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关王阳明的名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有关王阳明的名句

2018-12-24 16:09:02 作者:王阳明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有关王阳明的名句

  1、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2、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传习录

  3、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人必须在事上磨炼下功夫才会有收益。如果只喜欢宁静安逸的境界,而没有经过各种复杂环境的磨炼,遇事就会忙乱,终究不会有长进。

  4、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5、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6、虽万千人过,吾往矣。

  7、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8、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传习录》

  9、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10、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11、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顺生录·年谱二》
王阳明认为良知这种学说,是从百死千难的磨炼中得来的,实为古圣代代相传的一点儿精华。

  12、天理即人欲

  13、你不需要真正的站立,但在精神上要站起一个真正的人来。

  14、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传习录》

  15、“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传习录》

  16、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传习录》

  1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8、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9、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传习录》

  20、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21、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传习录》

  22、这独知的地方便是诚意萌芽的地方。在这个关键的地方不论是善念还是恶念,那是没有真假可言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此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的界限,在此处立心正了,就是正本清源,就是诚心正意。

  23、心即道 道即天 知心则知道 知天

  24、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皆消灭了,光光只
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传习录》
假如你对财、色、名、利等的想法,都像你不想做盗贼一样消失了,完全只有心这个本体,那样你还会有闲思杂虑这些东西吗?这就是内心寂然不动的境界,也就是各种情绪还没有发生时的中和状态,就是心中一片廓然、毫无私心的境界。处于这种境界,心自然就会对各种事物有感而应,通达其理,各种情绪表现出来,自然会合于节度,自然就能顺应规律去处理事情。

  25、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传习录》
王阳明引用孟子的话,强调凡事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以往所不具备的才能的各种事情,都是为了致良知。

  26、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27、《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28、“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传习录》

  29、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传习录》

  30、你看满街圣人,满街人看到你是圣人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有关王阳明的名句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