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新的刘小枫经典语录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最新的刘小枫经典语录

2018-02-12 22:06:10 作者:刘小枫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新的刘小枫经典语录

  1、古今学问制度实质没有不同,都是国家权力组成部分,与国家意识形态(文教秩序一体化。从制度层面上讲,西学入华,并没有改变传统中学的制度性质,而只是改变了具体知识学科。 ----《拣尽寒枝》

  2、“古之道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而是救济天下的政教之术:“先秦诸子,无不欲以其道济天下”。在梵澄看来,即便倡言逍遥物外的庄子也不例外。 ----《拣尽寒枝》

  3、绝望者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真正地热爱生活。 ----《拯救与逍遥》

  4、所谓伦理其实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反过来说,一种生命感觉就是一种伦理;有多少种生命感觉,就有多少种伦理。伦理学是关于生命感觉的知识,考究各种生命感觉的真实意义。 ----《沉重的肉身》

  5、叙事伦理学从个体独特命运的例外情形去探问生活感觉的意义,紧紧搂抱着个人的命运,关注人生活的深渊。 ----《沉重的肉身》

  6、据说,人类开始讲第一个故事时,与我们院子停电时的处境差不多原始穴居人在夜色降临后,感到时间支离破碎空间的若有若无,有一天——故事总是从这暧昧的有一天开始,一个年长的穴居人讲了一个故事,讲的是……听过故事以后,穴居人心里暖和起来,明天的艰辛困苦变得可以承受了。 ----《沉重的肉身》

  7、生活世界中总得有某种思想理解人的具体生活,小说就是这样的思想,它甘愿与一个人的生命厮守在一起,“这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小说询问什么是个人的奇遇,探究心灵的内在事件,揭示隐秘而又说不清楚情感,解除社会历史禁锢,触摸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角落泥土,捕捉无法捕捉的过去时刻或现在时刻缠绵生活中的非理性情状,等等等等。 ----《沉重的肉身》

  8、既不发疯或自杀,也不标榜绝望是一种新美德,就只有沉溺:沉溺于自己清醒精明、看得透彻,沉溺于生欲的狂热——时间狂、享受狂、知识狂,过度的感性欲求,无止境的冒险…… ----《拯救与逍遥》

  9、爱情不是找到的,它并不在人生中的某个地点可以让人去找。 人们可能在生活中偶然撞见爱情——相反的情形也极有可能:终身撞不见爱情。婚姻就不是这样,它不断地作为一种人性的、社会的要求出现在一个人一生中的某个地点,如果要找婚姻,是可以找到的。 ----《沉重的肉身》

  10、应该问:“人民”是谁?可是从没人问“人民”是谁,似乎谁都知道它是谁。每一个个体的“我”自以为是“人民”,但随时可能被人称为“人民的敌人”。“人民”听起来自然拥有肯定价值的道义正当性,因而,个体不得不认同它;又由于“人民”一词带有总体性,每一个体都自以为属于其中(其实又都不属于其中)。在“人民”这一称谓中,人本身——每一个体的肉身存在并未在场。正是这种情形,使个体存在悄悄的失去了生存的正当性和处身性。流亡就意味着脱离人民,自绝于人民,成为个体之存在。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11、我要是懂得把初恋伤感留在记忆想象中,就不会错失自己的幸福。人往往只是为了一丝细小的情感而抛出了整个生命,在情感的某一个尖锐点上牺牲了一生的幸福。 ----《沉重的肉身》

  12、问题意识是学术思想的关键,这是一个过于私人化的事情:我想究明某种东西,澄清某种疑虑,与我的纯属个人性的在世体验相关。但是,个人性的问题意识只有在与历史中的诸多个人的问题意识的交流和碰撞中,才会变得日益明朗。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13、如今大学文科的研究生教学时兴所谓民主方式,比如,在研读课上读一部古代经典,由学生们轮流讲,谈读后感。虽然美名其曰让大家发言,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其实在这样的研读课上,学生并学不到什么东西。过去,研读课主要是老师讲解,这意味着读古典的大书得跟一个自己曾经有过深入阅读且已经深入思考过一番的先行读者一起读,在这位有经验的读者带领下,学生们(尚没有阅读经验的人)的阅读能力才会有所提高。按照民主化的读法,大家都是二百五,没有什么经验和积累能读出什么名堂? ----《拣尽寒枝》

  14、见到老教授难过样子,我赶紧宽慰他说:我们的德语文学也没有谁在研读维兰德,好些学德国文学的兴许都还不知道维兰德……我身边另一位在座的同伴也赶紧插话:我们的大学正在与国际接轨,大学外语系有外报阅读、科技德语一类课程,却没有古典文学课程。从前外语系以教古典文学为主,如今的外语系不过是在培养会说外国话的机器。 ----《拣尽寒枝》

