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渴望》是一部由鲁晓威执导,李雪健 / 张凯丽 / 黄梅莹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主持人就叫做曹煊一(好人一生平安音乐起)
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好人一生平安音乐起)
合:大家好 我们是明星组合(好人一生平安音乐起)
梁:大家好 我是明星老四梁雁翎(好人一生平安音乐起)
李:大家好 我是队长李蕙敏(好人一生平安音乐起)
叶:我是学生莲莲 叶惠莲(好人一生平安音乐起)
甘:我是老六甘萍特首(好人一生平安音乐起)
董:我是董文华 董特首(好人一生平安音乐起)
这几天被奶奶逼着看90年代的雷人大剧《渴望》。怀着绝望的心情看完了整部剧,其中什么车祸梗、渣男梗、什么恩怨梗,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我看完之后只想说一句话:这部剧,堪称90年代的狗血偶像泡沫剧。
这部剧讲了什么?女主在嫁给男主之前领养了一个女孩然后婆婆家里不愿意,然后因为种种矛盾男女主分手了,也就是离婚了。
当然,在没有离婚的时候发生过一些事情。比如领养的那个女孩出了车祸,要做手术,而手术的主治医生就是男主的大姐----也就是讨厌那个女孩的人之一。
那么,这个女孩是谁呢?听好了,这个女孩就是男主大姐的亲生……女儿。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五十集的剧情,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跨度。没有一集的剧情是看完了心里不沉重的。主要人物们没有在任何一集里能够彻底沉浸在幸福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扰和苦难。分手前女友。纠结结婚。结婚。闹离婚。朋友闹离婚闹了又闹。离婚。求复婚。向前女友求复合。前女友考虑复合。领养。生孩子。流产。不孕。难产。经营过失导致坐牢。
近几年看一些国产都市生活剧,主要矛盾一般非常纯粹,就是因为“没钱”。即使有些其他矛盾,通常想来主角们有钱以后也基本能度过难关。这部剧看完的感觉就截然不同。在那个年代朴实的生活里,钱的存在感还远没有像现在这样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主角们在各自的生活中又总经历着各式各样的坎坷和沉重呢。
我觉得这部剧在讲两个因素。至少在那个年代,这两个因素就如同如今的“没钱”一样可怕。
一个因素是命运。
命运中有时代的烙印。王沪生一家父亲被打倒,母亲抑郁成疾,姐姐丢孩子,自己成长时过于自卑导致性格扭曲,女友被迫分手。这几条线索作为初始的设定,残酷地奠定了后面贯穿全剧十几年几家人的所有不幸。
命运中又多有意外,还多作为剧情里的重要转折或关键。冬天过河出意外。过马路出意外。做手术出意外好在有惊无险。
我不觉得这些意外是为了把这部剧变成一部狗血剧。在一些流行偶像剧或小说里,时常会有男主角或女主角出意外的段落,以车祸和重病居多。这样的设定是为了给女主角或者男主角一个温馨照顾对方的机会,或者把美好爱情故事变成凄美爱情故事。而这部剧里的年轻人和长辈们,他们成长和生活中经历了形形色色历史的动荡。我想可能是这些动荡让很多人都觉得,作为渺小的个人,自己能对生活和命运的掌控实在是太微乎其微。正因为如此,剧情里的人生中才充满了太多个人无力应对的意外,这些意外或来自于历史上的某些特定时期,或者存在于生活中的若干偶然瞬间。
另一个因素是阶级的差异,以及人们无法忽视阶级差异存在的事实。
刘家和王家不是一个阶级的人,这一点造成了两家人上下鸡犬不宁,也顺带连累宋大成一家遭池鱼之殃。王家大姑子和刘家丈母娘反反复复念念不忘两家人阶级不同身份不同,打心眼里从不觉得这两家人能过到一起去。知识分子阶级住大房子,出门坐小轿车,能一起翻译英文资料,相继去美国留学或生活。工人阶级挤在小院子里,糊纸盒,工场做工,做小买卖,即使有高考作为唯一可见的阶级上升的通道,当前的生活也不允许两姐妹都有条件能考上。
