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一流的父母怎么样?
▼
如果你没有时间看完本文
点击上方音频,轻松听完今日共读
替你翻书,伴你共读。各位亲爱的读书有方共读书友,大家晚上好,很高兴今天接着为大家领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
今日共读目标:第二十一封信至第二十四封信,即第143页—第168页。
安德烈来到了香港读大学,然而不巧的是,龙应台却又去了台湾,不一样的国家,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同样的是母子二人还是分隔两地。
今日话题:
有一位读者留言给安德烈说,“我很羡慕你和母亲可以开放地沟通。我的母亲,基于对我的爱,已经和我断绝了沟通。她认为我放弃商学读艺术是自甘堕落,我今年三十七岁了,但我的母亲把我当十七岁看待。”
你有没有过同样的感受?平时和父母聊天时,他们的哪些话最让你觉得自己还被当成小孩子?
如果把父母的教育分成三个等级,想必中国大多数家长,都还停留在第三等级。
三流的父母,像保姆。他们任劳任怨,含辛茹苦,可以说是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孩子的身上了,确保孩子吃得饱穿得暖,不操心不动脑,总之,就是绝不累着。
然而,这种“养育”往往提留在单纯的养,“育”的职能则在无尽的关爱中被弱化掉了。
二流的父母,是孩子的教练。虎妈、狼爸们用各种手段逼迫孩子学会各种技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时间证明,这种教练式的教育方式,虽然让孩子看起来比同龄人获得了更多的技能,但孩子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容易扭曲本性,变得偏激。
那么,一流的父母是怎样的呢?
在父母的眼中,我们似乎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很多父母不知道的是,孩子终究会长大,会离开自己的庇护走入社会。
一流的父母,懂得放手和相信,会把孩子当作一个成熟的个体来看待;懂得倾听,会跟随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
安德烈来到了香港念大学,几乎一天之内就认识了一缸子人,然后他开始在信中向龙应台一一阐述自己在香港的见闻。
首先,在这里,国际学生跟本地生没有来往。
安德烈猜测,原因可能是语言障碍。尽管港大的所有课程都是英语教学,但其实很多学生能读能写但讲得非常吃力。
他们可以用文法正确的英语句型跟你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是,你要他讲清楚昨天在酒吧里听来的一个好玩的笑话,他就完了,他不会。
其次,国际学生也分出很多不同圈圈。美国和加拿大来的会凑在一起;欧洲来的就另成一个小社会。
安德烈觉得,应该是比语言更深层的文化背景造成这种划分 ——你很自然地和那些跟你成长背景接近的人交朋友。
另外,安德烈认为这里的生活质量跟欧洲有一个最根本的差别,就是香港缺少文化。这个文化指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情趣。
香港人似乎永远在赶时间,他们缺少一种生活的艺术。
在欧洲,你可以在街头咖啡馆跟好朋友坐下来,喝一杯意大利咖啡,美好的并非只是那个地点,而是笼罩着那个地点的整个情调和氛围,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沉淀。
酒吧跟咖啡馆,在欧洲,其实就是小区文化。朋友跟街坊邻居习惯去那里聊天,跟老板及侍者也像老友。它是你的“家乡”跟“文化”概念里很重要的一环。
香港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咖啡馆的。
这里只有蹩脚的连锁店星巴克和太平洋咖啡,要不然就是贵得要死其实根本不值得的大饭店。酒吧在香港,也多半只是给观光客喝个毙掉的地方。
而即便香港人在餐厅、咖啡馆或者酒吧会面,也只是为了在行事日历上面打个勾,表示事情做完了。这个约会还在进行,心里已经在盘算下一个约会的地点跟交通路线。
每一个约会,都是“赶”的,因为永远有下一个约会在排队。
在香港,人与人之间,似乎有语言,但是没有交流。
对于安德烈浅浅两个月的观察所得,龙应台并没有急着以一个过来人的经验去反驳,而是在回信中夸了儿子:
“没想到,你这么快就发现了香港的重大特征。”
一流的父母,自己见过世面,所以尊重孩子的独立思考,关注孩子在精神、文化层次上的交流与互动。
在先肯定了儿子的发现后,龙应台这才娓娓道来自己的看法。
原来,龙应台刚来香港时,也与安德烈有同样的困惑。
某天,逛完书店,龙应台想找个安静的咖啡馆坐下来看看新书,从一条街到另一条街,街头只有油腻腻、甜滋滋的茶餐厅,也找到一两个咖啡馆,坐下来,却发现身边的人匆匆忙忙。
那天的龙应台,背着愈来愈沉重的书袋,在匆忙而喧嚣的街头,不知该去哪里。
最后,龙应台才向安德烈解释道:
“香港的咖啡馆弥漫着一股时间的压迫感”,它与台湾的、欧洲的咖啡馆不同。前者像跨国的大型连锁企业,后者则是家庭作坊。
家庭作业的咖啡馆个性十足,老板不是财团,而是一个你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人”。来这种咖啡馆的人大多熟识,像一个城市里温暖的“公共客厅”。这样的地方,是允许人们无所事事的地方,是可以逗留的地方。
文化来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灵感的挑逗、能量的爆发;“留”,才有沉淀、累积、酝酿、培养。
而香港则不然。香港的文化是“搏杀”的文化,它要求人勤奋,催人上进。咖啡馆的目的就是工作洽谈,是加班后来一杯,醒完神再继续奋斗的地方。香港的土壤是坚硬的,它成长不出柔软的文化。
网上有人问,父母见过世面有多重要?
龙应台会让你明白,在孩子谈论咖啡和文化时,一个见过世面的父母不会叱责他不务正业瞎操心,而是会和孩子深入探讨,帮助孩子拓宽眼界。
一流的父母,永远教孩子辩证看问题。
对于安德烈所说的“香港没有文化”,龙应台在用自己的切身经历表达了认同之后,又郑重的告诉儿子:
如果我们对“文化”做狭义的解释,指一切跟人文思想有关的深层活动,香港可能会显得没文化。
但当我们对“文化”做广义的解释,香港当然是有文化的:它的通俗文化、商业文化、管理文化、法治文化,甚至它的传统庶民文化等等,都很丰富活跃,很多方面远远超过任何其他华文城市。
因此,我们是不能用欧洲的标准来评价香港的。
任何事情都不存在绝对,看问题的时候要学会辩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愈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欲望就愈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愈强,创造力就愈强。
一流的父母教给孩子的,绝不止是基本生存能力。
今天的领读就到这里了,亲爱的书友们读完别忘了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打卡签到,让我们每晚八点,不见不散!
主播:冰宝,喜马拉雅FM签约主播,喜欢小资,享受播音,最爱喝咖啡,还是个麦霸哟~
今日话题
平时和父母聊天时,他们的哪些话最让你觉得自己还被当成小孩子?
我在后台等你们~
【读书有方】往期文章推荐阅读
(点击蓝字可直接跳转到文章 )
《亲爱的安德烈》| 共读第一天
《亲爱的安德烈》| 共读第二天
《亲爱的安德烈》| 共读第三天
《亲爱的安德烈》| 共读第四天
《亲爱的安德烈》| 共读第五天
《亲爱的安德烈》| 共读第六天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共读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