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做王子,也做乞丐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做王子,也做乞丐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02 22:19: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做王子,也做乞丐经典读后感10篇

  《做王子,也做乞丐》是一本由[日] 松浦弥太郎著作,磨铁·文治图书/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王子,也做乞丐》读后感(一):给日子以灿烂千阳

18岁高中辍学,41岁第一次就业,这样的经历在很多人听起来,都充满了失败感。但他却因此,成为了日本最懂生活男人。他是松浦弥太郎,拥有一间日本最有性格的古书店、一写书就火爆得不行、还能把一本老奶奶杂志改头换面,变成销量百万的殿堂级生活指南。
说起松浦弥太郎,他大概是亚洲最受欢迎的工作生活哲学家,如果要说他是人生的某种指南也不为过,他像镜子一样时时映照出每个人心中渴求的模样。《做王子也做乞丐》是他的自传性随笔,近50篇故事讲述了他18岁从高中辍学后,在不会半句英文的情况下,只身前往欧美等地闯荡的经历。卖过二手衣、贩过二手书、和黑道大哥过招、遇到各种奇妙的男女、经历难忘的暧昧恋情、体验不同的人生况味,汇集成独特的人生哲学——“最糟也最棒,然后过着乞丐王子的生活。我想这就是我的生活哲学。”

  《做王子,也做乞丐》读后感(二):松浦弥太郎的生活《做王子也做乞丐》

松浦弥太郎的生活《做王子也做乞丐》
   松浦弥太郎被称为日本的生活美学大师,看过他的《100个基本》,这本书是他的随笔,不过也有点像自传,像成长故事。讲述了他十八岁辍学离开高中以后,只身前往欧美闯荡,当时他还不会英语。他贩卖过衣服,卖过二手书,后来还开过书店卖旧书,甚至把书装到货车上,变成移动书店。最后成为《生活手贴》的总编辑,成为了日本的名人,终于从乞丐变成了王子。
   书里面写他在美国到各个服装店寻找历史悠久的老版牛仔裤,这些牛仔裤在日本非常贵,可是美国人并不熟悉,于是他和他当时的女朋友,两个人就到处寻找,有一次在一个店里,竟然发现了五十九条库存牛仔裤,店老板当时都想要把这些旧牛仔裤处理了,没想到他们两个都要了,而且出价不低,给老板乐坏了。而他们两个把牛仔裤邮回日本,一共赚了快两万美元,一人分九千美金,真是一笔巨款。也许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就很难找到这样的机会了,什么东西的价格几乎都变成了透明的。
   松浦弥太郎在美国经常买二手书,有一次淘到了一套三本珍贵的老杂志,价格很公道,就买了下来。这杂志中有一期是世界上第一个介绍3D视觉图案的,后来遇到方家才知道,原来的杂志还配了一个3D眼镜,没有眼镜的话,杂志的价格就缩水了,而且这几本杂志还缺页,缺页对于收藏杂志来说可是严重的硬伤,影响价格。到头来还是买的没有卖的精。
   也许是年少多年的冒险和闯荡,终于成就了松浦弥太郎,生活的风风雨雨把他打造成了“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他的人生哲学是“最糟也最棒,然后过着乞丐王子的生活。”就是让自己的人生体验变得丰富,让自己的人生履历变得宽广,其实我们都羡慕这样的生活,只是没有时间勇气,没有机会和运气,所以我们才会喜欢读松浦弥太郎的书,看看懂得生活的男人是怎么生活的。羡慕嫉妒的同时也明白了成功后面的代价。