从结局来看,剧情对两个阶级的安排也存在巨大反差。知识分子家庭得到平反,恋爱和家庭可以破镜重圆,下一代能够学习钢琴去美国深造。普通市民们替别人生养了孩子,自己离的离闹的闹,有的蹲过监狱,有的出车祸瘫痪在床。
两个阶级有一个相同之处,男性角色在剧情里更受到宠爱,可能是男性角色比女性角色少的缘故。王沪生有姐姐袒护,妻子忍让,前女友不离不弃。罗冈成名之后获得了女学生的拥戴,与两位女主角都有过组成家庭的可能。同样是工人阶级优秀青年的代表,作为男性的宋大成的受欢迎度与作为女性的刘慧芳旗鼓相当,同样吃过不少苦头,他的结局又要比刘慧芳好太多。
这部剧播出的时候我还没几岁。最近找出来看,唯一有记忆的也就是“好人一生平安”的主题曲的旋律了。这次看完了觉得,所有角色他们的确都是好人,即使王沪生也不能算作坏人。他们所渴望的和我们这一代人不同,不是眼前苟且的买房的宿命,也不是远方的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美好愿景,而仅仅是希望能够“一生平安”。这应该算作上一个时代的前辈们被生活赋予的特有的沉重吧。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渴望这部剧何尝不是如此:作为80年代的现象级巨作,它充分的向人们展示了工人阶级的任劳任怨、善良淳朴、不计回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知识分子的弱点:自视清高、斤斤计较。
纵观全剧,刘慧芳、宋大成成为人们赞美学习的榜样,而王沪生、王亚茹则完全相反,就是剧中形象最正面的罗刚,都有懦弱、没有担当的缺陷。
这部剧制作播出于80年代中后期,确实体现了经历过文革,刚刚改革开放这一段时间内人们的生活变化和思想碰撞。但有些观点未免偏颇了。都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份子,编剧还是有区分的。
总的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在当时也属于大制作的电视剧了,剧集也很长,现在回忆起来,剧情有点现在韩剧的表现方式呢。
《渴望》影评(五):《渴望》:90年代的泡沫玛丽苏大剧
这几天被奶奶逼着看90年代的雷人大剧《渴望》。怀着绝望的心情看完了整部剧,其中什么车祸梗、渣男梗、什么恩怨梗,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我看完之后只想说一句话:这部剧,堪称90年代的狗血偶像泡沫剧。
这部剧讲了什么?女主在嫁给男主之前领养了一个女孩然后婆婆家里不愿意,然后因为种种矛盾男女主分手了,也就是离婚了。
当然,在没有离婚的时候发生过一些事情。比如领养的那个女孩出了车祸,要做手术,而手术的主治医生就是男主的大姐----也就是讨厌那个女孩的人之一。
那么,这个女孩是谁呢?听好了,这个女孩就是男主大姐的亲生……女儿。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总之,这部剧,堪称中国狗血肥皂泡沫剧的鼻祖。
《渴望》影评(六):好人为什么多苦难
上一辈人看渴望,往往被刘慧芳的善良感动,感叹:“好人啊!”好人为什么多苦难呢?
我觉得她不算是好人。
为了挽救王沪生毅然决然的跟他结婚,不顾母亲反对。这王沪生从此就欠她的了。
不顾丈夫反对,坚持收养弃儿。这弃儿欠了她的,丈夫还落得个“冷漠无情”的恶名。
你善,你是好人,我就是恶人了。
恶人是好人逼出来的。
这就叫“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她的要求和愿望,都深深埋在这些善举之下,难以见人,自己也看不见。
对自己不坦诚,怎么指望别人用真心对你?
