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好人》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好人》的观后感10篇

2018-08-13 02:5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好人》的观后感10篇

  《好人》是一部由Vicente Amorim执导,维果·莫腾森 / 詹森·艾萨克 / Jodie Whittaker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好人》观后感(一):也想做好人

  做好人需要勇气,而哈尔德很懦弱

  他一直是个“好人”,母亲妻子都生病,他与她们生活在一起。

  可是条件变化时候,才看得出他到底是不是个好人。

  原来,好人是一个有担当的词。而不是在风平浪静时所看得出来的。

  希特勒上台了,一个漂亮的女学生出现了,于是,一个“好人”开始变了。

  1

  一起参加过一战的心理医生莫尔斯是他的好友。好友羡慕他的艳福,说你真是个好人,要等她毕业了才在一起。

  母亲被他送回老家,因为他要离婚了。回到母亲家里,他收拾房间,说请了一位太太每天为母亲做饭。母亲喃喃地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貌似感激眼神空洞

  好吗?也好。不好吗?也不好。前者,不过是时候未到。后者,母亲还是要独自终老。又好在哪里呢?

  其实,哈尔德不过是懦弱。于是随波逐流。女学生投怀送抱,于是对妻子虽还有眷恋,可他无法抗拒。就像加入纳粹党,想高升别无他途,诱惑来了,他就迎上了。

  莫里斯愤而离去。哈尔斯于是拿出女学生劝诱他的话说:他们也需要好人去引导他们。

  可莫里斯说,我只是旁观者,我没有权力

  正像大多数人的一生无非是随波逐流。这部电影之所以打动我的正是这里。懦弱的哈尔斯无力也不敢去抗拒,他于是蒙蔽了良心,跟着感觉走。

  面对诱惑的时候,良心就显得那么微弱渺小了。名与利令人垂涎欲滴,不要说挖空心思,已然摆在眼前,只等伸手攫取。于是哈尔德就伸出了手。

  2

  我看了一个美国人去俄罗斯采访纪录片。老主持人与几个俄罗斯青年坐在一起谈民主一个女孩子说,我们需要强有力政府。一个男孩子说,先有强权,然后才可以逐渐实现民主。

  2000年代与1930年代,差了70年。希特勒也是在人民渴望强权的情况下出现的吧。他那么强有力

  也许因为多数的人民都是那么的懦弱,唯有强权,才令他们觉得安心

  可是哈尔德是不安心的。

  纳粹上台后,他经常产生幻觉——人们突然对他唱起歌,那些充满神性、来自心灵深处的歌。悠长虔敬,总令他陶醉。但是除他无人听见那声音

  哈尔德的良心总是在惴惴不安

  尤其体现在他与莫里斯的关系上。莫里斯是犹太人。是要被消灭的“劣等人”。他依然冒着危险去看他。莫里斯想逃,而他正飞黄腾达,于是莫里斯求他买一张去巴黎的票。

  哈尔德拿了钱,去排队,却刚好遇到党卫军。党卫军把这位“精英”带到窗口前,说他不用排队,而听到他要去巴黎,虽先是单程后改口双程,也依然态度大变。懦弱的哈尔斯于是买了回老家的票。

