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观后感精选10篇
《放大》是一部由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执导,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 莎拉·米尔斯 / 戴维·海明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放大》观后感(一):很SB的一部电影
靠
讨厌一切装13的电影导演。
把任何事情放大,你都会发现不为人知的秘密,你以为你掌握了事情的真相,可那只是下一步放大前的假想,世界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真相,只有一层一层纱,最里面应该是空吧
《放大》观后感(三):呵呵
不需要围绕什么
那个颜色,那个调调,那个时候的人,那个时候的人的穿着,那个时候的玩闹。。。
一切都好
就这些就很好
《放大》观后感(四):抱歉
为了不至于睡着,我是一边在论坛里灌水一边看的片子。
我实在没有办法给出还行的评价,但是又没有不予置评的评价,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了,那些喜欢或自以为喜欢这部片子的人们啊,原谅我吧
《放大》观后感(五):虽然很老的电影,但还是值得一看
影片出自安东尼奥。1966年上映。虽然已过多年,影片拍摄手法、进度与现在有之差异,但不能不称之为好的电影。影片带给人思考的内容丰富,政治、人文以及影片最想表现的,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要用心去体会,去理解。
《放大》观后感(六):唯一喜欢的一部安东尼奥尼作品
我记得当年大学时候混到比我高两级的录音系里蹭课,看这部片子时他们全班都睡着了,只剩下我还醒着~喜欢,安东尼奥尼的片子我也就喜欢这唯一一部,欧洲电影导演在硬指标的技法上来看真的太糙了
最后无声无球打网球真够玄乎的
俺这种完美主义者不会太喜欢
边看戴锦华的电影批评,边看电影,感觉个人来说这电影别过度解读,说成事大都市中的罪恶,现代主义的批判,还有是现代社会真实和虚幻边界的讨论,贯之以各种名称。首先,戴锦华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们,本身都是70年代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他们自己都说当时没有电影可看,进口的电影寥寥,逮住一个电影使劲臆想。
《放大》观后感(八):虚无,存在
你相信所见还是所思?
是否意味着最终虚无?
你会接住那个球吗——
那个所有眼光聚集的落在你脚边的
事实并不存在的球?
用影像阐述三观是安东尼的终生信仰,所以他不顾一切地放弃了所有古典主义的要素。影片深刻地探讨了事物的真实性是如何被建立又被颠覆的,摄影师的两面性就像现实社会外表光鲜下的丑陋,现代社会下人们的麻木迷茫却极度盲从的精神空虚,这些批判在当下依旧有启迪。但毫无逻辑和漏洞百出的情节显示总有低智商高情商的艺术家。
《放大》观后感(十):放大?
主角作为一个符号,投射在运动的轨迹中,穿插放大空洞。正如片尾不存在网球赛中飞出球场——不存在的球,随着抛物线降落,以“无形”幻化为“有声”的实物。假想照片中存在的危险,或是制造危险的物种,形成不具象存在的实体:那是言之凿凿,却又转瞬即逝的话语、行为,或以行为成全表现手法的记号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