《渴望》影评(七):90后的渴望
这部电视剧横空出世的时候正好是我出生的时候,等到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大概是在2000年左右,应该是读小学3年纪左右,可能自己是一个伤感的人,所以那时候被这首伤感的主题曲深深的吸引住了,记得那时候中午放学回家最爱的事情就是坐在电视机前面看江西卫视的怀旧剧场《渴望》,《年轮》啥的。所以从那时候起就对八九十年代产生了深深的情感,转眼间10多年过去了,自己大学也毕业了,《渴望》陪伴自己走过了童年,少年,青年。。。。
走过人生的几个阶段,中间也发生了一点起起落落,明天就是中秋佳节了,想起自己走过的十几年,想起剧中的情节,时光荏苒,人生无常。剧中的刘慧芳就像人们心中的渴望,对美好女性的渴望。虽然可能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存在,但就像人们心中那样遥不可及的梦,即使不存在,也要反复的强调,因为那样会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活下去的勇气。
午夜,辗转辗侧,五味杂成,回味从学校毕业以来工作的种种,想想未来的人生,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萦绕心头。作罢,打开电脑,再回味一次14年前让自己感动的痛苦流涕的渴望,暂时逃离这个浮躁的社会。。。。。。
《渴望》影评(八):渴望
最近云南台在放《渴望》,我追着看,因为我是八十年代控。不过过去二三十年,为什么现在的人就不记得当年了呢?现在到哪儿还能看到织锦缎的盘扣棉袄、肥大的卫生衫?
看到了从前没注意过的配角。譬如大头,是梁冠华。前天夜里的一集,他和燕子去跳舞,是当时热门的disco,大头一身肥肉,但跳得不赖。现在他常年在中央八套演智多近妖的狄仁杰,稳重富态,不复当年青春。还有一个是傅彪,路人甲的角色,是田莉的病人,有车,来帮王亚茹搬家。也是多事,拿了闺女的照片请王亚茹品评,正戳到她的伤心处,被赏了两个卫生球。
王沪生是反面人物的代表,早年还是小白脸,后来为了突出他的猥琐,被迫留了拉碴的胡子,显得脏相。其实他开头绝不是反面人物,文革中和刘家人相处不赖,其乐融融,对孩子也好,偶尔有点少爷作风,大家也一笑而过。但文革一结束,不对了,立马什么事儿都招人烦。
这导演是门第观念的拥护者,片子里两个世界:一边是王家及其周围亲友组成的知识分子世界,王家人,罗冈,田莉,肖竹心;一边是刘家人和宋大成代表的平民阶层。悲剧的产生在于两个不该接触的世界因为外部环境的阴差阳错有了交集,就此大家都不顺,活得不痛快。王沪生是家庭里的black sheep,唯一一个和平民阶层有了实质性接触的人,不但有接触,而且在一个时期接受了对方的价值观,专注于家庭生活,放弃了知识分子区别于普通人的精神生活,故而必须受到惩罚,成为反派猥琐男。和他形成对比的是他姐姐王亚茹,她刻薄清高不讨人喜欢,但胜在鄙视都写在脸上,并不隐瞒,从来坚持知识分子式的生活,没有动摇过,所以就像那种迂腐但正直的官员,让人讨厌的同时也钦佩。
不知道为什么导演会觉得这两个世界不可调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刘慧芳从开头就不去王家的小楼,因为作为工人阶级的女儿,她一旦去了,就受“污染”了,从而就会丧失她的纯洁性。甚至还安排了她因为流产无法参加高考的情节,彻底断绝她上升的通道。这个故事简直带有隐喻性:下层永远无法进入上层,而却需要承受别人的不幸(帮王亚茹和罗冈养女儿),在牺牲自我之后,她获得同情,但是一种对待老妈子式的同情,却无法得到作为人的爱情。其实她的故事有点像戏曲里的“义仆”,为了主人什么都能做,可是最后她仍然不可以进入他们的世界。
可是刘慧芳并不讨人喜欢,因为她的自我牺牲带着一种要挟感,她享受着这个过程中带给自己的精神上的崇高感,甚至会让人感觉她用这种近于自残的方式在羞辱别人的世俗与为自己考虑,在其中她得到了自我认同。那一个时期的电视都是这样,做戏做全套,一定要把自己逼到悬崖上展示血淋淋的美。有一个金梦演的片子叫《风雨丽人》,宋春丽演伟大的母亲,把亲生女儿的一切利益——回城名额,男朋友——都牺牲了,奉献给养女。因为这养女的父亲曾是她恋慕的人,而她的丈夫则是组织指定的,所以她的牺牲让人觉得非常可疑——怎么看怎么像在报复人生。
