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会我的五件事。
VOL.660
微博@曲玮玮
我的私人微信ID:qvweiwei5
愿你爱得广阔自由
2017年。
想和大家分享我一年里的几个片段。
///
一。
三月那时公司还非常小,公司有两位同事都在成都,我和另外一个同事idle跑过去和她们会合,去看望已经惺惺相惜很久的欣欣,也要说服还是实习生的想想来全职加入我们。
那时我才大四,还没毕业,还不像现在,能从容地跟面试者聊公司的业务框架和愿景使命,给每个人规划发展路径。那时聊天很随性,正经崩不住三秒钟,甚至带着想想去一间开在居民楼的养生馆里洗脚。(哈哈哈哈)
唯独有一个坚定的想法,要对每个愿意把前程交付给我的小伙伴负责。
因为见过太多有潜力有灵气的年轻人,没有谨慎选择第一份工作,在一个了无生气的部门机械地工作,虽然清闲,但因为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和指导,就这么蹉跎下去。
2017年公司又新加入了很多伙伴,2018还会有更多。但始终记得那天在成都太古里的一家川菜馆,我吞咽了一口果汁险些呛着,然后用并不淡定的语速,磕磕绊绊地跟想想说,这份工作会让你惊喜的。
转眼将近一年过去,欣欣想想的薪水都在不停涨。
直到现在,我仍然时常在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我依然厌弃一些太过宏观的大词,厌弃那些每个人必须正襟的会议,只想把自己认为的那些确切的扎实的可感的美好,带给我身边那些可爱的人。
二。
/ 5月跟着图书公司在全国各地签售。/
说真的,可能跟我自己性格有关,我并不是那种纯粹的偶像型作家,之前也不会鼓励粉丝们去建所谓整齐划一的后援会。我跟读者们更像一种朋友关系,经常在微博跟他们瞎扯淡瞎贫,恰好路过他们的城市做活动,如果他们恰好有空,那就出来聊聊天。
但这次大批量在线下见到这些可爱的人,还是很感动。毕竟渡人也是渡己。
而现在,除了大数据会给你的年度歌单年度搜索记录做盘点,也不会有太多人真心关心你外表下的真实人格,你情绪的蛛丝马迹。从前觉得世上有真心懂你的人,是件很浪漫的事。现在不再奢求一个人能懂你时刻迸发的灵感,懂你性情里的细枝末节。
而作为写作者,或者作为内容输出者,才华的一点碎片被人拾取欣赏,也是幸运。
三。
/ 翻了相册,八月最开心的事有三件。 /
第一件事是陪直男同事去逛街,进行了传说中的“直男改造”。前后差异还是很大的,我们俩看着照片不停在感慨装扮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为他挑衣服和拍照的那些时刻,我心底的满足感和涌起的快乐,比我费尽心机打扮自己时,要多太多。
第二件事是陪好朋友去练钢琴。其实我弹得也并不好,教了他一首短小精悍的曲子,他也在不长的时间里学会了。别人因为你进步了一点点,那一刻我心里好像又被春风点燃了。
第三件事是回威海在街边当了半天马路志愿者,就是那种戴着居委会大妈的袖章,举着小旗子指挥小朋友过马路的人。我站在那没有半点羞赧,就好像自己已经化身成真正的居委会大妈一样。
越来越发现,自己真的有所谓传说中的利他性人格。成就他人带来的满足感远远大于成就自己。我曾经也保持过警惕,也拷问过自己,我是真的在无私奉献还是为了在他人身上找存在感。
我知道这种闭环式的纠结根本没有答案。有时不必忤逆自己的天性,如果一件事让你得到快感同时又能利他,那去做就好。
四。
最半年因为工作的关系,陆续专访了很多艺人。陈伟霆、桂纶镁、胡军、胡静、蒋欣、闫妮、董子健……
很久以前看过柏邦妮有本书叫《见好》。有句话大意是说,那些被公众贴标签解读过无数次的人,肯定也藏着一些不被外人发现的好。她的快感,就是去挖掘那些潜伏在表面之下的“好”。
我一度是个不拘小节的人(现在可能也是),甚至每次化妆啊做美甲啊睫毛啊做头发啊,都带着一种极其应付且不享受的心态,认为这些是对生命的消耗,认为所谓的优雅与光鲜是庸俗人类放弃对内在的追求之后对外在的矫枉过正。
见过越来越多艺人,真心觉得保持所谓的光鲜,同时举手投足令人感觉舒服,是一种需要毅力去坚持,也值得钦佩的能力,也是一种职业性。这是一种很难拿捏的尺度。
保持优雅和挺拔,是件非常值得尊敬的事。
五。
不经意又絮叨了那么多。
跨年夜里,自己在酒店又看了一遍《甲方乙方》。1997年过去了,我们都很怀念它。
往 · 期 · 精 · 选
(点击下方题目即可阅读)
哼,不会聊天的人不准谈恋爱。你策马扬鞭仗剑天涯,我在路边赏我的花。“今天准备抢婚。”| 参加前女友的婚礼是什么体验?为什么长期炮友总有一方想转正? | 婚前该不该同居试睡?GoodNight
-
给大家安利我和好朋友倾力打造的新号,
曲和和。
点个赞,愿你爱的人也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