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真爱效应》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真爱效应》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7-30 02: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真爱效应》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真爱效应》是一部由David Hollander执导,米歇尔·菲佛 / 阿什顿·库彻 / 凯西·贝茨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真爱效应》观后感(一):有些事总要放下

  两位爱情喜剧常客明显姐弟配,还以为会是个爱情喜剧,没想到是这么个有些郁闷故事,好在,还算有内涵

  影片讲的是两个因谋杀案而失去亲人的人,如何经历案件审理,逐渐走到一起,最终在相互扶持下,走出阴霾的故事。

  看这片子时,又开始佩服美国影视剧题材遍及社会各个层面角度,这世上的确有那么一些人,不同于其他人因自然原因失去亲人,在他们的心中,仇恨甚至多过悲伤,如何重新开始人生道路,没有立竿见影辅导课,没有可以遵循的教科书,最终还是需要他们自己。这片子主旨有点像前两天看的《天堂五分钟》,但远没有《天》来得直接干脆,毕竟这故事很重要的一条线,是关于爱情的。

  影片的情感线还是很合理的,两人在婚礼上的第一次做爱基本上是水到渠成,没有太突兀的感觉。只是小库彻太木讷了一些,表现愤怒就只会咬嘴唇,表现悲伤就只会目不转睛,也三十多岁的人了,眼神里空空的。开始感叹他和黛米的婚姻对他的事业不知是好是坏,好的是总可以演主角,坏的是没有足够空间磨练演技,其实《鲍比》那里面那个吸毒的配角就演得不错,但绝大多数时间里,他还是在演绎一个个傻哥哥形象,或许,本人就如此?

  米歇尔的确老了,但依然蛮有味道,比小弟弟要成熟不知多少倍,给人感觉始终游刃有余。从帕西诺、雷德福,到布鲁斯、克鲁尼,再到如今的库彻、Rupert Friend,幽幽雅雅,从从容容地和三代男人谈情说爱。从清纯少女,到已婚母亲,再到半老徐娘,多大岁数就演多大的角色。从她身上,人们真的可以看到,自然,的确是一种美。

  《真爱效应》观后感(二):chicken

  这部剧开头的剧情相当慢,一直着重于人物内心,看起来有那么些枯燥,但还是抱着一定希望的心情慢慢看下去,慢慢的也理解作者。这部戏主要讲的失去亲人的痛苦,立意是积极的,告诉我们要学着从痛苦中走出来,等下一个人,面对下一段人生。女主因为失去丈夫拒绝接受新的人,无法从痛苦中走出来,让淡淡的忧伤一直围绕她;男主因为姐姐的杀害无法释怀,放弃了自己喜爱摔跤,一心为给姐姐讨个说法,但一个相当现实残忍事实----指控的那个人并不是杀害他姐姐的凶手,让他的愤怒失去了对象。让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导演毫无取悦观众的心理,而只是想讲现实,告诉人们一个必须经历才会引起共鸣感受总体来说,气氛是很压抑的,本来眼看着男主和女主走到一起故事慢慢好转,但一颗子弹将这一碰就破的泡沫再次击碎,但我们看到这次,他们并没有像从前那样陷入痛苦不能自拔,有些事情虽然不幸,但过去了终究是过去了,因此,我还是从这部戏里看出了希望。 看到“真爱效应”,很多人以为是一部温馨的爱情剧,看完不少会和心里预期差距,我看的时候翻译是《私人物品》,虽然我也找不到和内容任何契合点。我觉得还是保持原名 Personal Effects 最为恰当好了。

  《真爱效应》观后感(三):真爱效应

  我是冲着这个名字来看电影的,在影片的开始的镜头里并没有多大吸引人的东西,有的只是灰白色调的画面低沉伤感音乐

  和我以往看过的许多欧美电影一样,首先有一个看不太懂的阶段,但既然已经开始决定看了,就抱着“存在就是有价值”的态度耐着性子看下去。整部影片持续近两个小时。看罢,心里并没有很深的触动,并没有当时看到片名时我所期待的那般好看,但其中还是会有些许感人、令人深思的地方

  片中的男主人公华特因为对姐姐的爱,在不顾一切地位姐姐被害的案件而奔波,为此他放弃了骄傲,放弃了自尊,来到另一个城市承受着来自各方面压力。因为姐姐的案件他碰到了他一生中重要的一个女人——琳达。命运安排,让这两位为着亲人案件而忙碌可怜人儿碰到了一起,他们彼此鼓励、扶持,并最终彼此找到爱的感觉。琳达,一个美丽的中年妇女,承受的却是比华特更大的压力,拖着一个天生智障儿子克莱独自支撑生活生活中诸多不便、各种压力并没有把她压垮,她将自己心中的一切寄托在她的随笔画里。当看到那个男人华特无意中翻开她的画册,当她带着华特参加完两次婚礼后,她陷入了爱河,爱上了这个年龄比她小的男人,并愿和他分享心中的所有。

