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气象局这波二十四节气短片萌了一脸
打小就会唱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一部包罗气象涵盖天文地理物候食志的生活百科
往深了问大约许多人支支吾吾,讲不出所以然来
今年,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终于坐不住了
他们制作了短小精悍的趣味短片扫除大众眼前的迷雾
立春
▽
一年有四季
立春乃二十四节气之首
早在秦代就广为流传了
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
只有南边儿67万平方公里进入春天
立春气温回升,日照量、降水也有所增多
农民伯伯纷纷准备春耕
并对小麦等小春作物进行补肥
北方地区人们吃春饼、萝卜
南方流行吃春卷,是谓“咬春”
这就是对春天万物复苏的寄托啊
雨水
▽
送走立春,雨水就不请自来了
雨水之后,大多数地区气温增至0℃+
海洋的暖湿空气一路向北,冷暖交汇形成降雨
正所谓“春雨贵如油”
越冬作物复苏,正是长身体的好时候
川西地区出嫁的女儿要在这一天回娘家
雨水之际,我国只有10%的土地迎来了春天
这段时间,积雪融化吸收大量热量
“三月还有桃花雪”,阴雨天增加
日照减少气温回升就会变慢
惊蛰
▽
“惊蛰”原名“启蛰”
因为跟汉景帝刘启撞名被强行改名
古人以为是春雷惊动了冬眠的小动物
其实是因为气温和地温的升高
长江中下游才符合惊蛰始雷
除了东北西北地区依然银装素裹
南方地区大部都在0℃+
藏在土里的小动物感到融融暖意
也就开心地出来舒展身体啦
虽是“九九艳阳天”但冷空气时不时出来打扰
昼夜温差大,乍暖还寒
北方冬小麦返青生长,南方油菜花开花
大地一片勃勃生机,“过了惊蛰节,春耕忙不歇”
惊蛰日吃梨,梨音“离”
古人相信吃梨能让害虫远离庄稼
保全一年的好收成
春分
▽
春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均为12小时
此后太阳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
“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春分时节多地气温升至10℃+
草长莺飞~杨柳青青~春光灿烂~
天气转暖,雨水渐多,空气湿润,雷雨增多
降水增多的江南地区进入“前汛期”
东北、西北、华北北部还在春冬交接段
大风起兮云飞扬,沙尘渐欲迷人眼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大部分地区进入播种的好时节
春分日最著名的便是立蛋(雾)
其实只要有足够的技巧和耐心立神马都无鸭梨啦
春色当头最紧要是扶老携幼去春游啦
清明
▽
气清景明,是谓清明。多地气温超过12℃+
大地一片春意盎然,此时不踏青更待何时
清明是春季气温升幅、日照增幅的“双料冠军”
“清明时节雨纷纷”只适用于江南地区
北方干燥多风,四月干燥的沙尘天气占全年1/3
“清明前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
说的是农作物翘首以盼春雨的滋润
1300多年前唐玄宗准了大家四天法定假这也是一个极具(矛)特色(盾)的节日节气
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夹杂祭扫新坟心酸泪
谷雨
▽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谷雨过后,基本告别厚重的冬装
柳絮飞落,杜鹃鸣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
华南大部温度超过20℃+,东部甚至超过30℃+
“雨生百谷”,降水增多利于谷物生长
光照充足,水稻、玉米、棉花长势喜人
西北华北气温升高,蒸发强易干旱
因此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谷雨过三天,园里赏牡丹”
山东、河南、四川等地有牡丹花会供人们赏玩
南方地区的“雨前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
立夏
▽
立夏可追溯至战国末年
古代帝王在立夏日率文武百官举行迎夏仪式
礼服、玉佩、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
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全国大部分平均气温18-20℃之间
华北西北地区气温迅速上升,降水短缺土地干旱
农作物易减产,需要灌水抗旱
南方持续降雨,小麦和棉花易感染病虫害
人们采取“增温降湿”使作物健康生长
江浙一带,备酒食惜别大好春光,名为“饯春”
小满
▽
北方作物处在籽粒将满未满的灌浆期,是谓小满
南方用满字形容水量,“小满不满,干断田坎”
小满过后,温度加速上升,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
江南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
南北温差缩小,降水增多
北方冬小麦趋近成熟,农民抓紧补充肥料
南方地区种植水稻以获得丰沛的雨水滋养
过去,农作物尚未丰收,大家靠挖苦菜充饥
芒种
▽
“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日照时数减少,雨量增加,偶有低温
农名伯伯们迎来了一年最忙的时节
冬小麦待收割、棉花待灌溉施肥
夏玉米、夏大豆待播种
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
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
此时若遭遇大风冰雹持续多雨的恶劣天气
抢收不及将会损失严重
百花凋落送花神,古人举行祭祀花神仪式
饯送花神归位,盼望来年再相会
江南地区进入梅雨季,湿热天气增多
