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捕游戏》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猎捕游戏》是一部由William Friedkin执导,汤米·李·琼斯 /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 康妮·尼尔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猎捕游戏》观后感(一):不禁为汤米李琼斯的宝刀不老所折服
不禁为汤米李琼斯的宝刀不老所折服。这不像是一场战斗的胜利,更像是一场悲剧的完结。影片中出色的刀战值得赞赏,贴身肉搏时闪光的刀刃泛出异样的死亡气息,使人不禁屏住呼吸,真实毫不花哨,冰冷的刀,冰冷的人,冰冷的心,除了战斗,无他。
曾经在冷兵格斗经典电影上看到这个片子的介绍,但最近才终于看了电影。格斗做的很漂亮,亚伦的那种压抑、亢奋综合的神经质表现非常到位。没有什么刻意卖帅或者明显申明大义的做法,演员表现的都特别平实可信。里面有3个镜头印象特别深,第一个是开场指挥官被割喉后直接转到授勋的镜头,第二个是LT杀死亚伦以后的抚头痛哭,最后LT烧掉信,打开门,看到片头救下的狼奔驰而去。那种解脱感真是难以言表。
《猎捕游戏》观后感(三):死在你手里是最好的归途
一个在战争中取得了荣誉勋章但是却患上了战后后遗症的勇士,在现实社会中仍然进行着战斗,只是战场转换成了丛林,对象换成了捕猎员。
一个曾经的教官在战后去,做了一名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设立的保护站中的一名护林员,得到了消息,需要协助警方破获这起案件。
二人在丛林中进行了一场搏斗,最终被赶过来的警察抓捕。
昔日的勇士等待他的是安乐死,在运输过程中他逃脱了。(从这里之后,剧情就是《亡命天涯》中第二幕的一部分戏了。)
逃脱之后去了曾经的家,警察随后也埋伏在周围。
接着继续逃窜、追捕,
这其中有封闭空间的搏斗、城市间的抓捕、最终又将情境引入到丛林。
最终昔日的师徒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
还是故事没有讲好,限于故事线索脉络,情节设置也没有亮点。斗智斗勇也显得很弱,撑不起来。
《猎捕游戏》观后感(四):想起以前打架时
男孩、男生或男人,反正你属于这一类的话肯定打过架,不管主动被动。
那是种什么感觉?呼吸急促、两眼圆睁、血脉鼓鼓,心跳变得剧烈而清晰,周围的声音却仿佛被隔离,这时候只要痛和血!或是别人的或是自己的!
可是打的时候有多么痛快停下的时候就有多郁闷!痛,既有自己的又有别人的;烦躁,并不因打了人而有所减弱。
不过这毕竟只是打架,明天道个歉,小兄弟还能搂着肩膀一起回家。
杀人就不同了,你看电影里,即使技艺再熟练,当午夜梦回时总是一身冷汗,沾上的血再也洗不净了,而且那是条附骨之蛆,只有死才能让他安息。
那一招一式的淬炼,那火星下对利刃的敲击,也许这时才能有一分钟的沉静去摆脱那浓烈的血腥。可是讽刺得很,那精良的技艺和武器只能带来更多的血腥,那让人作呕的血腥,让杀戮更多些吧!也许这样会早日见到死亡那美丽的身影,真的,在他眼中死亡竟如此可亲。
于是渴求的终于来了。
转发“国学数典”
威廉弗里德金是一个近年走下坡路的导演,当然这是相对他早期的名作《驱魔人》《法国贩毒网》和中期《威猛奇兵》来说。他导演的本片虽称不上经典,仍隐隐透出大师杰作的风采,不可小觑。
德托罗的角色是一个极端的动物保护者,他参加过科索沃战争,在灭绝人性的你死我活中扭曲了心灵,转而将这种心理上的极端转化成对猎人的残杀,凭借高超的刀技和野外生存技巧,他就像一个潜行的魔鬼,却又在不时的闪回和对家人的温情中透露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汤米李琼斯十分适合这个老教官角色,作为杀人狂的老师,他的不作为和冷漠也是德托罗走上不归路的原因之一。他最终毫不留情的手刃自己的学生,不像是一场战斗的胜利,更像是一场悲剧的完结。
影片中出色的刀战值得赞赏,贴身肉搏时闪光的刀刃泛出异样的死亡气息,连银幕后的我也不禁屏住呼吸,真实毫不花哨,冰冷的刀,冰冷的人,冰冷的心,除了战斗,无他。
影片没有救赎,创伤后的人如困兽般的孤注一掷,结局必然是惨烈的。这样的结局也许是最好,虚妄的大团圆,只出现在浅薄的贺岁片中,弗里德金毕竟不会让人失望的。
《猎捕游戏》观后感(六):很模糊的感觉
昨晚刚看了影片,其实对演员并不了解,纯粹是因为大大前天刚刚看了男主的另一部片《老爸我被绑架了》,对里面那个年轻而怕事的小偷车贼一晃变成了本片里沧桑痛苦的科索沃老兵感到好奇,才看了下去。结果。。。今晚实在睡不着,非得找个地方说一下我的观后感啦!:)
很同意豆瓣第一篇的评论,那位老师的冷漠对男主的转变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坦白说,这位老师只愿意教别人,但自己却不愿杀人,甚至对用圈套捕捉动物的人都很愤怒。他应该是认为只要自己做个好人就可以了,而对那些他训练出来的人会干些什么——其实他心知肚明——他并不关心,他也并不真的关心那些人。否则他就不会一封信也不给男主回了。在男主那么痛苦的时候,写信给唯一信任的人,结果却是从没任何回音,结果他只好自己孤独地与整个世界战斗。
是的,我看到有影评把本片与《第一滴血》作比较,且不论片子好坏,但本片的男主确实没有兰博那么好运,有个老上级。
其实我对这部影片有一点很疑惑,就是男主真的是看到有人打猎才动手的么?怎么我的理解是“男主参加科索沃受战争场面刺激——>发生转变,认为有武器就是危险敌人——>执行任务伤及平民——>逃亡至奥列冈州森林——>军方派人追捕——>杀掉追捕者,引来FBI。。。。”,换言之,貌似森林里那几个都是主动追捕他才被干掉的吧??为什么说他是因为保护动物才杀害猎人的呢??
