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浮云世事》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浮云世事》影评精选10篇

2018-10-03 01:1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浮云世事》影评精选10篇

  《浮云世事》是一部由阿基·考里斯马基执导,卡蒂·奥廷宁 / Kari Väänänen / 叶琳娜·萨罗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浮云世事》影评(一):浮云世事

  这部电影里古典乐代表着悲悯,爵士代表着闲适民谣代表着狂欢,音乐完全融入到剧情本身,带动了影像震撼力。导演的御用的演员肢体语言比较收敛然他们的眼睛里观众会读出喜怒哀乐来。

  导演最为不易的是他总是在影片最后给小人物一个希望,就如本片从天而降光明结局让人在持久压抑里得到了一点暖意。纵观导演的大部分影片,他的人道主义立场和不屈服命运的人生态度远比好莱坞虚幻故事和高科技有趣

  《浮云世事》影评(二):54

  温暖出现在最后一刻。夫妻两人在店外一同仰望天空,阿基•考里斯马基的那条爱狗再次出现于屏幕之上。他们好像在仰望观众,而观众在看向大屏幕上的他们。

  《浮云世事》影评(三):小人物之歌

  非常符合我目前心境片子,所以我不由自主竟当励志片看了(不要笑),幸亏导演给了一个光明的结局,否则我可能还会为此颓败那么一会儿。这也侧面说明电影将这对平凡夫妻的失业生活拍得多么细致真实,他们如何一步步落到困境里,又怎么不肯放弃地慢慢游出水面努力寻找可供呼吸方位人世艰难,但只要活着,便不能也没法离席,隐忍的焦灼抑郁相濡以沫情意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

  手法简洁凝练、炉火纯青表演内敛沉着、不露痕迹。只有音乐与色彩带有含蓄情感,似失意,似忧愁,似怀旧。

  非常推荐

  《浮云世事》影评(四):结尾泄气

  http://blog.163.com/stevenzh1189/

  风格极其简约,一对几乎同时下岗的夫妇绝望中的挣扎,令人想起他的前作《火柴女工》“勾勒出现代人缺乏激情麻木生活和当代社会的异化。冷冰冰的气氛中弥漫的孤独情绪,大量沉默段落里渗透的抑郁与绝望,一点点地揭开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幻梦的破灭和尊严的丧失。”《浮云》承继了这种无望的沉重可惜结尾处贫无立锥之地的这对夫妇,忽然得前老板资助,一下光明起来,则未免落入了窠臼。考里斯马基毕竟不能象成濑巳喜男一样冷眼旁观,将无情进行到底,更见出冰冷如铁的生存实相。

  《浮云世事》影评(五):细节笔记

  我的第二部阿基 其中很多处情节看着的时候真都感觉非常可爱 想要记录下来 不过还是有些遗漏没记 之后想起来了再补吧。

  开头部分,妻子下班,走上丈夫开的电车,此时妻子看丈夫的眼神可以说是本片里爱意表达最浓且明显镜头了,我一开始甚至以为他们并不是夫妻而是刚认识不久女主角暗恋男主角罢了,结果随后夫妻回到家中,冷清色调冷漠表情又让我误以为夫妻关系不佳,整部片子看下来也很有意思,芬兰人好像还真的是这样,阿基镜头下面无表情的芬兰人其实很温情的。

  1.妻子离开餐厅失业后镜头从近到远的推拉然后一辆电车穿过女主角的面前,随后灯光暗下。

  2.男丈夫找到了一份全新的工作回家带了花。(双方面无表情到我再次以为夫妻关系不佳)

  《浮云世事》影评(六):世事如浮云,且行且珍惜

  好人倒霉让人怜悯坏蛋出丑使人发笑,这是某影评中精彩一句话,揭示了人性规律和影片常用技巧

  人生一大苦难贫穷。不仅贫穷,还失业了,并且父亲二人接连都失业了,断绝了生活来源,不仅失业了,还找不到工作,不仅找不到工作还被流氓打,不仅被流氓打,还陆续失去了家具电视车子,这哪里是电影啊,这是对善良折磨。幸亏女主是一个勇敢坚强的人,从酒鬼大厨手中夺下刀开始展现这种迎难而上品质。面对一次次的希望和打击,毫不气馁。最后开饭店的时候反而胆怯了,“万一赔了怎么办啊”,因为赔掉的不仅是她夫妻二人的希望还有朋友家产和对朋友们的再一次打击。饭店开张没有人来,集体渴望焦灼的眼神把情绪推起来,这时候我想导演如果再一次让这些可爱善良的人倒霉,我就不看他的电影了。意料之中的,饭店大获成功,女主和她的朋友们过上了安稳幸福生活。结束镜头是夫妻二人抱着狗,抬头看着天上的浮云,阳光照头发上,一丝丝金光惬意的抽一口眼烟,世事如浮云,且行且珍惜啊。

