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灵小不懂》经典观后感10篇
《机灵小不懂》是一部由马精武 / 靳德茂执导,张卫健 / 李冰冰 / 聂远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机灵小不懂》观后感(一):影评
不懂老师的基本人设沿用动画片一休哥的设定,一休哥父亲原是小松天皇,也是因为宫廷原因让一休哥流落民间。从历史的时间线来看,不懂活动的年代恰好是一休死后不久,不懂的父亲朱祐樘跟一休是同时代的人,只不过电视剧里人设太老了,朱祐樘死的时候才36岁,张卫健拍这电视剧的时候也三十六岁,咋老皇帝那么老?《机灵小不懂》里面大量猜谜和解除难题的段落,十足有《聪明的一休》影响,但交杂着明朝背景和张卫健独特的风格,演化为我们中国人爱看的口味,成功的借鉴了一休哥的智慧。 狂僧一休和不懂老师的关系,就好比《机灵小不懂》这部电视在播出后产生巨大影响力,后来有部电视剧《18岁的天空》就是借鉴《机灵小不懂》拍摄而成。2012年播出的日剧《麻辣教师》显然也是受《机灵小不懂》影响后制作而成。还有日本漫画家藤泽亨受《机灵小不懂》影响,在2014年画了题材类似的《GTO失乐园》,从漫画主角鬼冢英吉特立独行的风格中能够看出不懂老师的影子。当然,那些日剧有可能是根据《直海老师》改编,不一定就是受《机灵小不懂》影响。台湾有一部《麻辣鲜师》从2000年开始拍了两百多集,我估计《机灵小不懂》反而有可能是受到《麻辣鲜师》的影响。
《机灵小不懂》观后感(二):從這裡認識了很多人
我如果沒記錯的話,怎么覺得這部電視劇是00年的?百度上至少這么寫著。。。
喜歡這裡淘氣的冰冰,從這裡開始喜歡冰冰。。。
好喜歡這裡面的二號角色,像我們遠遠、沈曉海、薛佳凝、黃海冰,真的很有愛。。。
遠遠可愛的俏皮的樣子,純真的、純粹的。。。
沈曉海有點壞,又有點帥。。。
黃海冰,雖然見過他很多次,但是在這裡才記住他的名字,應該說他和張衛健也是老朋友了。。。
薛佳凝,當時覺得很有潛質的孩子,雖然并沒有很喜歡她。。。
好吧,張衛健,恩,我爸不喜歡,但是我喜歡,從這部電視局開始,張衛健開始了一種全新的嘗試,他在電視劇裡總是希望用自己的能力來感染一些人。。。
小时候只是单纯的把它当作喜剧看。而如今再次回味别有一番滋味。
大官:当黄班同学跑到他家中打翻他手中的一篮梨 脚踏下的他倔强固执 不懂拿起地上的烂梨...毫不犹豫的吃下去 “依旧很甜”~为这句 感动
补考前一天,大雨倾盆大官雨中救梨树..黄班全体到齐,所有人为了梨树都在拼命保护~
考试结束 不懂树林中刻字,不懂转身 纷纷落叶的绿林中一排同学从远处走来 背景音乐响起 他们坚定执着 为嘛这个哭死我了=0=
晚上最后的离别.不懂来到空无一人的教室傻傻的说着对他们的祝福 其实 黄班所有同学来了 因为“他们来上最后一堂德业课”
...最后他们相约20年后 再聚黄班 不醉不归
——————————————————————————————
或许回头看看、你的学生时代也有着这些相同的人物、大官、朴实努力的乡下学生、被人调戏的娘娘腔、刚愎自用的富二代、
这些偶尔让人应和的重影在一起时、其实、他们就活生生在身边、你却没关注过、
《机灵小不懂》观后感(四):青少年正三观+吐槽修行必备电视剧
作为一个从小抱着电视长大的电视剧儿童,这部剧在童年的记忆里地位无剧能出其右。
那个时候张卫健在我心里还是铜皮铁骨的方世玉,何美钿还是那个古灵精怪的小小,李冰冰是少包一里的楚楚,乐文老师是忠勇小状元里的猥琐官二代。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总有一种籽福会和不懂在一起的错觉╮(╯_╰)╭