  《做王子,也做乞丐》读后感(三):自由随性,人生真意

《坛经》有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心之所至,思接千里。至于是王子还是乞丐,角色的变化,都不过是心之境转。辗转回味中,只觉倘若做得了王子,也做得了乞丐,实在是自由随性,得人生真意。
以前曾读松浦弥太郎的数本作品,作为日本老牌生活杂志《生活手贴》的总编大人,松浦弥太郎实在是特立独行的一位。自在,随行,一如他的旅行。他在《自在的旅行》一书中曾说,“走出家门就是旅行的开始”,“生活也可以由旅行构筑出来”,他倡议随时随处可以发现诗意,随时保持走路、观看、聆听、感受、邂逅、观察的心态,让每一天都闪闪亮,每一天都是“GOOD DAY”。
在《做王子也作乞丐》的行游中,我再次看到松浦弥太郎式的自由自在之行。一到秋天,就想到巴黎走走,只发着呆在路上闲晃,只为了沿着塞纳河岸散步;在英国因为古董节上听人说有正在寻找的五十年代的瓷器,于是早早前往,和卖花瓶的女孩闲聊等等。很多时候,松浦弥太郎的文字看起比较无聊,没有结果,完全是随性而至,趁兴而归;没有太多遗憾,也没有太多怀念,看上去只有一点点淡淡的痕迹,就像两条平行线划过彼此的生命和朋友闲聊小狗,YoYo是只约克夏,但因为主人将他留在车里,而车又被偷了,主人很希望找回YoYo。松浦和主人一起祈祷,希望YoYo平安无事,在经过广告,私下支付的大量赎金等等过程后,YoYo终于回了家,至于车,随意了。松浦的朋友亦是近朱者赤
这样“随性”的故事充斥了松浦的旅途,你可以顺着他的足迹一路前行,可以把握的是他“体贴的交流才是旅行真谛”的观点。是王子,还是乞丐?都无所畏,也无所畏惧,即便是在“杳无人烟的地方遇到困难,环顾四周,有丰富的大自然,也有动物,万物总能以某种方式来帮助我。”幸运是福,很显然,这幸运是自己给的,是自己强大的生存力、适应力,也是在任何陌生环境都能从容以待的心境带来的。
最糟糕的,也最棒;最快的也最慢;最迷乱的也最生活。是王子,还是乞丐?最好的便是既做王子,也做得了乞丐。不行他人所行之路,不被现实束缚的从零开始,最终还一个自在自由的自我。因为,心外无物,一切不过唯心造。

  《做王子,也做乞丐》读后感(四):最糟也最棒的人生

刚刚阅读完冈仓天心先生的《茶之书》,领略了日本人的生活美学,就在松浦弥太郎的书中结结实实地体会了一把。在这本《做王子,也做乞丐》中,松浦弥太郎不仅展示了自己随意而轻松的生活,他自己本身也成了生活艺术的最佳诠释。
      这本书中讲述的是作者从十八岁开始至今,在世界各地之间行走闯荡的故事,作者应该说深受他所崇拜的诗人高村光太郎的影响,秉承着诚实、亲切的原则书写着这些或有趣或温馨辛苦的故事,那些穿着睡衣去买香醇咖啡的时光,那些在旅途中认识好友的时光,那些与不同女郎相遇的暧昧时刻,那雪中送炭亲情时刻,那些淘到好货惊喜的时光,那些被黑社会恐吓被欺骗的经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属于人生独一无二的经历,都是人生所必须铭记的,试想,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这样的精彩呢?也许这是每个读完这本书的读者所思考的问题。
      而在这些作者所描述的有趣事情背后,展现出的是作者的人生观,没有定规,没有藩篱,他轻易就挣脱了人生于社会的所有桎梏——事业家庭,不需要费心去选择职业规划,而是选择悠游终日,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供下一段的旅程所需,再用每一段的旅程去发现美,应该说松浦弥太郎所过的生活与我们平日的生活太过于遥远了,以至于会让读者感到羡慕不已,或者觉得天马行空,甚或遥不可及。但是无论如何,我想作者所写下这些故事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想向每位读者阐释:生活没有定则,未必非要遵循社会规则,也无需百分百令人满意,我们平日所抱怨的辛苦是否是我们自己不敢越过界限,而如果一定要循着社会规则前行,是否也要学会发现平常生活中快乐
      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做王子还是做乞丐,无论是在最低水准中发现最棒的,还是在拥有最高水准下想知道最低程度,都是他对于人生的尝试与探索,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在他所探索的过程所描绘的曲线中,我们也看到了最糟也最棒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最糟糕的部分,同样有最好的部分,我们在最糟糕的时候调试出最好的心境,在最好的时刻回看最低潮的心绪,这也许才是人生最真实的况味吧。尤其更加重要的是,学着欣赏这最糟也最棒的人生。

  《做王子,也做乞丐》读后感(五):松浦弥太郎的“流浪汉小说”

1881年,马克·吐温创作《王子与乞丐》。书中讲述了一个贫苦儿童和富贵王子交换社会地位的故事。它带有典型的流浪汉小说特色,汤姆和爱德华的喜剧性经历又充满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松浦弥太郎的《做王子,也做乞丐》同样是一种“流浪汉小说”,他用近50篇故事讲述了他18岁从高中辍学后,在不会半句英文的情况下,只身前往欧美等地闯荡的经历。不过,这一次不是两种社会地位的交换,而是发生在一个人内心的转变。从这种转变可以追溯到松浦弥太郎的整个成长过程:18 岁前的松浦弥太郎,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努力却不知为何而努力,孤身前往美国,卖过二手衣、贩过二手书,遇到各种奇妙的男女、经历难忘的暧昧恋情、体验不同的人生况味,最终成为“亚洲最懂工作也最懂生活的人,也是亚洲最受欢迎的工作生活哲学家”。
   
