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弗朗索瓦格言警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弗朗索瓦格言警句

2018-05-12 22:31: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弗朗索瓦格言警句

  ●詹姆斯迪恩的表演与五十年的电影经验背道而驰;每个姿势,每种态度,每次模仿,都是对表演心理学的一记耳光。 ----弗朗索瓦·特吕弗《我生命中的电影》

  ●这朵花征服了我们。
紧张的距离改变了画作展示的内容。
这幅画种,花朵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因此发生转变。细节暗中接管了整体。
赏画者失去了批判性的理智:花在这么近的距离上看,已经不再像话了,而是某个空间,还是大得出奇的空间,心音暮光,并任由眼睛在画面上自由游走。
此处,一朵花的黑色花心突然震撼理智,赏画者会突然凝结,惊讶于它在他们中间唤起的私密情感。在某个时刻,他们成为画作的牺牲品,屈服、麻痹于鸦片的陷阱之中。 ----弗朗索瓦芭布-高尔《如何看一幅画Ⅱ》

  ●画家模糊的面容与镜子倾斜的角度相同。他用娴熟的技巧绘制了自己缩小的影像,并以几何般的精确度,把自己的幻影嵌入画面正中。当然,他自己不存在幻觉。不过这幅画没费多大劲儿就救了他,因为镜子快要倒了,连他被扭曲的脸一起。他就像钟摆一样摇摆。生命以固有的节奏前行和睡去。这镜子就是他的节拍器。 ----弗朗索瓦芭布-高尔《如何看一幅画Ⅱ》

  ●她真想把他激怒,但这样似乎残忍,她不免悔疚。这种狠心是她忧伤的反面,是进行报复的荒唐的欲望,而他不应遭此报复。 ----弗朗索瓦丝·萨冈《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霍普的现实主义手法直截了当,这属于观念史中更广阔的趋势,来源可追溯到美国历史的起源。美国的绘画,发端于17世纪荷兰的新教传统,两个世纪后,仍然表现出他对日常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展示社会真实可信一面的渴望,因此十分注重细节。讲求实际的观察,并急于直接表现可见世界,这些都超越了艺术上相对抽象的考虑,最终体现为世俗化的艺术。其结果是,越老练的绘画,就越接近客观真实,其中没有过多戏剧化情节获是明显的感情表达。这样的态度发展到极致,必然会积聚出错视画般的效果,而这也是美国画家在19世纪的追求之一。霍普避免引起错觉的艺术手法,而是采取相对隔离的现实主义处理,也就是说,他不仅仅是一个以图解作画的人。 ----弗朗索瓦芭布-高尔《如何看一幅画》

  ●在如此小的一幅画中,画家填入了巨大的空虚。镜子被放入这空虚的沙漠里,并且沉浸其中。可是这里有某种让人透不过气的感觉,生命被封锁起来,令人窒息,鲜活的身体变得悲哀、虚弱。珍贵的镜子外围有冷蓝色调,更令其完全与世界隔离开来,没人能欣赏它柔和的曲线。它是很珍贵,没错,但这就是它拥有的全部。它外围的线条泠漠无情,与令人不快的清晨背景成直角相交。这个窗外,没有什么好天气值得期待。 ----弗朗索瓦芭布-高尔《如何看一幅画Ⅱ》

  ●他向她解释起来,说必须盯紧女人,她原先就不谨慎,现在明白事情全怪他,并不怨恨她的轻率行为,两人从此就不要再提这事了。宝珥连声说:“对,对,对,罗捷。”想放声大哭,又想放声大笑。同时她闻到他身体、烟草的熟悉的味道,觉得自己既得救了,又毁掉了。 ----弗朗索瓦丝·萨冈《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看来我确实厌腻了,”他心中暗道,也着实吃惊自己说出这种话,“我对一个女人开始挑字眼儿,就说明情分快完结了。” ----弗朗索瓦丝·萨冈《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伏尔泰如果还在世,看到他的思想赢得胜利,将会多么幸福。自由,权利平等。启蒙思想终于在关乎人类切身福祉的领域发光了!” ----弗朗索瓦·勒洛尔《疯子的自由》

