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的无声谋杀:妈妈,你还要我死多少次?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父母密不透风的监控,让孩子经常处在高压状态下。
这样的主题,在台湾版《黑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戏剧性的呈现。
剧集海报上,一个连接着脐带的婴儿手中拿着锁,脑袋被人咬掉一块,细看是母亲的剪影。
这暗示亲子的息息相关,也暗喻了本剧的主题:母亲对孩子的苛求和控制,正在蚕食掉孩子。
1
可是纪培伟惊恐发现,他一直在重复地过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礼拜三。
看着儿子一如既往地欺骗她,妈妈终于忍不住对他说:“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你的人生就会一直卡在同一天。”
原来,纪妈妈无意获得了一个神奇的遥控器,可以遥控儿子的人生。
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来。
当他试图反抗妈妈扼杀他的天性时,换来的是更强势的镇压:“再说,就变成二十次。”
同样喜欢艺术的小岚,有着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开明,家风开放。
可小岚恰巧是纪妈妈最讨厌的那类女孩。
“说你以后不会再和她见面,”纪妈妈又拿出遥控器逼儿子与小岚一刀两断。
哪怕纪培伟说“如果你按下那个键我会恨你”,纪妈妈还是将儿子这段感情“一键还原”。
纪培伟绝望地跑到小岚家门口,发现小岚和她爸爸已经不认识他了。
纪妈妈发现后,依旧拿出了她的宝贝遥控器,回到了儿子自杀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没有沟通,没有安慰,只有无感情地按键。
纪培伟累了,他问妈妈:“你到底还要我再死几次?”
当死亡也不能结束这一切时,他妥协了。
最终,在遥控器的“帮助”下,他朝着妈妈的期望,成为一个成功人士,过上了优渥的生活。
小时候的伤痛和对初恋的怀念让他一直不能释怀,于是他想偷偷拿回遥控器。
不巧的是,这一幕正好被妈妈撞上,妈妈气愤地冲他喊:“你以为遥控器我只有一个吗?”
只是母亲,只想把孩子修剪成早预设好的模样。
2
《猫的孩子》
亲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钟国衍却是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
比起亲戚家的光鲜亮丽,他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旧片子,窄小又破旧的屋子、不断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胖妈妈。
他的妈妈奉行“不打不成材”。
请了新的家教老师后,钟妈妈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请尽管打!”
穷苦的家庭,把学习好当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执之中。
钟爸爸从不管教儿子,甚至不知道儿子上几年级,仍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成绩才是重点,他上几年级又有什么意义?”
在妈妈被爸爸家暴以后,钟国衍关切地问妈妈:“我陪你去申请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还笑眯眯的妈妈立马变脸:“有空管那么多,不如去学习啊。”
钟国衍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和妈妈一起救助了一窝小猫,总是小心翼翼地把猫抱在怀里。
毕竟,儿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也因此,上一秒还和蔼可亲的妈妈,一听到家教老师提到国衍可能有学习障碍,所以成绩才难以提高时,立马就翻了脸:“他书不好好读找一大堆借口,就是欠打。”
她认为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儿子的成绩”,似乎只要儿子考了满级分,亲戚们会尊重她,丈夫就会回家。
无意之中,钟国衍发现了一个“平行世界”。
只要在“平行世界”里杀死一只猫,他就能考取满级分,成为第一名。
“只不过,平行世界里的猫死了,现实世界里的它们也消失了,它们会变成一朵花。”
离不开现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里继续崩坏。
那个疼惜地把猫抱在怀里的善良少年,开始为了分数,杀害了一只又一只的猫。
看着家里的猫一只只变少,觉察到儿子蓄意杀猫的钟妈妈只是说:“你功课有进步就好,我管不了那么多。”
国衍考到了满级分,在爷爷的葬礼上,作为家族孝孙代表发言;爸爸也回来了,笑逐颜开;妈妈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给丈夫做了一桌丰盛的菜;一家人其乐融融。
其实,哪有什么平行世界,不过是钟国衍为了逃离现实,逐渐觉醒的第二个人格罢了。
不断杀猫让他自己备受煎熬。
家庭的温暖随着他分数的下滑,消失了。
他虐猫的行为也被校方发现,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见了妈妈。
他弄伤自己,只希望妈妈能给他一个拥抱;他的眼泪一颗颗往下掉,可妈妈却冷漠地告诉他:
他说出了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你既然不爱我,你既然觉得我是累赘,那你干嘛要生我?