有时感觉读书也是一个走近作者的过程。想要了解一个人,也需要把握几个关键词,这样你才会更方便地与他交流。读松浦弥太郎时,我常常想到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这可以作为理解他的一把重要的钥匙:
   
“我非常喜欢的诗人高村光太郎写过一首诗《最坏也是最好的路》,十几岁时读到这首诗我豁然开朗,原来最好的生存方式。同时也是最坏的。我们一般只追求最好,但高村光太郎说,最好的也代表最坏,最坏的就是最好的。”
   
近年来,国内突然兴起了松浦弥太郎热(李长声说,松浦弥太郎在日本不是名人。我知道的是,他是被一些国内的出版社推广起来的),很多年轻人迷上了松浦弥太郎宣扬的那种生活和消费方式,“也许正巧契合现代人对工作的反思,在信奉成功、竞争至上的亚洲社会中,成为纾解苦闷生活的一道强而有力的疗愈力量”。所以我毫不怀疑数年之后,我们也会厌倦这一被放大、曲解的力量,就像当下人们早已忘记席慕容或汪国真。
   
你可以模仿他的很多句式造句,而他的旅行偶尔表现出来的“煞有介事”也会让你觉得矫情。相比而言,他关于生活的某些断章式的准则很有意味,他的生活记录就逊色一些:思考的少,没有了体例的约束,一不小心“顾影自怜”的情怀就会流露出来。
   
我继续把松浦弥太郎说过那句话交代完,他说:
   
“读到这首诗(《最坏也是最好的路》)之前,我以为凡事都要追求最好。面对他人时,得把自己最好一面展现出来,以致自己很痛苦压抑。这首诗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最坏也没关系,在最坏中走最好的路就行了。想来,人生本就不会一帆风顺。如果一味想要减少不足,反而魅力尽失。让两者和谐共处,才是最具人性的生存方式。”
   
这不正是既做王子,也做乞丐的道理吗?

  《做王子,也做乞丐》读后感(六):松浦弥太郎的漫游人生

松浦弥太郎被誉为是“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是一位生活美学大师。他的生活哲学影响了很多人,手边放着的周小雨的新书《与所有美好不期而遇》中就提到了松浦弥太郎的一句话:人生本应轻装上阵,丢弃不必要的情绪欲望,留下真正需要的物品,才能换得饱满而轻盈的人生。
松浦弥太郎的生活哲学有一种极简的意味,而这样的生活哲学源自于他的人生经历。这本《做王子也做乞丐》就是他记录自己在年轻时候人生漫游的那一段奇特经历。在这段经历中,我看到的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一种随性的生活,就像书名一样,做的了王子也做得了乞丐。在《最糟也最棒的早餐》中,松浦弥太郎提到他的饮食很简单,“早餐只吃一片烤吐司配一杯即溶咖啡。对吐司也不讲究。”松浦弥太郎喜欢在最低水准中发现最棒的,而不是选择中流,越是中流,人生就越不幸。
同时,松浦弥太郎生活哲学的形成也得益于高村光太郎的影响,在书中作者多次提到高村光太郎的《最糟也最棒的路》这首诗。在《访高村山庄》中,借松浦弥太郎之口,看到高村光太郎的生活,房舍简陋,“屋子只有四面灰泥墙,一扇木板门,窗户都是纸糊的”,仅有生存需要的物品,“屋内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仅摆放着生活的必需的用具。”而在高村光太郎的事迹中,我看到的是一种博爱,一种对弱者的关怀和包容的处世态度。
所以,松浦弥太郎在书中对女性着墨较多,看似好像一位风流的花花公子一样,对多位女性都有意,但其实松浦弥太郎在内心处处关怀女性。在《她的行踪》中,因为与一位熟识的日本女子偶遇而相约,但苦苦等待女子一直没有出现,心中烦躁挥之不去,第二天又去前台打电话询问,后得知女子的遭遇之后,又为了女子延长自己的行程;除了对女性的关怀,对小动物也心生怜爱,在《Yo-Yo 绑架案中》,对一只叫做Yo-Yo的约克夏小狗被绑心中一直挂念,得知绑匪最终归还了小狗,心中欢喜。
最有趣的是他倒卖牛仔裤和二手书的经历,比较传奇。所有的经历丰富了松浦弥太郎的人生,不同的、奇特的体验,甚至是漫无目的的游览,让松浦弥太郎人生变得宽广,从而找到了自我,养成了做王子也做乞丐的自我。