  ●辛运的是,人生匆匆,我在这里,你在这里。我们共舞。
我们一辈子跳舞,他说,我们是那类人,跳舞的人。 ----弗朗索瓦丝·萨冈《孤独的池塘》

  ●那些隐藏在绘画中的符号?? 要想理解绘画中的象征符号,你必须摆脱这样的误解:看起来很简单的物体,承载的意义也很简单。象征的精确作用,在于让心灵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超越日常世界的局限,从而一睹不为人知的真相。 ----弗朗索瓦芭布-高尔《如何看一幅画Ⅱ》

  ●的确,对于任何足够久远的社会而言,这一点都能成立,不管是从风格上还是从时空上而言。然而,那个时代的作品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们仍然拥有一种惊人的力量。甚至在1991年,我们仍能同意弗朗索瓦·莫里亚克(Fran·ois Mauriac)在1949年写下的那些话,他将彼时对匈牙利审判秀的辩护描述为“灵魂的下作”。我们能够回应它们的原因之一在于,那时的一些作品仍与我们同在;另一个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常常出自那些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地位的男男女女笔下,他们是法国甚至世界知名的小说家、哲学家、剧作家……以及道德家。他们的声誉也许随着时间黯淡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读到他们对暴力、人类苦难和痛苦的道德选择的无动于衷时,我们的不适感就能消失。 ----托尼·朱特《未竟的往昔》

  ●白色只是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它充满对周围各种自然景物的反射,覆盖表面,有对蓝色,粉色、黄色、淡紫色和灰色的透明发射。 ----弗朗索瓦芭布-高尔《如何看一幅画Ⅱ》

  ●吃完饭,他们开始跳舞。宝珥看见罗捷搂着一个褐色头发的女人,在她面前摇晃,动作还像往常那样笨拙;再看那女人,玩一次倒还不错。西蒙站起来,他身材修长灵活,眼睛微微合着,嘴里哼唱,舞跳得很好。宝珥由他带着,她袒露的手臂一时擦到罗捷的手,贴到褐发女人的脊背,于是睁开眼睛。他们对视,罗捷和宝珥对视,每人都隔着“另一位”的肩膀。跳的是没有节奏的慢狐步舞,几乎不动弹。他们俩近距十公分,相互打量,都毫无表情,也无笑意,仿佛不认得。继而,罗捷的手突然放开那女人的脊背,伸向宝珥的胳臂,用指尖轻轻抚摩,脸上流露出一副哀求的表情。宝珥不忍看,闭上眼睛。西蒙回头望去,已不见他们的踪影。 ----弗朗索瓦丝·萨冈《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在中世纪,画家与医生和药剂师同属一个公会。同行准备药水和汤剂,他们要自己研磨为绘画上色得颜料粉末。大家姿态相同。更重要之处在于:以不同方式,大家都在恢复人的身体,为疲倦的精神重建信仰,平息烦乱的心灵。悲伤的灵魂,看到圣人的画像就得到了平静。面对美丽的天使,人们就算看到世界的恶行,也能找到安慰。世纪更替,画像发生作用的语境一直在变化,但它们总是保有让我们冷静下来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它们的主题无关。 ----弗朗索瓦芭布-高尔《如何看一幅画》

  ●我宁愿感受痛悔,而不只是知道如何说明它。 ----弗朗索瓦芭布-高尔《如何看一幅画》

  ●故事中最诡异的部分,是她手中似乎将要呼吸的面具。它的肤色似乎是有生命一般,这正是女子缺少的,尽管女子美丽绝伦。也许是因为:这剧场中的简单道具,是女子唯一的体会,唯一体验情感、波折、爱、恨、大笑、死亡和欲望的机会。所有能够让这幅画有生气、能够展现出某些能被认出的现实、能让我们理解的东西,要给我们传达这一切,只能通过那一只面具。 ----弗朗索瓦芭布-高尔《如何看一幅画Ⅱ》