大三时候想重看,第一集的笑点太老套被雷了出来。两年后在B站就着吐槽重看此剧,嬉笑中感动依旧。
------------
现在来看这部剧有着非常好的借鉴意义,尤其针对烂大街的古装偶像剧。一个大伏笔隐隐埋藏,前半段欢乐温馨,后半段略沉重但还是HD收场。
邢风,郝汉,洛少鹄,成大官,南宫越意,小并,甲子,巷村,应籽言,每一位都被不懂老师收入了后宫。而每次收入后宫的过程,都是一堂寓意深远的德业课。
------------今天德业课的课题是
郝汉:《信任的构建》
洛少鹄:《梦想不是你要做成什么事,而是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朱正(太子):《论信心的构建与如何NTR兄弟OR侄子的女人》
还有最后在牢里,和当年把我迷得死去活来的宁王对话时说的那句:
“知道你为什么输吗?因为你做的是收买他们(百姓)的心,却不懂得尊重他们的心。”
得民心者的天下,(幼)儿时最爱读的连环画版史记,一直偏爱刘邦,也把这句话牢记心中。小学时看不懂这句,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聊的浪漫主义
很喜欢整个片子的画面,经常下雨的街市,烟雨朦胧,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湿软气息。书院的校服衣袂飘逸,少年穿上轩朗,少女(?)穿上清俊。
每一堂课基本都会使用一个意象,比如邢风家的墙,郝汉的琴,大官的梨树,烧糊(没有╮(╯_╰)╭),籽言的耳环(?),朱正的信……
印象最深的还是半路离开的大官篇。大家从一开始的欺负;辱骂甚至殴打,到后来被硬气的大官所感,不再把他当成“臭东西”,而是“我们的同学”。
大雨求梨树的那段,堪称书院篇最燃的场景。江南夏季滂沱的大雨浇筑,夜晚急促的窍门,同学们被莫名其妙的拉来,在大官的命令下忙碌了一个晚上。不得不说,集体的感染力是非常可怕的,最后居然连烧壶都加入了。
等到雨过天晴,已经是早晨,所有人围坐在沙堡边,赤着上身。睡眼朦胧又提心吊胆。直到大官宣布梨树还活着,那一刻真真切切感觉到自己每个细胞都同他们一起雀跃起来。
——什么是青春?
赵导用一部电影说青春是中二少女求爱史,是追逐爱与被爱,是追逐自尊与功名,也是遗憾与沉痛。
可我觉得,看过这么多影视作品,我最喜欢的青春,最喜欢的课堂,就在观自在书院里,我最喜欢的同学,就在黄班中。
年少无知,叛逆任性,但又心怀最纯真的期盼。迷迷茫茫不善表达,跌跌撞撞惹是生非。但是只要一位正直,聪明的老师,一句掷地有声的嘴炮,就能被轻易收服。
看着他们在欢乐的BGM里,打着曲棍球,吵吵嚷嚷,
……唉嘛,明日再写=V=
《机灵小不懂》观后感(五):感谢编剧,让我完满了少年张三丰的遗憾!
怎么说吧,从小就很喜欢张卫健,无论是人亦或是戏,都特别喜欢,他有种特别的那种灵气,让人一看就会不自觉笑出来,也可能是因为他的大光头吧。。。毕竟他头上有毛的时候我还没太有这种感觉。。当年觉得他就是电视剧版的周星驰,看多了他的戏,才能感受到其实张卫健就是张卫健!
说回这部剧,剧的确是好剧,而且绝对是教大于乐的那种!这部剧没个小剧情都在教给观众超正的三观,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在不断传播正能量,甚至能让人看得热泪盈眶!而且这部剧每一个人设都设计得非常优秀!可以说你看完一整部剧后,每一个角色都能瞬间想起来并说出他们的特点,这在一部剧里是非常难得的,可以说明编剧在这一点上是下了非常多的功夫,而且每个演员都非常完美地演绎出自己的角色!