  《做王子,也做乞丐》读后感(七):最糟也最棒:弥太郎的生活哲学

你知道松浦弥太郎是谁吗?这个号称“全日本最会生活的男人”。
       在我阅读他的一本名为《100个基本》的书之前,我不曾识别这号生活达人,当然这归咎于我之前的日子过得太糙,完全没有构建起生活美学的概念。这个特别会过日子的男人,他的文字教会读者的是如何去感受生活,如何以美学的方式过日子,如何把日子过出时下流行的仪式感。
       松浦弥太郎的作品都带着他独有的生活美学的理解和气质,这本《做王子,也做乞丐》也不例外,在我开始阅读第一篇有关一个简单而美好的一天全程记录的时候,我对于他的熟悉便扑面而来。没错,这就是松浦弥太郎的文字,浓浓的生活幸福感就是他的专属武器。
      《做王子,也做乞丐》是一本有关于他多年的旅行机遇的记录。初看这本书,会觉得这个名字取得格外有趣,翻至中途,终于看到为何取名如此?最糟也最棒,然后过着乞丐王子的生活,这便是弥太郎的生活哲学。他所认为的:在这个号称中流意识高涨的社会,难道不知道越是中流,人生就越不幸吗?
        这本《做王子,也做乞丐》是一本不一样的旅行记录,没有任何攻略或指南,没有什么光辉景点的记载,全是一些零碎的容易被忘记的过往。比如纽约一家善良又可爱的旧书商,那家有能够记住每一个顾客名字和喜好的销售员密卡的zebar’s早餐店,那个被帅气店员俘虏的女性朋友,那个舒服到穿着能让人飞起来的胖胖鞋,还有倒卖二手服装的奇遇经历,甚至在深夜中偷窥的欢爱,都在他的笔下化为精灵。
        阅读过松浦弥太郎的《做王子,也做乞丐》之后,我突然很羡慕如他一般的生活态度,可能这是被俗物缠身的我们难以达到的一本对于生命的愉悦。在他的文字中,释放的是一种对于生命机遇的珍惜和感恩,哪怕是对于一个偶遇的小物件也能怀着惊喜。越来越刻板的日子,让我们忘记了如小孩子一般的带有惊喜和期待的心情去对待每一天。因为我们本身对生活的渴望已经不多,所以我们越难得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就像是一个越来越恶化循环的怪圈,而我们很多不曾意识到。这种说法大概跟村上春树提出的“小确幸”的幸福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吧。
       这是一本你需要静心慢慢阅读的书,翻开第一页的时候,你可能会认为这本书“什么鬼,也不过如此”的意味,但耐心读下去,就会发现这就是松浦弥太郎先生解读或回忆的美好日子,美好就是珍惜点点滴幸福的过往,美好就是人真难而虔诚地对待每一个你所认识或接触的事物,美好就是旅途中温暖的早餐,值得回忆的遭遇。
       或许你也会有如我一般的纠结,纠结于要不要继续读下去,但请不要轻易放弃阅读下去的兴趣,继续下来阅读,就会发现这本书的无限乐趣,比如弥太郎所写的有关于寻找levi's的501复古牛仔裤的奇趣经历,或者是寻找二手旧书杂志的任务,都让我读来特别有趣,因为弥太郎十分善于描述细节,所以他的故事或经历都让读者产生一种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一般的真实感,这也是他的文字特色吧。
        属于弥太郎的招牌美好生活,愿你也能找到属于你的生活方式。HAPPY。