他只明白,当他需要爱的时候,只有分数和棍棒;当他需要理解的时候,只有指责和怪罪;当他需要一个拥抱的时候,只有疏离和冷漠。
明明没有做错什么,却什么都错了。
3
《茉莉的最后一天》
第三个故事里的家庭,看上去幸福美满:爸爸是大学系主任,妈妈是留美硕士,大女儿是国考第一名,小女儿也精灵可爱。
因此,林妈妈越发在意女儿。
他们的家里,布满了摄像头,林妈妈通过这些摄像头,监视着女儿们的一举一动。
茉莉死后,林妈妈千方百计想找到茉莉自杀的原因。
恰巧朋友的儿子正在做一项通过行为分析心理的研究,在林妈妈的要求下,他们开始了大胆的尝试。
激活已经往生的林茉莉的脑细胞,从她的脑部提取出她残存的记忆。
茉莉残存的意识在拼命反抗,林妈妈不以为然:“我想了解我的女儿,有什么不对吗?”
于是她进入了茉莉的记忆里。
她发现这个孩子让她觉得这么陌生,平日里的乖乖女竟然撒谎、偷盗,看嗑药、自虐、同性恋的书籍。
看到茉莉伤心地一次次找心理医生,茉莉说:“我想要报复,但不知道是谁。”
心理医生一语中的:“你想报复的其实是自己。”
在妈妈的压迫下,茉莉只能压抑住内心所有的悸动,她成功变成妈妈的乖乖女,可内心,早就千疮百孔。
林妈妈在等着茉莉对她说谢谢,茉莉一直期待妈妈能发现她身上的伤,能对她说声“对不起”。
在这样可悲的教育下,双方都在孕育着矛盾和不安,“别人家的孩子”林茉莉总是处于极度的自卑中。
不断窥探茉莉的记忆,让林妈妈深陷其中。
在同“妈妈”有关的记忆中,她看到了自己在茉莉眼中的样子。
为了面子强迫女儿学习。
对于女儿取得的好成绩冷嘲热讽。
她才明白,原来,害死茉莉的凶手,是她自己。
看着茉莉临死前的那一幕,她声嘶力竭地喊出:“妈妈爱你啊。”
可茉莉,已经听不见了。
4
你的孩子
并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虽经你而生、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不少父母,却并不懂得这点,兀自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人物品。
剧里这些生活上遭遇挫折的母亲,找不到其他宣泄渠道,只好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控制不了我自己的人生,但我总能控制我的孩子。”
这些妈妈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她们爱。
故事一的离异妈妈只身养家,想给儿子最好的生活。
故事二的妈妈细心呵护儿子的生活起居,给了他全部的爱。
孩子是她们生活中的最后一点光芒,她们竭尽全力,也想要托起他们。
就像《追风筝的人》中写的,“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5
“爸爸妈妈
我不想要完美人生”
《奇葩说》一期节目曾经讨论过:“如果你可以为你的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选择按下那个按钮吗?”
哪怕按下这个按钮会有伤害,可能大多数父母也会选择按下。他们究其一生,想给孩子一个完美的未来。
傅首尔在节目中提出:“父母认为的完美,能等同于孩子眼中的完美吗?”
毕竟,完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而定制必定出自他人之手,你视若珍宝的东西,也许我弃若敝履。
可是我心里的那些遗憾,我那些想干没干的事,我被偷走的快乐,除了我自己,又有谁真的在乎呢?”
父母总想让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他们自己却很少努力去符合孩子的期待。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生来就必须要成为自己,否则会深陷在焦虑与痛苦之中,失去生而为人的意义。
只是多少父母不明白,孩子最终,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
给文章点个赞吧,让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网易新闻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长期招聘坐班实习生/线上作者,单篇稿费300元-1500元。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更多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