  阿基的电影,基本上没小孩,在勒阿弗尔中的男孩,看上去也最少十四以上了,因为孩子天性活泼容易冲淡这冷冰冰慢吞吞的氛围,这氛围是简单冷静对话、收敛的肢体语言、背景物体静止不变、舒缓不变的镜头节奏、精心布置场景、冷凝的色调营造的,为了维持这氛围,一些过激的场面,比如女主夺刀、丈夫被打等,都放到画面外或者直接掐掉。演员的年龄偏大,固定合作的演员,多年过去了,变老是没有办法事情

  小人大人生,阿基的电影永远题材。苦难重重,这些小人物或者顽强面对(浮云世事),或者重启人生(一个没有过去的男人),或者心头努力保持一丝希望之光(薄暮之光),或者呐喊一声重归平寂(坐稳了,泰迪娜),或者绝望对抗(火柴厂女工),或者自我放逐(罪与罚),或者互相帮助温情绵绵(勒阿弗尔),或以荒诞冷眼面对(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或形形色色韵味十足。每一部都是冷凝舒缓中透着炙热的爱意与精致幽默。我本身就是小人物,我喜欢这善良的电影大师

  《浮云世事》影评(七):点烟的热情

  “便宜东西我才用不惯呢。”表姐前些天Q里和我说的。因为A计划不够,他们一起在SA傻穷,她要和A分手了。她还告诉我这里男人多的是,有钱家境好的也多的事,她才不怕。

  当我们对这类故事烂透于心了,爱情就早已就是买卖了,所谓的终身交易

  伊洛娜和丈夫双双失业了。身上还负着分期付款债务日子异常艰辛。芬兰人的表演毫不夸张,处处显示着冷静。外出找工作无果,丈夫喝醉了伊洛娜就静静的陪着他。想尽办法工作,换来老板逃逸,丈夫为替她要回工资被打重伤不敢回去。彼此相互扶持,没有大吵大闹,就算困难,就算赌博到最后输光了,忽然依旧冷静坐着,默默对抗这一切。

  浮云世事,世事都是浮云。是福不会是祸,是祸躲不过。片子里女主在困境里,在顺利时总抽着烟。失业了坐在咖啡厅里点烟,半夜在家客厅抽烟,她的旧同事说你抽烟太多了不好找工作,丈夫失踪了,她在家里抽烟,最后餐馆来客络绎不绝,她在餐馆外面抽烟,不乏于冷静和思索,好的坏的,都化作烟,飘走,沉寂,再继续回归现实,对,这一切都是浮云,都只是生命里的匆匆过客,当下你在忙碌着什么,你在乎的什么,通通带不到以后,始终陪伴着你的,只有你的这一刻的心态

  欣赏女主的乐观,因为我想坚持,坚持着我们处于什么阶段就该努力做相匹配的事情。有理由要求自己,但没有权利以高要限制别人。女主想的是自己怎么去执着,去改变,不曾埋怨丈夫的无能。现实呢,相反了,让我想到“作业本”的话,你让人送你劳斯莱斯有啥了不起,有本事你送人一辆试试

  浮云世事,1996,芬兰,Aki Kaurismäki。

  《浮云世事》影评(八):抑制的泪水:阿基·郭利斯马基电影集之《流云世事》

  题记

  再不行,我们就吃墙纸,我们已经熬到今天了

  阿基·郭利斯马基是从看小津的电影入门的,所以他的影片有着对小人物细腻的描摹和许多长镜头的运用,甚至他比小津走得还远,插入的字幕不必要枝叶全部割舍,短小、精悍是他影片最大的特点