这部影片的出彩之处就在于,虽然男主的手段极其残忍,但没人能否认,他其实是个被战争导致精神创伤的人;但是对他的问题,那位老师以及社会都没有想过要提供任何帮助,那个老师最后只是认为解决男主是自己的责任;而男主挂掉后一切又歌舞升平,老师也回到他宁静的田园生活。
于是影片变成了:一个人为国去打仗而被毁,国家又把他当废品处理了,就像丢弃打完的空弹壳。坦白说,最后男主被解决实在算不上什么光明正大的正义战胜邪恶,而只是不光彩的善后。
我不知道那位导演是想表达什么反战或是什么,但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越战老兵,那貌似也是一群受战争创伤很严重的群体。而如今只要有战争,就还会有这样的人吧!片中男主写给老师那些热切的信,令人不禁想到,如果那个老师回信,男主又会变成怎样呢?
令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片子,令人思考的片子,应该算是好片吧!:)
豆瓣第一篇文章终于发完,希望以后能多写点:)
战争症候群不可治愈患者发问道:“你知道今年会有60亿只鸡死在屠宰场吗?若这种物种开始蔑视我们,然后屠杀我们,你会有何感受?"
情节交代和剧情发展铺陈的节奏,虽然不至于说是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却做到了让你逐渐被吸引住,且越来越强烈。而气氛的把握上,我认为处理得相当不错,且正是那些似乎对剧情发展和电影类型定位完全无影响的小情节,让这部电影深入我心,以至于不想给它简单粗暴的贴上剧情片动作片的标签。那些小情节:LT救下狐狸;哈兰给LT写信祈求引领;LT在知道哈兰逃走(剧情即将又至一个高潮)前,一般观众都会立马知道,LT抬起头看到新闻就将是一个触发情节的开关,没想到的在这个触发点之前,导演竟然安排了一段三个小孩子躲猫猫的游戏,连我都情不自禁的感到美好的笑了;以及哈兰回到家里跟女儿玩耍的游戏和他说的话。
人性自是矛盾,人心复杂又简单,不想多说,只是想说那些反映这些的片段选取得非常好,平常自然又足够深刻。
而电影场景之间的联系或者说是铺垫,也交代得非常好,富有哲理。LT 盯着窗外说:”这是城市丛林“
同样的足迹追踪术,环境细节侦查,交手,武器——刀。磨石刀,铸铁刀;铸铁刀,磨石刀。在丛林里,后转城市丛林,最后又再次回归到丛林,在飞溅的银瀑旁,LT完结了自己作为 亚伯拉罕的祭儿的”上帝使命”,抚着倒下的哈兰的额头。然而冲击我的是下一个镜头,一头埋进那纯白的奔涌着的瀑布的那一帧,像是冲刷掉了刚刚两人你一刀我一刀,刀刀所见的血。还像是内心的泪涌。
眼前又是那一片纯净的雪,在英系哥伦比亚山脉,那些祈求开导的信件,为什么LT没有回信过?想起LT在哈兰回家看女儿时,在一个房间找到他,哈兰说:”我不信任你。“那时,我却觉得哈兰可以被挽救的,一个把”我不信任你“说出来的人,不是说给对方听,是在说给自己听在对自己下狠心,但这更是说明自己曾经多么相信过对方。哈兰曾经能被挽救,最终却是到不可治愈,即使圆满的结局也是可悲的。耶和华只是试探亚伯拉罕的忠心,LT却必须得手刃自己造的孽。
FBI那个帅气的女探长的设定,虽然是很normal的商业片吸眼球模式,却让我觉得是这部电影聪明的地方。她和她的”现代团队“像是使这部电影中贯穿始末的有点极端的宗教思想和关于生灵的深刻思考淡化出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