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没错,错的是我们所有人。
m i d n i g h t w h i s p e r
内容 | 张十五
封面 | 月饼喵
被勒令下线整改一周的微博热搜昨晚9点回归了,只是画风变成了这样:
很多人说,这已经不是热搜了,更像是高中政治课的考试现场,再也找不到之前吃瓜围观的乐趣了。
可真正改变热搜的,不是网信办,不是微博,而是身处后信息时代的我们所有人。
《鬼》-草东没有排队
早在1992年,尼尔·波兹曼(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就提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观点:
信息已经沦为了垃圾。我们终将被信息淹没,没有时间辨识信息的真假与价值,饱尝后信息时代的恶果。
未来不太可能会出现像《1984》所描绘的那种严格的信息控制,更有可能出现的是,这些焦点模糊、分散注意力的信息,会像大溪地的水一样将我们层层吞噬。我们说不定还会爱上这种被信息淹没的感觉。
这说的不就是用生命刷微博的我们吗?
每天花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在自以为有价值的内容上,因为明星生活的鸡毛蒜皮而大哭大笑,不得不接收潮水般丝毫不感兴趣的信息。
然后滋生出一个恶性循环:
当身边所有人都在刷微博的时候,你不刷,意味着没有共同话题,意味着在你提出疑问的时候,只能收到一句:你这都不知道??
于是为了和整个圈子结合的更紧密,你只好成为他们的一员,并且带动更多人的进入这个圈子。
有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某个颁奖晚会上,明星A和明星B打招呼,而B不知道是没注意还是怎么的,没有回应。
于是两个明星的粉丝在微博上展开激烈骂战。我把那些三句话不离对方母亲的粉丝评论,给一个平时不玩微博的朋友看。
他说:这些人是疯了吗?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圈模范夫妻”的背后是货真价实的甜蜜,还是早就离婚的事实?
“明星撕逼/组CP”的真相,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刻意营销?
所谓“出轨劈腿”的劲爆新闻,究竟是恶意造谣,还是真相大白?
不管是明星造假还是网红骗人,早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无非是看谁的“瓜”更大更甜,谁的“锤”更重更猛。
更可笑的是,那些让我们“震惊”的热搜新闻,原来只要几万块钱,谁都可以上。
一旦真相缺失,就意味着无从判断,我们只能被动接受经过加工或者编造的“事实”,别人给什么,我们信什么。
更可怕的是舆论情绪的激化,我们总是在说言论自由,却在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之后,忘了言论自由的前提是言论的高价值。
这是一个打字不用负责任的时代,对言论自由的解释更多时候表现为:
老子想说什么说什么,你个傻逼管得着吗?
我们躲在键盘后面,毫无限制地用“cnm”“nmb”抒发情绪,却从未考虑这样尖锐的情绪和言辞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
不要轻视这种“闹剧”的杀伤力,认为这只是年轻人的“胡闹”。
其实这是在绑架舆论,指鹿为马。现在甚至发展到“你批评我们的明星,我们就要搞垮你”。造谣言,买热搜,疯狂举报,绑架社会舆论。
而对那些高高在上的明星也好,公众人物也罢,你疯狂的打Call和维护,不过是自我感动罢了,他们并不会因此而做出任何改变。
在这样的微博环境下,即使你用很平和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想法, 也会被极具攻击性的回复逼得不得不用同样的方式反击。
还记得之前的江歌刘鑫案,我的同事仅仅是在微博上发布了一些和主流观点不太一致的看法。
结果遭到了长达一个礼拜的网络暴力,每天都有无数的侮辱性评论攻击她的微博,内容甚至涉及父母。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道:
人们宁愿关心一个明星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也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
确实,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在微博热搜上知道了“某某明星出轨”“某某某明星劈腿”这些信息而变得更好,一点点都没有。
相反之下,没有热搜的这一个礼拜,我过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干净。
是的,干净。
再也没有那些铺天盖地的炒作营销和层出不穷的明星花边,喜欢的Idol放个屁都激动老半天。
谁又结婚了谁又出轨了都爱谁谁吧,那些网红大V是死是活干了什么跟我没有半点关系。
原本爱如生命的“我老公”“我老婆”,现在看看也不过就是个长得好看的人而已。
我终于不用再因为别人的成功否定自己,也不会再为了谁的落魄而心有戚戚。
我有更多的时间关心自己的生活,而非另一个世界的浑水。
很神奇,真正从深陷热搜的状态里跳出来,再去看以前为了微博上屁大点事就嗷嗷叫的自己,傻逼到不忍直视。
现在微博热搜又回来了,即使加了“新时代”的前缀,但不知道又会有多少人像从前一样,一分钟刷七八次,找新的乐子,用别人的生活填补自己的空虚。
我会的,但仅仅是因为工作。
比热搜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
如果没有热搜
这个世界会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