  这是郭利斯馬基导演当代芬兰三部曲的第一部。他的电影总是会给人意外,开头舒缓的爵士弹唱由影片作曲舍利·费什尔(Shelley Fisher)亲自完成钢琴余音未了,厨房醉酒闹剧已经开始,导演在影片节奏上张驰有度游刃有余,而肥硕的保安无法制服的醉鬼却被瘦小的艾娜制服,这种荒诞的反差让观众得到了快乐。而当找到一个快餐店的工作,整个店面只里外只有她一人兼任收銀、廚師、跑堂三角却死要面子一丝不苟的程式化,这种刻板让人在笑声里有着一丝哀凉,在社会的培养下人已经失去了自己。影片以十分平静的手法表现了困境里他们的无奈,从还不起银行贷款家具、家电被收回、贱卖小车到狗急跳墙地赌博非常清晰将被命运捉弄人一步步走向无望的过程。在他的影片里面对人生悲苦主人公往往不落一滴眼泪而以凝重的脸色克制情绪,推镜头将窒息的气氛传递给观众引起对困境的关注和怜悯,故而他的影片给人的触动是一种心灵渐进的感伤

  同样,这位20世纪最有思想和影像的芬兰大师在这部影片利用电影院的场景以《金钱》和《驳船亚特兰号》两张海报向他的前辈罗贝尔·布列松和让·维果致敬。同样,电影院里凯瑞和妹妹的对话和墙上的招贴画对比显现出导演对于电影黄金时代看法和对当下电影暴力的无奈。

  在这部电影里古典乐代表着悲悯,爵士代表着闲适,民谣代表着狂欢,音乐完全融入到剧情本身,带动了影像的震撼力。导演的御用的演员们肢体语言都比较收敛然他们的眼睛里观众会读出喜怒哀乐来。

  导演最为不易的是他总是在影片最后给小人物一个希望,就如本片从天而降的光明结局让人在持久的压抑里得到了一点暖意。纵观导演的大部分影片,他的人道主义立场和不屈服命运的人生态度远比好莱坞虚幻的故事和高科技有趣。影片获得了1996年度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附录:影片资料

  流云世事(Drifting Clouds)芬兰1996

  导演:阿基·郭利斯马基 (Aki Kaurismäki)

  演员:凯蒂·奥丁妮Kati Outinen、凯瑞·瓦纳尼 Kari Väänänen

  片长:92分钟

  推荐指数:IMDB: 7.8/10 (1,065票)

  个人评价艺术性7.5,欣赏性7(北欧著名电影)

  2006年1月24日 星期二 下午18时58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浮云世事》影评(九):2017TGHFF 導演導讀 : Aki Kaurismäki

