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锣桶 | 故乡最温暖的回忆
小时候,冬天一来,天冷得屋里屋外快一个温度,母亲总会生一个火锣(老家话,其实就是火炉)。
小时候在老家,基本家家都有个火锣桶。火锣桶外面是木头做的,最上面有个供坐的地方,类似于凳子。
炉子大部分是土窑烧的,也可以直接放个铁脸盘在里面,炉上十几厘米处放个铁支架,人坐上去脚放支架上,刚刚好。
一般火锣里烧的是稻谷壳或者干牛粪,都是先提前在煮饭时灶里烧好,烟不能太浓,要不呛人。温度也不能太高,要不容易烫脚。
要有兴趣还可以烤个红薯吃,其乐融融。
南方不像北方,有暖气,我们那,屋里也就只有个火锣桶。不像现在有电热毯、电暖气。晚上睡觉进被窝老冰凉冰凉的,都不敢伸脚,母亲总会提前先把被子捂暖和了,我才敢进,大了些不好意思,我就经常是穿着袜子睡,要不脚冷得跟冰块似的。
火锣桶里炉火真不能太旺,要不容易把东西烤焦。
有年大年三十夜,弟弟多喝了几杯,坐在火锣桶上睡着了,一家人正在津津有味看晚会,就闻到有股塑料味,母亲赶紧起身先去灶门口看看是不是柴火没灭干净,还是父亲眼尖,就看到有股烟从弟弟身上冒出,赶紧把弟弟抱出来,一看原来是他脚上的泡沫底鞋被烤的黑烟直冒,快着了。想想真吓人,打那以后母亲坚决不让弟弟独自坐火桶上,我们平时在火锣桶上烤东西也是小心再小心。
小时候,天一冷,就爱和弟弟钻在父亲大衣里,那种从上身一直能拖到地的军绿大衣,现在少见了。
再冷点,我和弟弟基本就一直坐在火锣桶上面,一人一边,脚底下的炉火旺,全身都暖和。
南方的天,一阴就好几天,寒冷空气中总湿漉漉的,衣服总难得干,穿在身上老有种阴潮感,特别是穿在里面的秋衣秋裤,这么没干透贴着肉穿很不舒服。
火锣桶就起作用了,每家总会把一些急着要干的衣服放在炉子旁边烤,有的还直接盖在炉子外架上,特别是有小孩的人家,炉子更少不了。有时孩子晚上尿了,天冷的容易感冒,母亲们都会把孩子抱在手上进火锣桶。冬天离家返校的头夜,母亲总会很晚才睡,把亲手洗干净的裤子袜子外套都替我烤干叠好放包里,回宿舍拿出时还有股炉火的味道,炙热!
父亲们晚上打牌,都会在桌底下放个火锣,脚底下暖和这样打起牌来才不至于冻得瑟瑟发抖。
快到冬至时,父亲总会提前买好几袋的木炭,一个春节要用不少。
也有小的炉子,可以捧在手上,也可以放在地上,围坐一起烤火,奶奶经常走哪就拿个铜火锣,暖和的一塌。
还有一种铜火锅,和老北京涮肉那锅一模一样,也是烧炭,但吃法不同。我们那牛肉很少,羊肉更不见。一般都是放点炖好的肉汤、排骨汤或鸡汤在锅里,再下点老家特产条子、银鱼,高汤浓烈,油花翻滚,夹出来就吃,也不用什么麻酱调料类的,味道淡了再加点,接着放点菠菜或小白菜,吃的嘴巴泛油,香的扎心。我总觉得老家铜火锅不在涮,在热。有个碳火锅在就为了吃口热的,要不满桌的菜刚端上,三杯酒没下肚,就基本凉了。老家吃的还主要是猪油,炭火不跟上,时间一长,很多肉菜就冻的白花花一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