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阳明的格言
●心外无物 ----王阳明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是三代史” ----王阳明
●传统文化精华方面,先后推荐了《论语》《庄子》以及古诗百首、对联百副等,利用早读时间去读去背。历史方面,先后推荐《大秦帝国》《左宗棠》等。哲学方面,推荐“老庄”、王阳明、周国平等。经济方面,推荐《现代化的陷阱》《猎杀中国龙》等。社会学方面,推荐《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等。军事方面,推荐《长征》《解放战争》等。心理学方面,推荐毕淑敏、卡耐基等人的作品……我们让学生读书,并非为培养作家,而是着眼于增加人文积淀,提升语文综合能力,进而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所以在给学生推荐的读物范围较广,不限于文学作品。
●如果现在王健林开价1亿:“只要你每周读两本书,每天5点起床跑步一小时,然后从7点工作到21点。坚持三年,这1亿就归你。”你能不能做到?不用说,一定能。但如果没人跟你提前敲定这1亿合约,而是告诉你这样坚持有一天能挣大钱,你还能坚持下来吗?不用说,99%的人无法坚持下来,因为多数人的认知看不到这么远。那些一直说“道理我都懂”的人,他真的懂了道理吗?不,他不懂,如果他真的坚信这些有用,那么未来就等于向他提前开了价码,而他则会为了这些价码而坚持下去。99%的人之所以半途而废,是因为他并没有真正懂得。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别说你什么都懂,根本就没这回事。做不到,只能说明你压根不知道。你以为你明白,其实你压根没明白 ----《博美早报》
●《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阳明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王阳明
●时空并非均匀。一旦时分两仪四象,如春夏秋冬,我们必然知道自己在春天生发、走出户外,在冬天宅藏,在秋天收敛,在夏天成长。尽管圣贤对时间有着平等心,在“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能以等身布施,但朝乾夕惕仍有分别。王阳明甚至发现了时间与世界的关联:“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的世界。” ----余世存《时间之书》
●王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人称之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三不朽。余秋雨称之为历史上策一个真正有文化的军事家。
●虽万千人过,吾往矣。 ----王阳明
●“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太过于纷扰,就静坐;觉得不愿去看书,就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地修炼自己” ----王阳明
●饥来吃饭倦来眠,
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
却从身边觅神仙。 ----王阳明
●不能致良知的两种表现:懒得致,不能致 ----王阳明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王阳明《传习录》
●赭山的海拨实在太低
那么多人爬上山顶
也只能让它的高度增加一两米
来过的思想者站成了绝壁
苏轼王阳明黄仲则黄鲁直
他们的经历,如飞鸟无痕
慢慢拔高了后人的仰视 ----徐春芳《赭山》
●因为失败而产生挫败感才是真正的失败 ----王阳明
●王阳明也承认,道德虽然是每个人自己的问题,可有些人的道德被多年来时间的俗气所污染,已不能自动自发地流露,所以必须要树立道德楷模,让道德楷模唤醒他们内心正要睡死过去的善良。 他的办法是老办法,但老办法往往是最管用的。他恢复了设立于朱元璋时代,早已名存实亡的申明亭和旌善亭“两亭”制度。他要求庐陵县所管辖的各乡村都要设立这“两亭”。旌善亭是光荣榜:凡是热心于公益事业、乐于助人、为国家和地方做了贡献的人,在该亭张榜表彰,树立榜样。这是存天理;申明亭是黑榜:凡是当地的偷盗、斗殴或被官府定罪的人,名字都在此亭中公布,目的是警戒他人。这是去人欲。 ----度阴山《知行合一王阳明》
●王阳明极力指责佛教:“佛教徒担心父子连累他,就离开父子;担心君臣连累他,就离开君臣;担心夫妻连累他,就离开夫妻。佛教徒总说自己不执着于‘相’,其实这些都是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所以他才逃避。我们儒家,有个父子,就给他仁爱;有个君臣,就会对他忠义;有个夫妻,就给他礼节。什么时候执着于父子、君臣、夫妻的‘相’呢?” 由此可知,这张纸的厚度就是责任心和使命感。儒家有,佛道没有。简洁地说,王阳明心学是一门要人去外面建功立业的学说,而佛道是龟缩避世的学说。 ----度阴山《知行合一王阳明》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王阳明《王阳明家训》
●被“小我正确性”掌控的人,好比异形附体,丧失人性本能,比如那些看着孩子伤心欲绝哭嚎,却坚信“睡眠训练对孩子有益”,因为他们的小我已经把睡眠训练吸纳为自我,否认睡眠训练,就是杀死他们的小我。
这层动力,就是轮回苦难的链条。放下正确性,人性才有存在的空间,人性不是关于对与错,而是关于看见与回应。有对错观念存在,看见就不会发生。看见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反而是人间最高效率的方式,因为不会浪费一点时间在证明对错上,只是直面真相,解决问题。也就是王阳明说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李雪
●阳明游南镇时,他的学生指着岩中花树问他:“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你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苏轼和佛印在一起修禅时,他就对佛印说,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看见你像一尊佛。苏东坡说:我看你像大便。苏东坡很开心的离开, 回到就他把事情告诉了他的妹妹。苏小妹哈哈大笑,哥哥啊,你又输了......
佛印心中有佛,眼里万物皆为佛,苏东坡心里不静,则眼中不净。相由心生,心中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表现出的自己也就是什么。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王阳明《传习录》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王阳明
●心如明镜,物来自照。 ----王阳明《传习录》
●以我之心读书之心,以书之心释我之心 ----吕峥《明朝一哥王阳明》
●海枯石烂沧海桑田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人间情无计可消除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唯心自知歌以咏志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山水一程,三生有幸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王阳明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度阴山《知行合一王阳明》
●中国的圣人,是专横极了,他莫有说过的话,后人就不敢说,如果说出来,众人就说他是异端,就要攻击他。朱子发明了一种学说,不敢说是自己发明的,只好把孔门的格物致知加一番解释,说他的学说是孔子嫡传,然后才有人信从。王阳明发明一种学说,也只好把格物致知加一番新解释,以附会己说,说朱子讲错了,他的学说,才是孔子嫡传。本来朱王二人的学说,都可以独树一帜,无须依附孔子,无如处于孔子势力范围之内。不依附孔子,他们的学说,万万不能推行。他二人费尽心力去依附,当时的人,还说是伪学,受重大的攻击,圣人专横到了这个田地,怎么能把真理研究得出来? ----李宗吾《厚黑学全本》
●夫佛者,夷狄之圣人;圣人者,中国之佛也。在彼夷狄,则可用佛氏之教化以化导愚顽;在我中国,自当用圣人之道以参赞化育,犹行陆者必用车马,渡海者必以舟航。今居中国而师佛教,是犹以车马渡海,虽使造父为御,王良为右,非但不能利涉,必且有沉溺之患。夫车马本致远之具,岂不利器乎?然而用非其地,则技无所施。 ----王阳明《谏迎佛疏》
●第一,立志。就是要打定主意,下定做圣贤的决心;第二,勤学。做圣贤必须勤奋,努力学习知识和提升品德;第三,改过。有错就要改,绝不姑息;第四,责善。也就是在朋友之间要以责备的方式劝善。 ----度阴山《知行合一王阳明》
●世人多巧,心茫茫然 ----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