  华特同样地用深沉的爱回报着琳达及其智障的儿子克莱,带着他练角力,让克莱找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样稳定和谐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华特姐姐案件的最终判定,这个安宁的局面被打破了,华特无法忍受宣判的结果却又无可奈何,只得离开这个不属于他的城市重新开始。可是这就意味着他将要离开深爱着他的琳达和克莱。结局会如何发展,难道深爱着彼此的他们真的注定就这样分离吗?为此,琳达的儿子克莱没有妥协,他拿着父亲留下的唯一的手枪指向了先前被认为是杀害华特姐姐的罪人。出于对母亲的爱,对母亲幸福生活的维护,克莱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为华特做些什么。可是,最终却是华特挡在了他的枪口下,因为华特明白不能再让任何一个无辜的人犯错或是受伤害。可事情的发展终究没有随人愿,这叫华特的母亲及小侄女如何支撑生活,让琳达如何面对着巨大变故

  影片末尾的几个温馨镜头向观众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切。华特的妈妈与他的小侄女手拉手舞蹈,琳达与他儿子在监狱里隔着玻璃窗对话,琳达坐在家中的窗前静静地抽着烟,街头仍然有一位穿着黄色小鸡样式服装活蹦乱跳人影在分发传单、招揽顾客……虽然街头的那个人影不再是华特了,虽然琳达在窗前的寂寞悲伤是旁人不能感受到的,虽然琳达和儿子长久的分离会让这个原本破碎家庭承受更多,虽然华特妈妈在先后经历失去两个儿女悲痛后在小女孩面前那种勉强欢笑是很艰难的,但死者已去,生者还得努力前行。尽管美好生活的主角已不在,但他始终影响着琳达及其他人,他的爱足以支撑他们往后的生活。也许,这正如片名所说,这就是“真爱效应”。影片中所有的人因为真爱而走到一起,又因为爱而分开。但无论分开与否,真爱会始终存在。有了这份爱,生活就能继续下去……

  《真爱效应》观后感(四):平淡有余爱情不足

  不喜欢这个片,本来以为是温馨爱情片,还是很养眼的一对老少配,结果这叫啥片呢。我是不会表达呀!

  两个主人公的亲人都是被谋杀的,女的为哑巴儿子和丈夫的命案操心,男的放弃摔跤,一心为姐姐讨回公道。就这样一来二去在法庭认识了。

  感觉是披着爱情片的外衣,想说的是因为爱,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了改变吧。文艺路线,一路平平淡淡的讲下来,没啥惊喜,结尾还让人郁闷了一下,上网查想看看别人最后咋理解的这个结尾,可是大家好像都怕剧透,没人说,哎,反正等有谁看了告诉我一下吧。

  :得到结果啦,我在电影的最后,被我自己脑中产生幻象控制了……

  不郁闷了,正确的结尾让电影有意义多了,哈哈,提高星级吧。

  《真爱效应》观后感(五):原是冲着黛姐的LG去看的,失望~

  1、AK除了木纳(蝴蝶效应里已略显木纳,这部更木,OMG),眼神空洞,没有很好的表现出对死去的双胞胎姐姐情同手足的深爱+复仇的感觉,演技需要磨练;

  AK总可以演主角,是因为他学德鲁巴的摩尔,只出演自己参与制片的影片,(当然,自己当制片人,也有可能有黛米的支持,不光经济上的)。

  2、米姨老了,但经验老道。

  3、整部电影坚持低调+低成本独立路线,剧情简单剧本决定了影片节奏快不了,但还不至于昏昏欲睡

  4、Kathy Bates在跳蚤市场上的一幕是亮点,痛失亲人+判决失败的感觉拿捏的相当好,是我看完影片后印象最深的。

  anyway,男主角是硬伤,真爱不够浓~

  :喜欢情节跌荡起伏的盆友就别看了

  《真爱效应》观后感(六):reconstruct after one's loss

  一个失去妹妹大学生摔跤选手

  一个失去丈夫的小镇少妇

  一个失去父亲的聋哑青少年

  因为对夺取至爱的凶手的审判及惩戒的愿望,和伸张正义想法等待一个结果的过程中,人生有了交集.

  walter看到cley无法宣泄的情绪,带他进入摔跤运动

  linda害怕在婚礼上情绪失控带walter参加了一场场婚礼,擦出了火花

  陌生人因为对至爱(亲人)的执着而走到了一起

  爱将他们再次聚拢

  映像最深的是walter知道弱智邻居并非奸杀妹妹的凶手而是唯一想保护她的人之后坐在路边痛哭.因为内疚,在孪生妹妹最需要的时候是这样一个无力保护她的人在她身边,而不是自己,如果是自己在身边她一定不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

  也许最后留下来也是因为爱的牵绊,侄女.cley,linda

  他想把这份温情责任与被需要延续

  linda需要自己,cley需要自己,侄女和妈妈都需要自己

  妹妹的死让他更清醒的认识到这份被需要之感

  爱之感

  最终他留下来了

  我们拼命赚钱.求名求利,其实为了什么?

