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董桥的格言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董桥的格言

2018-11-06 17:10:02 作者:董桥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董桥的格言

  1、国不破,故乡才是故乡,可以随时回去追寻旧梦,讨个意外的惊喜。 ----《回去,是为了过去》

  2、世界透亮,政治舞台照明甚强,台上出丑, 翻身不易
西方政客训练有年,代代相传,深谙个中三昧
随时喜怒哀乐,七情应声上脸, 众生颠倒 ----《文字是肉做的》

  3、我是旧派的人:窗竹摇影、野泉滴砚的少年光景挥之不去,计算机键盘敲打文学的时代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青帘沽酒、红日赏花的幽情。我从来享受 ----《从前》

  4、夜空中寒星似的眼神天生是无字的故事,藏着依恋,藏着叛逆,藏着天涯。 ----《旧日红》

  5、六十年代香港古旧淳朴,生活清淡,渊博温煦的能人又多,问学闻道的机缘处处都是。 ----《董桥七十》

  6、时光倒流如梦,品相灿然如新,书中五十幅赖格姆的彩色插图一幅一幅竟然穿插着粘在书页上,每一幅都有一张蝉翼棉纸保护,故事里肯辛顿公园的仙女幼童妖魔顿时渲染了一层古色也散发了一缕天香。 ----《今朝风日好》

  7、那天黄昏,我们三个小鬼悄悄沿着游廊视察蟋蟀的行踪,蹑手蹑脚摸到幽暗的转角处,赫然发现那男人光着膀子轻轻搂着云姑,云姑的辫子散了,玉白的脸紧紧偎在那座油亮的胸膛上。 ----《旧时月色

  8、我们在人生的荒村僻乡里偶然相见,仿佛野寺古庙中避雨邂逅,关怀前路崎岖,闲话油盐家常,悠忽雨停鸡鸣,一声珍重,分手分道,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在苍老的古槐树下相逢话旧。 ----《青玉案

  9、“我喜欢观察古今中外有文化趣味的情事,领会个中寓意,然后回过头来斟酌眼前的文化现象以及这些现象牵出的语文课题。” ----《文字是肉做的》

  10、“电邮最后有人写了这样一句话:‘在我们周遭,正有无数这样的图像在形成、在发生,你我是否也仅止于按下人生镜头的快门,然后漠然地擦肩而过?’” ----《旧日红》

  11、“也许正是Marcel Proust《追忆似水年华》里怀念儿时香气的深情。十七岁离家湖海漂泊之后,我经历了台湾白菜肥肉的克难生活,也经历了英国土豆炸鱼的清淡日子,饮食口味慢慢随着知识的涉猎变幻:想起史湘云想吃一碗蟹肉汤面;想起李瓶儿想吃一碟鸭舌头;读兰姆的随笔想吃烧乳猪;读毛姆的小说想吃鹅肝酱。” ----《旧日红》

  12、认识蕊秋那年他们家还在台北,父亲是蒋老先生时代外交部老职员,多年跟随沈昌焕,听说乡下两代做纺织,从来家大业大,一九四八年退到台湾几代人不做事也撑得起金玉门楣。蕊秋父亲是法国老留学生,连独生女儿也送到巴黎母校读书。她读西洋艺术史,毕了业跟人合资在巴黎开画廊,我住伦敦那些年她常去英国卖画买画,忙完正事不忘约我陪她逛美术馆听音乐会。蒋经国上台不久她父亲母亲移民法国到巴黎郊区买宅子做寓公。那期间,蕊秋跟一个台湾留学生结了婚又离了婚,那个小伙子听说伙同几个奸商骗掉她一大笔美金。 ----《橄榄香》

  13、文学教你怎么说“我爱你”:政治教你怎么解释“我爱你”:历史则教你从别人对另一个别人说的“我爱你”之中学会什么时候不说“我爱你”。 ----《董桥七十》

  14、文学跟音乐、艺术一样,是创造"从前"的"骗局":不加渲染的往事是账簿;上了颜色的历史是文学。蓄意打碎人家这段美梦,不啻焚琴煮鹤。 ----《英华沉浮录》

  15、从小读周作人,读俞平伯,读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两位长衫人物的袖里清芬,尽管都吹过欧风,淋过美雨,无恙的依旧是那一盏苦茶,那一株古槐,朱丝栏间浮动的墨影永远是三味书屋和春在堂的疏影。说颓废,那是最后一代文化贵族的颓废;说闲散,那倒不是秦淮梦醒灯火阑珊的闲散:是钟鼎胸襟供养温山软水的脱俗。周作人给俞平伯的信有一封说:「陶渊明说读书不求甚解,他本来大约是说不求很懂,我想可以改变一点意义来提倡它,盖欲甚解便多故意穿凿,反失却原来浅显之意了」。这是知堂一生盘桓心头的偏爱,做人为文从来不屑穿凿,不屑甚解。 ----《记得》

