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真想把这七件事告诉中学历史老师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我真想把这七件事告诉中学历史老师

2017-09-09 13:30:09 作者:杨照 阅读:载入中…

我真想把这七件事告诉中学历史老师

前面的话

“看理想”的音频节目《古今:杨照史记百讲》已经播出过半。

这时回想起节目播出伊始,白岩松推荐语,他说:“也许快到一半的时候,你会发现不仅是走进了《史记》,而是认识了杨照。”

与市面上纷纷杂杂的史记解读相比,同一部书,杨照讲出了独特的格调——

他从人性和人文的立场,以文化和历史的视界,将千年前的故事讲得真切可感,并难以掩饰地散发出现实主义的关怀

正直、不媚俗

所以不吝说出一些可能颠覆我们根深蒂固观念的事实,重要的事实。

自封“太史公”的司马迁,在官史体系之外私修历史,著成《史记》成为彪炳千古的正史之首……这无疑是令人兴奋的事实。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做一个回顾和梳理,在杨照的讲述中,《史记》里还有什么颠覆我们三观的历史真相?

 

1.

《史记》不是“正史”,是私修历史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一直被归为“正史”,后人一直给《史记》冠以各种开创之名。但实际上,《史记》却实实在在是一部非官方的私人著作

在司马迁死后,因司马迁的外孙而开始流传、为人所知。因为记录了汉朝的一些事情,在当时几经删减,比如记录汉武帝的《今上本纪》已经消失不见。

 

官修和非官修的历史有何区别?其实不用想也知道,杨照在节目中如是举例:

 

太史公引用董仲舒的说法是,"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但是这段话到了《汉书》里面,"贬天子"三个字不见了,只剩下"退诸侯,讨大夫。"这就是真正的关键。

 

关键在哪里?在《汉书》班固他们的心里,"贬天子"这个话不能讲的,天子皇帝是所有的真理的最高位置,不可能有任何的东西压过皇帝的权威。

但是,董仲舒当时说,而且被司马迁引用来说明历史的最重要的职责,其实也就在于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必须要这三件事情一起说,因为这三件事情一起说,才能够真正叫做以达王事而已。

 

 ——摘自《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第七集

 

2.

“太史公”可能是司马迁自封的

看过《史记》的人,对“太史公曰”这几个字应该不会陌生,这是司马迁在史书中表达他的观点、看法的重要载体。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借由太史公曰,来更好地理解司马迁记录的历史和他写作的角度。

但实际上,杨照老师告诉我们,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太史公”这个官职,那为什么司马迁还要这么自称呢?

 

其实从头到尾,中国历史上面没有太史公这个官职。司马迁所担任的官职,包括他父亲司马谈所担任的官职,叫做太史令,而不是太史公。

 

这个太史令,刚开始的时候管的是天文,季节,仪式。后来慢慢他的工作扩张为保留和记录,这就是为什么叫"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

应该说"先上太史令",其实没有那么了不起,不是说他的地位比丞相高,应该说他是一个资料保存的中心。

 

为什么司马迁要自抬身价,说他叫做太史公呢?

他不是为了炫耀,误导后人说我活着的时候官做到多大,我爸爸官做到多大。

是他的野心、雄心,还有使命感,让他太过于认真看待这个工作,以至于他把这个工作重新改写成为一个calling(召唤),一种更高的、更神圣的声音在叫唤你,跟你说这是你生命最大的意义,你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上帝所给你的使命和责任

——摘自《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第5集

3.

司马迁把“成一家之言”的野心埋在了目录里

自封“太史公”、私修历史的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而且现在位居“正史”之首,但他最特别的还在于所谓的“成一家之言”。

而这一家之言的秘密,除了“太史公曰”,更重要是藏在目录里:

 

他当时所处的是汉武帝的时代,也是所谓大汉的光荣最被强调的一个时代。

然而在写本纪的时候,司马迁放进了一篇《项羽本纪》,项羽为什么会变成本纪?如果按照司马迁的原理原则,只有皇帝或者是统治者,才能够被列在本纪上……

 

换句话说,他的“一家之言”,是不同于汉朝官方意识形态的判断,他认为灭亡秦的不是汉,是楚,是项羽而不是刘邦。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判断……

 

《高祖本纪》写完了之后,如果按照刚刚我们讲的那个基本的体例,接在高祖之后当皇帝的是汉惠帝,但是在《史记》里面,我们找不到《惠帝本纪》。接在《高祖本纪》后面的,竟然是《吕后本纪》,《吕后本纪》取代了《惠帝本纪》……

 