王沪生的爸爸是特别可悲的人物。世界早已七零八落,时代在变,人心也在变。王沪生确实不再爱刘慧芳,王亚茹和罗冈的感情也确实别扭,可是他带着老人家热爱“五世同堂”“和和美美”的心理,用各种大道理不断要求儿女维持美满大家庭的假象,就像一个不合适的盖子,明明下面的东西都罩不住了,他还在拼命粉饰太平,完全是《家》中高老太爷过新年的心理——可是按照剧中设定,他乃“革命知识分子”,而非“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从革命青年到高老太爷,出走的还是回家了,尘归尘,土归土,世界没有变过。
《渴望》影评(九):重温后感
小时候肯定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过,但是现在一点印象没有,加上现在热剧芈月传风生水起,所以决定重温郑晓龙作品《渴望》。
看剧过程中数次落泪。对于刘慧芳这个角色,我只能说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既然已经跟王沪生结婚了,就应该跟其他男人保持距离,尤其是宋大成(可以说是前男友,曾一度传出婚讯)。至少也应该避嫌,而她遇事总是去找宋,不光造成王沪生误会,也影响宋和徐月娟的婚姻。两个人一起生活了十年,竟然没有培养沪生一点点家庭责任感;后来罗冈出现,两人也暧昧了很久,罗冈可能只是出于感激/同情等复杂心情要同慧芳结婚。但他心里还是有王亚茹的,两人最终应该是重归于好了。王亚茹开始表现的很自私自利,后来进修后思想有很大改观。王沪生太可恨,没有主见,没有男人的担当,先是受姐姐摆布跟慧芳结婚(她姐姐曾找宋大成退出与刘慧芳婚约),后来沪生借助慧芳的工人阶级身份留在了北京,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肖竹心复出,沪生姐姐又千方百计撮合他俩。要知道当时沪生和慧芳已经有东东,两个人生活平淡,沪生事实上已经精神出轨,这也是不可饶恕的。肖竹心,我觉得她很聪明,她先后两次回到北京,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放不下与沪生的感情,但她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这点选择是很聪明的,可能她看到了慧芳的心地善良不忍伤害,也可能是她看透了沪生的朝三暮四,忘恩负义的本质吧!另外回到北京对她的事业是莫大的帮助,尤其是王伯伯对她事业的帮助很大,最后以她戴着戒指叩门的手结局,她可能已经订婚了,说明无论有多少往事都成为了她的过去,我倒是觉得片尾曲好像在唱竹心的人生一般。宋大成这个人物,深受丈母娘喜爱,现在版的国民好女婿吧!
《渴望》影评(十):美好的回忆
《渴望》,八零后九零后知道的估计不多。但对我来说,却有着不同的含义。那是我美好童年回忆的一部分。20年一转眼就过去了,我现在漂泊在异国他乡,对故土,对亲人的思念,让我不停去翻找记忆的一页页。虽然课业繁忙,但还是禁不住停下来,重温一些小时候跟家人一起看过的经典影视。
六岁时跟着家人一起看的《渴望》。当时大概一周只有两天播放。每周就跟家里人等着盼着看。记得当时经常停电,如果因为停电看不成,家里人都郁闷的要死,后来爸爸去买了个电瓶,没电时可以用上。然后我家就成了电影院了,邻居都过来一起看。
《渴望》赚足了我家人的眼泪。爸爸妈妈也有一个“走失”的女儿,也叫“小芳”,也就在生活中,但却不能在自己身边。每次看到王亚茹抱着单单的蓝花小枕头流泪,爸爸妈妈奶奶就哭成了泪人。我那时候好小,但也很入戏,也哭的一塌糊涂。。。
非常佩服老爸,他看懂了渴望的结局。至少我赞同老爸的理解。老爸谴责罗岗做出的要娶慧芳的决定,觉得很愚蠢,对不起亚茹,对不起小芳,也对不起慧芳。还是亚茹更真实和理性。当罗岗拒绝亚茹,说亚茹在他心里已经没有位子了时,亚茹说: “不,你的心没有死。你是在自欺欺人,你并不爱刘慧芳,你是在赎罪、你在恩赐、你在怜悯、你会后悔的罗冈,我已经深深的感到内疚。我感激慧芳,可是我们不能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去帮助她吗?看在这十五年的份上难道你不珍惜这金子般的时光吗?我们已经人到中年,罗冈丹丹她需要爸爸妈妈,她应该有一个完美的家。”罗刚对亚茹确实有点残忍了。好像他只看到了慧芳的付出,怎么就可以忽视亚茹的付出呢。还好最后慧芳安排他们三口团圆,他和亚茹应该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吧。