我看的是粤语版的,因为喜欢听张卫健的原声,而且粤语有很多梗也是国语听不来的。这部剧的原型应该就是当年国内很火的聪明的一休,我当年还买过一休的碟片呢。。但国内的一休是剪辑过的,把后半部分的故事给剪掉了,因为一休就和不懂里的张卫健一样,是个落魄的王子,后半部分国内似乎认为影响不好就剪了,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来看看,这部剧把部分剧情也还原了,算是漫改真人?我也没深入了解,但我不得不说,我感谢编剧!终于把张卫健和李冰冰这一对凑合了,想当年我看少年张三丰的时候,后面他们没在一起我都要纠结死了。(单纯电视剧情结,我觉得张茜张卫健超配!)尤其后面张卫健亲李冰冰的时候和张卫健皇宫回来和李冰冰抱在一起的时候,真的是一本满足!
虽说这部剧有着满满的正能量以及非常足的感情戏,但不足之处还是非常明显的。先抛开这部剧的优点,编剧将前半部分的文戏描画得非常饱满,而且在每一条小支线中都在为主线挖点小坑,用支线来不断推动主线前进,使得整部剧显出一种循序渐进的感觉,饱满的支线不当不会让观众感到无聊,还能不断去感慨且学习这里面的观点。这一点无遗是这部剧的精华所在,但当主线推动到一定时间后,就开始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了。
大概是从朱正回京之后开始,郑王拜访的时候,剧情突然开始加快,我不知道是因为剪辑的原因还是因为剧集不够强行加快节奏,很多原本应该好好交代好好演绎的剧情,随随便便就过去了。例如郑王的文字狱那段,这段导演应该是希望用一件关于书院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推动学生团结一致运用自己的能力拯救书院,从而展现出学生团结了并且也长大了。但过程过于仓促,而且也并没有很好展现出学生们的能力,显得这段过于无味甚至多余。。
宫廷篇,最开始的太傅收后宫,虽说也是正能量满满,用了两个小篇章来展现如何将两个迷途老臣寻回正路。我不否认这两个篇章很好看,但有点重复教学生的套路,毕竟皇宫之间并非小孩游玩,每一步都不是儿戏,所以以这种方法来收后宫就有点不合常理。其后的劝降四王也是过于随便,这部分是新皇解决内患的一重要剧情,并且也是展现张卫健用小智慧解决大问题让所有人改观的一个过度点,但剧情有点过于含糊。
再后面的外族入侵,王子过来求和出现意外,宁王私下勾结外族逼宫。这是本剧主线的最后一点,也应该是最精彩的一部分,团结的内部通过个人智慧破解谜案,并且团结一致对敌,揭穿宁王假仁慈的面目,一举成功保卫国家,并且展现出张卫健的强大能力获得所有人的敬仰来引出最后的兄弟对质。都不用看,听起来就觉得很精彩吧。但可惜案件过于简单,简单到我看到那王子倒下他那傻逼兄弟冲上去的表情我就知道结局了。。实在令人无味(也可能近年悬疑剧质量过高,可能在当年还是不错的),并且为了突出张卫健的聪慧,让身边的尚书傻得和猪一样。。这真的有点不合理,毕竟人家可是当朝大官,不是书院学生,怎么可能毫无作为。然后后面的解谜后退败外敌和降服宁王都过于随便。。真的很随便。。。。嗯。。
这一段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可能编剧对于这类型的题材把握还是不足,但后面一转回到感情内心戏,又精彩了起来。不过这些顶多就是这部剧美中不足的地方,相对于他优秀的地方,实在是微不足道。
最后再聊聊这部剧的演员以及一些拍摄。这部剧的演员非常优秀,最开始我还以为何美细会和张卫健有感情戏呢23333但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罗家英,他每次出现都是满满的笑点,尤其中间他穿起袈裟的时候,我脑袋里都自动演奏only u了23333然后这部剧的bgm真的好!好!听!充满了江南古风,非常舒服,取景虽然我不知道在哪,但足够漂亮!最后我还是非常感谢编剧!让李冰冰和张卫健甜蜜地在一起!我的愿望还是实现啦哈哈哈
《机灵小不懂》观后感(六):003.《机灵小不懂》--聪明的无休大师
《机灵小不懂》虽然距离现在很多年了,但是每每看片子的时候,并没有看不下去的感觉,反而越看越有滋味,所以这部片子是我电脑中的“珍藏版”的了。