  16、下有刚不我教堂回家,嫩夏碎花丝织上衣配黑色暗柳长裙,银亮的头发依旧绾会一种松松的发髻。“你美得像一部法国人装帧的书!” ----《青玉案》

  17、清人张潮《幽梦影》论藏书与读书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这五个境界之外,似乎还可以加一个:记书不难,能想为难。 ----《旧时月色》

  18、“还有一本《儿童杂事诗》,是他用毛笔写了邮寄送我的,寄来后也没有细阅。这些东西,如果不遭劫,也不过藏在筐笋中,不见得会拿出来玩赏,一旦失去,就会念念不忘。世间事物的得失,往往如此。” ----《记得》

  19、过了不久,江先生来信云:“飞来鳖之佳,李义弘已手比口喻,唾沫横飞矣,昧昧吾思之。”,旁边再加一行小字说:“前人应试文误作妹妹吾思之,考官因批:哥哥你错了。” ----《旧时月色》

  20、“难怪初会庞小姐似曾相识,水灵的眼神修竹的鼻子新月的朱唇,简直燕子归来!”老先生压低声音补了一句:“难得一头青丝跟身材一样浓丽,丰盈,戏台上随便过个场迷得倒千百看官。” ----《鹤顶红》

  21、做了几十年翻译,我经历了一种语文迻译称另一种语文的潜默过程:痛苦的拖鞋,非分的攀附,取巧的讨好,武断的撮合,过分聪明的诠释,翻译于是成了冗长的化妆行为。我摸不清英国人美国人化装成沙特跟真的沙特差距有多大。 ----《记忆的脚注》

  22、我是个村郎,只合守篷窗、茅屋、梅花帐。 ----《旧时明月》

  23、云姑毕竟是泛过苦海的菩萨,万顷情波都成觉岸,凡间多少思慕的絮叨全都化为她心中的慈云法雨,方便远观的永远只是西湖那片忘言的月色!难怪翌年新春方仁语寄给我的贺年片上署名「无语」:「年老昏聩,满盘落索,错以为是西欧古籍装帧家了,线装《漱玉词》大可改装为皮面西书,实则不然。云姑终究是云姑,王阳明《传习录》所谓落落实实依着她去做,善便存,恶便去」。那年云姑三十七,依然一幅微微惹尘的澹彩仕女图,深幽的眼神荡着七分禅念,三分牵挂。 ----《橄榄香》

  24、虽有时观过可以知仁,而贞固不足以干事,宜其浮名满天下而天下无一人以事业许之 ----《记忆的脚注》

  25、承认他死了而埋葬他,是哲学;不承认他死了而又不停歌颂他,那是政治了。 ----《记忆的脚注》

  26、"我困在痛苦的矛盾里:我必须记住也必须忘却。我必须把那些往事摆在我找不到的地方,不然我活不下去的。" ----《白描》

  27、云姑是我小时候的隣居,我读小学她读中学,长髮又浓又黑像绸缎,我从小看到大,印象深极了,多年前还写过她,写她的眼神像夜空中的孤星尽是无字的故事,「藏着依恋,藏着叛逆,藏着天涯」。情路坎坷,唸中学到回大陆读书频频经历伤痛:结过婚又离了婚;文革期间跟男朋友一前一后逃来香港,她平安到了,男朋友沉船淹死;嫁给富商迁居美国不久丈夫又死了,一大笔基金归她打理做了许多慈善事业。我打电话告诉她方仁语回去了,她说老先生很寂寞,常常在电话里诉苦,出门旅行希望他心情会好些。 ----《橄榄香》

  28、她说她爱读我的文字,我说她的风采也耐读。只差那么十几岁,一股风韵只有她那一拨人才有,带点柳梢的月色南窗的竹影,卷帘处,深巷卖花声总也似远还近,即使家住香港半山高楼,眼神里素昔的教养随时飘起几瓣心香:“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记得》

  29、倒过来说,女人看书也会有这些感情上的区分:字典、参考书是丈夫,应该可以陪一辈子;诗歌小说不是婚外关系就是初恋心情,又紧张又迷惘;学术著作是中年男人,婆婆妈妈,过分周到,临走还要殷勤半天怕你说他不够体贴;政治评论、时事杂文正是外国酒店房间里的一场春梦,旅行完了也就完了。 ----《品味历程》

  30、宋淇先生言谈举止常常带点矜持的关切和客气的隔阂另加孤傲的罗默契,林文月有一回在香港富丽酒店门口送别宋先生,她说她看着宋先生的背影不禁想哭。宋淇这样的器宇是六分往昔故园的教养四分西洋文化的陶铸。 ----《青玉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董桥的格言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