慧芳和沪生应该也复婚了吧。竹心最后回来,去找慧芳,看到搬迁新址,打的过去,我们看到的是王家的小楼,王伯伯在浇花。。。在那个没有影评没有网络的年代,完全靠自己的理解,看出这个结局,我觉得还是挺不容易的。
很多人觉得慧芳和沪生在一起是个错误。但我觉得,慧芳真的就爱沪生。慧芳也是个追求上进的人。她对知识,对有知识的人有种向往和敬意。她又是那种非常善良,非常会疼人照顾人的女性,就是需要找个沪生这种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型的来心疼和爱护。每次王老爷子想撮合她和沪生,她都很悲凉,说,“我在沪生大心里已经没有位置了”。后来,沪生邀请她和小芳,他们四口去看戏,她同意了。可见,她对一家团圆也是很向往大。
老爷子过生日,她到厨房里,从沪生身上要来了围裙,俩人挤在厨房
里做饭。那种感觉,是那么到熟悉和温馨。我看到,沪生眼里也一下温柔了好多。然后竹心来了,东东说:“阿姨,我妈妈来了,在厨房跟我爸爸一起做饭呢。” 我想此时,竹心是很自责的。造物弄人呀。
出车祸后,沪生把她强行接到了王家小楼里,沪生对她忏悔了好多,回忆了好多他们到过去。慧芳泪流满面。虽然她没有直接答应沪生想复婚到请求,但可以看出,她也忘不了过去。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下子就答应沪生的复婚请求吧。沪生确实太自私任性了,完全就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她和慧芳在一起,其实真的蛮般配的。
最后,竹心找慧芳,看到搬迁新址,然后就到了王家的小楼,王伯伯在浇花。。。说明慧芳和沪生和好了吧。
6岁看时,最不喜欢的就是王亚茹,觉得这个人太恶毒了。现在再看,心情完全不一样了。很喜欢亚茹。那么的高贵,典雅,尤其是出国回来后。虽然她也做了错事,说了好多不该说的话。但,不能否认她是一个有魅力的女人。她才是最悲剧的。她发现自己怀孕后,罗岗和田丽都觉得应该把孩子打掉。但她说的,事业、理想,爱、家 也许这一切都要失去,现在唯一能得到的,就是这个孩子,我不能再失去他。但是,孩子又被罗刚搞丢了。一般人估计已经崩溃了吧。她把这一切都掩藏在了心底。小芳手术后,她和小芳共住一屋时,是那么的温馨。表面对小芳那么严厉,制定严格的作息表,让她自己去洗漱。但一旦小芳睡下,她一下变成了温柔的母亲,给孩子盖盖被,拉拉窗帘。想起罗岗在小说里对她的比喻,真的太恰当了。导演眼力真好,演员挑的好准。用我爸妈的话说,这一看就是母女俩。
非常喜欢蓝天野扮演的王伯伯,一个非常有气质的人,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哲人,一个真正的老者~~那么的儒雅和蔼,近乎完美。连厉害的刘大妈,只要是老爷子开口,刘大妈,一句“她爷爷。。。”,立马软下来了。人格魅力啊。现在想想,那时的我就开始爷爷控了呀。。。
里面可圈可点的人太多了。正直热心的田丽让我六岁的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有闺密的甜美。厉害的刘大妈、伶牙俐齿的燕子。每当他们痛骂王沪生时,我就想感觉好爽好解气。小时候我就想,如果我也有那么厉害就好了。可惜我是个比较懦弱(好听点说叫文弱)的人。
一部渴望,勾起了我太多美好的记忆。主题曲和插曲也都是那么经典。听着李娜、毛阿敏和张宏生一字一句的慢慢吟唱,娓娓道来,是那么的有韵味,感觉时代真的不同了。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还有几个人有心思静下心来,用心去聆听一首慢慢的歌曲呢。
用插曲来做结束语吧
茫茫人海,终生寻找,
一息尚存,就别说找不到。
希望还在,明天会好,
历经悲欢也别说经过了。
每一个发现都出乎意料,
每一个足迹都令人骄傲,
每一次微笑都是新感觉,
每一次流泪也都是头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