《机灵小不懂》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不懂在书院教书育人的阶段;二是不懂辅助新皇稳定朝纲的阶段。两个阶段比起来,可能是与自身的经历有关吧,我更为喜欢翻看不懂在书院里的故事。看着不懂将黄班的学生一个一个的变为自己的朋友,真心觉得黄班学生无比幸福。我常常在想,有这么一个亦师亦友的人在身边,真是好啊。翻看的过程中,非常羡慕不懂的聪明机智,若是有其一半聪明就好了。后来翻看了几次后,反而觉得在不懂身旁默默支持的无休大师更加聪明。
无休大师与不懂的聪明是不同的。不懂的聪明更多体现在他的临危反应和学识上,而无休大师的聪明则体现在他对世事的洞察上。记得最为清楚的有两件事,真正体现出无休的聪明来。一是由于学生成大官不愿听取不懂的建议,使得不懂怒骂其人为“鸡也不吃的沙虫”时,无休当场指出不懂的错误出来。无休的对白堪称经典:佛祖说人有两种骄傲,第一种骄傲是因为自己伟大,所以欺负弱小;第二种骄傲,就是觉得自己很棒,强逼别人接受他的想法。明确的指出不懂是因为自身原因而怒骂学生。我为这段对白而鼓掌!无休是对的,有多少人可以想透这一点?无休明白这一点,所以无休虽然经常与不懂嬉笑怒骂,却从来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身上,都是以一种平和的语气说出意见,而不视自己的才智为骄傲。
第二件事是关于人生道理的。洛少鹄由于觉得生活已经被家里人安排好,毫无意思,故此对于一切毫不在意,屡次闯祸。不懂对于这个学生是头痛万分,不知从何下手。此时,无休借着“何为倒退走,何为向前走”的问题,指点不懂:什么向前什么向后?就因为你的心里有个向前的概念。就像我去买菜一样,我面向市场一直的往前走,你说是向前;我回来的时候也是面向市集,就一直走回来。那你为什么说我往后退的呢?路只有一条,看你怎么走。向前也是走,横着也是走;那后退也是走,跳着也是走。没有错,在人生的道路上人究竟怎么走,是自己的自由!深深欣赏无休的见解。
聪明的无休大师,值得一叹。
《机灵小不懂》观后感(七):教育界的梦想 鄙人认为是绝对值得一看的
记得小时候看过,结果那时候开始就疯狂的追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教会了我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虽然小时候不懂,但是我一直被这中国GTO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的人生。我对任何事都有一股用不完的力量,
为什么才7分?谍战片拍来拍去谁都是卧底,谁都在诉苦,诉无法解决的苦。还没够?
这部电视剧告诉我的就是,不管什么问题,都有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只是你必须要赋予实践,哪怕是最傻的做法,也有用、不要给自己找借口,这才是我最看好的
而且配乐很好。本人是玩音乐的,他用到的暖和铉非常到位,很会调动人的情绪。我认为,这是不得不看的电视剧,起码我的小孩,我会陪着他再看一遍的!
《机灵小不懂》观后感(八):神神气气不懂老师
这部算是童年的回忆啊,童年看过太多张卫健的影视作品,他的作品有一特点,就是角色发挥空间大致相同,但每个角色都挺有趣的(ಡωಡ)hiahiahia|。・㉨・)っ♡ 喜欢你♪
明朝,孝宗弘治年间,京城城郊的一座大寺院“迦叶寺”以严谨著称,但有一人却机灵古怪,以打破寺规为乐,他就是不懂(张卫健 饰)。不懂的存在给整个寺院带来生气,也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帮助孝宗皇帝度过了难关。 对不懂颇为信任的孝宗皇帝让不懂帮其去江南寻找一名会种极品茶花的人。这关联着孝宗皇帝的一段往事和其骨肉。阴差阳错的,不懂成为了观自在书屋的老师,授课的同时,边调查孝宗皇帝交代的事情。起初只想赶快回迦叶寺的不懂也在和学生们的相处中,渐渐爱上了教书的工作,也结识了各具特色的伙伴。而另一边,朝廷却不太平,权利真斗的背后,许多真相开始浮出水面,并且与不懂有关……