  应该是为了爱的人吧

  让爱的人物质上有保障.精神上有保障,不是吗??

  如果身边连一个至爱都没有,那么个人的成就,金钱/权利最后又有什么意义呢???

  《真爱效应》观后感(七):爱不够浓,效应不够大——Personal Effects

  我猜到了结局,但只猜对了一半。算是半个happy ending,淡淡的哀伤而已。

  Linda(Michelle Pfeiffer)和Walter(Ashton Kutcher),两位失去家庭成员的不幸者,因为承受相同的痛苦和打击,在冥冥之中相遇并结识,在各自为亲人争取公正同时,不知不觉坠入爱河,成就一段美好的忘年恋。而这份充满哀伤的真爱,也对他们身边的人形成了一股Personal Effects,尤其是对Linda的聋哑儿子Clay.... 影片的主题不在于复仇,不在于丧亲之痛,而是爱的疗伤功效

  影片显然走的是低调的独立路线,但也明显不带有文艺范儿。镜头剪辑过于单调和一根筋,情节的发展如同流水帐一般平淡地按部就班,主要演员表演也只基本达到及格线。

  Ashton Kutcher作为本片第一主角的地位从片名便可看出:Personal Effects(真爱效应),而另一部由他主演的拥有牛逼口碑的大作正是The 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应),这可是一个不大不小特殊待遇可惜的是Ashton Kutcher在本片中的表演就是一个木讷呆板,形神兼似《越狱》中的Miller(这也是个木讷方法派的主),愚以为,他在处理和Pfeiffer的感情戏的时候再放一点,再投入一点,效果自然会好得多。而他得以被看中出演此角色的两个优势是:1、他曾练过摔跤,可以很顺利出演这一个自由摔跤手的角色;2、他曾差点失去自己的亲生兄弟,所以在情感上能和角色有更多共鸣。

  Michelle Pfeiffer作为我观看本片的主要诱因,在某种程度上让我失望。首先看上去真的太老了,好吧我承认我肤浅,希望借助本片满足我美熟女控的欲望是不厚道动机。然而似乎受限于影片故作矜持的调性和对手无精打采发挥,Pfeiffer的表演也只能如此形容——披着鸡外套立于鸡群之中的鹤(很拗口 - -)。可见她并不是一个善于在平庸之中拔高自己的演员,却能很好地做到随遇而安合群。但值得一提的是,熟美人就是熟美人,对小弟弟下手起来毫不含糊,以下片段还是相当地赏心悦目

  姜是老的辣,Kathy Bates饰演Walter的母亲,戏份不多,在跳蚤市场上的一幕由笑转涕浑然天成自然无比,竖大拇指

  《真爱效应》观后感(八):冷调中流淌人性温暖

  灰暗的冷调中流淌着人性的温暖。

  失意人的互相救赎靠的是坚强面对现实

  人物内心的孤单无助,不需要语言

  治疗伤痛,靠阳光心态取暖

  如何走出命运的阴霾?库彻扮演的主人公的母亲是榜样特别是笑着哭那瞬间,经典

  《真爱效应》观后感(九):私人物品䓁于真爱效应吗?

  我对影片另一名称(私人物品)实在不明白,是菲佛丈夫的衬衫?不懂!

  菲佛出彩,爱情片是她特长,说得难听点叫老少统吃,艺术点就是越老演技越成熟,拿捏妥贴,自然流畅。

  男主应该是借助练过豢击还有富有老嫩恋爱的经验。演技赛不过其脑技,演技増长很慢。酷不等于木讷,男主就像练拳击经常被击脑后有得那种木讷,这是演技溃乏的表现。

  好像片尾男主还是回到菲佛身边啊,不是跘着脚拿垃圾桶吗?应该是喜剧结尾吧!

  以好莱坞强大制作团队来说这片不够真有效应,但剧夲的切入点很好,真佩服好莱坞选题材的广泛性,这是关注生活,思索生活,注重人文的结果,这是娓娓几千年中国文化最缺少的地方。人是最重要的,而不是面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