  2017年金馬影展。Aki Kaurismäki導演專場。展現了7部阿基導演的電影。 今天晚上(20171107)播的是這部《浮雲世事》。 映後講座是聞天祥做導讀。侯孝賢導演有到現場。 金馬影展在用底片放映的時候,如果片商可以賣膠捲給影展,影展就會在底片上面燒上中文字幕。播完後存在電影資料館。 但如果片商不願意賣片,影展方就只能借膠捲來播,播英文字幕版本,然後再還給片商。 阿基導演第一部在TW公開播映的片子,是在1996年的金馬影展上,當時播的是《列寧格勒牛仔去美國》,因為買不到底片拷貝,播放時就只有英文字幕。 金馬影展這次放的七部阿基導演的片子都是數位修復版(DCP),一看字幕就知道了。雖然《浮雲》也還有拷貝在TW。 阿基很愛狗。 《浮雲》裡面的狗狗還拿到了坎城最佳動物演員… 阿基有很重的煙癮,他覺得電影不能超過兩個小時,不然對不起煙友們。 阿基有固定的合作班底,也自己做剪接,鏡頭使用上面都很節制,不會濫用鏡頭。 《浮雲》1996年在坎城首映,片尾說這部片獻給了《天堂弧影》的男主角Pellonpää,導演和他合作了很多部片子。 《浮雲》裡面有一場戲,男主角看電影看到一半出來罵電影很難看,影院裡面「乒乒乓乓」的聲音,暗諷當時的好萊塢電影。 阿基導演覺得的好片是男主角經過走道,牆壁上面的海報的片子。 阿基導演在這裡省略了很多,沒有交代男女主角進戲院、寄存狗。 賈木許的《地球之夜》和阿基有相似。 北野武沒有北野武演的暴力片,比如《那年夏天》,和阿基的美學有相似之處。 《那年》沒有交代男女主角是聾啞人。有一場戲是他們出門,老先生跟他們說要下雨了之類的,他們只是對老人微笑。然後他們扛著衝浪板往前走,女孩子改變了衝浪板拿著的重心,男主角感覺到重量變了,才回頭,北野武省略了女孩子改變衝浪板重心的過程。 類似上述的敘事省略,在《浮雲》中出現了很多。 一開始就出現了暴力的場面(暴力在畫面外發生),廚師喝醉酒,男主角去制止,受傷了,女主角去就搞定了。省略了拍暴力場面,但觀眾都知道發生了什麼。 男主角失業,喝醉酒回家,省略了一些進門的部分。只有女主角躺在床上,聽到聲音,出去就看到男主角倒在客廳了。 男主角去討回女主角的薪水,被毆打後消失一個星期,再回去找女主角,省略了男女主角和好的鏡頭。就直接看到女主角拿著男主角的鞋去修鞋。完全沒有任何廢戲,而且營造出了輕盈的感覺。 《浮雲》裡面對社會底層、失業問題有舉重若輕的關懷。 《浮雲》色彩很棒。女主角一直穿著紅色外套(除了她心情不好的時候)。 一開頭的戲,女主角穿紅色外套,等綠色的電車,上車還親吻了司機。然後女主角坐到終點站,下電車,坐上丈夫的別克轎車,一起回家看電視。然後才交代,那個電視是貸款四年買來的,這也為後面他們失業埋下伏筆。 女主角第二天一邊打掃一邊聽電視(電視可以用聽的),然後聽到奈吉利亞「正制迫害」,才停下吸塵器看電視。 阿基導演後面的電影也很關注難民(2017的片子《希望在世界另一端》),這點和貝拉塔爾很像。 阿基《火柴廠女孩》也有提到「天庵們」的事情。 阿基的電影對白不太多,演員總是在抽煙。 演員說的也不是生活語言,而是「帶有冷冽的黑色幽默」的話語。 阿基導演做過很多工作,他說自己1989年之前做過超過40份工作,這些經歷是他「勞工三部曲」的養分來源。 阿基導演有寫過影評,受法斯賓達的電影影響。但有傳言說阿基之前沒看過法斯賓達的電影。可能就類似有人說侯孝賢的電影很像小津安二郎,然後侯孝賢才去看小津吧…(雖然不太可能…做為專業影評人/電影創作者沒可能沒看過這些名導演。) 阿基和他哥哥都是芬蘭的名導演。但他們現在都不住在芬蘭了。 阿基的夫人是一位畫家,阿基電影裡面的有些畫是她夫人畫的。 金馬影展一次可以放200多部片子,但也無法展現阿基導演的每部片子。 今年金馬影展除了新片《希望在世界的另一端》(新片是吸引觀眾的鉤子),還集齊了「勞工階級三部曲」,也放了阿基的第一部片《罪與罰》。 現如今用「作者論」的觀點倒回去看,阿基導演也算蠻從一而終的。 阿基會拍《罪與罰》,是因為看過楚浮訪談希區考克那本書,希區考克一直在讓助理去買劇本(如果希區考克本人去買,版權費應該會爆貴..) 