世家本来应该讲的是封王的贵族,如果你曾经有一个封王的位置,你的传记就一定要写到世家里面。如果没有这样的身份,其他的人,就写在列传里。

 

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有一个奇怪的特例,就是孔子,孔子被司马迁写在《孔子世家》里面。

孔子并没有王位,在封建的秩序里面,他没有正式的贵族的地位。

但是对司马迁来说,没有人比孔子更加地重要。董仲舒的春秋学,认为孔子是庶王。在这样的一种评断上面,他不认为孔子应该被拿来当做一般的平民写在列传里,而必须要给他一个世家的地位。

 

另外还有一个很特别的人是陈胜,陈胜被列在世家里面。就像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项羽被列在本纪是一样的……虽然陈胜吴广,他们的王位是自己封给自己的,但是司马迁在他的一家之言的评价当中,他愿意承认,他们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因而愿意把他们写成在世家里。

    

——摘自《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第14集

 

4.

汉武帝没有那么“伟光正”

 

我们现在看到的影视作品都极力展现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但杨照在节目中,通过梳理《史记》与汉武帝相关的篇目,展现了汉武帝的另外一面,他是残忍的、迷信的、不择手段的

这个罪名叫做“诬上”,也就是得罪了汉武帝,这当然是一种再宽泛不过莫须有的罪名,只要皇帝不高兴,都可以叫做“诬上”

司马迁面前只剩下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就是用这种方式去死,离开这个人世间,但失去了可以把《史记》继续写下去的机会。因而他不得不去探求,并最后他选择了另外一个可能性,那就是接受宫刑,用这种方式他才能够多几年的时间,把他还没有完成的《史记》给写完。

——摘自《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第12集

汉武帝如此热衷于封禅,不是真的为了封禅,而是为了要追求长生不老希望自己可以不死,那是汉武帝追求他的权力的终极目标

一旦你死了,你在世间所有的享受,乃至于你在世间能够拥有的所有的权力,就全部都归零。越是有权力的人,越是能够享受权力的人,就越怕死。(亲情日志大全 www.wenzhangba.com)

 

司马迁不是用抽象的方式简单地讲,“汉武帝是一个怕死的人,为了能够长生不老,他做了一些什么样荒谬的事情”,整个《封禅书》的内容,极为精彩。

——摘自《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第15集

围绕着国家财政的政策,汉武帝实质上在鼓励这些酷吏,用他们最残酷的方式,来欺压这个社会,让这个社会不得不把钱财拿出来。

所以整个汉武帝一朝的酷吏风气的起源,不完全是因为犯罪,它来自于经济,来自于财政。

——摘自《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第 47集

5.

焚书的不只是秦始皇,还有项羽

 

在文学和历史学界,先秦典籍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料,然而这部分典籍却因为一些人为的原因大量遗失。

其中一个原因我们都清楚,秦始皇“焚书”——医药、卜筮、农业之书民间可以保留,《诗经》、《书经》及诸子百家之书只有博士官可以保留,民间的都限期交出烧毁。

 

先秦典籍,都烧了吗?不,王宫有。如果不是杨照老师提醒,可能很多人都会忽略掉另一次重要的“焚书”事件:

 

“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项羽做的是什么事?

项羽做这件事情,有非常非常严重的后果,在中国的文化上面。

让我们稍微回头看一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做过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焚书”,烧的是民间藏书,他是不准一般人自己私藏这些图书,可是相应的,他在宫室里面,用公家朝廷的力量,收了很多很多的书。

 

这些书就保留在咸阳,如果在正常的状况下,秦灭亡之后,不再有秦的禁令,这些书就可以回到民间自由地流传。

中国从东周一路到汉,我们在书籍跟知识的流传上面,就不会有那样的一个可怕的断层。这是司马迁对项羽的一个重要的指责。

——摘自《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第30集

6.

老子可能在庄子之后

 

对历史有些研究的人,可能知道关于老子年代的争议。但更多的读者,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老子竟有可能在庄子之后:

 

你想想看,一个史家所掌握的史料什么是最可信的,距离他的时代越近,跟他自己越有可能有关系,越可信。

从这个标准判断,最可信的是最接近司马迁的时代。

担任过胶西王太傅的李解,如果李解是李耳的八世孙,我们倒推回去,用一代三十年正常的时间来算,那么李耳的年代应该是在西元前第三世纪左右,也就是战国的中期到后期。这个时间的推算又刚好可以配合上从《老子》这本书本身的文本所得到的证据。

 

