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明事理,但不要太懂事
作者 | 曹梦昕 首发写手圈
知乎上有将近4000个答案,点赞最多的前10个答案都是“不快乐”。
很多时候,越是乖的孩子,长大后越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习惯于事事处处为他人着想,唯独隐藏自身的感受;
习惯于在获得他人首肯后才去做事,却忽略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太懂事的孩子,让人心疼!
因为这个世界上除了“懂事”和“成全”外,还有两个词叫做“委屈”和“不快乐”。
朋友带着两周多的女儿去逛超市,走到毛绒玩具柜台前,女儿已经拔不动腿了,孩子眼神贪婪地看着那些外形超可爱的小熊和各种娃娃,过了好久,竟然奶声奶气地说:“妈妈,西西不要!西西家里有,西西就是看看!”
当朋友对我讲起这一幕时,她说她的内心特别不是滋味,特别心疼孩子,那么幼小的孩子说出这样像是自我安慰又像是对家长表白的话语,她感觉心里特别特别难受。
家里孩子的玩具确实不少,出门前她已经嘱咐过宝贝女儿:“西西要乖,要听话,不许见到什么就要什么!那样的话,以后妈妈不会带你出去玩了。”
结果,只有两周多的孩子就非常懂事的压制了自己的渴望,违心地成全了妈妈的要求。
在商场,在超市,甚至在大街上,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为了买到某件喜爱的物品,会有孩子躺到地上打滚,大哭大闹,打着拖拉不走,非得强制大人买下自己所需的东西之后才肯罢休。
这时候,有的家长只好妥协,答应了孩子的无理要求;有的家长生气转身离开;还有的家长“噼里啪啦”胖揍一顿孩子后,最终仍然投降……
“爱哭的孩子有奶吃”,会哭能闹的孩子,往往容易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一些乖巧、懂事的孩子,却常常被人忽略,失去存在感。有时孩子过于懂事,小小年纪就做出退让和牺牲,真的会让人感到特别心疼。
看到一段话,觉得很有道理:
一个孩子,必须在他孩提时代做他该做的事:比如放肆的疯玩、适当的情绪化、有自己的独立想法、敢于说不。
否则,他无论长到多大,内心都有一个没有被满足的、脆弱的、一直在哭泣的内在小孩。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乖巧听话,不是天性使然,而是为了迎合家长、满足外界的期盼。
一定要让我们的孩子该哭就哭,该闹就闹,该笑就笑,该跳就跳,因为毕竟是孩子呀!
我本身发自内心地讨厌那些以哭闹、打滚、撒泼要挟父母的孩子,所以儿子小时候,每每出门之前,都会事先叮嘱一番,结果我家宝贝就成了大家眼中懂事的好少年,正当我暗自窃喜,以为教育培养孩子成功时,一件事情却惊醒了我,让我的内心自责了很长时间,即使现在想起来时,还是在隐隐作痛。
儿子读高一那年,熄灯铃响过后,大家都安静下来准备休息,但是一位舍友却晃动手中的手电筒,并发出各种怪声,被前来查夜的值勤老师发现,给班级扣了分。
第二天,认真又要求上进的班主任知道后,儿子宿舍的八个同学都被“请”到了教室外面,等待老师“暴风骤雨”的降临。
老师厉声责问:“昨夜是谁带头闹的?老师三令五申强调纪律就是不听!是谁闹的?一个一个说!”
那个罪魁祸首没有胆子承认,其他同学在被老师分别调查,儿子回家后对我说:“妈妈,我摘下了眼镜,等着老师‘动刑’呢!怕我的眼镜被打坏了。”
“你没有违反纪律,干嘛要替人受过?”我没有把这句心里话说出来,听到儿子说摘下眼镜,主动等待挨揍,我心里疼了好久都没有言语。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明明无辜的儿子要受“株连”,还不替自己辩解半句。
让儿子明事理,却不想让儿子无尽的隐忍和无端的顺从;儿子的懂事变成了一种绝对的服从权威,使自己委委屈屈的受伤害。
这样的教育后果,我宁可孩子不懂事!
人为什么要懂事?
是因为环境所迫,因为面对现实的绝望,没有别的选择,就只好懂事。懂事的背后往往是无奈和满心的委屈。
刚刚走上社会时,一位姓马的师傅曾经对我讲:越周到的人,就会越不周到。
一个人历来大大咧咧,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情,说了什么不当的话语,不会有人嗔怪他,不过私下议论一句“嗐,那人就是这脾气,别跟他一般见识!”
而懂事、周到的人,十件事如果有一件不可人心,就会受到人们的指责:“他怎么这样呀?这可不是他的处事风格!是不是对咱有意见?”不仅惹人不满意,从此也会埋下心结。
二十年过去了,马师傅的话犹在耳边,并且世事经历越多,就会越加领悟到话中的含义。
活着,可以善解人意,但绝不能委屈自己,放弃主观想法,被迫压抑自己,失去自我,服从权威而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这样,不但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还会被别人一直“消费”这个“太懂事”的你!他们从来也不会考虑你的感觉和内心感受,因为你无私惯了,因为你“太懂事”!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他的《慈母情深》里记叙:
他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而当时的家境贫寒,他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的钱,母亲也从来没有一次给过他这么多钱。但是,他想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他决定去母亲的单位碰碰运气,当他看到一对疲惫眼神的母亲时,把“要钱”两个字说出来,竟然变得迟疑。
当母亲从衣兜里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时,旁边一个女人劝阻母亲:“供应他们吃喝就行了,还让他读什么闲书?”母亲把钱塞到梁晓声手里,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就这样,梁晓声拥有了梦寐以求的第一本长篇小说。
真正的懂事,不是无尽的隐忍和无端的顺从,而是懂得体谅长辈的辛苦;在力所能及且不影响自身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家长的负担,懂得感恩,学会独立!
少年时代的梁晓声深知自己的家中拮据,但因为想得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到发疯的地步,才前往母亲的单位,也生平第一次目睹了母亲在恶劣的环境中,辛苦劳累地挣钱有多不容易,这也成为梁晓声后来踏入文学殿堂的动力。
孩子,你要明事理,但是不能懂事的让人心疼!
作为家长,我们教会孩子做一个温暖的人,明白事理,当然不要失去自我,不要压抑内心的真正想法。
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善良、懂事的孩子拥有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 END -
作者简介:曹梦昕 上班时间与孩子为伴,闲暇时间以文字为伴;有文被“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转载,散文集《有风吹过》正在上市。文章首发写手圈 (xieshouquan010),爱写作的人都在这里,转载请联系写手圈。
执 笔 取 暖 煮 字 疗 饥
长按此图识别你的梦想
查看往期文章你活得那么贱,凭什么奢望遇到贵人
你遭遇到的薄情,也许是难以言说的深情
不要小看那些敢于当众出丑的人
俞灏明:我的灵魂没有伤疤
冷战,最愚蠢的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