《机灵小不懂》观后感(九):鬼灵精怪小不懂
讲述了明朝孝宗年间,以法规严谨著名的大寺院,却出了个鬼机灵般好酒好赌的杂役小不懂,并凭借种种刁钻古怪的思想帮孝宗度过难关、破案甚至教书育人。不懂极为聪明,鬼主意也多,好酒好赌,行事刁钻古怪,寺中高僧常被他弄得啼笑皆非。但不懂却极富同情心,受到镇中人的喜爱。朝廷,向来是权力斗争的重地。不懂的舞台,由书院转到朝廷中。只是,这次他要面对的不是一帮年轻的小伙子,而是一班久历仕途的官宦,难度大多了。但不懂没辜负孝宗的期望,慢慢开始见成效,百官终于归顺了。就在此时,不懂及正德却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原来孝宗要不懂寻找的那个儿子不是别人,正是不懂自己!若论年纪,他比正德大,按法统,他才是真命天子。以一休为原型塑造了一个鬼灵精怪的迦叶寺小杂役“不懂”。大量插科打诨的笑料、无厘头的幽默以及使用大量俗语和俚语的冗长对白,时而解颐的智力测验和脑筋急转弯,所有这些林林总总、光怪陆离的内容构成了全片的喜剧框架,这种休闲风格让观众感到惬意。
《机灵小不懂》观后感(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悲剧
当年看《机灵小不懂》的时候,看到了正演着甯王的沈晓海,指着跟姐姐说,这不是《夏日恋语录》中的普凡么,他果然还是演坏人比较像,天生就长了一张衣冠禽兽的脸,叫人从第一眼就看出他是坏人。
如今的沈晓海倒是越长越忠厚了呢,越来越爷们,戏路越来越宽,发展越来越好,别的不提,但从我老妈看《在那遥远的地方》丁浩天一出来就兴奋地跟什么似的就知道,沈晓海已经主流了。
可我就是忘不了那个22岁的沈晓海,翩翩君子,掩不住的贵气。22岁的他,就是那样的锋芒毕露,那时的他,就是聪明有狼子野心的甯王,就是只要一挥手就可以有一群女人扑向他但却花嘴不花心的普凡。
是啊,那时的沈晓海年轻有棱角有野心一看就很聪明,演衣冠禽兽再适合不过,他不是还有反派小生第一人的美称嘛。据说因为《机灵小不懂》这部戏,沈晓海在港台积累了很多人气,比主演张卫健引起的话题还多。那时的自己还很简单,世界上就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而装成好人的坏人就更加的痛恨了,所以那个时候甯王死的时候大快我心来着。可十年后的今天,我变了,我心里的那个甯王也变了。
正德皇帝不用我说,他跟李凤姐的佳话也好笑话也好,戏说评说野史正史一切有的没的,都让我看到,他可能是个好人,但他绝不是一个好皇帝。受先皇器重的寗王,要么眼睁睁的看着昏君掌朝,明哲保身苟全于乱世,要么鞠躬尽瘁,匡扶社稷于万一。那样的话,他都始终是甯王, 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着享不尽荣华富贵的甯王。可他偏偏不,他也姓朱,这大明的天下为什么他朱厚照坐得了他却坐不了,他要取而代之。他知道谋权篡位是要千刀万剐的,他知道自古有此野心之人成功者凤毛麟角,失败者血流成河,可这些他都不想管了,他只要知道他比朱厚照更有能力做一个好皇帝,于是,他反了。
我不懂政治,不懂历史。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没有真理,有的只是成王败寇。历史也是没有对与错的,最起码我们这些只能从历史书里了解情况的人是没有资格评论谁对谁错的。我只知道那件事的结果是,甯王大败,伏诛,死后挫骨扬灰。
十年,看过很多很多电视剧,一部部都忘了,唯独记住了《机灵小不懂》。里面的人或是喜欢或是讨厌,可惟独甯王,像一个结一样,像一个谜一样,在我心里久久的阴魂不散。十年之后再次邂逅甯王,即使再复杂,我也知道,原来在我心里对他有那么一点点的理解,一点点的敬佩,一点点的惋惜,一点点的心疼……这种种的一点点,加在一起,可能就是 喜欢吧?
沈晓海说他现在要演好人,他有能力演好人,或者说他终于熬到可以演好人了,我应该为他高兴。可我还是忘不了十年之前,那时风华正茂,让人捉摸不透却带着忧伤的 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