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吗?不在
lowtime | 慢时光
文/时光君—双木慢时光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周末晚上,我正舒服地窝在床上看剧。突然,微信的提示音打破了这份安逸,一个许久未联系的同学发来的,只有两个字,“在吗”。
收到这样的信息,我是有点慌张的。许久未见的人打招呼,总能让我猜测许久。
我想了许久,实在没想起最近与他有什么交集。纠结了一会后,还是回复了他“在啊”。几秒后我们的对话变成了这样…
“我下周去深圳玩,在你那里住几天可以吗?”
“不怕,反正深圳地铁方便。”
“不是,我这挺小的,我怕委屈了你…”
“没关系,我们老同学还说这些,和你挤挤就好啦”
……
可是我们的关系只是点头之交,在学校时都没说过几句话,上一条聊天记录还停留在两年前啊。
01
有几种微信开场白最让人害怕:
“在吗?”
“睡了吗?”
直接发表情或表情包。
早已经不是要确认隐身还是在线的QQ年代了,问“在吗”究竟是想确认什么呢。
如果选择不回复,显得自己很高冷又不礼貌。回复“在”的话,万一是要我帮什么我不愿意帮的忙呢?
更让人无语的是,你在回复了对方之后,对方还不会有话直说,总是绕来绕去,抛砖引玉,和你闲聊半小时,才冷不丁的说出他的目的。
一来一去,本来几句话就能讲完的事拖了半天,两个人还要浪费精力揣摩着对方的小心思。
如果在,直接说事就好了;如果已经睡了或者无空看手机,也可等醒来及时回复。拐弯抹角、遮遮掩掩,这样的沟通方式徒然且无效,反倒凸显自己像个不敢直面问题的懦夫。
而且你说的什么事决定了我怎么回复,既省去了一番客套,也不耽误大家时间。
02
社交越来越方便,圈子越来越大,但并不代表所有的微信好友都是朋友。
某个论坛上认识了几个同行,加微信;某次逛街看到朋友和他朋友,加微信;某次饭局新认识了一桌人,加微信…
但一年半载过去之后,发现聊天记录还停留在“你已添加对方为好友,可以开始聊天了”。
加了上千好友,能聊的上话的还是只有那么一些。
但总有些人,平常朋友圈都不会给你点赞,找你帮忙的时候却理所当然,觉得你不帮他们都是天理难容。
这种自以为是的熟悉真的很讨人厌,你以为加了微信就是朋友,可在我看来充其量就是个微信好友。
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曾提出过一个定律,人们稳定社交的好友最多为150人,这里说的好友是指双方都互认为是朋友,并一年至少会联系一次的,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字。
换句话说,别看你的微信几千人,最多也就150人算得上朋友。
而一般让你看到“在吗”之后会害怕的,恰恰都是那150人之外。
03
为什么要先问一句“在吗”?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我们害怕有话直说,害怕会遭到对方拒绝,害怕会伤害到对方,使自己达不到目的。
因此绕着弯子说话,一边观察对方反应,一边调整自己的语气语态,可以尽最大可能规避遭遇难堪的风险。
这恰恰是怕事、不自信,而产生的一种防御手段。
寒暄几句拉近关系
中国人传统的理念就是,说什么之前得先寒暄一阵,“吃了吗”,“最近还好吗”……
七聊八扯之后,感觉许久未联系的疏远感消除了一些,铺陈一番才一点一点的说出自己原本的目的。
这样让对方觉得不那么突兀,也好拉近一点关系有助于达成目的。
但在如今,表面的寒暄只会让人以为是套路,不仅无意义而且浪费双方时间。
扔一个叫做“在吗”的鱼饵,把人钓出来,然后再慢慢亮出自己的目的。
打招呼的人可以站在高点上伺机待发,却把对方置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回复也不是不回复也不是。
很多人对“在吗”的不舒适感就是来源于此,一句“在吗”就让人处在进退两难的地步。
04
通常我有事求于别人时,我都会这样直接说明,“你好,占用你几分钟的时间,我有件事要请你帮忙。”然后,我会紧接着说明事情。
微信毕竟只是个沟通工具,真正能让我们连通起来的是沟通的内容,只要简单问候,说明来意,给对方时间回复即可,就是这么简单。
拐弯抹角的对话,不仅可能令人反感厌恶,而且降低了沟通效率,也容易导致误会。
我们之所以看见“在吗”两个字会糟心,是因为太多太多的过往经验告诉我们,接下来准不是什么好事。
而且我们不知道会即将面对什么事,这种失去对环境的掌握感会让我们暂时远离心理舒适区。
大家都这么忙,何必把对话变成让人猜不透的谜题呢?我不想猜你找我是做什么,我只想知道你找我做什么再决定做不做。
作家连岳曾说:“有话不说,绕来绕去,这种沟通方式,恰恰不符合商业文明。”
有事找人的话,建议打完招呼赶紧说事,这样对方就能明白你的来意,并能快速给你回复。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有话直说,并且说重点”才是最高效的沟通法则。
而对于那些一句“在吗”就没下文的人,对不起,我不在。
*作者:时光君--双木,90后1米8长腿暖男,慢时光专栏作者,摄影达人,灵魂歌手。万事纠结的天秤座,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本文为慢时光原创出品,转载请联系后台
“城市那么大,噪音那么多,一隅之地总有一颗放慢灵魂的内心,安静的品味生活。从今天起,不急躁、不抱怨,做一个认真生活的人。”
--慢时光
慢时光微信:manshiguan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