  3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老实人如何想做一个好人。

  真的考验来了,那就是冒着自己前程尽毁的危险,去帮一个犹太人逃走。从他偷了党卫军上校的出境证,他开始做一个好人。

  他变得勇敢了。

  在抓犹太人的混乱的夜里,他大声叫着朋友名字,救了一个自称同名素不相识的犹太人。

  在接受调查被问到朋友名字的时候,他借机请他们帮忙做个测试,以验证他们的信息系统强大

  在得知成为妻子的女学生是告密者,出卖了莫里斯之后,他愤而离去,前往档案里所说的莫里斯的流刑地。

  他依然对纳粹军官说自己是在做个测验,为了验证系统的准确与否。

  可军官告诉他,底下并没有上面的系统那般井井有条。来到这里的人十分之九到了就被处决,其他的人也活不过一两个月。

  于是他这个好人就疯子一般的在纷乱集中营里四处寻找起来。后来又看见了那些犹太囚犯的小乐队在奏乐。

  陪同他的军官一脸惊愕,而他却笑着。他是一个好人么。

  4

  汪精卫成立伪政府,他以为是为减少伤亡,为日本强大而中国可能取胜故。他年轻时曾也是热血青年,去刺杀满清大员。

  可他终于作为一个汉奸,刻在历史耻辱柱上。

  汉奸的人数,据统计远多于日本人。

  那些狗腿子其作恶的嘴脸更恶。

  他们也不过是这样随波逐流,好死不如赖活着,又或者有着各自正当理由

  《好人》探讨了一个普通人,因着意外的机遇而面临诱惑,于是懦弱的接受一切,享受一切,却始终逃不过心灵责备

  其实他并不是自以为的在引导他们,而是同流合污、深陷泥潭而不由自主、不可自拔,他主张安乐理论,助他青云直上,也使他成了消灭“劣等人”的帮凶。那个代表着他良心的犹太朋友莫里斯,是被他自己的帮凶理论间接害死的。

  考验没来的时候,我们有什么资格叫自己是好人。这也是看了这个片子久久不能平静原因

  有的人是简单愚蠢,大多数,他们对希特勒是那么的充满狂热——在每一个运动来的时候,他们都是其中最狂热、也最真诚的。还有一些人,他们知道何为善何为恶,他们的悲剧在于他们清醒,而他们还是被动的去参与恶,因为这满足他们的名利欲望

  《朗读者》里的汉娜属于前者。本片探讨的乃是后一种人的悲剧。

  音乐部分的加入,为现实平添一分虚幻,却又杂糅的完美,唯有借助诗性的想象,才逃离那残酷的现实。

  这个时候,他确定无疑是个好人。

  《好人》观后感(二):Such as we are

  这两天神失常,GRE机考复习紧要关头却偏偏沉迷于V叔的电影不能自拔。3天看了7部(不算LotR三部)Viggo Mortensen的影片,尤其是History of Vilence, Eastern Promises及此部Good,让我对V叔的演技极度拜服。我承认我人生中第一次比较认真地花痴了。。。

  回到影片本身,最近看了不少算是“非主流”的二战片,le silence de la mere(沉静如海)、柏林的女人,这部Good,它们没有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没有屠杀Jews的血腥镜头,没有hero or savior,甚至没有揪心高潮,没有像样结局。因此观者少有情绪的被调动,少有眼泪,这些影片对于观众来说略显沉重,因为当电影不再主要是情感宣泄的中介时,它逼着我们思考

  Good是部让我害怕的电影,看完心情沉重,思考过后则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荒诞疯狂世界中。害怕及惊恐,因为它向我证明,一个人也许并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因为它逼我看清,当命运确实是个娼妓时,我很有可能就是一个Halder一样的“好人”,no better, no less.

  我们的主人公Halder教授是个老好人,他恪尽职守地教书,忍受活在钢琴世界中不理家事老婆照顾得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他的生活就是教人数稀少的学生、为家务活忙得焦头烂额、当两个孩子的奶爸、偶尔和犹太人精神病学家好友发发牢骚喝喝小酒,唯一的逃避是读书、写书。我不得不承认,面对生活带来的无止尽的繁杂琐事责任,他忍得比大多数人都好,可谓任劳任怨,以至于为了情妇抛弃老婆之后,前妻还是对他称赞有加。

  看来他的所有罪孽仅仅在于没有拒绝。面对漂亮女学生明显的调情和勾引他忍得有够久,但最终没拒绝(一直到该女officially不是其学生后才与她发生关系,还是被动的,定力够强了);面对纳粹送上门来的特权他也没有拒绝,因为他所写的小说中关于安乐死的人道主义探讨,他成了纳粹的御用文人

  他写着,用自己的文字为纳粹的行为辩护,从最初的勉勉强强到最终被要求写稿时简单的问一句'when do you need it?',粉饰慢慢变成常规,直到分不出黑白善恶真实谎言;他对于特权也渐渐习惯,从最初买票插队都困窘的极端低调到最终在各种场合应对自如利用特权获取便利。他的渐渐麻木令人害怕,就像被放入温水中渐渐煮熟的青蛙,他并不自知,这是堕落的最可怕之处。