希區考克覺得不是所有作品都適合翻拍成電影,比如希區考克從來不碰杜斯陀耶夫斯基的作品。所以阿基就想挑戰希區考克的說法。 《罪與罰》被阿基改編得有點不像原著了,地點也被搬到了赫爾辛基,但是氛圍和原著還蠻像的。男主角周圍的人意識到男主角是兇手了,但是周圍的人沒有揭發他,因為不揭發就可能有某種「獲利」。最後男主角講了很有哲理的話,談到人類恆久性的孤獨。 阿基第一部片《罪與罰》就拿到了芬蘭的新導演獎(芬蘭年產電影十部左右而已…競爭比較小…笑)。 《天堂孤影》是阿基和Kati Outinen還有Matti Pellonpää合作的開始。 Kati現如今還一直和阿基合作。 《天堂孤影》今年金馬的預告片剪接的一段,很像《彩雲飛》,只是是「恐龍版」(誤…),男女主角就坐在沙灘看海,然後男主角Pellonpää撲倒Kati,Kati原本在抽菸,撲倒以後,鏡頭拍的是Kati手中的煙。 但其實這部片沒那麽浪漫,在講勞階級的友誼和愛情,是非常現實的。這部片最迷人的地方在於男性的情誼。 男主角是清潔隊員,想要自立門戶,但男主角朋友出了意外。女主角是超市收銀員。因為一個創可貼,男女主角建立起關係。後來,女主角找到了新工作,但也和經理之間出現了某些情愫。女主角搖擺在清潔員男主角和服裝店經理之間。這真的是宇宙難題,女主角該如何選擇?女主角最後問男主角「你可以養活我們兩個嗎?」,這個問題也是一個句號,因為女主角其實已經下定決心要和男主角在一起。 卓別林的《城市之光》,女主角是瞎子,卓別林偷看女主角,女主角澆水澆到了男主角。男主角一直幫助女主角,但女主角誤以為男主角是一個有錢人(聽到卓別林從車上下來),才開始向他賣花。卓別林付出一切,而自己鋃鐺入獄。女主角發現男主角不見了之後,誤以為自己想多了,自作多情以為男主角幫她是對她有意思。卓別林最後出獄,有小孩子欺負他。女孩子已經開了花店,眼睛好了,她看到流浪漢卓別林,女孩給卓別林一個銅板,卓別林不要,說他只是想要一朵花。女孩一碰到卓別林的身體,意識到卓別林就是之前幫助她的人。這一刻,女孩子要不要問卓別林?女孩一直以為是富人在幫助她,如果她問了卓別林,那她之前的夢想就破裂了。這很殘酷。 伍迪艾倫就沒有卓別林這種境界,《曼哈頓》最後,女主角就說給她六個月的時間,等她從倫敦回來就給男主角答覆。 《新橋戀人》,女主角快自我放棄了,到橋邊,然後遇到了男主角。後來,男主角想要燒掉所有的報紙,不小心燒死人,男主角就入獄了。最後,男主角跑去找女主角,在塞納河畔談判,最後兩人一起掉到河裡面(很恐怖…導演還故意拍到兩人要被漩渦捲進去),到最後女主角應該回到男主角身邊了,因為導演讓整個巴黎都在放煙火。好啦,對於煙火應該是理解成祝福的煙火,是導演對跨越階級的愛情的禮讚。 《浮雲》最後,一個俯角拍男女主角看天空。但電影中的壞人依舊存在。阿基不喜歡拍暴力,他不迴避暴力,只是不拍出來(省略暴力的過程),非常短促地交代了醜陋的暴力。 阿基知道這個世界的殘酷,所以才給男女主角最後的關懷。 阿基先想好題目,再寫劇本。他寫劇本很快。 阿基每次都想給角色悲慘結局,但最後都因為同情角色,所以給了一個稍微緩和的結局。 阿基導演的《亞麗爾號》,有點在幸運悲劇幸運悲劇之間搖擺。男主角獲得一輛敞篷跑車,但是北歐很冷。男主角被搶劫,只剩下跑車。男主角因為跑車,遇到了開罰單的女主角。男主角後來入獄,卻遇到了一直幫助他的人(Pellonpää飾演)。 阿基拍搶銀行很容易,就是男主角進去,然後出來,撒了一些錢在街上。 聞天祥一開始不喜歡Kati這個演員,他真正喜歡上Kati是在《火柴廠女孩》。而且這個《火柴廠女孩》的女主角最後沒有離開。 《火柴廠》敘述重點在女主角身上。女主角是平凡的在火柴廠工作的女孩,生活很單調,她和父女關係冷淡(女主角買一件裙子都會被父母打耳光,有點像《鋼琴教師》)後來女主角穿上洋裝,遇到了一個男人,她以為自己遇到了真愛,但這個男人是渣男(很通俗劇)… 後來女生還寫信給這個男生,直到女主角落款,觀眾才知道女主角叫什麽名字。(看到這,聞天祥覺得自己快落淚了),落款其實包含著對未來的想象。所以當這個想象破滅,女主角最後玉石俱焚,也是可以理解了。 阿基很崇拜布列松和小津。 (……時間不夠了,講座草草結束…………)