了不起的大史家钱宾四(钱穆)在他写的四篇关于老子年代考据的文章当中,清楚地列举了老子行文所出现的战国名物跟词语,具体否定了老子出于春秋时代的可能性。

而且老子的行文风格直白陈述道理,不止跟《论语》有太大的差距,甚至也不像《孟子》、《庄子》那样带着雄辩的意味,却更加接近荀子或者是韩非子。

外部证据跟内部证据配合来看,我们大概今天应该要接受的结论也就是钱宾四先生给我们的结论:

 

第一、《老子》的作者应该是战国时期的人。

 

第二、《老子》成书很可能晚于《庄子》那一篇,到了战国的后期,一直到汉初的时候,这位叫做李耳的人,他的生平年纪,就跟另外一个叫老聃的历史人物混杂在一起了。

 

担任周太史、时代跟孔子接近的老聃比写老子《道德经》的李耳早了将近三百年。但不知道究竟经过了什么样的过程,或许就是源自于《老子》这个书名,李耳被当成了老聃,《老子》这本书的年代相应的就被往前措置了三百年。

老聃跟李耳他们相差三百年,一前一后,真正连接的是中国古代南方的隐者文化……

——摘自《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第50集

7.

“吕后专政+宫斗”是天下之幸

 

《吕后本纪》这两集很有大片的感觉,讲吕后如何残忍对待戚夫人、如何威慑自己的儿子、如何培养吕氏家族的势力……然而当这场宫斗大戏缓缓落幕,最精彩的竟然是“太史公曰”:

 

“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每一个句话都是正面的,所以惠帝什么事也没做,没有任何的作为,吕后有很多的作为,但是吕后的作为最大最大的特色——“政不出房户”。

她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在自己的朝廷宫中。因此呢,没有干扰到天下社会,让天下社会在这段时间当中仍然可以休息,大家平安地过自己的生活

 

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历史判断,是今天我们经常失去的一种历史的智慧

换句话说,如果你单纯只看宫廷斗争,会觉得这宫廷斗争有这么多的戏剧、权谋,充满了冲突、紧张。但是如果你放在一个大的历史眼光底下,你更进一步地要问是他有多大的影响。

 

这样一个宫廷的内斗把所有的政治的精力和能量困在他们刘家跟吕家当中。这个时候,因祸得福的是这个天下。大家因为这样可以不被政治干扰,这是何等的智慧,这是何等的奇特的一个历史解释。

 

他提醒了我们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一个社会在不同的时代,对政治有不同的要求,并不是有为的政治,随时都是对的。

第二件也很重要,宫廷剧里面这些勾心斗角,从历史的眼光,从人类智慧的眼光,它重要吗?坦白说,真是不重要。

 

 ——摘自《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第46集

 

编辑后记:

其实在剪辑、编辑《杨照史记百讲》的过程中,每一期都会听到一些和以往认知不同的观点。

 

例如孔子在春秋时代是一个“盗火者”,他把只有贵族才能接受的教育推广到普通大众,而他向往回到的西周,并没有他这种人的存在…

 

还有许多或有趣或残酷的真实:

 

例如项羽一夜坑降卒20万

例如刘邦在逃跑过程中丢儿丢女,他一路丢,他的兄弟们一路捡……

 

当然,杨照也不是太史公脑残粉,在百讲行进到一半左右的时候,严厉提出了《史记》的缺点。

 

读《史记》能带来什么,说不好。但不读,你或许不会知道现在我们对于历史、历史人物判断的来由,你或许不会知道这不算长的史书中,蕴含了多少人间智慧,又何以穿越千年不褪色。

 

我们总在问有什么是永恒的,这个问题应该向那些做到了“永恒”的东西,去寻求答案。

【古今:杨照史记百讲】

音频课

“经典摆渡人”杨照

带你穿越“what”

走入历史的“how”&“why”

节目预告片

“一个年轻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要知道世界有多大。《史记》跟很多经典一样,它在帮助我们离开我们的现实。”

——杨照

想了解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想理解中国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能不读《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中国第一部“通史”,对后世影响深远。从神话时代到汉武帝,52万字,叙述3000年的中国历史。《史记》又是中国文学的高峰,司马迁让汉字“活起来”,开拓性的书写方式,一直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位中国人。 在《史记》百讲中,杨照用他特有的“历史式读法”——将传统经典还原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脉络中,解释当时重大人物事件的因由。

让今天的我们穿越回历史剧中的现场,贴近真实的历史;配合“文学式读法”,解读司马迁的视角与态度,让远古文字鲜活地跨越时空与读者对话,并对当今世界有所映照。

扫描下方二维码 或 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完整节目

点击了解详情:梁文道:如果你没读过它,那作为中国人的资格就很可疑了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