  现在想来,也许所有的堕落都是渐变的过程,发生在不经意间。洪水不一定冲的走巨石,但是不断的娟娟细流甚至水滴却能在最坚硬石头上留下痕迹,直到一切腐蚀殆尽,到最后的vanishing point,大多数人才恍然意识到,我居然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我居然做了这些,我居然堕落到了这里。正如我们的主人公,当他为了寻找沦落到集中营中的昔日好友来到集中营,亲眼目睹纳粹的罪行后才恍然一句'It's real.' 然而罪已酿成,一切都晚了,一滴眼泪滑过脸颊,却什么也洗刷不掉。

  这么多年生活在罪恶中间,为罪恶辩护,是他不自知吗?是他的眼睛被什么外力蒙住了吗?是他天真到认不得罪恶吗?是他没原则到可以对一切妥协吗?还是他看到了,但拒绝相信,或懦弱地宁愿活在天下太平幻想中不愿睁眼。我认定是后者,影片中暗示已颇为明显;再者,毕竟deny才是人类本能,敢于直面淋漓鲜血的人有几个,大多数的我们只是let ourselves off the hook. We are just good, no better, no worse. It is not that we are blind, it is that we dare not to see.

  吾日三省乎吾身,确实极端正确,处在极端堕落的边缘,这些日子思想越来越接近基督教的观念,我们都是罪人,或至少极易被罪恶腐蚀,不断地struggle,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抗争永远不能松懈。因为,借用Kingdom of Heaven中的一句话,'When you stand before God, you cannot say 'But I was told by others to do thus, or that virtue was not convenient at at the time.' That will not suffice."

  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的不作为至少鲜少成为邪恶,甚至有时也是一种消极善良。但在善与恶被推向极端的年代,Can I go beyond good and do the right thing? I don't know, I guess, we'll have to wait and see. Sometimes I hope that that day will never come so no one will know the truth, especially myself.

  《好人》观后感(三):Good 在英文里就是”普通“的代名词

  英文里:Good,Better,Best

  最一般的翻译对应是:好,较好,最好!

  可了解英美文化的人大概明白:在打分时给Good,是勉强”及格“我们常用的60分,Better则是”还可以“的80分,只有当达到100分时才会给你个Best;超过100分时才是 Perfect 或 Excellence;

  所以,千万别以为老外说个Good时,就成了我手里碟面的中文翻译的”好人“。

  还不如翻译成 ”老好人“ 更贴切实际内容一些。

  有着一半犹太人血统的男主角,由于没有纯犹太人在纳粹统治关乎生死恐惧自然:帮起忙来,没有危机感,甚至幻想多过现实;

  老好人最后也就是一个不痛不痒的普通人-Good!

  我一直在替他的犹太朋友担心,到结尾;也没看出个结果

  他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救了一个”冒名顶替“的犹太人;

  而他的那个水深火热的朋友呢?

  这才是这部电影表现的最抓人心地方了!

  导演高明

  《好人》观后感(四):还是叫我教授吧

  第一次看英文小说是因为Viggo,第一次裸看英文电影也是因为Viggo,没办法,等不及了呀!

  Viggo饰演的约翰海德教授是个纯做学问的人,打死也没想到他的学术成果会被纳粹拿去为种族屠杀做宣传。但约翰也不是多么纯洁高尚的人,他将女学生作为情人,继而又成为妻子,他将生病的母亲仍在一边不闻不问,对朋友的哀求也只是含含糊糊……

  可他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纳粹真的会对犹太人采取种族屠杀,直到偷看了一份电报。他急急忙忙为身为犹太人的朋友买去巴黎的火车票,但一切都晚了,而他妻子的所作所为,也给了他沉重一击。

  看这片子的架势,有点《靡菲斯特》的意思,但远没有那个深度。倒是那个频繁出现的歌唱镜头有点意思,虽然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相信那首歌绝对对海德十分重要。而这些幻想中的情景的出现,也为本片增添了一点神秘色彩。

  总之,影片大体上还凑合,重要的是,Viggo在这里的扮相很年轻,而且很帅!等字幕版出来,我会仔仔细细地再看一遍的,呵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