  《做王子,也做乞丐》读后感(八):游历生命,一分一秒

阅读有时是种天时地利人和的际遇。一抹色调,一点氛围,一声叹息,一个回眸,都可能让你被一本书吸引,或者失去兴趣。说得更玄些,大概不是你在品读一本书,而是书散发的气场拥抱或推开了你。
这本书和另一些书一起到来时,我是先从其他书读过去的,像跳转圈舞的人挑拣舞伴,我以为它只是本普通的小散文集,想等到清闲时随手翻翻,没想到与这“时候”同时到来的是一场大雪。
昨天,雪稀稀落落地下,温和而又持久,屋里的暖意隔绝了窗外的寒冷,车辆变得稀少,行人步履缓慢,路灯不分时间地亮起来,世界罩在一片橘色之中,仿若宁静的梦。我把自己裹在毯子里,开始随作者走向一个又一个地方。
书中的每个小片段可以独立成文,各自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调轻松洒脱,有些又显得挺深沉,比如书中的第二个章节,我想大概是性质不同的缘故吧:其他都是游玩,只有那部分是赚钱,赚钱总是会带点现实意味的沉重感吧,哈哈!
而真正吸引我的是本书的作者松浦弥太郎,他似乎并不是一个天生外向的、想要改变什么的那种人,对于那种人来说,游览世界、寻找乐事、广交朋友是常态,甚至可以说是他们来地球的目的,可松浦弥太郎不是这种,虽然在文字中他竭力把目光投向外界,去看人、看事、看周遭、看世界,但从字里行间我总能看到他的谨慎。
他总会在文中写到“诡异的店家、来路不明的人、启动嗅觉、觉得不太妙”,从二十岁开始就是这样,他不是一个盲目乐观的人,不曾因为新奇或好感而大意,遇到事情首先是慎重地观察着一切,但又不是一个封闭的人,他也容易接受善意、选择相信,于是总能交到朋友。
这矛盾在体内胶着,让他看待外界的眼睛时而理智客观,时而又感性极了,他能快速洞察事物的本质,也能珍视它梦幻般的外表,这感受最明显的大概是《田德隆的维农娜饭店》。
他误打误撞地来到维农娜饭店,因为对什么总会多琢磨一些,所以得知了这饭店老板的来历,又因为善于聆听的安静个性,获得了一个总会聊两句的朋友,后来这二者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关系,他惊愕地站在一旁,五味杂陈地讲述着那大堂里盛放的无尽的花——
这本书里到处是这样的奇遇,作者总是以一个茫然的旁观者出现,其实心里是有想法和感触的,但他没有铺张地流露、而是选择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这让文字变得轻快好看,也给了读者更多感动的空间:这一场场旅行就像一枚枚凸面镜,看似离奇,实则讲的都是生命里的点滴,它聚焦了所有常人难以洞察的真相,也放大了各种转瞬即逝的情绪——心有戚戚。
尤其看到他在这些年旅行以来的种种,从十几岁的环游远走到后来的近地漫游,人生哲学和处事态度在慢慢成熟,豁然单纯却没有改变,真是感动。
好像是左宗棠说的,发上等愿,享下等福。恰好应了这书名。有时真觉得人生似幻境,世事如大雪,来过之后渐渐消尽,但滋味却在心底生了根,很多经历被遗忘,经过的事、路过的人……细节和当时的情感却沉淀下来,变成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将我们无声无息地“改造”成了另一个人。
有人喜欢这过程,有人抗拒,有人根本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还有一些人,他们试着去享受、从尝试中寻找真谛,咀嚼“苦中有乐、乐中有苦”的滋味一路前行——我羡慕第一种人,更欣赏最后一种,他们让我感到生命的美好,让我觉得一切都有意义。
能在大雪天里,恰巧舒展地读到这样清淡温柔的书,幸福感简直爆棚,我故意读得很慢,真想留住这梦一样的感觉啊~这难得的既华丽又简单的开心。