  ●“您喜欢勃拉姆斯吗?”她走到敞着的窗前,迎着耀眼的阳光伫立片刻。“您喜欢勃拉姆斯吗?”这短短一句话,仿佛突然向她揭示了茫茫一片遗忘:她所忘记的一切、她断然回避向自己提出的全部问题。“您喜欢勃拉姆斯吗?”除了自身和自己的生存,她还爱别的东西吗?当然了,她说她喜欢司汤达,她也知道她爱他。她还像二十岁时那样,渴望同谁聊聊。 ----弗朗索瓦丝·萨冈《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她突然觉得,灰溜溜的街道、他们周围的行人车辆,好像变成一幅单线条的、凝滞不动的、没有时代特点的背景。他们俩相距两米,四目相对。还趁她清醒着、在自己良心的边陲警戒的时候,西蒙不容她在街市的喧闹而阴惨的现实中重新入睡,向前跨了一步,一把搂住她。 ----弗朗索瓦丝·萨冈《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由于过多的理解与温存,她倒害怕失去信任。 ----弗朗索瓦丝·萨冈《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他的王国不在这个世界。如同他在写给弗朗索瓦·德·布伦威克的信中所说:“我的王国在天空。” ----《贝多芬传》

  ●在1833年到1836年之间,康斯太勃尔在伦敦和伍斯特市(Worcester)做了一系列演技,他在其中表达了对于绘画特别是风景画的看法。比如,他指出:“绘画是一种科学,应该作为对自然发展的探索。那么,为什么风景画不能被看作自然哲学的分支,为什么风景画只能被看作试验?” 在他1836年的一篇研究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他谈到自己此前绘制过的一棵橡树的命运,并称其为“年轻女士”:“说她死于心碎,这毫不过分。......令我悲伤的是,我看到一块卑鄙的木板钉在她身上,上面用大大的字母写着:‘所有流浪者和乞丐都将依法论处。‘这树似乎已经感受到了那种耻辱,因为那时树冠上某些树枝已经枯萎。” ----弗朗索瓦芭布-高尔《如何看一幅画》

  ●我们不得不承认,伟大的电影人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但是,练习拍摄属于你自己年龄的电影也很重要,如果你二十五岁,喜欢德莱叶的话,尝试效法《吸血鬼》而非《诺言》也很重要。青春是如此仓促,缺乏耐心,会迸发出各种各样具体的想法。年轻的电影人必须在疯狂般的匆忙情形下拍摄自己的电影,这些电影中的人物匆匆忙忙,镜头与镜头互相推挤,争取能在“剧终”之前挤上银幕,这些电影中包含着他们的想法。之后,这一连串的想法会让位给一个更宏大、更优先的想法,然后影评人会抱怨一个曾经“年轻有为”的导演变老了。那又如何? ----弗朗索瓦·特吕弗《我生命中的电影》

  ●人们也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你要欺骗某个人,你就不得不表示出某种亲热劲来。 ----弗朗索瓦丝·萨冈《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可是,罗捷,”梅子这回可真惊慌了,争辩道,“我爱你呀。”
“嗳!算了,不要信口开河。”他高声说道,心里觉得又尴尬又欣慰;尴尬是因为他算得上直言不讳,欣慰是因为这句话把他们的关系置于那种极为传统的、他极为熟悉的境地,即男人不胜其烦,女人毫不知趣。 ----弗朗索瓦丝·萨冈《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是科学知识,一种是叙事知识。叙事知识是人类最古老的知识,包含丰富的情感价值,兼容各种游戏规则,构成广泛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制约;而科学知识则是阐释、解释、阐发真理的知识,它不具备社会交往的特征。语文,天生就与叙事知识更为亲近。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很少看到像曹老师这样的感性的、抒情的、带着生命体温的叙述,我们所见到的更多的是理性的、客观的、冷静的告知。 ----《博客摘抄》

  ●释放了激情,像今天这样,理性无处可容。整个国家就像一个被解开锁链的疯子,她的歇斯底里却没有就此平息。 ----弗朗索瓦·勒洛尔《疯子的自由》

  ●在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的苦难或幸福里,我们追寻着我们自己的命运。可说到底,都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的选择都戴着枷锁。 ----弗朗索瓦·勒洛尔《疯子的自由》

  ●跟忧愁先说你好,然后说再见! ----弗朗索瓦丝·萨冈《你好,忧愁》

  ●我从不把活着和对生活的期待混为一谈。我对生命无所期待。我没有预先想过要什么。生活本身就够激动人心的了。 ----弗朗索瓦丝·萨冈《你好,忧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弗朗索瓦格言警句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