人们容易身乏心烦,酸梅汤和梅子酒消夏提神
夏至
▽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达最长
夏至以后,北半球白昼缩短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夏至过后,气温继续升高
七八月中旬,大部分地区气温达到最高
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快,需要大量水份
“夏至雨点值千金”,降水对产量影响巨大
古人称夏至为夏节
周代祭祀神明,祈求清除饥荒和死亡
宋朝百官放假三天
夏至前后麦子丰收,新面粉上市
夏至吃面有尝新,庆祝丰收的意思
小暑
▽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太阳依然直射在北半球
全国平均气温约为24.9℃
华南部分地区35℃以上
全年降水量最多
秦岭、淮河以北开始进入雨季
南方大部进入雷暴季,小暑雨涟涟,防汛最当先”
气温较高、雨水丰沛、日照充足
农作物疯长,杂草也寸步不让
“小暑连大暑,除草防涝莫踌躇”
鲁南、苏北地区依然保持“吃暑羊”
其他地区“食新”吃新米,喝新酒,迎接盛夏
大暑
▽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大暑处在中伏天
日照最多、气温最高,多地均达35-40℃+
高温天气谨防中暑也是重要的工作
华南西部地区雨水丰沛,雷阵雨最多
长江中下游晴热少雨,易生伏旱
“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
人们不得不头顶烈日收早稻种晚稻
福建莆田人吃荔枝和米糟,山东一些地区喝羊汤
台湾人吃凤梨,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
立秋
▽
宋朝时掌管历法的官员算好日子,便宣布时辰已到
连续5天日均气温在22℃以下便算是入秋了
很少地区在这天入秋,江淮要等到9月才能入秋
昼夜温差拉开,时不时吹起凉风
“立秋无雨时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到了今天,大家更加注重膳食纤维,荤素搭配
处暑
▽
凉爽的秋季终于来啦,并没有
南方地区气温还徘徊在33℃左右,是谓秋老虎
北方冷空气南下,“一场秋雨一场寒”
遇上暖湿气流会带来大风和秋雨
农民伯伯们要选择好天气收割
黄淮地区、长江中下游早稻、中稻收进谷仓
此时处于秋收关键期,“千浇万浇不如处暑一浇”
秋意渐浓,人们畅游赏秋的好时节
云彩舒展开来,“七月八月看巧云”
古代农民向天子进献五谷,天子品尝之后献给祖庙
白露
▽
天气转凉,温度降低,昼夜温差可达10℃
清晨和夜晚,地面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露珠
大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北方干燥凉爽
长江中下游如果得不到秋雨的滋润则大量减产
“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
此时西部多雨,四川、贵州等地阴雨连绵
有时持续一月的降雨也会导致农作物减产
一群以大雁、燕子为代表的候鸟开始向南方迁徙
福建人吃龙眼,湖南郴州酿制“白露米酒”
老南京人喝白露茶
秋分
▽
太阳直射赤道,白天和黑夜均等
此后,北半球白天变短,黑夜拉长
“天凉好个秋”,气温逐渐降至22℃
华北地区播种冬小麦
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收割晚稻播种油菜
连阴雨概率较高,气温显著降低
会造成农作物倒伏、霉烂、霜冻
因此需要加紧抢收和播种
自周朝起,古代帝王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
留下很多拜月亭、望月楼、月坛
但是因为每年秋分都不固定在同一天
祭拜的日子便改到了大概率满月的中秋
霜降
▽
近地面的水汽凝结在草叶和泥土上形成霜花
秋天第一次霜叫早霜,春天最后一次霜叫晚霜
黄河流域贵为二十四节气发源地,霜期有三个月
南方地区不足两个月,四川只有10天
海南和西双版纳全年无霜
北方秋收进入尾声,“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
南方农忙,收割晚稻、杂交稻,种麦子、油菜
摘棉花、除棉秸,翻整耕地
“满地秸秆拔个尽,来年少生虫和病”
枫树黄栌等树叶染红,是登山赏红叶的最佳时机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丽景象美不胜收
每年立春为开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时
清代以前,各地校场演武厅在这天举行隆重的收兵仪式
立冬
▽
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下降加快
冷空气来访带来明显的降温、大风甚至雨雪
华北地区的初雪常在此时降临
强冷空气来临,江南地区也会降雪
南方地区,立冬到小雪期间
有时会出现连续数日稳定的晴天
果树甚至开二次花,这种现象叫做“小阳春”
东北地区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
华北黄淮地区农民抓紧浇灌小麦、蔬菜、果树
南方地区天气晴朗正值秋收冬种
古代,天子率领大臣去郊外迎冬
并对为国捐躯的战士和家属进行表彰和抚恤
“立冬补冬,补嘴空”,食补抵御严寒补足元气
· 今日互动话题 ·
目前已经出到立冬,观看原视频请移步B站
...
-----------------------有礼有节®品牌专栏-----------------------
...
2018《节气作业》涂色手账美好上新
(点击标题可转跳)
---
节气生活美学作品
2018《节气作业》,正在热售
---
【淘口令购买】
▼
¥2018节气作业¥抢先预览
(复制整段文案打开手机淘宝即可)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