  《做王子,也做乞丐》读后感(九):随遇而安,内心坚定

初识松本弥太郎是他的《100个基本》,在旅游地看到一家书店的介绍,回来后念念不忘,于是下单购买。乍一看都是基础常识,可扪心自问,能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记得并践行的又有几人?松本似乎是个特例,又开着一家二手书店(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开书店),还会世界各处旅行,用着品质小物,真是优雅如王子般的生活,令人向往。
       后来看到斯文在兹小组的活动,《做王子,也做乞丐》的书名对我很有吸引力,申请后非常幸运得到了。迫不及待开始翻阅,原来是作者早年在外游历的经历写成的随笔。这才了解到他是一个非常有决断的人,敢于高中时独自一人出国,边工作边游学的勇气,不是任何人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大多数人不过想想便放弃了,梦想如果一直挂在嘴边不去实现也不过空想。他没有过多谈论自己的梦想或是生活理念,而是用实际行动展示。中国有句古话“穷家富路”,但是松本却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钱多就好好享受美食和旅途,钱少也毫不抱怨,很契合本书标题,既做王子,做乞丐也不怕的精神。此外,他的行动力也很值得我学习,想要做什么就着手准备,不会瞻前顾后,这种潇洒自如的态度不完全是经济基础决定,更多是性格中对自我能力的自信与探索外界环境的好奇心。
      曾经有过一段在日生活的时光,哪怕很小的街上都会看到书的中古店,每次散步都喜欢拐进去看一看,感受旧书散发出的历经岁月的气味。还有图书馆,即时是临时居住的外国人,也很方便就为我办理了免费借阅证,随时可以借阅书籍,或是听音乐、看报纸等,图书馆还会办小朋友的读书会。真的是一个注重全民教育,热爱读书的国家。因为自己喜欢看书,所以每次看到有关书的话题总是格外注意。看到松本聊到他逛外国二手书店的故事,有点探险的意味,仿佛寻宝般。可我若是出去,只怕也无法有次机遇,首先还是得过了语言关才能效仿。其次是他的阅读量,回答老板有关读书的题目也得到了不错的成绩。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代表了。反观自己,读书不多,活动范围也是局域于小城,不禁有点惭愧。然而作者的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云淡风轻,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不强求什么,而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愿望,踏实地前行,想及此,我也应当振作起来,过好自己当下的生活,盲目的崇拜他人的生活,不过是临渊慕鱼罢了。以上就是松本教会我的生活态度,不管王子还是乞丐,找寻到合适自己的定位,朝着目标前进就好了。

  《做王子,也做乞丐》读后感(十):生活在别处

作者松浦弥太郎,是位生活美学大师,据说是被称为“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著作很多,例如:《100个基本》,《最糟也是最棒的书店》 《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 《自在旅行》,还有“生活中的巧思与发现”等随笔三部曲等。
这是我读的他的第一本书。
看了书中关于他简短的介绍,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是一个内心聪颖丰富的人。这也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人。
并不是谁都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我看来,除了没有勇气,更多的是没有那种洒脱。当大部分人都在追求稳定安乐的时候,他把自己置于不确定中,随时从零开始,不被体制束缚,找到真正的自我。当初看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还以为生活只能憧憬,很多不能得偿所愿。然而弥太郎却做到了我们大多数人憧憬的生活。
接下来,我想讲讲这本书。
书名《做王子也做乞丐》,我想他想表达的是生活不止一种,应该有多面的意思吧。初看这本书,被前面他的笔触给震惊到了,确实很无趣,就是一些平常琐事,只不过写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一个旅途烦闷寂寞的男人,对周围的事情很细微的观察,大部分会提到一个女人,以及发生在那个女人身上的故事。额,作为一个女读者,我对他的猎奇故事不感兴趣。但我还是耐着性子读下去了。
后来写到他的母亲,一个关于亲情的暖心故事。作者生病,母亲借故探望朋友从日本赶到伦敦来看望他,而且还是一个大风雪的天气。给他送了吃的,药,还有工具,送到就离开回日本了。特别可爱的母亲,我最喜欢这段故事了。这样的母爱真的好让人感动,特别是生病的时候,人是最脆弱的,被呵护的感觉即使是冬天也是一股暖流被紧紧包裹了起来。
还有一个比较诡异的地方——田德隆的维农娜饭店。田德隆区因治安败坏而恶名昭彰,但唯独在维农娜却是可以保证安全的,因为店老板是意大利黑手党老大。里面讲到一个叫小张的黑道分子被派来暗杀店老板,结果被店老板杀死的故事。也真是恐怖的事。
还有一篇,讲的在一家叫“奇缘书店”觅得初版的《在美国钓鳟鱼》,真是让人兴奋。这个我也很有同感,在爱书人眼中,找到一本苦苦寻觅的书真是一大喜事呢,如获至宝的感觉。这个书店是世界第一的书店。没有什么书你不能找到。真是太稀奇古怪了。
还有讲他为什么从伯里克到纽约开书店的故事也是让人振奋的故事。他和女朋友凯伦在一家奥克兰的牛仔服饰店看到Levi's五十年代的复古款牛仔裤,用很低的价格全部买下,大赚一笔,钱一多就想着把钱用在哪里合适,最后锁定开家书店的故事。
有趣又古怪的故事真的挺稀奇的。书中还提到有很多食品,感觉弥太郎也是一个吃货吧。这样的生活真是太美好了。我怀疑弥太郎是一个喜欢新鲜感的人,因为不断向外寻求刺激和生活的趣味的人都是不满足当下生活的人,他们心中永远有一个叫做“生活在别处”的东西召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