  《浮云世事》影评(十):zz:Pictures from Finland...

  I never used to like Kaurismäki films, mainly because I didn't understand them and thought they were boring. I have since then changed my mind. The thing with Kaurismäki films is that you can watch them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em and still like them or you can understand them and not like them etc. each in their own way. However, they are not these artsy-films that only critics love and everyone else hates. Drifting Clouds is Finnish life that has been made a parody but it's not mocking Finnish life. There are people like Lauri and Ilona. Lauri as played by Kari Väänänen is a very typical Finnish male in a way he behaves. He may not say much, but you just know that he really loves Ilona. And no matter how Lauri behaves, Ilona loves Lauri as well. You don't need a million 'I love You's to get the message through, just take a look at his body-language.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Lauri has just bought a new TV (with colours) on part payment. They have a similar plan for the sofa and the bookshelf - as Lauri optimistically puts it: In four years time they can afford to buy books as well. Then they both lose their jobs because of recession. Getting job is difficult, Ilona is being told that she starts to be a bit too old being a waiter,she's 38 (wonderful scene with Esko Nikkari) and Lauri has medical problems. Too proud to go and get unemployment benefit, Lauri says something like I don't beg, I am me... which reminds me of another Kaurismäki film, Calamari Union where one of the characters called Frank as played by Kari Väänänen says something like I don't drive buses, I am me.. Well anyway, back to Drifting clouds.. so yes, they continue their quest for employment. The characters in the film don't talk very much, and at first it really bothered me that they didn't sound natural at all, but I actually know people who speak less than that and it's completely natural! I loved the scene in the breakfast table when Lauri is preparing to take the dog out - he finishes his coffee, says that he's going now, Ilona replies simply 'Good' then Lauri asks whether he should take the rubbish out as well and once again Ilona gives a very minimalistic reply saying 'Take'. It works beautifully 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funny to foreign ears, it's normal to have such conversations in Finland. The ending gives hope and is very optimistic but not in the Hollywood sense of the word! Great songs throughout the film which really echo the feelings of the characters (too bad the songs have not been subtitled - they could have since in some scenes the characters speaks so little!)

  I think this is a fantastic film. Both Kari Väänänen and Kati Outinen are great. The film is dedicated to Matti Pellonpää (little boy in one photo) who was supposed to have starred in the film, but sadly he died before they started to film this...well, he wasn't the first Finnish person to drink himself to death..

  To truly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Kauas pilvet karkaavat (Drifting Clouds)you need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of the Finnish mindset, and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of the Finns I would recommend this film. Kaurismaki is able to encapsulate and embody the Finns and Finland in his work. I have lived 10 months of my life in Finland, and I was therefore able to identify immediately with this film through my experiences of Finland and the Finns themselves (my dear friends there). This film captures the sense of space that Finland itself has, the sense of space that the Finns create around themselves (Finns appear to me to be somewhat unseasy with urban and city living, hence everyone's desire to escape to a kesamokki, summer cottages at the earliest possible time) and the understated, no-BS nature of the Finns themselves, it is the only country I know where it is truly possible to have confortable silences when conversing with people.

  ilent despair, brought on by the extremes of the climate, Finland's relative isolation, the social problems that DO exist there (despite being a Scandinavian country with all the images of a freedom and social support that that may conjure), the expectation of conformity that exists within such small societies, and yet the strong innate desire of every Finn to truly assert an individual identity over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is 'organised freedom' are all apparent in this film and are how I observed Finland. The 'national' sport of drinking until one passes out,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dark days of winter, and when coping with depression or despair. To any Finns out there, this is not meant to cause offense, my apologies if these comments do.

  Kaurismaki's use of long shots and one takes for a sequence of action (or non-action), and the sense of time and anticipation that they create, until you realise that the anticiption amounts to nothing, which is so in line with the Finnish sense of humour. It is always difficult to generalise about a particular nation and make sweeping statements that are meant to be applicable to all who live within the confines of those national boundaries. But as a small country (in terms of population) with a closely homogenous people, these traits are quite discernable, especially with the impact that th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brings...Drifting Clouds and the Leningrad Cowboys ar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I make this disclaimer, the film is actually gloomier than life ther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