  15、误会是生命的自然状态,走出误会才能转入生命的自在境地。人只能在谅解和赦免中走出误会编织的生命之网。 ----《沉重的肉身》

  16、我总是问自己:我一生中究竟有过什么东西吗?我回答自己:有过的,只有过一件东西,就是那个寒秋的夜晚。世上到底有过他这么个人吗?有过的。这就是我一生中所拥有的全部东西,其余的都不过是一场多余的梦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17、个人情感受伤的事太寻常,也是太人性的事。生活不是按照理性的设计或个人的美好愿望发生的,而是各种意外机缘杂凑出来的,总会有一些人因人性的软弱伤害别人,有一些人因无辜懵懂过错而被伤害、平白无故情感诚挚而受伤。 ----《沉重的肉身》

  18、每个人都是自己欲望囚徒。 ----《沉重的肉身》

  19、新兴知识人群众是福柯式的个体化群众,他们厌恶任何知识理念规导欲望个体的生存意趣。欲望个体的基质是身体,身体是有自然性差异的偶在。 ----《拣尽寒枝》

  20、沉沦于麻木,麻木于沉沦,多少众生在此麻木的沉沦中埋葬了青春的血肉。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21、黑塞笔下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争辩表明,黑塞累了,所以要求进入东方的世界。 黑塞用以解决不可避免的恶的造作的设想是:让狼心与良心、神与魔、父亲的血与母亲的血、享乐与受苦这些敌对而混乱地在人身上相互共存的因素统统回到自然母体中去。 ----《拯救与逍遥》

  22、妻子构成一种生活的情调、一种生命的空气:共同生活中相互逗趣、相亲、缠绵、搀扶的空气,与孤独的喃喃叙事的空气不同的空气。 ----《沉重的肉身》

  23、自我欺骗的说谎与与对另一个人说谎有很大差别。对别人说谎,不涉及对自己的诚实问题。在自我拯救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对自己诚实,不然的话,拯救自己就是不可能的。 ----《沉重的肉身》

  24、人的生命热情都是个体化的,个体化的生命热情就是个体化热情——个体的全部身体感觉投入某种价值偏好的喜欢什么的在世行为。个体热情的产生既需要身体也需要身体的影子,两者不可或缺。没有身体及其感觉或没有灵魂的价值偏好,都不会产生生命热情。 ----《沉重的肉身》

  25、在幸福与不幸之间,有相当宽阔的中间地带,我就站在这个地带吧。 ----《沉重的肉身》

  26、既然如此,尼采怎么会同意把鞭子给女人,而且同意摆那种姿式照相?
这问题我想了好久,不得其解。目前只有一个临时的答案:尼采聪明绝顶,而且预感极准,他感觉到男人把鞭子给女人是自由民主现代性的必然结果同时深刻的尼采也晓得,无论生活多么不幸、残酷,人除了爱生活──当然包括爱其中的不幸和残酷,没有别的出路,这就叫“热爱命运”。于是,尼采同意照让萨乐美拿鞭子的相,以身示法,让现代性的残酷本相尽早成为审美的反讽。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27、所谓老子教诲的侯王无为,不是不施治,而是让民被治时感觉不到自己在被治:潜移默化民众于不知不觉之中,让“下品极恶凶顽刁诈猾贼之风”自然而息——这才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治(“化天下”)。 ----《拣尽寒枝》

  28、个体命运是身体的偶在差异带来的。从来没有重复的命运,亘古至今飘落的每一片花瓣,都有自己不同的飘法和落处,因为每一个体的身体都是偶然的亲在。每一个体身体的偶在命运,都是亘古无双的唯一一次发生 ----《沉重的肉身》

  29、一个人自己遭遇的不幸或自己无意中造成的不幸,远远超出了人的情感定义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人们期待生命中幸福的相遇,而一生中遇到的大多是误会。生活是由无数偶然的、千差万别的欲望聚合起来的,幸福的相遇——相契的欲望个体的相遇是这种聚合中的例外,误会倒是常态。误会就是不该相遇却相遇了,本来想要遇到你一个,却遇到了一个他,该归罪与谁呢? ----《沉重的肉身》

  30、身体有在世欲望,但没有选择价值偏好的能力,身体的影子——灵魂有能力选择价值偏好但没有在世的欲望,只有当影子的价值偏好被身体的欲望感觉充满,才会形成一种生命热情。灵魂就是价值偏好,它必须通过身体来自己的偏好,没有身体,灵魂只是嘘气,所以说灵魂是身体的影子。 ----《沉重的肉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