都在想如果回到过去的人是爸爸而不是男主是不是一切都会有个好结局。

  当然,如果穿越的人是爸爸而不是男主,这部电影会少了很多思考,变成一个套路的穿越爱情故事。但是一个一生郁郁不乐的人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不用抛妻弃子,让他们生活艰难。他可以换另一种方式替发小照顾未婚妻,经济上的也好,帮助安娜找到新的爱情也好。然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娶自己心爱的姑娘,陪伴她到老,不让她独自一个人在病痛中死去。这样是不是既可以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呢?!

  其实说到底,还是我自己更喜欢俗气的圆满结局罢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