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贝尔,还我票钱
前面
我回了今天标题的这句话。
然后补了一句:
一
标题这话当然是玩笑话,但我也保证,这个国庆档一定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想。
《胖子行动队》现在的豆瓣评分是3.6,好于1%的喜剧片,有过半的观众给了一星。
不说年度最烂吧,至少今年十大烂片的位置,包贝尔导演已经通过努力稳稳地占上了一席。
身边几个媒体圈的朋友看完也都是被惊的一愣一愣的,不敢相信导演的门槛已经低到了这种程度。
当然,我其实还是相信包贝尔导演在拍这部导演处女作的时候,是认真的。
毕竟一个在娱乐圈混迹多年的男演员,想圈钱,演戏比当导演来的更加轻松愉快,更没必要让自己演一个24小时要穿着橡胶服的胖子,太累了,犯不着。
但是呢,另一方面我也基本确定,包贝尔完全没搞懂导演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也并不知道喜剧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包贝尔导演的意识里,喜剧就是不择手段的逗观众笑,不需要角色同理心,不需要故事逻辑,不需要多精妙的镜头设计,不需要合理的人物故事脚本。
啥都不需要,反正笑就完事了。
而它的问题也实在太多,太显著了,我今天一篇文估计都很难写全,就挑几个特别严重的跟大家说说。
二
当然,我不是反感将主角设定为胖子,我只是觉得任何的人物设定都必须是为剧情服务的,就像刘德华郑秀文那部经典的《瘦身男女》,同样是刻意的胖子服胖子妆,同样是两个胖子的喜剧。
只不过在《瘦身男女》里胖是一条承托起所有故事的线索,没有了胖子这个设定,所有剧情都是无法展开的。
可《胖子行动队》里的胖是可有可无的,你看完就会发现,如果把胖这个设定去掉,所有故事依旧是讲得通的,就是一个落寞特工和废柴保安伸张正义的俗套故事。
那这个胖,被包贝尔用来做什么?
他找错了视角。
他没明白这样的电影,该从一个真正的胖子的视角,而不是围观一个胖子的视角去设计喜剧包袱。
他没有去考究一个真正患有肥胖的人会怎么样生活,怎么样保持尊严,仅仅就是把社会对于肥胖人群的偏见和歧视拿了过来,用最自以为是的揣测和意*,硬生生的制造出了两个假胖子。
于是,在《胖子行动队》里,胖成了一个被利用的噱头,许多笑点完全是利用胖子生理上的所谓“缺陷”,以及各种在生活中的不便和狼狈来逗观众。
我粗略算了一下,他们俩一共被卡住了7次,文章的裤子被脱掉了4次,两个人加起来放了6个屁。
好笑吗?我真的一点也笑不出来。
这种感觉就像是看着一个小胖子在被校园霸凌,不良少年在全班面前鼓着脸撑着肚子拙劣的模仿小胖子,惹的全班哈哈大笑。
可能有人说,这不是现实主义电影没必要和现实较真,但你们告诉我,谁说喜剧可以拿少数群体的缺陷当笑点?
三
一个是反派的低智。
大概包贝尔导演拍到最后发现所有角色都被喜剧化了,没有一个人拥有正常的行为模式,导致用符合逻辑的故事去结尾变的很难。
这样他们开多少枪也打不死主角了,
这样他们不管有多少次机会解决主角,他们都不会珍惜而是用来讲废话。
真的是个好方法呢。
至于*oss郭京飞,也莫名奇妙的被设定成了一个结巴,而且搞笑的是整部片子都没有用到这个设定,制造无耻笑点也好,推动剧情也好,都没有。
就是结巴,无意义的结巴。
让人看得摸不着头脑。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是一部没有女主角的电影,唯一一个正向的女性角色负责用来给男主角意*,每一次出场都带着一种生硬的色情暗示。
当一部喜剧类型片,完全忽视女性角色的功能性,那它的意图就非常值得怀疑了。
四
最后是技术面上的问题。
包贝尔好像没有一个导演最基本的转场意识
整部片子就像是抖音段子的合并剪辑,每一个段落都可以是独立的,也都是无用于剧情推动的。
你如果在第一个段落睡着,在最后一个段落醒来,拼在一起,整个故事依旧是成立的.....
反正就像我开头说的,这部电影问题太多了,大的就是上面这些,还有一堆小的。
比如结尾直升飞机司机的那一句“我是中国人”,没有任何铺垫的民族主义,让我以为吴京老师马上要出场了。
比如整部电影对《王牌特工》《碟中谍》从概念到情节到人设的全方位混合“致敬”,也没有一点化用的意思,而是直接照搬。
多的真的讲不完,我也懒得说了
大家千万千万别买票就成了。
就这样吧,明天开始给你们写国庆档那两部好的。
音乐/Butterfly Explosion
配图/来自网络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